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胜情法健康教育对慢性脾胃疾病患者抑郁心理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情胜情法健康教育对慢性脾胃疾病患者抑郁心理的影响
张菁
【摘要】目的:探讨以情胜情法健康教育对慢性脾胃疾病患者抑郁心理的影响.方法:将60例慢性脾胃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以情胜情法健康教育,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以情胜情法健康教育可改善慢性脾胃疾病患
者的抑郁心理,促进其情志康复.
【期刊名称】《齐鲁护理杂志》
【年(卷),期】2013(019)019
【总页数】3页(P21-23)
【关键词】以情胜情法;健康教育;慢性脾胃疾病;抑郁
【作者】张菁
【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市20005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3.5
现代研究表明,心理行为、消化系统的运动与分泌功能在中枢系统的调节的中介作用下对其发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心理行为可使这些信息发生紊乱,从而影响消化功能导致脾胃疾病[1]。
脾胃疾病主要包括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球炎、
慢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等,是消化内科常见的一组临床疾病。
中医护理是在动态观察患者生存质量变化的基础上,随时给予调护的过程。
2012
年1~6月,我们对30例慢性脾胃疾病患者给予以情胜情法健康教育,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本组慢性脾胃疾病患者60例,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中医脾胃
系疾病(PRO)量表对慢性脾胃病患者心理状况进行基线调查,SDS评分(51.25~78.75)分,PRO评分(23.00~43.00)分。
男38例、女22例,年龄35~
65(55.2±7.6)岁。
将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
干预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55.2±7.8)岁;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55.3±7.4)岁。
纳入
标准:①凡符合慢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胃溃疡等,并由内镜证实脾胃疾病的住院患者;②SDS评分>20分者;③年龄18~65岁。
排除标准:①年龄<18岁和>65岁,妊娠或准备妊娠妇女及哺乳期妇女;②合并有心、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③不配合护理,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消化内科常规护理方案。
1.2.2 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以情胜情法方案。
具体内容为:①心理疏导:由
接受护士职业素质培训并具有专科护理知识的责任护士,对患者采用一对一的教育方式。
主要向患者及主要照顾者介绍疾病知识,分析病情和预后,以解除患者疑虑;介绍现代医学的发展,新技术的应用;介绍大量成功实例,以充满信心的语言和事实,积极的职业态度影响患者;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指导患者保持心情愉快;鼓励患者以乐观的生活信念和战胜疾病的主动意识,取代消极悲观的情绪。
②情志宣教:主要内容为中医情志调摄的知识宣教。
从中国哲学、民俗、文学作品、伦理、宗教等中国传统文化中挑选一些老百姓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情志养生方面的警句、格言、谚语、小故事等共120条,分次发放给患者,每次干预时详细讲解其中的5
条内容,集中授课时讲解其中的10条,信件指导时每次附上2条。
并请患者经常
阅读,参与讨论,帮助患者树立调病先调心的理念,养成在任何情形下都注重调摄精神情志,保持怡然平和的心态。
③反思记录:结合中医天人合一的理论,向患者讲明人的心情其实如同大自然,剧烈的气候变化是无法孕育良好的生命,要求患者记录每天真实的天气情况。
同时,发放给每位患者数张记录单,在记录单上列出8个描写不同天气状态的形容词,让患者将自己的心情对应于其中某一形容词,并打“√”作记录。
要求患者如气象员观测天气一样密切关注其情志状况,并根据记录结果反思自身调节情志情况。
同时,护士通过上门护理或电话反馈了解患者每日的记录结果,以反馈近期的情志调节情况。
④放松训练:a.中医放松功:指导患者寻找安静处,取坐位或仰卧位,微闭眼,全身放松,凝神静气。
如采取坐位则头、颈、脊三点需成一线,有节奏地进行深呼吸,然后反复地默念某一良性暗示语如单词或简洁的句子,注意使呼吸的涨落和暗示语保持节奏一致。
当患者完全感到安静和放松时,先缓慢将头倾向右边,然后移至左边,再回到中间,反复几次后,缓慢地睁眼。
其中心理疏导和情志宣教每月2次,自我反思记录2次/d,中医放松功1次
/d;电话随访每周2次,信件指导每2周1次。
1.3 评价指标采用SDS及PRO量表进行评测,SDS量表使用简便,并能相当直
观地反映抑郁患者的主观感受,主要适用于具有抑郁症状的成年人,包括门诊及住院患者。
PRO量表在生理领域以脾胃、五脏相关理论为主线,结合脏腑学说分设
各项目,体现引起患者自我不适感觉的各个环节,最终形成精力与疲倦、气色、寒热不调、睡眠、疼痛与不适、口感不适、消化功能、大便、日常生活能力、对药物及医疗手段的依赖性、工作学习能力、正面情绪、负面情绪、个人关系、所需社会支持的程度、医疗、自然适应能力等17方面,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减分率计算公式为:(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其中无变化≤24%,稍进步25%~49%,显著进步为50%~74%,痊愈为≥75%;无变化为无效,稍进步、
显著进步和痊愈为显效。
1.4 统计方法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应用Correlate过程进行相关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见表1。
2.2 两组SDS减分率和PRO减分率相关性分析对两组SDS减分率和PRO减分率进行直线相关分析,其中Pearson=-0.326,P=0.079,表明两者不具备相关性,见图1。
现代医学心理学认为,人的健康与疾病不仅与遗传素质、理化及生物因素有关,而且与人格特征、情绪状态、心理活动及社会文化背景等心理因素有关。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学亦由“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观念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观念。
护理工作是护理患者,患者患病后易产生抑郁、焦虑、怀疑等心理活动,因此治疗时应把患者看成是一个有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的社会化的人。
世界范围内的心理学本土化运动正在兴起,目前我国心理治疗大都采用国外引进的方法,心理研究以西方理论构建为主导,心理护理尚未规范化,发展本土化、规范化的心理(情志)护理势在必行[2]。
中国心理学研究应结合中国的文化背景和实际情况来进行[3]。
中医临床高度重视情志与健康的关系。
形神相关思想始终贯穿了中医关于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养生等各个环节。
《内经》中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悲。
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是正常生理表现,但当某些特殊因素导致情志太过或不及时,就会损害脏腑气机,从而导致疾病的产生,故有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惊恐伤肾及喜则气缓、怒则气上、思则气结、惊则气下之说。
以情胜情疗法根据明阳五行生克规律而制定的一种情志治疗方法,认为人有七情,分属五脏,五脏与情志存在着五行制胜的关系,情志活动可以影响机体的阴阳气血,超常的、持久的情志刺激可能引起疾病的发生;而正确地运用情志之偏,则能使机体恢复平衡而病愈。
在五行生克乘侮理论指导下,七情之间也存在怒胜思、思胜恐惊、惊恐
胜喜、喜胜忧悲、忧悲胜怒相互制约的关系。
实践证明,在临床护理中及时掌握患者情志变化,运用七情相互转变、相互制约的理论,采取以情胜情的护理措施是行之有效的。
美国学者Engel[4]最早提出七种经典的心身疾病是:溃疡病、溃疡性结肠炎、甲
状腺功能亢进、局限性肠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原发性高血压及支气管哮喘。
其中前两项均为消化系统疾病,并认为与特定的心理冲突有关。
白先慧[5]通过问卷调
查65例老年慢性胃炎患者,经统计分析显示30例(46.2%)因情绪变化而发病。
陈坤等[6]对138例海岛居民心理状况、对家庭满意程度等指标作等级分析,结果发
现患者随着不愉快感的增强,对家庭不满意程度的增加,胃癌发生的可能性相应提高,呈现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P<0.01)。
因此情志因素与脾、胃、心、肝之间相
互影响且关系密切,心调控人的情志活动,肝调畅人的情志活动,脾胃乃气机之枢,可以调衡情志活动,因而脾胃也是最易受情志所累的脏器之一,故情志因素是引起脾胃病的常见也是重要的病因之一。
因此临床在治疗脾胃病时应重视调肝养心安神,以调节情志,舒畅气机,从而使脾胃升降有序,气血生化运行如常,病自祛矣[7]。
同时应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特点和情绪状态,给予不同的心理调适,逐步消除患者精神紧张和心理应激因素,使其保持乐观自信,避免脾胃病的再度发生。
本研究采用SDS量表和PRO量表对慢性脾胃疾病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基线调查,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案,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情志护理的以情胜情法,结果表明,干预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1),说明以情胜情法健康教育可改善慢性
脾胃疾病患者的抑郁心理。
同时本研究探索中医情志护理方法的可行性,为中医情志护理开发、应用、发展提供依据,表明具有中国本土化、规范化的特色护理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关文献】
[1] 陈仕武,朱娟,张晓,等.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焦虑、抑郁症状发生情况及对药物疗效的影响[J].华北国防医药,2008,20(3):38-40.
[2] 余瑾,傅杰英.精神心理康复和中医情志疗法[J].中国临床康复,2001,5(11):26.
[3] 黄薛冰,张亚林,杨德森.中国道家认知疗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预防干预[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4):243-245.
[4] Engel GL.The need for a new medical model:achallenge for biomedici
ne[J].Science,1997,196(86):129-136.
[5] 白先慧.老年慢性胃炎患者心理因素调查结果分析[J].广西医学,2004,26(11):1709.
[6] 陈坤,王建跃,裘炯良,等.非饮食因素在海岛居民胃癌高发中的作用研究[J].肿瘤防治研
究,2003,30(3):236-239.
[7] 仲维莉,龚占悦,邹国良.从情志因素论治脾胃病[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4):963-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