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文论导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类“人本批评”或“人本主义研究”; 第二类“文本批评”或“科学主义研究”;
第三类以“批判理论”为基础的“文化研究”。
1.4 理论谱系: 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演变(不同视角)
A.反思现代性视角: 从现代批评到后现 代批评的演变
B.文学观念演变视 角:从文学的审美 研究到文学的文化 研究
C.语言意识转变视 角:从关注语言形 式对文学的规定性 过渡到关注语言活 动的规定性
现代语言哲学
卡西尔《人论》: 人不再能够直接地面对实在,他不可能仿佛 是面对面地直观实在了。人的符号活动能力 (Symbolic activity)进展多少,物理实在似 乎也就相应地退却多少。在某种意义上说, 人是不断地与自身打交道而不是在应付事物 本身。他是如此地使自己被包围在语言的形 式、艺术的想象、神话的符号以及宗教的仪 式之中,以至除非凭借这些人为媒介物的中 介,他就不可能看见或认识任何东西。
19世纪末形成的文学研究模式
①主体 性原则 ②工具 语言观 ④文学 研究学 科化
③审美 自律论
1.2 反思现代性: 20世纪文学研究的时代语境
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理论认为: “单一个体只是在非常有限的意义上,独自创造 了我们归之于他的言语方式和思想方式。他使用 他的群体的语言;他按他的群体的思维方式思维。 他发现只有一定量的词汇及其意义随他使用。这 在很大的程度上不只是决定研究周围环境的手段, 而且它们同时也表明了从什么角度,在什么活动 背景下,客体迄今为止对于群体或个体才是易于 理解和易于接近的。”
②心理学革命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潜 意识的关注 弗洛伊德学说的另一个颠覆 传统的观点是对性的强调 非理性主义思潮与反思现代 性
③现代语言哲学: 语言转向(linguistic turn)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 关于哲学问题的大多数命题和问题不是虚伪的, 而是无意思的。„„哲学家们的大多数问题和命 题是由于我们不理解语言的逻辑而来的。 (它们是属于善多少和美同一这一类的问题的。) 因此最深刻的问题实际上不是问题,这是不足为 怪的。 全部哲学就是“语言批判”。
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
霍克海默《批判理论》: “在近几十年剧烈的阶级冲突中, 虽然统治者们已经不得不越来越 依靠现实的统治机器,但是意识 形态对维系一个有崩溃之虞的社 会结构来说仍然是相当重要的凝 聚力量。” 高度关注意识形态领域
马尔库塞: “当代社会的各种能力(智力的和 物质的)比以往任何时候要大得不 可估量,这意味着社会对个人统治 的范围比以往任何时候要大得不可 估量。我们的社会,在一个极高的 效率和一个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的 双重基础上,以技术而不是以恐怖 来克服离心的社会力量而显出特 色。”因此,“调查这些发展的根 源和考察它们的历史选择,是当代 社会批判理论目的的组成部分。”
现代性问题
科学技术在20世纪获得突飞猛进的发 展,社会生产力所达到的程度超出了 以往历史的总和;人类的生活质量和 生活方式有了巨大的变化。 工具理性泛滥;宗教衰落导致信仰、 价值和精神的失落;生态环境破坏; 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功利主义; 资本垄断与极权主义政治。
1.3 知识结构: 文学研究的思想资源
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关系?海森堡提出测不准关系?玻尔提出互补原理?指出不能同时准确地测定粒子的位置和动量?知识的相对性?主体因素和先决条件对认识的影响心理学革命?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潜意识的关注?弗洛伊德学说的另一个颠覆传统的观点是对性的强调?非理性主义思潮与反思现代性语言转向linguisticturn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
1.4 理论谱系: 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演变
系谱学研究强调: 历史过程不是一个单线的、进化的、有清晰 因果关系的过程。 任何思想、观念和理论的发展都是非连续性 的、不断演化的过程。 否认一种理论或思想的形成是某种原因造成, 而是将其视为一系列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①现象学哲学 ②心理学革命
③现代语言哲学
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
Hale Waihona Puke ①现象学哲学胡塞尔:“意识的意向性” 第一,意识的发生是意向建构的 结果; 第二,不被意向意识到的实在, 只能“悬置”起来,不予讨论; 第三,物质的东西作为整体不具 有独立存在的意义。
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关系
海森堡提出“测不准关系” 玻尔提出“互补原理” 指出不能同时准确地测定粒子 的位置和动量 知识的相对性 主体因素和先决条件对认识的 影响
现代语言哲学
卡西尔《人论》:
除了在一切动物种属中都可以看到的感受器系统 和效应器系统以外,在人那还可发现可称之为符 号系统的第三环节,它存在于这两个系统之间。 这个新的获得物改变了整个人类生活。与其他动 物相比,人不仅生活在更为宽广的实在之中,而 且可以说,他还生活在新的实在之维中。 在有机体的反应(reaction)与人的应对 (response)之间有着不容抹杀的区别。在前一 种情况下,对于外界刺激的回答是直接而迅速地 作出的;而在后一种情况下,这种回答是延缓了 的—它被思想的缓慢复杂过程所打断和延 缓。„„
1.导 论
塞尔登: “60年代兴起的理论大潮 无疑是对过去占主导地位 的人文主义、道德主义传 统的突破。”
马尔赫恩: (20世纪文学研究)“对 古老的文学批评世界是致 命的。„„它们瓦解了文 学这一学科赖以建立的深 层分类学和标准性原理, 并以这一方式解构了文学 全体的想象力。”
1.1 范式转换: 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意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
霍克海默:意识形态渗入日常生活 “生产过程对人的影响,并不仅仅 表现在直接的当代形式中,„„而 且还表现为被整合进诸如家庭、学 校、教会、崇拜构制等一系列变化 缓慢和相对稳定体制中的形式。”
1.4 理论谱系: 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演变
常见的描述把20世纪文学研究分为三种类型
借用科学哲学家库恩的理论来说:20世纪 西方文学研究所发生的变化可以说是一种 文学研究的“范式”(paradigm)转换。 “范式”转换意味着“世界观的改变” 库恩论范式转换的意义:“革命之前科学 家世界中的鸭子到革命之后就成了兔子”。
范式构成
①“科学共同体”(Scientific community) “一个范式就是一个科学共同体的成员共 有的东西”,“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 等因素。 ②拥有共同的知识背景,经受过相同的教 育和专业训练。 ③共有的研究对象,共有的“问题意识”。 ④共有的研究模式、话语和符号。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
不只是因为理论方法的新颖才成为研 究对象 也不是一个仅靠时间概念聚集的对象 20世纪文学研究重构了一种新的文学 研究范式 这个研究范式质疑甚至瓦解了传统的 文学观念
研讨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方式
研究角度: 文学研究的范式及其形成 基本内容: ①重要的文学研究思潮的观点、理论、 方法及其形成的知识背景 ②20世纪以来西方文学研究发展、演 变的轨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