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师到教育家(连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才讲堂】
[]
2012.焦
点
教育家:洪宗礼
彩F 4第二章风正一帆悬10.讲坛上的风暴
一篇力作,如投入深潭的巨石,激荡层层波澜。
一个演讲,则像一面飘飞的旗帜,卷起听众心灵的漫天风暴。
洪宗礼站在讲坛上,更是站在学术高地、理念高地和道德高地上,为当代教师立言。
(1)
1982年11月,洪宗礼应邀参加了在苏州召开的首次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全国研讨会,自己的论文第一次走上学术研究的舞台。
那天,他快乐而激动,一下子认识了那么多著名专家:刘国正、杜草甬、蒋仲仁……不少顶尖级语文大家的名字,以往只在书刊上见过的啊!现在,能面对面听到这些大家对中国语文直抒胸臆的说法,岂不是天大的幸事嘛!他又觉得神圣而凝重,自己作为初出茅庐的小字辈能与大家交流,以求得当面讨教,又何其难得啊!
大会主题报告之后,转入分大组研讨。
这种高层次的研讨与独自著文,其表达形式和影响方式都很不同。
一篇文章、一部书的影响,靠书文中无声的文字,读者一字一行地读,一句一段地思,一节一章地析,静静地被感染,潜移默化地被浸润,慢慢地心灵升出共鸣,渐而与作者展开零距离的对话。
洪宗礼对研讨内容,准备得很充分。
这次,围绕叶老多次强调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一个核心命题,洪宗礼将自己22年艰辛探索得到的突破,放在理性显微镜下加以透析,并置于学术的天平上给予考量。
他在分组会上宣读的论文是《重在引读》。
论文先是开门见山的解题。
即为“引读”定位:从叶老这一哲理命题出发,在课堂上辩证处理教与学的关
系,教师引导学生自己阅读和探索,养成良好习惯,掌握语文规律,为一生的大量独立阅读打下基础。
当“引读”的意义、作用、地位被牢固地确立后,他分四个层面加以思索。
第一层面———从“教读”的弊病谈起。
教改的本质是批判,批判此前的陈规弊端,与“引读”相对立的是塾书教语文的老法子“教读”,让学生成为记诵的“活书橱”,学舌巧妙的“人形鹦鹉”。
这种“老传统”在当今的表现,就是教师一讲到底的
“硬灌”,肢解课文,搞“多、杂、乱、死”的字、词机械地“滥练”,背答案、背词典的“死记”,以考代教。
如此这般,教师的“主导”演变成“主宰”,学生的主动变为被动,只能培养“高分低能”的庸人。
学习语文工具是用。
“引读”法正是解决教与学这对矛盾的最有效途径,尤其在教材多而教时少的当今。
第二层面———前提是相信学生。
相信学生是引读的前提和立足点。
相信学生,不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
这要求教师“放手”而不“撒手”。
要“放”必先“扶”“扶”又不可忘“放”“引”不排斥“讲”“讲”是为了“引”。
第三层面———关键在“善引”。
要使学生善读,关键在教师“善引”。
提出了五种“善引”:
要明确语文教学的目标,善于引导学生重点读;
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善于引导学生主动读;
要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善于引导学生深入读;
要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善于引导学生认真读;
要帮助学生掌握读书的方法,善于引导学生独立读。
每种“善引”,或洞明古今,或博览中外,明之以道,阐之以理,教之以术,施之以法。
第四层面———为达“不需要教”必须教好。
拎出“引读”的根子,即教师“教好”的
厚底足本:
根本在提高读写水平;本质是引导学生自学;关键在改革教法探索规律。
以上是笔者高度浓缩了的宣讲提纲。
人到中年的洪宗礼,宣讲的语声深厚而洪亮,态度谦和而认真。
他紧紧抓住了叶老“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个总纲,以辩证法为贯穿的红线,以宏富的教学实践为根基,在语坛独领风骚地首推了“引读”教学法。
尤其他从久驻的教学第一线而来,带来那么多真切的感受,行路的甘苦,鲜活的困惑,初现的矛盾,久攻不下的关隘和教改前沿那一股清爽强劲的风。
他说出了别人想说而未说的话,道出了别人想做而未做的事。
所有这一切,大大增厚了他的论文的现实底蕴。
他的近万言的宣讲,赢得少有的热烈掌声和赞许目光。
语界同人从学术高地上开始认识了洪宗礼。
(2)
如何方能站在教学改革的前沿?如何割据实验研究的一块绿洲?如何攀上学术高地鸟瞰全局的进退得失?
洪宗礼从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归来,面对如是困惑,曾久久地陷入沉思与求索中。
渐渐地,他从云雾山中走了出来,在理论与践履的交汇点,觅得了一个看去完美的答案,这就是:站在理念(观念)的高地上。
从苦苦思索中走出的洪宗礼,特别注意不断审视、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
他不是像有些人那样,只在似是而非的名词术语和大致相近的概念上绕来绕去,或为某一概念钻死牛角尖空发议论,他深知空谈误国。
他脚踏实地地把力用在实处,淘新知,出真经,升高境。
在20世纪90年代,他以全国中语会
. All Rights Reserved.
[]2012.彩焦点
【成才讲堂
】
东
缨
4G
理事的身份,参加三届大型年会。
“八年教改的实践反复证明,教育理念的转变是隐形的瓶颈,是异常困难的拦路虎。
改变语文教育理念远远比改革某些具体的教学方法、方式要艰巨得多、漫长得多,然而,转变理念却是深化改革的思想基石。
”
洪宗礼讲台上这一番议论一语中的、一针见血,令不少人茅塞顿开。
理念转变的隐形瓶颈说形象地印在与会者的大脑里。
———1991年8月,中语会第五届年会在滨海城市大连召开。
他的《把学生引入积极思维的王国》的演讲又一次轰动了年会。
演讲里他提出:“学生是有生命的灵
动的生命体,只能活教不能死教,才能促
进生命体的自身发展。
”课堂是思想的碰撞,心理的融合,智慧的交流,灵感的互动,生命的歌唱,思维潜能的迸发!
最让与会者震撼的理念,是他代表学生发出的心声:“还我自读权,让我自主时,教我自学法,养我好习惯!”
———1997年5月,中语会第六届年会在成都召开。
此时,在语文高考中,“标准化”试题的魔棒,使语文教园里急速滋生了追求标准的僵化的毒芽,许多语文教师为训练学生应付高考而把语文知识随心所欲地肢解,语文究竟姓啥一时闹不清了。
近而,学外语被无限地强化了,学中文被极大地忽视了,许多国人甚至认为,从小到老想的、说的都是中文,不学也会。
洪宗礼敏锐地看到一种倾向掩盖着的另一种倾向,他忧患了,他焦虑了,他愤怒了,他在会上大声疾呼了。
他说:“语文要讲个性,没有语文味的‘语文’就不是语文了;不能把语文这‘美味佳肴’变成‘大杂烩’”。
此番议论,虽短却精,虽浅却深,虽陈却新,立于历史和现实的良心深处,继承与发展的理念高端,大有南北六朝文论大师刘勰之语“一言之辩,垂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味道。
(3)
洪宗礼不是演讲家,自然没有口含灵珠、舌卷风云的超凡艺术。
但是,他那清晰洪亮的语言,浓淡相宜的音色,宽宏圆润的音域,声情并茂的音
质,加之态势完美的手势,总给人入耳入心的感染和深远清朗的魅力。
1996年,在丹阳召开的全国说课协作
会第二届年会上,洪宗礼应邀为1300多名中学教师作报告。
讲什么题目?———引你走进“自我提高的学校”。
从哪里讲起?———从教师对提高业务素养的误区切入。
侧重讲什么?———讲自己跌跤的教训。
用哪种方法?———用心贴心漫谈对话法。
你看,他谈误区条分缕析,一下子把人吸住了。
“第一种人认为我大学已经毕业了,应该是‘登堂’问题,怎么还叫我去进修,去学习,难道我这个大学里的优等生,到小小的中小学,文化修养还有问题吗?”
“第二种是有些四五十岁的同志,对教改尚存雄心壮志,渴望立马创出好方
法,出轰动性效果,他认为让他练基本功,不是小瞧人、开倒车吗?”“第三种是一些从教几十年的老同志,认为业务上炉火纯青,都快退休了,练功有什么价值吗?”
“大学生在学校里学习,只是一个序幕。
毕业了你可以登堂,却不能入室。
”
洪宗礼话锋一转,讲起三十六年前自己的教训。
在大学里自己门门功课优秀,还编过剧本,演过戏,朗诵获得扬州市一等奖;背过字典,画画技能不错,字写得也端正。
自我感觉良好,总想一当教师就露一手。
结果呢,大失所望。
他列举了当年自己抄参考资料式的教案、集体备课中不切实际的发言、课上回答不出学生所提问题急得满脸流汗的尴尬……
听着年近花甲鬓发发白的洪宗礼,那抑扬顿挫如数家珍的描述,听众被磁石般吸引了,不时地把赞许的掌声和开
怀的笑声送给他。
在听众欢声笑语之时,洪宗礼又讲起亲见的两件实事。
一位老师讲课讲吴运铎的故事。
老师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学得主动活跃,但是教者把吴运铎念成吴运“择”了,他的教学艺术、师者形象全被一个字给毁了……
还有一位老师讲《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讲“宜将剩勇追穷寇”“寇”字宝盖写完之后,字写不下去了,忘了下面怎么写,找书又一时没找到,学生一片哗然……
听众也一片哗然了。
声音刚息,听到洪宗礼的结论性理念:“那些专上哗众取宠不扎实的课,认为基本功是‘雕虫小技’的人,是不能成为优秀教师的。
”“教无止境,学无际涯,练基本
功也要像有些地方工资改革那样‘上不封顶,下要保底’……”
怎样提高业务修养,练好基本功呢?此议题到了洪宗礼与听众们“瓜熟蒂落”
“水到渠成”的时候了。
他先讲了三句总括语:语文教改的根本问题是语文教师的问题,教师的提高和深化问题。
教师练就扎实的基本功要见多识广,把知识仓库大门的钥匙交给学生,这是学法问题;教师修养不够,教学效果必然有限,教学就难以左右逢源,这是学养重要
性问题。
练功的内容和门径是什么?洪宗礼将多年的思考概括成四句16个字,即“厚积本钱”
“教炉炼丹”“架桥造船”“燃起明灯”……
台上,洪宗礼高音大嗓地讲。
台下,众听者屏息凝神地听。
许是讲座高潮迭起,如行云流水,不
可遏止,讲者忘记了其他在场的人,也忘记了自己;或许是听者在这独特教育布道
的激流中高度专注,如痴如醉,也随之忘
记了时空,演讲竟三个多小时没有休息。
到后来,洪宗礼的嗓子沙哑了,语声低微了,低微到只有侧耳聆听方能辨清,整个会场寂静无比,没有了笑声掌声,没有了低声议论,更没人走动,千余名听众喘气似乎
都变轻了变弱了。
洪宗礼每次喝一口茶,润润嗓子,再讲一段话。
满场皆惊,一片粲然。
此时,台上台下的眼神迅速交织着交流着,台上台下的心儿紧紧地交贴着交融着。
台上台下完完全全连成一气结为一体。
是啊,对于一位解剖了自己捧给人看的人,对于一位恨不得把一生所悟所得顷刻间传给人的人,对于一位年近花甲仍在语坛摸爬滚打为人领路的人,除了满心
眼的崇敬之情,谁还
有什么呢?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