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威海市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四模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威海市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四模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贮.蓄(zhù)缄.默(jiān)叱咤.风云(chà)并行不悖.(bèi)
B.刹.时(chà)蓬蒿.(hāo)恪.尽职守(kè)鳞次栉.比(jié)
C.荫.庇(yìn)殷.红(yān)刽.子手(guì)飞来横.祸(hèng)
D.孱.弱(chán)解.元(jiè)煞.风景(shā)拈.花惹草(zhān)
【答案】C
【解析】
【详解】
A.叱咤.风云(chà)——叱咤.风云(zhà)。

B.鳞次栉.比(jié)——鳞次栉.比(zhì)。

D.拈.花惹草(zhān)——拈.花惹草(niān)。

故选C。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青岛依山傍海,风景宜人,花团锦簇.(cù)的中山公园、幽静如画的八大关、古色古香的劈柴院……秀丽
的景色真是让人目不遐接
....。

B.有教养的人待人处事绝不会自吹自擂.(léi),有教养的人懂得恪守
..时间。

C.他时而激情满怀,时而义愤填膺.(yīng),有时热烈激动,有时雄辨
..过人。

D.闻一多从唐诗下手,目不窥.(kuī)园,足不下楼,历尽心血
....,几年辛苦,凝结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目不遐接——目不暇接。

C雄辨—雄辩。

D历尽心血——沥尽心血。

二、名句名篇默写
3.默写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____!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 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富贵不能淫》中与此句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中国诗歌中飘着酒香,诗与酒的结合,使诗具有了酒的灵性。

请写一句完整的带“酒”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独怆然而涕下(2)八百里分麾下炙(3)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4)示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解析】
【详解】
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
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

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能够背诵全文(诗),选择符合语境要求的句子。

“怆然”“麾”“炙”“道”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

名句的默写,要想得满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

【点睛】
默写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直接型默写题、理解型默写题、迁移型默写题、运用型默写题、简单赏析型默写题。

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背完整,记清楚,写正确,理解透彻,对照教材原文,一字一句,不错不漏、不增不添地进行背诵和书写。

另外要对名句要注意分类积累。

三、现代文阅读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本文选自《左传》,是_____家经典。

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____(人名)所作。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又何间.焉(_______________)
(2)战则请从.(_______________)
(3)小大之狱.(_______________)
(4)望其旗靡.(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一段中在进见庄公之前,你就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曹刿?曹刿进见鲁庄公谈到战前准备应关注什么问题?
4.在激烈的作战过程中,曹刿和鲁庄公各自发挥了什么优点,使得鲁国最终取胜?
5.齐鲁长勺之战,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但作者却有取有舍,说说本文详写了哪些内容?谈谈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

【答案】1.儒家左丘明
2.参与;赐福,保佑;案件;倒下
3.有责任感,热爱自己的鲁国;不畏强敌,积极应战;有远见卓识。

关注的是国君是否取信于民。

4.曹刿:能够详查敌情,把握战机,后发制人深谙作战策略的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或从容不迫,沉着
冷静,做事果断的性格特征。

鲁庄公:用人不疑,虚心纳谏等
5.详写了曹刿在战前与鲁庄公的对话、战中的表现及战后取胜原因的分析。

作者这样安排,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文章中心突出,有利于“论战”,突出战争中政治上要取信于民、军事上要抓住战机、详察敌情、后发制人的主导思想。

有利于塑造曹刿的“远谋”,曹刿作为有远见卓识、以民为本的政治家、战场上指挥若定、沉着冷静的军事指挥家的形象。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著名作家和作品的常识识记和阅读理解。

用心研读经典作品,了解作者、朝代、作品的地位等,平时加强归纳与积累,才能轻松应对试题。

《春秋》是古代中国的儒家典籍,被列为“五经”之一。

《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详细记录的“传”,较为有名的是被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和《榖梁传》。

《左传》作者左丘明。

2.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间”:参与;“狱”:(诉讼)案件。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先了解文章内容;再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如人物描写方法,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最后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答题即可。

大军压境,曹刿准备参战,作者通过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一方面揭示了鲁国当权者鄙陋寡见、尸位素餐的情况,另方面显示了曹刿关心国事,同时也暗示了他是一个有远谋的人。

鲁庄公在曹刿的一再启发下,依次提出了贵族支持、鬼神保佑和察狱以情三个条件,曹刿否定了前两条,肯定了后一条。

在曹刿看来,战争的胜负既不取决于贵族的支持,也不取决于神明的保佑,而是决定于“取信于民”。

他认为察狱以情是“忠之属也”,“忠”是尽职于民,于是肯定“可以一战”。

关注的是国君是否取信于民。

4.战争过程中的鲁庄公。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我们看到鲁庄公亲临前线,身先士卒。

同时与曹刿同乘一辆战车,也就是告诉我们,鲁庄公和曹刿并肩作战。

这还不是因为曹刿战前的建议让鲁庄公刮目相看,他才有参与这么重要的一场战争的资格,可见鲁庄公知人善用。

打仗时鲁庄公的指令又连遭制止,但鲁庄公能从谏如流。

我们不能不佩服鲁庄公用人不疑,放手让曹刿施展才干,可谓虽鄙不顽犹大智。

曹刿的两个“未可”、两个“可矣”,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沉着思断,善于捕捉于反攻和追击的时机。

5.考查对文章详略安排的布局的理解。

本文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的言论,如第1段中与庄公论“何以战”的两次对话,把他的“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很好地表现出来了;第3段取胜原因,则把他的作战必须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出来了。

这两段文字,完整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对于无助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事,如战争起因、战斗状况、战后处理等等一概不提,这样的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点睛】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他的同乡说:“当
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

”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

”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

曹刿说:“现在不行。

”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

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齐军大败。

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

曹刿说:“还不行。

”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

”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

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

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

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

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沙家浜的芦苇
许冬林
《诗经》里写芦苇,写得风雅婉约,“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想象着那画面:满河满溪的芦苇,青碧茫茫,绿叶上的露水已凝成薄霜,秋色渐深,晨气微凉得叫人忧伤。

那个美好的女子,还在秋水的那一边呀,一春一夏的时光汤汤过去,都还未能抵达她的身旁,惟有一片浩瀚的深秋芦苇渲染成了一场相思的薄凉底色。

其实,不是芦苇有那么风雅,那么儿女情长,而是我们的先民风雅。

他们的生活和情感,浪漫得让后人嫉恨,即使忧伤,也忧伤得那么婆娑有姿。

即便是一段幽暗的情怀,也能被那些草木衬得生出明丽的绿光来。

来到了沙家浜,来到了阿庆嫂的茶馆里,隔窗看那些芦苇,就全然是另一种气象了。

沙家浜的芦苇大气磅礴、莽莽苍苍,是大手笔、大写意,是千军万马奔腾的绿。

芦苇在水里,芦苇在岸上,芦苇在湖中的岛上,芦苇在林荫小道的两旁。

凭依木桥,放眼望,湖水泱泱,满目是五月的浓碧,不知道是芦苇将湖水揽在了臂弯里,还是湖水拥芦苇在怀抱。

这真是芦苇的部落!
正是初夏。

看花花已落,赏果果还未成,这样的寥落时节,却是芦苇最好的时候。

在沙家浜,在芦苇最好的年华里赶来与它相遇,这是幸事。

它们亭亭如修竹,俊逸如世外雅士。

微微摇曳的叶子像修长的绿色手臂,轻轻抚摩白色的飞鸟、狭长的流云和青灰的天空。

它们又和飞鸟流云以及天空融在一起,融成水底琥珀一般的倒影。

我们在芦苇丛里穿越,拂面的是芦苇的风,呼吸的是芦苇赠予的空气。

夹杂着浓郁草本植物气息的空气,使我们一时间忘了路途、失了方向,却也闲闲淡淡地不着急。

沙家浜半日,怎么想,
都觉着过得奢侈。

帕斯卡尔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这里以芦苇为喻,突出人之脆弱,可见芦苇也是脆弱的。

我想,从某根芦苇个体来说,确乎脆弱,即便长到竹木的高度,可触摸天空,到底还是一根苇草,逃不掉草本植物难经风霜的命运。

但沙家浜的芦苇又是顽强的。

千万根芦苇在水泊,那就是敢于改天换地的英雄好汉啊!狂风经过,芦苇在水面掀起汹涌绿浪;风雨之后,芦苇又一根根挺起笔直的脊梁。

即使被砍伐、被火烧,来年春风一唤,一根根又从泥土之下举起尖尖的绿戟。

京剧《沙家浜》里那位机智、勇敢的阿庆嫂,就是借一片茂盛的芦苇荡掩护了新四军。

谁会想到,这样清水绿芦的好地方,竟是与敌斗智斗勇的战场!那些临水生长的一根根苇草,在血雨腥风的年代,都生了胆气与豪气,成了一个个杀敌除寇守卫家园的战士。

是啊,一根芦苇是渺小脆弱的,千万根芦苇站在一起,就布起了阵势,就有了战斗的力量。

千万根芦苇密密生长,就长成了芦苇的海,就呈现出了蓬勃的生命大气象,就展现出了永摧不折的民族大精神。

沙家浜的芦苇,书写的不是《诗经》里小儿女的小情调,而是一种关乎民族大义的大境界。

个体融入群体,水珠融入大海,才会焕发永不消亡的生命力。

在面对着眼前那一片苍茫无边的芦苇之海时,我想,生命短促如朝露,也许惟有将倏忽之间的生命融入一桩热爱的事业中去,孜孜不倦,全力以赴,生命才会呈现一种恒久而辽阔的魅力。

在沙家浜,真想做一根葱碧无花的五月芦苇,亭亭而立,静静生长。

至于此后的荣枯与浮沉,就交给江湖上的风雨和日月来安排吧。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
...的两项是()
A.第三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比拟的写法,赋予“芦苇”和“湖水”以生命和情感,写出了“芦苇”与“湖水”相依相偎的情态。

B.第四段详写作者在芦苇丛中迷路的经过,一句“闲闲淡淡地不着急”,写出了作者的淡然心态和对沙家浜芦苇的喜爱之情。

C.本文中引用帕斯卡尔用芦苇比喻人的著名比喻,意在形成对比,强调了人的生命就像芦苇一样难经风霜,是非常脆弱的。

D.文章前后两次写到阿庆嫂,形成前后照应,通过沙家浜芦苇生长的特定环境,自然地赋予了芦苇以生命气象和民族精神。

E. 本文善于运用排比、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形象描绘生动,又通过议论、抒情揭示出芦苇形象的意义,深化了文章主题。

2.作者写沙家浜的芦苇,为什么一开篇先写《诗经》里的芦苇?这有何作用?
3.沙家浜的芦苇具有怎样的特点?请分点简要概括。

4.请结合最后一段画横线的句子,探究本文的写作意图,并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CE
2.引出文章描写的对象芦苇,描绘其所展示的“小情调”,与下文沙家浜芦苇具有的“民族大境界”形成对比;突出了沙家浜芦苇勃勃生命力和顽强不屈的精神,表达了对沙家浜芦苇的赞美之情。

3.茂盛,顽强,有蓬勃的生命力,充满民族精神。

4.表明“我受到沙家浜芦苇精神的感染和启发,也想将生命投入到热爱的事业中去,孜孜不倦,全身以赴。

【解析】
1.本题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C.有误,本文中引用帕斯卡尔用芦苇比喻人的著名比喻,意在与沙家浜的芦苇形成对比,突出沙家浜的芦苇的顽强;E.有误,阅读全文,可以看出文中并没有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故选:CE。

2.本题考查段落内容在文中作用的分析。

解答此题要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全文主旨,分析本段落内容与全文内容之间的联系。

第一自然段引用《诗经》,是为了表现芦苇所具有的“小情调”:风雅、儿女情长;而文章重点要突出的是沙家浜的芦苇,表现它具有的“民族大境界”。

由此可以看出,开篇引用《诗经》是为了与下文内容形成对比,突出沙家浜芦苇的勃勃生命力和顽强不屈的精神,从而表达作者对沙家浜芦苇的赞美之情。

3.本题考查抒情对象特点的归纳。

解答此题关键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找出有关沙家浜芦苇的描写,从这些描写中归纳出其独有特点。

文章③~⑦段都在描写赞美沙家浜芦苇,“沙家浜的芦苇,大气磅礴,莽莽苍苍,是大手笔、大写意,是千军万马奔腾的绿色气象”;“沙家浜的芦苇又是顽强的”;“千万根芦苇密密生长,就长成了芦苇的海,就现出了蓬勃的生命大气象,就现出了永摧不折的民族大精神”等赞美有句子可以归纳出,其所具有的特点是:茂盛,顽强,有蓬勃的生命力,充满民族精神。

4.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的理解。

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语境去思考,答出其表面义与深层含义。

这里画线的句子处于文章的末段,还应从文章的主旨去思考,去理解。

这句话表面意思是指作者想做一棵沙家浜芦苇,实指作者受到沙家浜芦苇精神的感染和启发,也想将生命投入到热爱的事业中去。

6.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烹饪之器的演化史
①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的播出,一口章丘铁锅迅速成为了“网红”。

作为烹饪之器的锅,它的进化和演变,浓缩了中国古代的科技进步史,同时也孕生了中华民族的烹饪文明。

②石上烤肉是我国饮食文明的“觉醒”阶段。

最初,古人只是把猎取的动物和采摘的食物直接放到火上烤熟。

在石器时代,人们发现了利用器具烹制食物的方法﹣﹣“石烹”,利用的是烧至炽热的石块。

久负盛名的怒江石板粑粑就是古老的石烹方法的遗存,石板选用当地特有的一种青黑色页岩,选好的石材还要经过多道工序的修整、加工、打磨、抛光和烘烤。

③我国最早制造的烹饪之器是陶器,早期多是陶罐和陶釜。

用作炊器的陶罐一般都是高筒且腹部较大,而陶釜的形状与现在的烧锅差不多,可以说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锅。

④用陶罐和陶釜烹饪食物时需要用石头块支起来,后来出现了自带三条腿的炊具﹣﹣鼎和鬲(lì)。

鼎是一种三足支锅,而且三条腿都是实心的。

鬲在形状上与鼎十分类似,不过腿部是中空的。

陶甑(zèng)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又一大发明,并因此首创了蒸食这种独特的烹饪方式。

陶甑是一种平底并有好些小孔的容器,把食物放在陶甑里,然后再将其套在陶鬲或陶鼎上方,则可以利用陶鬲或陶鼎烧出的蒸汽来蒸熟食物。

⑤陶器在烹饪领域的应用,使得一些重要的烹饪方法应运而生,如煮、焖、炖、熬、蒸等,为我国古代饮食文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和技术支撑。

⑥青铜器的诞生更是促进了烹饪文明的发展。

青铜炊器相较陶制炊器来说,不仅具有可塑性,不易破碎和变形,而且硬度更高,传热性能更好。

⑦说起青铜炊器,不能不说青铜鼎。

青铜鼎最初用来烹煮肉食或盛放肉类,大多为圆腹、两耳、三足。

春秋晚期之后,青铜鼎更多时候是作为一种礼器,逐渐被视为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青铜炊器的形状也沿袭了陶制炊器,有青铜鬲、青铜甑等。

青铜鬲和青铜甑可以分铸,分别使用,也可以合铸一体,称为青铜甗(yǎn),相当于现在的蒸锅。

在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青铜三联甗,是目前所见到的唯一的这种复合炊具,既提高了热能的利用效率,也能增加食物品类和总量。

⑧青铜炊器的蓬勃发展,加上西周时期农业、牧业、渔业有了新的发展,从而诞生了炒、煎、炸等一些新的烹饪方法。

⑨铁制炊器的应用使我国的烹饪文明逐步进入成熟期。

由于铁器的普及,铁釜、铁锅逐渐走入平民生活,使得烹饪技艺获得了蓬勃发展。

铁制炊器具有传热快、耐高温的特点,并且较青铜炊器更轻便一些,因此基于高温油熟基础上的新型烹饪方法应运而生,如各种煎炸、翻炒、爆炒、湿炒、干炒、煸炒、生炒、熟炒等。

当然,铁器时代的烹饪大繁荣,还得益于烹饪原料的丰裕和多种燃料的应用和普及。

⑩现在,铁锅已成为国人最常用的烹饪之器,传统的铁锅坚固耐用、受热均匀,在导热方面效果很好。

铁锅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引起化学反应。

炒菜时溶出的少量铁元素,有益于人体健康。

⑪中国烹饪器具体现出了中国人独特的工具智慧和审美意识,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

1.阅读全文,请简要概括中国烹饪器具的演化过程。

2.阅读第③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用作炊器的陶罐一般都是高筒且腹部较大,而陶釜的形状与现在的烧锅差不多,可以说是我国迄今为止
....发现的最早的锅。

3.从说明方法的角度
........,简要分析第⑦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在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青铜三联甗,是目前所见到的唯一的这种复合炊具,既提高了热能的利用效率,也能增加食物品类和总量。

【答案】1.石烹﹣陶器﹣青铜器﹣铁制炊器。

2.迄今为止是对时间的限制,说明这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锅,不排除以后会发现更早的锅,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3.举例子,具体有力的介绍了青铜甗的设计巧妙。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

根据第二段,第三段,第六段和第九段的首句可知:我国炊器的演变是石烹﹣陶器﹣青铜器﹣铁制炊器。

2.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语言。

为了说明的更加准确,说明文中常用一些表示修饰和限制的词语。

这句话中的“迄今为止”是对时间的限制,不排除以后会发现还要更早的锅。

这个短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本题考查说明方法。

细读第七段划线句可知,这句话是一个具体的例子,所以说明方法是举例子,结合具体语境可知,这处举例具体的介绍了青铜甗的设计巧妙的特点。

四、文言文阅读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苏轼,字子瞻
..,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
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嘉祐二年,试礼部
...。

主司欧阳修思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

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

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穷治无所得轼遂请外通判杭州。

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
..。

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①,然后受之。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

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③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④久之不决。

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①熙宁:北宋时宋神宗赵顼的一个年号。

②畚锸:泛指挖运泥土的用具。

③媒蘖:借端诬罔构陷,酿成其罪。

④锻炼:故意加罪于人。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子瞻,苏轼的表字。

古代,在孩子出生不久,父母除了给孩子起名外还会取字。

B.试礼部,唐宋时省试由尚书省主持举行的国家级科举考试。

初由吏部主持,后移为礼部执掌,皆属尚书省,故又称省试。

C.通判,古代的官名。

在州府的长官下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

D.甲子,干支之一。

中国传统纪年干支历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1年称“甲子年”。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穷治无所得/轼遂请外/通判杭州。

B.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穷/治无所得/轼遂请外/通判杭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