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屏六堆民居看客家建筑文化的传衍与变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高屏六堆民居看客家建筑文化的传衍与变异 
——以围龙屋建构为重点分析 
房学嘉∗
[摘 要] 台南六堆地区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据民间族谱及访谈资料,其祖先称粤东
梅县及蕉岭县是其原乡。

当地集宗祠与民居为一体的建筑叫做伙房。

其建构之文化要素与原乡的
围龙屋文化无异。

本文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分析围龙屋文化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变迁及原因。

[关键词] 客家人 客家文化 六堆地区 围龙屋 伙房
台南六堆地区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①
,据民间族谱及访谈资料,其祖先称粤东梅县(清为程乡县)及蕉岭县(清为镇平县)是其原乡。

六堆客家地区集宗祠与民居为一体的建筑叫做伙房,据作者实地考察,其建构之文化要素与原乡的围龙屋文化无异。

围龙屋是粤东梅州客家地区稳定性的带有区域文化印记的标志性建筑,其文化魅力向为学界所关注。

本文试在对六堆地区客家伙房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将其建构形式与粤东原乡围龙屋建构形式进行比较,分析围龙屋文化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变迁及原因。

一、粤东梅州地区围龙屋的建构特征:以梅县丙村仁厚温公祠为例
围龙屋是粤东梅州客家地区典型的民居建筑模式,其分布范围以粤东梅州地区的梅县、梅江区、兴宁市、蕉岭县为中心区,向东辐射至大埔县的光德镇、茶阳镇等及毗邻的福建省永定县西部部分乡镇;向西辐射至五华县之华城镇及龙川县之铁场镇等乡镇;向东北辐射至蕉岭县之广福镇及福建省粤闽交界处之武平县、上杭县的边境地区;向西北辐射至平远县及和平县北部之林寨火车站附近;向南辐射至丰顺县建桥镇、潘田镇、小胜乡等北部乡镇。

围龙屋在大陆分布示意图参看图1。

围龙屋的世俗空间。

围龙屋在原乡粤东梅县、蕉岭县等地是集宗祠与民居于一体的民居建筑,其世俗空间包括祖堂、俗民居住的建筑物主体及周边的禾坪、化胎、水等。

整座建筑的核心部分为堂,俗谓“正身”。

正身有单堂、两堂、三堂之分,两堂的俗谓上堂、下堂或上厅、下厅,三堂的俗谓上堂、中堂、下堂或上厅、中厅、下厅。

其中上堂或上厅,俗谓祖堂或祖公厅。

祖公厅为祖宗安寝之所,中厅供族人聚集庆典之用。

祖公厅两边的房间,俗谓正间。

位于核心建筑群两侧且相对独立的成列状的建筑俗谓“横屋”,横屋一般与正身成对称结构,或依建筑规模分两横、四横、六横、八横不等。

位于核心建筑群后面且相对独立带
∗ 作者单位:嘉应大学客家研究所
圆弧状的建筑俗谓围龙间,一围又谓一条龙,每条围龙的房间间数不定,其中位于中间的房间俗谓龙厅,只作公共场所,不得住人;围龙依建筑规模分一围、二围、三围不等。

而正间、横屋、围龙间则是俗民居室与厨房等。

 
禾坪位于建筑主体正身或大门的前面,为是座建筑群的广场,作物收成时是族人晒农作物的地方,平时则是族人娱乐活动场所。

化胎位于建筑主体正身后方,即祖堂后面隆起的弧形土包。

俗谓“化胎”主管“丁”,为宗族生育聚气之处,有化育万物的意思。

化胎与正身用排水沟隔开,靠化胎部分筑有护墙,在护墙位于中轴线处立有五颗形状不一的石块,俗谓五星石伯公。

水指位于禾坪前面的水塘,是宗族藏风聚气之处,俗谓水塘主管“财”,有水才有财即指此。

 
围龙屋的非世俗空间。

依作者考察,梅县围龙屋的宗教神灵系统,可根据其与俗民之关系,分为血缘与非血缘两个系统。

以血缘为纽带的神灵系统,即指俗民的祖灵崇拜,它结构比较简单,祖公厅正中与天子壁重合处即其神圣空间,在那里设有一个大神龛,上供族中开基祖以下的祖先灵牌。

非血缘为纽带的神灵系统即指俗民的神仙崇拜,它的结构比较复杂,俗民依崇拜对象及其在神统世界中的阶级,设置不同的空间。

一是观音崇拜,在祖灵神龛的左上方,即天子壁的青龙片门楣之上,那里设有一个小神龛,专供观音菩萨,俗民要通过天梯才能给观音菩萨上香;二是土地龙神崇拜,在祖灵神龛下方,那里设有“本宅土地龙神”坛(有些围屋则立“福德伯公”坛);三是仙师崇拜,在祖灵神龛后面靠墙角的地方,那里建有仙师坛(有些围屋则用陶盆代替),上立三根方木,方木上方用红布包捆,分别为廖公仙师、曾公仙师、杨公仙师,传均为建筑该大围屋之木匠师傅、泥水师傅、风水师傅;四是五星石伯公崇拜,其坛在祖堂后面的化胎石坎上,由五块不同形状的石块组成;五是弥陀伯公崇拜,其坛在围龙屋大门前的大水塘岸上②。

图1 围龙屋在大陆分布示意图(初稿) 
说明:围龙屋在大陆分布示意图由房学嘉实地考察并参考学生提供资料绘制而成。

因考察仍在进行中,故围龙屋分布区的资料亦当在不断的修正中。

依作者实地考察,现粤东梅州地区规模宏大历史悠久并且仍保持完整的围龙屋要数梅县丙村镇仁厚温公祠(下称温家大围屋)。

这是一座宗祠与民居合一的“围龙屋”建筑,始建于12世祖约在1558年间,至今已传到第28世,前后跨越16代约445年。

历史之久远,在梅州市是数一数二的。

温家大围屋之空间布局。

温家大围屋规模庞大无比,计有“四进三堂八横三围”。

按族中长老介绍,大围屋的建构图式,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在创基祖时代就已有腹稿,然后是逐渐按原有的构想造成,随子孙的增加而膨胀。

温家大围屋之主体建筑为堂屋,俗谓“正身”。

而正身即是祠堂,俗称仁厚堂,由上、中、下三堂组成。

温家大围屋在正身两侧共配八列横屋。

整个大围屋中有龙厅、化胎、上堂、下堂、中堂、天街(天井)、南北厅、花厅、门廊、后廊、伸手廊、正堂间、横屋间、围龙间、浴室、厨房。

围屋下堂的正中为大门,门外有门坪(禾坪),门坪外有照墙,照墙外是半月型池塘。

可以这样说,围龙屋之建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客家传统文化中俗民对居所的价值取向。

温家大围屋的祖堂。

围屋的上堂即是宗祠,祖宗神龛安设于此,自上堂前面逐级降低,显得祖宗尊贵。

中堂是宗族公厅,宗族各种祭祀大典活动即在此举行,可收团结凝聚之效,亦可对族人行为发生非正式的社会控制作用(informal social control)。

祖堂两边建横屋,子孙分住两边,以宗族为中心,有利于增强宗族的凝聚力与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图2 梅县丙村仁厚温公祠平面示意图 
图中编号说明: 1.禾坪;2.下堂;3.下堂间;4.天井;5.中堂;6.中堂间;7.上堂;8.上堂间;9.花胎;10.龙庭间;11.天街;12.横屋间;13.围屋间;14.水塘;15.屏封。

 
温家大围屋的化胎与阴城。

温家大围屋祖堂后面是龟背形的土包,土包上铺鹅卵石,俗谓“化胎”。

化胎后面是三围半圆形的围屋,俗民叫阴城。

在祠之前面是一半圆形的大水塘。

阴城与水塘所代表之哲学符号为相当原始的价值观。

温家大围屋的中轴线。

温家大围屋的中轴线是创基祖婆太之坟墓、祖屋神龛开基祖之神座、大围屋之大门,刚好三点连成一线,都是乾兼亥。

正身堂屋都建在中轴线上,而其他居室及厨侧则对称地排列在堂屋两侧;代表五行和龙神的五块神石也依中轴线排列;在半圆周形围屋中,居于中轴线上房间,叫“龙厅”,族规不准住人,作贮放祭祀用品的专用房。

而中轴线的确定,规定了温家大围屋坐西北朝东南的方向,而且,中轴线被认为地脉龙神的所在之线,是温家大围屋的神圣线,因而也是宗教神灵性建筑的分布线。

温家大围屋之建筑材料。

温家大围屋的建筑结构地基为石砌,凡受风雨面的墙特别加固,即在石砌墙以上是三合土夯土墙,除了用石灰、黄泥和沙石搅拌以外,还放入适量的糯米、红糖掺在一起搅拌。

为了节省材料,墙体虽不厚,一般仅0.2米,但基础建筑却相当严格,即夯土墙并非一次夯到顶,而是风干一层再夯一层,因此,要建筑一座大屋,往往需要有几年的时间。

不过,这种墙体非常坚固,其耐久程度并不亚于现代建筑材料之水泥。

而一些不受风雨的墙则用泥砖砌筑。

包括其他结构用的木桁条,木阁板,瓦屋面,木门窗,三合土地面,粘土,石灰砂浆批挡等,都是就地取材而建。

二、高屏六堆地区围龙屋的建构特征:以内埔徐氏宗祠等为例 
六堆地区的民居如果从表面看,类似原乡庞大的围龙屋建筑群非常罕见,目前发现比较典型并被学术界所关注的有两个③,一是内埔忠心伦曾屋,其建筑规模为二堂六横三围;二是内埔上树山黄屋,建筑规模为二堂四横一围。

依作者考察,台南六堆地区的伙房、民居、宗祠等,具有原乡围龙屋建构文化要素,因此作者将这些具有相关文化要素的建筑放在围龙屋文化变迁的视野之内考察。

1999、2002—2003年,作者曾先后两次到台南六堆地区考察客家文化,依作者观察,在台南六堆地区,依原乡客家围龙屋建筑文化形制兴建的民居不限于内埔曾屋与黄屋,还有内埔的美和徐氏伙房、美浓镇西河堂林氏祠堂、美浓陂头的傅氏祠堂、美常用竹头角的黄姓进士第、龙肚庄龙山里的罗氏豫章堂、龙肚庄狮山里的钟氏秀文公祠等,不胜枚举。

估计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原有的围龙屋建筑,部分文化要素已被破坏而已。

现将有关围龙屋建构特征的部分考察资料抄录如下。

六堆地区伙房屋的世俗空间。

六堆地区客家人将宗祠与民居合一的建筑群称伙房。

从考察资料看,伙房往往由数座相对独立并相类似的建筑元素所构成,以水平、垂直的排列组合方式形成一个客家基本的居住场所。

其建筑核心部分为堂屋,俗谓“正身”,其中安奉祖先神龛的堂屋为祖堂,俗谓“厅下”。

厅下位于正身的中轴线上。

位于正身左右两侧且对称性的列状建筑称之为“横屋”。

横屋垂直正身,是一个独立的族人居室空间。

居室一般称房间,其中以位于厅下左右两侧的房间为正间,青龙间即左侧正间为家中最长者的卧室,其他则普遍称为房间。

 
“厨房”配置一般位于正身的最边间或廊间旁,供烹饪及用餐使用。

 
“化胎”指正身后方隆起的龟背形土包,为风水聚气之用,在原乡,报告人是这样解释“化胎”的:化胎是女性的“肚子”,化胎上的鹅卵石即象征着宗族万千“子孙”。

意即化胎有化育万物的意思。

 
六堆地区伙房屋的非世俗空间。

首先是血缘信仰上的祖先崇拜。

六堆客家人源自原乡传统对祖先的崇敬,及聚族而居模式的普遍性,有着非常发达的血缘文化。

集民居与宗祠为一体的伙房或宗祠建筑中有一个完全独立的空间叫厅下。

厅下也称为祖堂,位于正身的中轴线上,是祭祀诸神与祖先的地方。

六堆客家地区的厅下,以祖先牌位为神案的最中间,神案下设土地龙神香座,也是祖堂奠基定方位的基准点。

 
其次是非血缘信仰的神灵崇拜。

在伙房的广场即禾坪上,设有一个小坛,此即该屋的天神位。

除宗族举行重要庆典必需到禾坪上的天神位小坛祭拜外,各家户一般在厅下或天街檐头朝天而拜,香炉座位于厅下檐头柱上、檐头外缘地上或禾坪上。

在厅下祖宗大神龛的下方,也立有小坛,那就是该屋的地神“土地龙神伯公”,有些神牌则书为“福德伯公”。

仙师坛则位于祖宗大神龛左侧或后侧面。

而灶神则被奉在厨房内。

 
1.东县内埔美和徐屋伙房。

徐屋伙房是六堆地区继忠心伦曾屋、上树山黄屋外,又一座大型的客家围龙屋建筑群。

从伙房栋对看,徐氏宗族祖籍粤东梅县“黄田”,祖龛上奉探玄公、二世祖东安公、三世祖惠常公等神主牌,裔孙现传至13世。

依报告人介绍,徐屋伙房原为郭姓屋。

郭氏13世汶广公、宏达公从梅县迁台,裔孙现传至21世,郭家大屋由16世光裕六山公建,可惜他英年早逝,其大屋遂被15世祖出卖给徐家。

徐姓原在麟洛乡,后迁美和买下郭家大屋定居。

美和徐屋伙房为两堂两横的围龙屋建筑。

此处堂指堂屋又叫正身,位于该建筑的中轴线上,分上下两堂,上堂为祖堂又叫“厅下”,是族人从事尊祖宗教活动的神圣空间,其中在靠天子壁处立一大神龛,上奉与徐氏族人有血缘关系的历代祖宗神位牌;在大神龛下方有一小坛,上立与徐氏族人非血缘关系的“土地龙神香位”;在大神龛之青龙位(即左侧),又建一小坛,上立与徐氏族人非血缘关系的“杨公先师香座位”。

与正身垂直的对称性的列状建筑叫“横屋”,为族人的住房。

鸟瞰徐屋伙房,沿中轴线向南伸展,堂屋前有门坪,门坪过去是半月形水塘(现改为外大门及围墙);向北伸展,堂屋正身后面则筑有龟背形的土包叫“化胎”,在化胎靠近堂屋处有一条石坎,石坎上嵌有五块不同形状的石头,俗谓五星石伯公,是族人祈求生育繁盛的神圣空间。

2.龙肚庄狮山里钟氏秀文公祠。

龙肚庄钟氏宗族16世从蕉岭县迁台,现传至25世。

据钟氏族裔钟绍禄先生介绍,其祖父是地方上有名的风水师,秀文公祠即由其祖父亲自选址创建,距今约有140多年的历史,公祠初为单堂,1950年加建后堂即现在的祖堂(俗谓“厅下”),成两堂两横的围龙屋建筑。

秀文公祠大门前有一门坪,门坪前有半月形水塘。

该祠后面筑有土包“化胎”,化胎外筑有矮围墙。

3.龙肚庄龙山里罗氏豫章堂。

罗氏祖宗是11世振兴公从蕉岭县迁台经商,现传22世。

据罗氏族裔罗德厚先生(77岁,19世)介绍:振兴公创建之祖公厅,当时是请蕉岭县的风水师来选址定线的。

依作者观察:罗氏豫章堂祖堂后筑有化胎。

祖堂为两堂,前堂设大神龛,上奉罗氏祖宗神牌;后堂立一神坛,安奉公王等。

而公王等神灵均无神像,只是用一张大红纸书写神位代替。

4.美浓竹头角黄姓进士第。

黄氏宗族17世从蕉岭县大坑头迁台,现传26世。

黄姓进士第约建有100多年,形制属于梅县、蕉岭县围龙屋式结构,在其屋后筑有土包“化胎”。

1991年,族人将进士第改建为楼式,将祖堂移置二楼,因修建步道,旋将化胎也缩入二公尺。

5.美浓陂头傅氏祠堂。

陂头傅氏宗族15世兆成公从蕉岭县文福乡迁台,落居于美浓竹头角做泥水,现传23世。

兆成公初在凹下(距竹头角约五公里)建有仿原乡围龙屋结构的祖屋一座,在祖屋后面筑有化胎。

2000年,傅氏族人在陂头新建祠堂时,也在祠后筑建化胎。

6.美浓镇街西河堂林氏祠堂。

作者往访时,主人不在,见祠堂墙上挂有一部《西河林氏族谱》,旋翻阅:内载林氏祖学贵公于道光年间从平远县坝头村迁台创基,现已传至27世。

林氏西河祠堂的建筑形式与其它客家宗祠无异,唯其祠内的宗教神灵系统引起作者注意,在祖堂正中天子壁位置,设一个大神龛,上供林氏宗族历代祖宗神位;在大神龛下方,立有一个小坛,上奉“土地龙神香座位”牌;在大神龛之青龙位(即左方),也立一小坛,上奉“杨公仙师之神位”,杨公仙师神位牌为一根方木棍,木棍上方用红布包捆。

三、围龙屋文化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变异与原因 
综上所述,台南六堆地区也有与原乡粤东梅县、蕉岭等县同形同构的围龙屋建筑,而在当地却叫“伙房”而不叫围龙屋。

如果仅从建构形式上看,台南六堆地区的围龙屋数量仅“两座”而已。

但从原乡围龙屋建构文化要素看,六堆地区的伙房,不论是其世俗空间如正身、厅下、横屋、禾坪、化胎、水塘等;还是其非世俗空间,除血缘性的祖神崇拜空间外,还有非血缘性的神灵崇拜空间,如天神、三官、土地龙神、仙师、公王、五星石伯公等都基本相同。

换言之,六堆地区与原乡围龙屋建构文化的建筑不见得少。

一如上举,徐屋伙房堂屋内外不同神圣空间的配置,以及堂屋与横屋等结构、化胎的兴筑等, 完全是原乡梅县围龙屋的建构模式。

龙肚庄狮山里钟氏秀文公祠大门前有门坪,门坪前有半月形水塘。

该祠后面筑有土包“化胎”,化胎外筑有矮围墙,如此等等;龙肚庄龙山里罗氏豫章堂亦在祖堂厅下内专门为非血缘性神灵设立神堂,奉祀公王等神灵。

在粤东原乡梅县、蕉岭县等地,在围龙屋祖堂内奉祀非血缘性神灵之俗很普遍,俗谓观音棚或观音堂;美浓镇街西河堂林氏祠堂奉“杨公仙师之神位”,将非血缘关系的神灵安排在祠堂内的不同空间,完全是原乡传统宗祠的文化模式。

作者认为,两地围龙屋建构文化上的差异,有其复杂的历史文化变迁的轨迹可循。

台南六堆地区是台湾历史上最悠久的客家聚落社区。

生于斯长于斯的客家人,其先民何时何因从粤东迁移该区拓殖待考,但有一点是可信的,即当地的客家人自认是“退伍军人”的后裔,如麟洛乡的徐氏宗族认为,他们的祖先是郑成功的管粮官即其中一例。

据民间传说:客家先民初入六堆地区时当地尚属荒野,早期的客家村落基本上是福佬垦号“何周王”招募客家佃农入垦创建的。

18世纪初(1721)台南发生朱一贵事变时,六堆地区的客家人为求保护身家性命和得来不易的垦地,议决以拥护朝廷名义,组成民兵讨伐朱一贵。

他们根据防卫的需要,将客家村落划分为六个区域,依其所在位置分别命名为前、后、左、中、右、先锋六个堆,每堆管辖若干个聚落。

 
如果要从中比较粤东原乡与台南六堆两地民居建构文化上的异同,则六堆地区的伙房建筑在形式上比较少见在化胎后面建弧形的围龙间;在建构文化上,则鲜见在伙房内设有观音坛,俗民拜观音,务必要到围龙屋(伙房)外去。

究其原因,作者归纳如下:从宗族结构上看,台南六堆地区虽然属移民社会,但各宗姓中缺少从大陆举族直接渡台的典型,宗族社会基础比较薄弱,其结果是,稳定性的庞大的围龙屋建筑群不如粤东原乡广布。

尔后,随着家族的繁衍、迁徙分散各地,族内的各房、各家族在其地产上建立伙房,并各自迎取本房的祖先牌位至自家伙房的正厅内供奉。

随着岁月的推移,物质生产的日益丰富,家族逐渐扩建伙房,并出现有由正身、左右横屋组成三合院式的伙房屋。

从地理环境上看,六堆地区地处屏东平原,物产丰饶,特殊的生态环境影响着客家人的经济体系及价值观④。

反映在各宗族的伙房民居建筑上,则朴实无华,务求实用。

围龙屋在
原乡多依地形而建,宛若太师椅,气势磅礴。

而六堆地区“没有建造围龙屋的地理条件,加上建造围龙屋需建地极大,耗费人力物力,非世族难竟全功”,“在没有围龙屋的地理条件下,以围屋的形式来维持原客家建筑文化的形制。

”⑤ 
从文化变迁上看,粤东客家原乡的围龙屋在形制上虽然具有正统意味,但属移民社会的台南客家社会,在传统文化的社会观念形态制约下,不同格局的客家建筑文化所蕴含的观念意识、文化意趣不同程度地得于流传,对于维护社会结构形态的稳定性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可以这样说,伙房屋是六堆客家移民社会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下的产物,其建筑文化虽是象征性的,但它清楚地表述当时人们的观念形态和演变,宗法制度下的家族组织中人的地位、尊严与伦理道德观。

 
注释:
①房学嘉:《客家源流探澳》,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36,155页。

 
②谢剑、房学嘉:《围不住的围龙屋》,台湾:南华大学出版中心,1999年,第88~90页。

 
③⑤李允斐:《客家伙房的历史进程》,载《美浓镇志》上册,第一篇第三章,1996年,第175页。

 
④ 邱彦贵、吴中杰:《台湾客家地图》,台北:猫头鹰出版,2001年,第109页。

参考书目:
1. 邱彦贵、吴中杰:《台湾客家地图》,台北:猫头鹰出版,2001。

 
2.曾彩金主编:《六堆客家社会文化发展变迁之研究》13册《建筑篇》,高雄,2002。

3.李允斐:《客家伙房的历史进程》,载《美浓镇志》上册,第一篇第三章,1996。

4.房学嘉:《客家源流探澳》,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5.房学嘉:《粤东古镇松口的社会变迁》,广州:花城出版社,2002。

6.房学嘉:《台湾客家文化考察笔记》未刊稿,2002。

7.美浓镇志编纂委员会:《美浓镇志》,高雄,美浓镇公所,1996。

8.谢剑、房学嘉:《围不住的围龙屋》二刷版,广州:花城出版社,2002。

 (上接第73页)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