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教学教案 《诗化的心诗化的魂》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化的心诗化的魂
——浅谈叶赛宁的诗歌特点
常金雪
叶赛宁是二十世纪优秀的乡村诗人。

他出生于俄罗斯中部的一个农民家庭。

田野草原伴他度过了美好的童年。

在那里,古老的乡村民歌、奇幻的童话故事极大地丰富了叶赛宁的想象力;教堂的钟声、乡村的沃野、浓密的木屋,这些童年的记忆都在诗人的作品中得到了重现。

这也使得诗人的作品总是会与那么几个词联系起来,同时也是叶赛宁诗作独具一格的特点,那就是乡村情、宗教结、自然风、民族魂。

乡村情
1914 年,叶赛宁以一首?白桦?初涉诗坛。

从此,他的诗作就开始频频见报。

因为自小留存在记忆中的种种印象——美丽的乡村风光、窘困的农村生活、辛苦的田间劳作等等,叶赛宁信笔拈来,才华横溢,正如勃洛克所言,叶赛宁给诗坛带来了一席“清新、干净、激越〞之风。

叶赛宁诗中的乡村生活和农民的精神世界虽然简朴、自然,但不丑陋,而且充满了简单纯朴的真善美。

“木屋一间间西歪东倒,/ 总共不过四五户人家。

/ 在那禾秸的袈裟下面,裸露出了刨光的叉梁,/ 风儿还把太阳的光点,洒到灰蓝色的霉点上。

〔?你呦,我离弃了的故土?,1914〕乡村生活赋予他抒情的才能,赋予他丰富的诗歌语言能力。

当时俄罗斯的诗歌有描写贵族的,有描写官员的,却没有人描写农民,叶赛宁填补了这个空白,这是他对俄罗斯诗歌独有的奉献。

因为他生活在农民中,他深知农民的勤劳勇敢,更深知他们的处境有多么水深炽热。

他在?我是乡村最后一个诗人?、?庄稼之歌?中自豪地宣称:“我是乡村最后一个诗人〞“我父亲是个农民,/ 而我呢,是农民的儿子。

〞即便是在炮火连天的卫国战争时期,
叶赛宁也不乏歌颂农民的诗篇。

他甚至于对乡村的小动物都描写地十分细腻,高尔基称他是第一个以真挚的爱描写动物的诗人。

?狗之歌?就是最好的佐证。

“母狗爱抚小狗直到黄昏十分,/ 用舌头把它们的皮毛舔梳,/ 那刚刚消融的白雪似的乳汁,/ 一股股在暖烘烘的腹下流淌。

〞高尔基在追忆叶赛宁的文章中说道:“与其说叶赛宁是一个人,倒不如说他是大自然特意为了诗歌,为了表达无尽的田野的哀愁,为了表达对世间所有动物的爱而创造的一架风琴。


宗教结
叶赛宁早期的诗歌充满宗教色彩,常使用富于内心自省的宗教用语,而且诗歌中的形象多带有多神教和泛神论性质。

在他的笔下,上帝是俄罗斯民间文学的上帝:是个留着花白胡子的老头儿,能够呼风唤雨,住在像诗人家乡一样美丽的天堂,而且常穿一身农民装束,骑马巡视整个大地。

〔?扫墓日?,1916,?乡村日课经?,1918〕
他写得最多的是乡村的宗教节日,而且常借?圣经?中的形象、宗教传说和神话主题,描绘社会事件。

表达着他“使普天下和谐〞,建立农民的人间天堂的社会梦想。

1917-1919 年这一时期,叶赛宁的创作均带有宗教性,比方,?同志?〔1917〕、?悠扬的召唤?〔1917〕、?八重赞美诗?〔1917〕、?降临?〔1917〕、?约旦河的鸽子?〔1918〕、?乐土?〔1918〕、?天上的鼓手?〔1918〕等,都是诗人对社会乌托邦式的描绘。

对于这一时期的宗教色彩,叶赛宁后来在自传中解释道:“它是我所受的教育和我在文学活动初期与之交往的那个圈子的环境使然。

〞其实也不难联想到:在他童年时期,周围的朝圣者“唱着从?拉撒路?到?米科拉?的宗教诗歌,外祖父讲的?圣经?故事,外祖母常常拉着他的小手带他徒步40 俄里到拉多维兹克修道院去做礼拜,在教会学校读书,这种种经历,自然使他的诗作少不了宗教的影子。

然而随着阅历的增长,他对宗教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

1918年,叶赛宁创
作了?伊诺尼亚?这首诗,从中便可感觉得到诗人的宗教思想危机。

诗人期望摆脱传统宗教的束缚,但却陷入了渎神的极端,大肆贬损一些宗教的神圣形象。

他斥责东正教,甚至诅咒上帝,宣称伊诺尼亚是一个住着“生者之神〞的国度。

“没有十字架也没有苦难〞诗人讴歌他的“人神合一〞,但又有别于神人和基督,
的信仰:“我不想接受拯救,通过困难和十字架〞。

从颂教到贬教,诗人内心肯定经历了一番痛苦挣扎,我们不去肯定或否认宗教,但我们唯一肯定的是叶赛宁诗作的艺术价值。

自然风
叶赛宁早期抒情诗的最大特点就是热爱大自然。

美国马克·斯洛宁就曾这样赞叹道:“叶赛宁是一位以牧羊人的天真烂漫的眼光来观察大自然的诗人〞。

叶赛宁的自然诗总能给人一种天人合一的感觉。

他把自己完全置身于自然万物之中,用心体会着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甚至感觉得出大自然的一呼一吸。

他出色地捕捉到了俄罗斯的乡土气息,用自己清新的诗句描绘着大自然的万千气象。

他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诗人曾在自传中写到“童年时代我是呼吸着民间的空气长大的〞。

袅袅炊烟、阴阴垂柳、潺潺流水,这都深深地镌刻在了诗人的脑中。

自然地,俄罗斯美丽的田园风光和令人陶醉的自然景象都会从他的诗中得到表达。

所以叶赛宁的诗每每读来都会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维·鲍科夫也因此称叶赛宁是“俄罗斯蔚蓝天空下地一株嫩绿的小草〞。

叶赛宁常常以孩子般的纯真去观察自然,“白杨披着露珠的衣衫,/ 在沉沉的暮霭中绿光盈盈〞“睡梦初醒的白桦微微一笑,/ 晨风撩乱它那丝丝发辫〞。

就像一幅美丽画卷展现在了你的眼前。

总之,自然不仅仅是诗人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局部,更是诗人人生中难以忘怀的童年记忆。

叶赛宁对人生的感悟不是那种纯粹的内心独白,而是以诗歌的形式来表露心扉。

所以,俄罗斯文学界这样评价他的诗“总是和大自然联系
在一起,是和大地、庄稼、树林、草地结合起来的。

他的诗充满了生活的真实气息。

他的诗和周围的景色联系地那么紧密、真切、动人,有着奇异的魔力,一直到达难于穷尽的境地。

正因为如此,时间久了,它还保持着新鲜的活力。

〞诗人为什么如此地热爱大自然?也许,我们可以用另外一种理解来解释其中的原因,那就是自然是诗人灵魂的故土。

民族魂
对俄罗斯民族的爱始终贯穿在叶赛宁的创作中,他总是在诗中倾诉他对祖国的挚爱:“但我爱你啊,温柔的祖国!/ 为什么爱你,我难以自猜。

〞〔?罗斯?,1914〕“无论我怎样想不去爱,可怎么也学不会这本领〞〔?安着淡蓝色窗板的矮屋?,1924〕,“假设天兵朝我喊叫:/‘快抛弃罗斯,住进天国!’/ 我定要说:‘天国我不要,/ 只需把我的祖国留给我。

’〞〔?你多美,我亲爱的罗斯?,1914〕
叶赛宁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思索同样也反映在他的诗中。

他写的一些叙事诗,就是表达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颂扬了俄罗斯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自身自由表现出来的英勇对抗精神。

这些叙事诗主要有?罗斯?、?市政官夫人玛尔法?、?乌斯?等,这些诗表达了叶赛宁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而且后期他也继续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著有诗剧?普加乔夫?〔1922〕、长诗?安娜·斯涅金娜?等作品,后者是诗人叙事诗的代表作。

该诗中融叙事和抒情于一体,用诗的形式描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国内战争以至农村的革命改造等历史性画面,他用独特的诗歌语言歌颂了工人阶级同农民一起推翻地主的统治,实现了诗人一生为之苦苦思索的农民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历史命运这一主题,也解决了在诗剧?普加乔夫?中未得到解决的农民的归宿问题,这是叶赛宁对苏联文学界的又一重大奉献。

该作品塑造了苏联文学史上最早的农民形象之一——普隆·奥格洛勃林,而且惟妙惟肖地勾勒出了农村不同阶层的代表人物形象。

长诗主人公所代表的是漂居国外的爱国之心、时代弃儿的赤子之心,也暗示了诗人自己对祖国的挚爱。

十月革命是俄国新旧社会和新旧思想的转折点,同时它也是诗人叶赛宁的人生转折点。

起初,社会的变革,使他像久旱逢甘霖一样兴奋,他诗如泉涌,1917-1919 年间,他写了几十首抒情诗和一组微型叙事诗,并出版了三本诗集。

他热情歌颂“天上和人间的革命〞,把革命看成甘霖一般。

他感到“庄稼汉的天堂〞即将降临人间,他高呼到“我们的时代来临了〞。

然而革命后的现实并不与他的想象相符,于是他不知所措,几经挣扎,也没能给自己的那颗赤热的爱国心找到一个适宜的位置,最终选择了去天堂,然而我们相信他的灵魂会永远为他的民族祈祷。

叶赛宁和历史上很多优秀的诗人的遭遇一样,在他生前和死后,人们对他有褒有贬。

但是无论褒贬,谁都无法泯灭他诗歌的光辉。

时光流转,他诗中的一切早已物是人非,但是他的诗却如陈酿般历久弥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