《江雪》课文教案一等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雪》课文教案一等奖
1、《江雪》课文教案一等奖
设计理念
1.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自悟自得。
2.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
教学中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3.课后作业收集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过程
一、谈雪激趣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怎样的雪景?你们看见过在漫天大雪里钓鱼
的情景吗?诗人柳宗元就看到了这样的情景。
(出示雪景图)
二、初读感知,想像画面
1.听老师配乐朗读,尽可能在脑海中想像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轻声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想像画面。
3.指生朗读。
4.说说你脑海中的画面有些什么,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进入情景,自主学习
1.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
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
2.学生交流。
说
(1)播放音乐,指生描述: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吹着,接着下起了鹅毛大雪,一连几天也不停,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
所有的山上都看不见一只鸟在飞,所有的路上也看不见行人的足迹。
但在冰天雪地里,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却孤零零地坐在一条小船上,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2)刚才这位同学描述的好在哪儿?(强调用自己的语言,自然生动有创造性地描述。
)
(3)你有什么补充的?
画
(1)展示有代表性的简笔画。
(2)用诗句来描绘自己的画。
(3)引导讨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如何在画面上表现出来的?
读
(1)抽生读。
(2)集体评议。
(师指导读好停顿、节奏、韵脚。
)
(3)练读。
想同学所描述的情景,边想边读。
看同学的简笔画,边看边读。
听音乐感受诗的意境,边听边读。
(4)抽生背诵。
课外延伸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优秀诗文还有很多。
课后同学们从他的作品中再找一二首自己喜欢的诗,下节课,你们来做老师,给大家介绍。
2、《江雪》课文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色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会学习古诗的方法。
3.会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
体会诗的意境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诗的方法步骤。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冬天来到了,慈祥的冬爷爷又快给咱们送礼物来了。
他的礼物十分神奇,会使光秃秃的枝条一夜间开满美丽的白花,会使绿油油的麦苗一夜间盖上一层厚厚的棉被,同学们说这礼物是什么呢?(生答)咱们是中原的孩子,见惯了平原的雪景,那么江上的雪景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江上雪景的古诗--《江雪》。
(板书)
二、初读课文,正音辨字。
1.学生轻声自由读全诗,再指名读,齐读全诗。
2.出示投影片(1)。
(辨析字形:蓑笠钓鱼孤独)
让学生举例加点字与何字相似。
(衰钩狐)
三、学生析题,教师简介。
1.《江雪》是什么意思?看到这个题目,你认为这首诗该写什么内容?
2.这首诗的是唐代大诗人柳宗元,这是他被贬官之后所写的一封来信。
他对江上雪景的描绘是不是和我们谈的一致呢?下面我们就学习这首诗。
四、精读,理解诗句。
出示诗句卡片(千、张)边贴边读。
(领读自由读)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1)学生齐读此句,逐句理解,试译全句,可自学可讨论。
(2)检查自学效果,学生订正补充。
千山是什么意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绝是什么意思?你是
怎么知道的? 鸟飞绝的.意思是什么?
指名意译此句的前半句。
径是什么意思? 你是从何处知道这个字的意思的?万字是否就是一万呢?
人踪什么意思? 灭什么意思?选义项(消灭、熄灭、消失)。
指名意译此句的后半句。
(3)让学生思考品味:该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冷清、寂静、凄凉的画面,)
让学生读、思、议,教师启发学生想象品味。
(4)指导朗读。
(由画面、感情启发到语气、语速、停顿、重音)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5)过渡到第二句。
大自然中可以作为描写对象的景物有千千万万,只是抓住了两个典型的环境进行描写(千山、万径),因为山林是平日鸟儿聚集的地方,小路是平日行人最多的地方。
然而,现在连山林中都没飞鸟,连路上都没有行人,你说这天气怎么样?这样的天气环境给人一种寂静、冷清的感觉。
在这样的环境中,有没有人呢?请自学第二句。
先逐字理解,再理解整句意思。
(生自学)
(6)⑥检查自学效果。
学生齐读此句,逐一提问对以下宇词的理解。
孤、舟、翁、独。
学生如果回答正确,则追向其理解的思路,启发其他学生知识的迁移。
难点理解:钓寒江雪是什么意思?有人钓雪么?从而让学生理解
雪置于句尾原因;A.为了押韵,B.突出环境恶劣,C.点题。
(7)指名意译第二句,学生互相纠正补充,教师最后总结。
(8)学生思考、讨论、回答;第二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老翁孤舟独钓的图景)
(9)指导朗读。
(除语气、语速、停顿、重音外,寒字的颤音要读出来,以符合其凄凉、冷落的感情,师示范)
孤舟/蓑笠/翁,独钓/塞江/雪。
再让学生反复朗读全诗,以体会感情。
五、品读,体会诗句深意。
1.启发学生再次品读想象这首诗的第一句所描绘的画面,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由人鸟绝迹可以想象环境的寂静,给人的感受是清冷、凄凉)启发学生再晶读咀嚼第二句诗,在人鸟绝迹的环境中,在雪花纷飞的寒冷江面上,一个孤独的老人独自垂钓的画面,又给人以怎样的感受呢?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觉得这位老人有着
怎样的精神品质?(让学生读、思、议、发言)
其间可启发学生求异思维:(1)在寂静清冷的环境中独自垂钓可见其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2)在这样寒冷、静寂的大江上却能独自垂钓,也可以看出这位老人坚强不屈的性格,透出丝丝生气。
诗言志,这也是的心境,的自喻。
2.配乐范读,生闭目想象画面,再次体会诗的意境。
3.出示幻灯片(2)(本诗画面)。
生口述画面内容,意译全诗(语
言训练)。
再指导背诵,默写全诗。
六、总结学法。
让学生回忆后回答学习《江雪》的过程,再出示幻灯片(3):
A. 解题,了解。
B.朗读,弄准字音。
C.讲析,试述句意。
D.晶读,体会诗境。
E.赏读,背默全诗。
七、运用学法,自学《静夜思》。
(注:1994年小语课本中此诗未入选)。
1.出示《静夜思》。
2.自学。
3.检查自学效果。
(1) 题意??
(2)明月光?疑?举头?思?故乡?
(3) 解诗句,悟诗情;
(4) 放《静夜思》配乐朗读,配曲录音。
4.指名朗读与背诵。
八、默写《江雪》一诗。
[教案述评]
岳彩花老师是河南省长葛市第一小学的青年教师。
以上《江雪》一课的教案是她在1994年许昌市优化课堂教学研讨会上,参加优质
课评比时的教案,她荣获了许昌市优质课评选一等奖。
岳彩花老师的这节教案有如下两个特点。
一、教案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
教案中可见每个教学步骤都是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即体现了训练过程。
教案是训练学生未知能力的计划,而不是让学生应该知道的答案汇编。
例如:让学生自找生字的相似字,自己解题,自己读诗,自己逐字理解,自己意译诗句,自己体会诗的意境。
教师的职责仅仅在于指导先学什么,后学什么,如何学,怎样启发点拨。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既注意答案的正确与否,更注意答案得来的思维过程。
如径字是啥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如能理解抓、舟等字,则追问其理解思路,以启发其他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在训练朗读能力上,教案设计具体扎实,可学可练。
在体会全诗深意上,又启发求异思维,开发学生智力。
总之,让学生训练的主线贯串始终。
二、总结学法,运用学法。
本节教的是首古诗,而学生学的是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步骤。
这是教点金之术,这是使学生终生受用的学法指导,这是自学能力的培养。
学生学会了吗?就再练习一遍,自学《静夜思》,并且检查自学效果,整个教学步骤扎实而有序。
3、《江雪》课文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读懂古诗《江雪》,并能用自己的话语来说说这首古诗的意
思。
2、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3、体会的.思想感情何诗中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认识。
江雪:江上的雪。
柳宗元(唐代)学生补充的简介。
二、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1、千山:周围的群山。
绝:断绝
诗意:许多山岭看不到一只飞鸟。
2、万径:数量很多的道路。
踪:脚印。
灭:消灭,消失(没有了)
诗意:条条道路上都不见人走动留下的脚印。
3、孤舟:孤单单的一条小船。
蓑笠翁: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
诗意:孤单单的小船上,有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渔翁。
4、山:寒冷江面上。
诗意:独自一人冒着满天飞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四、说古诗,读古诗,背古诗。
五、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六、整首古诗给人一种什么感觉?
学生交流(凄冷、孤傲……)
七、学生质疑:解决问题
八、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九、作业
4、《江雪》课文教案一等奖
一、说教材:
《江雪》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首诗,是一篇写景状物、抒情的一首诗。
本诗描绘了一幅肃穆感人的南国江乡雪景图。
全诗的意境,在“孤”和“钓”二字上。
诗中充满了寒意,令人读之不寒而栗,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
但这首诗,并不是单纯地在描绘中国江乡雪景。
它的立意是很高远的。
她不是为了写雪景而写雪景,而是通过雪景来赞美老翁“独钓寒江”的精神,通过“独钓寒江”的老翁,进而歌颂为坚持正义而斗争的人们。
在诗人笔下,那位“蓑笠翁”形象,是那样鲜明,令人难以忘怀。
后世许多山水诗不能超过它,人们画山水画也多以这首诗为题材,千百年来传诵不绝。
二、教学目标:
我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有:
1通过学习诗文,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多元解读渔翁,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学习《江雪》,指导学习多元地解读渔翁形象,本课的难点是教会学生多元地解读渔翁形象,因此在授课时我紧紧抓住这两点来教学。
四、说教法:
古诗教学,首先要打破传统的逐字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因此,在备课时,我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还穿插许多小游戏。
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
在比赛时,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 、“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
五、说学法:
在课堂上,我设计让学生用诗意来朗读古诗,去理解古诗,并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如把你的感悟写到“脸”上。
这样,从学生学习的.需求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积极参与的兴趣,令学生利用各种方式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更为学生品味诗句意境及理解后的再创造架起了一座桥。
六、说教学过程:
本课时教学,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我们传统的古诗教学都十分注重讲究学法:解题——读诗——释意——悟情——吟诗,但是如果我们过于强调这些学法,则忽略了学生内在的对于事物新鲜感的需求。
因此,我们的古诗教学也应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尽量淡化教学痕迹,做到教育的“无痕”。
因此我首先创设了香港拍卖会这个情景,淡化学习的场景。
(二)愉悦情境,积极探究
如何让我们的课堂变得像“超级女生”一样吸引学生的眼球,关
键是教师要善于改变陈旧的观念,真正把“讲台”变成学生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完成由“配角”向“主角”的转变。
即由学生来唱主角。
此时,学生已不再将翻译诗句当成一种负担,而是当成了一种乐趣。
关于渔翁的形象,我们总是给他贴上“顽强不屈”的标签,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我们的渔翁又为何如此“孤独”呢?为了我们的渔翁不再孤独,我设计了让学生多元解读渔翁这个环节。
这正体现了新课标的内容,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朗读方面,我设计了这一环节,把自己感悟到的感情“写”
在脸上,面对此要求,学生怎能不诗意地朗读。
此时的读不仅是单纯多元朗读,更是学生创造性自主探究教材感悟地朗读,是学生发自内心地朗读。
(三)拓展知识
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经说过:“语文教学要有三度——深度、广度、温度,但是广度决定深度。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江雪》中的渔翁形象,此时我设计了这一个拓展练习,让学生通过辨析对比,进一步地重新感悟渔翁,让我们的渔翁形象更加饱满,让我们的渔翁不在孤独。
5、《江雪》课文教案一等奖
准备:
1、课前交流学案一、三、五。
板书:整首诗和、写出各组组别。
2、读给或说给帮对听时,发现问题后一定要帮他纠正、补充。
3、整堂课不用举手,如果小组交流或帮对交流,完了坐好。
4、指名回答对了加1分;一生说完或读完后,大家主动站起来,不好:纠正、提建议;不完整:补充;不一样:说不同的意见;好:评价、挑战,1次各加1分。
自己记录。
5、指导说想象到画面:根据诗的意思加上自己想象到的来说最后说感觉。
一、导入新课(3分钟)
1、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首古诗——江雪。
课前我们都预习了课文,这节课我们交流一下,看预习得怎么样?
2、说说题目的意思:(1组2号)(江上的雪景)
3、简介柳宗元:谁能简单介绍一下柳宗元,一个同学说完其他组的同学可以补充。
(2组2号)
二、正确朗读古诗:(3分钟)
1、同学们能不能正确朗读这首古诗呢?先读给你的帮对儿听一听。
2、集体展示:3组、4组6号读。
组织大家随即评价、提建议,指导读正确(读音正确、节奏正确),齐读。
(注意评价小组)
三、理解词义:(2+3分钟)
1、帮对儿交流词语的意思(一人说前6个,一人说后6个);如果都不理解可以在小组内交流;小组内解决不了的一会提出来。
2、集体交流:
(1)你理解了哪些词语,说说这些词的意思。
(5组5号)组织学生随机纠正、补充或发表你不同的意见,老师引导(看文中插图)。
(2)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学生解决,解决不了的老师指导解决。
四、理解诗意:(2+3分钟)
1、帮对儿互相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一人说前两句,一人说后两句);如果都不理解或有不同意见可以在小组内交流;小组内解决不了的一会提出来。
2、集体交流:
(1)各组有哪些句子不理解?师生做好标记。
(2)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6组4号)组织学生随机纠正、补充或发表你不同的意见,老师引导(a、把词义连起来说连贯理解;b、看文中插图理解;c、想象画面理解)。
五、想象画面读:(6分钟)
1、想象画面:古人说“诗中有画”,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看能不能结合诗句的意思,将《江雪》想象成一幅画。
2、把你想象到的说一说,最后说一说你觉着这里怎么样?自己说完后,再说给你的帮对听一听。
3、集体交流。
(7组、8组)这里很寂静、冷清和凄凉。
六、体会感情读:(2分钟)
1、同学们,看到这幅画面你有不明白的问题吗?这位老翁为什么独自一人,冒着严寒在大雪纷飞的江心钓鱼呢?大家再读一下这
首诗,联系上下文想一想。
想好后跟你的帮对交流一下。
2、集体交流:(9组、10组)(孤独)
3、老师引导体会情感: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精神上受到了很大刺激和压抑,但又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于是就借描写山水景物,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老翁,来寄托自己的情感。
表达了自己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纯洁高尚而又孤僻高傲的情感。
(板书:清高、孤傲)
七、感情朗读:(5分钟)
1、同学们能不能把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清高、孤傲的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呢?自己练一练(注意声断气连),然后读给你的帮对听一听。
2、集体展示感情朗读。
(11组)
八、感情背诵:(5分钟)
1、同学们能不能有感情的背诵下这首诗,自己练一练。
2、集体展示感情背诵。
(12组)
板书: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背景—主体—感觉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篱翁,清高、孤僻
独钓寒江雪。
6、《江雪》教学反思
一、内容简介:
《江雪》这首诗描写了天际雪纷纷,大地静悄悄,群山不见飞鸟,道路断绝行人,只有渔翁一个,迎风抗雪,孤舟独钓的画面。
二、失败案例
师:孩子们,还记得我们在这学期认识了哪些唐代大诗人吗?
生:李白、王之涣。
师:还记得这学期我们学过的他们的诗篇吗?我们一起来背诵。
生:背诵《早发白帝城》、《登鹳雀楼》。
师:孩子们背诵的真不错。
你们知道吗,唐朝出了许多了不起的大诗人,除了李白、王之涣,还有一位名叫柳宗元的诗人,他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江雪》(板书课题)。
昨天你们预习了这一课,谁来说说古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
生:江上下雪了。
江上的雪。
江上到处都是雪。
师:这里的“雪”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冬天来了,下雪了。
师:是江上下的雪吗?
生:不敢回答,似乎不明白自己该怎么表达。
师:“江雪”就是江上雪景。
(反思:开课的复习导入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也是为了让学生认识柳宗元,让这个名字在学生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
象,但在引入新课的环节上浪费了一些时间,并对容易写错的“柳”字没有重点指导,所以课后很多学生写错了这个字。
最失败的地方应该是对课题的理解,本来学生的理解还是比较准确,只是没有说出“雪景”一词,老师为了完成教案中勾画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一教学环境,费尽周折,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说出这个词语,为难了学生,也为难了自己。
三番五次地提问为学生学习设置了障碍,把刚刚激发起来的学习热情一下扑灭。
从这里可以看出,教师的课前预设不够,没有利用好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反而被教案所束缚,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捆绑了自己的思维,对后面的教学也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课后,我重新修改了教案:
师:孩子们,还记得我们在这学期认识了哪些唐代大诗人吗?
生:李白、王之涣。
师:你们的记忆力真好!你们知道吗,唐朝出了许多了不起的大诗人,除了李白、王之涣,还有一位著名的大诗人“柳宗元”(随机板书),让我们一起来齐读他的名字三遍,注意观察“柳”字,说说你是怎么记住他的。
生:读姓名,自主知记“柳”,汇报知记方法。
师:唐代大诗人柳宗元一生写下许多不朽诗篇。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其中一首《江雪》,(板书课题)。
昨天你们预习了这一课,谁来说说古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
生:江上下雪了。
江上的雪。
江上到处都是雪。
师:是呀,下雪了,大雪中,诗人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一起读读古诗,看看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三、成功案例
师:结合插图读读古诗的最后两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有一个人在钓鱼。
师:再读古诗,想想,说这个钓鱼的人是什么样的?
生:穿着一个衣服,带着帽子。
师:诗中的哪个词语写这个钓鱼的人?
生:蓑笠翁。
师:你们找得真准确。
蓑笠翁就是写这个钓鱼的`人。
“蓑”是指蓑衣,蓑衣试用棕树干上的叶片做成,所以,“蓑”字的部首是草字
头;“笠”是指钓鱼人头上戴的斗笠,它是由竹叶做成,所以“笠”是竹字头。
蓑衣和斗笠都是用来防雨防水的。
“翁”就是指那个钓鱼的人,你们猜猜他是谁?
生:渔翁。
师:他不是渔翁,他就是这首诗的柳宗元。
请同学们再认真读一读最后两行诗,想一想,你还读懂了哪个词语的意思?你的小脑袋里还有哪些小问号?
生:我读懂了柳宗元在一条小船上钓鱼。
我读懂了柳宗元很孤独。
我读懂了天气很冷,别人都回家了,只有柳宗元一个人在钓鱼。
师:说得好。
这么冷的天,他为什么不回家?
生:他很坚强,不怕冷,想多钓点与鱼回家。
师:有点道理。
不过柳宗元不是渔翁,他不用靠钓鱼养家。
刚才有个孩子说的好,他从诗中读懂了诗人的内心很孤独,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生:不知道。
师:这要从当时的历史说起:那时候,柳宗元因为在朝廷搞改革不被人理解,而且还遭受*人的迫害,心中的理想不能实现,内心感到十分痛苦,于是一个人来到寒冷的江面上钓鱼,来排解心中的郁闷。
生:专注地听老师介绍古诗的写作背景。
师:刚才有个孩子说柳宗元很坚强,分析的很好。
柳宗元在这么冷的天一个人钓鱼,不仅仅是为了发泄自己的郁闷,还变现出他像不怕寒冷一样不怕小人的迫害,他要和这些人斗争到底,绝不会因为遭受迫害而放弃自己内心的理想,他真的是一个很坚强的人。
所以说,最后两行诗即写出了诗人的孤独,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强,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两行诗呢?请你们以四人小组的形式练习朗读。
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练习朗读。
(反思:这个环节的教学进展的比较顺利,在引导学生理解古诗意思时做到了尊重学生,通过让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诗意,并在体会情感时,恰当地插入了写作背景的介绍,把学生拉回了那个远古的时代,让学生走进诗人的生活,能与诗人在思想和情感上进行交流,并
产生共鸣,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朗读也再上了一个台阶。
)
7、《江雪》教学反思
《江雪》一诗描绘了一幅寄兴高洁、寓意丰富的寒江独钓图。
诗的前两句是画的背景。
“千山”、“万径”对举,鸟影人踪都已“灭”、“绝”,天地似乎唯留下茫茫冰雪。
后两句是这幅画的主体,流露出诗人凄清、幽独的落寞情调。
这位迎风抗雪、孤舟独钓的渔翁形象,正是诗人不屈精神和孤独情怀的人格化身。
在教学这首诗时,我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意境深远的画面作为教学的重点。
由于诗人所处的年代距离现在十分久远,学生对诗人在特定经历下的思想情感难以理解,所以我把体会诗人的`情感,感悟诗的意境作为教学难点。
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读中想象。
领会和理解的思想感情,“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充分地让学生对诗进行感受,充分地读,才能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我在指导读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每一次读都有所收获,如读准确,读流利,熟读或背,读中理解,读中体会,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使诗所塑造的形象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幅画面,与展一心灵的对话,从而获得与情感的共鸣。
8、《江雪》语文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江雪》语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