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模块系列备课、反思、检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整组备课
单元主题: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
单元解读:本单元以“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为专题,编排了四篇课文:《矛和盾的集合》、《科利亚的木匣》、《陶罐和铁罐》、《狮子和鹿》。

《矛和盾的集合》写的是发明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科利亚的木匣》讲的是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从而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而《陶罐和铁罐》、《狮子和鹿》两篇课文故事生动有趣,情节紧奏,前后对比分明,告诉我们看问题要全面,不要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看不到短处,不要被表象迷惑。

这4篇课文都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要学会善于动脑筋,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

故事里主人公的思考过程很直白的展示在学生面前,而怎么运用这样直白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呢?需要根据课文结构特点,运用对比冲突这一方法去引导,通过故事里主人公前后看问题的不同态度,引导学生明白道理,学会在生活中看问题想问题。

另外,本组四篇课文在写作特点上都是运用故事说明道理。

这种写作手法需要学生了解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口语交际和习作当中。

单元目标:
1.能正确认读本单元19个生字,55个新词并能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本单元10个划线词语的意思。

(通过预习达标
课完成)
2.通过预习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概括用故事说明道理类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学习梳理本单元最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通过预习达标课完成)
3.通过读故事,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学会在生活中如何看问题、如何想问题。

(单元重点目标)
4.了解文章用故事说明道理的写作特点,并尝试运用这种写作方法编写故事。

(单元重点目标)
课型:预习达标课、例文阅读课、群文阅读课
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预习达标课
临朐县南苑小学马艳艳
课型:预习达标课(1-2课时)
课型目标:
1.能正确认读本单元19个生字,55个新词并能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本单元10个划线词语的意思。

2.通过预习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学习概括用故事说明道理类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学习梳理本单元最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为精读引领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教学起点:
学生已通过学习任务单进行了课前预习,在课文中标出了字词,查出了划线词语的意思,并在小组内进行了初步达标。

教学过程:
一、勇闯字词关
1.明确达标要求:读音正确;声音洪亮,不拖音。

2.词语认读,抽查小组同学达标。

根据认读情况对每个小组作出相应评价。

3.交流词语意思。

4.拓展积累形容人精神状态不好的词语。

二、乐闯朗读关
1.出示朗读要求和评价标准,推选小组代表朗读。

朗读要求:“正确”不添字,不丢字,不错字;“流利”语气连贯,不重复,不颠倒。

评价标准:1.出现三次或者三次以上错误为不达标。

2.小组之间互相评价朗读,是否达标。

三、智闯内容关
1.组内交流“知内容”的部分,组长梳理归纳出本小组最恰当的答案。

2.小组代表发言,师生交流。

3.总结本单元课文的写作特点——用故事说明道理。

4.以25课《矛和盾的集合》为例,学会把故事和道理合在一起概括用故事说明道理类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妙提问题关
1.组内交流本单元自己的困惑和问题,小组长梳理出组内最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2.组长展示问题,师生交流评价谁的问题最值得研究。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中,通过让学生梳理问题并筛选问题,使学生学习如何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为今后的预习做铺垫。


《矛和盾的集合》例文阅读课
北苑小学满幸幸
课型:例文阅读课
课题:《矛和盾的集合》
教材分析:《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讲述了发明家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的故事,从而告诉大家:“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

”对于这个道理的理解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本单元的主题是引导学生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我想课文中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也正是培养学生看问题想问题的关键。

于是就将这一环节运用对比冲突的引导法进行处理。

并且本单元在写作特点上有一个共性,就是用故事说明道理,这也是我本节课的目标之一。

课型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结合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

”的道理。

2.初步了解文章用故事说明道理的写作特点,并在生活中学会如何看问题、想问题。

教学资源:ppt、纸质表格
课时:一课时
教学起点:
学生已通过预习达标课,能正确认读、理解本课的生字词;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矛”“盾”的资料。

2.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二、品读理解课文,感受思维过程
1.读比赛场面。

2.默读发明家的思考过程,交流发明坦克过程。

(1)默读课文2—4自然段,用“”画出发明家思考的句子,自主完成表格。

(提示:尝试用最简短的语言填写。


(2)全班交流发明家发明坦克经历的思考过程。

(3)结合表格,用自己的话叙述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

3.朗读坦克在战场上的情形,感受集合的力量。

三、明道理,学方法
1.对比思考,发现看问题不同带来的不同结果。

(1)思考:矛和盾发明在古代,坦克发明在近代,前后相距一千多年,为什么到了第一次世界才发明出了坦克?你想对发明坦克的人说什么或学习什么?
(2)小结:生活中,面对问题,看的不一样想的不一样,结果往
往不一样。

2.感悟道理,拓展单元主题认识。

(1)编写这个故事,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2)自由说生活中的事例来拓展对道理的感悟。

借助句子拓展对道理的感悟:
善于把的长处集于一身,就会是胜利者。

(引导学生由课文中的坦克过渡到其他事物,然后由物及人,学会生活中如何看问题想问题。


3.教师小结。

4.学习课文写作特点
回顾课文,了解文章“用故事说明道理”的写作特点。

《科利亚的木匣》《陶罐和铁罐》《狮子和鹿》
群文阅读课
临朐外国语学校苗乃联
课型:群文阅读
教材分析:这三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教材内容。

三篇课文分别使用前后两个不同的场景讲述了三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而且这三个故事都是主人公在经历某个事件之后,两个场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分别告诉我们三个道理。

选编这三篇课文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了解“用故事讲道理”的写作特点,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如何看问题,想问题的能力。

课型目标:
1.通过导学案的提示,自主学习,能感悟故事中的道理,了解“用故事说明道理”的写作特点,并能尝试编写故事。

2.通过对本单元的整体回顾,能说出自己的收获,进一步培养如何看问题,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单元主题的认识。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依据导学案一,发现三篇课文的写法特点都是用故事讲道理。

1.根据导学案一的提示,回答里面的题目。

2.观察导学案一的表格,思考:这三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引导学生说一下自己的发现。

3.老师点评并总结:三篇课文都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而且每个道理都是通过一个故事来告诉我们的。

这也是本单元课文共同的写作特点:用故事讲道理。

二、依据导学案二,发现三篇课文是如何用故事讲道理的。

1.根据导学案二的相关提示,自学三篇课文。

2.观察导学案二中的表格,引导学生思考:三篇课文的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讲故事的?学生交流发言,教师最后点评总结:使用了两个场景对比的方法。

3.思考:作者使用这种方法讲故事有什么好处?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老师点评总结:两个场景对比可以使故事变得曲折、有趣,也可以使我们更容易明白道理。

三、安排单元习作,编写故事。

根据语文园地七的习作要求,尝试运用本课学到的“用故事讲道理”的写法编写故事。

四、单元总结与提升
回顾本单元四篇课文的学习,谈一下自己有什么收获?
预设一:学会了如何写故事。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去写?学生回答,老师点评并总结:使用两
个场景,相互对比,可以使故事更吸引人,同时又能清楚地表达出里面的道理。

这是在这节课学到的写作方法。

除了写作方法的收获,还有别的吗?讲故事是为了说明道理,所以读了本单元四篇课文中的故事,我们最直接的收获是什么?(知道了不同的道理)
预设二:明白了不同的道理。

引导学生思考:明白了道理就要会用,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故事中相似的问题时,应该怎样做?学生回答,老师点评并总结:不能像铁罐、鹿还有科里亚在场景一中那样盲目下结论,而是要多想一想,多思考一下。

这也是我们这一单元的学习主题:学习如何看问题,想问题。

第七单元自主学习任务单
人教版三年级上语文第七单元单元教学目标解读
三年级语文第七单元以“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为专题,编排了四篇课文:《矛和盾的集合》《科里亚的木匣》《陶罐和铁罐》《狮子和鹿》。

《矛和盾的集合》一文直白的展示了发明家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

而后面三篇课文都是通过故事主人经历的前后两个场景的鲜明对比,展示故事主人看问题想问题的思维转变过程。

四个故事中的思维过程,也正是培养学生看问题想问题的关键。

另外这四篇课文在结构上有一个共性,都是先叙述了一个故事,然后又讲述了一个小道理。

这个道理在前两篇课文的最后直接写了出来,而在后两篇课文中没有直接写出来,需要学生自己感悟。

从这个结构共性上,总结出本单元文章在写作上的一个特点就是用“故事说明道理”。

基于这样的单元特色,我们一起确定了以下单元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本单元19个生字,55个新词并能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本单元10个划线词语的意思。

2.通过预习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概括用故事说明道理类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学习梳理本单元最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3.通过读故事,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学会在生活中如何看问题、如何想问题。

4.了解文章用故事说明道理的写作特点,并尝试运用这种写作方法编写故事。

这四个单元目标由易到难,对学生的能力是一个逐步提升的过
程。

分别由预习达标课、例文阅读课、群文阅读课这三种课型来达成。

第一二两个目标属于单元基础教学目标,均是在预习达标课上达成,也就是预习达标课的课型目标。

而在预习达标课里,马艳艳老师把“学习梳理本单元最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确定为预习达标课的重点教学目标。

因为马老师班里的学生在提问题这一块儿已经走过了“能提问题”这一个阶段,现在正在向梳理出最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一高度迈去。

并且这一能力的培养也是为接下来的例文阅读、群文阅读做下了准备,这也体现了整体单元下各个课型间的衔接。

第三个目标是本单元的重点目标,也是例文阅读课、群文阅读课里需要落实的重点目标。

对道理的理解,虽然一个故事一个道理,看似没有什么联系,实际上引导学生去理解的方法是一致的,都是在读了故事中主人公经历的思维过程后,结合生活经验去领悟的。

并且这一目标的达成也顺势完成了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看问题想问题这一单元主题的落实。

同时有了例文中学会看问题想问题的引领后,在群文中才会有了更进一步的思维能力培养,这也是主题单元下不同课型之间的单元目标的推进和深化。

第四个教学目标同样是本单元的重点目标,这一目标的达成在三种课型里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在预习达标课中,虽不是教学目标,但在引导学生总结本单元课文主要内容时,马艳艳老师通过对比总结了单元写作特点:用故事说明道理,给学生留下了一个最初的印象。

而在例文阅读课上,把这种写作特点的学习作为一项教学目标,即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用故事说明道理的写作特点。

在例文教学的最后,有
意的引导学生回顾课文结构,明确指出这种写作手法,为群文阅读课打好基础。

因此,群文阅读课里,苗乃联老师进一步深入这一目标,把目标确定为“让学生了解用故事说明道理的写作特点,并尝试用这一写作手法去编写故事”。

在相应的教学过程中,有了前面例文的铺垫,苗老师引导学生先发现导学案一中三篇课文的结构共同特点,很自然地让学生对这种写作手法有了清晰的认识。

其次苗老师利用导学案二的对比,引导学生发现这种写作手法的好处,从而深化了对这种写作手法的认识。

然后苗老师结合园地七的习作,将用故事说明道理的写作特点拓展到学生习作当中,从而完成了单元目标的最终达成。

由此可见,这一目标的落实在预习达标课、例文阅读课、群文阅读课经历了由有印象到初步了解,再到了解并学会运用的逐步提升过程,这也是单元整体教学下,各个课型间目标的逐步落实,目标的由浅到深再到拓展提升。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例文阅读课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
满幸幸
我执教的《矛和盾的集合》至第一次参加优质课评选,到最近的一次公开课展示,期间经历了三次集中研讨、磨课、修改。

在这三次的磨课过程中,在窦老师一次次的理论指导和细心讲解下,我的教学理念慢慢开始转变,对于一直以来不是很明白地“教课文转变为教语文”的理论开始有了自己的认识,并能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备课思路,真正把这一理论实践到自己的课堂当中。

以《矛和盾的集合》为例,谈一谈,我在制定目标指导教学方面,这一路走来的认识转变。

1.由一课一课的定目标转变为一个单元整体定目标。

人教版语文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以专题单元编排,所以我们用单元模块教学。

而单元模块教学在课文教学上又分为预习达标课、例文阅读课、群文阅读课。

这三种课型是一个连贯的整体,对于单元目标的落实是层层推进、逐步深化的过程。

并且从单元整体的角度去制定目标,更有利于我们发现单元的语文要素,从而去落实语文课最本真的东西。

比如在教学《矛和盾的集合》这一课型时,我最初的教学过程中有联系课文理解“左抵右挡”“大显神威”这两个词语。

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其实反映了我并没有从单元整体上去备课,这两个词语的理解在预习达标课上就已经完成,所以我在例文阅读课上再次引导是重复无效的教学环节。

2.由“理解课文,明白故事道理。

”转变为“读懂故事,明白道理与学习思维、学习表达方法”并重。

以前虽然对于语文课要“用课文来教语文”这一理论很认同,但是真正备课时却依然在课文上苦思冥想,想着如何引导学生讨论课文思想内容,如何体会课文人文情感,一味的就课文内容进行这样那样的分析,很多时候教学跟着感觉走,跟着教参走。

一篇课文学习过后,学生的收获仅仅是加深了对课文故事情节或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而语文的能力方面似乎没有长进。

而现在在窦老师的引导下,我备课时更多地是关注语文的要素,即语文知识,语文策略和语文技能。

《矛和盾的集合》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引导学生如何看问题,如何想问题,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单元,这就是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我们要用课文这一例子来完成的最终目标。

所以在备课时要摒弃传统的分析课文这一束缚,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于是在教学时,我重点让学生去发现发明家的思维过程,利用表格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发明家经历的思维过程,对学生的思维产生了一个直观的印象,进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为什么再矛和盾发明后的一千多年里才发明出了坦克。

我的目标就指向了学生思维的培养,然后在后面扩散理解道理时,进一步深入拓展用生活中的例子再谈对道理的理解,对胜利者的理解,从而把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又推进了一步。

因此《矛和盾的集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是一篇独特的课文,而是借此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例子。

3.由没有关注文章表达特点转变为认识用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
特点。

以前面对这么有代表性的课文,只知道让学生读故事,然后明白故事要讲述的道理,并没有注意到将这一表达手法作为目标落实到课堂当中。

这也是只关注课文而忽略语文的表现。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因此,引导学生掌握并运用课文的表达方法提高自己的语言实践能力----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目标。

学生在学习《矛和盾的集合》时,适时的引导学生认识这种表达特点,为学生课内学法与课外表达、练笔搭建桥梁,让学生的语文语言实践更扎实有效。

我的教学理念发生了质的转变,认识得到了提升,可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
1.教学中仍然没有看透单元目标。

《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是一个培养思维的例子,是个理性的指导过程,没有“有感情朗读”这一要求,并且也不需要有感情的朗读。

而我在教学过程中,总觉得一堂课下来没有个有感情朗读不合适或不出彩,所以就想当然地引导学生去有感情的朗读,这是多余的教学环节,对于目标的达成是无效的教学行为。

2.教学中把问题抛给学生后没有收向目标的落实。

如在学生认识到发明家的思维过程后,思考为什么矛和盾发明后的一千多年里才发明了坦克这一现象后,学生的思维的确打开了,散发出去了,可是我缺少了一个指向性的总结提升,以至于让“学会看问题想问题”这一重点目标的落实有所欠缺。

3.教学语言缺乏严谨性。

一堂课,无论你能带给学生多少知识或
能力,但都不能给学生带去错误的认知。

教师要细细推敲自己的语言,不要有歧义性的语言指导。

如在《矛和盾的集合》这一课,作者只是编写了这个故事,塑造了发明家这一人物,而实际上坦克不是发明家发明的,也不是在那种情况下发明的。

所以在教学时,不能让学生误会坦克就是课文中那种情况下由那个人发明的。

目标导引下的单元教学,由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用《矛和盾的集合》迈开了第一步,今后将继续摸索前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测试题
班级: 姓名: 总分: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理解与运用(45分)
一、我能写得又正确又漂亮。

(10分)
sh ǒu j ù su í bi àn qi ān x ū n ǎo n ù p ǔ s ù
ji à zh í
hu āng li áng
ào m àn r éng r
án m áo d ùn
二、选择正确的读音,在字音下打“√”。

(8
分) 戳穿(chu ō ch āi ) 奚落(x ī q ī) 羞耻(zh ǐ ch ǐ) 挣脱(zh ēng zh èng )懦弱(lu ò nu ò) 匀称(ch ēng ch èn )
三、我会用多音字组词。

(6分)
量 处 撒
四、补充词语完整,再选其中一个造句。

(7分)
( )抵( )挡 ( )二( )一 大( )( )威 ( )提( )论 和睦( )( ) 刻( )求( ) ( ):
五、我会选恰当的词语来填空。

(4分)
骄傲 谦虚
1、小利( )地说:“你有什么了不起的,你看我的成绩多好!”
2、我们班的班长是个( )的人,从不在别人面前夸耀自己。

聪明 愚蠢
3、( )的人不会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

li áng ( ) li àng ( ) ch ǔ( ) ch ù( ) s ā( ) s ǎ( )
4、自己不认真学习,只想在考试时能抄别人的,这种想法是最()的。

六、我会用标点。

(10分)
1、“住嘴铁罐恼怒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2、科利亚干嘛要把这些东西埋起来呢因为德国法西斯快打到他们村子了
第二部分阅读积累与运用(30分)
(一)阅读《陶罐和铁罐》片段,回答问题。

(15分)国王的御厨里有两个罐子,一个是陶的,一个是铁的。

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lào luò)它。

“你敢碰我吗?陶罐子!”罐傲慢地问。

“不敢,铁罐兄弟。

”谦虚地回答。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

“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

”陶罐(争论争辩)说,“我们生来就是盛(chènɡchénɡ)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

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

再说……”
“住嘴!”铁罐(愤恨恼怒)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1、①容纳②把东西放进去③兴旺④丰富,华美。

文中的“盛东西”的“盛”应选()。

(2分)
2、在文中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读音和词语,打上“√”。

(4分)
3、在文中找出一对近义词和一对反义词。

(2分)
()——()()——()4、选择正确的说法,把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4分)
(1)陶罐不和铁罐相碰是因为( )
A.陶罐怕自己真的被铁罐碰碎了。

B.陶罐胆小怕事,心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C.陶罐具有谦让的美德,它看到了彼此的长处和不足。

(2)“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就比你差。

再说……”陶罐省略的话是( )
A.我也不一定被你撞碎。

B.我们不能只看到谁能把谁撞碎,而应看到能否对别人有贡献。

C.我比你轻便。

5、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3分)
阅读《小事情和大事情》,并回答问题。

(15分)
小事情和大事情
狗熊身上脏得发臭,房间乱七八糟。

松鼠劝他好好搞卫生,狗熊闭上眼睛说:“哦,我是要办大事业的。

这种小事情,我是无所谓的!”狗熊上课总是不专心听讲,一做作业就头疼。

斑马劝他要认真学好功课,狗熊从鼻孔“嗤”了一声:“哼,你看不出我是要办大事业的吗?小学生的功课,我才不在乎呢!”狗熊从不参加体育活动,梅花鹿劝他要锻炼身体,狗熊翻了个白眼,说:“哈,我不用锻炼还比你强壮十倍呢!难道你不知道我将来是要办大事业的吗?连这点小事也要累着我,去你的吧!”
好多年过去了,谁也没有见狗熊办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因为连小事情都不愿做的人,是绝不会办成什么大事业的。

1、用“”画出文中你最受教育启发的一句话。

(3分)
2、我发现“惊天动地”的“天地”是一对反义词,我还能写出两个类似的四字词语:、。

(2分)
3、我知道文中的“小事情”是指狗熊不搞,上课不,不参加,“大事情”是指狗熊要办。

(5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