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教师学习资料全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摘要:一、背景介绍1.2016 年9 月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2.核心素养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二、核心素养的六大方面1.人文底蕴2.科学精神3.学会学习4.健康生活5.责任担当6.实践创新三、针对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1.培养学生全面发展2.提高教师教育水平3.融入课程设置与评价体系四、家庭、学校、社会在培养核心素养中的责任1.家庭教育的引导与支持2.学校教育的实施与创新3.社会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五、结论1.核心素养对未来人才培养的重要性2.全社会共同努力,培养具备核心素养的人才正文:在2016 年9 月,我国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旨在引导和规范学生发展,培养具备全面素质的人才。
核心素养对于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涵盖了学生应具备的各方面能力和素质,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基础。
核心素养包括六大方面: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
人文底蕴强调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科学精神要求学生具备科学思维,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学会学习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健康生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责任担当要求学生具备社会责任感,关心社会,积极参与;实践创新强调学生学以致用,勇于实践,善于创新。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国正在进行一系列的教育改革。
首先,教育改革着重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教育资源。
其次,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使教师具备引导和激发学生潜能的能力。
此外,核心素养还融入了课程设置与评价体系,确保学生全面发展。
在培养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承担着重要责任。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成长,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要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学习资料
致力于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六大素养树立学生成长“标杆”9 月13 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委托课题、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
该研究成果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 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 个基本要点。
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
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对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分析这六大素养,可以发现其中不少描述融入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比如,在文化基础主要表现描述中就包含“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在自主发展主要表现描述中包含“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在社会参与主要表现描述中包含“崇尚自由平等,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等。
“对‘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这一教育最根本问题的回答和解决,必须基于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必须依靠科学的思考和方法。
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解读与具体化,是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一个关键方面。
”课题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带领研究团队承担这项教育部重大委托课题,遴选和界定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也是21 世纪中国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林崇德介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充分反映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小学教师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实践路径
中小学教师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实践路径1、“素质”与“素养”的区别:林崇德在“序”有一段文字作了阐述,要点是:“素质”的主体是“教育”,主要是指“身心特征和基本品质结构”;而“素养”的主体则是“人”或“学生”,主要是指“教育过程中形成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由此,是否可以这样考虑:提出“素养”,主要是要回答“培养出来的人究竟是什么样”,而“素质”则侧重于“学校提供什么来塑造人”,两者的立足点、出发点不一样。
这里蕴含的深层意思,可以用“哥白尼式的革命”来描绘。
受教育后的“人”的表现,成为关键所在。
应该关注的是:“受教育后学生能表现什么”,而不再是“我能给他们什么”,这里面的细微但深刻的差别,需要引起关注。
2、“核心素养”的演变:作者介绍了比较典型的“德性论”(代表传统的理论)、“能力论”(以四个学会为核心的工业时代的认识)、“素养论”(90年代后,世界各国关注和研究,代表后工业时代的认识),结论是:核心素养“受到当代世界的普遍重视”、“对它的界定总体上一致但也略有差异,体现了民族特色”、“这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在实际生活中可以发挥多方面的作用”、“其形成是个人与社会协同作用下的渐进过程”、“是全体社会成员共有的素养”、“核心素养的架构应兼顾个体与符号(工具)使用、自我发展,基于社会之间的关系”。
3、“核心素养”的概念:作者得出的“核心素养概念的定义”就是:“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在拒绝接受适当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环境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须要的必不可少品格与关键能力。
它就是关于学生科学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建议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高度关注学生在其培育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有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就是一个充斥终身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动态优化过程,就是个体能适应环境未来社会、推动终身自学、同时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
核心素养不仅能推动个体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构成较好的社会。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解读
第二,建立促进学生形成核心素养内容标准。各
学科需要结合本学科、本学段的学生核心素养要求来
安排学科知识,并且要根据素养培养目标和学科内容
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
29 的形成。
整理课件
三、如何接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第三,改变教学手段,建立促进学生形成核心素 养机会标准。
A.由“抽象知识”转向“具体情境”,注重营造 学习情境的真实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 “素养的界定与遴选”(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4.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 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 本要点。
22
பைடு நூலகம்
整理课件
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社会参与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 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 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 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 担当的人。
Competencies: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s,DeSeCo)项目中指出,核心素养着力解
决的是提高学生面对复杂情境下的问题解决能力,使
之能够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和复杂多变的未来社
会。传统教学以学科知识点为核心,传授的知识往往
过于抽象,难以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实世界
学校的主要任务在于对核心素养进行校本化的理解、转化, 形成校本化的表达,而不是另外搞一套核心素养。
25
整理课件
三、如何接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在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之后能够拥有对学科的基本价值观判断能力与逻辑思辨能力.它通常表现在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态度、观念、取向、运用上.新课程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旨在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一、把握基本要素,通畅课堂逻辑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要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即要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把握住学科的基本要素,通过合理的课堂环节来通畅课堂的逻辑性.例如,在讲“走进化学实验室”时,学生需要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在实际学习中,当学生走进化学实验室时,大部分学生都把眼光投放在各种化学仪器以及药品上;在操作实验时,学生常常因为兴奋与好奇显得局促与紧张;在操作实验后,记录了实验结果,就好像结束实验一样.这就是学生基本实验态度与实验逻辑的不完整性.一般来讲,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学生首先要认真阅读化学实验室的各项规则,然后检查所需实验的器材和药品的完整性,熟悉将要实验的过程步骤,再有条不紊地按步骤操作实验,并做好各项记录,在实验完成后要对实验器材与药品进行整理.因此,教师应当把这几项基本要素嵌入到课堂逻辑之中,并告知于学生,培养学生对核心素养的基本认知.二、创设问题链条,培养思维能力学科核心素养旨在学生主动地、发散地、自由地、逻辑地思考与判断,并沉淀学科认知.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尝试创设问题链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讲“金属材料”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链:怎样的物质称为金属→金属的导电性如何→密度如何→熔点多高→硬度多大→延展性如何→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金属,请举例→这几种常见金属的共性、特性有哪些→金属的用途是什么→各种典型金属的典型特性是什么.在这一问题链条中,教师所遵循的原则是由共性向个性反推,由单一向多元扩散,由理论向生活过渡,由个性向共性归纳,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重要的是,问题链条中的每一个问题与上一个问题是递进深化的关系.对学生来讲,就好像在学习知识时由浅至深、由点到面.这样,符合学科核心素养强调的由现象到本质、由知识到逻辑的初衷.三、观察化学实验,究其本因关系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倾向于演示实验或者带领学生一同实验.在强调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下,教师要带领学生观察化学实验,并在观察的过程中去究其本因关系.例如,在讲“水的组成”时,电解水实验并不复杂,实验时间较短,在学生观察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思考:气泡是哪种气体?正极与负极中所收集的气体体积的比例是多少?用点燃的小木条检验观察到什么现象?教师提醒学生观察这一系列实验现象的背后,是为了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导致这一系列实验现象背后的关于水的性质是什么,关于氧气和氢气的性质是什么,最后得出水的组成.也就是说,观察化学实验的目的是,为了从实验现象去反推与假设实验规律,再从实验规律中去反推物质规律.这种究其本因关系的教学方式,切合了学科核心素养强调的“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四、强调主观能动性,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学科核心素养作为一种意识层面的能力,是学生由内而外所培养与形成的,而不是教師在外界迫使催压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讲“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时,教师可以尝试采用小组课题调研的方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元,以实践调查为手段,并充分借助自己可以实施的信息搜集方式,针对生活中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进行统计与说明.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成为学习的发起者与主导者,采用怎样的调研方式,如何分配小组内每个成员的学习任务,如何用教材中的知识点来指导或启发自己的调研活动,如何在最终提交并展现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等,自主权全部都掌握在学生手中.这样,给学生提供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机会,符合了学科核心素养强调的学生最终应当掌握学科的逻辑方法.总之,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构成与变化规律的学科.它本质上需要学生有缜密、客观的逻辑思辨能力,既能判断表面的物质变化现象,又能从现象中洞察到其背后所支持的物质变化规律,这意味着学生的核心素养不能欠缺.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尝试把握基本要素,通畅课堂逻辑;创设问题链条,培养思维能力;观察化学实验,究其本因关系;强调主观能动性,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等,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中国教育部提出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概念。
本文将简要定义核心素养,阐述其重要性,并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核心素养的定义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这些核心素养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具体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二、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性1、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使其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2、增强社会竞争力:在全球化背景下,具备核心素养的学生更能适应社会变革,具备创新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从而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3、实现个人价值:具备核心素养的学生更有可能成为有理想、有品质、有能力的现代公民,从而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1、教育方面:(1)改革课程体系:学校应调整课程体系,注重跨学科学习和综合能力培养,让学生在多元化的学习过程中锻炼核心素养。
(2)提高教师素质:教师应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专业技能,善于挖掘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开展实践活动:学校应组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如科学实验、社会调查等,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2、家庭方面:(1)增强家庭教育意识:家长要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孩子的全面发展。
(2)营造和谐家庭环境:家长要为孩子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让其感受到关爱和支持。
(3)鼓励孩子参与社会实践:家长应鼓励孩子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活动,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3、社会方面:(1)加大教育投入: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有力保障。
(2)推进校企合作:政府鼓励企业与学校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机会,培养其职业技能和创新精神。
构建中国化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构建中国化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一、本文概述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今天,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更是决定了教育质量和国家未来的竞争力。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
我们将首先回顾国内外关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理论与实践,分析当前中国教育的实际需求与挑战,然后提出构建中国化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原则与策略,最后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期望能为中国的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培养出更多具有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二、核心素养的概念与内涵核心素养,作为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概念,它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这个概念强调了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能够应对各种挑战和变化。
核心素养的内涵丰富多样,涵盖了多个方面。
它包括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基础。
核心素养还包括了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这些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核心素养还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健康心理的人。
在中国化的背景下,核心素养的培养更加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通过引导学生学习经典文化、传统艺术等,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核心素养的培养还与学生的个人兴趣、特长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多元化的发展中展现个性和特长。
核心素养的概念与内涵体现了教育的新理念和新要求。
它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发展。
通过构建中国化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
三、构建中国化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必要性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教育作为培养未来社会公民的重要途径,其本土化、特色化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_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_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近年来,教育界一直在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而围绕着“立什么德”和“树什么人”这一问题,更是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这个问题关乎学生的发展方向和素质教育的落实,如何深入回答并加以实践,将会影响到整个国家未来的发展。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展开论述,探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及相关策略。
首先,要回答“立什么德”,我们需要从道德教育入手。
道德教育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关键环节,也是立德树人的基础。
道德教育应贯穿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通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学生做合格的公民。
在课堂上,教师应通过教材内容和教育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和领悟道德规范,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
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建立并完善相应的制度,包括奖励制度和惩罚制度,以激励学生的道德表现和纠正不良行为。
同时,学校和社会应该共同合作,创造良好的道德环境,加强家校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道德教育空间。
其次,要回答“树什么人”,我们需要从综合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
综合素质教育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发展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技能等多个维度。
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学习和成长机会。
除了传统学科知识的学习外,学校还应该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培养。
这些综合素质教育的内容,可以通过校内的各类课程和活动来实现。
同时,学校还应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此外,要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我们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的变化,学生面临着各种压力和困扰,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心态,增强适应能力。
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相关的课程,也可以组织一些心理辅导活动,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文件
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1. 背景介绍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对学生的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教育部发布了《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文件,明确了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
2. 核心素养内容《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文件明确提出了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包括:道德品质、认知素养、学科素养、人文素养、社会实践素养等五大方面。
其中,道德品质是学生的基本素养,包括诚实守信、恪尽职守、正义勇敢等品质。
认知素养涵盖了学生的思维方法、学习能力、创新意识等方面。
学科素养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所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文素养包括对文化、历史、艺术等方面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社会实践素养要求学生具备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学校和教育部门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
学校可以开展各种活动,如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读书共享会等,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引导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4. 核心素养的评价机制为了检验学生是否具备了核心素养,教育部门可以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除了传统的考试评价外,还可以引入学科竞赛、综合素质评价、学生社会实践成果展示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养。
5. 核心素养的意义遵循《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文件的指导,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有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国家的长远发展。
6. 结语《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文件的发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素养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希望全社会齐心协力,共同努力,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教育事业的重要方向,要求学生在道德品质、认知素养、学科素养、人文素养、社会实践素养等五个方面都具备一定的水平。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2016年9月14日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笔者认为,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从学科的角度来看,并不单指某一学科的知识,而主要指个体在现在及未来社会中应该具备的关键能力、知识技能及态度情感等;从课程的角度来看,核心素养关注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是国家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是课程和教学目标制订的依据。
核心素养的提出,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重点更突出、焦点更集中的目标,为转变教学方式以及学校的管理方式指明了方向。
(二)音乐核心素养音乐课程作为人文学科领域的重要课程,培养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使学生养成终身发展必备的品格与关键能力,有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
提高公民音乐素养是促进全民整体素质发展的重要因素,正确理解与认识音乐核心素养,对于建立与发展音乐能力与品质,整体性揭示音乐学科的育人功能和育人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正确理解与认识音乐核心素养,才能准确理解基于核心素养的音乐课程改革,为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及音乐教学提供充分的准备。
音乐核心素养立足人的音乐发展,强调音乐学习的各个领域、不同情境中所不可或缺的共同所应有的要求,是关键的、必要的音乐素养。
音乐核心素养强调的是音乐学科的价值内涵与学生专业成长的综合性和整体性的有机结合,是音乐学科对于学生音乐成长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其中音乐审美与体验是核心,其他还应包含音乐表演与音乐文化。
音乐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应达成的有特定意义的综合能力,不是指具体的音乐知识与演唱演奏技能,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音乐能力,而是基于音乐知识技能却又高于具体的音乐知识技能。
音乐核心素养反映的是音乐本质和音乐审美价值,是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发展性和实践性特征。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一、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全球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教育改革和发展对于国家未来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背景下,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和推广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点和实践路径,以期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学生全面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通过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合,实现有效沟通、解决问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在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和文化传统,提出的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核心素养体系。
它包括道德品质、学科素养、跨文化素养、信息素养、身心健康素养、审美素养、劳动素养和创新素养等八个方面,旨在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调全面发展,注重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二是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突出创新能力,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四是强调跨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增进国际理解五是注重信息素养,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在实践路径方面,我国教育部门和学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一是完善课程体系,将核心素养融入各学科课程二是改革教学方法,采用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和主动性三是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核心素养教育能力四是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五是加强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良好格局。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对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民族精神和时代担当的一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的研究成果将为我国教育实践提供有益借鉴,助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1. 背景介绍:中国教育改革的现状和挑战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教育在全球范围内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习心得体会(7篇)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习心得体会(7篇)核心素养是近年来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一个崭新概念,下面这7篇《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习心得体会是作者为您整理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范文模板,欢迎查阅参考。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习心得体会篇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细读后你会发现“核心素养”实则是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的整体要求,甚至还有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范畴。
每一个自然人都会是学生,人的一生都是在学习的过程,只要是生活在中国,这份“核心素养”都离不开我们。
传统的基本素养指标包括语言能力、数学素养、学会学习、问题解决能力。
现代的基本素养指标包括沟通与交流、团队合作、国际视野、信息素养、创新与创造力、社会参与贡献、自我规划与管理等。
”核心素养成为教改的支点,未来学校的六大变化究竟有哪些?归纳起来有6大方面1、育人导向发生变化: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和价值,突出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
2、课堂教学发生变化:更加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主体化发展趋势,强调课程整体育人功能和价值。
3、实践活动发生变化: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注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其包含的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突出实践育人的价值。
4、课业负担发生变化:学生课业负担将会进一步减,课后作业形式及总量发生较大变化。
5、课程发生变化:学校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提供满足孩子现实生活、未来发展的课程,特别关注核心价值观、生涯指导、金融理财素养,突出学生是现实生活中“完整的人”。
6、课程适应发生变化:未来将更加注重增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适应性,进一步突出地方、校本课程的时代性、开放性和灵活性。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内容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内容2019年9月13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合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水平。
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合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下面就跟福建教师招考网的小编一起来学习一下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吧!一、总体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根据这个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二、基本内涵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文化是人存有的根和魂。
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使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使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水平、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使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
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理解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1.学会学习。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图文
$number {01}
目 录
• 核心素养的定义与重要性 • 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构成 • 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式 • 核心素养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 • 核心素养的未来发展
01
核心素养的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 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 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 关键能力。
教师角色
引导者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 的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
合作者
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学习过程,建立平等、互动 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相长。
终身学习者
教师应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成为终身学习者, 以适应教育改革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教育评价
多元评价
01
采用多元评价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
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核心素 养发展的重要方向。
可持续发展素养
面对全球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素养是国际教育的重 要趋势。
政策支持
政府出台相关政策
政府将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包括加强 课程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完善评价体系等。
社会参与
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包括企业、非政府组织、 学术机构等。
资金支持
政府将加大对核心素养培养的资金支持力度,确保各项措施得到有效 实施。
THANKS
学会学习
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自主发展
01
02
03
健康生活
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培 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我 调节能力。
责任意识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教师读本》三四章解读
推进不够,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
本的转变,与立德树人的要求和核心素养的培养还存在
一定差距,仍然需要与时俱进加以修订完善。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五:十点 五十九分。
第一节
核心素养与学科课程标准
二、核心素养与新学科课程标准之间有哪些必然联系?
•
简言之,核心素养指导学科课程标准的编写和修订,各学科
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学科课程定评价的标准。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五:十点 五十九分。
第一节
核心素养与学科课程标准
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之间是什么关系?
•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由学科核心素养提炼升华而来。
• 学科核心素养具体有三个层次:
一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3. 研究学业质量标准,明确人才培养要求。
4. 促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并与高考新方案相衔接。
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五:十点 五十九分。
第三节
践行新课程标准
一、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新课程标准、落实核心素养?
1. 必须明确课堂教学中师生的角色定位。 2. 需要深刻理解人是如何学习的,进而回归到学习的本质。 3. 要大力倡导和精心设计学科活动。
并不矛盾,而是内在统一。
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五:十点 五十九分。
第一节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面貌
二、课堂教学与核心素养培养是什么关系? • 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教育方式。
• 抓好学校课堂教学就把握住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
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五:十点 五十九分。
第一节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面貌
第二节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
学?
一、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如何打造优质高效的课堂教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2016-02-26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2016-02-26 15:33:49)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一、社会责任。
主要是个体处理与他人(家庭)、集体、社会、自然关系等方面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
1.诚信友善。
重点是自尊自律,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等。
2.合作担当。
重点是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对自我和他人负责;履行公民义务,行使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公正等。
3.法治信仰。
重点是尊崇法治,敬畏法律;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依法律己、依法行事、依法维权;崇尚自由平等,坚持公平正义等。
4.生态意识。
重点是热爱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行动等。
二、国家认同。
主要表现为个体对国家政治制度、核心价值理念、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理解、认同和遵从。
5.国家意识。
重点是了解国情历史,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热爱祖国,认同国民身份,对祖国有强烈的归属感;自觉捍卫国家尊严和利益等。
6.政治认同。
重点是热爱中国共产党;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等。
7.文化自信。
重点是了解中华文明形成的历史进程;承认和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理解、欣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
三、国际理解。
主要表现为个体对国际动态、多元文化、人类共同命运等方面的认知和关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背景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价值定位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
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可以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
基本原则第一,坚持科学性。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规律,将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贯穿研究工作全过程,重视理论支撑和实证依据,确保研究过程严谨规。
第二,注重时代性。
充分反映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全面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确保研究成果与时俱进、具有前瞻性。
第三,强化民族性。
着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把核心素养研究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突出强调社会责任和国家认同,充分体现民族特点,确保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研究过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专业性强,必须基于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采取科学的程序和方法。
研究工作历时三年,联合课题组由师大学等多所高校的近百名研究人员组成。
研究过程主要包括:1.精心开展研究,提出素养框架课题组成立以来,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整合型研究思路,整体设计研究方案,系统开展研究工作,为总框架的建构提供理论支撑。
通过基础理论研究,厘清核心素养的概念涵与理论结构,准确把握核心素养的价值定位;开展国际比较研究,分析比较15个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核心素养研究的程序方法、指标框架和落实情况;通过教育政策研究,梳理不同时期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开展传统文化分析,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修身成德的思想和传统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开展课程标准分析,了解现行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相关表述,明确课标修订任务。
同时,通过开展实证调查研究,深入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准确把握各界对核心素养的期待。
课题组访谈了12个界别的608名代表人物,问卷调查了566名专家学者、校长和企业家等,汇总形成约351万字的访谈记录和大量调查数据,为建构符合国情特点和现实需要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提供实证依据。
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召开专家论证会60余次,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证调查的主要结论,初步提出了核心素养总框架。
此后,又召开征求意见会20余次,认真听取专家学者、管理干部、教研人员、一线教师和社会人士的意见建议,对总框架初稿进行修改完善。
2.开展转化研究,对接课标修订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课题组提交了核心素养总框架初稿。
2014年7月,呈请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对核心素养总体框架进行了审议。
为做好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修订的衔接工作,2014年8月,呈请教育部基础二司委托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课程、教学、评价、教研、管理等方面专家,开展“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衔接转化研究”。
重点基于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核心素养在课程标准中落实的方式方法。
2015年1月,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了衔接转化研究成果,赞同研究组提出的核心素养落实方式。
3.广泛征求意见,认真修改完善为确保核心素养的科学性和适宜性,2015年4月和2016年年初,两次呈请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将核心素养初稿及研究报告送教育部有关司局和单位征求意见。
同时,正式征求了全国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意见,并委托中国教育学会征求各省市教育学会和相关分支机构意见。
此外,召开专题座谈会,听取一线教育实践专家意见。
总体框架2016年9月13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师大学举行。
师大学校长董奇、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出席会议并致辞。
来自教育学界和心理学界的知名专家学者、教育行政部门人员和一线教育工作者代表等参加了会议。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
为方便实践应用,将六大素养进一步细化为18个基本要点,并对其主要表现进行了描述。
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基本涵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
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
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
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5.责任担当。
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6.实践创新。
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
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主要表现编辑文化基础人文底蕴人文积淀: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人文情怀: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
审美情趣: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
批判质疑: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
勇于探究: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
自主发展学会学习乐学善学: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
勤于反思:具有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审视的意识和习惯,善于总结经验;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或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等。
信息意识: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等。
健康生活珍爱生命: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
健全人格: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有自制力,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等。
自我管理:能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
社会参与责任担当社会责任: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敬业奉献,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能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对自我和他人负责;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理性行使公利;崇尚自由平等,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热爱并尊重自然,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及行动等。
国家认同: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认同国民身份,能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具有热爱党、拥护党的意识和行动;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
国际理解: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涵与价值等。
实践创新劳动意识: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主动参加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具有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行动等。
问题解决: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等。
技术运用:理解技术与人类文明的有机联系,具有学习掌握技术的兴趣和意愿;具有工程思维,能将创意和方案转化为有形物品或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与优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