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自序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呐喊》自序教案
教学目标:
1、完成积累(字词、文体、作者及其作品)。
2、把握文章内容,明确《呐喊》创作的缘由,创作经过。
3、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重难点:
理清思路,把握作者思想变化过程。
教学方法:阅读思考,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由回顾鲁迅欣赏图片导入。
二、作者介绍:展示大屏幕,结合回忆介绍作者及其作品。
三、介绍“序”的文体常识。
四、检查预习(字词及意义)
五、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全文自然结构,分成两大部分。
学生阅读课文,结合自己理解概括两部
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回顾生活经历,思想发展,说明创作缘由。
第二部分:《呐喊》的缘由及创作态度,文艺观。
2、文章第一句“我在年轻时候也曾做过许多梦”,这里所说的“梦”,指的
是什么?
学生思考探究,教师引导明确:
“梦”是全文的主要线索,也是文眼所在,通篇叙事可以分为“好梦”——“寂寞”——“呐喊”。
“梦”即作者年轻时的生活追求和理想,由于这些美好理想,希望都未能实现,所以后来回忆起来,就如同梦一样。
3、试概括作者年轻时做过哪些“梦”?
学生思考概括,教师总结:
本文着重写了两个“梦”:
(1)立志学医,治民救国的梦
(2)弃医从文,唤醒国人的梦
这些“梦”都基于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梦的爱国热忱和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势力的反抗。
这是鲁迅思想的基本点。
虽然这些梦都未能实现,但作者的思索,勇于追求真理的爱国精神却始终贯穿于他的生活经历,成为他后来呐喊战斗的强大力量。
4、再浏览课文,围绕“梦”梳理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
完成下表:
六、结合作者年轻时的梦和后来的经历,思考:《呐喊》的来由是什么?作者为什么将小说集命名为《呐喊》?
学生明确:青少年时代即怀有强烈的救国救民的抱负,认为善于改变国民精神的首推文艺的观点,痛苦经历后的反省,追索,最后是朋友的启发激励,为了希望而终于写起了小说,并且为感染教育读者而结成了集子。
又因为写小说是为了唤醒沉睡的人们,并是为先驱者添威助阵的,所以命名为为《呐喊》。
七.板书
1.结构
2.经历
八.小结:教师小结
九.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
2.课外阅读了解《呐喊》中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