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的MRI特点和病理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的MRI特点和病理分析
徐丽丽
【摘要】目的探讨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的MRI特点和病理特征.方法收集9例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子宫及附件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的MRI特点,并分析其病理特征.结果 9例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中7例单侧卵巢发病,2例双侧卵巢发病.共发现11个肿块,肿块直径3.5~15.5 cm.肿瘤边界部分清楚6例,模糊3例.MRI表现有7个囊实性肿块,囊性部分呈长T1、长T2信号,表现为囊壁强化而腔内无明显强化;4个为实性肿块,实性部分多呈稍长或短T1、稍长T2信号.增强扫描7个肿块表现为实性部分斑片状明显强化,4个肿块表现为实性部分轻、中度强化.其中有1例为原发性子宫内膜癌转移至卵巢,MRI表现为子宫内膜增厚,增强扫描呈轻度不均匀强化.结论根据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的MRI特点,可以明确肿瘤的形态、成分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等病理特征,有利于临床诊断该疾病.
【期刊名称】《现代实用医学》
【年(卷),期】2017(029)009
【总页数】2页(P1224-1225)
【关键词】卵巢癌;腺癌;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病理
【作者】徐丽丽
【作者单位】322100浙江省东阳,东阳市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816.91
卵巢子宫内膜样癌可归类为卵巢原发性上皮性恶性肿瘤,在临床上较为罕见,有研究显示,卵巢子宫内膜样癌约占上皮性肿瘤的10%[1]。
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多为下腹胀及腹痛症状。
本文收集9例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探讨其MRI和
病理特点,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浙江省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例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年龄45~71岁,中位年龄55.5岁;其中下腹痛或发
现包块5例,绝经后阴道流血2例,阴道不规则出血2例。
所有患者进行实验室
检查,显示CA125均升高。
1.2 方法采用Siemens Verio 3.0TMRI扫描仪,采取仰卧位,扫描范围:从双侧髂骨脊上缘连线至耻骨联合下平面,扫描参数:TR 4 000~5 400 ms,TE 82~
99 ms,层厚5 mm,层间距6 mm;横断位或矢状位T1WI扫描参数:TR 700 ms,TE 8.2 ms,层厚5 mm,层间距6 mm。
所有患者动态增强扫描均行矢状位或横断位扫描,对比剂为钆喷替酸葡甲胺,剂量0.1 mmol/kg,肘静脉高压注射
器注射,注射速率2 ml/s。
采用双盲法观察图像,图像分析内容包括:(1)肿瘤的发病部位;(2)肿瘤大小;(3)肿瘤形态;(4)肿瘤信号特征及动态增强特点。
2.1 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的MRI表现9例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中单侧7例,
其中左侧4例,右侧3例;双侧2例。
边界部分模糊3例,清楚6例。
经MRI平扫,11个肿块中囊实性肿块7个,实性肿块4个。
增强扫描显示,实性部分斑片状明显强化7个,实性部分轻、中度强化4个。
所有患者均伴有少至中等量腹水。
2.2 手术与病理表现 9例均采用肿瘤切除及子宫次全切除或全切除加双附件切除术治疗,有2例术后再次出现肿瘤。
病理性质:囊实性6例,实性3例;病理类型:单纯型5例,复合型(伴鳞化)3例,1例混合型(伴浆液性或透明细胞型等)。
其中有8例原发肿瘤,1例卵巢转移性子宫内膜样腺癌。
肿瘤外观均呈不规则团块状肿物,其中4例包膜完整,5例不完整,表面均被覆输卵管。
切开后,2例多囊,囊内壁粗糙呈乳头状,且见淡黄色或灰黄色液体流出。
肿块切面颜色以灰白色或灰黄色为主,观察其质地,属于中等或软。
肿瘤在镜下的细胞呈现出柱状,且排列成腺样或粗大的乳头状结构,核大深染,多见分裂象。
术后病理均提示为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1例合并子宫内膜异位,2例伴发子宫肌瘤。
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的组织学起源有两种依据:(1)卵巢生发上皮向子宫内膜方向分化;(2)发生于子宫内膜异位灶的恶变[2]。
临床上一般采用超声检查确诊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因为经超声检查,医师能够直观准确的观察肿瘤的发生部位,以此对其估计来源非常有利。
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瘤体较大,是医师鉴别诊断的一大难点,容易与其他卵巢恶性肿瘤混淆[3]。
通过对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
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可大致得出,50~60岁女性群体中,该疾病的发病率较高[4]。
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会出现下腹胀、腹痛、下腹部或盆腔包块及绝经后
阴道出血等症状,本研究患者均符合上述临床表现。
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的MRI表现以圆形或卵圆形肿块为主,且肿瘤较大。
本研究
结果显示,9例中7例单侧卵巢发病,2例双侧卵巢发病;共发现11个肿块,肿
块直径3.5~15.5 cm。
一般而言,肿块较大,表明肿瘤生长旺盛,这种状况易发
生出血坏死及囊变。
从MRI表现上看,肿瘤有囊实性和实性两种。
本研究显示有
7个囊实性肿块,囊性部分呈长T1、长T2信号,表现为囊壁强化而腔内无明显强化;4个为实性肿块,实性部分多呈稍长或短T1、稍长T2信号。
本文显示,肿瘤边界部分清楚6例,模糊3例。
增强扫描显示,7个肿块表现为实性部分斑片状
明显强化,4个肿块表现为实性部分轻、中度强化。
其中1例为原发性子宫内膜癌转移至卵巢,MRI表现为子宫内膜增厚,增强扫描呈轻度不均匀强化。
在肿瘤边
界清楚的6例患者中,均发现肿块包膜与邻近脏器分界清晰,有包膜,但局部不
清,手术中发现肿瘤已侵犯邻近子宫壁、乙状结肠、阑尾及大网膜等组织,并于结肠沟、大网膜等多处见瘤样结节,病理证实为肿瘤直接侵犯或种植转移。
因此,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的MRI表现特异性较低,一旦出现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巧克力囊肿或原发性子宫内膜癌,患者和医师需高度警惕。
为了鉴别诊断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应将其MRI表现(囊实性肿块)与卵巢高级别浆液性囊腺癌、成人型颗粒细胞瘤、平滑肌肉瘤及卵黄囊瘤这4种肿瘤疾病相互区分[5]。
以卵巢囊腺癌和卵巢内膜样腺癌的不同MRI表现来分析,卵巢囊腺癌及多房囊实性肿块发生率较高,肿瘤壁厚度很少<3 mm,且部分肿瘤有钙化砂粒体。
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钙化罕见,多单侧发生,肿块直径较大,以圆形或卵圆形为主,囊壁附有壁结节或乳头状结节,囊腔内有T1WI高信号存在及增强扫描中等程度强化。
以成人型颗粒细胞瘤和卵巢内膜样腺癌分析,前者为卵巢性索间质组织来源的低度恶性功能性肿瘤,颗粒细胞瘤能分泌高水平的雌激素,患者会出现子宫增大、月经紊乱及绝经后阴道流血等症状,肿瘤多为囊实性。
当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表现为实性肿块时,也需要进行鉴别诊断。
(1)与纤维瘤相鉴别,后者属于性索间质来源的肿瘤,富含成纤维细胞或纤维间隔,增强扫描,缓慢强化。
(2)与转移瘤相鉴别,后者多有原发肿瘤病史,单侧少见,多伴有大量腹水。
综上所述,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临床症状无特异性,但是其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为了提升鉴别诊断,应对其进行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
[1] 李海明,强金伟,赵书会,等.卵巢内膜样腺癌的MRI表现[J].放射学实
践,2015,30(5):582-586.
[2] 张园,孙多成,汪新良,等.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的MRI表现[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4,12(3):242-243,267.
[3] 方如旗,曹代荣,李坚,等.卵巢子宫内膜样癌的CT、MRI表现[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6,32(9):1409-1413.
[4] 张玉林.18例子宫和卵巢宫内膜样原发双癌的临床及病理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5.
[5] 陈志明,刘锋,张海涛,等.卵巢子宫内膜样恶性肿瘤的CT及MRI诊断[C]//中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青年专家论坛论文集,2013:7.
【相关文献】
[1] 李海明,强金伟,赵书会,等.卵巢内膜样腺癌的MRI表现[J].放射学实践,2015,30(5):582-586.
[2] 张园,孙多成,汪新良,等.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的MRI表现[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
志,2014,12(3):242-243,267.
[3] 方如旗,曹代荣,李坚,等.卵巢子宫内膜样癌的CT、MRI表现[J].中国医学影像技
术,2016,32(9):1409-1413.
[4] 张玉林.18例子宫和卵巢宫内膜样原发双癌的临床及病理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5.
[5] 陈志明,刘锋,张海涛,等.卵巢子宫内膜样恶性肿瘤的CT及MRI诊断[C]//中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青年专家论坛论文集,2013:7.
doi:10.3969/j.issn.1671-0800.2017.09.055
【中图分类号】R81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