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湖南省永州市九嶷乡鲁观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湖南省永州市九嶷乡鲁观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中国古代的环境保护措施
沈雅婷
①历史上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活动特别是农牧业生产活动引起的对森林、水源及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破坏。
从远古时期起,我们的祖先就开始有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思想。
这种思想,常常是不自觉的、甚至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周代,人们就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活动。
先秦时期,人们对生物资源的保护由不自觉的、模糊的阶段逐渐地发展到自觉的、比较清楚的阶段。
②西周时期颁布的《伐崇令》规定:“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
”这是我国古代较早的保护水源、森林和动物的法令,而且极为严厉。
西周政府把对人口居住环境的考察和保护列入了西周的朝政范围。
春秋时期的管仲、战国时的荀子都曾明确提出过保护生物资源的主张。
先秦关于保护生物资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唐代不仅把山林川泽、苑圃、打猎作为政府管理的范围,还把城市绿化、郊祠神坛、五岳名山纳入政府管理的职责范畴,同时还把京兆、河南二都四郊三百里划为禁伐区或禁猎区,这就从管理范围上超过了先秦时期。
③宋代,特别是北宋,也相当重视生物资源的保护,并注重立法保护,甚至以皇帝下诏令的方式,一再重申保护禁令;同时,还命令州县官吏以至乡长里长之类的基层官吏侦察捕拿违犯禁令的人,可见其认真程度及执法之严。
从宋代起,人们对围湖造田导致蓄泄两误、滥砍乱伐导致水土流失的问题已经有所觉察,表明当时的有识之士对新出现的环境问题相当敏感。
明代对山林川泽的保护一直到仁宗时,都承袭前代的有关规定进行管制,而且范围相当广泛。
到仁宗时,为了缓和“工役繁兴,征取稍急”的困难局面,减轻人民负担,就开始放弃或部分放弃了管制措施。
④元朝对环境的破坏是历朝历代甚至世界上也是罕见的,蒙古人对适合耕地的环境进行大面积的破坏和荒废,由于蒙古人不适合中国古代的山水环境,所以强制破坏了万年已久的森林和水土,大面积的改变所处环境的作物和物种,大面积的放牧加剧了北方土地的荒芜化。
清代人口猛增,又开放了东北、西北及江南许多草原或山地,垦为农田,造成草原退化、沙漠扩展及林木破坏与水上流失,环境遭到进一步破坏。
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已经看到了问题的所在,并提出了切中时弊的警告,但是,所有这些警告并未引起清王朝的重视,不合理的垦殖仍在继续进行,给中国的环境带了巨大的灾难。
我国建国之后,也是盲目地垦荒,扩展农田,造成现在的土地沙漠化严重,历史一再重演,我们要吸取教训,保护环境。
(节选自《中华文本库》)
1. 下列关于原文第①、②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远古时期起,我们的祖先就开始有了一些不自觉的、甚至带有迷信色彩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思想。
B. 西周时颁布的《伐崇令》中的一些规定是我国古代较早的保护水源、森林和动物的极为严厉的法令。
C. 先秦时期,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和活动,已由不自觉的、模糊的阶段发展到十分自觉、清楚的阶段。
D. 先秦保护生物资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唐代关于环境保护的思想和做法对其有一定发展。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西周和唐代,政府都曾经把对环境的保护列入政府管理的范围,这体现了统治者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B. 宋代的统治者相当重视环境保护,他们都通过立法方式和皇帝下诏令的方式加强对生物资源的保护。
C. 元朝的蒙古人不适合当时的环境,对耕地、森林、水土、物种等的破坏是历朝历代甚至世界罕见的。
D. 清代统治者未对有识之士的警告引起重视,仍在继续不合理的垦殖,给中国的环境带了巨大的灾难。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宋代和清代的一些有识之士对环境问题已经有所察觉,他们也看到了一些新出现的环境问题。
B. 唐代、宋代、明代关于环境保护的制度既承袭了前代的有关规定,又在管制范围上有所扩大。
C. 元、明、清三代,以及建国初对环境的忽视和破坏都是为了解决现实困难,做法也是合理的。
D. 古代的环保观念在现代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我们要吸取教训,保护环境,不要让历史重演。
参考答案:
1. C
2. B
3. C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原文是“自觉的、比较清楚的阶段”【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都”表述过于绝对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把握文本中心内容的能力。
“做法也是合理的”错
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大巧若拙
朱良志
①道,即天道,大巧若拙,体现了崇尚自然的中国哲学思想。
“大巧若拙”由老子提出。
人的一生必然会追求巧。
巧,即技巧、技能。
老子所说的巧,却不是一般的巧,一般的巧是凭借人工可以达到的,而大巧作为最高的巧,是对一般巧的超越,它是绝对的巧、完美的巧。
大巧就是不巧,故老子以“拙”来表达。
②老子为什么将笨拙的状态作为最高、最完美的巧?这涉及到老子关于天工和人为关系的思想。
老子认为,最高的巧,就是不巧,不巧之巧,可以称之为“天巧”,自然而然,不劳人为。
从人的技术性角度看,它是笨拙的,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从天的角度看,它又蕴涵着不可逾越的美感,它是道之巧,有纯全之美。
在老子看来,一般意义上的技术之巧,其实是真正的拙劣,是小巧,是出自人机心的巧。
机心即伪饰,伪饰即不能自然而然。
如果说它有什么巧的话,也是局部的巧、矫情的巧。
这样的巧是对自然状态的破坏,也是对人和谐生命的破坏。
③大巧若拙,强调的是素朴纯全的美,自然天成,不强为,无机心,不造作,朴素而不追求浮华。
如《二十四诗品·冲淡》中所说的:“遇之匪深,即之愈希。
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那就是:不刻意求取,一刻意即落有为,一有为就破坏物我之间玲珑微妙的契会,破坏冲和淡雅的意致。
放弃目的、理智、欲望的追求,也即放弃对“巧”的追求。
诗人是以心去“遇”——无意乎相求,不期然相遇,而不是去“即”——孜孜以追求。
拙,在老子看来,就是素朴。
道家认为,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④大巧若拙,突出了中国哲学以天为徒(徒:同类)的思想。
在老子的宇宙论思想中,赋予天——自然作为创造性本体的特性,老子哲学中的天取代了原始宗教中的至上神地位,成为人的文化创造永恒的范本。
老子大巧若拙的思想,就是要回到天的角度来讨论问题,从天的角度寻找智慧的根源、生生的根源。
⑤大巧若拙,突出了道家哲学在其源头就存在的“反智主义”倾向。
老子说:“慧智出,有大伪。
”在老子看来,人企图运用知识改变世界,是一种愚蠢的文化冲动。
老子强调拙,是因机心流行、文明发展所带来的虚伪性而提出的。
老子看透了五色、五味、五声等对人的真性破坏。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他倡导一种自然而然的哲学。
老子时代的繁缛虚华当然和现今无法相比,但相对而言,那个时代也有了很高的文明。
文明所带来的虚荣奢华席卷着这个时期,声色犬马之乐,虚与委蛇之势,乃至繁缛的礼节,巧言令色的风行,等等。
其实,这也可以说是‘欲望的时代”,重视人的欲望享受,将世界客体化、对象化、异己化。
老子反思这样的“流行文化”,这样的所谓文明,是不是符合人的真性?老子提倡的“为腹”,如王弼说:“为腹者以物养己,为目者以物役己”,就是融于世界中,与世界悠游,不是靠机心去破坏这个世界,而是与世界同在,以“大是懵懂”的智慧滋养生命。
⑥守拙的哲学,是一种存在之道,它促进了中国人关于人的存在状况的思考。
“拙”是人的本性,是人的本来面目,一切技巧都是为了某种欲望而启动的破坏本性的行为。
人的本性是生活在“拙”的状态中,而不是在巧中展示的,不是在绚烂的色相世界中展示的。
⑦守拙更是一种人生境界。
比如,陶渊明不仅以其诗垂范后世,而且也以他的人格风标衣被百世,这并不在于他选择了退隐,不为官,而在于他树立了一种本然素朴的精神风范。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归去的是他生命的园田。
并不是农耕牧歌更适合他,而是自然率真的境界更适合他的生命栖居。
⑧大巧若拙,明道若昧,见小若明,糊涂中有聪明,痴心中有智慧。
18. 为什么老子会认为“慧智(聪慧机智)出,有大伪(虚伪欺诈)”?请根据上下文作答。
19.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20. 本文阐述了“大巧若拙”的哲学思想,请分点概述这种哲学思想的基本主张。
参考答案:
18. ①老子认为技术之巧,出自人的机心,即伪饰,不能自然而然;②技术之巧是局部的、矫情的,是对自然状态的破坏,对生命和谐的破坏;③对巧的追求包含着对目的、理智、欲望的追求;④人企图用知识改变世界,很愚蠢,对文明的追求伴随着虚荣与奢华,不符合人的真性。
19. ①首先解释“大巧若拙”的内涵;②然后分析“大巧若拙”的美学意义、哲学思想及其源头;③最后阐释“大巧若拙”理念的现实意义(或人生意义)。
20. ①要追求素朴纯全的美,讲求认知的神会;②提倡从天的角度认识智慧和事物;③反对欲望、享受和机心,提倡融于世界;④追求合乎本性的存在之道(人生境界)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
根据题干可知这一内容主要集中于文中的第二和第三节。
“一般意义上的技术之巧,其实是真正的拙劣,是小巧,是出自人机心的巧。
机心即伪饰,伪饰即不能自然而然。
如果说它有什么巧的话,也是局部的巧、矫情的巧。
这样的巧是对自然状态的破坏,也是对人和谐生命的破坏。
”找到相关的点再加以概括就可以了。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阅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信息进行筛选与整合的过程。
所谓“筛选”,就是按照考题设定的阅读目的对文章进行分析,准确、快速、有效地辨别并获取命题所要求的信息。
所谓“整合”,就是对筛选所得的信息做出正确的认知,把握各信息材料之间的关系,并能归纳综合,或者按照命题要求进行信息重组。
在表述题中,“筛选与整合”主要是根据一定的内容要求获取相关的信息要点,并再通过语言转换达到信息的重组;本题答题区域二、三段,仔细筛选,概括即可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读者对全文整体思路的把握。
一篇典范的论述类文本必然有它的中心论点,此篇文章的题目是“大巧若拙”,“大巧”是重点,文章的思路应该就是围绕此展开,“巧是什么”,“为什么大巧若拙”等等
【考点定位】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思路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反映,是作者为实现表达目的而确定的文章内容的先后顺序。
结构就是思路的体现。
分析结构,理清思路包括分析①段内的句与句和段与段中间的层次,②全篇的结构,③把握层次基础上归纳概括。
对文章结构与思路的把握有赖于对文章的细致阅读,尤其是解题前的通读全文。
所谓“文章思有路,遵路始识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分析结构,把握思路的方法分清层次,既包括分清全文的层次,也包括某一部分的层次(或说段内层次),前者通常称为划分成几个部分,后者通常称为分析小层次。
分析文章结构和把握文章思路一般可以分三步。
第一步,扫渎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情,这一步的作用是把握文章全貌。
第二步,逐段细读,寻找关键词语及中心句,然后用简明的一两句话标示段意,这一步的作用是把几百上千字的文章浓缩成几句话,显露出文章的脉络。
常见的有以下三种方法。
①、从首句入手。
很多文章首句往往起到提纲挈领的总起作用,从首句入手,往往能把准文章思路文脉。
②、从标志语入手。
其一是语言的标志。
为了使行文思路清晰,作者常常会使用一些衔接上下文的标志性词语,明示段内层次。
如结构上有“第一”“第二”“第三”之类序数;层次有“首先……其次……最后……”“一方面……另一方面……”“不仅如此……”“此外”“同时”等。
其二看标点,作者是行文中经常运用标点区分层次,特别是分号、句号是区分层次的明显标志。
,③、从议论抒情入手。
在叙述描写过程中作者时常插入一些议论抒情性句子,以对前文的叙写加以概括和总结。
段的类型从表达方式上说,分为叙述段、描写段、说明段和议论段这四类。
强调分辨段的类型,是因为段的类型不同,其写作思路,结构特点也不相同。
一般说来,说明段、议论段往往有中心句,主体句则围绕中心句展开,有时还有小结句。
叙述段、描写段往往没有中心句,各句围绕客观存在的中心意思按时空或逻辑顺序展开。
懂得这一点,有助于段内层次分析。
第三步,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这一步的作用是理清脉络,把握全文的结构。
这里所说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具体是指开头和结尾的关系,它们与主体部分的关系,以及前后照应的关系。
摸清这种关系,既是分析结构的需要,也是弄清写作思路的需要。
本题综合运用以上方法。
【2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和归纳概括能力。
根据题干可知这一内容是本文论证的中心。
归纳概括能力是建立在准确理解和信息筛选基础之上,是理解分析基础上的综合,也是较难的认知活动。
试题通常要求概括文本的核心内容、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或者对要点进行归纳。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阅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信息进行筛选与整合的过程。
所谓“筛选”,就是按照考题设定的阅读目的对文章进行分析,准确、快速、有效地辨别并获取命题所要求的信息。
所谓“整合”,就是对筛选所得的信息做出正确的认知,把握各信息材料之间的关系,并能归纳综合,或者按照命题要求进行信息重组。
在表述题中,“筛选与整合”主要是根据一定的内容要求获取相关的信息要点,并再通过语言转换达到信息的重组;概括即可。
近年来这一考点的考查有上升的趋势,命题者稳中求变,不断创新题型,但总的来说是考查学生的筛选与概括的能力,在这一考点上不仅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归纳概括能力,还要求有一定的表达能力,有的试题答案往往还有字数限制。
如要求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含义,就需要我们在语言的具体环境中,画出上下句、上下段乃至全篇等,对词语的引申义、临时义、隐含义等进行分析理解。
除了圈画,考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习惯,作一些批注。
在信息区域的一个或几个自然段中,往往并不是所有的词句都包含着试题指向的信息,这时候我们就需要进一步筛选信息,通过理解、分析、排除,最终确认承载信息的那些重要的和关键的词语、句子。
一般就文章本身而言,重要信息主要有:文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对重要概念的解释和阐述,表达文章主旨的语句,文中的概括句、过渡句,文章的标题,文末的注释等。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传统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的兼容
阿里巴巴金融对小微企业实行贷款,目前已有了几十万家用户借助这个平台完成了贷款。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不断蚕食,传统金融行业如果不利用大规模的电商交易数据建立信用模型,将会很快被时代所抛弃。
实际上,信用模型的建立并非偶然,它受到技术、资金、设备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而其中最易被忽略、但却最关键的因素则是社会关系诚信资本的原始积累。
成功企业都有着一定的社会关系诚信资本原始积累,腾讯微信从一开始的大量用户的社会关系的诚信资本一步一个脚印的逐渐发展,先是社交平台后来发展到支付平台,最后是理财,最终涉足金融领域,这些都和社会资本初步积累有着密切的联系。
基于这种社会诚信资本,才会有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的聚集,这样才能够实现更加精准的分析。
针对金融服务领域,社会关系的诚信资本能够提升对资金的需求和供给双方借贷的成功概率,有效降低违约率,降低交易成本等,因此在大数据时代它需要被银行所重视。
虽然小微企业的年均银行贷款金额的攀升速度比较快,但是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满意度仍然很低。
对于信贷来讲,传统金融理念与普惠金融的内涵有着较大差距,普惠信贷重视社会性和公益性,旨在解决中小企业等的融资难问题,而传统金融则注重盈利性。
中小企业贷款,由于抵押担保的信用程度比较低,信息出现了极大的不对称,贷款机构的风险成本相对而言较高。
此外,中小企业贷款的额度一般较小,因此,在以盈利为目的的传统金融,显然并不愿意贷款给中小企业。
政府为了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采取了多种奖励措施,但是仍旧不能有效弥补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贷款而出现的风险和效率损失。
营业点数量少、业务经理人数有限是国有银行推行普惠金融中的重要制约因素,但是互联网的低成本、广覆盖的优势为惠普金融的推进提供了重要机遇。
近几年,银行作为电商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发展缺乏主动性,加上完全脱离了银行支付形式的支付宝等新的、操作更为便捷的支付形式的出现为银行业敲响了警钟。
银行作为我国金融机构的中流砥柱,急需借助互联网来拓宽自身的业务领域,应对互联网金融下几何级增多的客户量。
传统的商业银行逐渐开办网络银行办理业务,同时紧跟互联网潮流开设了各自的银行微信公众号。
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就是开放与连接。
传统金融机构开展普惠金融中的难点就是信息成本较高,而双赢的互接平台可以解决该问题。
互联网背景下,电子商务平台在不断壮大,其所拥有的大数据优势,使得供应链金融可以得到高效发展。
供应链金融脱离了仅仅针对借款人信用状况的评估,通过深化和核心企业的合作,结合贸易背景实行真实的审查,在中小企业交易中的应收账款和存货资产基础上,提供配套金融业务。
在电子商务的供应链融资服务基础上可以极大解决融资流程中原始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融资和担保困难等问题。
(选自《互联网金融之问——中国互联网金融的现在与未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金融行业由于没有利用大规模的电商交易数据建立信用模型,受到互联网金融不断蚕食,即将被时代所抛弃。
B. 传统金融理念与普惠金融均旨在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传统金融以盈利性为主,而惠普信贷则以社会性、公益性为主。
C. 传统的商业银行应紧跟潮流,借助网络实现操作业务平台的扩展,开办网络银行办理业务的同时,还可开设银行微信公众号。
D. 互联网背景下,电子商务平台所拥有的大数据优势和双赢的互接平台可以解决传统金融机构开展普惠金融中的所有难点问题。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1、2两段,以腾讯微信的发展为例,论证了诚信资本的原始积累无论对互联网金融还是对传统金融都是极为关键的因素。
B. 文章第3段,对比传统金融理念与普惠金融的内涵的差距,论证了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贷款而出现的风险和效率损失较大。
C. 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互联网金融对于传统金融的优势,论证了传统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的兼容的必要性。
D. 文章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论述了传统金融存在的弱点,目的是为了阐明现代互联网金融拥有巨大发展空间和美好前景。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传统商业银行急需借互联网开展业务,源自作为电商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缺乏主动性和完全脱离银行支付形式的支付宝等便捷的支付形式的出现。
B. 政府采用多种办法来推行惠普金融的发展,虽然传统商业银行给中小企业贷款金额小,考虑到贷款存在的风险与损失,还是处于不情愿状态。
C. 聚集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建立社会诚信资本,对资金的需求和供给双方借贷的成功概率提升有促进作用,能够有效降低金融风险。
D. 搭建电子商务平台,促进供应链金融的高效发展,解决融资流程中原始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融资和担保困难等问题,深化与小微企业的合作。
参考答案:
1. C
2. B
3. C
【1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
题中A项,原文中只是一种假设,传统金融行业虽然受到互联网金融不断蚕食,但并非真的即将被时代所抛弃;B项,根据原文“惠普信贷重视社会性和公益性,旨在解决中小企业等的融资难问题”,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是惠普信贷,而非传统金融;D项,“可以解决传统金融机构开展普惠金融中的所有难点问题。
”说法太绝对,与文章本意不一致。
故选C。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题中B项,对比传统金融理念与普惠金融的内涵的差距,并不是为了论证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贷款而出现的风险和效率损失较大,而是为了论证传统金融的弱点和不足。
故选B。
【3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
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
C项,颠倒顺序,原文“基于这种社会诚信资本,才会有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的聚集,这样才能够实现更加精准的分析”,应先建立社会诚信资本,然后才会有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的聚集。
故选C。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
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10—13题。
(每小题3分,共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