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一年级语文下册 春风吹教案 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一年级语文下册春风吹教案人教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春天的特征。

2.使学生知道春天是种植的季节,教育学生珍惜春光,创造条件开展种植活动,为班级、学校,祖国做贡献。

3.学习本课8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

4.指导学生按课文内容填空,背诵课文。

5.以春游看到的景物为内容,练习说话。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初步认识春天的特征。

2.教育学生,珍惜春天大好时光,开展种植活动,为集体,为祖国做贡献。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背诵课文。

5.练习说话。

教学难点:
1.抓住突出春天特点的词,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春天的特征。

2.说话训练。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引入:同学们,本册第一课《春天》,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春天来了,冰雪融化了,小草都绿了,花儿都开了,你还想知道春天更多的特征吗?那就学习《春风吹》一课。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解课题,“春风”,春天刮的风称为春风,春风的特点是轻、暖。

本课是说春风吹来,万物复苏,人们进行耕种。

3.交待学习任务。

本课是一首诗歌,我们要学会本诗歌中的生字及生字组成的词。

看懂图意,看图上都画了什么,从图上找到春天,能熟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老师范读课文。

请同学们边听边想:春天带来什么变化?
2.指导学生看书上的插图。

指导学生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观察插图,看图上画的都是什么,怎么样。

三、学习生字、生词。

1.看课后生字表,在诗句中画出生字及生字组成的词语。

柳(柳树)燕(燕子)醒(吹醒)
蛙(青蛙)轻(轻轻)细(细细地下)
快(快来)葵(葵花)
2.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的读音,然后再结合生词和诗句的意思想一想字义。

(1)培养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学生字的能力。

(2)自己想一想,理解字词的意思,学会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学习方法,把生字放在词中,
放在句中去理解。

(3)检查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的情况。

利用生字卡片和词语卡片抽读。

3.在读准生字生词字音的情况下,读读诗句,要求读通顺。

要注意指导学生,“了”和“地”要读轻声。

4.记住生字的字形,进一步利用一词多组,用词说话理解字义。

(1)学生自学。

(2)同桌互相说一说。

(3)指名汇报自学和同桌讨论情况。

①左右结构的字。

利用熟字加偏旁,或者是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识记。

柳:木字旁,右边5笔:。

右边较难,指导学生跟着老师书写,并数着笔画,来书空。

醒:左边两字旁,不要丢掉里面的一横,右边是星字。

睡醒,一觉醒来。

轻:左边车字旁,车字旁的最后一笔写成提,右上是“横撇,点”,不要写成“又”,右下是工人的“工”,不要写成“土”。

蛙:左边虫字旁,右边是上下两个“土”,桂花的“桂”字,木字旁换成虫字旁。

细:左边绞丝旁,右边“田”,或者用“红”字右边去掉“工”,换成“田”的方法来记忆。

细和粗是反义词。

联系生活实际,下怎样的雨称为是“细细地下”。

快:左边竖心旁,右边笔顺:,最后一笔是捺,不是点。

快和慢是意思相反的词。

②上中下结构的字:
燕:上边不是草字头,笔顺是:,中间是“北”字中间加个“口”字,笔顺是“先中间,后两边”,下面是四点底。

葵:上边是草字头,中间是左边(横撇、点),右边(撇、撇、捺),下面是“夭”,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

(4)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①让学生描田格中的生字。

②边描边想一想,哪些字书写时应当注意。

培养学生自己善于动脑想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也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听讲的能力。

③根据学生说的情况,老师做补充,强化写一些难繁字应注意的问题。

④学生抄写字头,老师注意巡视学生抄写情况。

不仅要写正确,而且要写规范、美观。

四、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读诗句,要求正确、流利。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指名读下面词语。

柳树,燕子,葵花,青蛙,轻轻地吹,细细地下,快来,吹醒。

二、从整体入手了解课文内容。

1.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想。

春天来了,什么有什么变化?
2.小声读课文,回答上面问题。

三、逐段学习课文。

本课是诗歌,分上下两节。

1.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第一节,边听边想:共有几句话?
(2)小声自由读第一节,边读边想,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这句话是从哪方面来描写春天的?
(3)指名读诗句,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在谈的过程中,老师重点点拨。

①从第一句(前四行)话中要引导大家理解到:
A.连着两个“春风吹”说明春天来了。

B.理解“绿”,“红”的意思,“绿”说明柳树发芽了,“红”说明桃树开花了。

培养学生抓重点词理解诗文内容,抓重点词了解春天的特征的能力。

C.让学生知道这句话是从植物方面介绍春天特征的。

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春天来了,还有哪些植物有什么特征性的变化?
②指导学生朗读。

读出什么植物,春天有什么特征。

“绿”,“红”,“柳”,“桃”要重读。

③学习第二句(后两行)时要让学生理解到:
A.让学生抓住“来”,“醒”两个词理解,“来”是因为燕子是候鸟,冬天到南方过冬,春天暖了,燕子才从南方飞回来。

“醒”是因为青蛙是冬眠动物,就是冬天,青蛙藏在田间的地洞里,不吃不喝地睡觉,春天暖了,青蛙从冬眠中醒来,从地洞里钻出来,捉害虫。

B.引导学生知道,这两行是从动物方面的变化来介绍春天特征的。

④指导朗读第二句。

突出春天特征的词。

如“来”,“醒”和表示什么的词,如“燕子”,“青蛙”。

⑤指导学生再看图,找到“柳树”,“桃花”,“燕子”,“青蛙”。

(4)指导学生读第一节。

①注意读出语气,读出春天的美和春天的特征。

同学们,春天来了,春风吹拂着大地,柳树绿了,桃花红了,再加上飞来的燕子和醒来的青蛙,这是多么美的一幅图画呀,请你读出这种春天的美和春天的特征。

学生试读,适当范读,指名读。

②在整体理解和反复朗读的情况下,用“什么,怎么样”的句式说一说(按诗句的意思)春天的特征。

(柳树绿了,桃花红了,燕子来了,青蛙醒了。


(5)指导学生背诵这节。

①让学生按照先写植物特征,后写动物特征的层次,抓重点词,(绿——柳树,红——桃花,来——燕子,醒——青蛙),来自己试背课文。

②让学生看黑板上的板书练习背诵课文。

③指名背诵。

2.学习第二节。

(小组学习)
同学们,学习第一节的时候,我们是先读一读课文,看共有几句话,然后再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是从哪方面来描写春天特征的,再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去理解诗句的意思,最后有语气地朗读。

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采用自学加小组讨论的方法学习第二节课文。

(1)学生自学,引导边学边看图,边思考。

(2)小组讨论。

(3)学生代表汇报:在学生读的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抓重点词,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到:
①“轻轻地吹”,“细细地下”是指春天风一般是微风,雨下得不是那么急而大,没有夏天的那种疾风暴雨。

第一句是从自然现象方面介绍春天特征的。

②抓重点词“快来种”反复理解。

要引导学生理解:
A.从“种”字知道了春天是播种、种植的季节,只有春天的播种,才有秋天的收获。

联系生活实际:有很多一年生花草,是春天种植,夏天开花。

一些农作物,比如:玉米,豆类,蔬菜,棉花,都是春天播种,秋天收获。

B.“快来种”中“快来”的意思是,要人们珍惜这春天的大好时光,赶快种植,只有辛勤地种植,才有秋天丰硕地收获,使学生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C.让学生理解春天是种植的季节,号召小朋友们参加种植,为祖国做出贡献。

D.理解什么是“葵花”:俗称向日葵,葵花子可以吃,可以榨油,这方面学生见得多不难理解。

“蓖麻”是一种草本植物,种子外壳有刺。

叫蓖麻籽,可以榨油,主要用于工业上做润滑油。

生长在农村的孩子可能见过,对城里孩子来说理解上有难度,老师给以讲解。

(4)重视指导学生的朗读。

①要让学生在学习第一节的基础上,自己体会应当怎样读,才能读出春天的特征,并有号召力让大家赶快参加春天的种植活动,为祖国做出贡献。

②对学生试读的情况,老师要加以评议和指导。

(5)读全段课文,边读边看插图,进一步理解诗句意思。

从图中小朋友们拿着劳动工具,他们的面部表情,可看出他们珍惜春天大好时光,植树种花,为祖国作贡献的快乐。

(6)指导学生背诵。

指导方法同第一节。

四、指导学生按课文内容填空。

做课后作业第二题。

1.用投影出示题目。

2.让学生自己试着口头填空。

3.指名口头回答。

4.落实到笔头,填在书上。

五、让学生再读课文,练习背诵。

1.看板书背全文。

2.看插图背全文。

六、谈一谈,你学习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说话的内容和要求。

1.自己借助汉语拼音读说话的要求。

2.指名读题目要求;想一想题目的要求是什么?
3.让学生说一说题目要求,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说话的内容和要求。

(1)公园的景色。

(2)郊外的景色。

(3)把看到的景色说给大家听。

二、小组内互相谈。

1.你都去过哪些地方?在哪个地方看到了什么景物?(老师带领去的或家长带你去的都可以。

)2.把你看到的景物说给组内的同学听。

说的时候,要按照你看到的顺序,先看到什么,又看到什么,“什么”什么样子的,说清楚。

3.组内同学认真听,谁说的哪处景物最好,一会推荐到全体同学面前说一说。

同学们在小组内互相说的时候,老师要参加到组内去听,发现好的,并且发现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讲解。

三、各小组推荐同学,把他看到的景物说给大家听。

要求:
(1)先说你去的是什么地方。

(2)再说你看到了什么。

(3)然后介绍你看到的东西怎么样。

(4)最后再说一说你的心情如何。

在同学们说的时候,老师要帮助学生组织语言,以便做到表达准确,语句通顺,说话有序。

四、评谁说得最好,好在什么地方,评出说话练习小标兵。

附送:
2019-2020年一年级语文下册曹冲称象 1教学反思语文A版
《曹冲称象》一课是一篇记叙文,主要写曹冲小时候运用巧妙的方法称出一头大象重量的故事。

我以小学生耳熟能详的小故事《曹冲称象》为学习材料,创设了一个个生动的学习情境。

全文共五个自然段,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介绍的,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自读,多种形式朗读,解决不认识的字,弄清文章的主要意思。

通过理解文字语言去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

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抓住文中几处内容进行对比。

(1)官员们和曹冲的对比(2)曹操前后态度的对比(3)官员们称象的办法和曹冲称象的办法的对比。

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是本课的重难点,我重点指导学生读好这两段。

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主要让学生抓住“直摇头”的“直”
字来强调曹操对这些办法是不满意的。

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用称象课件演示称象的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曹冲当时是如何称象的。

注意指导学生抓住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先……然后……
再……最后”,描述称象的过程,为复述课文作准备。

在总结板书时指出曹冲不是神童,他的办法是想出来的。

表现在第一,他认真听别人的议论,从中受到启发。

第二,他能够创新。

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结尾处我安排了拓展课文这一环节,我想进一步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我说:“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还有什么好办法,能称出大象的重量?”学生的情绪又高涨起来,有的读课文,有的看插图,有的热烈地讨论。

一名学生兴奋地站起来,提出了他的新方法:一块石头一般有几百斤重,甚至上千斤。

曹冲用石头称象,结果的误差是比较大的。

而且石头需要士兵们一块一块地抬到船上,再一块一块地称,真辛苦!我用士兵来代替石头称象。

一名士兵的体重只有一百多斤,用士兵代替石头称,误差要小得多。

士兵们跑到船上去,不费吹灰之力。

最后,只要每个士兵称出自己的体重,全部加起来,就可以知道大象有多重了。

这样称不是更快更容易吗?嘿!说得真不错!教室里顿时响起一阵掌声。

我毫不吝啬地封给这个学生一个“雅号”——“赛曹冲”。

“还可以用粮食代替大象的重量!”“只要是比较沉,又容易计算重量的东西都可以。

”“你想得很好,”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曾经见过一种地秤,连汽车的重量都能称出来。

我们也可以把大象赶上去。

”孩子的答案是对的,
只是他没有考虑当时还没有地秤这种东西,但是他的思路也是对的,他没有一味地从别人已经想好的思维角度出发,而是想另辟蹊径。

他的这种考虑问题的方法应该得到老师的鼓励,这不正是学生发散思维之后得到的成果吗?但是在三国时期,能解决这个问题可是太不一般了。

所以我们才说曹冲是聪明的呀!”就这样这节课在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我想,要是当时没有想到这个问题,恐怕学生不会对曹冲是怎样称出大象重量的这个问题掌握得这么牢固。

也正是我通过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去探究更多的称重的方法,使学生局限在一点上的思维得到了发散。

使他们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的答案,学生答案的丰富超出了我的想像。

尽管学生的创新求异有时是不成熟的,或是可笑的,只要能通过正确的方法调动学生去积极的运用大脑思考问题,从这里我也知道了学生其实是有很大潜能的。

这些潜能就一定能在教学中被释放出来。

我们每一位教育者也要多给予学生掌声与喝彩,少责难与批评,使学生成为勇于尝试,敢于探索,在失败和挫折面前不气馁,并且有积极健康心理的开拓型人才。

本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曹冲秤象的过程,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动笔画一画每一步。

仿照曹冲秤象的故事,动手做做小试验,把物体化整为零,看看能不能称出重量。

本节课围绕“称象”这一思路去展开教学活动的,学生在阅读、思考、讨论中尝试了自主学习,理解中悟情明理,在思考中发挥想像,求异求新,大部分学生很会。

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一看就懂,既省事又收效好。

课堂教学是门艺术,我要不断进取,让自己在课堂上更具生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