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_读书的方法手抄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的方法手抄报
读书的方法手抄报【1】
为了读书效果好,读书时最好也讲究一些方法。
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该怎样读书呢?
首先要圈画。
要圈画的书必须是自家的。
借阅的图书请勿圈画,这是基本常识。
圈画时最好用红笔,这样一目了然。
圈画时可以在优美句子下面画波浪线,可以方括号画出精彩部分的开头结尾,可以在左右两边画竖线等。
圈画的内容可以重点读读,也可以经常温故知新。
第二做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对于借阅的图书,优美的、富有哲理的句子可以抄下来。
抄写的过程不仅增强记忆,而且加深理解,还能过后重温,可谓一举数得。
但是,摘记有时占用的时间比较多。
第三,思考。
我们都知道爱迪生那句名言“天才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
”其实,爱迪生的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那1%的灵感更重要。
”这说明动脑子的重要性。
就像我们的身体会懒惰一样,我们的脑子更是常常处于休眠状态。
如果我们读书时动动脑子,我们的收获一定更大。
读书时动脑子分为三阶段——读前、读中和读后。
( )
先说读前,看到题目,一定要想想就这个题目,如果我写,我会怎样写?然后在脑子里迅速勾画自己的__。
然后阅读__,阅读中不仅要有意识地记忆自己需要的知识,还要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写的,我能学习作者什么写作方法。
读完一篇__后,再与自己构思的'__比一比,看看作者高明在哪里,我们以后何不模仿学习他。
《培根随笔》尤其适合这样读。
第四,重读。
苏东坡曾在《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一诗中写过“旧书不厌百会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的诗句。
这里的“旧书”指的是经典。
我们阅读的大
浪淘沙后的名著都是经典,阅读一遍收获不会很大,有些经典一遍甚至读不懂。
百读不厌、熟读深思收获才会大。
第五,写体会感悟。
我们读书,我们思考,我们收获,有时刹那间有灵感和感悟,这时,最好随时记下来。
要不,灵感就像口袋里的钱,如果不存入银行,迟早它会跑掉一样,我们的灵感也常常跑得无影无踪。
如果我们有了灵感,能迅速而且认真地记录下来,那这灵感我们就存入了自己的智慧银行。
第六,这是最重要的,读书,读书,真读才行。
就像假货不绝一样,读书也要打假。
一本好书,一枝红笔,一个笔记本,一个动脑子、勤奋的人,是暑假里酷暑中的美丽风景。
读书的方法手抄报【2】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高尔基强调了书籍的重要性。
而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
”读书可以创造品性,好品性源自读好书。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培根说,“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最终杜甫造就了诗圣。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认为读书是为了提高自己,改变自己的品性。
余秋雨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周总理高呼:“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就像诸葛孔明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我们心中的好总理。
在学校得沉下心来,将自己的品性变得稳重,不能心在别处,否则将竹篮打水一场空。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
”
“书山有路勤为径。
”匡衡凿壁借光,孙敬苏秦悬梁刺股,车胤孙康囊萤映雪。
他们无一不是我们的榜样。
在这个温饱的环境中,要的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求学欲望。
“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不过喜欢刨根问底地追究问题罢了,”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好而不奇是庸才,奇而无心是蠢才。
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多创造好的品性。
书不可尽信,尽信不如无书。
知识是从书中提炼出的。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知识要厚积。
积累知识胜过积累财富。
欧洲用这句谚语向我们展示了知识的重要,从知识中造就的品性对国家的重要。
要懂滴水穿石。
贵有恒,何必三更睡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宋真宗赵恒说:“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
六经勤向窗前读。
”品性源自读书,只有读书,读好书才能创造一个好的品性。
读了书,读好书就会有好的品性.作为一个学生拼十年寒窗,挑灯苦读不为难;博百载浮生,勤奋耕耘休嫌苦。
读书的方法手抄报【3】
古有妇儒皆知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而今,许多大作家一谈起之所以“成名立家”,无不同声答道,那是得益于孩提时期多看了几本书。
曾经有人向鲁迅先生请教过写作经验,他也这样说,哪有什么经验,无非是多看了几本书罢了。
可见,多读书能提高语文能力是古往今来人们的不谋而合。
然而名人名家朴素而富有哲理的话,也给了我一个启示:仅靠课本上数量有限的几篇__,怎能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高涨的孩子们?岂能培养出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跨世纪人才?
利用“课外阅读课”这一阵地,向孩子系统地传授读书的方法,包括合理安排读书时间、掌握一般读书程序,领悟读书的要求,掌握几种最基本的读书方法。
1、合理安排读书时间统一制定读书计划,早中晚各安排一段时间,每天总阅读时间不少于1小时。
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计划的规定,并长期坚持下去。
另外,告诉学生,早晨是一天中读书的黄金时间,头脑最清醒,可以安排些背诵、复述任务;晚上一般较疲劳,可以阅读些较轻松的书籍。
2、掌握一般读书程序。
读书一般先看封面书名,再看内容提要、目录、扉页,然后逐页阅读,边看边想,不懂之处做上符号,阅读全书后在理清条理,思考不懂的问题,掌握中心,最后写出读书笔记。
读报也要阅读顺序,即先要通看所有版面,略知全部内容后,再抓住重点细看,掌握__内容。
3、领悟读书要求。
要求:(1)读书要求“眼到、心到、手到”。
(2)读书要求不懂就问,善于思考。
(3)读书要和“说话”、“作文”紧密结合。
(4)读书贵在持之以恒。
4、掌握几种最基本的读书方法。
(1)浏览性阅读。
主要针对一些长部头的书籍,例如名著:《水浒》、《三国演义》等。
教材中节选了些中外名著的各种章节,在指导学生阅读原著时,要求可放宽,只作走马观花的浏览。
这种阅读不受时间限制,比较轻松,而且文艺作品故事性强,有很大的吸引力,阅读速度自然加快,读后合书而思,也有不少可回味品评的东西。
(2)吸收性阅读。
以获取读物中的知识为目的的阅读称为吸收性阅读。
主要针对知识性读物。
因为对待此类读物既不能追求快速,不能观其大略,也不是语言优美的篇章,适合背诵积累,而是要理解每个知识点,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3)细品型阅读。
针对语言精美的读物,要求学生细细品味,感悟语言的优美,并背诵、摘抄来帮助记忆积累,积淀语言,培养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