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引术结合减重步行机治疗脑梗死下肢功能障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引术结合减重步行机治疗脑梗死下肢功能障碍
李瑞岭;朱慧军;王飞
【摘要】中风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康复,关键在于脑功能的恢复.据脑的可塑性研究证实,人脑的活动,无论是运动或感觉上的,均可引起突触的激活与组织化,导致脑的功能重组,使患者运动、认知、语言等受损功能改善,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1].导引术是中国古老的一种强身健体及治疗疾病的方法,最早记载见于《吕氏春秋》、《庄子》;《内经》将导引术与针灸、推拿、中药等治疗并列论述;《内经》中总结导引疗法的适应证有"痿、厥、寒、热"和"息积",临床配合"按乔"(按摩)进行;还提到以烫药、导引配合治疗筋病[2].
【期刊名称】《临床荟萃》
【年(卷),期】2012(027)007
【总页数】2页(P629-630)
【关键词】脑梗塞;偏瘫;下肢功能;康复;中医治疗
【作者】李瑞岭;朱慧军;王飞
【作者单位】邢台市人民医院康复科,河北邢台054031;邢台市人民医院康复科,河北邢台054031;邢台市人民医院康复科,河北邢台054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93;R277.7
中风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康复,关键在于脑功能的恢复。

据脑的可塑性研究证实,
人脑的活动,无论是运动或感觉上的,均可引起突触的激活与组织化,导致脑的功能重组,使患者运动、认知、语言等受损功能改善,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1]。

导引术是中国古老的一种强身健体及治疗疾病的方法,最早记载见于《吕氏春秋》、《庄子》;《内经》将导引术与针灸、推拿、中药等治疗并列论述;《内经》中总结导引疗法的适应证有“痿、厥、寒、热”和“息积”,临床配合“按乔”(按摩)进行;还提到以烫药、导引配合治疗筋病[2]。

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强调以“导引、吐纳、针灸、膏摩”治疗四肢“重滞”症;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辑录了大量导引方法;《易筋经》对中医导引术进行系统总结,初步构建了导引学术体系[3]。

本研究在学习和总结中医经筋理论,继承导引术基本方法基础上,结合现代康复理论,采用中医导引术结合减重步行机治疗脑梗死下肢功能障碍,本研究观察治疗患者60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2008年3月至2010年9月,在我院康复科住院治疗的脑梗死偏瘫患者120例,男76例,女44例,年龄42~74岁,平均(64.6±9.2)岁,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的诊断标准[4],经CT或MRI确诊;右侧偏
瘫56例,左侧偏瘫64例。

入选标准:①首次患中风或既往有中风病史无明显后
遗症的脑梗死患者;②有明显偏瘫肢体功能障碍,简式Fugl-Meyer评分62分以下,③患者及家属同意入选及能够坚持治疗者。

排除标准:①智力障碍(MMSE
<20分)、感觉性失语,合并癫痫频繁发作,有明显抑郁、精神障碍,及长期服
用相关药物者;②严重心肺等脏器功能不全,严重感染及恶液质,周围神经损伤及严重骨关节病等不能完成训练者;③患者及家属不同意入选或不能坚持治疗者。

观察组60例,男41例,女19例,年龄(65.1±9.2)岁,既往史评分
(4.38±2.59)分,伴发疾病评分(4.38±3.67)分,对照组男40例,女20例,年龄(64.8±8.9)岁,既往史评分(4.41±2.62)分,伴发疾病评分(4.39±3.74)
分;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既往史评分、伴发疾病评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急性期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并据病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2周后治疗组给予导引术及减重步行机(型号:XYJ-J2)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运动疗法(PT)、
作业疗法(OT)训练;训练2周后进行中期评价,4周后进行末期评价。

导引术
应用:根据脑的可塑性原理和中医经筋理论,设置3步训练法。

首先向患者介绍
下肢各关节、肌肉的正常运动模式及步行所需关节肌肉活动,同时治疗师指导患者健肢做出相应动作,让患者感知完成步行所需肌肉关节活动,用时约2~3分钟;之后嘱患者闭目想象患肢完成上述动作,治疗师配合患者意念集中,用时3~5分钟;上述两个步骤可以反复进行2~3次。

穿戴吊带上减重步行机,根据患者下肢功能情况确定PT处方,设置减重量;PT师位于患者的患侧进行训练首先于步行
机静止状态分配患肢合理负重,嘱患者用意念支配患肢做出正确的步行动作,PT
师给予不断指导、纠正,肌力过低者给予协助完成步行动作;调整步行机合适速度进行步行训练。

全部训练共用时30~45分钟,每日上下午各训练1次。

1.3 评价方法两组患者均在入组前、训练2周后进行下肢功能评定,评定由同一
医师完成,内容包括: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Fugl-Meyer(FMA)下肢功能评分,Barthel(BI)指数;2个月后随访Fugl-Meyer(FMA)下肢功
能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设计的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20例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FMA评分、BI指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
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下降(P<0.01),FMA评分和BI指数明显升高,
治疗后NNIHSS评分、FMA评分和BI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评分比较(x-±s)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组别例数 NIHSS评分(分)FMA评分(分)BI指数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60 30.23±3.43 12.32±3.27*17.62±15.32 71.28±13.62*34.53±10.75 66.63±11.21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60 30.12±3.68
20.21±4.13*18.16±15.04 56.19±13.17*33.87±12.35 55.32±14.17*t 值0.267 2.864 0.014 2.762 0.214 2.732 P值>0.05 <0.01 >0.05 <0.01 >0.05 <0.01
2个月后成功随访的患者观察组57例,对照组53例,FMA 评分分别为(82.37±15.92)分,(73.63±14.17)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是一个普遍、严重存在的问题。

脑既然是一个使用-依赖性、技术-依赖性和经验-依赖性单位,那么康复措施理应有效。

随着功能磁共振的应用已证实人脑皮质功能的重塑现象,人脑的功能是可以再组织的。

在动物实验证实了优良丰富的环境能增加神经营养因子(NTF),在老年动物能使萎缩脑中突触增多而改善局部缺血预后。

动物也实验表明,积极的锻练引入复杂的运动任务有利于运动功能的改进和神经系统可塑改变。

单纯以往活动的重复是不能引发运动皮质可塑性的,而新的运动技巧的获得才是驱使运动皮质可塑性的重要因素。

在人类的生命活动中,有很多实例可以证实,通过训练可以造成皮质功能的改变。

说明运动康复训练宜推陈出新才能获得更好的运动功能康复[5]。

康复研究认为人的肢体运动的完成,是由中枢神经系统按一定程序工作的结果。

脑损伤后,由于神经元之间原有的联系发生了改变,要协调有序的工作必须建立新的
有效连接,因此,使神经元之间建立协调有序的工作是运动功能恢复的基础。

而高级脑机能的主动活动能够促进运动再学习的过程,有助于神经功能的重建与恢复[6]。

随着时代的变迁,古人对按摩与导引有不同的认识,较早把导引与按摩进行区分的是唐代慧琳《一切经音义》,将被动的手法操作称为按摩,肢体动功加上自我按摩称为导引,故主动运动为导引的基本特点[7]。

它通过调身、调息、调心等主动性锻炼和调摄手段,实现行气活血、平衡身心、正骨柔筋等作用,来防治疾病、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方法;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导引术调节身心,可以使关节肌肉放松,有利于中枢神经系统紧张性下降,对大脑皮层有保护性作用,有利于神经功能的重塑。

所以,运用导引术可起到疏通经络、舒筋活血、补气养血、散寒通滞的作用,从而缓解肌肉紧张痉挛,改善局部或全身血液循环,消除水肿或粘连,重建局部神经肌肉的运动协调性,增加力学平衡能力。

这也是导引术治疗的现代临床支撑[8]。

参考文献:
[1]朱镛连.脑的可塑性与神经康复[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5,38(9):591-592.
[2]王兴伊,葛林宝.《内经》导引治疗的理论阐述[J].中医药文化,2011,6(2):13-15.
[3]王愿,刘理想.试论《易筋经》对中医学的理论贡献[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2):111-113.
[4]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5]朱镛连.神经连接与功能恢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1):89-91.
[6]刘惠宇,朱丽芳,谢冬玲.运动想像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5):449-450.
[7]姚斐,尤艳利,纪清,等.浅谈导引与推拿的关系[J].江苏中医药,2009,41(5):45-47.
[8]曾庆云,谢雁鸣,曹晓岚,等.中风病推拿治疗中西医汇通的思路与经验[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3):325-3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