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 改革时期的社会保障思想
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简史(世界)
▪社会保障制度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是人类社会不断协调发展、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简史▪(一)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时期(1601—1882年)▪1、标志▪英国政府于1601年颁布了历史上第一部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伊丽莎白《济贫法》(旧《济贫法》)。
于1834年颁布了新《济贫法》。
▪▪2、背景▪英国的圈地运动和工业化。
▪3、保障特点▪旧《济贫法》:就业保障(强迫劳动)+财政补贴(福利救济)▪新《济贫法》:国家为责任主体的政府救济▪▪(二)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时期(1883—1934年)▪1、标志▪德国俾斯麦政府于1883年颁布了《疾病社会保险法》,1884年颁布了《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了《老年和残障社会保险法》。
▪2、背景▪工业化和德国工人运动▪3、特点▪针对工人实行的强制性的社会保险制度。
▪▪问题:为什么会在德国首先建立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1、经济上:欧洲工业革命完成,德意志统一后超过英、法。
▪2、政治上:▪a、德国的工人运动:一方面工人受资本家的压迫很重;另一方面,德国盛产哲学家,无产阶级思想影响工人运动。
▪b、铁血宰相开拓海外殖民地,攘外必先安内。
▪3、理论上:新历史主义的理论。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时期(1935—1947年)▪1、标志▪1935年美国颁布了《社会保障法》▪2、背景▪1929年到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3、特点▪社会保障制度从社会保险为主的保障制度步入综合性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
▪▪▪▪为什么美国出台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1、经济上: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导致经济衰退,失业增加,社会危机剧增。
▪2、政治上:罗斯福新政。
危机→政府干预+扩张性财政政策+提高社会总需求。
▪a、举办公共工程b、扩大社会保障开支c、拉动消费d、促进就业▪3、理论上: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四)社会保障制度的繁荣时期(1948—1979年)▪1、标志▪1948年英国第一个宣布建成“福利国家” 。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保障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保障基本原理社会保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旨在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保障基本原理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一、以人为本的原则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自由和平等,认为每个人都应有享受基本社会保障的权利。
社会保障制度应以人的需求为核心,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和权益,为每个人提供平等、公正的保障机会。
二、全面覆盖的原则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保障制度应该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保障每个人的基本权益,无论其社会地位、职业、性别、种族等差异。
社会保障制度应以全面覆盖为基础,确保人民在面临各种风险和困境时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保障和帮助。
三、公共管理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社会保障是国家的责任和义务,应由国家来统筹规划和管理。
社会保障制度需要通过建立健全的公共管理机制,提供公平、高效的服务。
同时,马克思主义也强调社会参与的重要性,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社会保障事务,共同推动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和进步。
四、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保障制度应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保证长期有效地履行社会保障职能。
社会保障制度应建立在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确保其长期的运行和覆盖面。
五、多层次、多元化的原则马克思主义主张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以满足不同群体的保障需求。
不同人群在不同阶段和领域的需求各不相同,社会保障制度应具备灵活性和差异化的特点,为人民提供多样化的保障服务。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保障基本原则为我们理解和构建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重要思想基础。
在实践中,我们应根据具体的国情和社会实际,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保障原则,科学制定和完善社会保障政策,推动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实现。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保障基本原理体现了人的尊严和权益的保障,以及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的追求。
这些原理为我们构建公正、可持续、人民满意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基本指导。
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创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已经成为当今的热点话题。
社会保障制度是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系统性工程,是关系到亿万人民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一、聚焦养老保障养老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
在老龄化加速的今天,已出现了“养老难”的现象。
此时,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显得尤为迫切。
为此,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制度改革措施来加强养老保障。
其中,最重要的是推行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计划和个人商业性养老保险等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确保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保障。
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待遇不够、管理不规范、稳定性不够等问题。
因此,我国政府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进一步加强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和创新,开展多种形式、多渠道的投资和发展,不断提高养老金的待遇水平,使老年人真正享有基本保障。
二、促进医疗保障医疗保障是人民群众对健康的期望和保证,它的改革和创新将直接影响国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当前,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医保结算机制复杂、医保待遇水平低、医疗资源利用效率低等问题。
为此,中国政府进一步完善了医疗保障制度,加大了对医保体系的投入力度。
如加强了基层医疗保障机构的建设和医疗卫生人才培养,优化了医保结算机制,加大对医疗资源的配置和管理力度,推动医疗保障制度的创新和完善。
当前还需进一步加强对医疗保障制度的管理和监督,完善医保监管体系和完善医疗机构评价机制,进一步改进医保支付方式,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和人民健康水平。
三、加密劳动保障劳动保障是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和创新将直接影响到劳动者的收入和生活质量。
然而,当前我国仍存在一些劳动保障问题,如用工制度不规范、劳动报酬不公等。
为此,我国政府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劳动保障,如制定了工资支付条例,加强了对劳动合同签订、工资支付、劳动争议等方面的监管和服务,加强了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就业质量,积极推进劳动保障改革和创新。
社会保障概论
社会保障概论第一章社会保障概述第一节社会保障含义一、概念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采取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对由年老、疾病、伤残、死亡、失业及其他灾难发生而出现生活困难的社会成员,给予物质的帮助,以保证其基本生活需求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二、特征1、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是国家和政府2、社会保障对象和获益群体是全体公民3、社会保障资金来源是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形成的社会消费基金,用它来支付保障费用。
4、社会保障目标是满足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一)生存需求的制度。
救助对象包括三类:A孤寡老人)B 有劳动能力,也有收入,但因意外灾害降临,遭受重大财产损失、人身损失一时生活困难的人。
C 有收入来源,但生活水平低于或仅相当于国家法定最低标准的个人或家庭。
主要内容:贫困救济和灾害救济(二)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中的核心部分,因其保障对象是劳动者,它所承担的风险最多,就是以国家为主体,对劳动者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有劳动能力无工作的情况下,通过立法运用社会力量,给予一定收入损失补偿的制度,包括生、老、病、伤、残、失业等所有风险。
包括老年、医疗、失业、工伤、生育、残障与死亡社会保险特点:1)强制性(法律强制推行) 2)互济性 3)储备性4)补偿性1、老年社会保险又称老年保险,国家越贫穷,其在社会保险体系中所占比例越大2、医疗社会保险国家越发达,用在其上的费用越低3、失业保险产生于福利国家,任易形成“养懒汉”的状况,故现侧至于就业培训比例与国家富裕程度成正相关关系失业保险是工业化的产物,所占比例不大4、生育保险更多归于医疗保险或家庭津贴中,在我国是独立的。
(三)社会福利是一个中观福利概念(大福利=社会保障小福利=单位福利),是社会保障体制下的一个项目,不包括社会保险、救助。
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最高层次,指政府和社会组织通过文化、教育、卫生等设施,免费或优惠提供服务、实物发放,货币补贴等形式向全体社会成员或特定人群给予帮助,以保证和改善其物质、文化、精神生活的制度,它是社保体系中的最高层次关乎人的生命质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公平与社会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公平与社会保障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的智慧。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致力于实现国家的经济繁荣,也注重营造社会公平和社会保障的体系。
本文将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公平与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和取得的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公平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起一种保障全体人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的制度。
这种制度以增进社会公正、促进社会和谐为宗旨,努力消除社会的贫困、不公和不平等现象。
为了实现社会公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这意味着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考虑人民的需求和福祉。
这一思想的具体表现是坚持就业优先和人才优先,以提高人民的收入和福利水平,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互动。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重教育和健康保障。
在教育方面,中国大力推进教育公平,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免费教育政策,保障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基本的教育。
在健康保障方面,中国积极推动全民健康。
国家投资大量资源建设医疗卫生体系,对贫困人口实行医疗救助政策,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
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视城乡发展的平衡。
为了减少城乡之间的差距,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农村发展政策。
其中包括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农村人才培养等。
通过这些努力,中国成功缩小了城乡发展差距,提升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此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注重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中国建立了一套全面覆盖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住房保障等方面。
这些制度的实施为老年人、贫困人口和失业人员等弱势群体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帮助他们度过困难时期,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公平与社会保障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根据官方统计数据,中国的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教育和医疗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差距明显缩小。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
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为了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需要和最低生活水平而建立的一系列社会保障措施和制度。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以前的农业社会,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主要始于新中国成立后的改革开放时期。
下面将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进行概述。
1.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年-1978年):这一时期,我国社会
保障制度建设处于初创阶段。
政府主要通过发放救济、提供养老院和福利院等方式来保障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
2. 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1990年):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
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逐渐扩大和完善。
此时,社会保障范围逐步扩大,重点关注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问题。
3. 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期(1990年-2003年):在这一时期,我
国加速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和改革。
具体措施包括建立社会保险制度、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等,并大力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
4. 现代社会保障体系建设(2003年至今):近年来,我国社
会保障制度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政府继续加大社会保障领域的投入和改革力度,重点关注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的保障问题,包括建立全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大病保险制度等。
总的来说,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初创阶段到扩大和完善阶段,再到改革和建立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阶段。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问题的变化,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将继续面临新的挑战和任务。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一:引言社会保障制度是指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各种社会保障政策和机制,提供社会保障服务的一种制度安排。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
二:早期社会保障措施1. 古代社会保障措施在古代社会,中国已经有一些基本的社会保障措施,如皇帝发布救灾救济政策、地方举办济贫院等,为贫困人口提供基本的救济和帮助。
2. 近代社会保障倡议19世纪末,新文化运动和工人运动的兴起,促使社会各界开始倡导建立更为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民主派人士和工会组织提出了关于社会保障的建议和要求。
三:建国初期社会保障制度1.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开始重视社会保障问题,建立了早期的养老保险制度,主要以企业职工为主体,提供基本的养老金保障。
2. 医疗保险制度的推行建国初期,中国推行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为农民和城镇职工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
四:深化改革与拓展1. 社会保险体系的完善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得到完善,建立了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险体系。
2.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为了解决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问题,中国开始推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
五: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保障制度创新1. 全面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国逐步建立起以全民参保为基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了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制度全覆盖。
2. 社保基金的合理利用与管理为了保障社保基金的安全和利用效益,中国加强了对社保基金的监管和管理,确保社保基金的稳定运行。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相关政策文件、统计数据、制度规范等内容。
附件详见附件部分。
法律名词及注释:1. 社会保障制度:指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各种社会保障政策和机制,提供社会保障服务的一种制度安排。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社会保障与民生发展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社会保障与民生发展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经历过多年来的快速发展与改革。
其中,经济体制的改革在改变中国的发展模式、加速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对社会保障和民生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社会保障和民生发展两个方面探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社会保障的重要性社会保障是现代国家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对于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维护社会平等和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首先,社会保障能够提供基本的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障,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其次,社会保障可以有效减少社会贫困现象,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最后,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能够增加人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提高社会的稳定性和和谐度。
二、中国社会保障的现状与问题虽然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不够广泛,许多农村地区和弱势群体依然面临保障缺失的问题。
其次,社会保障体系的统筹性有待强化,不同地区、不同类别的社会保障政策存在差异,影响了公平性和统一性。
最后,社会保障体系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性仍需加强,保障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也逐渐凸显。
三、经济体制改革对社会保障的影响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不仅对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对社会保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经济体制改革为社会保障提供了更多的财力支持。
改革开放的成果为社会保障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使社会保障投入能够得到保证。
其次,改革推动了社会保障体制的创新。
通过市场经济的引入,社会保障的方式和模式不断完善和创新,更符合市场需求和个人选择的特点。
最后,经济体制改革提高了社会保障的效益和可持续性。
通过推动经济发展,提高全社会的财富水平,社会保障体系能够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求。
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民生发展民生发展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其核心是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浅析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保障思想
浅析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保障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保障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的重要思想渊源。
文章从四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保障思想进行了梳理和分析:社会保障是一切社会生产方式所共有的基础;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社会保障的最终目的;国家是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在社会保障中应起主导作用;社会保障水平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标签: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保障思想(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在本文中特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特别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保障思想。
笔者特注)是马克思主义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的重要思想渊源。
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所揭示的关于社会保障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和基本原则,对于启迪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保障事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方法论原则,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下面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一、社会保障对维系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保障对维系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社会要正常发展,需要稳定的劳动力市场,而拥有稳定的劳动力市场的途径是给劳动人民(劳动力市场的主体)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
之所以给劳动人民特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的直接原因,是因为他们是创造社会保障所需基金的主体。
马克思认为,劳动者要创造社会保障所需基金,必须参与社会再生产过程形成剩余劳动,剩余劳动是社会保障所需基金的来源,是“一切社会生产方式所共有的基础”。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保障重要性的观点,社会保障可以通过事后救助、政府主动的经济援助,解除社会成员的后顾之忧,能够帮助遭遇不幸事件的社会成员恢复正常生活并重新投入社会生产从而保证社会再生产所需的劳动力。
所有这些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维系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的正常发展。
概言之,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无论是一个社会的经济运行过程或者社会发展,都需要社会保障。
经济学社会保障学社会保障理论
四、凯恩斯主义理论
政策主张:
经济萧条时期,要扩大总需求,除了鼓励私人消费 和通过税收政策鼓励资本家投资,扩大中央银行信 用等措施之外,政府还要积极干预经济,推行扩张 性财政政策。
政府应直接兴办公共工程,以增加有效需求和就业 机会;扩大社会福利设施,增加消费倾向,以达到 足够的总需求和充分就业。
21/36
五、贝弗里奇报告
报告简介:
贝弗里奇着眼于重建战后和平,使英国永获安全感的长 远安排,经过周密的调查研究,制定了对英国全体公民 实行福利制度的指导原则,设计了“从摇篮到坟墓”的 一整套福利措施。
制定了一个以社会保险制为核心的全面的社会保障计划。
报告的影响:
对英国乃至西方各国的社会福利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福利国家论。
新历史主义理论长期以来是英国工党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 新历史主义理论对西欧各国社会民主党的纲领也发生过深远
影响。
11/36
二、旧福利经济学
形成时间:
正式形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代表人物
英国经济学家庇古(Arthur Cecil Pigou)
代表著作:
《福利经济学》(1920) 《产业变动论》(1926) 《财政学研究》(1928)
26/36
一、满足人的需要理论
人的需要是多样性的
需要的层次
自然需要 社会需要 经济需要 精神需要
需要的层次由低到高
在低层次的需要获得相对满足之后,才能发展到较高层次的 需要。
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继续存在,只是对人 的行为的影响作用减低而已。
27/36
二、社会总产品“扣除理论”
17/36
四、凯恩斯主义理论
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几点思考 如何完善我国的就业社会保障制度
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几点思考如何完善我国的就业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前提和保证,为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充分理解和把握我国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的基本方针和立法原则。
加快我国社会保障法的立法进程,尽快建立起一套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一、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为了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对公民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遭遇灾害、面临生活困难的情况下,由政府和社会依法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的制度。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前提和保证。
因此加强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网。
没有社会的稳定,就没有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社会保障则是社会稳定的重要防线。
只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有效地化解有可能发生的各种 __,实现国家的安定和社会的稳定,从而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稳定器”。
因为雄厚的社会保障基金能够有力地支撑经济发展,并对经济发展的格局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
同时从微观经济来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可以规范和均衡企业和社会负担,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形成,从而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
(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公平的调节器。
社会公平,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产生的一种客观要求。
社会公平体现在经济利益方面主要是成员之间没过分悬殊的贫富差别,即所谓“不患贫,患不均”。
为了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就需要运用政府的力量对 __生活进行干预,通过社会保障措施,通过对社会成员的收入进行必要的再分配调节,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弥补市场经济的缺陷,缓和 __,以促进社会公平目标的实现。
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大部分是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方能发挥其积极作用。
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保障思想及其时代意义
理论前沿南方论刊·2020年第8期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保障思想及其时代意义朱芳菡(南开大学 天津 300350)【摘要】社会保障是关系国计民生、社会稳步发展和调节财富分配的基本制度安排。
马克思恩格斯从无产阶级立场出发,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切入,批判资本主义给社会带来贫困、伤残和失业等问题,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保障制度实质具有欺骗性。
同时为未来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做出科学预测与设计,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社会保障思想。
新时代,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体现在社会保障层面上表现为期盼更公平的教育、更舒适的居住环境、更切实的社会保障。
重温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保障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保障;理论;实践价值正如生存权是人类基本的政治权利,生存是个人生活的首要问题。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应保尽保原则,健全统筹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稳步提高保障水平。
尽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直接使用“社会保障”这个概念,他们从满足人类生存需要、社会再生产和再分配的角度,阐述了社会保障理论,也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当代,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保障思想进行梳理和挖掘,不仅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法论审视社保,对于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对资本主义社会保障制度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所生活的年代是资本主义工业化初期,大规模的工厂取代了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马恩通过不断的科学研究和深入的社会革命,形成了自身对资本主义社会保障制度的观点。
工业革命及其带来的机器大生产是其产生的社会根源,工人阶级意识觉醒和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是其产生的阶级条件,而社会保障制度是机器大生产、社会生产平稳运行以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的客观需要。
社会主义改革与建设中的社会保障体系与社会福利经验
社会主义改革与建设中的社会保障体系与社会福利经验在社会主义改革与建设中,社会保障体系与社会福利经验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旨在实现国家的发展目标、促进社会公平与公正,并确保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得到保障。
本文将探讨社会主义改革与建设中的社会保障体系与社会福利经验,并分析其对国家和人民的积极作用。
一、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社会主义改革与建设的必然要求,它涉及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保障、社会稳定与发展。
中国,在经历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过程中,逐渐建立起了涵盖医疗保障、养老保障、失业保障、工伤保障等多个领域的社会保障体系。
首先,在医疗保障方面,中国实行了覆盖城乡居民的大病保险制度,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及时有效的医疗救助,降低了疾病给人民群众带来的经济负担,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其次,在养老保障方面,中国建立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给予了老年人基本的生活保障。
此外,国家还积极推动企业年金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以改善养老保障的多样性。
此外,失业保障和工伤保障也得到了不断加强。
国家设立了失业保险基金,为失业人员提供一定期限的基本生活救助,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在工伤保障方面,国家加强了工伤事故的防范和管理,并规定了相应的赔偿制度,保障了劳动者的权益。
二、社会福利经验的分享与创新除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外,社会主义改革与建设还积极探索并分享了社会福利经验,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参考。
首先,中国的“扶贫经验”值得称道。
中国通过积极的扶贫政策和措施,成功将千百万贫困人口脱贫,为减少国内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与公正做出了突出贡献。
这一经验在国际间广泛传播,并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其次,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国家大力投入教育事业,提高了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改善了教育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多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
中国的教育经验在国际间也获得了广泛赞誉,并为其他国家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启示。
马克思社会保障思想及其对我国社会保障的启示
马克思社会保障思想及其对我国社会保障的启示-哲学马克思社会保障思想及其对我国社会保障的启示安迎涛马晓宁摘要:文章以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保障理论为主线,从建立社会保障的必要性、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和对象,以及社会保障的基金来源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进行考察,并结合我国社会保障的改革,分析这些理论对我们今天建立和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贡献和指引。
关键词:马克思;社会保障;启示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整个社会结构性变化,社会保障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同时,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并且要“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系统梳理和深入挖掘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保障思想,使其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体系的规范,甚至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指导。
一、马克思社会保障思想的基本内容1.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是必要的马克思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论述了建立社会保障的必要性。
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是抵御社会风险的一种重要手段。
社会再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特别提出,建立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认为,“劳动者所创造的必要劳动价值,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维持劳动者本人正常生活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第二,维持劳动者家属正常生活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第三,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费用。
”劳动者如果在进行价值创造的过程中,未能满足自身所需要的保障,那么社会再生产就很难进行下去,随之而来的则是资本主义的生存链条环节性中断。
2.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是国家、政府遵循马克思的社会保障思想,国家是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
在资产阶级国家机器被打碎之后,整个社会经济管理的任务就落到无产阶级国家身上,必须在未来社会“建立国家工厂。
国家保证所有的工人都有生活资料,并且负责照管丧失劳动力的人”。
江泽民的社会保障思想
低生 活和工作 中可 能遇 到 的风 险 , 障 社会 成 员 保 的基本 生活 , 强 他们 的生 活安 全 感 。社 会 保 障 增
发 展 和 社 会 稳 定 , 产 生 直 接 的 影 会
响 。 。 ”
1 .社 会 保 障 体 系是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体 制
的 重 要 内容
正确认 识和处理 市场机制 与国家宏观调 控的 关 系是我们 党在改革 开放 以后 经过艰难探 索取得
的宝贵经验 。江泽 民指 出 , 场是 配 置资 源和 提 市 供 激励 的有 效方式 , 经济发展具 有积极作 用 , 对 但 市 场不是全 面的 、 能的 , 万 也有其 自身 的明显弱点 和局限性 。这就 要求 必须 加 强宏 观调 控 , 来弥 补 和抑制市 场调节 的不 足和 消 极作 用 , 以保 证整 个 经 济全面 发展 。“ 那些 市场 调节 力 所不 及 的若 在 干 环节 中 , 也必 须利 用计 划 手段 来 配置 资源 。同 时, 还必须 利用计 划手 段来 加 强社 会保 障 和社 会 收入再分 配 的调 节 , 止两 极 分 化 。E2 在 党 的 防 -2O 1l 十 四大报告 中 , 明确 提 出我 们要 建立 的社 会 主 他
20 0 9年 l 月 1 第 2 8卷 第 1 期 1
安 庆 师范学院学报 ( 社会科 学版 )
Junl f n i e cesC lg ( o il cec dtn ora o qn T a hr ol e S ca S ineE i ) A g e i o
N v. 0 o 2 09
义 市场经 济体制 , 就是 要 使市 场 在社会 主义 国家
宏 观调控下 对资源 配 置起 基 础作 用 , 将 深化 分 并
中国建国时期的社会福利改革与社会保障体系
中国建国时期的社会福利改革与社会保障体系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许多社会变革与改革,其中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一直是我国治理和发展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探讨中国建国时期的社会福利改革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历程及其对社会的意义。
一、社会福利改革的初期建国初期,社会福利改革成为国家优先解决的问题之一。
1949年,中国新一届政府成立,政府承诺要建立一个人民满意的社会福利体系。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
首先,政府开始推行政策,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需求,如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确保人民的健康问题得到解决。
此外,政府还鼓励建设农民合作社,提供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
二、社会保险体系的建设在社会福利改革的同时,中国政府也着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1951年,我国开始实施了社会保险制度,以确保人民的社会保障权益。
社会保险的核心是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三项基本保险,覆盖了工人、职员和农民等不同群体。
首先,养老保险是重要的社会保障项目之一。
政府设立了养老金制度,为退休人员提供稳定的生活来源。
此外,政府还推行了企业职工养老金制度,为工人提供退休金。
这些措施不仅保障了老年人的生活,也提高了社会的稳定性。
其次,医疗保险作为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政府设立了公立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
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政府投入大量资源改善农民的医疗条件,使农民得到了更好的医疗保障。
这一举措不仅有利于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也有助于减轻人民的经济负担。
最后,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为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失业保险为失业者提供失业救济金和再就业服务,旨在缓解因失业而导致的经济困难。
这一制度的推行,不仅为失业人员提供了生活保障,也鼓励人们积极就业,促进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三、社会福利改革的意义中国建国时期的社会福利改革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社会福利改革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马克思社会保障思想及其对我国社会保障的启示
马克思社会保障思想及其对我国社会保障的启示【摘要】马克思社会保障思想强调社会应当为所有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这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覆盖面不够广泛,需要提高覆盖面,特别是关注农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
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关键在于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确保每个人都能享有基本福利。
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当前我国面临的重要任务。
马克思的社会保障思想对我国社会保障的启示在于强调社会应该关注弱势群体,帮助他们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从而建设一个更加公正和平等的社会。
【关键词】关键词:马克思社会保障思想、我国社会保障、社会保障覆盖面、社会公平与正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启示、加强、必要性。
1. 引言1.1 马克思社会保障思想简介马克思社会保障思想认为,社会保障是为了解决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而提出的一种制度安排。
马克思主张社会应该为每个劳动者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确保他们在遇到意外或者失业时能够得到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他认为,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关键,可以减轻贫困人口的经济压力,促进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
马克思也强调了社会保障的普遍性和公平性,主张社会应该为每个劳动者提供相同的基础福利待遇,确保每个人在社会中都能享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尊严。
马克思的社会保障思想强调了社会应该为劳动者提供全面的保障和支持,确保每个人都能享有基本的社会权利和福利。
这一思想对于指导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完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2 我国社会保障的现状我国社会保障的现状可以说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的。
在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普遍较高,包括医疗、养老、失业等方面的保障相对比较完善,而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居民则相对较低。
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特别是针对一些特殊群体,如农民工、失业人员、低收入家庭等,他们在社会保障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马克思社会保障思想发展及对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公平思想的发展及对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意义摘要: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总是会遇到种种单独单独个体无法抵御的危险和困难,为了共同抵御这些天灾人祸,于是便逐渐促使了通过现代社会下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
可以说,在当代社会,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了人类文明发张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包含着丰富的社会保障的思想,这种思想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150多年的历程,体制建设也逐步完善起来。
在中国,社会保障体制建设从新中国成立之初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到今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刚刚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建设不断地取得新的发展。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公平思想社会保障事业一、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公平思想的发展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和研究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下大量农民由于失去了土地而成为资本家工厂中的劳动者,只有依靠出卖劳动力来争取维持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并且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所要面对的社会风险也就越来越大,所以有必要通过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手段来抵御社会风险。
马克思认为,“利润的一部分,即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必须充当社会保险基金。
”[1]从根本上说,社会保障是对部分剩余产品或国民收入的特定的分配和在分配形式,是一种具有特殊属性的分配关系。
社会保障“甚至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灭之后也是必须继续存在的一部分”。
[2]这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是为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取福利的社会,也就必须建立比资本主义更完善、更科学的社会保障体系,保证社会的公平与公正的实现。
1848年,马克思在《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一问中提出:“建立国家工厂,国家保证所有的工人都有生活资料,并且负责照管丧失劳动力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耶克的社会保障思想
○ 应当建立起多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国家财政应当充分发挥财政普惠作用,适当 提高政府财政收入对养老保险事业的支持力度,为国民提供最基本的养老保障不 应把社会保障责任都加在企业身上。在调动个人储蓄在养老保障中的积极性的同 时要充分展开企业年金或职业年金制度,充分发展商业保险以提高有具备条件的 主体能够通过自己的投入享受到较高的养老保险待遇。
演示完毕谢谢欣赏
2. 社会福利的税收效果是,选择工作所获得的收入与选择领取救济金所获得的收 入,两者在数量上非常接近认为:社会福利金、社会安全保障、失业补偿金所 得转移的社会福利制度,实际上是“鼓励那些不工作的人,打击在工作的人”。 如果说失业补偿有任何一点价值的话,并非是它能维持社会总需求,而是它能 提供一个绝对的最低所得,使人们不致因不幸遭遇而挨饿。但是,当人们认为 依赖失业补偿金为生胜于从事工作为生时,显然这就是对社会福利制度的一个 重大扭曲。
➢ 它向个人提供最有用的帮助即现金帮助,減 少了资源的浪费;
➢ 它使穷人具有自助的动力。因为多挣美元, 就意味着有更多的钱可以花;
➢ 它将消除政治贿赂和官僚主义。
哈耶克的社会保障思想
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收入平均
福利国家欲求运用政府的权利以保障一个更为公平和正当的财产分配制度,这 意味着用政府强制性权力来实现特定人的特定需求,这就产生了对不同人给予差别 待遇或者不平等的待遇,这是与自由社会不像容的。以收入再分配达到社会正义的 福利国家,最终将走到社会主义老路上去。
○ 尽量整合养老保险制度的“碎片化”现状,逐步建立起能平稳、有效衔接的系统 化的养老保险体制。
○ 要尊重历史充分考虑事业单位养老金对于人力资本投入与个人工作周期的收益补 偿。
供给学派的社会保障思想
供给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美国出现的一个反对凯恩斯主义有效需求理 论、特别重于供给方面的新自由主义学派。
○ 比如,当我的收入高时,我交纳的是正所得税。但在低收 入水平,政府可能提供收入保障,实际上是负所得税。根 据负所得税,每个符合条件的家庭将得到一份基本的津贴, 然后其市场收入将照常上税。
○ 其计算公式是:负所得税=最低收入数-(个人实际收入× 负所得税率)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实际收入+负所得税
➢ 它使公共基金集中用于穷人,并且减少了贫 富之间的差距;
商业保险合同中的委托代理关系的形成,可以防止逆向选择,但 增加了交易成本,产生了很大的信息搜寻成本和谈判成本;政府 有责任运用政策手段推行社会保障,降低保险市场的交易成本, 规避保险市场的道德风险。
03
“第三条道路”及 其政策主张
“第三条道路”的内涵
20世纪90年代,针对“自由主义”所面临的问题和社会民 主主义政党的困境,英国工党领袖托尼·布莱尔及其智囊精英安 东尼·吉登斯首倡以“第三条道路”为特征的“新治理”改革, 在平等追求上提出超越自由主义和旧平等主义(传统社会民主 主义的平等观)的新平等主义:既关注结果平等,也关注机会 平等。
改革时期的社会保障思想
20世纪70年代末
目录
CONTENT
01
新自由主义理论及其政策主张
02
信息经济学及其政策主张
03 “第三条道路”及其政策主张
04
总结
0 1 新自由主义理论及其
政策主张
新自由主义 理论及其政
背景: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流行,但没有形成较大影响,70 年代后,西方经济受到“滞胀”的影响(滞胀指的是经济衰 退和通货膨胀),新自由主义打着所谓“新古典复兴”的旗 号兴盛起来。
哈耶克的社会保障思想
反对强制性的社会保障,认为强制性社会保障违背了秩序的自 由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使居民免于贫困和疾病是政府的职责,但强制性的社会 保险并不一定意味着国家作为唯一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政府有责任保证这一制度的 设施和不断完善,而非直接的管理或垄断。此外,哈耶克还认为由政府管制的社会 保障制度最终必将是低效率的,而导致社保制度的瓦解。
在美国,供给学派存在着“极端供给学派”和“温和供给学派”之分。极端 供给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阿瑟·拉弗、保罗·罗伯茨等人。他们企图通过恢复金本 位制来紧缩货币供给量,从而降低通货膨胀率;主张对富人减税,刺激其增加储蓄 和投资的积极性,对穷人削减福利开支、刺激其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增加社会的有 效供给和实现政府的预算平衡。
对自由主义学派的评价
自由主义学派其思想多年来在英美等国大行其道,一方面是和这些国 家政治上保守势力的盛行有关,而另一方面是和经济的萎靡不振使政府在 社会保障中支出大打折扣有关,也即是说这种流派存在有其历史必然性。 同时,自由主义对个人自由、责任、理性及市场调节的分析有一定的道理, 并且,其对福利国家的一些剖析和批判也是切中要害的。
反对将收入再分配作为社会保险制度的目标
哈耶克将社会保障的济贫功能和再分配功能进行了区分。他认为,社会保障的 最根本的功能在于防止贫困,社会应保证所有的人具有维持生存的自由,而并不是 收入再分配。社会保障和收入再分配的联系在于,社会保障政策通过收入再分配来 实现政府对贫困者的保障。因为,政府是不能创造产出的,政府给予居民的所有支 付都是通过税收取得。因此,收入再分配并不是社会保障的最终目标,而仅仅是实 现政府社会保障职能的手段。
自由与政府 ○ 政府的作用类似一把双刃剑,在保护自由的同时又 对自由构成威胁。他认为“为了经济稳定和增长, 我们迫切需要的是减少而不是增加政府的干预” 。 他反对以“公平”来取代“自由”的国家干预,认 为“当‘公平’取代了‘自由’的时候,我们所有 的自由权利就都处于危险之中” 。
个人收入差异 ○ 个人收人差异取决于个人通过市场所做的选择,个 人所做的选择和两种因素有关: 一是非个人所能控 制的情况,如不可避免的机遇、人们在天赋与财富 继承方面的差异;二是集体行动或共同行动,如征 税与补贴,但这些共同行动是与个人偏好一致的。
供给学派的社会保障思想
供给学派重新肯定萨伊定律以后,进而确认生产的增长决定于劳动力和资本 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在生产要素中资本至关紧要。资本积累决定着生产 增长速度,应当鼓励储蓄和投资。
供给学派对20世纪80年代早期美国里根政府的经济政策起了较大影响,里根 提出的“经济复兴计划”主要就是根据供给学派的论点和主张。因此,西方经济学 界有时把供给学派思想称为“里根经济学”。
1. 减税不会加剧贫富悬殊认为:持久地降低税率,将会刺激储蓄,提高储蓄率, 从而增加商品和劳务的供给。商品和劳务供给的增加,将会开辟新的税源,并 使税收总额随总产量的增加而增加,财政将会保持收支平衡,一切经济活动将 正常地、顺利地进行。减税政策就是长期的经济稳定政策。在他们看来,减税 可以使富人更富,但同样能使穷人增加收入,所以那种担心减税有碍于“均等 化”的顾虑是没有根据的。减税既可以增进效率(因为富人愿意投资,穷人又 愿意加班、兼职),又不会有碍于“公平”(因为失业者有工作可做,穷人能增 加收入)。
“第三条道路”的社会保障措施
提高社会服务质量,减轻保障支出压力 推动社会合作,发挥志愿者组织与慈善组织的作用推动社会合作计划,培育
国家、企业和个人彼 总4结
在社会保障问题上,任何一个政府既不可能袖 手旁观,又不可能全部介入,政府与市场的适度结 合、公平与效率的合理兼顾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弗里德曼认为,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市场 机制的作用是最重要的。市场经济具有达到充分 就业的自然趋势,只是因为价格和工资的调整相 对缓慢,所以要达到充分就业的状况可能需要经 过一定时间。如果政府过多干预经济,就将破坏 市场机制的作用,阻碍经济发展,甚至造成或加 剧经济的动荡。
○ 负所得税思路实际上是试图将现行的所得税的累进税率结 构进一步扩展到最低的收入阶层去。负所得税是用一个统 一的方案代替现存各种收入支持方案(如福利、食品券等 等)的计划。在这一计划下,贫困家庭将得到一份收复补 助,而随着他们报酬的增加,其得到的补助会相应地减少。
“第三条道路”的社会保障措施
调整就业与福利的关系,帮助和鼓励工作年龄人口从事工作帮助和鼓励人们通过从事
工作来摆脱贫困和对福利的依赖,并获得生活保障,是“第三条道路”社会保障制度 改革的首要政策。
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救助,努力减少贫困现象。以英国工党为例,英国工党政府从四个
方面加强了对贫困群体的帮助。具体措施包括:以增加工资的形式直接向低收入家庭 支付税收信用;改革国民保险捐税制度,对最贫困者实行10%的所得税率;改革有可 能增加贫困和失业的收益制度,使那些在原有体制下没有得到充分保障者得到更多的 照顾;提高那些没有加入职业保险计划或者保险金不能维持基本生活者的保障待遇, 以便他们过上体面的生活。英国提高了无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残疾人的严重伤残补贴 标准,将儿童福利从原来的每周2.95英镑,提高到14.4英镑,使低收入家庭的税收减 免可以弥补儿童看护费用的70%。
但是,自由主义学派对福利国家模式的全盘否定过于极端,因为福利国 家模式毕竟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并且至今还有相当数量的国家仍在沿用着 这种模式。
0 2 信息经济学及其政
策主张
信息经济学的基本观点
委托——代理关系理论
信息搜寻理论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柠檬市场理论与信号理论
信息经济学的社会保障思想
信息不对称导致商业保险市场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出 现市场失灵的问题;政府建立的强制性社会保险制度,可以防止 逆向选择的问题。
○ 人们只有通过工作才能获得食物、衣服、住房、 医疗等福利,这些福利不可能是无偿地拥有,实 质上是一种“进入的权利”。
○ 对于那些由于出生时的事故、疾病或者其他原因, 无法挣得最低收人的人,弗里德曼认为应该给予 他们直接援助,使他们无偿地获得食品、衣服、 住处及医疗。
✓ 坚持经济自由,强调货币作用。 ✓ 旗帜鲜明地反对凯恩斯的政府干预思想。
策主张
主要理论:弗里德曼的社会保障思想;哈耶克的社会保障; 供给学派的社会保障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