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_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2)》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地球自转导致地球表面产生昼夜交替,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指示方向的稳定与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导致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的形成。

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高考的高频考点。

知识链长、时空跨度大、试题难度大,学生学习困难较多。

帮助学生透彻理解每一个知识点,理清各知识点的逻辑关系,建立易于调动运用的知识网络,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关键。

教学重点:
昼夜长短的计算;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的归纳。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归纳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课前导航】2014年11月7日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冬,早上赶到学校打扫卫生的甲同学向乙同学说:“前些日子来校时太阳都升起来了,今天来时发现太阳还没升起来,为什么呢?
【教师设问】你能回答甲同学的问题吗?
【承接】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学习一下本节课的内容《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2)》—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更替。

【幻灯片展示】学习目标:1.理解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变化。

2.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划分。

3.了解五带的划分。

【教师引导】地球绕日公转轨道图——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永远只有一面面向太阳,一面背向太阳,在《地球自转》一节中我们知道面向太阳的一半是昼半球,背向太阳的一面是夜半球,因此就出现了昼和夜的分界线,这个分界线我们知道叫做晨昏线,而我们学过晨昏线有两个重要特点(提问)生答: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地心的大圆;晨昏线所在的平面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

【承接】那么,掌握这一规律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刚刚看到的是空间立体图,但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借助的是平面图,所以掌握这个特点我们就可以在平面图上确定晨昏线。

【幻灯片展示】夏至日地球侧视图,学生在图上画出晨昏线,标出夜半球。

【承接】根据晨昏线的特点,它把地球分成两部分,同时也把每一条纬线也分成的两部分,我们把位于昼半球的部分叫做昼弧,位于夜半球的部分叫做夜弧。

而昼弧和夜弧的长度比例就可以反映出昼和夜的长短情况。

若昼弧>夜弧,则昼长夜短;若昼弧<夜弧,则昼短夜长;若昼弧=夜弧,则昼夜等长。

那么如何在实际应用中计算昼和夜的长短呢?
【教师引导】如图,C地的昼长和夜长为多少?
方法一:我们已经知道昼弧和夜弧的长度比例就可以反映出昼和夜的长短情况,那么就可以转化成我们只要求出昼弧和夜弧的度数就可以求出昼夜长短,在《地球自转》一节中我们知道经度每相差15°,地方时就相差1小时。

那同学们看一下C地昼弧占了多少度?(提问)240°(教师解释):从图中可以看出相邻的两条经线之间相差30°,而面向我们的这个半球昼弧总共有120°,对应的另一个半球同样也有120°,所以总共240°。

然后用240°/15°=16小时,这就是C地的昼长,而夜长=24—16=8小时。

【幻灯片展示】这种方法可以总结成两步: 1、找出C地所在的纬线圈,算出C地昼弧和夜弧的度数。

2、昼长(夜长)=昼弧的度数(夜弧的度数)/15°
【教师引导】方法二,大家想一下,如果我们算出C地的日出时刻,能不能算出C地的昼长呢?
【学生讨论】生答
【规律总结】下面我们一起来算一下,首先我们要求C地的日出时刻,就要首先从题目中找出隐藏的时间条件——晨昏线,同学们先判断一下是晨线还是昏线?晨线。

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6时,由此我们可以得出C地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4时,所以昼长=(12-日出时刻)×2=(12-4)×2=16小时。

而夜长=(24-日落时刻)×2
【承接】这就是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那么昼夜长短随着季节和纬度有什么变化规律呢?【幻灯片展示】如图,我们首先一起看一下北半球的夏半年,也就是从春分到秋分的过程。

在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在夏至日这一天,太阳直射点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此时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并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而从春分到夏至的过程中,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从夏至到秋分的过程中,直射点向南移动,但是直射点的位置还是在北半球,此时北半球各地也是昼长夜短,只是同一地区的昼在逐渐变短,夜在逐渐变长。

这就是北半球夏半年的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

同样的道理冬半年的是不是就迎刃而解了?(幻灯片展示冬半年的flash动画)
【小组讨论】
【学生总结】北半球冬半年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在冬至日时,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具体解释从秋分到冬至和从冬至到次年春分的昼夜长短情况)
【承接】这就是昼夜长短随季节和纬度的变化规律,而昼夜长短的变化和上节课所讲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就会引起地球表面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随季节和纬度有规律的变化,这样就形成了四季和五带。

【阅读课本】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18页知识窗,找出全球有哪些划分方案呢?
【学生回答】课本第一段
【承接】刚才同学所说的是四季的一种划分方法,是从天文意义上划分的,所以称为天文四季。

大家想一想是不是和我们所知道的四季不一样呀?那同学们知道的四季是怎么划分的呢?
【学生回答】春季:3、4、5;夏季:6、7、8;秋季:9、10、11;冬季:12、1、2
【教师总结】这种划分方法是北温带的一些国家为了使四季与气候相吻合而划分的,也就是气候四季。

【承接】那么北温带是怎样划分的呢?
【幻灯片展示】由于太阳辐射量由低纬向高纬逐渐减少,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往返运动,所以赤道和南北回归线之间较其他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多,太阳高度角大,所以为热带;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之间获得太阳辐射量少于赤道和回归线之间,所以为温带;而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地区没有太阳辐射,太阳高度角小,所以为寒带。

【课堂延伸】同学们想一下:我国主要在哪个温度带呢?(生答:北温带)那么各温度带之间的分界线与黄赤交角又有什么关系呢?
【合作探究】探究一:黄赤交角与南北回归线和极圈的度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回归线的度数=黄赤交角度数
极圈的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
【合作探究】探究二:黄赤交角变大,五带的范围将如何变化?
【教师引导】热带、寒带的范围变大;温带的范围变小(师生分析总结)
【活学活用】
【前后呼应】学完本节课内容,课前导航的问题是不是就迎刃而解了?(生答:立冬,北半球的冬半年,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所以太阳升起的时间也会延后。


【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1
、作为教师,首先在课堂中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经历一个知识发现的过程,从而发展思维,获取知识,形成技能。

在本节中为了使学生能直观观察到昼夜长短的变化,采用多媒体播放,用箭头显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来回移动,
昼弧夜弧长短的变化。

学生探究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归纳总结出变化的规律。

2、科学知识应回归生活。

提出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问题,引起学生兴趣,感知生活离不开科学。

如课前导航的材料。

二、不足之处。

1、教学过程还是显得有些急躁,比如有些问题学生难以理解急于给出答案。

2、由于直观教学,学生思维训练还是太少。

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和纬度的变化规律 (1)该图表示的节气为________,日期是______前后,
太阳直射的纬度是______。

(2)此日,出现极夜现象的范围是_______。

(3)图中B 、D 、E 三点,昼长最长的是________,昼
夜等长的是_______。

(4)图中表示昏线的是________。

(5)图中D 点的地方时是______,E 点的地方时是
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