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药剂学实验(DOC 105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液体药剂
液体药剂系指药物分散于液体分散媒中所制备成的内服或外用的液体形态的制剂。
液体制剂是其它剂型的基础剂型,药剂学上一些普通剂型如注射剂、软膏剂、栓剂、气雾剂等均以溶液型、混悬型、乳剂型液体制剂为基础,所以液体制剂的应用具有普遍的意义。
按分散系统可将液体药剂分为:
1均相液体制剂
1)低分子溶液剂也称溶液剂,由低分子药物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液体药剂。
2)高分子溶液剂由高分子化合物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液体药剂。
2 非均相液体制剂
1)1)溶胶剂又称疏水胶体溶液。
2)2)混悬剂由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在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匀分散体系。
3)乳剂由不溶性液体药物以液滴状态分散在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匀分散体系。
第一部分溶液型液体药剂
一、目的与要求
1 掌握溶液性液体药剂的基本制备方法。
2 掌握溶液剂、混悬剂和乳剂中附加剂的使用方法。
二、基本概念和实验原理
溶液型液体药剂系指药物以分子或离子状态分散于溶剂中制成的内服或外用的液体形态的制剂。
常用溶媒有水、乙醇、甘油、丙二醇等。
溶液剂通常采用溶解法、稀释法和化学反应法制备。
属于溶液型液体药剂的有溶液剂、芳香水剂、糖浆剂等。
最常用的是溶液剂
和糖浆剂。
溶液剂系指小分子药物溶解于溶剂中所形成的澄明溶液,糖浆剂系指含有药物或芳香物质的浓蔗糖水溶液。
纯蔗糖的近饱和水溶液称为单糖浆,其浓度为85%(g/ml)或64.7%(g/ml),不含任何药物,除供制备含药糖浆外,可作为矫味剂、助悬剂等。
在制备溶液型液体药剂时,常需采用一些方法,如成盐、增溶、助溶、潜溶等,以增加药物在溶媒中的溶解度。
另外,根据需要还可加入抗氧剂、甜味剂、着色剂等附加剂。
在制备流程中,一般先加入复合溶媒、助溶剂和稳定剂等附加剂。
为了加速溶解进程,可将药物粉碎,通常取溶媒处方量的1/2~3/4搅拌溶解,必要时可加热,但受热不稳定的药物不宜加热。
三、仪器与材料
仪器:烧杯(50ml)、玻璃漏斗(6cm、10cm)、量筒(100ml)、普通天平、玻璃棒、滤纸、电炉等。
材料:碘、碘化钾、蔗糖、氯霉素、乙醇、蒸馏水等。
四、实验内容
(一)复方碘溶液(卢戈氏溶液)
1 处方
碘
碘化钾 5g
蒸馏水加至50ml
2 2 制备流程
3 用途
调节甲状腺功能,用于缺碘引起的疾病,如甲状腺肿、甲亢等的辅助治疗。
(二)单糖浆
1 处方
蔗糖 85g
蒸馏水加至100ml
2 制备流程
3 用途矫味剂,助悬剂等。
(三)氯霉素滴耳剂
1 处方
氯霉素
乙醇 15ml
甘油加至50ml
2 制备流程
3 用途
用于急性和慢性中耳炎、急性和慢性外耳道炎。
实验指导
一、预习要求
1 1 掌握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2 2 熟悉溶液型液体药剂的常用溶媒;
3 3 参考实验讲义,列出试验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二、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
1 碘在水中的溶解度为1:2950,碘化钾作为助溶剂可与碘生成易溶于水的络合物,同时使碘稳定不易挥发,并减少其刺激性。
2 制备复方碘溶液时应注意加入次序:先加入碘化钾溶解后再投入难溶性碘。
3 溶解碘化钾时所用的蒸馏水为处方量的50%至80%,既能使碘化钾溶解,又能使碘化钾具有较高浓度,以利于碘的溶解。
4 碘溶液为氧化剂,应贮存于密闭玻璃瓶内,不得与木塞、橡皮塞及金属塞接触。
试验所得样品应统一回收。
5 配制单糖浆流程中,蔗糖溶解后应继续煮沸,但保持时间不可过久,以
免产生过多的转化蔗糖,甚至产生焦糖使糖浆呈棕色。
6 糖浆用精制棉过滤色度较慢,可用棉垫(二层纱布之间夹一层棉花)或多层纱布过滤,增加接触面,提高滤速。
7 氯霉素在水中溶解度<0.25%,在乙醇中易溶,所以加乙醇可增加氯霉素溶解度,也能防止其温度低时析出。
三、思考题
1、1、分析本实验中各处方中各种组份的作用。
2、2、配制单糖浆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第二部分胶体型液体药剂
一、一、目的和要求
掌握胶体药物的溶解特性和制备胶体溶液的方法。
二、二、基本概念和实验原理
胶体型液体药剂系指固体药物以1~500nm大小的粒子分散于适当的分散媒中制得的均相或非均相体系,如胶浆剂、涂膜剂等。
一些胶体制品(如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纤维素衍生物、右旋糖苷等),当遇水后都形成亲水的胶体溶液。
胶体物质按其与分散媒之间的亲和力及流变性质的不同,分为亲水胶体和疏水胶体两类。
胶体溶液的种类有:
1)1)亲水胶体溶液;
2)2)疏水胶体溶液;
3)3)保护胶体溶液;
4)4)触变胶;
5)5)凝胶等。
亲水胶体溶液的制备与低分子溶液制备流程基本相同,但药物溶解时,首先要经过溶胀过程:分次撒布于水面,使之自然膨胀,然后搅拌或加热溶解。
三、三、仪器和材料
仪器:烧杯、玻璃棒、普通天平、量筒等
材料:胃蛋白酶、稀盐酸、甘油、蒸馏水等
四、实验内容
胃蛋白酶合剂
1 处方
胃蛋白酶(1:3000) 3g
稀盐酸 2ml
甘油 20ml
蒸馏水加至100ml
2 制备流程
3 用途
有助于消化蛋白,适用于肠胃发酵性消化不良及胃酸缺乏等症。
实验指导
一、预习要求
1 1 掌握胶体溶液的种类和性质;
2 2 参考实验讲义,列出试验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二、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
1 胃蛋白酶易吸潮,称取时宜迅速。
2 胃蛋白酶在pH 1.5~2.0时活性最强,但盐酸的量若超过0.5%时,会破坏其活性,亦不可直接将其加至未经稀释的盐酸中。
3 3 处方中20%的甘油具有保持胃蛋白酶活力和调味的作
用。
4 4 强力搅拌及用棉花、滤纸过滤等均会影响本品的活性
和稳定性。
三、思考题
1 分析本实验中各处方中各种组份的作用。
2 简述亲水胶体的溶胀过程和胶溶过程。
第三部分混悬型液体药剂
一、目的与要求
1 掌握混悬剂的一般制备方法。
2 2 熟悉混悬剂中附加剂的应用:助悬剂、(反)絮凝剂及
润湿剂。
3 3 了解混悬剂的质量评定方法。
二、基本概念和实验原理
混悬剂系指固体微粒分散在液体介质中所形成的非均相分散体系。
混悬剂应具备如下质量要求:
1)1)固体微粒应细微均匀;
2)2)沉降缓慢;
3)3)沉降后不结块,再分散性能好
混悬剂的物理不稳定性包括:
1)1)微粒的沉降:微粒在重力作用下静置发生沉降。
沉降速度与微粒半径及药物微粒和介质密度差成正比,与分散介质黏度成反比。
2)2)微粒的成长与晶型转变混悬液中微粒
大小均匀性越差,小微粒转变为大颗粒速度越快,沉降速度越快。
3)3)微粒间的斥力和范德华引力
4)4)微粒的荷电与水化
为改善混悬剂的稳定性,常须在混悬剂中加入如下三类稳定剂:
1)1)助悬剂:可增大介质粘度,降低微粒聚集速度;或被药物微粒表面吸附,形成保护膜,防止微粒间聚集或晶型转变;或使混悬剂具有触变性,增加稳定性。
2)2)絮凝剂和反絮凝剂使微粒间的斥力和引力保持一定的平衡,形成疏松的絮状沉淀,其沉降体积大,不结块,重分散性好。
某些有临床特殊要求的混悬剂,其混悬粒子应细腻无絮凝,以免影响诊断的准确性,为此可加电解质减少絮凝,称为反絮凝。
此类物质一般为电解质。
3)3)润湿剂使混悬剂中有较好的固—液二相结合状态。
常用Tween类、Span类、Poloxamer等表面活性剂。
混悬剂的制备方法有分散法(如研磨粉碎)和凝聚法(微粒结晶法和化学反应法)。
三、仪器与材料
仪器:乳钵、烧杯、量筒、普通天平
材料:炉甘石、氧化锌、甘油、柠檬酸钠、三氯化铝、羧甲基纤维素钠、沉降硫磺、硫酸锌、吐温80、樟脑醑、蒸馏水等
四、实验内容
(一)炉甘石洗剂
1 处方
表1-1 炉甘石洗剂5种处方组成
3 用途
有轻度收敛止痒作用。
局部涂搽用于急性湿疹、亚急性皮炎。
4 4
沉降容积比F 的测定
将配制好的各洗剂置50ml 具塞量筒中,闭塞,振摇1min ,记录初高度H 0,再分将放置5、10、20分钟和1、2、6小时后的沉降物高度Hu 记录于表1-2中。
然后以F (F =Hu/H 0)为纵坐标,时间t 为横坐标,绘制沉降曲线图。
表1-2 炉甘石洗剂沉降速率数据
(二) 复方硫磺洗剂
1 处方
沉降硫磺
硫酸锌
吐温
樟脑醑
甘油 2ml
蒸馏水加至50ml
2 制备流程
3 用途
保护皮肤,抑制皮脂分泌。
适用于皮脂溢出、痤疮及酒渣鼻等。
(三)磺胺嘧啶合剂
1 处方
磺胺嘧啶 10g
氢氧化钠
柠檬酸 3g
柠檬酸钠
苯甲酸钠
1%糖精钠溶液适量
香精适量
蒸馏水加至100ml
2 制备流程:微粒结晶法
3 用途
磺胺类药。
用于治疗脑膜炎球菌、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及淋球菌所致的疾病。
实验指导
一、预习要求
1 影响混悬剂稳定性的物理因素;
2 混悬剂中稳定剂的类型、作用及常用品种;
3 参考实验讲义,列出各试验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二、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
1 炉甘石洗剂配制不当或助悬剂使用不当,不易保持良好的悬浮状态,重分散性差,且涂用时会有沙砾感。
改进措施有:加入高分子物质(如纤维素类衍生物等)作助悬剂;控制絮凝,加入三氯化铝作絮凝剂或与新洁尔灭合用,采用柠檬酸钠作为反絮凝剂。
2 炉甘石、氧化锌为亲水性药物,可被水润湿,先加入适量甘油研磨成糊状,使粉末在水中分散,可防止颗粒聚集,振摇时易于悬浮。
中和部分电荷,
3 炉甘石洗剂中的炉甘石和氧化锌带负电,加入少量AlCl
3
使炉甘石、氧化锌絮凝沉降,从而防止结块,改善分散性。
4 硫磺的选用:硫磺有升华硫、精制硫和沉降硫三种,其中沉降硫颗粒最细,故本品选用沉降硫。
5 硫磺为疏水性强的物质,不易被水润湿,且表面吸附有空气,给制备混悬剂带来困难。
但能被甘油所润湿,故应加入润湿剂甘油,充分研磨,使其吸附于微粒表面,增加亲水性,利于硫磺的分散。
樟脑醑中含有乙醇,能使硫磺润湿,故亦可将硫磺先用樟脑醑润湿。
6 加入樟脑醑时,应以细流慢慢加入至水中并急速搅拌,以防止樟脑醑因骤然改变溶媒而析出大颗粒。
7 磺胺类药物不溶于水,可溶于碱液。
但钠盐不稳定,以吸收空气中的CO
2而析出沉淀,同时也易受光线和金属离子的催化而氧化变色,故一般不用其钠盐制备溶液剂。
8 用酸调节磺胺钠盐溶液成酸性,即可转变成磺胺类微晶析出,利用此微晶可制备分散均匀的混悬液,微晶粒径<10um,沉降缓慢,克服了用一般分散法制备磺胺类药物混悬液时易出现的分层、粘瓶、不易分散且吸收差等缺点。
三、思考题
1 分析本实验中各处方中各种组份的作用。
2 根据实验结果,判断各炉甘石洗剂的优劣。
2 化学反应法制备微晶还适用于哪些药物?试举1-2例。
除化学反应法外,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制得微晶?
第四部分乳剂型液体药剂
一、目的与要求
1 掌握乳剂的一般制备方法。
2 掌握乳剂类型的鉴别方法。
3 掌握测定油乳化所需HLB值的方法。
二、基本概念和实验原理
乳剂系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液体(分散相,内相)以细小液滴的形式分散于另一种与之不相混溶的液体(分散介质,外相)中得到的一种非均相液体制剂。
分为O/W型或W/O型,常采用稀释法和染色镜检法进行鉴别。
乳剂中需加入乳化剂使乳剂稳定。
乳化剂类型有表面活性剂(阴离子型乳化剂、非离子型乳化剂、两性离子型乳化剂)、天然乳化剂(如阿拉伯胶、西黄耆
胶、明胶等)、固体粉末乳化剂(如Mg(OH)
2、Al(OH)
3
、Ca(OH)
2
等)和辅
助乳化剂(如十八醇、单硬脂酸甘油酯、硬脂酸等)。
乳化剂的选择根据乳剂的类型、乳化剂性能及给药途径。
通常将乳化剂组成混合乳化剂来使用,以防止单独使用乳化剂所产生的不稳定性。
乳剂的制备方法有油中乳化剂法(干胶法)、水中乳化剂法(湿胶法)及新生皂法(nascent soap method)等。
小量制备时可用乳钵,大量生产可用搅拌机、乳匀机、胶体磨完成。
三、仪器与材料
仪器乳钵、具塞量筒(25ml)、显微镜、普通天平等
材料液体石蜡、氢氧化钙、花生油、阿拉伯胶、西黄蓍胶、吐温80、司盘80、蒸馏水等
四、实验内容
(一)石灰搽剂
1 处方
氢氧化钙溶液 10ml
花生油 10ml
2 制备流程:新生皂法
3 用途
用于轻度烫伤。
具有收敛、保护、润滑、止痛等作用。
(二)液体石蜡乳
1 处方
液状石蜡 12ml
阿拉伯胶 4g
西黄蓍胶 0.5g
5%尼泊金乙酯醇溶液 0.1ml
1%糖精钠溶液适量
香精适量
蒸馏水加至30ml
2 制备流程:干胶法
酯醇溶
3 用途
轻泻剂。
用于治疗便秘,特别适用于高血压、动脉瘤及手术后便秘的病人,可以减轻排便用力的痛苦。
(三)乳剂类型的鉴别
本实验根据乳剂的内外相(水相或油相)水溶性的不同进行判断。
(1)稀释法
取试管2支,分别加入液体石蜡乳和石灰搽剂1滴,再加入蒸馏水约5ml,振摇数次,观察乳剂与蒸馏水的混合情况,判断乳剂类型。
判断依据:能与水较均匀混合者为O/W乳剂,反之为W/O乳剂。
(2)染色镜检法
将液体石蜡乳和石灰搽剂分别涂在载玻片上,用苏丹红溶液(油溶性染料)和亚甲蓝溶液(水溶性染料)各染色一次,在显微镜下观察并判断乳剂类型。
判断依据:乳滴内为红色或乳滴外为蓝色者为O/W乳剂;乳滴内为蓝色或乳滴外为红色者为W/O乳剂
(四)液状石蜡乳化所需HLB值的测定
1 处方
表1-3 液状石蜡乳5种处方组成
Tween80Span80
2 制备流程
将所制备的乳剂转移至具塞量筒中,分别于第5、10、30和45min测量水层高度,记录于表1-4,并判断液状石蜡乳化所需HLB值。
表1-4 不同处方液状石蜡乳分层速率数据
实验指导
一、预习要求
1 熟悉常用的乳化剂;
2 了解干胶法、湿胶法及新生皂法;
3 参考实验讲义,列出各试验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二、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
1石灰搽剂为W/O型乳剂。
其中的乳化剂系氢氧化钙与花生油中所含的少量游离脂肪酸经皂化反应所形成的钙皂,此钙皂可再乳化花生油而生成W/O型乳剂。
其他植物油(如菜油、麻油等)也含有少量游离脂肪酸,可替代本品中的花生油。
2 液体石蜡乳系O /W型乳剂,在制备初乳时,添加的水量不足或加水过慢时,易形成W/O型初乳,且难以转变成O /W型乳剂,形成后亦易破裂;初乳中如果添加水量过多,因外相水液粘度较低,不能将油较好地分散成油滴,制成的乳剂也不稳定和易于破裂。
故操作上应遵守用干胶法制备初乳的要求,所需用水需一次加入。
3 测定液体石蜡乳化所需HLB值的方法,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已知HLB值的乳化剂按不同重量比例,配成具有不同HLB值的混合乳化剂。
再与液体石蜡制备成一系列乳剂,在室温条件下或采用加速试验的方法观察乳剂的乳析速度。
稳定性最佳的乳剂所用混合乳化剂的HLB值,即为液体石蜡乳化所需的HLB值。
三、思考题
1 分析本实验中各处方中各种组份的作用。
2 分析各处方中的乳化剂。
3 分析乳剂的不稳定性类型及其产生原因。
实验二浸出制剂的制备
一、目的和要求
1.通过橙皮酊的制备,掌握浸渍法的操作要点。
2.通过桔梗流浸膏的制备,掌握渗漉法的操作要点。
3.通过板蓝根浸膏粉的制备,掌握喷雾干燥法原理,了解喷雾干燥器的使用方法。
二、基本概念和实验原理
1.酊剂系指药物用规定浓度的乙醇浸出或溶解制成的澄清液体制剂,亦可用流浸膏稀释制成。
除只有规定外,含有毒、剧药品的酊剂,每100ml相当于原药物10g;其它酊剂,每100m1相当于原药物20g。
2.流浸膏剂系指药材用适宜的溶剂浸出有效成分后,蒸去部分溶剂,调整浓度至规定标准而制成的制剂,亦可用浸膏剂加规定溶剂稀释制成。
除另有规定外,流浸膏剂每1ml相当于原照药材1g。
3.浸膏剂系指将药材浸出液浓缩后制得的稠膏状或粉状的半固体或固体剂型。
除特别规定外,每1g浸膏剂相当于2~5g原药材。
一些浸膏剂需用稀释剂调整至规定标准。
浸膏剂分为稠浸膏剂和干浸膏剂两种,前者为半固体,具有粘性,含水量约为15~20%;后者为干燥粉状制品,含水量约为5%,可用稠浸膏剂干燥制备,亦可以采用喷雾干燥法、冷冻干燥法或其它适宜方法将药材浸出液直接干燥成细粉。
4.浸出方法
(1)浸渍法取适当粉碎的药材,置有盖容器中,加入适量溶剂,密盖,搅拌或振摇,浸渍3~5日或规定的时间。
倾取上清液,残渣用力压榨,挤压出的残液与上清液合并(或加入溶剂适量,依法浸渍至有效成分充分浸出;合并浸出液)。
加溶剂至规定量后,静置24小时,过滤,即得酊剂。
(2)渗漉法药材经适当粉碎后,加规定的溶剂均匀湿润,密闭放置一定时间,均匀装入渗漉器(图1)内,加入适量溶剂(高出药材面)。
放置适当时间后,按规定的速度渗漉并随时补充溶剂,先收集约85%药材重的初漉液另器保存,续漉液(约为初漉液的3~5倍)经低温浓缩后与初漉液含并,稀释或浓缩至规定标
准,静置,取上清液分装,即得。
图1渗漉装置
1—渗漉筒;2—药粉;3—脱脂棉(未置筛板),4—滤纸;5—浸出溶剂;6—烧瓶;7—接收瓶
(3)煎煮法将经处理的药材加适量的水,加热煮沸2~3次而使其有效成分煎出的方法。
5.喷雾干燥是药物干燥方法之一,即将药液浓缩到一定程度后喷雾成小雾滴,与干燥介质热空气相遇而进行热交换,很快完成水分的蒸发,物料干燥为粉末或颗粒。
三、仪器和材料
仪器:圆锥形渗漉筒(500ml),磨塞广口瓶(500ml),木槌,接收瓶(250m1),蒸馏瓶(250m1),量杯(500m1),球形冷凝管(25cm),酒精温度计,电炉,普通天平,喷雾干燥器等。
材料:橙皮(粗粉),桔梗(粗粉),板蓝根(粗粉),70%乙醇,蒸馏水等。
四、实验内容
(一) 橙皮酊
1.处方
橙皮(粗粉) 20g
70%乙醇适量
共制100m1
2.制法按浸渍法制备。
称取干燥橙皮粗粉20g,置广口瓶中,加70%乙醇100ml,密盖,浸渍3日。
倾取上层清液用纱布过滤,残渣中挤出的残液与滤
液合并,加70%乙醇至全量,静置24小时,过滤,即得。
含醇量应为48~54%。
3.用途芳香、苦味健胃药,亦有祛痰作用。
常用于配制橙皮糖浆。
(二) 桔梗流浸膏
1.处方
桔梗(粗粉) 60g
70%乙醇适量
共制60m1
2.制法按渗漉法制备。
称取桔梗粗粉60g,加70%乙醇适量使均匀湿润、膨胀后,分次均匀填装于渗漉筒内,加70%乙醇浸没,浸渍48小时。
缓缓渗漉,先收集51m1初漉液,另器保存,继续渗漉,续漉液经低温减压浓缩后,与初漉液合并,调整至60m1,静置数日,过滤,即得。
3.用途为祛痰剂。
常用于配制咳嗽糖浆。
(三) 板蓝根浸膏粉
1.处方
板蓝根 100g
水适量
2.制法称取板蓝根100g,洗净,加水煎煮半小时,过滤;残渣续加水煎煮15分钟,过滤。
合并煎液,浓缩成1:1。
冷藏后过滤,测比重,用喷雾干燥器喷干成细粉。
3.用途清热解毒药。
常用于流行性感冒的治疗及预防。
实验指导
一、预习要求
1.熟悉常用的浸出方法、浸出原理以及提高浸出效率的方法。
2.了解浸出液的浓缩、干燥原理及其常用设备。
3.掌握常用浸出制剂的概念,比较相互异同。
4.参考实验讲义和操作要点,写出实验步骤。
二、操作要点与注意事项
1.橙皮中含有挥发油及黄酮类成分,用70%乙醇能使橙皮中的挥发油全部提出,且防止苦味树脂等杂质的溶入。
2.新鲜橙皮与干燥橙皮的挥发油含量相差较大,故规定用干橙皮投料。
3.桔梗的有效成分为皂苷,在酸性水溶液中煮沸,则生成桔梗皂苷元及半乳糖。
故桔梗不宜采用低浓度乙醇作溶剂,以避免苷类水解,且浓缩时温度不宜过高。
若必须用稀醇(55%)浸出时,应加入氨溶液调整至微碱性,以延缓苷的水解。
4.药材粉碎程度与浸出效率有重要关系。
对组织较疏松的药材如橙皮,选用其粗粉浸出即可;而组织相对致密的桔梗,则可以选用中等粉或粗粉。
粉末过细可能导致较多量的树胶、鞣质、植物蛋白等粘稠物质的浸出,对主药成分的浸出不利。
5.装渗漉筒前,应先用溶剂将药粉湿润。
装筒时应注意分次投入,。
逐层压平,做到松紧均匀。
投料完毕用滤纸或纱布覆盖,加少许干净碎石以防止药材松动。
加溶剂时宜缓慢并注意使药材间隙不留空气,渗漉速度以1~3ml/min为宜。
6.浸出制剂含醇量的测定对保证浸出制剂主药含量及稳定贮存具有重要意义(表1)。
在测定沸点时,若环境气压非标准大气压,应予以校正。
校正方法:大气压每相差时沸点相差℃,故高于标准大气压时,则减去校正值;反之,低于标准大气压时,则加上校正值。
7.喷雾干燥能否顺利进行,以及能否得到理想粉末,除了进出塔的空气温度有影响外,在喷干前掌握好提取液的比重是关键。
不同药材浸出液的相对密度和粘度等性质各异,含固量低、相对密度小的液料因气化量大,不易干燥,药料易吸湿而粘壁。
8.待喷雾干燥的液体,必须经过适当的过滤,以免堵塞喷雾器的喷嘴。
为降低粘度,可适当预热液体,既能使雾化均匀又可促进热交换进行。
9.在喷雾干燥器工作期间,应保持液体的供应,以免造成设备过热。
三、思考题
1.橙皮酊除用浸渍法制备外,还可用哪些方法以增加浸出效率?有哪些制备要点?
2.渗漉法制备浸出制剂时,粗粉先用溶剂湿润膨胀,浸渍一定时间并先收集药材量85%的初漉液另器保存,以及去除溶剂须在低温下进行等,各为什么?
3.比较浸渍法和渗漉法的特点及适应性。
4.以醇为溶剂制备浸出制剂时,应注意些什么?
5.与普通干燥法相比,喷雾干燥法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表1 醇含量(V/V)与沸点对照表(大气压:760mmHg)
H2O
C
C
C
CH2OH O
HO
O
C
H
COOH
OH
H
实验三维生素C注射液的制备
一、目的要求
1. 掌握注射剂(水针)的制备方法及工艺过程中的操作要点
2. 熟悉注射剂成品质量检查标准和检查方法,了解影响成品质量的因素
3. 熟悉提高易氧化药物稳定性的基本方法
4.了解无菌与灭菌制剂生产工艺中的关键操作
二、基本概念和实验原理
注射剂系指将药物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无菌溶液、乳状液和混悬液以及供临用前配制成溶液或混悬液的无菌粉末。
注射剂的生产车间设施必须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注射剂的生产过程包括原辅料的准备、配制、灌封、灭菌、质量检查、包装等步骤。
注射剂的质量要求:无菌、无热原、澄明度合格、使用安全、无毒性无刺激性;稳定性合格,即在贮存期内稳定有效。
注射剂的pH值应接近血液pH值,一般控制在4~9范围内,含量合格;凡大量静脉注射或滴注的输液,应调节渗透压与血浆等渗或接近等渗。
维生素C(Vitamin C或Ascorbic Acid)用于防治坏血病,促进创伤及骨折、预防冠心病等,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维生素C在干燥状态下较稳定,但在潮湿状态或溶液中,其分子结构中的烯二醇结构被很快氧化,生成黄色双酮化合物,虽仍有药效,但会迅速进一步氧化、断裂、生成一系列有色的无效物质。
氧化反应式如下:
抗坏血酸去氢抗坏血酸
2,3-二酮-L-古罗糖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