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典籍翻译_概念_理论与技巧_王宏印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懂得了国学四门的规模 , 就可以确立一种认 识, 并据以批评认为国学只是文学, 或者等于四 书五经的狭隘认识, 从而扩大文化典籍概念的内
涵和要掌握的广阔领域。 由此, 既可有别于今日 西学的概念和系统, 便可进入中国文化典籍之文 献分类与版本选择之具体而微的学问。
一 、中国文化典籍的整理与注译
所谓中国文化典籍的整理与注译 , 包含了 文化典籍文本本身的分类与版本的鉴定 , 即一 般所谓古籍整理和文献的注释与疏解 , 也即所 谓的古文今注今译。 这两个方面的工作是古文 外译的基础 , 也构成典籍英译的基础。 因此, 本 节先探讨这些问题的解决, 然后再进入典籍英 译问题的讨论。 古籍整理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来讨论 :
例如 , 《论语 · 述而 》 云:“ 子曰 :`加 我数 年, 五十以学易, 可以无大过矣。”
根据朱子 《论语集注 》, 可知 “ 加 ”作 “假 ”, 声近而误 。 “ 五十”作“卒 ”, 形相似而误 。
在校勘文字的时候, 可在本文内就内容和 文字进行校注 , 也可参考古注其他版本和各种 类书进行校注 。 陈垣先生著 《校勘学释例 》, 提 出四种校勘方法, 兹论列如下 :
1 27 大 连 大 学
学 报
文化典籍是文献的汇编 , 而文 献是文本,
有图书与分类的不同。 这种不同, 不仅是文献 形式与表现的不同 , 也是文献内容与涵义的不 同。 在这两方面 , 文献本身都包含中国文化区 别于西洋文化的本质特色, 而这种特色, 又来源 于中国学问与西洋学问。 所以, 在讨论中国文 化典籍的文本和版本问题之前, 首先 , 要简要说 明一下“ 国学 ”的概念和分类 。
类(杂事 、异闻 、琐语 )、释家类 、道家类 。
集部 :楚辞类 、别集类、总集类 、诗文评类、
词 曲 类 (词 集、 词 选、 词 话、 词 谱 词 韵、 南 北
曲)。②
从以上图书分类可以看出国学之博大与精
深, 但从图书分类学来看 , 现今采用最多的是西
方图书馆分类法。 实际上, 中西分类方法之间
(一)中 国文化典籍的范 围与图书分类 系 统
定义和分类乃为学求知之大端和基础 , 而 文献的掌握则是研究任何一门学问的基本功 。 国学文献之分类乃一学问, 以西汉刘向刘歆父 子的《七略 》发其端 , 将图书分为六大类三十八 小类:
六艺略:易、书 、诗 、礼 、乐 、春秋 、论 语、 孝 经 、小学。
连 大 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礼记 、三礼总义、 通礼、 杂礼书 )、 春秋类 、孝经 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 、乐类 、小学类 (训诂 、字 书、韵书 )。
史部 :正史类 、编年 类、纪 事本末 类、 别史
学 报
二 ★ 一 ★ 年 第 一 期
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 (诏 令、奏议 )、传记类 (圣贤、名人 、总录、杂录 、别录 )、史抄类 、载记 类、时令类、地理类 (宫殿疏、总志 、都会郡县 、河 渠、边防 、山川 、古迹 、杂记、游记、外纪 )、职官类 (官制、官箴 )、政书类 (通制、典礼 、邦计 、军政、 法令 、考工)、目录类 (经籍、金石)、史评类。
敕编修 , 解题书 目, 收入 库书 3461 种 , 近 8 万
卷。 按经史子集四大类及若干小类编排, 各类
前有小序, 书后有提要 , 简要介绍 、考证和评论 该书。
5.百科全书 :百科全书是按照知识系统, 组 织专门人才编成词条 , 属于著述 , 以形成完整的 知识系统 , 方便查阅 。 例如 《大英百科全 书 》, 按知识门类分为十大类 , 其汉语简编本有十大 卷 。 还有《辞海 》和《中国大百科全书》, 均属于 当代国内出版的百科全书类。
中国文化典籍翻译
———概念 、理论与技巧
王宏印
(南开大学 外国语学院 , 天津 300071)
摘 要 :中国文化典籍翻译所涉及的问题方方面面 , 如英译的基 本概念 、翻译 理论和翻译技能 , 国学及 文 化典籍的界定与分类 ,版本的选择与注释疏解 , 以及今译和英译 的诸多方面 , 从其具体所涉及 的词语 、句 子 、篇章层面的转换与安排以及文化差异等方面来探讨 中国文化典籍翻译 , 有助于这 一领域工作的开 展 和研究的深化 。 关键词 :中国学术 ;文化典籍 ;典籍整理 ;翻译理论 ;翻译技巧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2395(2010)01 -0127 -07 收稿日期 :2009 -10 -10 作者简介 :王宏印 (1953 -), 男 ,南开大学外国 语学院英 语系教授 , 翻译研 究中心副 主任 , 博士研究生 导 师 ,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后流动站站长 ,翻译学专业学科带头人 , 主要从事翻译学研究 。
国学之要点 , 可分为四门 :一曰 考据之学, 目录 、版本 、校勘 、辨伪 、辑佚 、文字 、声韵、训诂 等实证之学 , 是也 。 二曰词章之 学, 诗、词 、曲、 赋、文章、小说、俗文学等文字修辞之学, 是也。 三曰义理之学, 凡经、子、玄 、佛 、理学 、哲学、宗 教等原理之学问, 是也。 四曰经世之学, 乃指政 治、社会 、经济 、史 、地、兵、农 、医 、工、商数等实 用之学, 是也 。
1.对校法 :此法指收集不同的版本, 包括祖 本(原始本 )和别本, 一一 对校, 发现 差别之处 就记录下来, 标注出来。 2.本校法 :在一个文本 内部进行前后内容和文字的互校 , 发现异同 , 纠 正错误。 3.他校法 :用一个本书和其他相关的 书籍进行参校 , 最好是本书引用的书籍或其他 书籍引用本书的 情况, 最 为相关 , 也最有 说服 力。 4.理校法 :在缺乏相关资料而又发现有问 题时 , 校勘者可以根据常识与逻辑 , 或者根据文 字、音韵 、语法 、修辞 、行文规律与习惯等推断古 书讹误。 这种方法 , 称为理校法。
三让堂本
商务本
东观阁本
(约 1829)
王 、姚合评本
(1911)
中华索隐本 程甲本
抱青阁本
(约 1795)
王张姚合评本
(约 1838) (1916)
(1791冬 )
(1799)
(约 1884)
藤花榭本
王希廉评本
王蝶合评本
(约 1818)
(1832)
(1906)
亚东初排本
(1921)
世界 (足)本
(1934)
亚东重排本
开明洁本
(1927)
(1935)
程乙本
作家本
(1792春 )
(1953)
人民文学本
(1957)
程丙本
(1792夏 )
(三 )文献的古文校勘、注释与疏解 在典籍翻译以前, 校勘是产生可靠文本的
必要工作。 其所以必要, 原因不少。 首先是由 于古书简策的丝韦断绝 , 造成简策错乱, 需要整 理。 其次是必须删除传抄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衍 羡字句, 增补缺脱的字句, 校正错误的字句等。 这样 , 就可以整理出一个可靠的文本了 。
诸子略:儒、道 、阴阳 、法、名 、墨、纵横、杂 、 农 、小说家 。
诗赋略 :屈赋、陆赋、荀赋、杂敷 、歌诗 。 兵书略 :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 、兵技巧 。 数术略:天文 、历谱 、五行 、耆龟 、杂 占、 形 法。 方技略 :医经、医方、房中、神仙 。② 其后历代学者不不断更正添加 , 重心组合 ,
(二)基本文本与最佳版本的选择 一个文献会有不同的版本, 其中最为理想 的就是 “善本”。 关于善本 , 清末学者张之洞认 为 :“ 善本非纸白墨新之谓, 谓其为前辈通人用 古刻精校细勘付刊 , 不讹不缺之本也。”(《輶轩 语 :语学》)至于如何辨 别, 他还说 :“ 此有一 简 易法, 初学购书, 但看序跋 , 是本朝校刻 , 卷尾附 有校 勘 记, 而密 行 细 字, 写本 精 工 者 即 佳 。” (《輶轩语:语学》 ) 实际上 , 古版本按照当时的历史条件, 可分 为不同的情况 。 唐以前只有抄本 , 如敦煌发现 之唐人写经 , 宋元抄本较少而明抄本又多起来 。 因中晚唐开始有刻本, 至五代 , 官刻私刻兴起 , 但流传不甚广。 宋刻本, 至真宗方盛 , 有官刻 、 私刻和坊刻 。 元明以来, 刻本愈以增多 , 直至清 代 , 官刻有内府钦定本 、武英殿本、聚珍本, 有书 院刻本 , 而私刻本则多且精 。 在原则上 , 愈是古 代的版本, 愈以真实可靠, 所以 , 所谓善本, 在足 本 (全本, 无删节 )精本(精刻 , 无讹误)之外, 尚 要注意旧本的价值 。 宋元刻本多为善本 , 明代 以后, 则要考察其不同的情况。 版本之鉴定 , 十分复杂, 述其要者 , 大 体如 下 :一看撰写年代 , 以定时间上限 ;二读前后序 跋 (先秦至汉时的序言在后 );三 验牌记 (宋时 始有, 如今日之版权页 );四查避讳 , 可定朝代 ; 五考刻工是否精良, 是否署名;六核校阅人的年 代和头衔;七看字 体 (即 书写体和笔迹 特征 ); 八看版式, 辨认技术性识别标志 ;九看纸张 , 辨 别产地和时代;十看装潢, 如蝴蝶包背 、线装等 。 此外, 还可以查藏书者的印记 , 以定下限 , 并识 流传, 以及对书影 , 查著录 , 求旁证, 多方运用对 比法, 进行研究等。 版本之研究 , 要在辨伪 , 即 辨别伪书, 以便去伪存真, 但伪书有时也有其研 究的价值, 涉及复杂, 兹不多论 。 版本之学, 博大精深, 笼统言之, 惟恐 大而 无当。 兹引 一种 , 以见 全豹 。 例如 , 清 代小 说 《红楼梦 》 的版本, 有 两大系统 。 一个是 80 回 抄本, 其中有脂砚斋等人的批注, 称为 “脂本系 统 ”。 另一个是 120回排印系统本, 母本是由高 鹗续写的后 40回足本 , 由清代程伟元付刊的木 活字印本, 称为 “程本系统 ”。 以下是 《红楼梦》程本世系表, 以供参考:
① 朱维焕 《国学入门 》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 第 1页 。 ② 杜泽逊 《文献学概要 》 , 中华书 局 2001年版 , 第 192 -193, 196
-197页 。
1 28 到 清代 《四库全书总目 》定型之经史 子集四分
法最为完备, 其大要如下 :
大
经部 :易类、书类 、诗类、礼类 (周历 、仪礼、
并无绝对的好坏利弊, 可以说各有其适用范围
和对象, 以及 查阅和检 索的方便 与否的问 题。
为了说明问题 , 特给出以下 5种不同的图书分
类原则和编写方式 , 并举例说明, 作为典籍查阅
的认识基础:
1.丛书:丛书是成套书籍的集中和排列 , 不
一定分类 , 但保持完整的图书原貌。 例如清永
瑢、纪昀奉敕编修的 《四库全书 》, 收图书 3503
种, 近 8万卷 。 《四库 全书荟要 》, 则 为前者之
简编本, 收书 463种 , 2万余卷。
2.类书:类书是摘取各书的字句和段落 , 但
一般不改变原文 , 按内容分类编排, 形成系统。
例如 《永乐大典》, 明代永乐六年解缙等奉敕编
撰的类书 , 全书共约 3亿 7千万字 , 采用元代以
前典籍七八千种。
3.编目系统 :编目系统是按照某一分类原
则对书籍进行分 类, 只列 名目, 以便查阅 和检
索。 例如永瑢 、纪昀奉敕编修 《四库全书简要目
录》 , 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的简本删除了提
要和存目 。
4.提要系统 :图书提要是根据图书内容分
门别类进行编排 , 同时编写提要以便阅览的系
统。 例如 《四库全书总目提 要 》, 永瑢 、纪昀奉
“国学”即 “中国学术 ”之省称 。 乃相应环 绕于人生诸问题 , 以探讨其原理 、原则, 并寻求 解决之方术。 就此探求而得之原理、原则 , 以及 解决之方术, 所成就之理论系统, 称为 “学术 ”。 此一属 于 中 国特 有 之 学 术 系 统, 简 称 为 “ 国 学” 。①
此一 “国学 ”之概念和 定义, 并非完备 , 但 其名称仍可有如 下之变异 :在古 代, 尤其 是先 秦, 泛 称 为 “ 文 学 ” (相 当 于 西 方 古 代 的 literature)。 若作为中国之旧学或掌故 (文献 ), 则称为“ 国故 ”。 撮其精粹 , 称为“ 国粹” 。 欲以 科学方法而研究之, 则称为 “ 国故学 ”。 相对于 新学或西学, 称为 “旧学 ”。 至于西洋人专门研 究中国之学问 , 便称为 “汉学 ”或 “海外汉学 ”, 甚至 “中国学 ”了。
子部 :儒家类 、兵家 类、法家类 、农 家类、医 家类 、天文算法类(推步、算书 )、术数类(数学、 占候 、相宅相墓 、占卜 、命书相书、阴阳五行、杂
技术 )、艺术类 (书画、琴谱 、篆刻 、杂技 )、谱录
类(器物、食谱 、草木鸟兽虫鱼 )、杂家类(杂学、
杂考 、杂说、杂品、杂篡 、杂编 )、类书类、小说家
涵和要掌握的广阔领域。 由此, 既可有别于今日 西学的概念和系统, 便可进入中国文化典籍之文 献分类与版本选择之具体而微的学问。
一 、中国文化典籍的整理与注译
所谓中国文化典籍的整理与注译 , 包含了 文化典籍文本本身的分类与版本的鉴定 , 即一 般所谓古籍整理和文献的注释与疏解 , 也即所 谓的古文今注今译。 这两个方面的工作是古文 外译的基础 , 也构成典籍英译的基础。 因此, 本 节先探讨这些问题的解决, 然后再进入典籍英 译问题的讨论。 古籍整理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来讨论 :
例如 , 《论语 · 述而 》 云:“ 子曰 :`加 我数 年, 五十以学易, 可以无大过矣。”
根据朱子 《论语集注 》, 可知 “ 加 ”作 “假 ”, 声近而误 。 “ 五十”作“卒 ”, 形相似而误 。
在校勘文字的时候, 可在本文内就内容和 文字进行校注 , 也可参考古注其他版本和各种 类书进行校注 。 陈垣先生著 《校勘学释例 》, 提 出四种校勘方法, 兹论列如下 :
1 27 大 连 大 学
学 报
文化典籍是文献的汇编 , 而文 献是文本,
有图书与分类的不同。 这种不同, 不仅是文献 形式与表现的不同 , 也是文献内容与涵义的不 同。 在这两方面 , 文献本身都包含中国文化区 别于西洋文化的本质特色, 而这种特色, 又来源 于中国学问与西洋学问。 所以, 在讨论中国文 化典籍的文本和版本问题之前, 首先 , 要简要说 明一下“ 国学 ”的概念和分类 。
类(杂事 、异闻 、琐语 )、释家类 、道家类 。
集部 :楚辞类 、别集类、总集类 、诗文评类、
词 曲 类 (词 集、 词 选、 词 话、 词 谱 词 韵、 南 北
曲)。②
从以上图书分类可以看出国学之博大与精
深, 但从图书分类学来看 , 现今采用最多的是西
方图书馆分类法。 实际上, 中西分类方法之间
(一)中 国文化典籍的范 围与图书分类 系 统
定义和分类乃为学求知之大端和基础 , 而 文献的掌握则是研究任何一门学问的基本功 。 国学文献之分类乃一学问, 以西汉刘向刘歆父 子的《七略 》发其端 , 将图书分为六大类三十八 小类:
六艺略:易、书 、诗 、礼 、乐 、春秋 、论 语、 孝 经 、小学。
连 大 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礼记 、三礼总义、 通礼、 杂礼书 )、 春秋类 、孝经 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 、乐类 、小学类 (训诂 、字 书、韵书 )。
史部 :正史类 、编年 类、纪 事本末 类、 别史
学 报
二 ★ 一 ★ 年 第 一 期
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 (诏 令、奏议 )、传记类 (圣贤、名人 、总录、杂录 、别录 )、史抄类 、载记 类、时令类、地理类 (宫殿疏、总志 、都会郡县 、河 渠、边防 、山川 、古迹 、杂记、游记、外纪 )、职官类 (官制、官箴 )、政书类 (通制、典礼 、邦计 、军政、 法令 、考工)、目录类 (经籍、金石)、史评类。
敕编修 , 解题书 目, 收入 库书 3461 种 , 近 8 万
卷。 按经史子集四大类及若干小类编排, 各类
前有小序, 书后有提要 , 简要介绍 、考证和评论 该书。
5.百科全书 :百科全书是按照知识系统, 组 织专门人才编成词条 , 属于著述 , 以形成完整的 知识系统 , 方便查阅 。 例如 《大英百科全 书 》, 按知识门类分为十大类 , 其汉语简编本有十大 卷 。 还有《辞海 》和《中国大百科全书》, 均属于 当代国内出版的百科全书类。
中国文化典籍翻译
———概念 、理论与技巧
王宏印
(南开大学 外国语学院 , 天津 300071)
摘 要 :中国文化典籍翻译所涉及的问题方方面面 , 如英译的基 本概念 、翻译 理论和翻译技能 , 国学及 文 化典籍的界定与分类 ,版本的选择与注释疏解 , 以及今译和英译 的诸多方面 , 从其具体所涉及 的词语 、句 子 、篇章层面的转换与安排以及文化差异等方面来探讨 中国文化典籍翻译 , 有助于这 一领域工作的开 展 和研究的深化 。 关键词 :中国学术 ;文化典籍 ;典籍整理 ;翻译理论 ;翻译技巧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2395(2010)01 -0127 -07 收稿日期 :2009 -10 -10 作者简介 :王宏印 (1953 -), 男 ,南开大学外国 语学院英 语系教授 , 翻译研 究中心副 主任 , 博士研究生 导 师 ,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后流动站站长 ,翻译学专业学科带头人 , 主要从事翻译学研究 。
国学之要点 , 可分为四门 :一曰 考据之学, 目录 、版本 、校勘 、辨伪 、辑佚 、文字 、声韵、训诂 等实证之学 , 是也 。 二曰词章之 学, 诗、词 、曲、 赋、文章、小说、俗文学等文字修辞之学, 是也。 三曰义理之学, 凡经、子、玄 、佛 、理学 、哲学、宗 教等原理之学问, 是也。 四曰经世之学, 乃指政 治、社会 、经济 、史 、地、兵、农 、医 、工、商数等实 用之学, 是也 。
1.对校法 :此法指收集不同的版本, 包括祖 本(原始本 )和别本, 一一 对校, 发现 差别之处 就记录下来, 标注出来。 2.本校法 :在一个文本 内部进行前后内容和文字的互校 , 发现异同 , 纠 正错误。 3.他校法 :用一个本书和其他相关的 书籍进行参校 , 最好是本书引用的书籍或其他 书籍引用本书的 情况, 最 为相关 , 也最有 说服 力。 4.理校法 :在缺乏相关资料而又发现有问 题时 , 校勘者可以根据常识与逻辑 , 或者根据文 字、音韵 、语法 、修辞 、行文规律与习惯等推断古 书讹误。 这种方法 , 称为理校法。
三让堂本
商务本
东观阁本
(约 1829)
王 、姚合评本
(1911)
中华索隐本 程甲本
抱青阁本
(约 1795)
王张姚合评本
(约 1838) (1916)
(1791冬 )
(1799)
(约 1884)
藤花榭本
王希廉评本
王蝶合评本
(约 1818)
(1832)
(1906)
亚东初排本
(1921)
世界 (足)本
(1934)
亚东重排本
开明洁本
(1927)
(1935)
程乙本
作家本
(1792春 )
(1953)
人民文学本
(1957)
程丙本
(1792夏 )
(三 )文献的古文校勘、注释与疏解 在典籍翻译以前, 校勘是产生可靠文本的
必要工作。 其所以必要, 原因不少。 首先是由 于古书简策的丝韦断绝 , 造成简策错乱, 需要整 理。 其次是必须删除传抄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衍 羡字句, 增补缺脱的字句, 校正错误的字句等。 这样 , 就可以整理出一个可靠的文本了 。
诸子略:儒、道 、阴阳 、法、名 、墨、纵横、杂 、 农 、小说家 。
诗赋略 :屈赋、陆赋、荀赋、杂敷 、歌诗 。 兵书略 :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 、兵技巧 。 数术略:天文 、历谱 、五行 、耆龟 、杂 占、 形 法。 方技略 :医经、医方、房中、神仙 。② 其后历代学者不不断更正添加 , 重心组合 ,
(二)基本文本与最佳版本的选择 一个文献会有不同的版本, 其中最为理想 的就是 “善本”。 关于善本 , 清末学者张之洞认 为 :“ 善本非纸白墨新之谓, 谓其为前辈通人用 古刻精校细勘付刊 , 不讹不缺之本也。”(《輶轩 语 :语学》)至于如何辨 别, 他还说 :“ 此有一 简 易法, 初学购书, 但看序跋 , 是本朝校刻 , 卷尾附 有校 勘 记, 而密 行 细 字, 写本 精 工 者 即 佳 。” (《輶轩语:语学》 ) 实际上 , 古版本按照当时的历史条件, 可分 为不同的情况 。 唐以前只有抄本 , 如敦煌发现 之唐人写经 , 宋元抄本较少而明抄本又多起来 。 因中晚唐开始有刻本, 至五代 , 官刻私刻兴起 , 但流传不甚广。 宋刻本, 至真宗方盛 , 有官刻 、 私刻和坊刻 。 元明以来, 刻本愈以增多 , 直至清 代 , 官刻有内府钦定本 、武英殿本、聚珍本, 有书 院刻本 , 而私刻本则多且精 。 在原则上 , 愈是古 代的版本, 愈以真实可靠, 所以 , 所谓善本, 在足 本 (全本, 无删节 )精本(精刻 , 无讹误)之外, 尚 要注意旧本的价值 。 宋元刻本多为善本 , 明代 以后, 则要考察其不同的情况。 版本之鉴定 , 十分复杂, 述其要者 , 大 体如 下 :一看撰写年代 , 以定时间上限 ;二读前后序 跋 (先秦至汉时的序言在后 );三 验牌记 (宋时 始有, 如今日之版权页 );四查避讳 , 可定朝代 ; 五考刻工是否精良, 是否署名;六核校阅人的年 代和头衔;七看字 体 (即 书写体和笔迹 特征 ); 八看版式, 辨认技术性识别标志 ;九看纸张 , 辨 别产地和时代;十看装潢, 如蝴蝶包背 、线装等 。 此外, 还可以查藏书者的印记 , 以定下限 , 并识 流传, 以及对书影 , 查著录 , 求旁证, 多方运用对 比法, 进行研究等。 版本之研究 , 要在辨伪 , 即 辨别伪书, 以便去伪存真, 但伪书有时也有其研 究的价值, 涉及复杂, 兹不多论 。 版本之学, 博大精深, 笼统言之, 惟恐 大而 无当。 兹引 一种 , 以见 全豹 。 例如 , 清 代小 说 《红楼梦 》 的版本, 有 两大系统 。 一个是 80 回 抄本, 其中有脂砚斋等人的批注, 称为 “脂本系 统 ”。 另一个是 120回排印系统本, 母本是由高 鹗续写的后 40回足本 , 由清代程伟元付刊的木 活字印本, 称为 “程本系统 ”。 以下是 《红楼梦》程本世系表, 以供参考:
① 朱维焕 《国学入门 》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 第 1页 。 ② 杜泽逊 《文献学概要 》 , 中华书 局 2001年版 , 第 192 -193, 196
-197页 。
1 28 到 清代 《四库全书总目 》定型之经史 子集四分
法最为完备, 其大要如下 :
大
经部 :易类、书类 、诗类、礼类 (周历 、仪礼、
并无绝对的好坏利弊, 可以说各有其适用范围
和对象, 以及 查阅和检 索的方便 与否的问 题。
为了说明问题 , 特给出以下 5种不同的图书分
类原则和编写方式 , 并举例说明, 作为典籍查阅
的认识基础:
1.丛书:丛书是成套书籍的集中和排列 , 不
一定分类 , 但保持完整的图书原貌。 例如清永
瑢、纪昀奉敕编修的 《四库全书 》, 收图书 3503
种, 近 8万卷 。 《四库 全书荟要 》, 则 为前者之
简编本, 收书 463种 , 2万余卷。
2.类书:类书是摘取各书的字句和段落 , 但
一般不改变原文 , 按内容分类编排, 形成系统。
例如 《永乐大典》, 明代永乐六年解缙等奉敕编
撰的类书 , 全书共约 3亿 7千万字 , 采用元代以
前典籍七八千种。
3.编目系统 :编目系统是按照某一分类原
则对书籍进行分 类, 只列 名目, 以便查阅 和检
索。 例如永瑢 、纪昀奉敕编修 《四库全书简要目
录》 , 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的简本删除了提
要和存目 。
4.提要系统 :图书提要是根据图书内容分
门别类进行编排 , 同时编写提要以便阅览的系
统。 例如 《四库全书总目提 要 》, 永瑢 、纪昀奉
“国学”即 “中国学术 ”之省称 。 乃相应环 绕于人生诸问题 , 以探讨其原理 、原则, 并寻求 解决之方术。 就此探求而得之原理、原则 , 以及 解决之方术, 所成就之理论系统, 称为 “学术 ”。 此一属 于 中 国特 有 之 学 术 系 统, 简 称 为 “ 国 学” 。①
此一 “国学 ”之概念和 定义, 并非完备 , 但 其名称仍可有如 下之变异 :在古 代, 尤其 是先 秦, 泛 称 为 “ 文 学 ” (相 当 于 西 方 古 代 的 literature)。 若作为中国之旧学或掌故 (文献 ), 则称为“ 国故 ”。 撮其精粹 , 称为“ 国粹” 。 欲以 科学方法而研究之, 则称为 “ 国故学 ”。 相对于 新学或西学, 称为 “旧学 ”。 至于西洋人专门研 究中国之学问 , 便称为 “汉学 ”或 “海外汉学 ”, 甚至 “中国学 ”了。
子部 :儒家类 、兵家 类、法家类 、农 家类、医 家类 、天文算法类(推步、算书 )、术数类(数学、 占候 、相宅相墓 、占卜 、命书相书、阴阳五行、杂
技术 )、艺术类 (书画、琴谱 、篆刻 、杂技 )、谱录
类(器物、食谱 、草木鸟兽虫鱼 )、杂家类(杂学、
杂考 、杂说、杂品、杂篡 、杂编 )、类书类、小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