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重难点知识梳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
1、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相融洽的科学知识体系。

2、中医基础体系形成标志,四大经典:《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3、金元四大家:
①刘完素(河间)—火热论—寒凉派,《河间六书》
②李东垣(李杲)—内伤脾胃学说—补土派,《脾胃论》
③张从正(子和)—病由邪生—攻邪派,《儒门事亲》
④朱丹溪(震亨)—相火论—滋阴派,《格致余论》
4、温病四大家:
①清·叶天士——《温热论》
②清·吴鞠通——《温病条辨》
③清·薛生白——《湿热条辨》
④清·王士雄——《温热经纬》
5、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认为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的各部分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和事物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医整体观即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与外界环境(自然界、社会)的统一性。

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相关临床资料以明确病变本质并确立证,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症”、“病”、“证”的区别联系:
1)症:指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单个的独立的具体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

2)病:是机体发生病变时,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及规律所作的概括。

3)证:指证候,是对疾病过程中某一特定病理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势(邪正盛衰)的高度概括,反映了病变本质。

“症”、“病”、“证”三者有着密切的关系:症是证的依据,证的本质即是由一组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反映出来的。

证是病的某一特定阶段病理变化的实质,中医学尤注重对证的辨识。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一、精气学说
1、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1)精:在古代哲学中又称精气,泛指气,是指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包括人体)的本原,有时是指气的精粹部分。

在中医学中,精是指精,是人体生命的构成本原,是一种有形的液态物质。

(2)气:是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在中医学中,气是推动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来源,是无形的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

2、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2)精气的运动与变化:1)气机:指气的运动。

2)气化:指气的运动产生宇宙中各种变化的过程。

(3)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二、阴阳学说
1、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的概括。

阴阳学说是研究事物阴阳的属性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古代哲学思想,是古代朴素的宇宙观和方法论。

2、阴阳的基本特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凡运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属于阳的范畴。

凡静止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的范畴。

4、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是万物化生的根本条件。

2)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相反,导致阴阳相互制约。

阴阳双方制约的结果,使事物取得了动态平衡。

3)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面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

这种相互依存关系,称之为“互根”。

“互用”是指阴阳双方不断地资生、促进和助长对方。

4)阴阳的消长平衡
消,即减少;长,即增加。

阴阳消长是指一事物中所含阴阳的量和阴与阳之间的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地消长变化着。

5)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转化,是指一事物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阳的事物可发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5、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三、五行学说
(1)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2)五行各自的特性:
1)木的特性:生长、柔和、曲直
2)火的特性;温热、上升
3)土的特性;生化、承载、受纳
4)金的特性:沉降、肃杀、收敛
5)水的特性: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4)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五行的相生:
a.含义: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滋生、助长和促进关系。

b.相生顺序:木→火→土→金→水→木
c.相生之间的关系——母子关系
2)五行的相克
a.含义: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依次克制,制约的关系。

b.相克顺序:木(克)→土(克)→水(克)→火(克)→金
c.相克之间的关系——“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3)五行制化
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

a.生中有制:水生木,木生火,水克火
b.制中有生:金克木,木克土,土生金
第三章精气血津液
一、精
1、人体之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人体之精一般呈液态贮藏于脏腑之中或流动于脏腑之间。

2、人体之精的代谢
(一)精的生成
1.先天之精
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

因为它与生俱来,故谓之“先天之精”。

2.后天之精
液态形式由脾气转输到全身各脏腑五体官窍,是人出生后赖以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故谓之“后天之精”。

(二)精的贮藏与施泄
1.精的贮藏
人体之精分藏于脏腑,但主要藏于肾中。

五脏皆藏寓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但有成分比例的不同。

2.精的施泄
精的施泄有两种形式:一是分藏于各脏腑之中,滋润、濡养脏腑,并化气以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的机能;二是化为生殖之精而有度地排泄以繁衍生命。

3、人体之精的功能
繁衍生命、濡养、化血、化气、化神
4、人体之精的分类
从来源上说,分为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从分布部位上说,有各脏腑之精;从特殊功能上说,有生殖之精。

二、气
1、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
人体之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无形可见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2、人体之气的生成
(一)生成之源
人体之气来源于: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源于饮食物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以及由肺肾吸纳的自然界的清气。

(二)相关脏腑功能
有赖于全身各个脏腑的综合协调作用1.肾为生气之根2.脾胃为生气之源3.肺为生气之主
3、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
(一)气的运动
1.气机的概念:气的运动称作气机。

2.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升、降、出、入。

(二)气化
1.气化的概念:人体气化,是指由人体之气的运动而引起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与能量的新陈代谢过程,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2.气化的形式:人体气化的基本形式是:人体内精气血津液各自的代谢及其相互转化(包括精微物质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举例。

4、人体之气的分类
(1)元气:《内经》称为“真气”,《难经》又称“原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a.生成与分布
由肾中所藏的先天之精所化生,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

b.生理功能
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机能;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五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2)宗气:又名“大气”、“动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

a.生成与分布
由脾胃运化、转输至肺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和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互结合而生成。

宗气生成后积聚于胸中,通过上出息道、贯注心脉及沿三焦下行的方式布散全身。

b.生理功能 a.行呼吸;b.行血气;
c.资先天。

(3)营气:又称“荣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

a.生成与分布
由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中精华部分所化生,进入脉中,运行全身。

b.生理功能 a.化生血液;b.营养全身。

a.生成与分布
由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中慓悍滑利部分所化生,运行于脉外,布散全身。

b.生理功能 a.防御外邪;b.温养全身;
c.调控腠理。

三、血
1、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2、血的生成
(一)化生之源
(1).水谷之精是生成血液的基本物质2.肾精也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
(二)相关脏腑功能
(1).脾胃是血液生化之源。

(2).心肺生理功能在血液的生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3).肾藏精,精生髓,精髓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之一
3、血的运行相关脏腑功能
(1)心主血脉,心气的推动是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

(2)肺朝百脉,主治节,能够助心行血。

(3)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能够推动和促进血行,是保证血行通畅的一个重要环节。

(4)脾主统血,脾气健旺则能控摄血液在脉中运行,防止血逸脉外。

4、血的功能濡养、化神
四、津液
1、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唾、涎、涕、泪和胃液、肠液、关节腔液、胸腹腔等间隙的液体等),是液态样营养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2、津液的功能滋润濡养、充养血脉
另外,津液的代谢对调节机体内外环境的阴阳相对平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神
1、中医学之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

其中又将意识、思维、情感等精神活动归纳为狭义之神的范畴。

2、神的作用调节精气血津液的代谢、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
六、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1、气与血的关系
(1)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2)血为气之母血能养气、血能载气
2、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精血同源、津血同源
四、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1)精与气的关系气能生精、摄精,精能化气
(2)精、气与神的关系精气化神,神驭精气
第三章藏象
一、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1)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化生和贮藏精气。

“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2)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受盛和传化水谷。

“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3)奇恒之腑,是指形态上中空有腔似腑,功能上贮藏精气似脏,与一般脏腑不同的六种器官或组织,包括脑、髓、骨、脉、胆、胞
生理特点贮藏精气。

“藏而不泻”。

二、五脏
(一)主要生理机能
1. 心主血脉——心有总司一身血液的运行及生成的作用。

心行血、心生血
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以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为基本条件。

其中心气充沛位居主导地位。

2.心藏神——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五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意识、思维、情感等精神活动的作用。

(二)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脉,其华在面2.在窍为舌3.在志为喜4.在液为汗5.与夏气相通应
B、肺
(一)主要生理机能
1.主气(司呼吸)
(1)肺主呼吸之气(2)肺主一身之气(3)肺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实际上都基于肺的呼吸机能。

2.主行水,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

3.肺朝百脉,主治节(肺气助心行血)
(二)生理特性
1.肺为华盖2.肺为娇脏3.肺气宣降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皮,其华在毛2.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3.在志为忧(悲)4.在液为涕5.与秋气相通应
C、脾
(一)主要生理机能
1.主运化——运化食物、运化水液。

2.主统血
(二)生理特性
1.脾气主升2.喜燥恶湿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肉,主四肢2.在窍为口,其华在唇3.在志为思4.在液为涎5.与长夏之气相通应
D、肝
(一)主要生理机能
1.主疏泄2.主藏血
(二)生理特性
1.肝为刚脏2.肝气升发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筋,其华在爪2.在窍为目3.在志为怒4.在液为泪5.与春之气相通应
E、肾
(一)主要生理机能
1.藏精主生长——育生殖与脏腑气化,主生长发育和生殖
2.主水3.主纳气
(二)生理特性
1.主蛰2.守位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骨,生髓,其华在发2.在窍为耳及二阴3.在志为恐4.在液为唾5.与冬气相通应
三、六腑
A、胆——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
B、胃——主受纳水谷、主腐熟水谷
生理特性1.胃气通降2.喜润恶燥
C、小肠——主受盛化物、主泌别清浊、主液
D、大肠——主传化糟粕、主津
E、膀胱——汇聚水液、贮存和排泄尿液。

F、三焦——(一)六腑之三焦(二)部位之三焦——通行诸气、运行津液(三)辨证之三焦
四、奇恒之腑
A、脑——1.主宰生命活动2.主司精神活动3.主司感觉和运动
B、女子胞——1.主持月经2.孕育胎儿
五、脏腑之间的关系
1、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一)心与肺
主要表现在血液运行和呼吸吐纳之间的协同调节关系。

心主一身之血,肺主一身之气。

肺朝百脉,助心行血。

(二)心与脾
主要表现在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为用和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同。

心主血,脾生血;心行血,脾统血
(三)心与肝
主要表现在行血与藏血和精神调节两个方面。

心行血,肝藏血;心藏神,肝主书泄,条畅情志。

(四)心与肾
主要表现为“心肾相交”。

水火既济、精神互用、君相安位。

(五)肺与脾
主要体现在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两个方面。

肺吸清气,脾生谷气,合为宗气;肺气宣降主行水,脾主运化水饮。

(六)肺与肝
主要体现在人体气机升降的调节方面。

肝气从左生发,肺气从右肃降。

(七)肺与肾
主要体现在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及阴阳互资三个方面。

肺主呼吸,肾主纳气;肺为水之上源,肾为水之下源;金水相生。

(八)肝与脾
主要体现在疏泄与运化的相互为用(饮食物消化)、藏血与统血的相互协调(血液运行)。

肝主疏泄而藏血,脾主运化而生血统血。

(九)肝与肾
主要表现在精血同源、藏泄互用以及阴阳互滋互制等三个方面。

肝藏血,肾藏精;肝主疏泄,肾主闭藏。

(十)脾与肾
主要体现在先天与后天互促互助及水液代谢两个方面。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肾主水,脾主运化水液。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腑的关系,是脏腑阴阳表里配合关系。

具体内容。

一脏一腑组成表里配合关系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①经脉络属②生理配合③病理相关
(一)脾与胃
(1)水谷纳运相得(2)气机升降相因(3)阴阳燥湿相济
(二)肝与胆
(1)同司疏泄(2)共主勇怯
四、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经络
第一节经络学说概述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节十二经脉略。

见《针灸学》
第三节奇经八脉
(一)督脉
(1)为“阳脉之海”,调节阳经气血(2)反映脑、髓和肾的功能
(二)任脉
(1)为“阴脉之海”,调节阴经气血(2)任主胞胎
(1)为“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能调节十二经脉及五脏六腑气血
(2)冲为“血海”,与女子月经及孕育功能有关此外,冲脉与男子的性、生殖机能也有密切的关系。

(四)带脉
(1)约束纵行诸经(2)主司妇女带下(3)维络腰腹,提系胞胎、固护胎儿
第五节经络的生理机能
(一)沟通联系作用(二)运输渗灌作用(三)感应传导作用(四)调节作用
第五章体质
第一节中医体质学说的概念
中医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正常人体体质的概念、形成、特征、类型、差异规律,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的影响,并以此指导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防治的理论知识。

第二节、体质的概念、构成、体质状况的评价及体质的特点
(一)体质的构成
体质由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三个方面的差异性构成。

(二)体质的特点
1.先天遗传性2.差异多样性3.形神一体性4.群类趋同性
5.相对稳定性6.动态可变性7.连续可测性8.后天可调性
第三节体质的分类
(一)人体正常体质,大致可分为阴阳平和质、偏阳质和偏阴质三种类型。

其中,理想的体质应是阴阳平和质(二)阴阳平和质、偏阳质和偏阴质各自的总体特征、具体特征(包括体表形态、生理功能、心理特征和发病倾向性)以及发展演变趋势
第六章病因
一、病因的概念
病因(亦称为“致病因素”、“病原”、“病邪”、“邪气”等),即指破坏人体阴阳正常水平的相对平衡状态而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

中医学所说的病因,主要包括六淫、疠气、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外伤、诸虫(即寄生虫)、药邪、医过、先天因素,以及痰饮、瘀血、结石等。

二、病因学说的概念
病因学说,是研究各种病因的概念、形成、性质、致病特点及其所致病证临床表现的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中医病因学说的主要特点——辨症求因
辨症求因,是以病证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病证的症状、体征(即临床表现)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的方法。

它既是中医学特有的探求病因的主要方法,又是中医病因学说的主要特点。

从思维方法的角度而言,辨症求因是一种从结果来推求原因的反证法。

第一节六淫
一、六气和六淫各自的基本概念及两者的区别
(一)六气(又称为“六元”),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季节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化收藏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对于健康的人体来说,不是致病因素)。

(二)六淫(又称为“六邪”),是指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是属于外感病的一类致病因素。

二、六淫的形成,包括两种情况:
1.六气异常变化2.个体的正气不足二、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一)外感性(二)季节性(三)地区性(四)相兼性
三、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一)风邪
存在于自然界中,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致病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

风邪是外感病因中致病最多、极为重要的一种致病因素。

风邪侵人多从皮毛而入,引起外风病证。

2.性质和致病特征
(1)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2)风性善行而数变(3)风性主动(4)风为百病之长
(二)寒邪
1.基本概念
存在于自然界中,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等致病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

寒邪袭人所致病证,称为外寒病证。

其中,寒客肌表,郁遏卫阳者,称为“伤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称为“中寒”。

2.性质和致病特征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2)寒性凝滞(3)寒性收引
(三)湿邪
1.基本概念
存在于自然界中,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等致病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

湿邪侵人所致的病证,称为外湿病证。

2.性质和致病特征
(1)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遏气机(2)湿性重浊(3)湿性黏滞(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四)燥邪
1.基本概念
存在于自然界中,具有干燥、收敛等致病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

燥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首犯肺卫,发为外燥病证(包括温燥和凉燥)。

2.性质和致病特征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2)燥易伤肺
(五)火(热)邪
1.基本概念
存在于自然界中,具有炎热、升腾等致病特性的外邪,称为火热之邪。

与火热之邪同类的还有温邪。

温邪是外感温热病的致病因素,一般只在温病学范畴中使用。

火热之邪侵人所致的病证,称为外感火热证或外火证。

2.性质和致病特征
(1)火热为阳邪,其性燔灼趋上(2)火热易扰心神(3)火热易伤津耗气
(4)火热易生风动血(5)火邪易致疮痈
(六)暑邪
1.基本概念
夏至以后,立秋以前,自然界中具有炎热、升散等致病特性的外邪,称为暑邪。

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在夏至以后,立秋之前。

暑邪纯属外邪,无“内暑”之说,故暑病只有外感,没有内生。

暑邪致病有伤暑和中暑之别。

2.性质和致病特征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2)暑性升散,扰神伤津耗气(3)暑多挟湿
第二节疠气
一、
(一)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

(二)疫病(又称为“瘟病”、“瘟疫病”、“疫疠病”、“时疫”等),是疠气所致的疾病的总称,包括了现代临床许多传染病和烈性传染病(举例)。

二、疠气的致病特点
(一)发病急骤,病情危笃(二)传染性强,易于流行(三)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一、七情与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
(一)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对内外界环境变化产生的情志反应,属人人皆有的情绪体验,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或诱发疾病。

(二)七情内伤,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引发或诱发疾病的情志活动。

二、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
(一)情志活动产生于脏腑精气(二)脏腑精气失调可影响情志,出现情志的异常变化
(三)情志过激伤及脏腑精气
三、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一)直接伤及内脏
(二)影响脏腑气机——具体表现:
(1)怒则气上(2)喜则气缓(3)悲则气消(4)恐则气下(5)惊则气乱(6)思则气结:
(三)多发为情志病证
(四)七情变化影响病情
第四节饮食失宜
第五节劳逸失度
第六节病理产物
概说: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又称“继发性病因”、“内生有形实邪”),是指在疾病过程中由于脏腑精气血津液功能失调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成为新的病证发生的病因。

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可分为痰饮、瘀血和结石三大类。

一、痰饮
(一)基本概念
(1)痰饮是人体水液输布、排泄障碍所形成的又能导致多种病证的病理产物。

(2)痰和饮在性状上是有区别的:一般以较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

(二)形成
1.外感六淫,或七情内伤,或饮食失宜,或劳逸失度等,使肺、脾、肾、肝及三焦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以致水液输布、排泄障碍,水液停聚而形成。

2.与某些外感或内伤因素直接相关。

(三)致病特点
1.阻滞气血运行2.影响水液代谢3.易于蒙蔽清窍,扰乱心神4.致病广泛,变幻多端
二、瘀血
(一)基本概念
瘀血,是指丧失了正常功能的、不为生理上所需要的瘀积之血。

它包括体内瘀积的离经之血,以及因血行不畅而停滞于脉内之血。

瘀血既是疾病过程中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

(二)形成
1.机理:一是离经之血留积于体内;二是血行不畅而停滞于脉内。

2.内外因素:
(1)血出致瘀(2)气滞致瘀(3)因虚致瘀(4)血寒致瘀(5)血热致瘀
此外,还有“久病从瘀”之说。

(三)致病特点
1.易于阻滞气机。

2.影响血脉运行3.影响新血生成4.病位固定,病证繁多
(四)致病的病症特点
1.疼痛2.肿块3.出血4.色紫黯5.可表现出肌肤甲错及脉象上的某些异常,如涩脉或结代脉等。

三、结石
第七节其他病因
第七章发病
概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