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三尿药法测定核黄素片剂消除速度常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三 尿药法测定核黄素片剂消除速度常数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尿药法在生物药剂实验中的应用。
2、掌握尿药法在计算消除速度常数等动力参数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等过程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观察一个方面的变化,常可间接地认识另一方面的情况,所以药物在体内的速度过程变化规律,既可用血药法来估算,也可用尿药法来估算。
在多数情况下,尿药浓度高于血药浓度,定量分析精密度好,测定方法较易建立,而且取样方便,受试者可免受多次抽血的痛苦。
因此,在体内药物大部分以原形从尿中排除条件下,通常可用尿药法估算消除速度常数、生物半衰期等动力学参数。
尿中原形药物的瞬时排泄速度,可用下列微分式表示:
KeX dt
dXu = (1) Ke 为表现一级排泄速度常数,Xu 为t 时间尿中原形药物的累计排泄量,X 为t 时间体内存有的药。
在静脉给药时,体内药量经时过程可由下式表示:
O X X =kt e - (2)
X O 为给药剂量,K 为表现一级消除速度常数。
将(2)式X 值代入(1)式后得:
kt o e e X K dt
dXu -= (3) 两边去代数得:
303
.2log log Kt X K dt dXu o e -= (4) 由(4)式可见,原形药物排泄速度的对数对时间作图为一直线,其斜率为
303
.2K -。
与血药浓度的对数对时间作图所求的斜率相同。
(4)式适用于静脉给药后求算
消除速度常数。
若口服给药,则体内药量经时过程可由下式表示:
)(Kat Kt e e K
Ka KaXoF X ----= (5) Ka 为表现一级吸收速度常数。
尿中原形药物的瞬时排泄速度可用(5)式代入(1)式得:
)(Kat Kt e e K
Ka KeKaFXo dt dXu ----= (6)
当Ka >K ,t 充分大时,则0→-Kat e ,(5)式简化为:
Kt e k
Ka KeKaFXo dt dXu --= (7) 两边取代数得:
303.2log log Kt K Ka KeKaFXo dt dXu --= (8) 由上述关系式可见,若以Xu log /dt 对t 作图,可得到一条二项指数曲线,从
其后段直线的斜率可求出一级消除速度常数K.。
由于尿中原形药物排泄速度的瞬时变化率是不可能用实验方法求算的,通过实
验只可求出平均排泄速度,设在一段时间间隔△t 内药物的排泄量为△Xu ,则平均排泄速度为t
Xu ∆∆,这样(4)或(8)式可改写如下: ㏒t Xu ∆∆=㏒K e X 0-中t K 303
.2 (9)
㏒t u ∆∆X =㏒K K F X K K -a o a e —中t k 303
.2 (10) 由于实验中采取平均排泄速度代替瞬时排泄速度,求得的消除速度常数K 会出
现一些误差。
但若以恒定的时间间隔集尿,其时间间隔补大于一个药物的半衰期时,则仅发生较小偏差。
三、实验内容与操作
(—)服药及尿样收集
1、 临服药前排空小便。
2、 早餐后立即服用核黄素三片(5mg/片),用温水250ml 吞服不咀碎,记录服
药时间。
3、 按服下药片后的第0、0.5、1、1.5、2、2.5、3、
4、
5、
6、8、10小时收集尿
液,记录尿液重量(按密度为1折算药液体积),然后,将尿液倒入盛有0.1mL
冰醋酸的刻度试管内至10mL ,摇匀,于阴凉避光处保存。
注意点:
1、 每次收集尿液后饮150~200mL 左右水以维持尿量。
2、 大便时收集小便,切勿损失。
3、 试验期间(包括服药前一天)控制食谱,不能吃含有核黄素的食物,如:蛋
类、牛奶、麦乳精、奶糖等。
并不得服用含有B 族维生素的药物。
宜在服药
前一天中午开始只吃馒头、白饭、白粥,这些食物中的维生素含量较低。
(二)尿液中核黄素含量的测定
1、原理:
核黄素的异咯嗪环上具有活泼的双键,能接受和放出氢原子,在保险粉(连二亚硫酸钠)的作用下,能还原为无色双氢核黄素,利用这一特性,可以由加入保险粉前后二次测得的吸收度(核黄素在波长444nm处有吸收)的差值,来计算尿液中核黄素的含量。
2、方法
(1)标准曲线的制备
精密称取105℃干燥2小时的核黄素对照品25mg于250mL量瓶中,加0.02m0l /L醋酸液稀释250mL,置水浴加热溶解后,放冷至室温,用0.02mol/L醋酸液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每1mL中含核黄素100μg,置凉暗处保存。
精密吸取标准溶液0.1、0.3、0.5、1.0、2.0、3.0mL分别置于10mL量瓶中用酸化蒸馏水(每100mL蒸馏水中含1mL冰醋酸)稀释至刻度,摇匀。
以酸化蒸馏水作空白,在444nm波长处测定吸收度,然后,在每管中各加保险粉约3mg摇匀。
在一分钟内再次测定吸收度。
两次测定值之差,即为核黄素的吸收度,以此值为纵坐标,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2)尿样中核黄素含量测定
取尿液置于盛有0.1mL冰醋酸的刻度试管内至10mL,摇匀,按照标准曲线制备项下的方法,从“以酸化蒸馏水作空白”起,依法测定吸收度,以两次测定值之差,从标准曲线上计算出尿液中核黄素的含量。
以上操作步骤,均须注意避光。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
原始记录
服药后尿液收集与测定数据填在表1、2、3、4中。
表1 尿液的原始记录
试管号集尿时(hr)集尿时间间隔(hr)尿量
1
2
3
4
5
6
7
8
表2 尿液测定记录
试管号A
1A
2
A
2
-A
1
C(ug/ml)△X
u
(mg)△X
UO
-△X
U
(mg)
1
2
3
4
5
6
7
8
表3 尿药法动力分析记录
集尿时间 集尿时间间隔 中点时间 △Xu 平均排泄速度 ㏒
t
Xu ∆∆ (hr ) (△t ) (t 中) △Xu /△t )
2、绘制尿药排泄速率二项指数曲线。
3、从二项指数曲线后段直线部分计算斜率,从而计算消除速度常数K 及生物
半衰期。
4、计算总排泄量(mg ),排泄百分率。
五、思考题
1、以尿液数据法计算动力学参数和生物利用度与血药浓度法相比,有何优缺
点?
2、尿药数据法计算生物利用度误差的主要来源有那些?
2008年总结
1、在实验过程中硫代硫酸钠称量的量比较小,因此将其配制成浓溶液,每
次加入10μl,或者20μl,这样取样比较方便。
但据王磊讲,配成的浓溶
液不稳定,只能在30分钟内使用。
这一点明年再详细考查。
2、下次这个实验要用真正的尿液。
因此要考虑取样的问题。
初步准备使用
重量法标记尿液的体积,这样速度快,并且比较准确。
3、下次这个实验可以提前开始,这样学生就不会拥挤在一起使用UV分光
光度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