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氧苄啶对蒲公英体外抗菌增效作用的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氧苄啶对蒲公英体外抗菌增效作用的研究
王新;崔一喆;邵红;韩铁锁
【摘要】采用微量棋盘稀释法测定了蒲公英、甲氧苄啶及两药联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lC),计算蒲公英与甲氧苄啶联用的组分抑菌浓度(FIC)指数.结果表明,蒲公英与甲氧苄啶联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FIC指数分别为0.75、0.75和1,呈相加作用.采用平板计数的方法,测定了蒲公英与甲氧苄啶联用作用于3种细菌1、2、4和8 h后的细菌数,并计算杀菌率.利用最小二乘法对杀菌率进行拟合,计算出甲氧苄啶增强蒲公英体外抗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作用的最优添加剂量分别为4.0、1.8和2.0 mg/g.
【期刊名称】《中国畜牧兽医》
【年(卷),期】2010(037)002
【总页数】3页(P169-171)
【关键词】蒲公英;甲氧苄啶;抗菌增效作用
【作者】王新;崔一喆;邵红;韩铁锁
【作者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大庆163319;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大庆163319;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大庆163319;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大庆16331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59.79
药用蒲公英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蒲公英的干燥全草,具有广谱抗菌、保肝利胆、抗氧化延缓衰老和提高机体免疫力等多方面作用(李喜凤等,2009)。

蒲公英被称为中药中的“广谱抗菌素”,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真菌、螺旋体和病毒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孙继梅等,2009;路保通等,2008;吴艳玲等,2004)。

甲氧苄啶为化学合成抗菌药,临床上主要用于磺胺类药物的抗菌增效剂,其还可增强多种抗生素及中药的抗菌作用(赵振升等,2005;周可炎等,1999)。

但甲氧苄啶对蒲公英的抗菌增效作用的研究报道较少。

通过研究蒲公英与甲氧苄啶联用的性质和增效的剂量关系,从而确定甲氧苄啶对蒲公英体外抗菌增效的最佳剂量,为蒲公英与甲氧苄啶复方制剂的研制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分离株由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预防兽医学教研室鉴定保存。

1.1.2 药物甲氧苄啶购于太原市康瑞宝兽药制造有限公司,批号:20080503。

蒲公英购于大庆福瑞邦医药有限公司,由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中兽医教研室鉴定。

1.2 方法
1.2.1 药物溶液的制备将精确称量的128 mg甲氧苄啶制成1280 μ g/mL的甲氧苄啶药液100 mL;采用水提醇沉法,制备含2 g/mL生药的蒲公英提取液100 mL,流通蒸气灭菌30 min,4℃冰箱保存备用。

1.2.2 菌种活化采用常规方法进行细菌活化,将菌液稀释至浊度为
1×107CFU/mL,4℃冰箱保存备用。

1.2.3 蒲公英与甲氧苄啶联合抑菌试验采用微量棋盘稀释法进行蒲公英和甲氧苄啶的联合抑菌试验,并进行组分抑菌浓度(FIC)指数的计算,判定药物联合作用的性质(徐
淑云等,2001)。

1.2.4 蒲公英与甲氧苄啶联用体外抗菌增效试验
用无菌肉汤将蒲公英提取液稀释到2倍最小抑菌浓度(MIC),将甲氧苄啶稀释到640、320、160、80和40 μ g/mL浓度。

取7只无菌试管,1~5号管分别加入已稀释
的5种甲氧苄啶溶液1 mL和2 MIC的蒲公英药液1 mL,6号管中加入2 MIC的
蒲公英药液和肉汤各1 mL,7号管为对照管,加入肉汤2 mL;然后每个试管中加入
2×106CFU/mL细菌悬液0.1 mL。

充分摇匀后,4℃条件下静置。

分别在1、2、4
和8 h采用平板计数的方法测定菌落数(马绪荣等,2000),并计算杀菌率。

其计算公
式为:杀菌率(%)=(对照管菌落数-试验管菌落数)/对照管菌落数×100%。

试验重复
3次。

1.2.5 数据处理采用SPSS软件中ANOVA程序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蒲公英与甲氧苄啶联合抑菌试验由表1可知,蒲公英与甲氧苄啶联用对3种细
菌的MIC值均小于单独应用,经计算FIC指数均在0.5~1之间,呈现相加作用。

表1 蒲公英与甲氧苄啶联合抑菌试验结果组别甲氧苄啶(μ g/mL)蒲公英
(mg/mL)FIC指数单用MIC 联用MIC 单用MIC 联用MIC大肠杆菌 160 40 250 125 0.75沙门氏菌 80 40 250 125 1金黄色葡萄球菌 80 20 125 62.5 0.75
2.2 蒲公英与甲氧苄啶联用体外抗菌增效试验试验结果见表2、3、4,从表中可知当甲氧苄啶的添加剂量为40 μ g/mL时,可明显增强蒲公英对3种细菌的抗菌效果(P <0.05或P<0.01),且随着剂量的增加增效作用越强。

但添加剂量为160与320 μ g/mL时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甲氧苄啶的添加剂量与增效作用并不是简
单的直线关系。

利用最小二乘法对各表的1、2、4和8 h杀菌率数据进行拟合,拟
合度均达到0.95以上,计算出在蒲公英药液中甲氧苄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3种细菌的最优添加值平均分别为253、228 和251 μ g/mL,再与
蒲公英实际用量(62.5 、125和125 mg/mL)进行换算,得到甲氧苄啶增强蒲公英体外抗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作用的最优添加剂量分别为4.0、1.8和2.0 mg/g。

表2 蒲公英与不同剂量甲氧苄啶联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菌率(%)注:同行数据肩标相同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肩标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肩标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

下同。

时间0 μ g/mL 20 μ g/mL 40 μ g/mL 80 μ g/mL 160 μ g/mL 320 μ g/mL 1 h 36.24±0.80A
39.31±1.40AB 43.49±0.62B 52.03±1.48C 58.64±1.29D 61.30±1.45D 2 h 47.56±1.79A 52.60±1.80B 54.48±0.71B 64.40±1.70C 72.52±1.88D
74.75±0.91D 4 h 64.04±1.33A 67.92±0.77B 72.14±1.26B 81.92±1.37B 84.33±0.70CD 87.64±1.93D 8 h 75.49±0.96aA 79.38±0.70bA 84.75±1.02B 92.57±0.61C 95.51±0.23CD 97.47±0.54D
表3 蒲公英与不同剂量甲氧苄啶联合应用对大肠杆菌的杀菌率(%)时间0 μ g/mL 20 μ g/mL40 μ g/mL 80 μ g/mL 160 μ g/mL 320 μ g/mL 1 h 40.41±1.55A 44.84±1.00A 50.23±1.91B 55.30±1.47C 60.00±1.14D 61.79±1.97D 2 h 58.57±0.64aA 61.56±0.92abA 63.35±1.73bA 68.58±1.79B 72.54±1.97BC 74.71±0.99C 4 h 69.16±1.49A 71.68±1.66AB 75.64±1.26B 84.59±0.77C 86.42±0.64CD 89.17±1.07D 8 h 79.06±1.29A 82.54±2.08AB 85.10±1.66B 91.20±0.65C 94.33±0.35CD 97.82±0.23D
表4 蒲公英与不同剂量甲氧苄啶联合应用对沙门氏菌的杀菌率(%)时间0 μ g/mL 20 μ g/mL 40 μ g/mL 80 μ g/mL 160 μ g/mL 320 μ g/mL 1 h 34.57±1.22A 35.61±1.01A 42.05±1.59B 46.11±1.94B 54.36±1.48C 55.80±1.00C 2 h 47.79±1.08A 50.78±2.04AB 54.03±1.58BC 57.22±1.80C 66.80±2.01D
70.94±2.63D 4 h 62.73±1.05A 66.03±0.77AB 68.31±2.48B 72.38±2.10B
79.99±1.59C 82.58±0.98C 8 h 78.59±1.98A 80.76±0.38AB 83.50±1.01BC 85.72±1.07C 90.39±0.74D 92.23±0.67D
3 讨论与小结
采用微量棋盘稀释法测定了蒲公英与甲氧苄啶联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FIC指数,结果表明,蒲公英与甲氧苄啶联用呈相加作用。

这与周可炎等(1999)报道甲氧苄啶可增强蒲公英对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抗菌作用相一致。


公英可通过影响核酸的代谢发挥抗菌作用(刘锡光等,1986),与甲氧苄啶的抗菌机制相似,可能是甲氧苄啶对蒲公英发挥增效抗菌作用的基础,但具体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蒲公英与甲氧苄啶联用的FIC指数只能定性说明药物联用的性质,而甲氧苄啶最佳添加剂量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试验依据甲氧苄啶MIC值,设定了甲氧苄啶的系列添加剂量;选择了4℃静置的方式使药物作用于细菌,避免了37℃恒温培养时细菌呈几何基数增殖造成的用药组与对照组之间的不可比性。

结果表明,甲氧苄啶的添加剂量与增效作用并不是简单的直线关系。

为了提高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利用最小二乘法对试验数据进行拟合,计算出甲氧苄啶增强蒲公英体外抗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作用的最优添加剂量分别为4.0、1.8和2.0 mg/g,从而为蒲公英与甲氧苄啶复方制剂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马绪荣,苏德模.药品微生物学检验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73~79.
2 孙继梅,郑伟,周秀珍,等.蒲公英体外抑菌活性的研究[J].中国误诊学杂
志,2009,9(11):2542~2543.
3 吴艳玲,朴惠善.蒲公英的药理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4,15(8):519~520.
4 李喜凤,郝哲,杜云锋.蒲公英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中药材,2009,32(5):823~826.
5 周可炎,曹迎春,谭超,等.T MP对中草药煎液的抗菌增效作用[J].湖南农业大学学
报,1999,25(6):483~484.
6 赵振升,白东英,吴朝阳,等.甲氧苄啶与抗菌药物联合抗菌作用效果试验[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5(1):60~61.
7 徐淑云,卞如濂,陈修.药理实验方法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2001,1662~1663.
8 路保通,张鸯,胡新安,等.蒲公英有效成分提取及其抑菌活性作用[J].中国兽医杂志,2008,44(5):45~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