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建筑火灾的扑救技术以及战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下建筑消防技术与策略
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处于地面以下的建筑物日益增多,地下建筑的结构特点和特殊环境使其在发生火灾时,扑救极其困难。
一、扑灭地下建筑火灾的难度
什么是地下建筑?
从消防的角度来看,凡在地面之下、地层内部建造的房屋(地下商场、停车库、医院、影剧院、旅馆、仓库、人防工程等)、隧道(汽车、火车、地铁,过江、过海、过山洞隧道)等,通常可以称为地下建筑。
目前,地下建筑火灾仍然是世界上最难扑灭的火灾之一。
大规模
的地下建筑火灾,往往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
为什么地下建筑火灾是最难扑灭的火灾之一?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视线受阻。
如果地下建筑发生火灾,很快就会产生浓烟,而不
会像地上建筑那样有80%的烟雾可以从破碎的窗户扩散到大气中去,浓烟使能见度变得极低。
2.毒气弥漫。
地下建筑内本身就缺氧,如果燃烧产生大量有毒气体,而有毒气体含量增多的同时,也会消耗大量的氧气,对人的生存
构成极大威胁。
3.高温灼烤。
地下建筑失火后,如果燃烧的是普通固体可燃物质,其温度远低于气体火灾的温度,但也高达 800~1200℃,灼热的烟气在
地下建筑内很难散出,使消防人员难以进入。
如果地下建筑内燃烧的
是液化石油气,温度则高达2000℃以上,消防人员根本无法进入。
4.攻击困难。
地下建筑的出入口一般较少,而且内部通道弯曲狭窄,火情不明,使火场指挥员决策困难。
火灾情况下,地下建筑的出
入口向外冒着高温烈焰和滚滚浓烟,水枪射流往往鞭长莫及或击不中
火点,在这种情况下,攻击通常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奏效。
二、地下建筑火灾扑救策略与技术
1.地下建筑火灾探测
地下建筑物灭火的操作程序与其他地上建筑物相同,也需要首先进行详细的火情侦察。
可运用以下四种方法:
——询问火灾情况。
主要是问那些刚从地下建筑出来的清醒的年轻人,询问的内容包括是否有人员被困,起火部位在哪里,燃烧物是什么,从而获取最直接、最迅速、最有效的第一手情报,便于正确决策。
——使用消防控制室内的设施。
火场指挥员进入地下建筑消防控制室,通过察看室内安装的各种系统设备,弄清下列情况:地下建筑消防设施各系统的运行情况(水喷淋、排烟风机、防火分隔、照明、有线电话、疏散通道、摄像),是否已向地下建筑内的人员发出火灾警报和疏散指示,火势燃烧范围和蔓延方向,以及被困人员情况等。
——发挥相关图纸和数据的作用。
向该单位负责人、安保人员询问地下建筑的平面图、剖面图、消防水源图和有关的数据资料,以便准确地掌握情况,正确地实施作战部署。
——使用火灾探测设备。
通过可燃气体探测仪、测温仪、热成像仪、侦察机器人等,测量地下建筑入口和出口处有毒气体的成分和浓度、空气含氧量、空气温度等,为火场指挥员提供准确的决策依据。
2.消防指挥部位置
消防指挥部位置应选择在地下建筑出入口或进风口的附近,该处是消防官兵的作战出入口,有利于火场指挥员直接观察了解情况,便于实施靠前指挥。
有消防控制室的地下建筑,应派一名作战参谋去那里值守,根据火灾现场总指挥的战术意图,及时操作和控制地下建筑的消防设施(如防排烟、防火卷帘、有线电话等系统)的运行,并与火场指挥部保持有线、无线电话联系。
3.地下建筑灭火的基本方法
地下建筑有其独特的结构特点,发生火灾后,可采用以下两种基本操作方法之一进行操作:
其一,避实就虚,选择进风口强攻(简称强攻法)。
当地下建筑内有人员被困,需要抢救时,可避实就虚,将主攻阵地选择在地下建筑进风的出入口处,用多支喷雾水枪实施强行内攻。
此方法经实战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因为进气口的烟花威胁比排气口小得多,进攻时再配合使用大功率排烟机(流量为8.5万-15万立方米/小时)向地下建筑内吹风,效果更好。
鉴于地下建筑火灾的独特性,通常,消防队到达现场时,主要采取避实避弱的这种强攻方式。
其二,全面封堵,窒息灭火(简称窒息法)。
当地下建筑内火灾荷载大,火势猛烈,温度极高,现场又没有大功率风机,或无法使用大功率风机,消防人员实施内攻的行动严重受阻时,当确认无人被困或被困人员不再可能存活时,为减少火灾单位和消防队的扑救损失,避免不必要的伤亡,缩短作战时间,可酌情采用全面封堵出入口、进风口和排烟口的战术方法,窒息灭火。
介绍了采用封堵窒息法灭火时应注意的问题:
——尽量选择地下着火建筑物最窄、最低处作为封堵处,以减少用于封堵的材料和封堵时间,还要考虑空间距离,尽量缩短封堵后地下建筑内消耗氧气的窒息时间;
——首先封堵进风口,进气口密封后,堵塞出风口、排烟口等通风部位,这样可以大大减小出风口火风压的威胁。
用于封堵的材料要求密不透气、耐高温,可用编织袋、草包盛装泥土或黄沙等。
封堵的墙体至少要有1米左右的厚度,而且应该底部宽、上部窄,边封堵、边浇水,否则在高温情况下一旦编织袋被烧破,泥沙容易散落出来造成坍塌;
——封堵过程中,应在上、中、直径大于15厘米的钢管、水泥管或不燃的工程塑料管(越粗越好),留作灭火和检测时用,管口要暂时堵住;
——实施封堵作业时,进行封堵作业的人员应通过喷水枪进行冷却和保护,用排烟机往洞内顶吹烟火,防止造成人员烧伤或中毒;
——封堵后,可酌情在封堵区域涂抹大量气体灭火剂,如二氧化碳、氮气等,也可喷射水或低、中、高倍数泡沫灭火剂,以加快窒息灭火进程。
可通过以下方法测试堵塞效果:
通常应在两端洞口完全封堵住数小时后,通过封堵处事先预埋的管孔或顶部通气孔,对封堵区内的情况进行第一次效果检测,并指定专人予以逐项详细记录。
然后每隔半小时左右再行检测,将检测效果予以比对,以确定封堵是否有效果,查有无漏气处。
当达到下列几项指标时,可判定明火已基本熄灭。
温度降至100℃以下(此数据参考木材的燃点约210℃);空气中含氧量低于10%(空气中含氧量低于14%,燃烧便会熄灭);易燃易爆气体浓度低于物质爆炸浓度下限50%。
在用于阻塞和窒息灭火的物体的开箱过程中,还应注意技术和步骤,来不得半点马虎,必须在经过检测之后,证明危险确已消除的情
况下才可以进行。
拆封步骤如下:
首先,在出风口(即下风口)拆除孔口,以便人员在,派侦察小组
进入内部侦察火情;
尔后,确认火灾已扑灭后,拆除出风口处的封堵物体;
最后,待地下建筑内烟雾、毒气和温度消散后,清除进气口处的
堵塞物。
拆封时为防止死灰复燃,要组织好灭火力量待命内攻;
如有必要,可以召集矿井救援小组进行合作。
4.地下排烟技术
地下建筑在结构和消防设施等方面差异很大,许多早期地下建筑
不符合现代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因此火场排烟要因地制宜,根
据当地当时的具体情况想办法排烟。
下面介绍几种排烟方法:
自然排烟———人工开启窗户、疏散门、竖井和各处出风口,必
要时在指定的部位凿开孔洞排烟。
该方法主要用于不规则的地下建筑物。
机械排烟———通过消防控制室启动固定排烟风机和排烟口排烟。
排烟机排烟———对于只有一个出入口的地下建筑,可利用冷热
空气对流的原理,当使用排烟器沿入口和出口的下部向内供应空气时,用另一台排烟机吊挂于上部往外抽烟,这样可促使形成烟气对流,排
烟速度快、效果好;有两个出入口的地下建筑,应从进风口向里送风,
从出风口往外抽烟,以加快排烟速度;有三个出入口的地下建筑,可选
择两个出入口向里面送风,留一个出风口排烟。
雾状水排烟———使用喷雾水枪的雾状水流驱赶烟雾,该方法适
用于具有两个或多个出入口的地下建筑,可从进风口或两侧出入口夹
攻驱赶烟雾。
具体方法可参照排烟机的排烟技法。
5.安全注意事项
扑灭地下建筑火灾的安全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负责内部攻击的消防员必须组成一个由两人以上组成的战斗小组,穿戴好消防装备,佩带空(氧)气呼吸器和紧急呼救器,为防不测
还应在脖子上系一条湿毛巾或放在后裤袋里,携带防爆照明灯具,施
放照明电缆线,腰系漏泄通信救生安全绳,尽量多带水带,以备延长
之用。
(2)火场指挥员要在主攻入口处设立安全检查站,指定专人负责登
记每个进入地下建筑的内部攻击者,并按程序检查他们的防护装备(着
装情况、呼吸器性能、携带器材),确定其内攻时间,以不超过30分
钟为好。
空(氧)空气呼吸器必须足以供消防员持续使用30分钟以上的贮气
量和药剂。
(3)用喷雾水枪射流组成掩护进攻的梯队,确保强行内攻人员的安全。
主攻入口处要停放一辆备用的消防车,随时准备更换出故障的消
防车,以确保内攻不断水。
我们还应准备后备队员进行更换,并为救
援准备防护装备。
医疗救护所应设在主攻入口旁边,这样可以赢得抢
救生命的第一时间。
(4)事先规定使用什么音响、灯光信号来沟通内外部的联系,如果
消防车警报间歇性响起,它将指示内部攻击者的入口和出口方向,或
传达先前商定的指示,连续鸣响可约定为召唤实施内攻的消防人员紧
急撤出等。
(5)事先检测地下建筑内的气体,在缺氧或有爆炸性气体的情况下,不能将消防车贸然驶入。
进入长距离隧道灭火的消防车将在空气中氧
气含量不足时灭火,而且熄火后不能启动,这时要组织人员往外推。
(6)当地下建筑中的温度过高且烟雾浓度非常高时,红外线会被吸收,消防热成像仪会因此失去功效。
(7)穿消防服或隔热服的消防员不能在高温环境中长时间停留。
目前消防队员装备的各类防护服装其保温隔热效果都不是衡定的。
环境温度与时间成反比,即环境温度越高,保温隔热时间越短,数分钟后高温就会侵入防护服内,骤然升高的温度会使消防队员伤亡。
因此必须有水枪配合作战。
(8)无火进入地下建筑进行救援,当知道有化学危险物品泄漏时(如汽油、液化石油气),要采取有效的防爆措施,杜绝着火源,谨防引起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