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德县十中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元8柳人家节选导学案人教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材积累:
终生不入仕途的刘绍棠
1984年6月下旬的一天,刘绍棠应邀到新侨饭店出席中国作协召开的欢迎南斯拉夫作家代表团的招待会.路上,刘绍棠的心情不像平时那样平静,小声地对他的朋友说:“可能要给我个官儿当,这事你看行吗?”刘绍棠又轻轻地扬眉笑着说:“一当官儿,写小说可就要泡汤了。"朋友接过他的话说:“未必是那样.别人能干只挂名不出力的事,你为什么不可以试一试?”刘绍棠仿佛很有感触地说:“当官儿也能当出官儿瘾,一个作家一旦染上官儿瘾,创作就很难说了……”
2.语言独具特色。
这篇小说的语言独具特色,一方面,作者采用生动活泼、准确传神的民间口语与俗语,经过提炼后,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同时又继承了说唱艺术的特点,讲究押韵和对偶,用词造句文白相间,读来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如写一丈青大娘的善骂:“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刻画出了一个性格泼辣的农村妇女形象,读来抑扬顿挫,颇富节奏感.
【把握文章主旨】
说说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这篇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的小说,它像一幅风俗画,将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一带的农村的风景习俗、世态人情展现在读者面前,热情地赞颂了那些淳厚朴实的劳动人民热情正直的感情,以及那种肝胆相照、扶危济困、赤胆相见的美好品格和高尚情操。
写作方法运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这首词是辛弃疾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陈亮是辛弃疾政治、学术上的好友。他俩同是被南宋统治集团排斥、打击的人物。淳熙十五年(1188年),辛弃疾与陈亮会于江西鹅湖,纵论天下大事。十余天后,陈亮别去,此后二人多唱和。这首词大约作于这次约会前后。
1.听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3.了解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上农村的世态人情与精神风貌.
过程与目标
1.欣赏文中刻画的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
2。体会小说中精彩的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揣摩语言运用的高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小说人物的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培养良好的审美趣味。
课前预习
作者简介
刘绍棠(1936—1997),北京人,当代作家。1949年读中学时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2年发表短篇小说《青枝绿叶》而一举成名。著有《山楂村的歌声》《中秋节》等短篇小说集,《蒲柳人家》《运河的桨声》《荇水荷风》等中篇小说,《地火》《春草》《京门脸子》《狼烟》等长篇小说,散文短论集《我与乡土文学》《我的创作生涯》等.
芒刺在背:形容坐立不安,像芒和刺扎在背上一样。
不依不饶:怎么也不肯宽恕别人。腻歪:厌恶,厌烦.
妙手回春:称赞医生医道高明,能把垂危的病人治好。
垂头丧气: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神情.
新课导入
同学们,阅读古典小说《水浒传》,其中那些侠肝义胆、嫉恶如仇的英雄人物令人荡气回肠。比如“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一丈青”扈三娘.今天,我们学习刘绍棠的《蒲柳人家》就是一篇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形成独特风格的乡土作品.让我们一起走近刘绍棠,走近他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辨清字形
晌(shǎnɡ)晌午 垣(yuán)城垣
响(xiǎnɡ)响亮 恒(hénɡ)恒心
理解词语
一气呵成:①比喻文章的气势首尾贯通。②比喻整个工作过程中不间断、不松懈。
打尖:途中休息临时吃点东西。白瞪:翻白眼,表示轻蔑、厌恶。
腌臜:脏,不干净.本文指糟蹋,使难堪.
捯气:人要死时急促地喘气,这里指喘息。
3.跳读课文第二部分,整理何大学问的三个生活片段。
①路遇文庙烧高香;②请老秀才教何满子认字;③赶马差点丧命。
【品味亮点词语】
1.第7段中的“断喝”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断喝"指急促大声地吆喝,写出一丈青大娘的急性子,展现了一丈青大娘脾气火爆的性格特点.
2.品析“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白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捯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这句话的妙处.
写作背景
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花鞋杜四家的童养媳望日莲与周檎相爱,可阴险邪恶的杜四夫妇另有打算.半路又杀出巡警麻雷子,勾结杜四,要把望日莲卖给董太师做小妾,并要以“抗日”的罪名把周檎抓走。于是,矛盾激化,以何大学问、一丈青大娘、柳罐头、吉老秤为首的父老乡亲一齐出现,挫败麻、杜阴谋,檎、莲顺利完婚。《蒲柳人家》全篇共分12节,本文节选的是前两节.
12 词四首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勾勒出英雄驭马挽弓、冲锋陷阵的场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感受辛弃疾的英雄豪气。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他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
2.第12段第一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何满子在奶奶心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表现出一丈青大娘的爱孙之情。
3.试对“何大学问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进行分析。
这一句是对何大学问的外貌描写,突出他的高大强健.这句话继承了中国传统的说唱艺术的特点,讲究押韵、对偶,多用四字句,遣词造句文白相间,读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在本文中,作者为了表现一丈青大娘疼爱孙子,插叙有关何满子父母的情况,通过婆媳间的矛盾,再现爱孙如命的奶奶形象.请你运用插叙的记叙方式,写一篇短文,字数在200字左右,要求:叙事有条理,中心明确.
教学板书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反思
这节课教会了学生:
泼辣大胆、刚直不阿、口苦心甜、溺爱孙儿、勤劳善良、爱憎分明。
3。“何大学问”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侠肝义胆、仗义疏财、爱打抱不平、能说会道、好说大话、爱戴高帽。
4.何满子、一丈青、何大学问这三个人物,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示例一:我喜欢一丈青,因为她拥有农家人的多情重义、豪放率真的个性,“一双大脚”也是纯朴的农家人的特有象征,虽然有点大大咧咧,但却有一颗善良的心,她用长满老茧的“妙手”,为人们解决疑难杂症,成了真正的“布衣大夫"。她的质朴踏实、开朗热情成为农家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她对孙子更是呵护备至,百般迁就。
示例二:我最喜欢的是何满子的爷爷何大学问,他年轻时闹过义和团,会耍拳脚,耍大刀,打得一手好鞭花。人生阅历非常丰富,仗义轻财,慷慨豁达,爱打抱不平,甘为朋友“两肋插刀",谁都敢得罪,也不乏同情心,所以我最喜欢他。
示例三:我最喜欢何满子,他是个名副其实的野小子,在他身上我发现了许多现在我已寻觅不到的东西,那就是“童心"。或许何满子太调皮了一点儿,但他是快乐的、自由的、不受约束的,他的童年没有留下遗憾.纵然他是个调皮的捣蛋鬼,他仍有一颗善良的心.他看见爷爷受了气,很沮丧,就希望自己能使爷爷开心,可见他是多么有爱心.
还存在的疑惑是:
方法指导:
怎样品析小说的语言
[解题技法]
1。比较法。通常是在同一语言环境中,选用不同的词语,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揣摩,体会作者用词的匠心。
2.联想法。这种方法是结合课文设计一些问题,对文字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或形象展开联想.
3。诵读法。这种方法,就是从感情入手,从语音的强弱高低、语调的平直升降、语速的急缓、停顿的长短等方面把握情感。词语一旦带上情感的音响,就能产生强烈的语感。
新课展开
【分析主体形象】
1.何满子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何满子是一个野性十足、不受拘束、顽皮稚气、聪慧机灵的儿童形象.
六岁的小男孩何满子是小说的主要线索人物,作者正是通过这样一个机灵顽皮、充满稚气的孩子的眼睛,串起了整个故事,为我们勾勒出了几个世代栖息于北运河边的农民的性格和命运.
2。“一丈青大娘"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1.鲜明的民族特色。
从人物形象上来看,一丈青大娘泼辣豪爽、刚直不阿、爱憎分明,何大学问仗义疏财、侠肝义胆、慷慨豁达。这正是我们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他们的性格品质、为人做事,无不显示出作品的民族特色.在艺术上,小说不仅情节富有传奇色彩,而且塑造人物形象时也多借鉴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说唱艺术的表现手法.因此,无论是从人物形象、艺术手法上,还是从作品的主题上,这篇小说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3.采用倒叙、插叙的写作手法.
本篇小说采用倒叙手法,写一个中伏天“大晌午"发生的故事,先交代何满子被拴,设下悬念,引人入胜;中间用插叙表现中心、突出重点,叙事手法别致.文章灵活运用插叙,自由流畅。如为了照应上文“她也能打架,动起手来,别看五六十岁了,三五个大小伙子不够她打一锅的”,下文中插叙了一丈青大娘大闹运河滩一事,突出了她爱憎分明、刚正不阿的特点.文章后半部分在塑造何大学问这一人物形象时,插叙外号的来历,重在交代人物的“关公相貌”、不寻常的经历以及乐善好施、好戴高帽儿、讲排场、摆阔气的性格特征。不寻常的长相,不寻常的经历,不寻常的身手,不寻常的性格,使人物形象丰满、真切,性格鲜明。
新课展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调皮、惹事的何满子惹恼了奶奶,奶奶到刚从外面赶马回来的爷爷面前告了状,爷爷这趟赶马险些丢了命,一怒之下,就把何满子拴在葡萄架下,何满子盼望望日莲姑姑来救他.
2.跳读课文第一部分,整理一丈青大娘的三个生活片段。
①给何满子做红兜肚;②力敌北运河上的纤夫(大闹运河滩);③何满子与奶奶捉迷藏.
读准字音
晌午(shǎnɡ)痱子(fèi)臊(sào)纤夫(qiàn)
腌臜(ā zā)捯气(dáo)唿哨(hū)咯吧(kā)
驾驭(yù)呱呱坠地(ɡū)拗不过(niù)筵席(yán)
名讳(huì) 荣膺(yīnɡ) 断壁残垣(yuán) 戏谑(xuè)
勒令(lè)坍塌(tān)剜(wān)毡(zhān)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2.再读,理解诗句的意思。
(1)学生边读边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
(2)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引导,理解诗句的含义。
3.学生讨论下面问题。
(1)本词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雄壮的军营生活、壮烈的战斗场面、豪壮的雄心壮志。
一个月后,刘绍棠给中央一位老首长写了一封辞官不就的信,坦诚地阐释了他不肯当官儿,一心想在野从文的志向:“您打算用我,不过是因为我是您从小看着长大的,使唤起来顺手。如果我在工作中跟您发生分歧,连几十年的交情都耽搁了。"“从政不如从文,在朝不如在野.”“什么员我都敢当,什么长我也当不了。哪怕是只管两个人的小组长,我也当不好.”
唿哨:又作“呼哨”,把手指放在嘴里用力吹,发出尖锐的像哨子一样的声音.
熏陶:长期接触的人或事物对人的生活习惯、思想行为、品行学问等逐渐产生好的影响。
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隐匿:隐藏,躲起来。
戏谑:用有趣的引人发笑的话开玩笑。
不耻下问:不以向地地获得。膺,承受、承当。如坐针毡:形容心神不宁。
(2)“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是指什么?
8 蒲柳人家(节选)
课题
蒲柳人家(节选)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积累“隐匿、荣膺、一气呵成、妙手回春、如坐针毡、芒刺在背”等词语。
2。了解刘绍棠及其充满浓郁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的乡土文学创作。
这句话中的动词用得非常生动传神,“抡圆了"“扇过去”充分写出了奶奶一丈青大娘的怒气和力气;纤夫“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栽倒”“捯气"“呻吟”,则写出了奶奶一丈青大娘这一巴掌的威力,读来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感悟精彩句子】
1.第10段第一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比喻.运用一系列比喻,以活灵活现的民间口语与俗语,写出了何满子在奶奶心目中的地位之高,刻画了一位爱孙如命的奶奶形象.用词活泼简洁,充满乡土气息.
终生不入仕途的刘绍棠
1984年6月下旬的一天,刘绍棠应邀到新侨饭店出席中国作协召开的欢迎南斯拉夫作家代表团的招待会.路上,刘绍棠的心情不像平时那样平静,小声地对他的朋友说:“可能要给我个官儿当,这事你看行吗?”刘绍棠又轻轻地扬眉笑着说:“一当官儿,写小说可就要泡汤了。"朋友接过他的话说:“未必是那样.别人能干只挂名不出力的事,你为什么不可以试一试?”刘绍棠仿佛很有感触地说:“当官儿也能当出官儿瘾,一个作家一旦染上官儿瘾,创作就很难说了……”
2.语言独具特色。
这篇小说的语言独具特色,一方面,作者采用生动活泼、准确传神的民间口语与俗语,经过提炼后,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同时又继承了说唱艺术的特点,讲究押韵和对偶,用词造句文白相间,读来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如写一丈青大娘的善骂:“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刻画出了一个性格泼辣的农村妇女形象,读来抑扬顿挫,颇富节奏感.
【把握文章主旨】
说说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这篇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的小说,它像一幅风俗画,将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一带的农村的风景习俗、世态人情展现在读者面前,热情地赞颂了那些淳厚朴实的劳动人民热情正直的感情,以及那种肝胆相照、扶危济困、赤胆相见的美好品格和高尚情操。
写作方法运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这首词是辛弃疾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陈亮是辛弃疾政治、学术上的好友。他俩同是被南宋统治集团排斥、打击的人物。淳熙十五年(1188年),辛弃疾与陈亮会于江西鹅湖,纵论天下大事。十余天后,陈亮别去,此后二人多唱和。这首词大约作于这次约会前后。
1.听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3.了解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上农村的世态人情与精神风貌.
过程与目标
1.欣赏文中刻画的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
2。体会小说中精彩的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揣摩语言运用的高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小说人物的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培养良好的审美趣味。
课前预习
作者简介
刘绍棠(1936—1997),北京人,当代作家。1949年读中学时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2年发表短篇小说《青枝绿叶》而一举成名。著有《山楂村的歌声》《中秋节》等短篇小说集,《蒲柳人家》《运河的桨声》《荇水荷风》等中篇小说,《地火》《春草》《京门脸子》《狼烟》等长篇小说,散文短论集《我与乡土文学》《我的创作生涯》等.
芒刺在背:形容坐立不安,像芒和刺扎在背上一样。
不依不饶:怎么也不肯宽恕别人。腻歪:厌恶,厌烦.
妙手回春:称赞医生医道高明,能把垂危的病人治好。
垂头丧气: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神情.
新课导入
同学们,阅读古典小说《水浒传》,其中那些侠肝义胆、嫉恶如仇的英雄人物令人荡气回肠。比如“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一丈青”扈三娘.今天,我们学习刘绍棠的《蒲柳人家》就是一篇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形成独特风格的乡土作品.让我们一起走近刘绍棠,走近他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辨清字形
晌(shǎnɡ)晌午 垣(yuán)城垣
响(xiǎnɡ)响亮 恒(hénɡ)恒心
理解词语
一气呵成:①比喻文章的气势首尾贯通。②比喻整个工作过程中不间断、不松懈。
打尖:途中休息临时吃点东西。白瞪:翻白眼,表示轻蔑、厌恶。
腌臜:脏,不干净.本文指糟蹋,使难堪.
捯气:人要死时急促地喘气,这里指喘息。
3.跳读课文第二部分,整理何大学问的三个生活片段。
①路遇文庙烧高香;②请老秀才教何满子认字;③赶马差点丧命。
【品味亮点词语】
1.第7段中的“断喝”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断喝"指急促大声地吆喝,写出一丈青大娘的急性子,展现了一丈青大娘脾气火爆的性格特点.
2.品析“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白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捯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这句话的妙处.
写作背景
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花鞋杜四家的童养媳望日莲与周檎相爱,可阴险邪恶的杜四夫妇另有打算.半路又杀出巡警麻雷子,勾结杜四,要把望日莲卖给董太师做小妾,并要以“抗日”的罪名把周檎抓走。于是,矛盾激化,以何大学问、一丈青大娘、柳罐头、吉老秤为首的父老乡亲一齐出现,挫败麻、杜阴谋,檎、莲顺利完婚。《蒲柳人家》全篇共分12节,本文节选的是前两节.
12 词四首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勾勒出英雄驭马挽弓、冲锋陷阵的场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感受辛弃疾的英雄豪气。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他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
2.第12段第一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何满子在奶奶心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表现出一丈青大娘的爱孙之情。
3.试对“何大学问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进行分析。
这一句是对何大学问的外貌描写,突出他的高大强健.这句话继承了中国传统的说唱艺术的特点,讲究押韵、对偶,多用四字句,遣词造句文白相间,读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在本文中,作者为了表现一丈青大娘疼爱孙子,插叙有关何满子父母的情况,通过婆媳间的矛盾,再现爱孙如命的奶奶形象.请你运用插叙的记叙方式,写一篇短文,字数在200字左右,要求:叙事有条理,中心明确.
教学板书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反思
这节课教会了学生:
泼辣大胆、刚直不阿、口苦心甜、溺爱孙儿、勤劳善良、爱憎分明。
3。“何大学问”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侠肝义胆、仗义疏财、爱打抱不平、能说会道、好说大话、爱戴高帽。
4.何满子、一丈青、何大学问这三个人物,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示例一:我喜欢一丈青,因为她拥有农家人的多情重义、豪放率真的个性,“一双大脚”也是纯朴的农家人的特有象征,虽然有点大大咧咧,但却有一颗善良的心,她用长满老茧的“妙手”,为人们解决疑难杂症,成了真正的“布衣大夫"。她的质朴踏实、开朗热情成为农家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她对孙子更是呵护备至,百般迁就。
示例二:我最喜欢的是何满子的爷爷何大学问,他年轻时闹过义和团,会耍拳脚,耍大刀,打得一手好鞭花。人生阅历非常丰富,仗义轻财,慷慨豁达,爱打抱不平,甘为朋友“两肋插刀",谁都敢得罪,也不乏同情心,所以我最喜欢他。
示例三:我最喜欢何满子,他是个名副其实的野小子,在他身上我发现了许多现在我已寻觅不到的东西,那就是“童心"。或许何满子太调皮了一点儿,但他是快乐的、自由的、不受约束的,他的童年没有留下遗憾.纵然他是个调皮的捣蛋鬼,他仍有一颗善良的心.他看见爷爷受了气,很沮丧,就希望自己能使爷爷开心,可见他是多么有爱心.
还存在的疑惑是:
方法指导:
怎样品析小说的语言
[解题技法]
1。比较法。通常是在同一语言环境中,选用不同的词语,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揣摩,体会作者用词的匠心。
2.联想法。这种方法是结合课文设计一些问题,对文字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或形象展开联想.
3。诵读法。这种方法,就是从感情入手,从语音的强弱高低、语调的平直升降、语速的急缓、停顿的长短等方面把握情感。词语一旦带上情感的音响,就能产生强烈的语感。
新课展开
【分析主体形象】
1.何满子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何满子是一个野性十足、不受拘束、顽皮稚气、聪慧机灵的儿童形象.
六岁的小男孩何满子是小说的主要线索人物,作者正是通过这样一个机灵顽皮、充满稚气的孩子的眼睛,串起了整个故事,为我们勾勒出了几个世代栖息于北运河边的农民的性格和命运.
2。“一丈青大娘"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1.鲜明的民族特色。
从人物形象上来看,一丈青大娘泼辣豪爽、刚直不阿、爱憎分明,何大学问仗义疏财、侠肝义胆、慷慨豁达。这正是我们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他们的性格品质、为人做事,无不显示出作品的民族特色.在艺术上,小说不仅情节富有传奇色彩,而且塑造人物形象时也多借鉴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说唱艺术的表现手法.因此,无论是从人物形象、艺术手法上,还是从作品的主题上,这篇小说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3.采用倒叙、插叙的写作手法.
本篇小说采用倒叙手法,写一个中伏天“大晌午"发生的故事,先交代何满子被拴,设下悬念,引人入胜;中间用插叙表现中心、突出重点,叙事手法别致.文章灵活运用插叙,自由流畅。如为了照应上文“她也能打架,动起手来,别看五六十岁了,三五个大小伙子不够她打一锅的”,下文中插叙了一丈青大娘大闹运河滩一事,突出了她爱憎分明、刚正不阿的特点.文章后半部分在塑造何大学问这一人物形象时,插叙外号的来历,重在交代人物的“关公相貌”、不寻常的经历以及乐善好施、好戴高帽儿、讲排场、摆阔气的性格特征。不寻常的长相,不寻常的经历,不寻常的身手,不寻常的性格,使人物形象丰满、真切,性格鲜明。
新课展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调皮、惹事的何满子惹恼了奶奶,奶奶到刚从外面赶马回来的爷爷面前告了状,爷爷这趟赶马险些丢了命,一怒之下,就把何满子拴在葡萄架下,何满子盼望望日莲姑姑来救他.
2.跳读课文第一部分,整理一丈青大娘的三个生活片段。
①给何满子做红兜肚;②力敌北运河上的纤夫(大闹运河滩);③何满子与奶奶捉迷藏.
读准字音
晌午(shǎnɡ)痱子(fèi)臊(sào)纤夫(qiàn)
腌臜(ā zā)捯气(dáo)唿哨(hū)咯吧(kā)
驾驭(yù)呱呱坠地(ɡū)拗不过(niù)筵席(yán)
名讳(huì) 荣膺(yīnɡ) 断壁残垣(yuán) 戏谑(xuè)
勒令(lè)坍塌(tān)剜(wān)毡(zhān)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2.再读,理解诗句的意思。
(1)学生边读边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
(2)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引导,理解诗句的含义。
3.学生讨论下面问题。
(1)本词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雄壮的军营生活、壮烈的战斗场面、豪壮的雄心壮志。
一个月后,刘绍棠给中央一位老首长写了一封辞官不就的信,坦诚地阐释了他不肯当官儿,一心想在野从文的志向:“您打算用我,不过是因为我是您从小看着长大的,使唤起来顺手。如果我在工作中跟您发生分歧,连几十年的交情都耽搁了。"“从政不如从文,在朝不如在野.”“什么员我都敢当,什么长我也当不了。哪怕是只管两个人的小组长,我也当不好.”
唿哨:又作“呼哨”,把手指放在嘴里用力吹,发出尖锐的像哨子一样的声音.
熏陶:长期接触的人或事物对人的生活习惯、思想行为、品行学问等逐渐产生好的影响。
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隐匿:隐藏,躲起来。
戏谑:用有趣的引人发笑的话开玩笑。
不耻下问:不以向地地获得。膺,承受、承当。如坐针毡:形容心神不宁。
(2)“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是指什么?
8 蒲柳人家(节选)
课题
蒲柳人家(节选)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积累“隐匿、荣膺、一气呵成、妙手回春、如坐针毡、芒刺在背”等词语。
2。了解刘绍棠及其充满浓郁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的乡土文学创作。
这句话中的动词用得非常生动传神,“抡圆了"“扇过去”充分写出了奶奶一丈青大娘的怒气和力气;纤夫“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栽倒”“捯气"“呻吟”,则写出了奶奶一丈青大娘这一巴掌的威力,读来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感悟精彩句子】
1.第10段第一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比喻.运用一系列比喻,以活灵活现的民间口语与俗语,写出了何满子在奶奶心目中的地位之高,刻画了一位爱孙如命的奶奶形象.用词活泼简洁,充满乡土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