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儒家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中华上下五千年,出现了许多璀璨的文化,在中华文化这片浩瀚的大海中,有一颗明珠最为耀眼,那便是儒家文化。

在中国长久的封建统治时期,作为历代统治者共同推崇的文化正统,儒家思想经历漫长的发展和传承,已然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对中国的发展有十分深远的影响,所有华夏子孙无一不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即使在现代,经历了西方强大的文化冲击,经历过“打倒孔家店”的文革,儒家思想仍然没有沉寂没有消失,它仍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并且越来越被国人重视,甚至远播西方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有人说如果没有儒家思想就没有中国文化,这是无可非议的事实。

面对如此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我们很有必要探讨一下儒家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一、儒家文化的民族性——从儒家文化的发展看其民族性
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正统和核心,他集中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并且深刻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思想灵魂,若将中国比作一条龙,那么儒家文化便是龙髓。

儒家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

儒家学说为春秋时期孔丘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

虽然儒家学说是在春秋时期所创,但是儒家文化的萌芽却早在华夏历史的开端便已存在了。

孔子说过:“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可知也;后之继周者,所损益,虽百世可知也。

”夏商周时期虽然没有出现儒家学说,但却已经出现了儒家文化。

“礼”乃是儒家文化的中心思想之一,在夏商周时期已得到发展,可见儒家文化与中华民族的关系是如此源远流长,在华夏血脉中浸透之深。

历史的脚步来到了秦朝,这个朝代是以法家思想为政权的统治思想,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举措对各家文化皆是毁灭性的打击,但是儒家文化仍然坚强地存活了下来。

直到汉朝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而汉武帝也采纳了他的主张,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奠定了儒家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至高地位。

之后的宋明清时期,“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从反复持构到后来的合流及经世致用的新学风的出现,又使儒家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在中国的封建时期,儒家文化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虽然在近现代,经历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文革的打击,儒家文化依然受到国人的尊崇,在现代的“读经热”和“国学热”展示了它经久不衰的魅力。

无论是在封建时期还是近现代,儒家文化以这些通过对民族个性和共性进行深刻思考而得的儒家思想影响着每一个人。

小至个人修身齐家,大至君王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成为了道德和行事的准则,成为了思想的标杆,个人通因此提高自身修养和道德觉悟,国家因此得以保证政体的稳定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儒家文化已然融入了华夏子孙的血脉,浸入了华夏山河的每一处,它与中华民族密不可分。

儒家文化影响的不仅仅是族群意义上的汉族,虽然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它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且汉文化的精髓的确是儒家文化。

但是一旦涉及文化层面,已不能狭隘地将汉族定义为单纯的汉人的族群,这里的汉族应是文化层面上的汉族,换一个说法,便是拥有同源文化的大中华民族。

因此儒家文化属于整个中国,属于所有华夏子孙,属于中华民族。

无论是汉族或是少数民族,无论是黄种人或者白种人,只要是中国人,只要是华夏子孙,只要是被中华文化哺育的人,思想深处都被儒家文化打上了烙印。

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思想的展示。

中国人对儒家文化具有极高的认同感,所以儒家文化有
着深刻的民族性。

二、儒家文化的时代性——从儒家文化的内容看其时代性
儒家文化在历史上经历过多次批判、排斥和打压,但还是绵延至今,在当今时代仍具有极高的文化地位。

这是因为儒家文化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它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

谈到儒家文化的内容,《汉书·艺文志》有一段精辟的概括,认为儒家“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于道为最高!”
“六经”是指儒家早期的六部经典著述:《诗经》《尚书》《仪礼》《乐》《周易》《春秋》。

后期又得以发展和补充,《左传》等书也引为经典。

“仁”、“义”是儒家思想的两个核心范畴:其中“仁”指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即良知、良能;而“义”是指按照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来做事。

《孟子》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可以说义是仁的延伸,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每个人能够也应当做到的。

“尧、舜、文、武”是儒家所尊崇的古代圣王的典范:“尧舜之道”寄托的是儒家“内圣外王”的政治诉求和社会理想,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以德服人”之道;“文武之道”所象征的是周代的制度和礼乐教化,它宽猛相济,是儒家认为的社会制度的最高典范。

“仲尼”是孔子字,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他使得儒家文化从春秋时期开始得以开启和流传。

儒家文化以孔子为先师,为思想领袖。

儒家文化正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不断发展与改进,以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变化。

虽然儒家文化进入近代以后受到新文化的批判,但是近代“大同世界”、“天下为公”的口号,现代我党提出的“和谐社会”理念,皆出自于儒家思想。

而且,儒家文化中仁义、良知、忠孝、诚信、和谐等基本理念仍然是我们所追求的,它仍具有现实意义,体现出儒家文化恒久的时代性。

“六经”及相关儒学经典,对于个人了解古代传统文化和历史,以及作为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历史的一部分,都有它自身存在的价值。

“仁、义”及“孝、弟、忠、信、礼、义、廉、耻”的观点,可以给个人的道德修养与为人处世提供一个标准和方向,对国家来说在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培养国民意识上有着指导性的意义,党提出的“八荣八耻”也正切合了这一点。

“尧、舜、文、武”的思想,也给国家在执政的思想层面上提供了一些选择和可能,例如,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以法治国健全社会制度、教化国民提高国民素质等。

另外,儒家文化中内圣外王的事功之学、仁与礼的张力结构、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等内容在当今社会仍广泛存在且极受重视,显示出了儒家文化的活力与时代性。

《论语》提倡的舍生取义精神、“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三人行则必有吾师”和“吾日三省吾身”的学习态度;《孟子》中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品格和“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

这些都是在长期的历史中经历过理论辩证和实践证明,从而形成的优秀的价值观和道德行为原则,应当将其转换为新时代精神加以继承。

特别是“天下定于一”的大一统思想,这是中国面临多次起伏和分裂仍然能快速重合并强大起来的原因,它对中国更具有现实意义。

此外,“三纲五常”的观点,若除去其封建色彩的阶级等级元素,其“仁义礼智信”的为人处世准则在当今社会中仍然适用;“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种带有封建色彩的“民本”思想,我们需要除去其封建内核,将其涵义转变为真正以民为本的社会主义治国思想加以应用。

总之,对于这类带有封建色彩但仍有其效用的思想,我们应当将其封建思想内核抽掉,转换为适用于现代社会的新思想。

但是,儒家传统文化中明显歧视女性的“三从四德”和强调封建等级的“别尊卑,明贵贱”等落后观点,应当视为糟粕,坚决弃之。

所以我们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儒家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使这几千年来不断传承的璀璨文化在现代得到发展及应用,真正实现“仁”而“天下定于一”的社会理想,这才是儒家文化时代性的真正体现。

文外话:
有人说过谈任何一种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不可分开而论,因为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无奈学生才疏学浅,无法全面剖析这两性,只能分别从发展和内容的角度切入而论,但这两性在本质上仍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学生论述发展看民族性时暗含了时代性,而内容看时代性则暗含了民族性,只是学生已难再占用篇幅展开而论,望谅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