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病培训关于结核病的感染控制(PPT 104页)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畅度;暴露时间
病人因素 医疗因素
就诊延误;治疗延缓;治疗不正确;防 护措施不足
– 病变部位;咳嗽;空洞;痰菌状态;HIV
或免疫力抑制
17
结核菌的抵抗力与消毒(一)
物理因素对结核菌的影响
• 1、耐冷不耐热。-6~8℃能存活4~5年,-40℃冷
冻干燥可长期存活。在干燥的痰标本内可存活 6~8个月。
• 2、热力:湿热比干热杀菌效果好。最好的灭菌方
:
• 1、快速生长:偶然分枝杆菌、耻垢分枝杆
菌等21种
• 2、慢生长:鸟分枝杆菌、瘰疬分枝杆菌等
29种
7
NTM
• Runyon分类: • Ⅰ群:光产色菌,如猿猴分枝杆菌、堪萨
斯分枝杆菌等
• Ⅱ群:暗产色菌:如瘰疬、蟾蜍分枝杆菌
等
• Ⅲ群:不产色菌,如鸟、溃疡分枝杆菌等
。
• Ⅳ群:快速生长菌,如偶然、耻垢、脓肿
法是煮沸与高压蒸汽消毒。持续煮沸5分钟可全部 杀死痰液内的结核菌,121.3℃持续30分钟可杀死 芽胞和结核菌及其污染物。
• 3、紫外线:结核菌对紫外线敏感,0.5~1米距离
持续照射30分钟可杀死空气和物表的结核菌。
18
结核菌的抵抗力与消毒(二)
化学因素对结核杆菌的影响
• 结核杆菌对酸、碱有较强的抵抗力。 • 化学消毒剂与菌体接触使细菌菌体蛋白变性、沉
制约(数量少,时间)
• 监测感染控制计划的实施(指标) • 评估医学记录:从进入医院到怀疑患了结核病的时
间间隔;从怀疑肺结核到预定痰涂片检查的时间间隔;从 预定痰涂片检查到痰液的收集的时间间隔;从痰涂片检查 到结果报告的时间间隔;从实验室结果报告返回到开始治 疗的时间间隔;从开始治疗到痰菌阴性的时间间隔
• 利用生物体核酸对波长为254nm的紫外线有极大吸收值,
破坏细菌与病毒DNA,使其无法繁殖。其中产生最重大的 反应是与核酸分子内的嘧啶盐基形成了二量体。
53
• 1. 优点
(1) 紫外杀菌比药物杀菌效率高; (2) 对任何微生物细菌都有杀菌效果; (3) 能对空气、水等流体杀菌。 2. 缺点 (1) 杀菌范围只限于紫外线所能照射的部分,对物 体的后侧、内部不能杀菌; (2) 杀菌线对人、动物的眼睛、皮肤有损害。
咳嗽礼仪)、最短停留等措施预防飞沫核的 产生
24
步骤
• 1、机构中传染性的评估 • 2、制定感染控制计划 • 3、感染者的早期诊断、及时隔离以及早期
治疗(诊疗流程最短化)
• 4、培训及健康教育
25
1、感染评估
• 感染风险评估时主要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 每年接诊的传染性结核病患者的人数; – 传染性结核病患者在本机构或机构内特定区域
淀、凝固致细菌死亡,或使细菌酶系统失活,影 响其代谢或降低其表面张力,增加细胞膜的通透 性而致细菌裂解、死亡。
• 1、乙醇:70%~75%的乙醇与结核菌接触20~30
分钟可将其杀死,但对痰液的消毒效果差。
• 2、苯酚:2%~5%的苯酚作用5分钟可杀死结核
杆菌,但对痰液内的结核菌作用差,5%的苯酚与 痰等量混合处理24小时才能达到杀菌作用。
• 房间负压:为保持污染区房间的负压,排风量最少应大于送风量
10%(差应不小于85m3/h(50CFM))。
45
46
47
48
49
50
室内CO2监测
51
气流方向监测
52
紫外线照射杀菌
分类
• UV-A:315nm ~ 400nm 波长; • UV-B :280nm ~ 315nm 波长; • UV-C: 100nm ~ 280nm 波长。
乡村患病率略有上升.
• 东部和中部地区的活动性肺结核患病率略
有下降,西部有所升高.
4
病原菌
• 结核分枝杆菌:厚壁菌门、裂殖菌纲、放
线菌目、分枝杆菌科、分枝杆菌属。
• 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人结核分枝杆菌、
牛型分枝杆菌、非洲分枝杆菌、田鼠分枝 杆菌。前三者对人类致病,以人结核分枝 杆菌感染的发病率最高。
候诊区前方以便快速得到诊疗;每次检查 室仅进入1人
• 门诊:减少停留时间和接触机会
31
传染性患者的处理
• 隔离—最佳,但实施困难 • 住院---隔离最容易实施,但也可能造成新
的传染
• 门诊---保护其他患者或健康人(社区) • 居家---注意家人防护
32
痰标本收集与运输
• 室外(开放环境);远离人群;不在小房间
29
3、患者快速发现、隔离与治疗
• 确保患者与其他人的最短接触; • 确保患者传染性的快速消失。
• 在机构最短停留时间的流程和措施!!
30
可疑者的处理
• 病人候诊室开放、通风 • 隔离可疑者 • 避免将结核病可疑者与其它非结核病人、
尤其是免疫抑制病人在一起
• 若不能隔离可疑者,应采取其它办法:在
耐多药、广泛耐药.
• 其它
10
传播途径
• 肺结核主要通过近距离飞沫(打喷嚏、咳
嗽、说话)传播,其传染性与空气中结核 杆菌数量直接相关,密切接触者大约 30~40%会感染结核分枝杆菌.
• 肺外结核:淋巴道播散(淋巴结核)、咽
下含结核菌的食物或痰液(消化道结核) 、损伤的皮肤(皮肤结核)、血源性播散 (其它各器官结核)。
停留的时间;
– 与传染性结核病患者直接接触的时间; – 是否进行了导致传染性增加的操作(例如,痰
诱导等)。
不同风险--不同处理
26
医院中易发生结核杆菌交叉感染的高危环境
• 候诊室和走廊:该区域人流量较大,人群
分布较广,在此驻留的人员均易感染.
• 门诊:该区域空间相对狭小,接诊的医生
和护士均易感染。
• 病房:除医生外,患者家属、其他患者及探
视者也易感染。
• 实验室和检查室:该区域相对密闭也易引
起感染,尤其是结核病细菌学检查实验人 员。
27
2、感染控制计划
• 职责 • 筛选病人流程与方法 • 使用环境控制措施和个人呼吸防护 • 培训和教育 • 感染控制计划实施的监测
28
感染控制计划的评价
• 监测卫生人员活动结核发生率:多种因素
58
影响UV效果的因素
• 通风:<6ACH • 空气混合 • 湿度:<60% • 温度:21°最佳。低温降低效果 • 高硼紫外线灯好于石英紫外线灯 • 紫外线穿透力极弱,尘埃可使其强度降低 • 紫外线杀菌的有效距离为2m
59
高效空气过滤器(HEPA)
• 高效离子过滤器是一种专门安装在通风系
统的过滤装置,能够帮助移走空气中的飞 沫核。高效离子过滤器能够帮助把室内的 空气通过通风管道排到周围环境中。
分枝杆菌等
8
NTM致病特点
• 1、对人体的致病强度较结核杆菌为弱,但
两者可以混合感染。
• 2、所致的疾病大多是继发的,原发的只是
少部分。
• 3、感染具有显著的机会性,如:COPD患
者、支扩、恶性肿瘤或肾透析、HIV患者等 均可使本病发生率增加。
• 4、对多种抗结核药物耐药。
9
结核病的传染源
• 主要为痰阳结核病患者。 • 1.一般痰阳结核病患者. • 2.耐药痰阳结核病患者:单耐药、多耐药、
40
自然通风
41
42
机械通风
• 气流方向:清洁区-工作人员区-病人区
-排出
• 空气入口应远离空气出口(避免“短路”)
43
换气量(ACH)
• ACH=每小时空气进入量(m3)/房间体积
(m3)
• ACH:6-12次/小时
44
传染病医院或传染病区应设置机 械通风系统
• 机械送、排风系统应使院区压力从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依次降
传单、告示等
• 陪护、探视人员的宣教 • 对周边社区居民进行结核病感染防治知识
的宣传
• 有效的健康宣教是预防结核病传播的重要
手段
36
病人教育—咳嗽礼仪
• 咳嗽方式:转头,
用手或其它材料覆 盖口鼻。
• 坚持治疗重要性 • 涂阳病人与亲属的
隔离
37
环境控制
第二道防线。在管理控制基础上, 减少感染性飞沫核的浓度
• 《人间病原微生物名录》上为二类病原微
生物。
5
NTM(非结核分枝杆菌)
• 概念:分枝杆菌属内除结核分枝杆菌复合
群及麻风分枝杆菌以外的分枝杆菌。 。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有致病性和非致病
性两大类,引起人类致病的有十余种,如: 鸟分枝杆菌、瘰疬分枝杆菌、偶然分枝杆 菌、脓肿分枝杆菌等。
6
NTM
• 根据生长速度分类(伯杰细菌鉴定手册)
结核病的感染控制
•
• 鲁进呈送,学习资料
•
2013.8.25
1
我国结核病的流行趋势
• 全球22个结核病流行严重的高负担国家之
一。
• 目前年发病患者约为130万人,占全球发病
的14.3%,居全球第二位,耐多药结核病患 者的估计人数居全球第一位。
2
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
• 全国15岁以上活动性、涂阳和菌阳肺结核
54
UV类型
55
UV照射标准
• 30 W /18.6 m2
• 1米距离:280-300 μW/cm2 • 我国《杀菌管理条例》:新灯管强度不
得低于100μW/cm2
• 眼睛高度:俄罗斯:<0.1 μW/cm2 8h; • 美国及欧洲:0.2 μW/cm2 8h;南非:
0.4 μW/cm2 8h
56
核菌培养物,但对在蛋白质混合液中的结核菌几 乎无消毒效果。
20
结核病的感染控制
• 减少结核杆菌
传播的特定方 法与工作流程
21
感染控制内容
呼吸防护 避免吸入飞沫核
环境控制 管理控制
减少空气中飞沫核浓度
预防飞沫核产生
Your site here
LOGO
22
管理控制
环境控制
呼吸防护
23
管理控制
• 目的:预防人员暴露和感染播散 • 通过早期诊断、传染病人隔离、控制病源(
10
5.7分
5
21分
1
7.9小时
直径1um飞沫核移动3米/24小时
14
易感人群
• 普遍易感,但是否发病取决于感染结核菌
数量、毒力及人体的抵抗力。
• 老年人、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患者、患有
其它疾病如糖尿病、肿瘤、HIV患者。
15
结核病感染与发病模式
16
影响暴露后感染的因素
环境因素
•空气中传染性飞沫浓度;空气流通
低,清洁区为正压区,污染区为负压区。清洁区送风量大于排风量, 污染区排风量大于送风量。
• 房间通风量:最小换气次数6次/时。 • 送、排风口的定位应使洁净空气首先流过房间中医务人员可能的工作
区域,然后流过传染源进入排风口。
• 送风口应设置在上部;污染区(病房)排风口应设置在房间下部,病房
排风口底距地不小于100mm。
(卫生间或密闭区域)
33
34
4、人员培训
• 结核杆菌传播与病理基本概念 • 结核病症状与体征 • HIV以及其它免疫抑制病人感染结核后发病
危险增加
• 感染控制计划以及人员职责重要性 • 特殊区域结核传播危险增加 • 减少结核播散的特殊感染控制方法与工作
流程
35
有关结核病的健康宣教
• 教会结核病患者减少传播的方法 • 强化公众自我防护意识:宣传画、宣传栏、
的患病率分别为459/10万、66/10万和 119/10万,其中乡村569/10万、78/10万和 153/10万,城镇307/10万、49/10万和 73/10万.
3
与2000年相比
• 15岁及以上人群肺结核患病率下降1.5%,
传染性肺结核十年降幅约为61%.
• 城镇人口活动性肺结核患病率略有下降,
19
结核菌的抵抗力与消毒(二)
化学因素对结核杆菌的影响
• 3、煤酚皂溶液:杀菌作用和苯酚相似,
5%~10%的浓度与痰液等量混合处理1~12小时 才能达到杀菌作用。
• 4、甲醛:1%浓度处理结核杆菌5分钟即可杀死细
菌,,5%甲醛液与痰液等量混合室温处理12小时 或以上,才可达到杀菌效果。
• 5、 84消毒液:0.5%的84消毒液15分钟可杀死结
11
咳嗽打喷嚏产生大量的气溶胶
12
• 气溶胶(Aerosol):气体(常为空气)中
小的、固体或液体漂浮颗粒。
• 飞沫(Droplets):直径多>10um的气溶
胶
• 飞沫核(Droplet nuclei):直径多≤5um
13
空气颗粒与降落时间
颗粒大小(um 降落1米时间 )
100
5.9秒
50
13秒
38
环境控制方法
• 自然和机械通风 • 消毒(紫外线照射) • 高效空气过滤
39
通风
• “空气流动” • 通过空气流动达到空气稀释和空气交换的
作用,从而减少飞沫核浓度,提高舒适度
• 新鲜空气不断进入,污染空气排到外面。 • 考虑因素:温度、压力、空气颗粒、工作
流程、保护设备、保护工作人员、可用设 备、节约能源、安全、可持续性
UV安装选择
• 天花板高度低于
2.7米:百叶窗 式
• 天花板高于3米
:全透式
57
UV照射强度测量
• 有UVGI表:1米距离照射强度
低于100 μW/cm2
• 没有UVGI表:8800 h(1年) • 指示卡监测法:开启紫外线灯
5分钟后,将指示卡置紫外灯 下垂直距离1米处,有图案一 面朝上,照射1分钟,观察指 示卡色块的颜色,将其与标准 色块比较
病人因素 医疗因素
就诊延误;治疗延缓;治疗不正确;防 护措施不足
– 病变部位;咳嗽;空洞;痰菌状态;HIV
或免疫力抑制
17
结核菌的抵抗力与消毒(一)
物理因素对结核菌的影响
• 1、耐冷不耐热。-6~8℃能存活4~5年,-40℃冷
冻干燥可长期存活。在干燥的痰标本内可存活 6~8个月。
• 2、热力:湿热比干热杀菌效果好。最好的灭菌方
:
• 1、快速生长:偶然分枝杆菌、耻垢分枝杆
菌等21种
• 2、慢生长:鸟分枝杆菌、瘰疬分枝杆菌等
29种
7
NTM
• Runyon分类: • Ⅰ群:光产色菌,如猿猴分枝杆菌、堪萨
斯分枝杆菌等
• Ⅱ群:暗产色菌:如瘰疬、蟾蜍分枝杆菌
等
• Ⅲ群:不产色菌,如鸟、溃疡分枝杆菌等
。
• Ⅳ群:快速生长菌,如偶然、耻垢、脓肿
法是煮沸与高压蒸汽消毒。持续煮沸5分钟可全部 杀死痰液内的结核菌,121.3℃持续30分钟可杀死 芽胞和结核菌及其污染物。
• 3、紫外线:结核菌对紫外线敏感,0.5~1米距离
持续照射30分钟可杀死空气和物表的结核菌。
18
结核菌的抵抗力与消毒(二)
化学因素对结核杆菌的影响
• 结核杆菌对酸、碱有较强的抵抗力。 • 化学消毒剂与菌体接触使细菌菌体蛋白变性、沉
制约(数量少,时间)
• 监测感染控制计划的实施(指标) • 评估医学记录:从进入医院到怀疑患了结核病的时
间间隔;从怀疑肺结核到预定痰涂片检查的时间间隔;从 预定痰涂片检查到痰液的收集的时间间隔;从痰涂片检查 到结果报告的时间间隔;从实验室结果报告返回到开始治 疗的时间间隔;从开始治疗到痰菌阴性的时间间隔
• 利用生物体核酸对波长为254nm的紫外线有极大吸收值,
破坏细菌与病毒DNA,使其无法繁殖。其中产生最重大的 反应是与核酸分子内的嘧啶盐基形成了二量体。
53
• 1. 优点
(1) 紫外杀菌比药物杀菌效率高; (2) 对任何微生物细菌都有杀菌效果; (3) 能对空气、水等流体杀菌。 2. 缺点 (1) 杀菌范围只限于紫外线所能照射的部分,对物 体的后侧、内部不能杀菌; (2) 杀菌线对人、动物的眼睛、皮肤有损害。
咳嗽礼仪)、最短停留等措施预防飞沫核的 产生
24
步骤
• 1、机构中传染性的评估 • 2、制定感染控制计划 • 3、感染者的早期诊断、及时隔离以及早期
治疗(诊疗流程最短化)
• 4、培训及健康教育
25
1、感染评估
• 感染风险评估时主要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 每年接诊的传染性结核病患者的人数; – 传染性结核病患者在本机构或机构内特定区域
淀、凝固致细菌死亡,或使细菌酶系统失活,影 响其代谢或降低其表面张力,增加细胞膜的通透 性而致细菌裂解、死亡。
• 1、乙醇:70%~75%的乙醇与结核菌接触20~30
分钟可将其杀死,但对痰液的消毒效果差。
• 2、苯酚:2%~5%的苯酚作用5分钟可杀死结核
杆菌,但对痰液内的结核菌作用差,5%的苯酚与 痰等量混合处理24小时才能达到杀菌作用。
• 房间负压:为保持污染区房间的负压,排风量最少应大于送风量
10%(差应不小于85m3/h(50CFM))。
45
46
47
48
49
50
室内CO2监测
51
气流方向监测
52
紫外线照射杀菌
分类
• UV-A:315nm ~ 400nm 波长; • UV-B :280nm ~ 315nm 波长; • UV-C: 100nm ~ 280nm 波长。
乡村患病率略有上升.
• 东部和中部地区的活动性肺结核患病率略
有下降,西部有所升高.
4
病原菌
• 结核分枝杆菌:厚壁菌门、裂殖菌纲、放
线菌目、分枝杆菌科、分枝杆菌属。
• 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人结核分枝杆菌、
牛型分枝杆菌、非洲分枝杆菌、田鼠分枝 杆菌。前三者对人类致病,以人结核分枝 杆菌感染的发病率最高。
候诊区前方以便快速得到诊疗;每次检查 室仅进入1人
• 门诊:减少停留时间和接触机会
31
传染性患者的处理
• 隔离—最佳,但实施困难 • 住院---隔离最容易实施,但也可能造成新
的传染
• 门诊---保护其他患者或健康人(社区) • 居家---注意家人防护
32
痰标本收集与运输
• 室外(开放环境);远离人群;不在小房间
29
3、患者快速发现、隔离与治疗
• 确保患者与其他人的最短接触; • 确保患者传染性的快速消失。
• 在机构最短停留时间的流程和措施!!
30
可疑者的处理
• 病人候诊室开放、通风 • 隔离可疑者 • 避免将结核病可疑者与其它非结核病人、
尤其是免疫抑制病人在一起
• 若不能隔离可疑者,应采取其它办法:在
耐多药、广泛耐药.
• 其它
10
传播途径
• 肺结核主要通过近距离飞沫(打喷嚏、咳
嗽、说话)传播,其传染性与空气中结核 杆菌数量直接相关,密切接触者大约 30~40%会感染结核分枝杆菌.
• 肺外结核:淋巴道播散(淋巴结核)、咽
下含结核菌的食物或痰液(消化道结核) 、损伤的皮肤(皮肤结核)、血源性播散 (其它各器官结核)。
停留的时间;
– 与传染性结核病患者直接接触的时间; – 是否进行了导致传染性增加的操作(例如,痰
诱导等)。
不同风险--不同处理
26
医院中易发生结核杆菌交叉感染的高危环境
• 候诊室和走廊:该区域人流量较大,人群
分布较广,在此驻留的人员均易感染.
• 门诊:该区域空间相对狭小,接诊的医生
和护士均易感染。
• 病房:除医生外,患者家属、其他患者及探
视者也易感染。
• 实验室和检查室:该区域相对密闭也易引
起感染,尤其是结核病细菌学检查实验人 员。
27
2、感染控制计划
• 职责 • 筛选病人流程与方法 • 使用环境控制措施和个人呼吸防护 • 培训和教育 • 感染控制计划实施的监测
28
感染控制计划的评价
• 监测卫生人员活动结核发生率:多种因素
58
影响UV效果的因素
• 通风:<6ACH • 空气混合 • 湿度:<60% • 温度:21°最佳。低温降低效果 • 高硼紫外线灯好于石英紫外线灯 • 紫外线穿透力极弱,尘埃可使其强度降低 • 紫外线杀菌的有效距离为2m
59
高效空气过滤器(HEPA)
• 高效离子过滤器是一种专门安装在通风系
统的过滤装置,能够帮助移走空气中的飞 沫核。高效离子过滤器能够帮助把室内的 空气通过通风管道排到周围环境中。
分枝杆菌等
8
NTM致病特点
• 1、对人体的致病强度较结核杆菌为弱,但
两者可以混合感染。
• 2、所致的疾病大多是继发的,原发的只是
少部分。
• 3、感染具有显著的机会性,如:COPD患
者、支扩、恶性肿瘤或肾透析、HIV患者等 均可使本病发生率增加。
• 4、对多种抗结核药物耐药。
9
结核病的传染源
• 主要为痰阳结核病患者。 • 1.一般痰阳结核病患者. • 2.耐药痰阳结核病患者:单耐药、多耐药、
40
自然通风
41
42
机械通风
• 气流方向:清洁区-工作人员区-病人区
-排出
• 空气入口应远离空气出口(避免“短路”)
43
换气量(ACH)
• ACH=每小时空气进入量(m3)/房间体积
(m3)
• ACH:6-12次/小时
44
传染病医院或传染病区应设置机 械通风系统
• 机械送、排风系统应使院区压力从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依次降
传单、告示等
• 陪护、探视人员的宣教 • 对周边社区居民进行结核病感染防治知识
的宣传
• 有效的健康宣教是预防结核病传播的重要
手段
36
病人教育—咳嗽礼仪
• 咳嗽方式:转头,
用手或其它材料覆 盖口鼻。
• 坚持治疗重要性 • 涂阳病人与亲属的
隔离
37
环境控制
第二道防线。在管理控制基础上, 减少感染性飞沫核的浓度
• 《人间病原微生物名录》上为二类病原微
生物。
5
NTM(非结核分枝杆菌)
• 概念:分枝杆菌属内除结核分枝杆菌复合
群及麻风分枝杆菌以外的分枝杆菌。 。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有致病性和非致病
性两大类,引起人类致病的有十余种,如: 鸟分枝杆菌、瘰疬分枝杆菌、偶然分枝杆 菌、脓肿分枝杆菌等。
6
NTM
• 根据生长速度分类(伯杰细菌鉴定手册)
结核病的感染控制
•
• 鲁进呈送,学习资料
•
2013.8.25
1
我国结核病的流行趋势
• 全球22个结核病流行严重的高负担国家之
一。
• 目前年发病患者约为130万人,占全球发病
的14.3%,居全球第二位,耐多药结核病患 者的估计人数居全球第一位。
2
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
• 全国15岁以上活动性、涂阳和菌阳肺结核
54
UV类型
55
UV照射标准
• 30 W /18.6 m2
• 1米距离:280-300 μW/cm2 • 我国《杀菌管理条例》:新灯管强度不
得低于100μW/cm2
• 眼睛高度:俄罗斯:<0.1 μW/cm2 8h; • 美国及欧洲:0.2 μW/cm2 8h;南非:
0.4 μW/cm2 8h
56
核菌培养物,但对在蛋白质混合液中的结核菌几 乎无消毒效果。
20
结核病的感染控制
• 减少结核杆菌
传播的特定方 法与工作流程
21
感染控制内容
呼吸防护 避免吸入飞沫核
环境控制 管理控制
减少空气中飞沫核浓度
预防飞沫核产生
Your site here
LOGO
22
管理控制
环境控制
呼吸防护
23
管理控制
• 目的:预防人员暴露和感染播散 • 通过早期诊断、传染病人隔离、控制病源(
10
5.7分
5
21分
1
7.9小时
直径1um飞沫核移动3米/24小时
14
易感人群
• 普遍易感,但是否发病取决于感染结核菌
数量、毒力及人体的抵抗力。
• 老年人、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患者、患有
其它疾病如糖尿病、肿瘤、HIV患者。
15
结核病感染与发病模式
16
影响暴露后感染的因素
环境因素
•空气中传染性飞沫浓度;空气流通
低,清洁区为正压区,污染区为负压区。清洁区送风量大于排风量, 污染区排风量大于送风量。
• 房间通风量:最小换气次数6次/时。 • 送、排风口的定位应使洁净空气首先流过房间中医务人员可能的工作
区域,然后流过传染源进入排风口。
• 送风口应设置在上部;污染区(病房)排风口应设置在房间下部,病房
排风口底距地不小于100mm。
(卫生间或密闭区域)
33
34
4、人员培训
• 结核杆菌传播与病理基本概念 • 结核病症状与体征 • HIV以及其它免疫抑制病人感染结核后发病
危险增加
• 感染控制计划以及人员职责重要性 • 特殊区域结核传播危险增加 • 减少结核播散的特殊感染控制方法与工作
流程
35
有关结核病的健康宣教
• 教会结核病患者减少传播的方法 • 强化公众自我防护意识:宣传画、宣传栏、
的患病率分别为459/10万、66/10万和 119/10万,其中乡村569/10万、78/10万和 153/10万,城镇307/10万、49/10万和 73/10万.
3
与2000年相比
• 15岁及以上人群肺结核患病率下降1.5%,
传染性肺结核十年降幅约为61%.
• 城镇人口活动性肺结核患病率略有下降,
19
结核菌的抵抗力与消毒(二)
化学因素对结核杆菌的影响
• 3、煤酚皂溶液:杀菌作用和苯酚相似,
5%~10%的浓度与痰液等量混合处理1~12小时 才能达到杀菌作用。
• 4、甲醛:1%浓度处理结核杆菌5分钟即可杀死细
菌,,5%甲醛液与痰液等量混合室温处理12小时 或以上,才可达到杀菌效果。
• 5、 84消毒液:0.5%的84消毒液15分钟可杀死结
11
咳嗽打喷嚏产生大量的气溶胶
12
• 气溶胶(Aerosol):气体(常为空气)中
小的、固体或液体漂浮颗粒。
• 飞沫(Droplets):直径多>10um的气溶
胶
• 飞沫核(Droplet nuclei):直径多≤5um
13
空气颗粒与降落时间
颗粒大小(um 降落1米时间 )
100
5.9秒
50
13秒
38
环境控制方法
• 自然和机械通风 • 消毒(紫外线照射) • 高效空气过滤
39
通风
• “空气流动” • 通过空气流动达到空气稀释和空气交换的
作用,从而减少飞沫核浓度,提高舒适度
• 新鲜空气不断进入,污染空气排到外面。 • 考虑因素:温度、压力、空气颗粒、工作
流程、保护设备、保护工作人员、可用设 备、节约能源、安全、可持续性
UV安装选择
• 天花板高度低于
2.7米:百叶窗 式
• 天花板高于3米
:全透式
57
UV照射强度测量
• 有UVGI表:1米距离照射强度
低于100 μW/cm2
• 没有UVGI表:8800 h(1年) • 指示卡监测法:开启紫外线灯
5分钟后,将指示卡置紫外灯 下垂直距离1米处,有图案一 面朝上,照射1分钟,观察指 示卡色块的颜色,将其与标准 色块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