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中、美对“花木兰”文化资源的开发比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美对“花木兰”文化资源的开发比较
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经过多种形式代代传承,在中华大地上已流传了1000多年,可谓家喻户晓,早已构成了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但是,突然有一天,花木兰竟然打上了米老鼠的标签,在全球范围内演绎她巾帼不让须眉的壮举,强力吸引众人眼球,征服世人的心,让美国人赚了个盆满钵盈,而我们却要付钱给美国人看中国人自己的故事。

一石激起千层浪。

一时间,国内有人大喊:“狼来了!”有人摇头叹息:“这还是花木兰从军的故事吗?改成什么样子了!”有人翘拇指:“又是迪斯尼一大经典影片哪!”一部动画《花木兰》似是打破了五味瓶,各种味道都有。

《花木兰》影片海报(图片来源:大旗网)
从《花木兰》首映至今,吃惊、愤怒、失望、佩服等等心情已然趋于平静。

但是,迪斯尼“挖墙角”的动作却仍在继续。

2004年迪斯尼推出了《花木兰》续集,将这位中国女英雄的故事继续演绎下去,与全球人再续前缘。

2007年6月29日《宝葫芦的秘密》在全国全面放映,主要“幕后推手”又是迪斯尼。

据迪斯尼人透露,米老鼠已经买下了包括《神笔马良》、《大林与小林》等多部中国传统经典作品的改编权,今后将陆续搬上银幕。

[1]或许当年迪斯尼电影《花木兰》风靡全球的场景又将重现。

在此情况下,我们不得不深刻反思:问题出在哪里?中国人的民间故事与传统文化怎么就让迪斯尼拿去大出风头,在全球攻城略地了呢?墙里开“花”怎么就香在墙外了呢?我们有必要比较中美对“花木兰”文化资源的开发,以期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一、中美开发比较
1.创作之比
乍看之下,国人对花木兰传说的开发乏善可陈,比不得美国人一部花木兰大作。

但是,一经细细观察和考究,就可以发现对于花木兰故事的利用,国人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以多种形式挖掘它的文化价值。

单从戏曲而言,就包括豫剧、评剧、梆子、评弹、越剧、昆曲、潮剧、龙江剧、粤剧、秦腔等等20多种剧种[2]。

20世纪50年代,豫剧表演艺
术家常香玉即以一出《花木兰》名噪一时,该剧更是于1956年被搬上银幕,拍摄成戏曲艺术片而享誉大江南北。

“刘大哥说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

”这段“谁说女子不如男”已是豫剧经典唱段,为人所熟识。

其他被搬上荧幕的戏曲还包括早至1926年梅兰芳的《木兰从军》、1994年白淑贤的《木兰传奇》等等。

戏曲艺术片之外剧情片也是琳琅满目,如1928年梁梦痕主演的《木兰从军》、1939年陈云裳主演的《木兰从军》、1953年王元龙主演的《新木兰从军》、1957年唐醒图主演的《木兰从军》等等。

而在2005年年底媒体又开始沸沸扬扬热炒唐季礼重拍花木兰。

如果说戏剧代表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底蕴,音乐剧、现代舞、杂技等则显现了生动的时尚气息。

文化部重点演出剧目、中国歌剧舞剧院新编音乐剧《花木兰》于2004年在北京亮相[3]。

而2006年的现代舞《花木兰》更是传统和现代的完美结合。

由上海歌舞团、上海城市舞蹈有限公司联手澳大利亚最具影响力的悉尼舞蹈团共同推出大型原创舞剧《花木兰》,以新颖独特的编舞手法融汇了中国古典舞的雍容典雅与现代舞的奔放洒脱[4]。

推陈出新的还有中国引以为豪的杂技。

由长春市杂技团和长春评剧院联合演出的杂技故事剧《花木兰》以戏曲的艺术形式,利用中国杂技传统的艺术手段,表现了“木兰从军”这个中国传统的民间故事[5]。

对花木兰题材的利用还包括电视剧,如1998年的《木兰新编》及其续集和2004年的《花木兰》。

除此之外还有邮票、书、画等等形式。

有关木兰籍贯之争亦是精彩纷呈,河南虞城、陕西延安、安徽亳州、山东曹县等地皆称该地为女英雄出处,找出遗迹、文字记载等以为佐证,以期借着花木兰的名气开发旅游资源,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此处提及有关木兰籍贯的争论,虽然并非是国人对花木兰产品的创作,但也表现了对该民间故事的利用。


中澳跨洋合作舞剧《花木兰》海报(图片来源: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网站)
扬眼扫视,各色木兰之花可谓是漫开枝头、笑颜灿烂,散出各色香味,但却只是飘香“墙内”,鲜有飘出国门。

而美国人的花木兰至2009年,也不过就是《花木兰I》和《花木兰II》。

在创作种类和数量上,乍看之下,国内众多“花木兰”队伍煞是壮观,迪斯尼小人则是形单影只,强弱对比自是不言自明。

可事实上,正是这迪斯尼小人在全球范围内攻城略地,所向披靡,打下一片大好江山,使得这花家女英雄的名气响彻全球,让世上知道迪斯尼的洋花木兰,而中国本土的花木兰相对而言却是成了小家碧玉,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了。

山姆大叔版花木兰之后中
国对于花木兰的开发多多少少已是借助了迪斯尼已创下的名声、打下的基业。

中国交响乐团大型情景交响音乐《木兰诗篇》于2005年9月18日在美国纽约林肯艺术中心演出,凭借的是迪斯尼把花木兰打出了名气,让这个巾帼女英雄的名字和故事在美国变得家喻户晓[6]。

《木兰诗篇》海报(图片来源:中国台湾网)
在创作上,迪斯尼动画人物花木兰怎么就能征服世人,而本土所塑造的花木兰怎么就成了小家碧玉、养在家中无人识了呢?在探讨原因之前,有人可能会质疑:在国内花木兰作品中有很多已经是年代久远,比如前面提到的20世纪20、30、40年代的花木兰电影,由于当时科学技术、信息交流等的限制,作品无法在国内广泛传播,更不用说飘香国外。

这确实是客观事实。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中国对花木兰的开发一直在进行,即便是在美版花木兰风行之后仍在延续着,比如2009年就有赵薇主演的电影《花木兰》的拍摄,但是发展到21世纪,科技发达了,信息交流通畅了,我们的花木兰还是香在国内,世人记住的仍是烙上迪斯尼标签的花木兰。

由此我们不能不反思我们的创作形式。

首先采取的形式上,动画影片比戏曲、歌剧、电视剧、邮票等等在传播上更具优势。

电影传播快、覆盖面大、传播广泛,价格上属于大众可消费品,正日益成为人们生活娱乐的一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动画影片呢?此类影片的受众对象不是局限于儿童吗?情况并非如此。

在现代社会,出于减缓生活压力、留恋孩童时光等原因,动画片也赢得了很多成人的青睐。

日本动画片《火影忍者》、《海贼王》等等在成人中大受欢迎就足以证明此现象。

《花木兰》的观众便是不仅限于儿童,也包括了成人,受众面远广于戏曲、歌剧、电视剧。

同时迪斯尼网罗到的制作人才和拥有的精湛技术更是保证了《花木兰》世界顶尖级的质量。

该影片的工作队伍就有大约700个艺术家、动画片制作者和技工,整个团队有条不紊,分工合作,运用最先进的动画制作设施精心打造《木兰》。

正因为如此,观众才得以在银幕上看到2000名骑在马背上的匈奴士兵穿越雪山、全力进攻的扣人心弦的场景。

精心打造的动画影片《花木兰》以成人、少年儿童为受众能有效地在短时间内大范围传播,这些优势是戏曲、歌剧、电视剧所缺乏的。

对于戏曲而言,中国人自豪地称赞戏曲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国文化的深厚积淀,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但是我们不得不直面惨淡的现实:戏曲在中国市场已然现出颓势,各地多不胜举的专业戏曲团体业务萧条、门庭冷清,有的已面临难以为继的严峻局面。

而在国外,戏曲作为中国独特的文化形式想要征服世人无疑
是一项浩大工程。

随着世界各地不断开发自身独有的文化资源,向外传播,我们的戏曲要想脱颖而出绝非易事。

戏曲虽已不时走出国门,与国外观众见面,但要想创立品牌号召力,却仍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在国内举步维艰,在国外“小荷才露尖尖角”,戏曲花木兰以及拍摄成的电影在国内外难免难当重任,影响有限。

而电视剧集数多,时间长,在生活节奏加快、娱乐方式选择面广的现代社会中,这一特点使得电视花木兰在大范围传播上先天不足。

歌剧、舞剧、音乐剧则属于高雅文化,受众更为局限,如中澳合作的舞剧《花木兰》票价最高达800RMB,最低也是100RMB[7]。

杂技、邮票等等其他形式同样面对受众面小、传播范围有限的难题。

中国花木兰在创作形式上已是注定了无法短时间、大面积传播。

花木兰的开发就如同那同涓涓细流,不曾断流,却无法形成激流。

同时应注意的是,迪斯尼给全球观众献上的这道花木兰大餐,在口味上已是美国化、大众化了。

迪斯尼努力将外国文化改编成美国的和全球的文化产品,一方面保留产品的异域风味,另一方面又为它注入美国文化元素,使得文化产品能够打入美国乃至全球市场。

《花木兰》发生在由长城、柳树、建筑、山水风景、佛洞和天安门等文化符号所构成的文化情境之中,但是我们又能发现这样的场景:木须读现代报纸,木兰以香肠和煎鸡蛋做早餐,祖先的神灵跟着西方的摇滚音乐起舞,美国明星Eddie Murphy以黑人街头俚语为木须配音[8]。

而在木兰形象塑造上,根据中国传说,花木兰是出于保家的尊父孝道和卫国的忠君之心,才在国家危亡之际不顾女儿身投身军戎,表现了孝道忠君这一千百年来中华炎黄子孙们所颂扬的传统美德。

但是迪斯尼采用中国传统民间故事时并非完全被故事束缚,而是进行了提炼加工,使其更富有时代气息、适合更多人的口味,赋予了花家大小姐以新的“身份”:忠孝之道和自我追求,展现了一个忠诚勇敢的女孩寻求自我的个人经历。

正如影片主题曲《自己》所唱:“我眼中的我自己,每一天都相信活得越来越像我自己。

我眼中我的自己,每一秒都愿意为爱,为爱放手去追寻,用心去珍惜。

”从女性主义和个人主义而非孝道角度来阐释木兰的行为,赋予了这个人物以新的形象,使得她能够被更多的人接受。

2.宣传推广
按照中国传统的说法:“酒香不怕巷子深”,好东西不必咋咋呼呼,凭借其实力自然引人入胜。

可是在现代社会,要是再奉行这句话,那酒再香如果不咋呼恐怕也是难以香出一条巷子。

实在是选择太多,即便是金子也有太多沙粒将其覆盖,没等人浪淘沙将其淘出,又有新的沙粒和金子来了,将人的眼球吸引走。

在这“眼球经济”的时代,只能进行宣传、广而告之。

中国花木兰文化创作成品五彩缤呈,将这花木兰文化生生不息地演绎下去。

但是这些作
品多数是小规模制作,小范围推广,裹足于国内,难以在全球化潮流中分得一瓢羹。

例如众多戏曲剧种用着这或婉转或高亢的唱腔在小小方形舞台上将这巾帼女英雄的故事上演了一场又一场,其范围也仅限于当地,最多不过在国内巡演一番,甚至是到国外上演几场。

他们的宣传和推广经费有限,宣传时多数捉襟见肘,影响面小。

纵观全局,中国花木兰创作宣传普遍呈现的是小作坊形式,服务于当地或是国内的受众。

而动画影片花木兰的宣传瞄准的是全球市场,它以迪斯尼公司雄厚的实力为其经济后盾,在影片放映前便已营造起“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根据规划好的一套完整的营销策略,凭借已建立起的发行网络,各种广告、预告片、宣传海报、影评充斥杂志、网站、影院,时间集中,形成有机的整体。

为了使影片全球化更有效,迪斯尼更是尝试将市场策略本土化,在不同地区与当地宣传公关公司合作,采取不同的推广策略。

比如在海外做广告时起用当地的著名影视明星来做市场推广和配音,将主题歌曲根据当地的语言习惯重新作词并请当地的知名歌手为其演唱。

比如《花木兰》粤语版就起用成龙、陈慧琳担任配音。

而花木兰主题曲Reflection便是选中当时的新秀叶蓓。

在美国本土,迪斯尼公司更是采取高招促销这部新片,它请出花样滑冰世界冠军、1998年冬季奥运会女子花样滑冰亚军关颖珊和其他滑冰好手在冰上舞蹈中演绎这出古代传奇,以关颖珊的冰上花木兰形象为动画花木兰造势,这个特别节目在美国ABC电视台播出,其声势与吸引是不言而喻的。

而全美“麦当劳”快餐店为儿童欢乐套餐所赠送的玩具娃娃,也都替换成了花木兰的可爱形象。

[9]
在宣传推广上,迪斯尼运用了一整套成熟的整合营销机制,为保证票房营造了声势。

3.衍生产品
国内原创作成品的有限影响力直接导致了衍生产品数量很少或是没有,仅有的衍生产品多以CD、VCD、DVD等音像制品形式进入市场,缺乏多样性。

以戏曲为例,常香玉主演的花木兰便以DVD发行。

音乐剧《花木兰》作曲者郝维亚则是发行唱片精选(钢琴伴奏谱)。

整体而言,国内花木兰衍生产品种类数量少乏善可陈。

美国花木兰衍生产品则是连环套式的。

花木兰电影的成功,带来了上亿美元的丰厚收入,但这只是迪斯尼收入的一个开端罢了。

它期望的是以上游产业影视娱乐的出色表现来带动媒体网络等其他延伸产业的进步,从而实现整体价值增值。

通常情况下,一部电影即使再轰动也只是一时,要让它变得更为长久,迪斯尼采用了连环套:影院放过后,电视播,接着是录像带、光盘、书籍、出版物,同时将“明星”、“偶像”制成玩具,印在服装上,让它走进孩子和家长的内心深处。

对于衍生产品的
开发,迪斯尼人有了太多的成功经验,如白雪公主、小熊维尼、米老鼠等等,影片的成功推出使得花木兰成为又一个会下“金蛋”的品牌形象,后继开发的产品品种丰富。

印有《花木兰》影片人物的鞋子(图片来源:迪斯尼国际官方网站)
花木兰的衍生产品包括影片DVD和录像带、电影音乐原声带、玩具、鞋子、T恤、游戏等系列产品,还包括与当地生产发行商合作或授权因地制宜开发的产品。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迪斯尼将花木兰纳入已具有品牌号召力的公主系列玩具中,借《白雪公主》中的Snow White、《灰姑娘》内的Cinderella、《美女与野兽》里的Belle等深受喜爱的公主之名,吸引孩子们的目光。

而迪斯尼乐园继唐老鸭、白雪公主、维尼熊、跳跳虎等著名人物之后又迎来了个花木兰,迪斯尼乐园游行队伍中也多了个东方俏佳人。

更值得称道的是迪斯尼衍生产品并不是一次发行完了就结束,而是不断地挖掘其潜在的价值。

以DVD和游戏为例。

继1999年首次发行DVD后,迪斯尼又多次发行其他版本,如1999年发行了花木兰gold classic collection限量版,2004年再次发行special edition。

[10]在游戏领域,考虑到根据影片人物和情节开发出来的电子游戏受到青少年消费者的青睐,迪斯尼利用影片花木兰的知名度开发了几套游戏,其中有益智类的游戏花木兰之动画故事书(Mulan: Animated Storybook)和迪斯尼的花木兰(Disney’s Mulan)[11]。

迪斯尼还与原SQUARE(现SQUARE ENIX,日本著名的游戏公司,其缔造的最终幻想系列风靡全球)合作,于2005年12月22人日推出《王国之心》(Kingdom Hearts)的续作《王国之心2》。

该游戏将迪斯尼风格各异的世界串联起来,包括了12个世界,其中之一就是The Land of Dragons(龙之国度-花木兰)[12]。

《花木兰》就像一部迪斯尼的印钞机,源源不断地为公司带来巨额回报。

二、问题解析
中方与迪斯尼开发花木兰文化资源一相对比,摆明了中方的无奈和美方的得志,在背后隐藏的又是哪些问题?下面我们来一一探讨。

1.在全球文化一体化大背景下,迪斯尼已有成熟的包装文化产品的模式,而中国仍面临如何包装自身的文化将其展现给世人的难题
丰富的传统文化可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

正如美国版花木兰所证明
的,在这个以“内容为王”的经济社会,小小的故事带来的是文化创意的源泉,进而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在此方面,中国有着绝对的实力,其5000年的灿烂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未曾断层的古老文明,有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有人称:在中国,随便哪个旮旯说不定就有着一段厚重的历史!此话虽不免有夸张之嫌,却道出了这片广大黄土地上积淀下来的厚实的文化传统,道出了我们无比自豪的心情。

相对而言的是,美国短短百年历史,即使从哥伦布1492年发现新大陆算起(此处不考虑北美印第安人),也不过是500多年的时间。

甚至有人称美国是个没有历史的国家。

相对美国人而言,我们坐拥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全球文化经济中似是具有无比优势。

但是在新时代下,我们面临新的情况:文化资源占有主体的逐渐淡化。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全球化的经济交往和信息传播的发展,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密切互动的网络,各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联系日益紧密,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而且这种趋势正在文化、观念领域蔓延。

不同文化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各国文化间的界限也渐渐模糊,全球文化相互借鉴、融合,本土固有的文化已不是一方水土的人所独有,相反,在现代科技、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社会,一方文化可经其拥有者或是外来者包装以一定形式向外传播,融入全球文化潮流中去。

中国的民间故事与传统文化在新世纪已然非我们所独有。

任何国家对文化资源(不管是本国还是他国)进行合理再创造,生产出高质量、吸引人的产品,树立全球品牌,便是栽培了一棵摇钱树,带来丰厚回报。

由此来看,迪斯尼的“东学西渐”便不足为奇。

它在各地搜罗的故事为其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其动画片在多年的运作中已形成了一套内容生产的高效模式,个中公式的要素包括:正义战胜邪恶的故事、感人的歌曲、可爱的小动物、爱情故事、有趣的笑料等等,而它的配角总是脾气坏的或者不甚聪明的角色,而且影片总是由有名的影视明星配音[13]。

花木兰影片便是这一模式的极好的例子。

与之对比的是我们在上游产业链上并没有采用合理的形式将国内的文化推广国外。

迪斯尼以动画方式展现花木兰故事,并将故事中中国孝道等传统思想加以改造以适合更多人口味,从而吸引眼球,而中国以戏曲、歌剧等形式限制了自身的受众范围,两相对比,差异明显。

随着更多中国民间故事和传统文化被盯上,将会有更多的“花木兰”重新演绎并贴上国外的品牌标签,如果我们坐以待毙,“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尴尬形势很有可能会愈演愈烈。

中国的民间故事与传统文化可能成为他国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我们应如何创新,采取何种形式包装我们的(也可是国外的)文化资源,使之赢得大众欢迎,飘香墙内外?
2.美国文化产业制度早成气候,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流水线式操作,而中国文化产业仍是各
自为营,以小作坊形式开发自身文化资源
国内花木兰产品的乏善可陈,折射出的是产业链的问题。

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一般包括一个文化产品创意的提出、制作、宣传、销售以及周边产品的开发。

在国内花木兰文化资源开发案例中我们没有看到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的操作,反之,我们看到的是小作坊的操作模式,规模小,传播范围窄,受众有限,后继衍生产品开发不足,多为CD、VCD、DVD等音像制品形式,产品开发磕磕碰碰。

与之相比的是,迪斯尼人早已建立起成熟的价值链流水线式操作模式,管理娴熟和灵活。

在公司的产业链中,迪斯尼先是推出一部部制作精美的卡通片,以此发轫,按照已建立的完善体制商业开发势如破竹。

每一部影片推出前后都要通过耗资巨大的宣传去打票房,带动拷贝、DVD等视频产品的发行,赚进第一轮美金。

凭借着票房的成功迪斯尼便顺理成章地启动后续产品的开发。

每一部卡通片都会在主题公园中增添相关的卡通形象和景观,迪斯尼便可再赚一笔。

然后再根据这些动画故事开发各种迪斯尼玩具、服装、游戏等产品。

通过销售特许品牌产品,迪斯尼还能再赚一笔[14]。

在将国内花木兰产业和迪斯尼相比时,我们难免会质疑:国内大大小小的公司、剧院等商业实体论实力怎可与富可敌国的迪斯尼相比较?诚然迪斯尼是全球顶尖的商业大鳄,其商业运转有着旁人无法比拟的优势。

比如它旗下的迪斯尼电视频道、所辖ABC电视网、迪斯尼网站、迪斯尼乐园、迪斯尼玩具专卖店等在宣传影片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宣传机器。

它的业务部门涉及了媒体网络、乐园和度假胜地、影视娱乐和消费产品等领域,其实力是国内无人敢比的。

但从另一个角度考虑,我们将迪斯尼集团拆解成各个产业部门,整个一个品牌的创造便成了迪斯尼如何整合各产业部门的力量、资源实现一个完整产业链的操作。

与迪斯尼整个集团在实力上固然没有可比性,但是它给我们敲响了建立产业链的警钟,让我们反思目前的产业运作模式。

相对迪斯尼而言,我们花木兰上游产业链产品开发不断,但是规模小,不宜推广,无法创立品牌,同时忽视了下游产业链价值的延续开发,即使是借上游产品的成功开发了后继产品。

也不过是浅尝即止、见好就收。

我们需要精心打造上游产品,整合各产业部门的资源开发出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这是国内文化产业所应深入探讨的一个问题。

在探讨如何建立国内产业链时,我们不能忽视人才问题。

国内花木兰资源开发层出不穷,但就是没有叫得响的品牌,没能飘香国外,而迪斯尼一炮打响,折射出的不仅仅是产业链体制未健全的问题,恐怕还包括人才缺乏这个主要难题。

文化产业的各个环节都包括了人的智力因素,都融入了人才的创造。

人才的缺乏,特别是高素质、复合型的与文化发展相适应的人才缺乏,已成为我国各地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制约因素。

如果没有创意、没有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