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名臣徐琛生平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代名臣徐琛生平考
作者:羊祜故里人提交日期:2008-4-16 10:46:00
墓葬。
墓前翁仲、华表、石虎、石羊各二;神道中一石坊,上书“徐公祖茔之门”。
其墓所主人便是元代名臣、亳州太守徐琛。
勣之后。
世乱,子孙流寓于新。
琛仪观魁杰,有古杰士风。
元太祖时,由尚书行军万户府令史,至元三年转沂郯万户府经历,升承直郎、广德路总管府判官。
三十一年朝京师,拜奉直大夫、归德府亳州知州。
大德间卒”。
而笔者在采集、整理地方历史文化过程中,搜集到一些有价值的史料。
对此加以析缕考辨,既可粗梳徐琛生平,又可补正志书缺误,这对于弘扬历史文化将是十分有益的。
(一) 家世流布
其次子若木封于徐,建徐国(今江苏、安徽一带),子孙遂以国名为姓,至今已4200多年,传150多代。
唐末天下大乱,世人避乱四方。
唐英国公徐懋功后裔一支,自山东离狐(今单县)逃难,几经颠沛流离,约于宋绍兴初年(1131年左右)在新泰县之和庄村东北落户,繁衍生息,因姓命村,曰:徐家庄。
传至今已60余代。
御蒙古军队进攻的城市,破城之后,除工匠、医师、卜士外,“不问老幼妍丑,贫富逆顺,皆诛之,略不少恕”(《蒙鞑备录》)。
经过
二三十年的战争后,“两河山东数千里,人民杀戮几尽,金帛子女、牛马牲畜皆席卷而去,房庐焚毁,城郭丘墟”(《两朝纲目备要》卷4)“河北、河东、山东郡县尽废”(《静修先生文集》卷16)。
“元自太祖称尊,至世祖灭宋,相传其屠戮人数共一千八百四十七万有奇”(蔡东藩《元史演义》)。
在此背景下,新泰徐氏也自难逃劫数,由故里徐家庄纷纷外逃避乱,流亡新泰各地,甚至远徙外县。
元元贞二年(1296)莱芜教谕李锐在为新泰徐氏所撰《徐公孝思之记》中云:“值天兵南下,徐氏宗亲或灭身殒命,或逃难解散,俱不知其所往”。
而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新泰徐氏族人、曾任花县正堂的徐有尚在《元太守中宪大夫后赠光禄大夫徐公状记》云:“值元兵向午,我徐氏几聚族而殲焉,祖茔仅存公之一家,因乱亦窜他乡。
”他在《徐氏之原始由》中又云:“闻当年元兵向午,时我宗亲灭身者,百有余奇,逃难者数百余众;及元称帝,而祖茔中仅琛祖一家,小茔内第有曾祖一人,是我徐氏固几聚族而殲也。
”由此观之,当时新泰各地经受的灾难之深之巨。
四子,长为徐胜,次为徐曾,三为徐晏,四为徐滕。
蒙古经略中原,时局动荡艰辛,兄弟天各一方。
徐胜迁蒙阴莫庄(后人于明初复辗转迁回苏庄),徐滕远迁山西;在新泰只有徐曾、徐晏二人。
后因徐晏殒于兵事,徐曾乃携徐庭、徐江二侄背井离乡,四处逃难。
徐江即徐琛之父,徐庭即其伯父,徐曾则为徐琛之二祖父。
用“治天下匠”耶律楚材,接受他的建议,禁屠城,招流亡,立课税,重儒学,奖垦荒;制定临时法律《便宜十八事》,打击地痞流氓,严禁滥杀百姓,禁止豪夺民田。
尤其是金亡(1234年)之后,战场从黄河流域南移到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中原战事渐息,社会秩序渐定,北方流亡的人口逐渐固定下来,经济慢慢得到复苏,元初出现了比较稳定的“中统至元初治”。
在这一时期,劫难余生的徐曾与其子侄们,陆续回到徐家庄。
约在中统元年(1260)之前,因子孙渐大,徐曾率部分族人迁出徐家庄,立村苏庄。
徐庭、徐江及其后人仍守故里。
新泰徐氏一族经过苦心经营,渐渐家道中兴。
自此,新泰徐氏成为徐氏大家庭中的一个独立分支,徐家庄遂为新泰徐氏望族之发祥地。
按:《徐公孝思之记》载,“庭、江皆公之侄,同居于故庄数年,伉俪辑睦,庭无闻言,各皆生子,咸喜曰:天不绝徐氏矣,使各得一子。
及长,公兴心迁居于本林之东北,臵买田土,因而家焉”(《徐公孝思之记》)。
(二)仕途探踪
《元太守中宪大夫后赠光禄大夫徐公状记》载:“公(徐琛)生于宋理宗绍定三年,卒于元成宗大德七年,享年七十三岁”,“且(琛)原本土人”。
宋理宗绍定三年(1230),即元太宗窝阔台继位大汗统治中原的第二年,徐琛诞生于新泰徐家庄。
此时,“降于蒙古的大将严实入据东平,新泰各地方武装多归于严氏麾下,新泰遂为严氏所领有。
在严氏父子相继称藩东平期间,一意求治,造成一个相对安定之社会环境”(《新泰文化大观〃历史篇》)。
徐琛的青少年时代,当
是在这一极为难得的“和平”环境中苦读求学,磨砺成长的。
源流;仪观魁杰,有古杰士风。
为平阳高唐氏、羊氏之亚人物”(《元太守徐公状记》)。
徐琛身材伟岸,性情儒雅,志向远大,学识广博。
其心忧天下,志在补天。
按:所谓“高唐氏”,即指汉初博士高堂生,以言礼闻名于当世,司马迁《史记》称:“言《礼》自鲁高堂生”。
“羊氏”则指魏晋重臣羊祜,其三辞封侯而不受,镇守襄阳十年,为平吴建晋立下殊功。
将徐琛同一文一武古代新泰二位大贤列比,除却溢美之辞,足可窥见徐琛之出类与不凡。
“举善荐贤”,但并没有恢复科举制度。
汉族知识分子入仕,主要由官吏、权贵或皇帝来荐举。
因而许多“民之俊秀者”,以不尽相同的途径入仕。
当时,为了战争的需要,蒙古统治者规定:“家有男子,十五岁以上、七十以下,无众寡,尽签为兵。
”签充军伍,也许就是徐琛入仕的唯一出路。
根据志谱史料考证,徐琛即在宋理宗宝祐三年(1255)参加了东平严忠济的队伍。
严实于1240年去世后,其二子严忠济袭东平路行军万户、管民长官,开府布政。
史载,1255年,元廷曾命其在山东一带征招扩军二万余人。
当时,新泰隶属山东东西道东平路泰安州。
徐琛当由此走出家门,签充军伍。
这一年,徐琛二十五岁。
按:徐琛入伍不久,其族叔、徐曾之子徐斌也步入军伍:“斌为人纯实,于官干敏。
至元初,签充军伍,为众推服,保充行军百户,管领军匠,打造战船百余艘”(元贞三年李锐撰《徐公孝思之记》)。
1259),世祖南伐,诏(忠济)率帅由间道会鄂,亲率勇士,梯冲登城”(《元史》卷一百四十八)。
天启《新泰县志〃人物》载:“元世祖时,东平大行台严实(当为严忠济)南征,辟公(徐琛)行”。
而根据《元史》记载,严忠济之南征仅有一次。
可以断定:1259年,徐琛随严忠济大行台南征,以儒士荐举,首任尚书行军万户府令史一职。
此为掌管文书的军职文官,官秩从九品。
中统元年(1260),南征之师北返东平。
按:严实官拜紫金光禄大夫、行尚书省,又称大行台;后授东平路行军万户。
严实去世后,其二子严忠济袭其职。
又,《徐公状记》云:“元太祖时,(琛)首署尚书行军万户府令史”,此记有误;元太祖成吉思汗卒于1227年,而三年后徐琛才诞生。
1261),因有大臣诬告严忠济“威权太盛”,元帝“召还京师,命忠范代之”。
此时,徐琛改隶严忠范之属。
中统三年(1262),益都行省李璮叛于济南。
徐琛随严氏围济平叛,不久平定。
中统四年(1263),为加强中央集权,限制、削弱中原各地数十年专制一方的大小诸侯势力,忽必烈顺势罢世侯,臵牧守,分民、兵之治,废州君官世袭,行迁转法,“居大藩者,子弟不得亲政”。
东平严氏集团遂被瓦解。
此时,徐琛调迁至沂郯万户府。
至元三年(1266),升任沂郯万户府经历,掌管军中出纳文移,官秩从七品。
1271)十一月,忽必烈建国号大元。
这一时期,徐琛由藩属武装转入元朝正规军队,迁移广德路(今河北一带),因办事干练出众,敕授为正六品的文散官承直郎,升任广德路总管府判(官
秩正七品),负责处理府内公事(相当于今秘书长)。
(1278), 敕万户侯严忠范修复宿州,蕲县([元史.卷七.世祖二]).徐琛应诏随严忠范镇边 . 至元三十一年(1294)元月,元世祖忽必烈去世,其孙铁穆耳继位。
这一年,徐琛奉旨晋见成宗铁穆耳,敕封为奉直大夫,官秩从五品。
不久,升任归德府亳州知州,官秩正六品。
光绪《新泰县乡土志》载:“徐琛,唐英公世勣后,子孙流寓于新,遂家焉。
官至归德府亳州知州,有惠政,祀乡贤”。
徐琛在任刚正不阿,尊儒崇学,举贤用能,赈济贫困,抑制豪强,深得民众信赖。
1296)初,徐琛敕封为官秩正四品的中宪大夫,升归德府总管太守,掌管归德府(今河南商丘一带)军、民诸事,官秩正三品,位居“九卿”之列,跻身于朝廷重臣。
不久,木华黎五世孙脱脱元帅南征,举荐徐琛辅佐出征,说:“如徐公者年高德劭,可辅我以南征矣”(《徐公状记》)。
以“资望高深之武臣”授徐琛为三路副元帅,奉秩从二品,“同挂三面元帅印”(《徐公状记》),辅佐脱脱元帅督领诸军,攻城拔寨,屡立战功。
班师后,被太傅太师月赤察所赏识重用。
按:《徐公状记》所云徐琛由脱脱元帅荐举领衔南征之事,当为不误。
但定为元顺帝时丞相脱脱则属谬误。
《元史》中名为“脱脱”者八、九人,其中列传者三人。
一是元顺帝至正年间丞相脱脱,字大用,丞相伯颜侄子。
锐意改革,减免赋税,开河修路,史称“脱脱更化”。
但其生于1312年,此时徐琛已去世九年。
二是康里脱脱,大德三年随皇子抚军北鄙,五年从武宗讨海都;仁宗时拜
江浙行省左丞相、江西行省左丞相,后任御史大夫、江南行台御史大夫。
但其生于1273年,比徐琛小43岁,徐琛以七十三岁高龄去世时他才三十岁。
从时间与年龄上推断,言徐琛随康里脱脱南征,似不合情理。
三是木华黎五世孙脱脱,元世祖时大将。
至元二十四年从征乃颜,官拜资德大夫、上都留守,后晋荣禄大夫、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以治杭州水有名。
其生于1263年,比徐琛小33岁。
徐琛晚年随其出征,当为可信。
1300),徐琛年七十岁,功成名就,援例致仕,全身而退,荣归故里徐家庄。
按,元朝至元二十八年(1291),政府决定:“诸职官年七十,精力衰耗,例应致仕。
”。
后又进一步规定,内外三品以下官员年70岁的要退休(见王建辉编《中国文化知识精华》第202页)。
其乐为乡里父老做事,兴修义学,修路建桥,对乡里名刹古寺多主持修复。
徐琛喜爱游历,广结贤达,与羊流儒生赵惟敬等名人往来密切。
因感念新甫山汉武帝庙多年失修,且“螟蝗伤稼,老者转乎沟壑,幼者死于道路”,(赵惟敬《重修汉武帝庙碑记》)倡议兴修汉武帝庙,保存名胜古迹,为民祈福。
尚未完工,徐琛即以年高辞世。
后由其四子徐彬继承父志,于皇庆二年(1313)克难举成。
徐彬特请羊流名士赵惟敬撰写《重修汉武帝庙碑记》(马东盈《话说莲花山》)。
此碑虽历经七百年风雨,残损较重,幸而尚存新甫山。
1303),一代名臣徐琛走完了他七十三年的人生旅程。
“是年归葬于和庄东北”(《徐公状记》)。
元廷颁赐谕祭,派员营葬,葬仪尤隆。
社会贤达纷往致哀,一时空巷。
(三)身后尊崇
护有加,倍受后人无限尊崇。
1、追赠爵位,恩赐御葬
秩从一品),赐御葬,祀乡贤,恩典堪隆,从中窥见徐琛功德之伟。
面各300步,二品250步,三品200步,四、五品150步,六品以下100步,庶民和寺观的坟地各30步。
对坟地的石人等,“葬仪”亦有规定:“一品用石人四事,石柱二事,石虎、石羊各二事;二品、三品用石人、石柱、石虎、石羊各二事;四品、五品用石人、石虎、石羊各二事,六品以下不用”(《大元通制(节文)》,黄时鉴辑点《元代法律资料辑存》,第74页)。
列数坟地的石人、石柱、石虎和石羊的数量,就可知道坟内主人生前的身份。
(1323)七月,御赐神道才得以树立。
此时,徐琛已去世二十年。
从现状看,墓地东西长200米,宽150米;在长达60米,宽6米的甬道上,由北向南依次立有:石人二,石坊一,石羊二,石虎二,石柱二。
徐琛去世时官爵从二品,按标准二品葬仪规制,可见朝廷之推重。
石人(翁仲)高2.5米,分左右相对而立;墓左为武官,头载高冠,着铠甲,披宽袖长袍,颌下长髯飘洒,面部表情恭顺,双手按剑及地;右为文官,文职装束,双手持笏;造型稳重,刀法细腻,纹理清晰。
石坊两柱夹一额,石柱高2.4米,石额呈梯形状,长2米,造型简朴;上阴刻楷书:“徐公祖茔之门,至治三年七月十七日。
”石羊高1.1米,长1.25米,呈卧姿,凝重安详。
石虎高、长同石羊,前腿直立,后腿卷屈,昂首张望,虎尾弯转于后腿之间,物象生动,富有动感。
石柱(华表)今存二块方形石基,其上石柱早毁,不知其形。
按:《平阳徐氏族谱》载,“原题名碑风雨侵蚀,折坏已多年矣,虽有封公碑卫融先生撰文,贔屭所负,华表纵横,翁仲巍峨,自大元至治三年至皇清同治二载五百余岁,残缺难稽,久必尘埋……”。
可见,至少在同治二年(1863)时,石柱尚存。
徐琛墓左前方有一通高1.8米、宽1米的龟趺墓碑,碑额为双龙深浮雕,篆刻“太守徐公神道之碑”。
此为元至治三年(1323)徐琛四子徐彬所立封公神道碑,碑文则由时任新泰县尹卫融所撰,文称徐琛“为平阳高堂氏,羊氏之亚人物”,并由衷慨叹“吾谓徐公,东海一人而已”,予以重肯。
碑刻历经近七百年风雨,字迹大多已磨灭难识。
按:据《山左金石志》卷第二十二《元石》:“亳州知州徐琛墓碑,至治三年三月立,正书。
碑高五尺二寸,广三尺一寸。
在新泰县和庄南徐公墓。
右碑篆额未拓,文三十六行,字径六分。
卫融撰并篆额,□(李)鉴书丹”。
又,晚清金石家缪荃孙曾将一生珍藏的各地碑刻拓本编辑成目,著《艺风堂金石文字目》,卫融碑文拓本亦名列其中。
缪荃孙去世后,所藏拓本保藏在北京大学图书馆。
2、泽荫后代,名列贤臣
徐震,四为徐彬。
“彬字雅儒,荫黄州路麻城县尉”(《徐公状记》),官秩从七品,主捕盗治安之事。
按:“荫”,即指徐彬承父恩泽而得官受禄。
朝,名垂史册。
在明代天启《新泰县志》,甚而明中期(至迟在万历四十七年前)《新泰县志》,已将徐琛与其二弟徐琰(字国色,敕封少中大夫,官秩从三品)列为新泰名臣,加以褒扬。
按:明万历四十七年(1620),新泰明经进士、花县正堂徐有尚在《徐公状记》载:“相元在名臣之五,弟琰在名臣之六,载诸县乘,可考而知”。
“县乘”,此即指新泰县志。
可见,天启《新泰县志》之前至少还有一部县志存世,详载徐氏之事迹,惜已散失不见。
3、立堂祀贤,尊为始祖
1509)九月,徐世荣曾孙徐肫在徐家庄始建徐氏祠堂,祀徐琛为名祖乡贤。
清顺治十一年(1654),《平阳徐氏族谱序》以“德高位显”推徐琛为“新泰徐氏始祖”,迄今近四百年来为新泰历代徐氏后人所公认。
此为今所见最早明确称颂徐琛为“新泰徐氏始祖”者。
按:新泰徐氏树徐琛为始祖,并非以迁入新泰徐家庄早晚而论。
古人立族谱,常将历史上族姓中德高权重的先人树为始祖,以示族人门庭荣光显赫。
4、修谱立传,重点保护
1323)首立封公神道碑至今近七百年间,新泰徐氏曾大规模修缮祠堂六次、重修族谱九次;并多次延请文人名士撰写徐琛行状事迹,载入族谱,以昭后世。
如今,
徐琛已不仅仅是新泰徐氏的荣耀。
1994年,泰安市政府将徐琛墓确定为“首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要求“划定必要的保护范围和控制地带,设立美观大方的保护标志,健全有效的保护组织,建立科学翔实的档案资料”(《泰政发[1994]34号文》)。
2001年,泰安市文物局批准修复徐琛墓(《泰文物[2001]13号文》)。
2007年,泰安市政府对徐琛墓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进行了界定,“以墓与神道为中心,南北长118米、东西宽66米内的区域为保护范围。
保护范围四周向外延伸100米为建设控制地带”(《泰政发[2007]31号文》)。
徐琛及其墓地文物,已纳入了泰山大历史文化遗产重点保护之列。
(四)结语
徐琛一生戎马倥偬,叱咤风云,先后历经元太宗窝阔台
(1229-1241)、乃马真皇后(1242-1245)、元定宗贵由(1246-1247)、海迷失皇后(1248-1250)、元宪宗蒙哥(1251-1259),以及元世祖忽必烈(1260-1294)、元成宗铁穆耳(1295-1307)共五帝二后。
而其建功立业的历史舞台则主要是在忽必烈、铁穆耳两帝统治时期。
这一时期,建立在草原上的大蒙古国已转变成了一个大元王朝,出现了元初的“中统至元初治”。
徐琛从一个无名乡村走出去,两任太守,督统三师,屡佐南征,身历百战,建立了不朽功勋;从一个九品令史,一步步成为二品朝廷重臣;从一名普通儒士,历练成为一个文武兼备、有所作为的一代名臣。
须知,世祖忽必烈曾规定:中央或地方官,正职一律由蒙古人担任,副职才允许汉人、南人担任。
而且,元朝统治
者还把人民划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个等级,并在政治待遇和法律上对汉人、南人百般歧视(见邱树森《元朝史话》)。
在长期不信任、歧视汉人的元朝,徐琛尚能取得如此显赫的地位,自是其出众人格和非凡能力的必然。
徐琛为后世树立了一座仰之弥高的丰碑,值得我们永世景仰。
也曾专门咨询于亳州及商丘市(原归德府治所)史志部门,惜两处均无元代史料,更无徐琛记载。
综其原因,分析有三。
自忽必烈入主中原定国号起,元朝历十一帝,共九十八年;立国时间短,早期又不重文字记载,后虽独创文字,却不为汉人所识;此其一。
元朝为蒙古人统治,且时间短,汉人反抗意识强烈,不认元朝为正统,不为元朝树碑立传,因而志书史料罕见;此其二。
即使少有部分珍贵志书史料及民间辑录,也因战乱和年代久远,保存不善,早已散失难觅;此其三。
诚如民国元史专家蔡东藩所言:“古史之美且备者多矣,而元史独多缺憾,非史官之失职也,文献不足征耳。
元起朔漠,本乏纪录;开国以后,即略有载籍,而语不雅驯,专属蒙文土语,搢绅先生难言之。
”
臣徐琛生平及影响作了粗浅考辨。
由于元代卫融所撰封公碑拓本久觅至今未果,徐琛墓志亦当仍深藏幽宫,考辨所能参证的文献十分有限,故论断或多有失误,敬祈方家指正。
【附注】在考辨过程中,得到泰山学者周郢、马东盈先生的热情指
导和帮助,附此致谢。
(2008年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