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苯与芳香烃知识汇总专题辅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蹲市安分阳光实验学校高中化学苯与芳香烃知识汇总
芳香烃知识体系的核心是苯,理解苯化学性质的前提是认清苯的组成及苯环的结构:与烷烃、烯烃、炔烃相比,芳香烃具有如下特点:(1)组成更具不饱和性;(2)结构具有特殊性;(3)化学性质具有饱和烃与不饱和烃的双重性。
一、记住组成上的不饱和性
苯系芳香烃(指分子中含有一个苯环的芳香烃)的组成可用通式C n H2n-6表示,与碳原子数目相同的烷烃、烯烃、炔烃相比,分子中氢原子数目分别少了
8、6、4个,因此说它是一种高度不饱和的烃。
二、明确结构上的特殊性
苯的分子结构可简单表示为或苯环上的碳碳键是介于碳碳单键、双键之间的一种特殊共价键。
苯环上六个碳原子构成一个平面正六边形,六个碳原子的空间位置完全相同,六个氢原子也相同,并且这十二个原子在同一平面上。
例1、结构简式为的烃,其中在同一平面的碳原子至少有()
A. 6个
B. 8个
C. 9个
D. 14个
解析:由于苯分子中的12个原子共平面,而该物质可看作是一个—CH3和一个取代了苯分子中的2个—H,故与苯环成键的两个碳原子与苯环上的6个碳原子共平面,又因为—CH2—结构为四面体形,故与上述的8个碳原子不能共平面。
答案选B。
点评:在芳香族分子子共面问题的分析中,以苯环为核心,直接连接在苯环上的原子连同环上的原子共12个原子一共平面,另外要注意结合几何知识进行分析。
三、理解化学性质上的双重性
由于苯环上碳碳键不是简单的碳碳不饱和键,而是兼有碳碳单键与双键的成分,因此苯及其同系物具有饱和烃和不饱和烃的双重性质:能与氢气、氯气在一条件下发生加成反;还能与硝酸、硫酸、卤素单质物质在一条件下发生取代反(注意不能与溴水发生加成反,苯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而当苯环上含有烃基时则可以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
例2、将苯与溴水混合,充分振荡后静置,再分离出上层液体放置于一试管中,最后向试管中加入某种试剂,可发生反并产生白雾,这种试剂可能是()
A. Na2SO3
B. FeBr3
C. Zn粉
D. 铁粉
解析:苯与溴水并不能反,但苯与溴水混合振荡静置后,溴水中的溴单质因其易溶于有机溶剂而被萃取到苯中,并且由于苯的密度小于水,故上层液体是液溴的苯溶液,在催化剂存在下,二者能发生取代反,此反的催化剂通常是FeBr3,又因为铁粉能与液溴反生成FeBr3,故答案选BD。
点评:芳香烃与溴的反是一个常考但易错的知识点,学习中一要注意牢记二者之间的反条件。
四、理论联系实际——芳香烃及其衍生物的物理性质
芳香烃均不溶于水,一般密度均比水小。
苯及其同系物的熔点、沸点一般随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升高。
其衍生物如硝基苯、溴苯、氯苯也都不溶于水(但都是优良的有机溶剂),且密度都比水大。
这种差异可用于有机物的分离、提纯、鉴别。
例3、下列各组物质中,只用溴水一种试剂就可以鉴别的是()
A. 苯、四氯化碳、溴苯
B. 苯乙烯、乙苯、硝基苯
C. 苯、乙苯、NaOH溶液
D. NaOH溶液、溴苯、Na2SO3溶液
解析:A组中三种物质均不溶于水且均可从溴水中萃取出溴单质,现象相同。
B组中的苯乙烯能与溴水发生加成反而使整个体系呈无色,乙苯、硝基苯能从溴水中萃取出溴单质,但乙苯的密度小于水,此时有机层在上层,呈红棕色,硝基苯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位于下层而呈红棕色;现象各不相同。
C组中的苯、乙苯,D中NaOH溶液、Na2SO3溶液分别与溴水混合后现象相同而无法区别,故答案选B。
点评:有机物遇水后产生的现象与其溶解性、与水密度相对大小有关:不溶者分层,密度大者在下层,液体有机物可从水层中萃取出溴单质而呈现特殊的颜色。
五、巧用位置——确芳香族因取代基在苯环上位置不同引起的同分异构体
由于苯环上的六个碳原子、六个氢原子的位置完全相同,因此其一元取代产物只有一种,二元取代产物中两个取代基在苯环上只有邻、间、对三种(见下图)。
例4、能够说明苯分子中的碳碳键并不是单、双键交替出现的是()
A. 苯的一元取代产物没有同分异构体
B. 苯的邻位二元取代产物没有同分异构体
C. 苯的间位二元取代产物只有一种
D. 苯的对位二元取代产物只有一种
解析:若苯的结构中的碳碳键是单、双键交替出现的,则苯的邻位二元取代产物将有两种:与,而实际上其二元取代产物只有一种。
但不论苯分子结构上是否存在交替出现的碳碳单键与双键,苯的间位、对位二元取代产物均只有一种:。
由于苯分子是正六边形分子,故其一元取代产物没有同分异构体,答案选B。
点评:本题分析中采用了假设法,对于无法正面回答的问题,这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