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气体和固体分离和提纯(大题培优易错试卷)附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考初中化学气体和固体的除杂分离和提纯
1.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A.电解水
B.加热一定质量的KClO3
C.两份完全相同的双氧水在有无MnO2的情况下产生O2
D.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电解水中,产生的氢气与氧气的质量比为1:8,故选项图像错误。
B、氯酸钾分解产生氯化钾固体和氧气,因此剩余固体质量会有一定的减少,当氯酸钾分解完全后质量不再改变,故选项图像正确。
C、在此反应中,二氧化锰加快了化学反应的速率,二者氧气的产量相等,故选项图像错误。
D、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一定质量的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故选项图像错误。
故选:B。
2.下列有关图像中不正确的是( )
A.镁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
B.质量相同的粉末状碳酸钙和块状碳酸钙与足量稀盐酸反应
C.两份完全相同的双氧水在有无MnO2的情况下产生O2 (其中a无MnO2, b有MnO2)
D.电解水生成气体的体积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镁可与空气中的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反应,但是反应后所有物质都在密闭容器内,根据镁元素质量守恒,反应前后镁元素质量不变,所以镁元素质量随着反应进行,质量不变,选项A正确;
B、质量相同的粉末状碳酸钙和块状碳酸钙所含有的碳元素质量相等,其中的碳元素全部转化为二氧化碳中碳元素,所以最终两者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相等,粉末状碳酸钙与盐酸接触更充分,所以反应速率快,当碳酸钙被全部消耗完毕前,相同时间内,粉末状碳酸钙生成二氧化碳多,但是最终两者生成二氧化碳质量相等,选项B错误;
C、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加速过氧化氢的分解,因此相同时间内,加入二氧化锰的过氧化氢生成的氧气多,但是过氧化氢总量相同,最终生成氧气的质量相等,所以斜率大的为加
入二氧化锰的过氧化氢,即为b ,a 则为未加二氧化锰的,选项C 正确;
D 、水电解方程式为2222H O 2H +O ↑↑通电,从化学方程式可以看出,相同时间内生成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为2:1,选项D 正确。
故选B 。
3.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其描述的是( )
A .加热高锰酸钾固体
B . 在密闭容器中点燃碳
C .等质量的镁和氧气充分反应
D .发生的反应为3222KNO 2KNO +O Δ↑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 、加热高锰酸钾固体过程中有氧气生成,随着反应的进行剩余固体的质量逐渐减小,高锰酸钾反应完,剩余固体的质量不再变化,选项A 正确;
B 、在密闭容器中点燃碳,虽然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但二氧化碳仍在容器中,因此在密闭容器中碳元素质量不变,选项B 正确;
C 、镁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反应中镁和氧气的质量比为:(2×24) ∶(16×2)=3∶2,故等质量的镁和氧气充分反应后,应该是氧气有剩余,选项C 不正确;
D 、根据化学方程式3222KNO 2KNO +O Δ ,可以计算出反应中KNO 3、KNO 2、O 2的质量比为:(2×101) ∶(2×85) ∶(16×2)=202∶170∶32,图中数据正确,选项D 正确。
故选C 。
4.实验室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下列选项与图像相符的是
A .氯酸钾的质量
B .氯化钾的质量
C .二氧化锰的质量
D .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
【答案】B
【解析】
【分析】
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
【详解】
A 、氯酸钾是反应物,质量应该逐渐减小到零,故A 错误;
B 、氯酸钾开始分解,氯化钾的质量逐渐增大,然后不变,故B 正确;
C 、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质量保持不变,故C 错误;
D 、固体的总质量逐渐减小,钾元素的质量不变,钾元素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但是不会从零开始,故D 错误。
故选:B 。
5.图所示的四个图像,分别对应四种过程,其中不正确的是
A .①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
B .②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C .③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硫酸至过量
D .④向一定量稀盐酸和氯化钠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至过量
【答案】D
【解析】
【详解】
A、①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反应前锰元素质量分数不变,反应中固体中锰元素质量分数增大,反应后不变,图像正确;
B、②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生成氧气质量相等,有催化剂反应速率更快,图像正确;
C、③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硫酸至过量,溶液的pH由大于7到等于7,再到小于7,图像正确;
D、④向一定量稀盐酸和氯化钠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至过量,稀盐酸、氯化钠和硝酸银都会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一开始就有白色沉淀生成,图像起点错误,不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是一道图像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进而确定正确的图像。
6.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常温下,相同质量的锌和铁分别与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反应
B.镁条在氧气中燃烧
C.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D .用一氧化碳气体还原一定质量的氧化铁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锌的活动性强于铁,故锌的反应速率大于铁,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2442=F Fe+H SO SO +H e ↑2442=Z Zn+H SO SO +H n ↑,每生成2g 氢气,需要消耗的锌、铁的质量分布为65g 、56g ,所以相同质量的锌和铁分别与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最终是铁产生的氢气的质量大于锌产生的氢气的质量,故选项错误;
B 、镁燃烧生成氧化镁,随着反应的进行,固体质量不断增大,但是开始时固体质量不是0,故选项错误;
C 、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反应中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故选项正确;
D 、一氧化碳气体还原一定质量的氧化铁粉末除了生成二氧化碳外还会生成一定质量的铁,最终固体的质量不会为0,故选项错误。
故选C 。
7.下表中,有关量的变化图像与其对应叙述相符的是( )
A B C D
A.A B.B C.C D.D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电解水时,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生成氢气的质量逐渐增加,直至水完全反应,选项错误;
B、由图可知,t2℃时,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所以t2℃时,A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B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则t2℃时,相同质量的A、B饱和溶液中,A 的饱和溶液中所含水的质量小于B的饱和溶液中所含水的质量,选项错误;
C、石灰水变质的过程中,其中的氢氧化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氢氧化钙,随着时间延长,溶液中的溶质氢氧化钙的质量越来越少,选项错误;
D、向盐酸与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加入的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溶液中增加的溶剂水的质量是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水和反应生成的水的质量和,当盐酸完全反应后,氢氧化钠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反应不生成水,此反应过程中溶剂增加的质量只是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水,溶剂增加的速率减慢,选项正确,故选D。
8.下列4个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变化关系的是。
A.向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硫酸至过量B.向一定质量的稀硫
酸中加入锌片
C.加热一定质量的高
锰酸钾固体
D.向一定质量的二氧化
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A.A B.B C.C D.D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向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硫酸至过量,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硫酸钠的质量逐渐增加,待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后,质量不再变化,符合题意;
B 、向一定质量的稀硫酸中加入锌片,2442=Z Zn+H SO SO +H n ,65份的锌置换出2份的氢气,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的质量不断增加,待完全反应后,质量不再变化,不符合题意;
C 、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高锰酸钾受热分解为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固体质量逐渐减小,锰元素的质量不变,故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分数逐渐变大到一定值,不符合题意;
D 、向一定质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在该反应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化学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不变,不符合题意。
故选A 。
9.如图所示的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向一定质量的硫酸铜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B .高温煅烧一定量的石灰石
C .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在有无催化剂条件下制氧气
D .向一定质量稀盐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氢氧化钠和硫酸先反应,没有沉淀生成,硫酸反应完全后,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当硫酸铜反应完全时,沉淀质量达到最大,图像表达一致,A正确。
B、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固体质量逐渐减小,分解完后为氧化钙的质量,图像表达一致,故B正确。
C、催化剂只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能改变反应产物的量,图像表达一致,C正确;
D、一定质量稀盐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溶液的pH在一定范围中增大,但不能无限增大,D错误。
故选:D。
10.已知:2KMnO4Δ
K2MnO4+MnO2+O2↑.用图所示的图象来表示一定质量的KMnO4受热
过程中某些量随反应时间的变化趋势,其中正确的是()
A.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没反应时没有氧气,加热一段时间后氧气的体积不断增加,直到反应结束后保持不变,因此图象不正确,A错误;
B、加热一段时间后固体质量不断减少,直到反应结束后保持不变,B正确;
C、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都不变,因此氧元素的质量应该保持不变,C错误;
D、二氧化锰是生成物,没有反应时二氧化锰的质量为0,因此质量分数也为0,加热开始分解后,二氧化锰慢慢增加,而固体质量在减少,因此质量分数增加,但到高锰酸钾分解完不再增加,D错误。
故选B。
【点睛】
根据高锰酸钾受热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和氧气,加热一段时间后氧气会逸出,固体质量会逐渐减少,二氧化锰的质量会增加,结合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
11.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A.完全分解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
B.在试管中加热高锰酸钾
C.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
D.一定量的镁在过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完全分解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加二氧化锰的反应速率快,但是最后生成氧气的质量相同,不符合题意;
B、在试管中加热高锰酸钾,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为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有氧气生成,固体质量逐渐减少,待高锰酸钾完全反应后,固体质量不再变化,不符合题
意;
C 、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锌比铁活泼,反应速率快,锌与稀硫酸反应:2442=Z Zn+H SO SO +H n ↑,铁与稀硫酸反应:2442=F Fe+H SO SO +H e ↑,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与足量稀硫酸反应,锌的相对原子质量大于铁,最后,铁生成的氢气多,不符合题意;
D 、一定量的镁在过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镁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随着反应的进行,镁的质量逐渐减小至零,氧化镁的质量逐渐增加,待镁完全反应后,质量不再变化,氧气的质量逐渐减小,待镁完全反应后,不再变化,氧气过量,故氧气不会减小至零,符合题意。
故选D 。
12.图象中的化学。
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图象①表示足量碳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B .图象②表示将铜片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中
C .图象③表示向两份完全相同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过量的锌粉和镁粉
D .图象④表示向盛有一定量MnO 2的烧杯中加入H 2O 2溶液
【答案】C
【解析】
【详解】
A 、图像①不能表示足量碳在密闭容器中燃烧,因为碳燃烧消耗氧气又生成二氧化碳,最终的气压不变,故错误;
B 、铜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铜,每64份质量的铜可以置换出216份质量的银,故固体质量会增大,故错误;
C 、盐酸相同,金属过量,则酸全部参加反应,生成的氢气的质量相等,由于镁的活动性强于锌,故镁对应的曲线陡,故图象③表示向两份完全相同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过量的锌粉和镁粉,正确;
D 、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向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得到的液体是水,随着过氧化氢溶液的加入,得到水的质量一直在增加,则得到液体中氧元素的质量也一直在增加,而不会出现平行横坐标的一条直线,错误; 故选:C 。
13.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B.用等量的双氧水分别制取氧气C.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D.用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
【答案】D
【解析】
【详解】
A、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中,氧气占装置体积的1
5
,因此反应后,装置内气体只减
少1
5
,选项图示错误。
B、用等量的双氧水分别制取氧气,加催化剂比没有加催化剂的反应速率更快,产生的氧气的质量相等,选项图示错误。
C、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高锰酸钾分解生成了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剩余固体的质量不为零,选项图示错误。
D、用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固体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改变,因此固体的质量不变,选项图示正确。
故选:D。
14.下列图象分别表示4个实验过程中某些物质某些量的变化,其中正确的是()A.向一定量铁粉中滴加稀盐酸
B.向一定量硫酸铜溶液中不断加入铁粉
C.加热一定量高锰酸钾固体
D.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加入一定量的大理石
【答案】C
【解析】
【详解】
A、向一定量铁粉中滴加稀盐酸,产生氢气的质量应从0开始增大,故选项图像错误;
B、向一定量硫酸铜溶液中不断加入铁粉,溶液质量不是从0开始增大,故选项图像错误;
C、加热一定量高锰酸钾固体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锰元素一直存在于固体中,故剩余固体中锰元素质量不变,故选项图像正确;
D、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加入一定量的大理石,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应从0开始增大,故选项图像错误;
故选:C。
15.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镁在氧气中燃烧
B .向一定量铁粉和铜粉的混合物中加入硫酸铜溶液
C .等质量粉末状金属 Mg 和 Al 分别与足量且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盐酸
D .电解水生成气体的体积比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 、镁跟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氧化镁的质量由“0”开始,逐渐增加,直至反应完全,氧化镁的质量不再增加,保持不变;而镁和氧气的质量逐渐减少,直到反应不再发生,2
2Mg +O 2MgO 483280
点燃,参加反应的镁与氧气的质量比为48:32,则镁的质量应该比氧气的质量变化快,且二者起始质量相等,则完全反应时氧气过量,镁不会有剩余,图像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B 、向一定量铁粉和铜粉的混合物中加入硫酸铜溶液,其曲线应从纵坐标上某一点开始,再随着硫酸铜溶液的加入,固体质量逐渐增加(因为Fe+CuSO 4=Cu+FeSO 4,每56份质量的铁
可以置换处64份质量的铜),直至反应不再发生,固体的质量不再改变,图像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C、当金属过量,酸完全反应,等质量的盐酸产生等质量的氢气,因此,镁、铝曲线是一条曲线,当等质量的镁、铝恰好完全反应时,每24份质量的镁产生2份质量的氢气,每54份质量的镁产生6份质量的氢气,等质量的镁生成的氢气质量应比铝少,图像正确,故符合题意;
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图像错误,故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
本题为图像题,解答本题关键要弄清图象中是从原点开始与否,及图象的转折点的意义,及反应是恰好反应,还是反应物有剩余,再根据有关的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解答。
二、中考初中化学推断题
16.一包白色粉末由CuSO4、CaCO3、BaCl2、Na2SO4、NaOH中的三种混合而成。
为探究其组成,进行以下实验:
分析实验过程,回答:
(1)白色粉末中一定有__________,一定没有_____________;
(2)白色粉末三种成分的可能组合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NaOH 、CaCO3 CuSO4 CaCO3、NaOH、BaCl2 CaCO3、NaOH、Na2SO4
【解析】
【分析】
根据硫酸铜溶于水得到蓝色溶液,而本题中得到是无色的溶液,所以在混合物中一定不含硫酸铜;同时能形成白色沉淀的为碳酸钙,而白色沉淀能全部溶于稀盐酸,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的硫酸钡不溶于稀盐酸,所以该沉淀为碳酸钙;已知无色溶液pH>7,为氢氧化钠;可以据此分析判断并解答该题。
【详解】
(1)把白色粉末溶解后得无色溶液,可知一定没有硫酸铜,因为硫酸铜溶于水会使溶液变
蓝;
(2)测定滤液的pH大于7,说明一定有氢氧化钠;白色沉淀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沉淀全部溶解,说明一定有碳酸钙,氯化钡和硫酸钠不能共存,因此白色粉末三种成分的可能组合为:CaCO3、NaOH、BaCl2;CaCO3、NaOH、Na2SO4;故答案为CaCO3、NaOH、BaCl2;CaCO3、NaOH、Na2SO4。
17.某固体物质可能含有Na2SO4、Na2CO3、CaCl2、CuSO4、KCl和KOH中的一种或几种。
为探究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流程和现象记录如下:
(资料)CaCl2、BaCl2、KCl三种溶液均呈中性。
(1)依据步骤①的实验现象得出固体物质中一定不含__________(填化学式)。
(2)步骤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上述实验得出固体物质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填化学式,下同),可能含有
______。
为进一步确定可能含有的物质,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实验的操作、现象和结论)。
【答案】CuSO4 Na2CO3+BaCl2=BaCO3↓+2NaCl Na2CO3、KOH KCl 取少量无色溶液A 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然后滴加硝酸银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固体中一定含有KCl,否则不含KCl
【解析】
【分析】
【详解】
(1)因为步骤①得到的溶液呈无色,而硫酸铜溶液呈蓝色,所以固体物质中一定不含硫酸铜;
(2)因为步骤③中白色沉淀溶于稀硝酸,可见该白色沉淀不是硫酸钡,所以步骤②中产生的白色沉淀为碳酸钡。
因此原混合物中一定含有碳酸钾,一定不含氯化钙、硫酸钠,因为溶液显碱性,所以一定含有氢氧化钾,故步骤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BaCl2+Na2CO3=BaCO3↓+2NaCl;
(3)根据上述实验得出固体物质中一定含有Na2CO3、KOH,可能含有KCl。
为进一步确定可能含有的物质,根据氯离子的性质,采用的方法是:取少量无色溶液A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然后滴加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则固体中一定含有氯化钾,反之不含氯化钾。
18.A﹣H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生成物已略去)已
知A、B是组成元素相同的两种物质,D是一种固体单质,H是蓝色沉淀。
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化学式是_____。
(2)写出反应⑤的化学方程式_____。
(3)写出D的一种用途_____(合理即可)。
【答案】H2O2CuCl2+2NaOH=Cu(OH)2↓+2NaCl作导线
【解析】
【分析】
推断题往往以框图的形式出现,箭头的左边是反应物,右边是生成物,此题中B在通电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H是蓝色沉淀为该题的突破口。
【详解】
水在通电时能发生分解反应,则B是H2O,由于A、B是组成元素相同的两种物质,A→B,故A是H2O2,H2O2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水和氧气,所以C是O2。
Cu(OH)2是蓝色沉淀,则H是Cu(OH)2,2Cu+O22CuO,CuO+2HCl==CuCl2+H2O,故F是CuO。
(1)A的化学式是H2O2。
(2)氯化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
(3)铜具有导电性,可以作导线。
【点睛】
要顺利解决推断题,就要熟练掌握物质的特点、用途、常发生的化学反应,甚至反应条件。
水在通电条件下能发生分解反应,氢氧化铜是蓝色沉淀。
19.A~I表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C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各物质间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反应条件已略去)。
请回答下列问题:
(1)C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
(2)A的一种用途是____________。
(3)上述转化中没有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
(4)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只写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CaCO3改良酸性土壤置换反应 NaOH+HCl=NaCl+H2O
【解析】
【分析】
C 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则C 为CaCO 3;反应②为32CaCO CaO+CO 高温,又F+H→A ,则F 为CaO ,E 为CO 2,H 为H 2O ,A 为Ca(OH)2;A+B→C+
D 可为Ca(OH) 2+ Na 2CO 3=CaCO 3↓+ 2NaOH ,则B 为Na 2CO 3,D 为NaOH ;D+G→H 2O+I ,可为HCl+NaOH = NaCl+H 2O ,那么G 为HCl ,I 为NaCl 。
【详解】
(1)因为C 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所以C 为碳酸钙,化学式为:CaCO 3;
(2)根据分析,A 为氢氧化钙,其用途有改良酸性土壤等;
(3)根据分析,上述4个转化中都没有单质参与,因此没有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置换反应;
(4)根据分析,反应③为NaOH+G→H 2O+I ,能与碱反应生成水的反应有:酸碱中和反应或非金属氧化物与碱反应。
故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 2O 。
(合理即可)
20.A ﹣H 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A 是人体胃液中帮助消化的物质,B 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1)D 的化学式为_________
(2)A 转化为E 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其反应基本类型属于___________;B 转化为H 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别写出物质F 和H 的一种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CaCl 2 Fe+2HCl=FeCl 2+H 2↑ 置换反应 Ca(OH)2+CO 2=CaCO 3↓+H 2O 供给呼吸 重要的建筑材料
【解析】
【分析】
A 是人体胃液中帮助消化的物质,那么A 是稀盐酸;
B 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故B 是熟石灰氢氧化钙;稀盐酸与氢氧化钙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根据反应条件可知
C 是水,
D 是氯化钙;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稀盐酸能转化为
E ,故E 是氢气,那么
F 是氧气;氯化钙能与碳酸钠等物质反应生成碳酸钙,即白色沉淀物是碳酸钙。
【详解】
(1)D 是氯化钙,D 的化学式为CaCl 2。
(2)A是稀盐酸,E是氢气,A转化为E的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
,其反应基本类型属于置换反应;B是熟石灰,H是碳酸钙,故B转化为H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3)物质F是氧气,氧气可以供给呼吸,H是碳酸钙,是重要的建筑材料。
考点:物质的推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