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混悬剂
第三章 口服混悬剂(三)
![第三章 口服混悬剂(三)](https://img.taocdn.com/s3/m/56f1967301f69e31433294fc.png)
二、混悬的原理
固体颗粒 分散度大 表面自由 易聚集 能高 固体颗粒 大于胶粒 重力作用 而沉淀 热力学不 稳定 动力学不 稳定
(一)混悬粒子的沉降 ①Stokes定律*
2r (ρ1 − ρ 2 )g V= 9η
2
V——粒子的沉降速度(cm/s), r——粒子半径 (cm),ρ1和ρ2— —粒子和介质的密度(g/ml), g——重力加速度(cm/s2), η— —分散介质的粘度(g/cm⋅s)。
胶核
胶核
B B 扩散层边界
扩散层边界
A
溶胶中分散相微粒间的引力势能, 溶胶中分散相微粒间的引力势能,仍具有范德华引力 势能 的性质。但它是一种远程范德华力 远程范德华力, 的性质。但它是一种远程范德华力,其作用范围比一般 分子的大千百倍,与粒子间距离的一次方 二次方成 一次方或 分子的大千百倍,与粒子间距离的一次方或二次方成反 比。(一般分子或原子间的范德华力与粒子间距离的六 次方成反比) 次方成反比) 溶 胶 粒 子 间 的 作 用 力
三、混悬剂的质量要求
药物本身的化学性质应稳定, 药物本身的化学性质应稳定,在使用或贮存期间含 量应符合要求; 量应符合要求; 混悬剂中药物微粒大小根据用途不同而有不同要求; 混悬剂中药物微粒大小根据用途不同而有不同要求; 粒子的沉降速度应缓慢,沉降后不应有结块现象, 粒子的沉降速度应缓慢,沉降后不应有结块现象, 轻摇后应迅速均匀分散; 轻摇后应迅速均匀分散; 应有一定的粘度要求; 应有一定的粘度要求; 外用混悬剂应容易涂与微粒粒径平方成正比 • 粉碎法,使沉降速度减慢。 • NDS 不沉降直径 粒子半径小到其布朗运 动足以对抗重力作用 B.与微粒密度差成正比 减小(ρ1 -ρ2),速 度减慢。 C.与分散介质黏度成反比 增大黏度,速度减慢 • Stokes定律表示的是理想系统中粒子沉降的速 度。即假设粒子为均匀球体,在稀的分散系统 中,沉降时粒子间无干扰,且不受器壁影响。
混悬剂
![混悬剂](https://img.taocdn.com/s3/m/8d7a06ba960590c69ec3765a.png)
混悬剂一、概述混悬剂(suspensions)系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匀的液体制剂。
混悬剂中药物微粒一般在0.5~10μm之间,小者可为0.1μm,大者可达50μm 或更大。
混悬剂属于热力学不稳定的粗分散体系,所用分散介质大多数为水,也可用植物油。
1.制备混悬剂的条件①凡难溶性药物需制成液体制剂供临床应用时;②药物的剂量超过了溶解度而不能以溶液剂形式应用时;③两种溶液混合时药物的溶解度降低而析出固体药物时;④为了使药物产生缓释作用等条件下,都可以考虑制成混悬剂。
但为了安全起见,毒剧药或剂量小的药物不应制成混悬剂使用。
2.混悬剂的质量要求药物本身的化学性质应稳定,在使用或贮存期间含量应符合要求;混悬剂中微粒大小根据用途不同而有不同要求;粒子的沉降速度应很慢、沉降后不应有结块现象,轻摇后应迅速均匀分散;混悬剂应有一定的粘度要求;外用混悬剂应容易涂布。
大多数混悬剂为液体制剂,但《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收载有干混悬剂,它是按混悬剂的要求将药物用适宜方法制成粉末状或颗粒状制剂,使用时加水即迅速分散成混悬剂。
这有利于解决混悬剂在保存过程中的稳定性问题。
在药剂学中合剂、搽剂、洗剂、注射剂、滴眼剂、气雾剂、软膏剂和栓剂等都有混悬型制剂存在。
二、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混悬剂主要存在物理稳定性问题。
混悬剂中药物微粒分散度大,使混悬微粒具有较高的表面自由能而处于不稳定状态。
疏水性药物的混悬剂比亲水性药物存在更大的稳定性问题。
(一)混悬粒子的沉降速度混悬剂中的微粒受重力作用产生沉降时,其沉降速度服从Stoke`s定律:V=2r²(ρ1-ρ2)g/9η(2-3)式中,V-为沉降速度,cm/s;r-为微粒半径,cm;ρ1和ρ2-分别为微粒和介质的密度,g/ml;g-为重力加速度,cm/s2;η-为分散介质的粘度,泊=g/cm•s,l泊=0.1Pa•s。
由Stokes公式可见,微粒沉降速度与微粒半径平方、微粒与分散介质的密度差成正比,与分散介质的粘度成反比。
液体制剂 混悬剂 药物制剂课件 药物制剂课件
![液体制剂 混悬剂 药物制剂课件 药物制剂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e58ca09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22.png)
絮凝剂 反絮凝剂
ζ电位降低 ζ电位升高
常用絮凝剂与反絮凝剂: 枸橼酸盐、枸橼酸氢盐、酒石酸盐、酒石 酸氢盐、磷酸盐及氯化物
絮凝剂
反絮凝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flocculation ) (deflocculation)
• 微粒形成松散的聚集体 • 微粒作为独立的实体
• 微粒分别沉降为微粒的絮 • 各微粒分别沉降,粒径
43.46g 10.0g 8.0g 4.0g 1.0g 2.0g
苯甲酸钠 糖精钠 单糖浆 香精香蕉 樱桃香精 蒸馏水
5.0g 0.5g 200ml 3.0g 3.0g 加至100ml
制备方法
无味氯霉素+Tween-80 琼脂加热溶解+水性成分 醇性成分
五、混悬剂的质量检查
混悬剂的质量要求(ChP2015)
间的密度差。
2.混悬微粒的荷电与水化
双电层结构
相互排斥
水化膜
阻止微粒聚集
稳定 状态
3.絮凝与反絮凝
絮凝(flocculation)——疏松不结饼 在混悬剂中,加入适当的电解质或其他带电荷的物质,可使ζ 电位降低,从而减小微粒间电荷的排斥力。ζ电位降低到一定 程度(20~25mv),混悬剂中的微粒形成疏松的絮状聚集体。
1. 符合一般液体制剂的质量要求 2. 颗粒应细腻均匀 3. 微粒沉降速度应很慢,沉降后不应结块,
经振摇可迅速分散均匀 4. 应有一定的黏度 5. 外用混悬剂应易于涂布
五、混悬剂的质量检查
混悬剂的质量评价
1.微粒大小的测定 2.沉降容积比 3.絮凝度 4.重新分散性 5.ζ电位 6.流变学特性 7.干燥失重(干混悬剂)
3.絮凝度(β) 反映絮凝剂对混悬剂稳定性的重要参数。
液体制剂的生产技术与设备—混悬剂(药物制剂课件)
![液体制剂的生产技术与设备—混悬剂(药物制剂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8de5fb7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6e.png)
羧甲基纤维 素钠胶浆
硫酸锌 溶液
樟脑醑
原理
(一)混悬剂的制备
II. 凝聚法 1.物理凝聚法 将分子或离子分散状态分散的药物溶液加入于另一分散介质中凝聚成 混悬液的方法。 2.化学凝聚法 用化学反应法使两种药物生成难溶性的药物微粒,再混悬于分散介质 中制备混悬剂的方法。
原理
(二)混悬剂的质量评价
I. 微粒大小测定 1.显微镜法 测定粒径大小和分布,方法简单、可靠,确切对比混悬剂保存过程中 的微粒变化。 2.库尔特计数法 测定粒径大小和分布,测定粒径范围大。
概述
混悬剂概述
II. 条件
制成混悬剂的条件:
①难溶性药物需制成液体制剂供临床应用
②药物剂量超过了溶解度而不能以溶液剂形式应用时
③两种溶液混合因溶解度降低而析出固体药物或产生难溶性化合物时
④使药物产生缓释作用
注意
毒药或剂量小的药物不 宜制成混悬剂使用
概述
混悬剂概述
III. 混悬剂特点 1.对局部有保护和复盖创伤面作用的特点; 2.能延长药物作用时间。
[制法] 取沉降硫置乳钵中,加甘油研磨成细腻糊状;硫酸锌溶于200ml水中;另将 羧甲基纤维素钠用200ml水制成胶浆,在搅拌下缓缓加入乳钵中研匀,移入量器中,搅拌 下加入硫酸锌溶液,搅匀,在搅拌下以细流加入樟脑醑,加纯化水至全量,搅匀,即得。
实例分析
(一)混悬剂的制备
I. 分散法
[制法]
沉降硫
甘油
混悬剂微粒可因为本身电离或吸附溶液中的离子而带电荷。带电荷的
微粒通过静电引力可使与其电荷相反的离子(反离子)紧密结合于微
粒表面。
另外,通过永久偶极和氢键的作用,使水分子在微粒表面形成的一层
混悬剂(suspensions)
![混悬剂(suspensions)](https://img.taocdn.com/s3/m/269266986137ee06eff918fe.png)
絮凝
• 混悬微粒形成絮状聚集体的过程称为絮凝 (flocculation),加入的电解质称为絮凝剂。
• 为了得到稳定的混悬剂,一般应控制ζ-电 势在20~25mV范围内,使其恰好能产生絮 凝作用。
反絮凝
• 向絮凝状态的混悬剂中加入电解质, 使絮凝状态变为非絮凝状态这一过 程称为反絮凝。加入的电解质称为 反絮凝剂。
• 分散相的微粒大小一般在0.5~10μm之 间,小者可为0.1μm,有的可达50μm 或更大。分散介质多为水,也可用植物 油等。混悬剂属于热力学不稳定的粗分 散系。
• 干混悬剂,它是按混悬剂的要求将难溶 性固体药物与适宜辅料制成粉状物或粒 状物,临用前加水振摇,即可迅速分散 成混悬剂。
制备混悬剂的条件
混悬粒子的沉降速度
为增加混悬剂的稳定性,降低沉降 速度,最有效的方法是减小微粒半 径。
在一定条件下,r值减小至1/2,V值 可降至1/4,但r值不能太小,否则会 增加其热力学不稳定性。
• 另一种方法就是向混悬剂中加入高分 子助悬剂,在增加介质粘度的同时, 也减小了微粒与分散介质间的密度差, 同时微粒吸附助悬剂分子而增加亲水 性。
(三)絮凝与反絮凝
(flocculation and deflocculation)
• 混悬剂中的微粒由于分散度大而具有很大的 总表面积,微粒具有很高的表面自由能,这 种高能状态的微粒有降低表面自由能的趋势, 表面自由能的改变可用下式表示:
ΔF =δS·L·ΔA 式中,ΔF----表面自由能的改变值;
(一)助悬剂(suspending agents)
• 助悬剂系指能增加分散介质的粘度以降低微粒 的沉降速度或增加微粒亲水性的附加剂。助悬 剂还能被微粒表面吸附形成机械性或电性的保 护膜,防止微粒聚集和晶型转化。
2016医疗事业单位中药学专业知识:混悬剂的概述、条件及质量评价
![2016医疗事业单位中药学专业知识:混悬剂的概述、条件及质量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c90151cf50e2524de5187e30.png)
F:絮凝混悬剂的沉降比;F∞:去絮凝混悬剂的沉降比。
β:表示由絮凝所引起的沉降物体积的增加程度,称为絮凝度。
β↑:絮凝效果好,常用来评价絮凝Biblioteka 的絮凝效果。4.再分散试验
将混悬剂置于100ml量筒内,以20r/分钟的速度转动一定时间,量筒底部的沉降物能重新均匀分散,说明再分散性好。
5.流变学测定
塑性或假塑性流体,能有效的降低微粒的沉降速度。
2016医疗事业单位中药学专业知识:混悬剂的概述、条件及质量评价
一、混悬剂的概述
混悬剂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在介质中形成的非均相的液体制剂。微粒一般在0.5~10μm,小者为0.1μm,大的可达50μm以上。分散介质多为水,也可用植物油等。混悬剂属于热力学不稳定的粗分散体系。
二、制备混悬剂的条件
1.难溶性药物
凡是难溶性药物需制成液体制剂供临床应用时;药物的剂量超过了溶解度而不能以溶液剂形式应用时。
2.增加药物稳定性
两种溶液混合时药物的溶解度降低而析出固体药物时。
3.延长药效
为了使药物产生缓释作用或使难溶性药物在胃肠道表面高度分散等,都可设计成混悬剂。但为了安全起见,毒剧药或剂量小的药物不宜制成混悬剂。
三、混悬剂的质量评价
1.微粒大小的测定
常用方法:显微镜法、库尔特法。
2.沉降容积比的测定
沉降容积比:指沉降物的容积与沉降前混悬剂的容积之比。
即:F = Vu/V0 =Hu/ H0
H0:沉降前(均匀混悬剂高度)。
Hu:静置一定时间后沉降物高度。
F↑稳定性↑;F范围:1-0之间。
3.絮凝度的测定
絮凝度是比较混悬剂絮凝程度的重要参数:
第六章 混悬剂与乳剂
![第六章 混悬剂与乳剂](https://img.taocdn.com/s3/m/b18ea035844769eae009ed92.png)
2019年5月21日
方法:
分散法 凝聚法
感谢你的观看
14
(一)分散法 1.工艺流程
粉
药物
碎
分散 分散介质
LOGO
混悬剂
2. 操作要点:
亲水性药物:加液研磨
疏水性药物:先将药物与润湿剂共研,再加液研磨
质重、硬度大的药物:水飞法
制备器械:乳钵、乳匀机、胶体磨
2019年5月21日
感谢你的观看
15
例如:复方硫洗剂的制备
2019年5月21日
感谢你的观看
17
(二)凝聚法
LOGO
1.物理凝聚法
将分子或离子分散状态分散的药物溶液加入 于另一分散介质中凝聚成混悬液的方法。
2.化学凝聚法
用化学反应法使两种药物生成难溶性的药物 微粒,再混悬于分散介质中制备混悬剂的方法。
2019年5月21日
感谢你的观看
18
LOGO
四、混悬剂质量评价
2019年5月21日
感谢你的观看
2
2019年5月21日
LOGO
按混悬剂的要求 将药物制成粉末状 或颗粒状制剂,临 用前加水振摇即迅 速分散成混悬剂。
感谢你的观看
3
1、作用特点
LOGO
剂量超过溶解度或混 合易析出的药物
① 难溶性药物需制成液体制剂。 ② 便于服用。 ③ 固体微粒存在,提高药物稳定性。 ④ 粗分散体系,掩盖药物不良气味。 ⑤ 溶出速率慢,缓释长效作用。
1.微粒大小的测定 2.沉降体积比 3.絮凝度的测定
显微镜法、库尔特计数法、 浊度法、光散射法
VH F
V0 H0
<0.9
4.沉降物再分散性试验 F V H
混悬剂的稳定性课件
![混悬剂的稳定性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20f1c32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35.png)
CONTENTS
目录
• 混悬剂的稳定性概述 • 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 • 混悬剂的化学稳定性 • 混悬剂的制备与工艺控制 • 混悬剂的质量评价与检测 • 混悬剂的稳定性研究进展
CHAPTER
01
混悬剂的稳定性概述
混悬剂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混悬剂是指一种或多种固体药物 以微粒或液滴的形式分散在液体 介质中形成的非均相的分散体系 。
02
混悬剂中的药物粒子大,表面积 大,与介质接触面积广,因此更 容易发生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的类型与速率
01
02
03
分解反应
药物在一定条件下分解成 其他物质的过程。速率常 数、活化能等是影响分解 反应的重要因素。
氧化反应
药物与氧气发生反应的过 程。药物中的不饱和键、 酚羟基等易发生氧化反应 。
水解反应
干法制备
将固体药物与适宜的辅料混合,经粉 碎、过筛、混合等步骤制备成混悬剂 。该方法适用于对热敏感的药物。
湿法制备
将药物溶于适宜的溶剂中,再与其他 辅料混合、搅拌、沉降或过滤等步骤 制备成混悬剂。该方法适用于对热稳 定的药物。
制备工艺流程
配料
按照处方称取药物和辅料 。
溶解
将药物溶于适宜的溶剂中 。
评估混悬剂中的药物成分是否会发生 化学变化,如水解、氧化等。
微生物限度
确保混悬剂中无微生物生长,符合药 典规定。
粒度与粒度分布
评估混悬剂中颗粒的大小和分布情况 ,影响药物的分散性和溶出度。
检测方法与仪器
沉降体积比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通过测量混悬剂在不同时间点的沉降高度 ,计算沉降体积比,评估物理稳定性。
药物在水中发生水解的过 程。药物中的酯、酰胺等 结构易发生水解反应。
3 液体制剂2-混悬剂 本科2014.3.3
![3 液体制剂2-混悬剂 本科2014.3.3](https://img.taocdn.com/s3/m/a9226b2a4b35eefdc9d33306.png)
强烈吸引微粒结饼 粒子间距
VA(范德华力)
16
Suspensions
Stability
混悬剂-物理稳定性
Ⅳ 微粒增大和晶型转化 ※ 微粒增大
微粒大小与数量不断在变化 ---加入抑制剂,阻止结晶的溶解和增长
17
Suspensions
Stability
混悬剂-物理稳定性 /微粒增大和晶型转化
Ostwald Freundlich方程式
β ---由絮凝引起的沉降物容积增加的倍数,β值愈大,
说明混悬剂絮凝效果好,混悬剂愈稳定。
42
五、混悬剂的质量评定
(4)重新分散试验
混悬剂贮存后经振摇,沉降物应重新分散 --保证服用时的均匀性和分剂量的准确性 测定方法: 一定量混悬液离心-沉降---重新分散
43
五、混悬剂的质量评定
(5)ζ电位测定
15
Suspensions
Stability
混悬剂-物理稳定性
微粒稳定性: 微粒荷电---静电斥力~ ~ 微粒间---范德华引力
微粒间的相互作用(DLVO理论)
VR(静电斥力) +
斥力达到最大非絮凝状态
VT(总位能)
B
微粒间距离 S点:引力稍大于斥力-最佳距离 ---絮凝状态
位 能
m
P(最低值)
-
45
流变学基础 Rheology
H F= = H0 V0
H0----混悬物的开始高度 H----混悬物的最终高度
V
F值:0~1,F值愈大,沉降物高度愈接近混悬剂高度,
混悬剂愈稳定 口服混悬剂(包括干混悬剂)沉降体积比应不低于 0.90
口服混悬剂综述PPT教学课件
![口服混悬剂综述PPT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62d2d35be1e650e52ea99a1.png)
三、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及稳定剂
• 混悬剂基本理化性质: 粒子0.5-10m,小者可为0.5m,大者≥50m; 非均相分散体系(多相体系、粗分散体系); 电学性质(双电层结构产生ξ电势);
荷电产生排斥作用
(中和电荷如电解质)
聚结稳定性
聚结不稳定性
水化膜阻止聚集
(电解质、脱水剂)
• 举例:红霉素混悬剂、氢氧化镁铝混悬剂、头 孢拉定干混悬剂
2
二、制备混悬剂的条件
难溶性药物或在给定溶剂体积内药物剂量超过溶 解度而不能以溶液剂形式应用;
在水中易水解或具有异味难服用的药物可制成难 溶性的盐或酯等形式应用;
两种溶液混合时药物溶解度降低析出固体药物; 为使药物产生缓释作用或使难溶性药物在胃肠道
度,粒子大小等因素来调整粒子间斥力与引 力的平衡,得到稳定的分散系统.
12
2.表面自由能 • Δ F = δ S.L.Δ A • Δ F——界面自由能的改变值,Δ A——微粒总表
面积的改变值,δ S.L——固液界面张力。
• 减小Δ A,就可以降低系统的表面自由能Δ F。因
此加入适当的电解质,使ζ -电位降低,可以形 成疏松的絮凝状聚集体。 • 混悬微粒形成絮凝状聚集体的过程称为絮凝 (flocculation),加入的电解质称为絮凝剂。
第三章 口服液体制剂 (三)
水 油
Lecturer: Dr. Zhang li
1
第五节 口服混悬剂 oral suspensions
一、概念 • 混悬剂(suspensions)系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
粒状态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匀的液体 制剂。
• 干混悬剂是按混悬剂的要求将药物用适宜方法 制成粉末状或颗粒状制剂,临用前加水振摇, 即可迅速分散成液体混悬剂。
第三章 口服混悬剂(三)
![第三章 口服混悬剂(三)](https://img.taocdn.com/s3/m/e124260302020740be1e9b0c.png)
van der Waals 吸引力:
远程Van der
Waals力: EA
1 r1
~
1 r3
微粒间存在静电斥力和引 力(即范德华力)。
VT=VR+VA VT:微粒之间总位能; VR:排斥力位能; VA:吸引力位能。
当VR>VA时,不易聚集。 当VA很小时,可形成疏松 的聚集体,振摇易分散。
当VA>VR时,很快聚集在 一起,不易再分散。
二、混悬的原理
固体颗粒 固体颗粒
分散度大 大于胶粒
表面自由 能高
重力作用 而沉淀
易聚集
热力学不 稳定
动力学不 稳定
(一)混悬粒子的沉降
①Stokes定律*
V 2r 2 1 2 g
9
V——粒子的沉降速度(cm/s), r——粒子半径 (cm),ρ1和ρ2— —粒子和介质的密度(g/ml), g——重力加速度(cm/s2), η— —分散介质的粘度(g/cms)。
证混悬液物理的物理稳定性。 2.加入助悬剂。 3.加入絮凝剂和反絮凝剂。
• 满足制剂安全有效前提下,附加剂越少越 好。
(二)混悬剂的制备
• 1. 分散法
固体药物 粉碎 润湿 分散 助悬、 絮凝 质量检查 分装
• 2. 凝聚法
• (1)物理凝聚法
• (2)化学凝聚法
1. 分散法
• 常用的润湿剂多为表面活性剂,特别是疏 水性药物必须加入润湿剂。
• HLB值在7~11之间,常用聚山梨酯类、磷 脂类、泊洛沙姆等。此外,甘油、糖浆等, 也有一定的润湿作用。
(二)助悬剂
①增加液体分散介质的粘度,以降低药物微 粒的沉降速度,增加微粒的亲水性。
执业药师考试常考知识点:混悬剂
![执业药师考试常考知识点:混悬剂](https://img.taocdn.com/s3/m/9e32c3ed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13.png)
执业药师考试常考知识点:混悬剂为你整理了执业药师考试常考知识点:混悬剂,更多资讯请及时关注本网站更新。
执业药师考试常考知识点:混悬剂混悬剂系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相的液体制剂。
药物微粒一般在0.5-lOp m之间,混悬剂属于热力学、动力学均不稳定体系。
干混悬剂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与适宜辅料制成的粉状物或颗粒状物,使用时加水振摇即可分散成混悬液。
(一)混悬剂的特点有助于难溶性药物制成液体制剂,并提高药物的稳定性,比于固体制剂更加便于服用,产生长效作用。
历年考点适合制成混悬剂的药物【A型题】例题,关于药物是否适合制成混悬剂的说法错误的是A为了使毒剧药物的分剂量更加准确,可考虑制成混悬剂B难溶性药物需制成液体制剂时,可考虑制成混悬剂C.药物的剂量超过溶解度,而不能以溶液的形式应用时,可考虑制成混悬剂D.两种溶液混合,药物的溶解度降低而析出固体药物时,可考虑制成混悬剂E.为了使药物产生缓释作用,可考虑制成混悬剂【答案】A(二)混悬剂的质量要求沉降容积比(F):沉降物的容积与沉降前混悬液的容积之比。
一一评价混悬剂的稳定性,进而评价助悬剂及絮凝剂的效果。
(F值越大越稳定)重新分散性一一保证分剂量准确,服用均匀性。
微粒大小及分布。
絮凝度([3):絮凝所引起的沉降物容积增加的倍数。
(絮凝度越大越稳定)流变学:混悬液的流动类型。
触变流动、塑性触变流动或假塑性触变流动,能有效地减缓混悬剂微粒的沉降速度。
历年考点混悬剂的质量评价参数【B型题】A波动度 B相对生物利用度C.绝对生物利用度 D,脆碎度 E.絮凝度评价非包衣片在运输过程中,互相碰撞,摩擦损失情况的限量指标是评价混悬剂质量的参数是【答案】D、E(三)混悬剂常用稳定剂1.润湿剂增加疏水性药物微粒被水润湿能力。
常用的润湿剂是HLB值在7-11之间的表面活性剂,如磷脂类、泊洛沙姆、聚山梨酯类、脂肪酸山梨坦类等。
2.助悬剂增加混悬剂中分散介质的黏度,降低药物微粒的沉降速度或增加微粒亲水性。
混悬剂使用方法
![混悬剂使用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85da1794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6c.png)
混悬剂使用方法
混悬剂是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匀的液体制剂。
混悬剂的使用方法如下:
1. 在使用混悬剂之前,应先摇匀。
这是因为混悬剂中的药物微粒可能会沉淀在瓶底或瓶壁上,如果不摇匀,每次使用时可能会导致药物剂量不均匀。
2. 使用前应检查混悬剂的外观。
正常的混悬剂应该是均匀、混悬稳定的,如果出现分层、结块、沉淀等现象,说明混悬剂已经失效,不能再使用。
3. 在使用混悬剂时,应按照医生或药师的建议使用适当的剂量。
通常,可以使用带有刻度的滴管或注射器来准确测量剂量。
4. 在使用混悬剂时,可以将其加入到适量的水中,搅拌均匀后服用。
也可以直接口服,但需要注意混悬剂的味道可能不太好,有些人可能会感到不舒服。
5. 使用混悬剂后,应将瓶盖拧紧,存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
混悬剂应在有效期内使用,过期的混悬剂不能再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混悬剂可能有不同的使用方法,因此在使用前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或咨询医生或药师的建议。
同时,如果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任何不适或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就医。
4液体药剂2(混悬剂)
![4液体药剂2(混悬剂)](https://img.taocdn.com/s3/m/9f5d12ef3186bceb19e8bbd7.png)
第六节 混悬剂-药物要求
1 将难溶性的药物制备成液体制剂时 2 药剂要求的剂量超过溶解度时 3 两种溶液混合时导致的药物析出 4 为了使药物产生缓释作用
第六节 混悬剂-质量要求
药物性质稳定,使用和贮存期符合要 求;混悬剂微粒大小应适中;粒子沉 降速度慢,不应结块,外用的混悬剂 对粘度有要求,要容易涂布
芳香剂 (spices flavers) 胶浆剂 泡腾剂 有机酸 + 碳酸氢钠
第二节 溶剂和附加剂—着色
着色剂
天然色素 合成色素
内服: 外用: 相互配色可多样化
其他:抗氧剂、络合剂、等渗调节剂、 pH调节剂等
第三节 低分子溶液剂
定义 小分子药物分散在溶剂中制成的均匀 分散的液体制剂,可供内服或外用。
第三节 低分子溶液剂----
涂剂(paint) 外用液体制剂,多用于消毒、消炎。
酊剂(tincrure)
概念 用规定浓度的乙醇制备的澄明液体制剂。 浓度 毒剧药--10g/100ml; 其他药--20g/100ml 制法
1.溶解法或稀释法; 2.浸渍法; 3.渗漉法
道给药。 便于分取剂量,服用方便。 减少某些药物的刺激性。 缺点:化学稳定性差;以水为溶剂者易发生水
解或霉败;非水溶剂的生理作用大、成本高, 且有携带、运输、贮存不便等缺点。
第一节 概述----质量要求
质量要求(准则)
溶液型液体制剂应澄明,乳浊液型或混悬液型 制剂应保证其分散相粒子小而均匀,振摇时可 均匀分散。
滴牙剂、涂剂等 直肠、阴道、尿道用液体制剂:灌肠
剂、灌洗剂等
子均
或相
离分
子散
分体
散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混悬剂的稳定剂
1.低分子混悬剂:如甘油、糖浆等,在外用混悬剂 中常加入甘油。
2.①天然高分子助悬剂:主要是树胶类,如阿拉 伯胶、西黄蓍胶等,还有植物多糖类,如海藻酸 钠、琼脂、淀粉浆等。
②合成或半合成高分子助悬剂:纤维素类、卡波 姆、聚维酮、葡聚糖等。
特点:大多数性质稳定,受pH影响小,但应注意 某些助悬剂能与药物或其他附加剂有配伍变化。
注:絮凝剂与反絮凝剂所使用的电解质相同,只 是由于用量不同而产生不同的作用。
二、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
3.絮凝与反絮凝 混悬剂的微粒在一定条件下能否稳定取决于微粒 之间相互作用的位能。斥力位能和引力位能都是 粒子间距的函数(图3-5):
二、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
3.絮凝与反絮凝
图中 A线表示粒子间的斥力位能; B线表示粒子间的引力位能; C线表示粒子间的总位能。
/moban
Company Logo
二、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
2.混悬粒子的荷电与水化
向混悬液中加入少量电解质,可以使双电层变薄,ζ 电位降低,会影响混悬剂的稳定性并产生絮凝。
对电解质的敏感性大小: 疏水性药物混悬剂的微粒>亲水性药物混悬剂的微粒
原因:前者水化作用弱,后者本身有一定的水化作用 。
絮凝剂与反絮凝剂均为电解质。
四、混悬剂的制备
㈠分散法 ㈡凝聚法 ㈢干混悬剂的制备 ㈣纳米混悬剂的制备
四、混悬剂的制备
㈠分散法 分散法是将粗颗粒的药物粉碎成符合混悬剂微粒 要求的分散程度、再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制备混悬 剂的方法。 ①对于亲水性药物,一般应先将药物粉碎到一定 细度,再加适量液体分散介质湿研,研磨到适宜 的分散度,最后加入处方中的剩余液体至全量; ②对于疏水性药物,不易被水湿润,必须先加一 定量的湿润剂与药物研均后再加液体研磨混匀。
/moban
Company Logo
二、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
Stokes定律表示的是理想条件下粒子沉降 的速率,即假设粒子为均匀球体,在稀的分散介 质中,沉降时粒子间无干扰,且不受器壁影响。
实际上,大部分混悬液粒子形状不规则且浓 度较高,因而还计算结果仅供参考。
二、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
2.混悬粒子的荷电与水化
式中,S₁,S₂分别是半径为r₁,r₂的药物溶解度; σ为表面张力;ρ为固体药物的密度; M为相对分子质量;R为摩尔气体常数; T为热力学温度
二、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
4.混悬粒子的结晶增长与转型
由上式可知,当药物处于微粉状态时,若r₁<r₂, 则S₂>S₁。 转型:对于多晶型药物的混悬剂,在放置过程中 ,药物的亚稳定晶型与稳定晶型发生相互转变, 称为转型。
第三节 混悬剂
主要内容
1 概述 2 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 3 混悬剂的稳定剂 4 混悬剂的制备 5 混悬剂的质量评价
/moban
Company Logo
一、概述
❖混悬剂(suspensions):
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于介质中形成 的非均相液体制剂。
混悬剂中药物微粒的粒径一般在0.5~10μm,有时 小至0.1 μm(纳米级)或大于10 μm甚至超过50 μm。
㈠微粒大小的测定 ㈡沉降容积比的测定 ㈢絮凝度的测定 ㈣再分散性的测定 ㈤ζ电位测定 ㈥流变学性质测定
四、混悬剂的质量评价
㈠微粒大小的测定的必要性:混悬剂中微粒的大 小不仅关系到混悬剂的质量和稳定性,也会影响 混悬剂的药效和生物利用度。 ≪中国药典≫2010年版规定了三种测定药物制剂 粒子大小或粒度分布的方法:第一法(显微镜法) 和第二法(筛分法)及第三法(光散射法)。 第一法和第二法用于测定药物制剂粒子的大小和 限度,第三法用于测定粒度分布。 在研究中还常用库尔特技术法、电子显微镜法、 Stokes沉降法等。
三、混悬剂的稳定剂
2.助悬剂 作用:主要是增加分散介质的黏度以降低微粒的沉 降速率,同时增加微粒的亲水性。 助悬剂包括的种类很多,其中有低分子化合物, 高分子化合物和一些表面活性剂。 常用的助悬剂: I.低分子助悬剂; II.高分子助悬剂:①天然的高分子助悬剂;
②合成或半合成高分子助悬; ③硅藻土; ④触变胶
分散介质多为水,也可用植物油。
/moban
Company Logo
一、概述
选择混悬剂作为药物剂型的原因: 1. 需要将难溶性药物制成液体制剂; 2. 药物的剂量远超过其溶解度而又难以通过增溶
的方法制成溶液剂; 3. 为了使药物产生缓释作用; 4. 药物在溶液化学性质不稳定而处于固体cculation):混悬微粒形成疏松絮 凝状聚集体的过程称为絮凝,加入的电解质称 为絮凝剂。
❖ 为了得到稳定的混悬剂,一般应控制ζ电位的绝 对值在20~25mV范围,使其恰好能产生絮凝 作用。
❖ 絮凝剂主要是具有不同价数的电解质,其中絮 凝作用的大小:阴离子>阳离子。
二、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
1.混悬粒子的沉降 混悬粒子的沉降速率符合斯托克斯定律(
Stokes law): ν=2r²(ρ₁-ρ₂)g/9ŋ
式中,ν为粒子的沉降速率(m/s); r为粒子半径(m); ρ₁和ρ₂分别为粒子和分散介质的密度 ( kg/m³); g为重力加速度(m/s²); ŋ为分散介质的黏度[kg/(m∙·s)]
四、混悬剂的质量评价
㈡沉降容积比的测定 沉降容积比:指沉降物的容积与沉降前混悬剂的 容积之比。 测定方法:将混悬剂放于量筒中,混匀,测定混 悬剂的起始高度H。,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沉降 面不再改变时沉降物的最终高度H,按下式计算 其沉降容积比F:
F=H/H。 F值在0~1之间,F值愈大代表混悬剂越稳 定。
四、混悬剂的制备
㈣纳米混悬剂的制备 纳米混悬剂:是一种可解决难溶性药物生物利用 度低的新型混悬剂,是将药物通过粉碎或控制析 晶技术制成纳米晶体,不借助任何载体,仅依靠 表面活性剂的稳定作用分散在水中形成粒径在 100~1000nm的混悬剂。 特点:纳米混悬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生物利用度高,易实现静脉注射给药。
/moban
Company Logo
三、混悬剂的稳定剂
③硅藻土:天然的含水硅酸铝,不溶于水或酸, 但在水中膨胀,体积增加约10倍,形成高黏度并 具有触变性和假塑性的凝胶,在pH>7时,膨胀 性更大,黏度更高,助悬效果更好。 ④触变胶:利用触变胶的触变性,即凝胶与溶胶 恒温转变的性质,静置时形成凝胶防止微粒沉降 ,振摇时变为溶液有利于倒出。 使用触变性助悬剂有利于混悬剂的稳定。
性质更稳定; 5. 药物的溶液有强烈的不适味道,衍生为难溶性
混悬粒子后可消除不适味道,提高适口性。
/moban
Company Logo
一、概述
混悬剂的质量要求: ① 药物的化学性质应稳定,在使用或贮存期间含
量应符合要求; ② 混悬剂中微粒的粒径应分布均匀; ③ 粒子的沉降速度应缓慢,沉降后不应有结块现
常见的制备方法有以下几种:
四、混悬剂的制备
①溶剂扩散法:将难溶性药物溶解到与水互溶的 有机溶剂中,然后将溶液在搅拌下注入含有表面 活性剂的水中,再除去有机溶剂后即得到纳米混 悬剂。 特点:此法简单,成本低,不需昂贵设备,但有 机溶剂的残留限制了其应用。
②球磨法:把药物分散到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中, 然后与研磨介质如氧化锆珠在球磨机长时间研磨 ,形成纳米混悬剂。 缺点:由球磨带来的金属污染严重。
象,振摇后应迅速均匀分散; ④ 黏度适宜、便于倾倒,外用混悬剂应易于涂布 注:由于混悬剂中药物分散不均匀,剂量难以准
确控制,因此毒剧药或剂量小的药物不宜制成混 悬剂。
一、概述
干混悬剂(dry suspensions):《中国药典》 从1995年版开始收载,它是将难溶性药物制 成粉末状物或粒状物,临用时加水振摇即迅速 分散成混悬剂。
干混悬剂加水分散后应符合混悬剂的质量要求。
干混悬剂既有固体制剂的特点,又有液体制剂的 优势。
/moban
Company Logo
二、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
1. 混悬粒子的沉降 2. 混悬粒子的荷电与水化 3. 絮凝与反絮凝 4. 混悬粒子的结晶增长与转型
/moban
Company Logo
二、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
3.絮凝与反絮凝
对一定的混悬剂σ是不变的,因此要降低系 统的表面自由能F只有通过减小总表面积A,即 混悬剂微粒有聚集结块的趋势。
二、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
3.絮凝与反絮凝
形成絮凝状的 聚集体
粒子(为)降 低表面自由能
F
则减小总表面 积A
则加入适量电 解质
即产生聚集结 块
为防止结成难 分的硬块
四、混悬剂的制备
㈡凝聚法 1.物理凝聚法:将分子或离子状态分散的药物溶 液加入另一分散介质中凝聚成混悬液的方法。
2.化学凝聚法:用化学反应法使两种药物生成难溶 性的药物微粒,再混悬于分散介质中制备混悬剂 的方法。
四、混悬剂的制备
㈢干混悬剂的制备 干混悬剂是在固体状态下制备的。可将主药与筛 选好的辅料直接混合后分装,也可制成颗粒后分 装。
❖ 絮凝状态有以下特点:沉降速率快,有明显的 沉降面,沉降体积大且疏松,沉降后经振摇粒 子能迅速重新分散成均匀的混悬状态。
二、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
❖ 反絮凝(deflocculation):混悬剂中的粒 子处于絮凝态时,再加入适宜的电解质,使絮 凝态变为非絮凝状态,这一过程称为反絮凝。 加入的电解质称为反絮凝剂。
二、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
4.混悬粒子的结晶增长与转型 在放置过程中,混悬剂中药物微粒大小与数量在
不断变化:小的微粒数目不断减少,大的微粒 不断增大,使微粒的沉降速率加快,结果必然 影响混悬剂的稳定性。
二、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
研究结果发现,其溶解度与微粒大小有关。药物 的微粒小于0.1μm时,这一规律可以用Oswald Freundlich方程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