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揭阳市普宁市洪冶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揭阳市普宁市洪冶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借刀记
文娟
秋香蹲在地上,挥舞菜刀,咚咚咚一阵剁,狠狠地,刀片从木头柄中脱出去,画了个漂亮的圆弧,差点砍着伸头缩脑的芦花鸡。

芦花鸡吓得不轻,扑棱扑棱避到远处,窥视着秋香,似怪秋香故意而为。

秋香呸了口:“该死的,瞅啥瞅!”
农历四月十六,逢大集。

秋香老早与一帮姐妹掰过指头,买红丝,扯绿线,画鸳鸯,描牡丹,绣几双漂漂亮亮的鞋垫子。

隐隐约约中,一个念头秘不示人,这念头只敢躲在被窝里想,说出来可羞死人。

秋香扔下木头柄,想象姐妹们嘻嘻哈哈、你推我让的快乐样,嘴巴噘得像钩子。

天蓝蓝,蓝得像屋前的小河水;太阳红红,红得像灶膛里的火苗苗。

“都怪这天!”娘说,“趁日头烈,雪里蕻统统起田,腌一大缸酸咸菜,剁一小坛干咸菜。

”娘拦下攥着塑料钱包往外走的秋香,说:“抓紧剁,抓紧剁,朝怕南云涨,天色说变就变。


“死丫头,做啥呢?”娘端着洗衣盆,从水踏子歪歪扭扭爬上来。

娘明明看见了地上孤零零的木头柄。

阳光下的木头柄,圆润光滑,乌黑发亮。

娘经常说,这木头柄,是当初陪过来的嫁妆。

秋香说:“坏了,剁不成了。


娘说:“剁不成也得剁。

”娘看看晾在屋檐上树丫间的雪里蕻,眉眼里嵌满得意,今年雪里蕻长势特别好,绿油油,胖墩墩,一棵一满怀。

秋香说:“咋剁?”
娘说:“去借,东宅,三婶家。

”娘又往盆里浸被单。

三婶不赶集去?”秋香问。

“三婶不。

”娘肯定。

秋香喊过三婶喊三叔,院子静悄悄,只有老猫伸着懒腰练台步。

秋香转去偏屋,一眼瞥见灶台上亮铮铮的菜刀。

三婶性子躁,独独与秋香娘投机,过年时年糕合笼蒸,娘半笼,三婶半笼;扯洋布做小褂,一块料子俩人算计来算计去套着剪。

娘说:“小心,三婶菜刀锋利。


秋香认起真来,干活特利索,日头掠过头顶,一坛子咸菜冒了尖尖。

娘用扁担头压了压,又压了压,
确信铁板样结实,方用塑料皮封了口。

娘吩咐秋香还菜刀。

秋香说:“这就去。

”又说:“三婶家中午不开伙?怎没见寻菜刀?
秋香喊过三婶喊三叔,院子静悄悄,只有老黑猫追着蝴蝶玩游戏。

三婶家墙根儿一溜儿一溜儿凤仙花,一嘟噜红一嘟噜白,热热闹闹正艳。

秋香掐了一嘟噜白色的,想了想,又掐了一嘟噜红色的,染指甲,涂脚趾,叫个美!
日头落山时分,三婶大包小包回来了,遇着秋香娘,掏出两把馒头干。

原来三婶串亲戚去了。

秋香娘想提借菜刀的事,看三婶累得慌,转念晚上过去道声谢也不迟。

三婶高一声低一声好一阵,不知道吵啥吵?秋香捧了饭碗跑过去,左邻右舍好多人捧了饭碗跑过去。

三婶站在院门口,手里握着豁了口子的菜刀:“啊,把我菜刀糟蹋成这样!啊,可是把新菜刀,自家舍不得用,哪个缺爹娘少交代的,天打雷劈!”
秋香大气不敢出,拿筷子的手哆哆嗦嗦,饭菜泼洒一地。

娘跟过来,揪住秋香,小声说:回家去,死丫头,做了错事不告娘一声!”
秋香磕磕巴巴分辩说:“不是我,保证不是我还过去时,好好的。


“好好的?”娘不相信。

娘说:“你不愿剁,冲我来,不能糟蹋三婶菜刀!”
薄暮中,不知谁附着三婶耳朵小声说:“是……”
“哐当!”三婶把菜刀掼地下,盯着秋香娘俩背影:“我说呢,良心被狗子叼掉了,馒头干塞了屁股眼!”
秋香娘老脸挂不住,退不是进不是,接腔不是不接腔又不是。

“三婶这是骂谁呢?三婶这是冤枉人了呢!”大强拨开人群,说,“三婶啊三婶,大强给你赔莱刀来了。

上晌你们不在屋,我拿了剁猪草。

”大强手里握着一把明晃晃的菜刀。

大强住三婶东宅,大秋香两岁,已经验上兵,马上离开家乡去部队。

三婶愣了愣,愣的当口,三叔从地里回来了,三叔拨开人群,火急火燎冲三婶吼:“自个儿整天不着屋,不知轻重张臭嘴,去猪栏看看,下晌老母猪拱了圈,寻不着瓦刀,拿菜刀砌的墙……”
秋香与娘刚睡下,三婶来敲窗子,说:“天气愈来愈热,年糕长了半寸毛,最后一碗,均两份,你一份,我一份,搁窗台上。


夜里,秋香做了个梦,梦见自己买了红丝,扯了绿线,画了鸳鸯,描了牡丹,绣了一双漂漂亮亮的鞋垫子。

鞋垫子塞进大强背包时,秋香的脸皮像大强胸前的大红花,红彤彤,红彤彤。

(选自《金山》2019年第8期)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前后两次写到买红丝,扯绿线,画鸳鸯,描牡丹,绣鞋垫子,这不仅在结构上形成照应,在内容上也体现了秋香对美好爱情的憧憬。

B. 小说中间运用插叙的手法写了三婶与秋香娘合笼蒸年糕和一起扯洋布做小褂这两件生活小事,表现了三婶与秋香娘之间不一般的情分。

C. 大强来给三婶赔菜刀,并解释说“上晌你们不在屋,我拿了剁猪草”,这说明大强是一个诚实厚道、决不愿占邻居一丝一毫便宜的小伙子。

D. 小说的语言富有乡土气息,不仅人物对话中有方言,文中多处所用喻体也是乡村常见的事物,同时杂以农谚熟语,读来别有一番风味。

2.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刀”对小说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

3. 作者笔下的乡村生活有着哪些令人向往的美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民族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骨哨,仰韶文化遗址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埙,河南安阳殷墟中出土的石、木腔蟒皮鼓,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编磬等,都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古乐器往往具有多重功能,它既能用来演奏音乐,也是人们劳动生产的工具或生活器具。

《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人们把生活器皿“缶”蒙上麋鹿之皮,制成鼓。

又如在长期劳动过程中,人们发现某种石制片状工具能够发声,可以作为乐器进行演奏,于是发明了石磬。

先民们还将狩猎的石器敲击成声,为化装成百兽的人们表演舞蹈伴奏,乐器演奏与舞蹈表演相辅相成。

乐器的功能不仅表现在人们用生产工具或生活器具进行演奏,还体现在用以传递特定的信息,如呜金收阵、击鼓升堂等。

乐器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有着密切关系。

石磬演变成金属的磬或出现金属的钟,在石器时代绝无可能;只有养蚕业和缫丝业进步了,才有可能产生“丝附木上”的琴、瑟、筝。

至周代,我国制作乐器的材料有金、石、土、革、丝、木、犯、竹八类,“八音”分类法即由此得名。

在曾侯乙墓的地下音乐殿堂中,保存了124件古乐器。

无论是重达五千多斤的乐器巨人编钟,还是造型、制作和彩绘都很精致的鼓、排箫、笙、瑟等,均向我们展示了春秋战国时中国音乐文化高度发展的状况,显示了我国高度发达的冶炼、丝织等技术。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借鉴的民族。

许多外来乐器经过不断改进,成为中国民族乐器大家庭中的一员,比如汉代时传入的横笛、竖箜篌,东晋时传入的曲项琵琶,明代传入的扬琴、锁呐等等。

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中国的“吹、打、弹、拉”四大类乐器逐渐形成,乐器的音质、音律、音量、转调、固定音高乐器之间的音高标准等不断进步提高,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取材于刘承华《我国民间乐器的产生与发展》)材料二
吹管乐器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

原始社会,先民们用飞禽的肢骨制成骨笛(也称骨哨) ,在狩猎时用于模仿动物的声音,以诱捕猎物或发出信号。

浙江河姆渡遗址发现了160 余件骨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墓葬中出土了20多支骨笛,经过碳14测定,它们已有7000——8000年的历史,是后世竹笛等一系列管笛乐器的鼻祖。

战国曾侯乙墓中出土的两支“篪”,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竹质笛子实物。

它们有一个吹孔、五个按音孔和一个后出音孔,能演奏出六声音阶。

篪的吹孔平面与指孔平面相交约为90度的夹角。

东晋郭璞注《尔雅》:“篪,以竹为之,长尺四寸,围三寸,一孔上出,寸三分,名翘,横吹之,小者尺二寸。

”关于竹笛的起源,并不像有些资料所说,是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从中亚细亚一带传入的。

据史料记载,到唐代竹笛才加开了膜孔,这也成为中国竹笛区别于西洋乐器长笛及其他国家笛子的显著特征。

西洋长笛没有膜,所以音色团润、温暖、细腻,音量较小。

因为有了笛膜中国竹笛的音色清脆亮丽,穿透性强。

竹笛发展到唐代,在形制上已经和现代竹笛基本相似。

唐朝作为我国封建社会最为鼎盛的一个朝代,诗歌得到了繁荣,竹笛艺术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很多唐诗中都有对竹笛的精彩描写:“横笛怨江月,扁舟何处寻?”(王昌龄《江上闻笛》)“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皎洁西楼月未斜,笛声寥亮入东家。

”(施肩吾《夜笛词》) ……不管是在①,还是在②,或是在③,都可听闻清丽悠扬的笛声。

这些也是竹笛与诗歌文化相结合的生动体现。

中国笛子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发音动人婉转。

古人谓“荡涤之声”,故笛子原名为“涤”,日本至今还保留有“涤笛”的称谓。

宋元两代,竹笛得以广泛普及。

到了明清,竹笛成为民间音乐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乐器,演奏技巧也在不断地提高。

(取材于徐凯《中国竹笛发展的主要特征》)材料三
中国是一个有着“礼乐"传统的民族。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乐”的精神是“和”,礼的精神是“序”,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护和巩固群体中既定秩序的和谐稳定。

而作为“礼乐”制度的产物——乐器,映射出来的“和"文化最为显著。

先秦时期,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人在乐器的种类和配置上有着严格的规制。

乐器首先作为礼器而存在,音乐的第一用途也是为祭祀等重大礼仪活动制造庄重宏大的气氛。

因此,朝聘、宴飨、婚丧、祭祀等场合出现的乐器与音乐被赋予了高贵的品格,成为权力的象征,它的使用与数量都有严格的规定以示尊卑。

钟、鼓、磬作为礼乐的代表,用在比较隆重的场合,多为国君诸侯欣赏;卿大夫和士以弹奏欣赏丝竹之声为乐,普通百姓在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之余借陶制乐器如埙、缶之类自娱。

为达到“和”的目的,各阶层都必须严格遵循这些规制,如果逾越了就是违背了礼,就会产生不和谐的因素,最后“礼崩乐坏”,社会动荡。

这些都是与“和”的精神相违背的。

在乐器的个体设计和陈设上,也体现了“平礼”“求和”的追求。

曾侯乙墓中室的乐器摆设就十分注重和谐,乐器多而不乱,各部分井然有序地排列在一起,即使是小的乐器也都按秩序排列。

编钟分长短两架,每架分上中下三层,最上层悬挂的是小编钟,中层比上层的略大,下层的钟最大,每一层都从左到右、由小到大依次排列。

中室的东面放置建鼓,中室的北部与南架编钟相对的是编磬、琴、笙、排箫、篪、小鼓。

美学家李泽厚认为,承载着先秦"乐"理念的乐器设计本身就离不开“和”文化,从凝固的器形设计到灵动乐音的功能设计,再到设计思想,“和”文化始终贯穿其中。

在先秦的乐器设计中,人们不仅能看到“器”的造型美,听到“音”的境界美,更重要的是能体悟到“天人合一”的和谙美。

(取材于张文文《从先秦乐器设计看“和”文化》)
4.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用以传递特定的信息”的一项是
A.击鼓出征
B.击筑悲歌
C.鸣锣开道
D.打更报时
5.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中国民族乐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B.早期一般兼具表演性和实用性
C.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D.博采众长,种类不断得到丰富
6.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篪”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骨哨一样属于吹管乐器
B.材质为竹,“篪”字的形旁可印证
C.吹孔与指孔不在同一平面
D.横吹,在形制上与现代竹笛接近
7.根据“材料二”,下列对竹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源于中国本土
B.优于西方长笛
C.曾经没有膜孔
D.音色清脆亮丽
8.根据“材料二”,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清冷的江水边②名楼揽胜处③夜晚清月朗照的人家
B.①名楼揽胜处②夜晚清月朗照的人家③清冷的江水边
C.①夜晚清月朗照的人家②清冷的江水边③名楼揽胜处
D.①名楼揽胜处②清冷的江水边③夜晚清月朗照的人家
9.根据“材料三”,下列与“尊礼”无关的一项是
A.乐器的种类配置
B.乐器的使用场合
C.乐器的摆放顺序
D.乐器的演奏技巧
10.下列对“材料三”中出现的字词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映射,可用词语“反映”替换。

B.祭祀,“祭”字第五笔是“乀(捺)”。

C.违背,“违”字读音为“wěi”。

D.编磬,“磬”与“罄竹难书”的“罄”,读音与意义都不同。

11.请依据上面三则材料,简要回答中国乐器与人们的文化生活有哪些联系。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

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

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

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

《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

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

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

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

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

“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

《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辩。

”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

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

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

“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

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

基于孔子的“仁学”,把“孝”看成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可以理解的。

一方面,它体现了孔子“爱人”(“泛爱众”)的精义;另一方面,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

因此,“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爱”不断释放的过程,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社会在发展,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会变化。

“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

例如“四世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但作为“孝”之核心理念的“仁爱”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

在家庭不再是生产单位的情况下,保障家庭良好的生活状态,将主要由社会保障体系来承担,但“孝”的“仁爱”精神则不会改变。

对长辈的爱敬,对子孙的培育,都是出于人之内在本心的“仁爱”。

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批评抹掉了“爱”,一味说“恩”的“父为子纲”说,提出:“我现在以为然的,便只是‘爱’。

”“孝”之核心理念“仁爱”作为家庭伦理仍具有某种普遍价值的意义。

(摘编自汤一介《“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
1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自古以来注重家庭伦理,把家庭伦理规范置于比社会伦理制度更重要的位置。

B.家庭既是生活单位,又是生产单位,决定了“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庭伦理。

C.根据儒家思想,“孝”不仅是家庭内的规范,而且在社会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

D.由于家庭结构和家庭伦理的变化,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无提倡的必要。

1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几次引用文献,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经典中对“孝”的理解诠释是一致的。

B.文章基于对孔子“仁学”思想的认同与接受,提出了关于“孝”的意义的论断。

C.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然后纵向深入,最后补充论述。

D.文章既肯定“孝”的普遍意义,又指出它的内涵变化,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态度。

1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礼”,既有伦理性的一面,也有制度性的一面,是二者的结合。

B.儒家从“天道”与“人道”的关系看待“孝”,这体现了哲理与伦理的统一。

C.以“亲亲”作为“孝”的基点,能使得“孝”在历史实践中一直是自觉自愿的。

D.鲁迅从“现在怎样做父亲”的角度批评“父为子纲”说,体现了对旧说的反思。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祖莹,字元珍,范阳遒人也。

好学耽书,以昼继夜,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

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僮仆,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

由是声誉甚盛。

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

”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尚书》,选为都讲。

生徒悉集。

莹夜读书劳倦,不觉天晓。

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赵郡李孝怡《曲礼》卷上座。

博士严毅,不敢还取,乃置《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不遗一字。

讲罢,孝怡异之,向博士说,举学尽惊。

后高祖闻之,召入,令诵五经章句,并陈大义,帝嗟赏之。

以才名拜太学博士,征署彭城王元勰法曹参军,甚见重。

尚书令王肃曾于省中咏《悲平城》诗,勰甚嗟其美,欲使肃更咏,乃失语云:“王公吟咏情性,声律殊佳,可更为诵《悲彭城》诗乎?”肃因戏勰云:“何意《悲平城》为《悲彭城》也?”勰有惭色。

莹在座,即云:“所有《悲彭城》,王公自未见耳。

”肃云:“可为诵之。

”莹应声云:“悲彭城,楚歌四面起。

尸积石梁亭,血流睢水里。

”肃甚嗟赏之。

勰亦大悦,退谓莹曰:“即定是神口。

今日若不得卿,几为吴子所屈。

”莹以文学见重,常语人云:“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

何能共人同生活也?”性爽侠有节气士有穷厄命途多舛者以命归之必尽
见存拯时亦以此多之孝昌中,于广平王第掘得古玉印,敕召莹与黄门侍郎李琰之,令辨何世之物。

莹云:“此是于阗国王晋太康中所献。

”乃以墨涂字观之,果如莹言,时人称为博物。

累迁国子祭酒,及出帝登阼,莹以太常行礼,封文安县子。

稍以功迁仪同三司,进爵为伯。

薨,赠尚书左仆射、司徒公、冀州刺史。

(节选自《魏书·祖莹传》)
15.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性爽侠/有节气士/有穷厄命途多舛者/以命归之/必尽见存拯时/亦以此多之/
B. 性爽侠/有节气/士有穷厄命途多舛者/以命归之/必尽见存拯时/亦以此多之/
C. 性爽侠/有节气/士有穷厄命途多舛者/以命归之/必尽见存拯/时亦以此多之/
D. 性爽侠/有节气士/有穷厄命途多舛者/以命归之/必尽见存拯/时亦以此多之/
1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博士,官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汉武帝时设五经博士,专掌经学教授。

B. 登阼,即位。

阼是大堂前东面的台阶,天子即位时践阼升殿,故借指帝位。

C. 伯,古代被君主封赏的五等爵位的第三等,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爵。

D. 薨,古代称诸侯之死,位高之人专用,后世也指有封爵的大官或大夫之死。

1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祖莹勤奋好学,酷爱读书。

他日夜苦读,父母怕他生病,但阻止不了,他常等父母睡下,偷偷地燃火读书,并遮盖窗户,后被发觉,因此深得赞誉。

B. 祖莹才思敏捷,处变不惊。

元勰想让王肃再吟咏一遍《悲平城》,由于说错名字而觉惭愧,祖莹随机应变当即诵读《悲彭城》,王肃惊叹,元勰大喜。

C. 祖莹以文见长,世人看重。

他在文章创作方面有着独到之处,认为写作必须自出匠心,成一家风骨,不能随便与他人一起探讨,以防文章失去个性。

D. 祖莹博闻强识,辨物准确。

皇帝下诏让祖莹与李琰之辨别所挖宝印为何世之物,祖莹说是于阗国王在晋太康时献给皇上的礼物,经验证,果如其言。

1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


(2)以才名拜太学博士,征署彭城王元勰法曹参军,甚见重。

19. 祖莹博学多才,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其具体表现。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20.下列对古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A. 首联写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为全诗奠定了基调;颔联从仰视和俯视的角度写出秋天的萧杀与空旷。

B. 颈联概括了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的生活,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落笔表达出诗人长年飘泊孤独悲秋之情。

C. 尾联写白发日多,因病断饮,时世艰难是诗人潦倒不堪的根源,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跃然纸上。

D. 本诗前四句重在写景,后四句重在抒情。

全诗画面凄凉,不见亮色,语言凝练,情感深沉。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2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为政》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学以致用。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景物描写侧面烘托琵琶女的高超技艺。

(3)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曹操枭雄兼诗人的形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从2019年3月1日开始,去电影院看电影的观众,在影片放映前会看到一部名为《家国与边关》的短片。

这部短片时长45秒,聚焦中国各地极端艰苦环境中的边防军人。

与常见的军队宣传片风格不同,这部短片不“秀肌肉”,只“讲感情”。

飞机大炮、刀光剑影等常规元素在此片中无处可寻,有的只是边防战士在冰天雪地、悬崖峭壁等艰苦条件下巡逻的场景。

在最具冲击力的自然环境中呈现人物遭遇危险时的困境,展现他们的家国情怀,令观者动容。

产生尊崇之情。

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吴谦大校说,国防部新闻发布和宣传一直努力破除高冷范、衙门腔。

未来会越来越多地采用贴近老百姓现实生活的形式进行国防教育。

国防部的举措受到很多网友的点赞,请简要分析,拟出两点点赞的原因。

每点不超过20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3.毛泽东诗词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有些诗词至今脍炙人口,为此学校要准备举行“毛泽东诗词朗诵会”,请你为主持人写一段开场白,来开启这次朗诵会。

要求:1.要引用毛泽东诗词;2.语言连贯且富有激情;3.不少于60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