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肝脾同调治法对糖尿病治疗的临床疗效及相关指标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察肝脾同调治法对糖尿病治疗的临床疗效及相关指标分析周新强;周小琳
【摘要】目的:观察从肝脾论治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27例
糖尿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117例给予一般干预、西药降糖及中药肝脾同调法治疗,对照组110例给予常规干预、西药降糖治疗,疗程为3个月.于
治疗前后分别观察腰臀比、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 hP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血脂分析,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纤维蛋白原(Fg)、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结果:治疗前2组所有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各指标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组所有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P<0.05),对照组腰臀比、体质量指数、FBG、HbA1c、2 hPPG、FINS、TG、Fg、HCY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指标组间比较,2组除HbA1c
外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率59.83%,对照组显效率38.18%,2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3.16%,对照组总有效率82.73%,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肝脾论治糖尿病临床疗效确切.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4(020)007
【总页数】3页(P934-935,969)
【关键词】糖尿病;肝脾论治;肝脾同调;治疗
【作者】周新强;周小琳
【作者单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南阳 473000;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南阳 47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87.1
现代中医多将糖尿病(Diabetes mellins,DM)归入“消渴病”范畴,临床多以此
为据认识和治疗糖尿病,但客观分析可见糖尿病不完全等同于中医消渴病,诸多糖尿病患者并不具备“三多一少”这一消渴病的基本特征,故急需对糖尿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进行再认识,以满足临床所需。

在此背景下糖尿病的中医辨治有了新的发展,众多新理念中基于肝脾论治的观点逐渐引起重视,然多重理论探讨缺乏疗效观察证实。

近年来,我科从肝脾理论入手论治糖尿病117例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
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来源于2011 年3月至2013 年 7月我科门诊及住院糖尿病患者,符合1999 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及2007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
的糖尿病中医诊断标准。

排除及剔除标准:1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者,有心、肺、肾等主要系统严重原发疾病者,近1个月出现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者,哺乳期妇女
及精神障碍者。

共纳入研究病例22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117例,男63例,女55例,年龄18~78岁,平均年龄(62.8±13.7)岁;病程
2~21年,平均病程(8.2±3.3)年;对照组110例,男54例,女46例,年龄
20~81岁,平均年龄(63.2±10.6)岁;病程1~23年,平均病程(8.7±4.1)年。

2
组性别、年龄及糖尿病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一般干预所有纳入病例均执行以下基础治疗:①优化饮食结构,控制总热量摄入;②坚持适度的有氧运动,控制体质量;③戒烟忌酒,保持个人卫生。

1.2.2 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一般干预的基础上口服二甲双胍缓释片(悦达宁,悦康
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51289)500 mg tid,餐后血糖控制不良
者餐前口服阿卡波糖片(卡博平,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020202)50 mg。

治疗组给予一般干预基础上口服西药,并给予依据肝脾同调治法所拟方剂:生黄芪30 g,枸杞子15 g,白芍15 g,茯苓 15 g,山药15 g,柴胡10 g,扁豆10 g,木香10 g,葛根9 g。

肝郁火旺加郁金10 g、菊花30 g;肺胃燥热加天花粉、栀子各10 g;阴虚内热加地骨皮、银柴胡各10 g;肾阴虚明显加山茱萸10 g、生
地10 g;血瘀者加血竭6 g、赤芍10 g。

每日1剂,煎煮2次,每次留汁200 mL,混合后分2次早晚餐后1 h温服。

2组均连续用药3个月之后随访统计,治
疗过程中不使用其他降血糖药。

1.3 观察指标
1.3.1 一般情况观察年龄、性别、腰臀比、体质量指数。

1.3.2 实验室指标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PG)、糖化血红蛋白
(HbA1c)、空腹胰岛素(FINS);血脂分析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纤维蛋白原(Fg)、血清同型
半胱氨酸(HCY)。

各指标治疗前后各检查1次。

1.3.3 中医证候指标中医症状积分(治疗前后各记录1次)。

1.4 评价标准
参考2002年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证候疗效评价标准[1]。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腰臀比、体质量指数变化比较
表1显示,治疗前2组腰臀比、体质量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前后腰臀比、体质量指数比较,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组患者腰臀比、体质量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方法可显著降低患者腰臀比和体质量指数。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腰臀比、体质量指数变化比较观察指标治疗组(n=117)对照组(n=110)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腰臀比
(%)0.96±0.160.85±1.20*&0.95±0.150.94±0.27#体质量指数
(kg/m2)27.24±1.4125.36±1.18*&27.38±1.5926.6±1.73#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5;与治疗后比较:&P<0.05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 FBG、2 hPPG、HbA1c、FINS比较
表2显示,治疗前2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2组各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治疗后各指标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除HbA1c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果显示,2组治疗方法均可改善相关指标,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表2 2组治疗前后FBG、2 hPPG、HbA1c、FINS比较观察指标治疗组(n=117)对照组(n=110)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FBG(mmol·L-
1)10.24±1.156.87±0.83*#9.83±1.437.52±1.41*2hPPG(mmol·L-
1)14.37±0.618.16±1.48*#14.59±1.829.45±1.64*HbA1c(%)9.42±1.137.46±0. 73*&9.51±0.877.73±1.15*FINS(muL-
1)18.31±1.3812.73±1.39*#18.56±2.2315.33±1.48*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治疗后比较:#P<0.05,&P>0.05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Fg、HCY比较
表3显示,2组治疗前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各指标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所有指标与对照组TG、Fg、HCY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治疗后各指标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果显示,治疗组各指标改善全面优于对照组。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Fg、HCY比较观察指标治疗组(n=117)对照组(n=110)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TG(mmol·L-
1)2.83±0.271.56±0.46*&2.71±0.851.97±0.47*TC(mmol·L-
1)5.69±0.764.74±1.05*&5.78±0.935.48±1.14#LDL(mmol·L-
1)3.23±0.412.76±0.32*&3.18±0.643.09±0.51#HDL(mmol·L-
1)1.09±0.241.37±0.23*&1.14±0.371.21±0.17#HCY(μmol·L-
1)19.64±4.2014.07±2.15*&19.83±3.7217.34±2.78*Fg(g·L-
1)4.73±1.183.32±1.72*&4.61±1.493.94±1.34*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5;与治疗后比较: &P<0.05
2.4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表4显示,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率59.83%,对照组显效率38.18%,2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
93.16%,对照组总有效率82.73%,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一直以来,治疗糖尿病多三消分治,从肺、脾、肾三脏入手,不甚重视从肝而论,可以说从肝脾论治是中医对糖尿病三消分治理论的重要突破。

中医认为肝为刚脏,
肝病则阴无以附阳,五脏皆弱。

如肝病则肺调节气机不利,且灼肺见烦渴多饮;肝病则肝气不能达脾,使脾散精失常,可见饥饿、消瘦,且肝病常克脾;肝病可化火伤肾之封藏失职,而见多尿、膏脂流失,如此种种导致三消。

目前三消分治理论也有新的发展,此理论也突出重视肝病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可见从肝论治是殊路同归。

现代
研究发现,糖尿病早期多见紧张、情志不畅等情志病[3],为肝已病之表现,故可以说糖尿病初始病位在肝,而其后表现皆为肝病加重所致。

脾为运化之脏,脾虚则散精失常、津液不能上输,可见糖尿病诸多表现。

脾脏为糖尿病另一重要病位,有医家[4]独重从脾论治,也取得较好的疗效。

肝、脾两脏在糖尿病发病过程中联系紧密,正如《金匮要略》所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可见肝脾不调为糖尿病发病之本。

脾病多虚,故治疗当以补脾为主、运脾为辅,而肝病多较复杂,可见肝阴虚、火旺、疏泄失调等,故当重视疏肝、补肝或为清肝。

两脏病机相互交杂并非独立存在,常相互影响、相互转化。

脾得肝之疏泄则运化健旺,肝得脾所散布精微滋养方可功能正常。

正如《黄帝内经》曰:“土得木而达”,《医宗金鉴》曰“木赖土以培之”,《临证指南医案》曰“木能疏土而脾滞以行”,即是这种互动关系的生动描述。

综合分析可见,治疗当肝脾同调,目前国内也有不少医家支持这一观点[5]。

表4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显效率(%)总有效率(%)治疗组1177029859.83*93.16*对照组11042491938.1882.73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本研究所拟方剂即以肝脾同调为据。

方中枸杞子、白芍、柴胡、木香养肝柔肝疏肝调肝,使之恢复正常功能;茯苓、山药、扁豆、木香、黄芪补脾运脾。

补肝、柔肝之品因气血生化有源得以养肝而调肝速效,补脾、运脾方药因木气之所达而调脾力著,合少量禀性轻灵疏风之品,助肝疏畅气机、发散郁火,助脾散精、防补药之滋
腻,此为肝脾同调的基本方剂,兼夹它证则随证加减。

本研究中治疗组加用中药后对腰臀比、体质量指数的改善以及DM相关实验室指标的纠正有显著效果,说明
从肝脾论治糖尿病理论的正确性。

此外,不少医家认为应从肝脾肾论治糖尿病[6,7]。

笔者认为此为肝脾理论的发展延伸,久病必然及肾,为糖尿病后期所及,非糖尿病发病之根本,基础依然在肝脾,若肝脾强健则它脏自安,袁婉丽等[8]也持类
似观点。

肝脾同调不单是治疗糖尿病作用显著,在糖尿病前期使用也有很好的预防作用[9]。

而从糖调节受损伊始即应给予调节的理念业已提出[10,11],糖尿病肝脾论治理
论日臻成熟,可以预见这一理论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33-237.
[2] 刘立夏,邓永红,李强.糖尿病三消分治之新论[J].四川中医,2013,31(3):32-33.
[3] 苏迎侠.情志因素与糖尿病[J].光明中医,2008,23(2):164-165.
[4] 周杨,郑成红.从脾论治糖尿病体会[S].河南中医,2011,21(3):218-219.
[5] 仲琴,王旭.浅析从肝脾论治糖尿病[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23(6):14-16.
[6] 赵璐,吕久省.再论糖尿病病因病机[C].第14届全国中医糖尿病大会,2012:74-77.
[7] 张世伦,王振乾,赵进喜.从脾胃肝肾论治2型糖尿病30例[J].世界中医药杂志,2010,5(2):112-113.
[8] 袁婉丽,胡节惠,赵世英. 糖尿病并发阳痿证当重视调理肝脾[J].现代中西医结
合杂志,2000,9(18):1802-1803.
[9] 梅阳生.从肝脾论治糖尿病前期疗效分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7,
19(5):429-430.
[10] 杨春青,陈晓雯.糖调节受损从肝脾论治[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1):54-55.
[11] 吕雄,杜育冰,卢洪梅,等.从肝脾不和探讨糖耐量减低的机理[J].新中医,2009,41(8):123-1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