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病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
1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六淫致病特点的是
A.传染性
B.季节性
C.地域性
D.相兼性
2 易侵犯人体上部和肌腠的外邪是
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燥邪
3 下列哪项不是寒邪的致病特点
A.易伤阳气
B.易凝滞气血
C.易致筋脉挛急
D.易致腠理不密
4 寒邪和湿邪致病的共同点是
A.阻遏气机
B.损伤阳气
C.收引凝滞
D.黏腻重浊
5 疫病发生的原因是
A.四时不正之气
B.湿雾瘴气
C.二者均是
D.二者均非
答案解析
1、【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六淫致病一般具有外感性——侵犯途径多从肌表、口鼻而入;季节性(B对)和地域性(C对)——致病多与季节气候和居处环境等密切相关;相兼性(D对)——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伤人致病,又可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而为病。
传染性是疠气的致病特点(A错,为本题正确答案)。
2、【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风邪具有轻扬、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故风邪侵袭,常伤及人体的上部(头、面)、和肌表(A对)。
寒邪性收引、凝滞,易伤阳气(B错)。
湿邪性重着、黏滞、趋下(C错)。
燥性干涩,易伤津、伤肺(D错)。
3、【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寒为阴邪,为阴气盛的表现,故易伤阳气(A 对),进而易使气血津液失于阳气的温煦推动而凝结、阻滞(B对)。
寒性收引——寒邪侵袭人体,可使气机收敛,筋脉收缩而挛急(C对)。
风性开泄,易使腠理不密,宣泄开张而有汗出(D错,为本题正确答案)。
4、【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寒邪:收引凝滞、易伤阳气;湿邪:阻遏气机、重浊黏腻、易伤阳气。
易伤阳气是寒邪和湿邪致病的共同点(B对)。
阻遏气机是湿邪的特点(A错)。
收引凝滞是寒邪的特点(C错)。
黏腻重浊是湿邪的特点(D错)。
5、【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疠气是有别于六淫而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感病邪,当自然环境变化剧烈时,比如四时不正之气(A对)或湿雾瘴气(B对)等,侵人而易发为疫疠病,故二者均为疫病发生的原因(C对)。
第十二单元病因
病因,即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又称为致病因素。
《内经》将病因分为阴阳两类,如《素问·调经论》说:“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
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
《内经》还提出了病因的“三部”分类,如《灵枢·百病始生》说:“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
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
”陈言在《三因方》中将病因分为外所因、内所因和不内外因三类,即六淫邪气侵犯为外所因,七情所伤为内所因,饮食劳倦、跌仆金刃及虫兽所伤等为不内外因。
中医探求病因,主要是以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病证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
这种方法称为“辨症求因”,又称“审症求因”,是中医病因学的主要特点之一。
细目一六淫
1.六淫的概念
六淫,指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
2.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①外感性
②季节性
③地域性
④相兼性
3.六淫各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①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②风性善行而数变
③风性主动
④风为百病之长
(2)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②寒性凝滞
③寒性收引
(3)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②暑性升散,易扰心神,易伤津耗气
③暑多夹湿
(4)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①湿为阴邪,易伤阳气
②湿性重浊
③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5)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①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②燥易伤肺
(6)火(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①火热为阳邪,其性燔灼趋上
②火热易扰心神
③火热易伤津耗气
④火热易生风动血
⑤火邪易致疮痈
细目二疠气
1.疠气的概念
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病邪的统称。
"夫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
2.疠气的致病特点:
①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②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③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细目三七情内伤
1.情志内伤的基本概念
七情内伤,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引发和诱发疾病的情志活动。
过于突然、强烈或持久不解的七情反应,超越了人体生理和心理的适应和调节能力,导致脏腑精气损伤,机能失调,或人体正气虚弱,脏腑精气虚衰,对情志刺激的适应和调节能力低下,引发或诱发疾病时,七情则成为病因,因病从内发而称之为“七情内伤”。
2.七情与脏腑精气的关系
情志活动与脏腑精气有着密切的关系。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
”即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3.情志内伤的致病特点
(1)直接伤及内脏
①损伤相应之脏
②影响心神
③数情交织,易伤心肝脾
④易损伤潜病之脏腑
(2)影响脏腑气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
(3)多发为情志病
①因情志刺激而发的病证,如郁证、癫、狂等。
②因情志刺激而诱发的病证,如胸痹、真心痛、眩晕、胃脘疼痛等。
③其他原因所致但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证,如消渴、恶性肿瘤、慢性肝胆疾病等,大都有异常的情志表现,并且其病情也随其情绪变化而有相应的变化。
(4)影响病情变化一是良性的或积极乐观的情绪,有利于病情的好转乃至痊愈。
二是消极悲观的情绪,或七情强烈波动,可诱发疾病发作或使病情加重、恶化。
细目四饮食失宜
1.饮食不节
即饮食失于节制。
如过饥过饱,或饥饱无常,均可影响健康,导致疾病发生。
2.饮食偏嗜
指过于喜食某种性味的食物某些食物。
包括饮食偏寒偏热,偏嗜五味,或食类偏嗜等。
3.饮食不洁
指因食用不清洁、不卫生或陈腐变质或有毒的食物而成为致病因素。
细目五劳逸失度
1.过度劳累
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和房劳过度。
“劳则气耗。
”“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
2.过度安逸
包括体力过逸和脑力过逸。
一是安逸少动,气机不畅。
二是阳气不振,正气虚弱。
三是长期用脑过少,加之阳气不振,可致神气衰弱,常见精神萎靡、健忘、反应迟钝等。
细目六痰饮
1.痰饮的概念
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以较稠浊者称为痰,清稀者称为饮。
2.痰饮的形成
多因外感六淫,或七情内伤,或饮食不节等,以致脏腑机能失调,气化不利,水液代谢障碍,津液停聚而形成。
痰饮的形成,多与肺、脾、肾、肝及三焦的机能失常密切相关。
3.痰饮的致病特点
痰饮一旦产生,可随气流行,外而经络、肌肤、筋骨,内而脏腑,无处不到,易导致各种不同的病变。
①阻滞气血运行
②影响水液代谢
③易于蒙蔽心神
④致病广泛,变幻多端
细目七瘀血
1.瘀血的概念
瘀血是指体内因血行滞缓或血液停积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又称“ 恶血”“坏血”“蓄血”“败血”“污血”等。
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具有致病作用的“死血”。
2.瘀血的形成
凡是影响血液正常运行,引起血液运行不畅,或致血离经脉而瘀积的内外因素,均可导致瘀血。
①血出致瘀
②血行不畅致瘀
3.瘀血的致病特点
①易于阻滞气机
②影响血脉运行
③影响新血生成
④病位固定,病证繁多
4.瘀血致病的症状特点
①疼痛
②肿块
③出血
④色紫黯
⑤可出现肌肤甲错,脉涩或脉结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