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长青老师的《数与形》有感(三)(精品文档)_共10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徐长青老师的《数与形》有感(三)
风趣幽默的课前游戏之后,徐老师很快就进入到了新授环节。

这时候他出示一组画面,让学生根据这副图画进行猜数。

刚开始出现的是三根同样长的小棒和一个半根的小棒,这时候有学生猜数是“3.5”.徐老师也不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是让学生继续猜。

这次出现的是三个大圆和一个小圆,这时候学生依然还是猜3.5,但是出现了不同
的声音,有学生说好像是31。

徐老师对学生的回答不表达对错,而是让学生接着往下看,这时候出现的图是三个大萝卜和五个小萝卜。

这时候学生有点感觉了,好像这个数是35。

但是还是有学生说是3.5,因为萝卜有大有小,学生因为已经是六年级学生了,对
数的感觉已经有了一定的直观感知,好像大的就是表示整数部分,小的就是表达小数部分。

这时候老师再次出现一幅图,这时候更加清楚了,是一行七个圆,整整画了五行。

这次学生异口同声说是“35”。

这时候老师把这四幅图放在一起,然后告诉学生说:
“其实这四副图表达是同一个数,现在知道是几了吧?”“35”学生齐声回答。

“对!
就是35,你们还猜3.5,老师刚才就告诉你们了,让我们来一次穿越,回到我们的一年
级时代,你想一年级你学过小数吗?”
请看大屏幕,这时候大屏幕出现了这样一段话和华罗庚的画面。

“数无形时少直观,形无数时难入微。

——华罗庚(1910.11——1985.6)”
老师说:“让我们听听华罗庚是怎么对我们说,你想听到华罗庚的声音吗?”
生:想!
师:那是不可能的,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我知道,因为大屏幕上写着呢,华罗庚在1985年6月就已经去世了。

师:对,这位同学阅读地非常认真,我们就应该学会数学的阅读,用数字说话。

华罗庚去世的时候,还没有你们呢?华罗庚都已经去世了,怎么能够告诉我们呢?我们怎么能够聆听华罗庚的声音呢?但是他把数学文化和他的数学思想留给了我们,现在由徐老师把的数学文化读给你们听。

请你们瞪大眼睛认真聆听老师的声音。

学生一个个都竖起耳朵认真聆听,但是却看到老师只张嘴并没有发出声音。

这时候学生感到非常奇怪。

老师怎么不出声呢?怎么回事呢?于是就一个个精力集中地看着老师。

老师非常认真地读完之后,就揭开谜底了。

师:现在知道为什么老师让你们瞪大眼睛去聆听了吧!我们读书不仅仅要用眼睛去阅读,而要用脑子去阅读,现在我们聆听不仅要用耳朵去听声音,而且还要用脑子去听声音。

看来学习是有方法的,学习是有技巧的,我们一定要掌握科学的方法去认真学习,没有笨孩子,只有不会学习的孩子。

老师再次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仅仅要学会用脑子去认真阅读,而且还要用脑子去认真聆听,这样才能把自己所获得的有用信息都记在脑子里。

这个环节,他还渗透了这样一种数学思想,那就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

从我们的阅读中发现华罗庚先生已经去世很多年了,我们确实再也听不到他的声音了。

这是事实,徐老师说:“我不希望用电脑软件拼成的声音去模仿华罗庚,那样做是不真实的,也不是实事求是的。

我希望让孩子们听到真实的事情,而不是虚假的声音。

”但是好在老师还在,老师可以把他的数学文化传授给大家,现在大家只能够聆听老师的声音了,所以你们要懂得感恩老师,是他们把上代人甚至上几代人的文化传授给你们。

古人已经不再了,但是文化还在,文化是需要代代传承的。

我们再也听不到古人的声音了,但是我们可以读到古人留给我们的文字,一样可以学习他们的智慧结晶。

文化是需要代代传承的。

这样的教学也传递给孩子们这样一种思想,那就是责任,你们身上肩负着向下一代传递文化的责任和义务,所以你们一定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要不然怎么能够让我们的文化进行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