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当死于讲堂”——民国大学教授的精神坚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授当死于讲堂”——民国大学教授的精神坚守
2015-07-25 08:35 来源:
江苏文艺出版社作者:张在军408次点击:我要评论
不数日的2月23日凌晨,病重的吴其昌忽然清醒,大声说:“快快做饭,我吃了要去开会。
”夫人问:“去哪里开会?”
他拉过夫人的手放在额上,说:“这里——学堂里。
”随即又昏过去。
早上6时许,吴其昌永远离开了人间,年仅四十。
实践了梁师“国难当头,战士死于
【按】近代中国的抗战岁月,大家肯定不陌生。
在那国殇时代,莘莘学子和老师的命运如何呢?他们是如何度过那段艰难岁月的?在山河破碎风雨飘摇中,他们到底在做什么?在想什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这些往事如今似乎都消失不见了。
对于我们几乎空白的历史记忆,张在军先生的工作就显得极有意义,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民国教育史暨人物研究,他的新书《当乐山遇上珞珈山:老武大西迁往事》提供了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该书首次全景再现民国五大名校之一武汉大学抗战西迁往事,记述了武汉大学从珞珈山流亡四川乐山的人和事。
其中追述了梁启超的得意门生、史学家吴其昌先生在病痛中不屈不挠、立志为学的事迹,令人感动,是一代知识分子精神坚守的真实写照。
民国时期的武汉大学
求学生涯
战时的武大史学系也算是冷门,不过略比哲学系稍强一点。
学生情况从钱树棠(1941年史学
“我和严耕望、郑昌淦两兄都是1937年9月进入武汉大学史学系的。
系毕业)的文章可窥一斑:
同班同学有二十多人……及至武大迁到乐山,史学系一年级新生只来了四五人,只及原额五分之一,而且小半又转了系,只剩下我和严、郑二兄。
后来虽来了借读生和高班复学生,全班总共也不过八人。
”至于教授阵容,相对西南联大等高校来说只能算一般般,如吴其昌、韦润珊、陈祖源、郭佳斌、鄢远猷、陶振誉、杨人楩、吴廷璆等等。
其中吴其昌教授的事迹最为感人,广为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