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遗迹看历史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景学史促情
-——---《走访遗迹看历史-—圆明园》说课稿
宣化县贾家营学区马家湾小学谷海霞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

”因此悲剧也更容易触动人的灵魂,而圆明园就是一部历史的悲剧!
在充分研读教材、了解学生之后,我将自己的理解融入到《走访遗迹看历史--圆明园》中分四大板块: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教学评价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解读:
《走访遗迹看历史——圆明园》是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向人民英雄致敬”中第一主题”勿忘国耻"的第二个主题活动,教材通过圆明园图片的对比和小学生凭吊圆明园的日记,让学生了解圆明园盛与毁的情况,激发爱国情感,在心中种下理想的种子。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在知识上对于历史虽然陌生但有一定的兴趣,只是还无法理解历史与当代之间的关系;在行动上已经初步具备通过网络、图书馆、影视、调查等不同的渠道收集各种信息并进行分析的能力;在思想上,他们正处在一个懵懂、情感易激发的阶段,历史中的情感教育对他们或许会留下一生的烙印.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知道帝国主义对中国野蛮侵略的史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书馆、互联网、调查采访等不同渠道获得不同形式的历史材料。

2、在活动中多设疑,多讨论,多引导,注重探究性学习。

3、学生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思考历史问题,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调查和收集材料,加深对历史遗迹及其历史意义的感性认识。

知道战争对人类带来的灾难,勿忘国耻。

2、懂得"落后就要挨打”。

激发学生树立发愤读书,学好本领,
将来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富强的决心。

教学重点:
知道火烧圆明园表现了外国侵略者的残暴和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提升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品德与社会》课程与学科课程的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就在于它倡导动态的、建构性、过程性的知识观。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不再是监督、控制学生活动的人,而应该是学生可信赖的支持者、指导者、参与者.因此这节课我以全身心活动为载体,创设丰富的教学活动情节,营造开放、宽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多向互动贯穿课的始终。

学法: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技巧的人"。

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因此本课的学法有:课前调查、激情体验、积极参与. 三、说教学流程
我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学过程设计为四个环节:“汇报交流惊叹辉煌-—感官冲击体验屈辱——合作探究全面了解--引发讨论振奋精神”。

活动一汇报交流惊叹辉煌
这一环节是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即使它不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但只有爱之深,才能责之切,因此我依然给予了艳墨重彩.课前针对圆明园"规模大、景点多、珍宝奇"三方面的调查,课上图片、视频、数字对比的资料补充,让学生对圆明园辉煌的过去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还是很强的,能够从网络和课本等多方渠道较全面地收集有关昔日圆明园的资料,并能融入自己的情感展示资料;从他们的回答和反应来看,学生对圆明园辉煌的过去有着发自内心的赞叹和自豪感,为下一环节的转折和情感的升华奠定了基础.
设计意图:课前调查课上汇报,更能考验学生理解、梳理资料和空间想象的能力。

自己动手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更能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活动二感官冲击体验屈辱
遗迹中的历史,把耻辱刻在了每一寸中国土地上,同时也在每一
个中国人的心里烙上了深深的印记.遗迹提醒着我们毋忘国耻,遗迹告诫着我们自强自立,遗迹叮咛着我们奋发图强。

趁着学生的思绪沉浸在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之中,我通过”1860年,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等资料展示和观看《火烧圆明园》影片片段来再现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激发学生的悲愤和惋惜之情。

在情感的抒发中,有的同学痛骂,有的同学要以暴制暴、以牙还牙,有的同学疑惑。

我适时制止了个别学生的偏激想法,并通过小组共同查阅资料库,引导学生理解这段屈辱史之所以上演,不仅因为外国侵略者的残暴,更因为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国家科技、经济落后。

并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
设计意图: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科说:”在学生的思维和行为之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

"通过眼、口、耳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刺激,学生对晚清统治者的愤怒和对外国侵略者的憎恨越发强烈,此环节达到了本节课的高潮。

活动三合作探究全面了解
侵略者们就这样用最野蛮的方式摧毁了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

圆明园的废墟,横亘在中国大地上,年复一年,它没有声息,但谁都可以听到它至今仍在仰天长叹!它在叹些什么呢? 请各组同学到资料库中去寻找”为什么侵略者可以肆无忌惮地掠夺和毁坏我们的国宝?”此时我给学生分好研究内容:资料库中有三个方面的内容,请各小组带着问题一起研究:一二小组研究第一方面的内容(问题——清政府的皇帝、大臣们当时在做什么?)三四小组研究第二方面的内容(在当时,中国的经济、科技水平怎样?)五六小组研究第三方面的内容(清军和英、法联军的武器装备对比?)征得学生的意见,5分钟后汇报交流。

我们找出的原因有三:
(1)清政府统治者懦弱、无能,逃避责任;大臣们贪生怕死、卑躬屈膝。

(2)清朝固步自封,处在农业社会中还自以为是天朝盛世,而欧洲已经进入了工业时代。

(3)清军用弓箭和长矛或短距离的长枪对阵大炮和连发长距离手枪。

此时我小结: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思想意识的落后、武器装备的落后,注定了我们就要挨打。

设计意图:品社课学文明理的过程就是让学生感受、体验、领悟
的情感过程,学生自己动手全面了解圆明园被毁灭的”真正原因",学会了如何从遗迹中去了解历史。

培养了学生学习、合作和分享材料的能力。

活动四引发讨论振奋精神
在国家强盛的时候,我们有能力创造一个建筑的奇迹。

当国家衰败的时候,我们却连保护它的资格和能力也丧失了,国家的强盛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关系到祖国文化财富的命运,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同学们,假如历史给我们一个机会,让我们回到那个时代,我们要怎样做才能让圆明园免于被毁灭的命运呢?义愤填膺的学生踌躇满志,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

接着我们又以新浪网上的一则新闻为起点讨论重建圆明园的问题、以钓鱼岛为内容讨论国家主权问题。

更加激起了学生的爱国意识、自强精神。

是啊!要改变这样的命运,中国必须强盛!我出示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的名句,让孩子们感受少年强则国强.
设计意图:课标指出品社课要坚持知、情、意、行相统一的原则,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注重教学的延伸,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了解历史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学生明白了"落后就会挨打、只有国家强盛才会有幸福生活"的道理,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使命感又一次得到了升华。

四:说教学评价
师生互动活动中,以肯定性评价、鼓励性评价为主。

小组交流活动采取组中成员互评、教师评价的方式。

学生展示资料时,教师进行评语式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我依据“一切为了学生”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认识、体验、感悟、表现等各方面,让学生在享受教育的同时,增强爱国意识,自强精神。

历史题材的品社课,学史更促情,以情导情,以情促情,情更切!
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
观景学史促情
《走访遗迹看历史--圆明园》说课稿
宣化县贾家营学区马家湾小学
谷海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