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辽宁省丹东市世纪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辽宁省丹东市世纪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现代文阅读
文质论
陶东风
“文”、“质”作为对举的观念范畴,源自《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本是就其理想人格“君子”发论,后世论者一般认为早在先秦时期,孔子便已注意到了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

孔子所说的“文”,指的是外观形式的文采。

孔子所说的“质”,有人认为指内在实质,即内容;有人认为仍然是指形式表现的质朴无文;也有人认为这两者其实是相通的,表现形式的质朴无文,是由内容的质朴所决定的。

“彬彬”,或谓“文质相半之貌”,或谓“文质备也”,或谓“美盛”之义,文质彬彬,即文质并茂。

尽管后人释有歧义,但孔子提倡“文质彬彬”,就是强调文质统一,则无疑义。

文与质的关系,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

就统一性而论,必有其质,方有其文,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就矛盾性而言,文可以反作用于质,而对质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这就构成了传统文论中的文质统一论。

先秦诸子百家中也有把“文”与“质”的对立加以绝对化的说法,如道家、墨家和法家的理论实质有所不同,但都表现为重质轻文,甚至持“文灭质”之论。

“文”被看作人为外加的甚至是扭曲本然的虚假饰物,他们要求去文就质。

这一极端化的“文质”说,影响远不及儒家传统文论的“文质”统一说。

汉代的扬雄继承和发挥了孔子文质兼备的思想,认为只有“华”、“实”相副,才能体现君子风范,文质彬彬合乎礼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重文轻质的倾向,特别是六朝的文学创作,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

六朝人把“文质”概念引入文学领域,文与质基本上是指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且强调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刘勰还把“文质”的辩证统一关系看作是推动文学创作发展的内在基本因素,因而从理论上努力概括“质文化变”的历史潮流和审美规律,以期文艺创作及其理论批评的健康发展。

魏晋南北朝的文质观念突出了“文”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使中国古代文学自觉的时代终于到来。

唐人魏征在《隋书?文学论传》中指出文质二者的特点以及在文学中的不同表现:“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若能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

” 他所称“文质”,总括了南北二地文学风格和风尚爱好的不同,强调取长补短,以达“文质彬彬”的完美境界。

这是传统文论中“文质”内涵的扩展。

宋明道学家多重质轻文,主张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未必有德,道胜而文不难自至。

清代的“文质”观念,多在前人的基础上沿袭和发展。

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五云:“文以质立,质资文宣。

”“质”是本,是体;“文”是象,是用。

“质近内而文近外,质可生文而文不能生质”。

但是“文”也不是“质”的简单形式,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质资文宣”,就是“质”待“文”现的意思。

这是对前人文质观念的沿袭。

由于“文”与“质”作为文艺创作的两大要素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文质”有时又可指风格和风尚,其中包括时代风尚、地方风尚、文体特征和个人风格等,这则是对前人文质观念的丰富和发展。

清代古文复兴,古文家大都突出质的重要。

如桐城派主将方苞在《杨千木文稿序》中指出:“文者,生于心而称,其质之大小厚薄以出者也。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言公》中甚至认为:“文可以明道,亦可以叛道,非关文之工与不工也。


总之,中国古代“文质”理论的深化及其所体现的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发展的艺术辩证法,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文学理论意义。

1.从原文看,下列对“文”“质”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文”“质”作为对举的观念范畴,源自孔子对理想人格“君子”的发论。

B.孔子所说的“文”是指外观形式的文采,孔子所说的“质”指的是内在实质,即内容。

C.孔子提倡“文质彬彬”,中国古代自汉至清也都强调文质的对等地位。

D.文与质的关系,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对立的一面,这就构成中外文论中的文质统一论。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后世论者早就认为在先秦时期,孔子便已注意到了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

B.道家、墨家和法家的理论实质相同,都表现为重质轻文,甚至持“文灭质”之论。

C.魏晋南北朝的文质观念突出了“文”的文学性和审美性,迎来了中国古代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

D.“文质”有时又可指风格和风尚,这是传统文论中“文质”内涵的扩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文质论受孔子影响,强调文质统一,文与质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B.刘勰看重“文质”的辩证统一关系,他在理论上的成就,带来了文艺创作及理论批评的健康发展。

C.清代古文复兴,古文家大都突出质的重要,其中代表人物有方苞、章学诚等。

D.中国古代“文质”理论,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文学理论意义。

“文采派”与“本色派”仍将长存于文坛。

参考答案:
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苇花如雪
查干
①家乡有苇湖,规模可观,风来摆动出一片风景。

我们称其为:胡鲁斯台淖尔。

胡鲁斯台,蒙古
语:芦苇。

淖尔:湖泊。

那时的家乡,生态环境可圈可点,不仅有河水精神着,有湿地兴旺着,还有星罗棋布的水泡子镶嵌在那里。

水生植物,到处游动,而且葳蕤。

其中芦苇是我最喜爱的一种禾草。

一打春,它便急着往上蹿,头尖尖的,像箭镞。

由浅黄变浓绿,似乎是一夜之间的事,有点魔幻意味。

②芦苇入诗,自古有之。

最早见于《诗经?秦风?蒹葭》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即芦苇。

而芦苇被人曲解,始于明代大学问家解缙的一副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从此,这两种无辜植物,便成为轻薄、空洞、无知的代名词。

这种偏见,经过岁月沉淀,很多东西早已真相大白,然而,习惯性的用法仍继续延伸。

③自古至今,芦苇浑身是宝,为人类造的福,恐怕一言两语是说不尽的。

芦叶、芦花、芦茎、芦根、芦笋,无一不入药。

芦茎编织的工艺品和生活制品,是农家之爱。

它的根,我挖过,并非浅,而是把泥土抓得牢牢的。

所谓“头重脚轻根底浅”,只是视觉上的偏差而已。

解老夫子一次信口开河,竟使它蒙羞至今,令人扼腕。

④在童年的家乡,芦苇是常见植物。

比较集中的,就属胡鲁斯台淖尔这一处。

春夏季节,浓绿如毡,浩荡一片。

尤其那微风中的千层摆动,真是婀娜到了极致。

秋冬季节,家乡的芦花,色若初降的白雪,在阳光照射下,显得仙气十足。

一旦风起,无垠的苇波,推波助澜,浩然荡远。

尤其令人感喟的是,当芦叶枯萎落尽之时,芦杆依然挺立不倒,撑得芦花昂扬如旗,激活四野。

⑤在芦苇的旺盛期,飞禽、昆虫,以及蛙类,都得益于它的庇护与滋养。

尤其在宁静的月明之夜,此起彼伏的蛙声,给人的感觉是温馨的,美妙的。

它使你不由联想,婴儿求乳时的嘤嘤之声。

⑥穷乡僻壤的贫寒人家,火炕上所铺的席子就是用芦苇编织成的。

我的母亲,就是一位编织能手,她能编织出极美的图案。

母亲说,芦苇这种野草,颇通人性。

你怎么想,它就怎么来,顺手又顺心。

芦苇割下来之后,立即剖开,就比较容易编织。

时日一长,则需要用水泡软。

母亲用它编织席子,真是得心应手,速度也快。

一张炕席,用不了两天,便编织完成,还不误做饭、烧水、喂猪之类家务活儿。

编织完毕,需要晾干,用旧布块擦拭干净,便可铺炕。

新鲜芦苇那浸人心脾的清香,唯有梦中才可独享。

⑦在冬日彻骨的寒风中,芦苇还能为我们抵挡风雪,胜似暖衣或者棉被。

在秋末冬初之时,将割来的芦苇捆成一人粗的捆子,一捆紧挨一捆地埋入房子外围挖开的坑道里,再用红柳条将它们绑定,暖围子便成了。

再凛冽的风雪,也吹不透它。

下雪之后,将雪堆在围子后边,又多了一层屏障。

如此,不但家里暖和,连院子里的牛马羊、猪狗鸡,都可以暖暖地过冬了。

⑧童年的我,就把芦苇看做是一种可亲近之物,有一种发小般的亲密感浸于其中。

之后,在几十年的漂泊岁月中,无论走到哪里,每当看到芦苇,就像见到了久违的乡亲,心就发热。

这种感觉,使我一次又一次强烈地思念起故乡和白发苍苍的母亲来。

(选自2015年5月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12.作者在文中引用《诗经·蒹葭》与解缙的对联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
▲▲
13.请简要赏析第④段画线句的表达特色。

(6分)
▲▲
14.结合全文,概括作者“把芦苇看做是一种可亲近之物”的理由。

(4分)
▲▲
15.文中直接写苇花的文字不多,请探究作者以“苇花如雪”为题的意图。

(6分)
▲▲
参考答案:
12. 引用《蒹葭》:说明芦苇入诗古已有之,增强文章的诗意。

引用解缙对联:引出人们对芦苇的偏见,为它无辜遭受曲解而不平和慨叹。

评分建议:4分。

每处2分。

13. 以时间为顺序,层次分明;运用比喻、拟人,动静结合等手法;将浩荡无垠的苇湖美景,与对家
乡的深情交融于一体。

评分建议:6分。

每层2分。

14. 芦苇全身是宝,有很多实用价值;芦苇滋养鸟类虫蛙,呵护众多的生命;芦苇为人畜抵挡风雪,
保暖御寒;芦苇寄托了对故乡与母亲的思念。

评分建议:4分。

每点1分。

15. ①苇花如雪,是童年生活的剪影,抒写作者对质朴纯净的生态环境的怀念。

②苇花如雪,仙气十足,表达作者对童年家乡美妙风景的喜爱。

③苇花如雪,似母亲的白发,表达作者对母亲及故乡的思念。

④苇花如雪,泽被万物,表达作者对芦苇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的赞美。

⑤苇花如雪,纯洁不染,暗含了作者对芦苇虽遭曲解而不自弃的品格的推崇。

评分建议:6分。

每点2分,答对3点得6分。


3. 阅读以下几个文段,选出对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

(一)
到冬初,我们的景况更拮据了,然而还喝酒,讲笑话。

忽然是武昌起义,接着是绍兴光复。

第二天爱农就上城来,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范爱农》)
16. ()
A. “更”表现了我们生活状况愈加不好,经济上愈加困难。

B. “还”则表现了我们继续靠喝酒来消减愁闷,聊以自慰。

C. “忽然”“接着”,表明那场社会变革来得快,去得也快。

D. 爱农此刻革命情绪高涨,他是真心向往、拥护变革的。

(二)
洪教头深怪林冲来,又要争这个大银子,又怕输了锐气,把棒来尽心使个旗鼓,吐个门户,唤做把火烧天势。

林冲想道:“柴大官人心里只要我赢他。

”也横着棒,使个门户,吐个势,唤做拨草寻蛇势。

洪教头喝一声:“来,来,来!”便使棒盖将入来。

林冲望后一退,洪教头赶入一步,提起棒,又复一棒下来。

林冲看他脚步已乱了,便把棒从地下一跳,洪教头措手不及,就那一跳里,和身一转,那棒直扫着洪教头臁儿骨上,撇了棒,扑地倒了。

(《林冲棒打洪教头》)
17. ()
A. 洪教头此刻的心态是争胜怕输,有些急于求成。

B. 林冲的心理活动表明他此刻不忘忖度柴进心思。

C. 双方都使棒对抗,但显然林冲更为沉着、缜密。

D. 洪教头两棒先后落空,而林冲靠三棒制服敌人。

(三)
①每天,金大力都是头一个来,比别人要早半小时。

来了,把孩子们搬下来搭桥、搭鸡窝玩的砖头捡回砖堆上去,把碍手碍脚的棍棍棒棒归置归置,清除“脚手”板子上昨天滴下的灰泥,把“脚手”往上提一提,捆“脚手”的麻绳紧一紧,扫扫地,然后,挑了两担水来,用铁锹抓钩和青灰,——石灰里兑了锅烟;和黄泥。

灰泥和好,伙计们也就来上工了。

他是个瓦匠,上工时照例也在腰带里掖一把瓦刀,手里提着一个抿子。

②可是他的瓦刀抿子几乎随时都是干的。

他一天使的家伙就是铁锹抓钩,他老是在和灰、和泥。

他只能干这种小工活,也就甘心干小工活。

他从来不想去露一手,去逞能卖嘴,指手画脚。

到了半前晌和半后晌,伙计们照例要下来歇一会,③金大力看着太阳,提起两把极大的紫砂壶就走。

在壶里撮了两大把茶叶梗子,到他自己家的茶水炉上,灌了两壶水,把茶水筛在大碗里,就抬头叫嚷:“哎,下来喝茶!”傍晚收工时,他总是最后一个走。

他要各处看看,看看今天的进度、质量(他的手艺不高,这些都还是会看的),也看看有没有留下火星(木匠熬胶要点火,瓦匠里有抽烟的)。

④然后,解下腰带,从头到脚,抽打一遍。

走到主人家窗下,扬声告别:“明儿见啦!晚上你们照看着点!”——“好来,我们会照看。

明儿见,金师傅!”(《故乡人》)
18. ()
A. ①处表明金大力勤劳,当瓦匠头儿富有责任心。

B. ②处表明金大力瓦匠手艺不精,很少用得上抿子。

C. ③处表明金大力人如其名,力气大,善于提水。

D. ④处表明金大力结束一天的工作后整洁又利索。

(四)
米洛斯的维纳斯虽然失去了两条大理石雕刻成的美丽臂膊,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

尽管这艺术效果一半是由偶然所产生,然而这却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呀!人们只要一度被这神秘气氛所迷,必将暗自畏惧两条一览无遗的胳膊会重新出现在这座雕像上。

哪怕那是两条如何令人销魂勾魄的玉臂!(《米洛斯的维纳斯》)
19. ()
A. 米洛斯的维纳斯若没有失去两条大理石臂膊,就不会高雅美丽。

B. 失去一双臂膊为维纳斯赋予了存在无数双秀美玉臂的可能性。

C. 维纳斯失去玉臂是由于偶然,但这偶然却使她获得了整体美感。

D. 当人们已被断臂维纳斯感动,再为她复原手臂将是不可接受的。

(五)
人类的婴幼儿不会使用语言,难道我们要否认一个一岁的婴儿会感受痛苦吗?如果不能否认,语言就不可能是决定性的。

当然,大多数父母了解自己孩子的反应超过对其他动物反应的了解,但这只表明这样的事实,与对动物的了解相比,我们掌握的有关人类自己的知识相对多得多,与婴儿的接触也密切得多。

而研究其他动物行为的人以及养有陪伴动物的人,他们就像我们了解婴幼儿一样,很快就学会懂得动物的反应,有时理解得更深。

(《动物的疼痛》)
20. ()
A. 婴幼儿虽然不会使用语言,但是肯定会感受痛苦。

B. 画线句子的意思是:语言的有无不能必然证明痛苦的有无。

C. 人类与动物接触有限,对自己的了解要远多于对动物的了解。

D. 研究和饲养动物的人对动物的了解要多于对人的了解。

参考答案:
16. C(“忽然”“接着”表明变革突如其来,来势迅猛,但“去匆匆”无从体现)
17. D(林冲靠一棒制服洪教头,那一棒中包含“一跳一转一扫”三环节)
18. C(主要不是为了体现他力气大,而是体现他为人热情,关心伙计们)
19. A(原文意思为她虽然推动了大理石的美丽臂膊,但却获得了抽象的艺术效果,不能推论不失去臂膊就没有高雅美丽)
20. D(原文末句意思是那些研究动物行为的人和饲养陪伴动物的人,就像我们了解婴儿一样懂得动物的反应,理解动物更深。

而不是他们了解动物多于对人的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

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拔剑,剑长,操其室。

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秦王方还柱走。

卒惶急不知所为。

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

13. 对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持千金之资币物币:礼品
B.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给予,赠送
C.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谢:感谢
D.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被:遭受
14. 下列各组加横线词语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秦王还柱而走倚柱而笑
B.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吾其还也
C. 是寡人之过也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 以次进常以身翼蔽沛公
15.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图穷而匕首见
B.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C.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D.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16. 下列句中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群臣怪之
A. 太子迟之
B. 项伯杀人,臣活之
C. 吾得兄事之。

D. 函封之
17. 下列对文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秦王“大喜”“见燕使者”,照应前文荆轲所说的献首、献图“必说见臣”的话。

说明荆轲料事准确,突显其“智”。

B. 秦武阳的“色变振恐”反衬了荆轲的勇敢,说明荆轲“有所待”的必要性,千钧一发之际,荆轲镇静自若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弭了危机,更突出了荆轲的沉勇机智。

C. 廷刺秦王时,秦王袖绝而命不绝,惊、起、绝、拔、操、急,六字传神,形象地写出了秦王反应敏捷,身手不凡的王者特点。

D. 刺杀失败,荆轲两脚张开像箕一样坐在地上,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突出了荆轲蔑视强暴、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参考答案:
13. C 14. A 15. D 16. A 17. C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在答题时把实词含义放回到原文中,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是辨析实词含义的方法。

C项“谢”解释错误。

应解释为“道歉”。

根据上下文,秦武阳在秦王面前大惊失色,失了礼仪,所以荆轲代他向秦王谢罪。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把握语境,将各个选项放回原文,根据上下文查对正误,还要根据自己的积累判断这个词的意义,所以平时多积累常用文言实词,尤其是记忆一词多义很有必要。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在答题时把虚词含义放回到原文中,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是辨析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方法。

A项两个“而”都是表修饰。

B项中
“其”,前一个代词,译为“他的”;后一个表示商量的语气,相当于“还是”。

C项中的“之”,前一个作助词,译为“的”;后一个作动词,译为“到,去”。

D项中的“以”,前一个作介词,译为“按照”;后一个也作介词,译为“用”。

点睛:在答题时把虚词含义放回到原文中,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是辨析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方法。

要熟练掌握重要的文言虚词。

尤其是出现频率比较高的
“因”“为”“之”“而”“其”“以”等等。

此外,还要熟练分析各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中常见通假字现象。

在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

A项的“见”通“现”,“显露、显现”;B项的“卒”通“猝”,“突然”;C项的“蚤”通“早”,“早些、早点”。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词类活用现象。

A项与例句都是意动用法,分别“以……为怪”和“以……为迟”。

B项“活”:使动用法,译为“使……活”。

C项中“事”,名词作动词,“侍奉”。

D项中“函”,名词作状语,“用盒子”。

所以选A项。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此题要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

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

有个别选项是对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不对。

C项,不是为了塑造秦王的无能,而是为了以秦王的慌乱反衬荆轲的英勇。

参考译文:
到达秦国后,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优厚地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

蒙嘉替他事先向秦王进言,说:“燕王确实非常惧怕大王的威势,不敢出兵来抗拒,愿意全国上下都做秦国的臣民,排在诸侯的行列里,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能守住祖先的宗庙。

他们诚惶诚恐,不敢自己来陈述,恭谨地砍下樊於期的头颅和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用盒子封好,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礼送出来,派使者来禀告大王。

一切听凭大王吩咐。


秦王听了蒙嘉的话,非常高兴。

于是穿了上朝的礼服,安排下隆重的九宾大礼仪式,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

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武阳捧着地图匣子,按次序进宫,到达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脸色都变了,十分害怕,秦国的群臣对此感到奇怪。

荆轲回过头来对秦武阳笑了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北方蛮夷地区的粗鄙人,没有拜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

”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取来武阳所拿的地图!”
荆轲拿了地图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

于是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刺秦王。

还没有刺到秦王的身上,秦王非常惊骇,自己伸直身子站起来,挣断了袖子。

秦王拔剑,剑太长,就握住剑鞘。

当时秦王心里又怕又急,剑插得很紧,所以不能立即拔出来。

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

秦国的君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

并且按照秦国的法律,臣子们侍立在殿上的,不能带一点兵器;那些宫廷侍卫握着武器,都排列在宫殿的台阶下面,没有君王的命令不能上殿。

当危急的时候,来不及召唤阶下的侍卫,所以荆轲追逐秦王,大家仓猝间惊惶失措,没有武器用来击杀荆轲,仅仅用空手一起同荆轲搏斗。

这时,秦王的随从医官夏无且(jū)用他手里捧着的药袋投击荆轲。

秦王还正在绕着柱子跑,仓猝间惊惶失措,不知道怎么办。

侍臣们就说:“大王背着剑!大王背着剑!”秦王于是拔出剑用来攻击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

荆轲倒下了,就举起他的匕首投击秦王,没有击中,击中了柱子。

秦王又砍击荆轲,荆轲被砍伤了八处。

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靠着柱子笑着,像撮箕一样地张开两腿坐在地上,骂道:“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6、17、18题(共14分)
独孤信,云中人也,本名如愿。

父库者,为领民酋长,少雄豪有节义,北州咸敬服之。

信美容仪,善骑射。

正光末,与贺拔度等同斩卫可孤,由是知名。

以北边丧乱,避地中山,为葛荣所获。

信既少年,好自修饰,服章有殊于众,军中号为独孤郎。

建明初,出为荆州新野镇将,带新野郡守。

寻迁荆州防城大都督,带南乡守。

频典二部,皆有声绩。

贺拔胜出镇荆州,乃表信为大都督。

从胜攻梁下溠戍,破之,迁武卫将军。

及胜弟岳为侯莫陈悦所害,胜乃令信入关,抚岳余众。

属太祖已统岳兵,信与太祖乡里,少相友善,相见甚欢。

因令信入洛请事,至雍州,大使元毗又遣信还荆州。

寻征信入朝,魏孝武雅相委任。

及孝武西迁,事起仓卒,信单骑及之于泸涧。

孝武叹曰:“武卫遂能辞父母,捐妻子,远来从我。

世乱识贞良,岂虚言哉。

”即赐信御马一疋,进爵浮阳郡公,邑一千户。

寻除陇右十州大都督、秦州刺史。

先是,守宰暗弱,政令乖方,民有冤讼,历年不能断决。

及信在州,事无壅滞。

示以礼教,劝以耕桑,数年之中,公私富实。

流民愿附者数万家。

太祖以其信着遐迩,故赐名为信。

信风度弘雅,有奇谋大略。

太祖初启霸业,唯有关中之地,以陇右形胜,故委信镇之。

既为百姓所怀,声振邻国。

又信在秦州,尝因猎日暮,驰马入城,其帽微侧。

诘旦,而吏民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

其为邻境及士庶所重如此。

赵贵诛后,信以同谋坐免。

居无几,晋公护又欲杀之,以其名望素重,不欲显其罪,逼令自尽于家。

时年五十五。

(节选自《周书卷十六·列传第八》)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频典二部典:掌管。

B.咸慕信而侧帽焉侧:歪斜。

C.守宰暗弱暗:糊涂。

D.乃表信为大都督表:上表举荐。

16.以下各组句子中,全能表明独孤信被上级重用的一组是()(2分)A.①信单骑及之于泸涧②乃表信为大都督
B.①从胜攻梁下溠戍,破之②少相友善,相见甚欢
C.①咸慕信而侧帽焉②故赐名为信
D.①胜乃令信入关,抚岳余众②以陇右形胜,故委信镇之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独孤信。

是云中人,原来的名字叫如愿,他从小雄武豪迈有操节义气,北州的人都敬
重佩服他。

太祖因为他的威信远近闻名,所以赐名为信。

B.独孤信容貌俊美,善于骑马射箭。

因为北部边境混乱,他逃避到中山,得到葛荣的任
用。

独孤信喜欢修饰自己,服饰的色彩和众人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