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倚剑登高台》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风倚剑登高台》翻译赏析
《古风倚剑登高台》翻译赏析
《古风·倚剑登高台》全诗共十句五十字,语言古朴,情深意婉,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风倚剑登高台》翻译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风·倚剑登高台》
唐朝李白
倚剑登高台,悠悠送春目。

苍榛蔽层丘,琼草隐深谷。

凤鸟鸣西海,欲集无珍木。

鸒斯得所居,蒿下盈万族。

晋风日已颓,穷途方恸哭。

【前言】
《古风·倚剑登高台》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古风五十九首》中的第五十四首。

全诗共十句五十字,语言古朴,情深意婉,描写登台之所见,又比君子失路、小人得道之现实,言今风俗浇薄,君子道消,自己亦如阮籍有穷途之悲了。

【注释】
倚剑:佩剑。

苍榛:丛生的杂草,喻指小人。

层丘:重叠的山丘。

琼草:美好的花草,仙草,喻指贤臣。

鸒斯:鸟鸣,即乌鸦。

蒿:蒿草。

盈万族:指数量极多。

“晋风”二句:谓社会风气日趋浇薄,士大夫深感穷途没落,痛苦不已。

《晋书·阮籍传》:“阮籍时率意(随意)独驾(驾车独行),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

”晋风,借指诗人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

【翻译】
身佩宝剑,登高眺望,满目春光,郁郁葱葱。

只看见珍稀的琼草隐藏在深沟壑谷,而荆棘败草却长满了阳光灿烂的山丘。

西海的凤凰回翔鸣叫,想找栖息的地方却没有珍贵的梧桐树。

乌鸦雌雄同居,繁殖后代一窝又一窝。

现在已经类似晋朝世风没落时期,怎能让阮籍日暮途穷而不放声痛哭呢。

【赏析】
抗志青云之上,身处草莽之间。

诗人怀抱利器,却托足无门,这种苦闷的情绪郁结于胸中,久久难以排遣。

登高远望,本想释放愁绪,极目骋怀,却不料游目所见,物有所触,竟是忧愁之上更添一层忧愁了。

一旦物之所触,情感闸门即刻大开。

起句看似平淡,实则不平。

下文的抒情平台在这里得以构建,下文的情感基调在这里得以奠定。

以下六句写登高游目所见之景。

这是眼前所见的.实景,更是心中所幻的虚景。

“苍榛蔽层丘,琼草隐深谷”,杂草恶木淹没了层层丘台,香草佳木却深深地长在谷底。

小人无能,高高居上;君子怀才,却沉沦下僚。

“凤鸟鸣西海,欲集无珍木。

鸒斯得所居,蒿下盈万族”,凤鸟鸣叫于西海之上,意在采集珍异之木;鸒斯蛰居蒿下,只知呼俦引类。

庙堂之上,君子空有用世之心,却身无立锥之地;小人唯求一己之私利,却是呼朋引伴,相与为奸。

一言以蔽之,君子道消,小人道长,诗人的登高远望奠基于这种情感。

六句全用比体,看似在写登高所见之草木虫鸟,其实是以琼草凤鸟喻君子,苍榛鸒斯比小人,反复申述“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左思《咏史》)之意。

如此不公的社会现实与强烈的用世理想相撞击,心头之痛何其大耶。

昔日阮籍携酒驾车,信马由缰,不辨路径,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

现今唐世亦如当日之晋世,风俗颓靡,君子途穷,当此之时,我亦有阮籍之悲,从而像他一样穷途恸哭了。

全诗以“倚剑登高台,悠悠送春目”作引子,中间景物描写上承登台之所见,又比君子失路、小人得道之现实,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也是诗人情感之所在。

末句点破诗意,言今风俗浇薄,君子道消,自己亦如阮籍有穷途之悲了。

语言古朴,情深意婉,大有《诗》《骚》
之遗风。

创作背景
李白《古风》组诗共五十九首,这是其中的第五十四首。

这首诗估计是在天宝后期所作,杨贵妃与杨国忠家族的气势炙手可热,政治状态更加恶化,安史之乱也近在眼前。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诸葛亮《出师表》)前车之鉴不可谓不深。

然观乎天下,虽然多历陵谷沧桑,人事变迁,但是君子失路、小人得志的悲剧却还是不可阻挡地代代重演。

古之仁人志士,背负着社会与时代的双重压力,承受着肉体与灵魂的巨大痛苦,悲痛不已的他们撕扯着残破的喉咙,高唱着怀才不遇的悲歌。

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李白作出了这首《古风·倚剑登高台》。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他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被召至长安,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

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弃官而去。

公元756年,他感愤时艰,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

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失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不久即病卒。

李白诗歌以抒情为主。

他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

是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有《李太白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