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末考试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周口市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末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13题;共26分)
1. (2分) (2020九上·通榆月考) 下列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 . 高粱酿酒
B . 滴水成冰
C . 铁钉生锈
D . 红磷燃烧
2. (2分)认真细致的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有助于获得化学知识并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以下分析你认为合理的是()
A . 两种物质完全反应后生成了盐和水,可证明该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B . 某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了氧化物,可证明该物质一定是单质
C . 把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火焰熄灭,可证明该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
D . 海水晒盐就是利用阳光和风力使水分蒸发得到粗盐
3. (2分)(2019·枣阳模拟) 如图是X、Y两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X为原子,Y为离子
B . X、Y均属于非金属元素
C . X在反应中可失去6个电子
D . X与Y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YX
4. (2分) (2019九上·郁南月考) 下面是有关实验现象描述的一部分,正确的是()
A . 将一块木炭在氧气中燃烧,产生黄色火焰
B .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同时生成四氧化三铁.
C .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大量白雾,同时放出大量的热
D .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5. (2分) (2017九上·玄武期中) 如图所示仪器中可以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是()
A .
B .
C .
D .
6. (2分) (2018九上·海口期中) 下列净水方法中,一定能使水转化为软水的是()
A . 沉淀
B . 过滤
C . 吸附
D . 蒸馏
7. (2分)(2011·扬州) 恰当的安全措施能减少生命财产损失.下列事故处理措施正确的是()
A . 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B . 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扑灭
C . 高层住房着火,立即、打开所有门窗
D . 煤气泄漏,立即打开排气扇电源开关
8. (2分)(2016·惠山模拟) 下列物质间的转化,在一定条件不能一步实现的是()
A . Fe2O3→FeCl2
B . CaO→Ca(OH)2
C . Na2CO3→CaCO3
D . Cu→Cu(NO3)2
9. (2分) (2020九上·沙河口期末) 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A . NaOH
B . N2O5
C . KMnO4
D . H2SO4
10. (2分) (2020九下·丰台月考) 某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丙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4:1
B . 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
C . 参加反应的甲、乙的质量比为 22:3
D . 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11. (2分) (2017九上·乌海期末) 密闭容器内有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
物质A B C D
反应前质量/g19.78.731.60.4
反应后质量/g待测17.40 3.6
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 . C一定是化合物,D可能是单质
B . 反应过程中,B与D变化的质量比为87:36
C . 反应后密闭容器中A的质量为19.7g
D . 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12. (2分)下列关于的粒子结构示意图说法错误的是()
A . 核外有18个电子
B . 最外层上电子的能量高于次外层
C . 该粒子是氯原子
D . 最外层达稳定结构
13. (2分) (2020九上·顺德月考) 从地沟油中提炼生物柴油主要成分是硬脂酸甲酯(C19H38O2),下列有关硬脂酸甲酯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9∶38∶2
B . 相对分子质量为(12×19+1×38+16×2)
C . C,H,O三种原子的个数比为12∶1∶16
D . 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二、实验题 (共4题;共17分)
14. (4分)(2019·碑林模拟) 下图为初中常见的实验,请回答与实验相关的问题。
(1)用装置甲测空气中氧气含量,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 白磷量不足,会导致测量结果大于1/5
B 实验现象为:白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最终活塞停留在刻度4附近
C 该实验中,若将装热水的烧杯换成酒精灯,则白磷可用硫粉代替
D 相比教材中的装置,该装置更环保,测量误差更小
(2)乙实验可用于探究燃烧需要的部分条件,请写出锥形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烧杯中热水作用为________。
(3)丙实验的目的是探究________对溶解性的影响。
15. (4分)根据如图装置,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采用装置A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若用G装置采用排空法收集氧气,氧气应从________(选“a”或“b”)进.
(3)制取二氧化碳最好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该装置与另一个可选用的装置相比,其主要优点是
________.
16. (3分) (2019九上·新蔡期中) 如图所示,将滴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条放在试管里,试管口塞上一团脱脂棉。
(提示:酚酞遇氨水变红色)
(1)用胶头滴管吸取浓氨水,放在试管口的棉花上(10-15滴),实验中须在试管下放一张白纸。
白纸的作用是________
(2)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这说明________
17. (6分) (2016九上·青岛月考) 金属材料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请回答:
(1)下列用品中,主要利用金属导电性的是(填字母).
A . 黄金饰品
B . 铁锅
C . 铜导线
D . 不锈钢手术刀
(2)打磨后的镁条与稀硫酸反应,试管外壁发烫,说明该反应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实验测得反应中产生的气体的速率(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请根据t1﹣t2时间段反应速率变化,说明化学反应速率受________等因素影响.
(3)在食品行业中常用“纳米α铁粉”作保鲜剂,其实质就是利用了铁生锈的原理,即铁粉与包装袋内的________和________反应,从而达到干燥保鲜的效果,因此“纳米α铁粉”被称为“双吸剂”.
三、科学探究题 (共2题;共13分)
18. (6分)(2019·沙坪坝模拟) 对比是重要的实验探究方法。
(1)实验一的目的是探究MnO2对双氧水________;
(2)实验二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支持O2是生锈必要条件的证据是________;
(3)查阅资料知:铜在潮湿空气中生锈时发生的反应是: ,反应的质量比: 128: 32: 44: 18: 222,仿照实验二设计实验三探究铜生锈的条件(试管容积为20mL)
①实验I中NaOH浓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②实验Ⅲ试管中控制的量是________ (填化学式)。
③通过________(填序号)两个实验对比,得出铜生锈一定与O2有关。
(4) [反思与评价]拉瓦锡用Hg慢慢消耗O2比较准确地测出空气中的O2的体积分数约为五分之一。
综合分析实验二、三可知:若将实验二中的铁丝换为足量铜丝,不能达到同样的目的,理由是________。
19. (7分) (2017九上·乌兰期中) 在学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后,老师给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布置任务:通过实验证明“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1)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并完成了下表所示的探究实验: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或总结
结论总结
实验一取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
试管中,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有气泡产生,
木条不复燃
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
气,但是反应慢.
二氧化锰是过氧
化氢分解的催化
剂
实验二向盛水的试管中加入二氧
化锰,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没有明显现象________ .
实
验三________ .________ .
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
化氢的分解
(2)在上述的探究实验中,“实验一”和“实验二”起的作用是 ________ .
(3)老师认为仅由上述实验还不能完全得出表内的“总结”,她要求同学们补充设计了两个方面的探究实验,最终证明了“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第一方面的实验操作中包含了两次称量,其目的是: ________ .
第二方面的实验是利用“实验三”反应后试管内的剩余物继续实验,其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是: ________ .
参考答案一、单选题 (共13题;共26分)
答案:1-1、
考点:
解析:
答案:2-1、
考点:
解析:
答案:3-1、
考点:
解析:
答案:4-1、考点:
解析:
答案:5-1、考点:
解析:
答案:6-1、考点:
解析:
答案:7-1、考点:
解析:
答案:8-1、考点:
解析:
答案:9-1、
考点:
解析:
答案:10-1、考点:
解析:
答案:11-1、考点:
解析:
答案:12-1、考点:
解析:
答案:13-1、考点:
解析:
二、实验题 (共4题;共17分)答案:14-1、
答案:14-2、
答案:14-3、
考点:
解析:
答案:15-1、答案:15-2、
答案:15-3、考点:
解析:
答案:16-1、
答案:16-2、
考点:
解析:
答案:17-1、
答案:17-2、
答案:17-3、
考点:
解析:
三、科学探究题 (共2题;共13分)答案:18-1、
答案:18-2、
答案:18-3、
答案:18-4、
考点:
解析:
答案:19-1、答案:19-2、答案:19-3、
考点: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