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食中西医医诊疗
厌食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浅析
使用促进胃动力的药物: 使用促进胃动力的药物:多潘立酮 胃电图测定和频谱分析技术对厌食组和正常对照组研究发现,厌食 患儿大多具有胃肠电异常,主要表现为胃电基本节律减慢,异常蠕动 增强,提示厌食患儿存在胃有效运动减弱,排空障碍
补充调整肠道的微生态制剂治疗: 补充调整肠道的微生态制剂治疗:补充双歧杆菌 双歧杆菌在肠道黏膜表面形成一层具有保护作用的生物屏障, 同时直接补充人体肠道内有益的正常生理菌群,以利于吸收
口服胃蛋白酶 厌食症与胃内胃泌素、胃蛋白酶、胰脂肪酶、胰淀粉酶、 胰蛋白酶分泌都减少有关。故食量少,不易消化 通过补充胃蛋白酶改善消化功能
补充赖氨酸:赖氨肌醇维 补充赖氨酸:赖氨肌醇维B12口服溶液 口服溶液 赖氨酸是人体8种必需氨基酸而体内又不能自身合成的氨基酸之一, 必须由食物供给。而厌食症者进食少,赖氨酸缺乏,必须氨基酸的缺乏 可影响部分非必需氨基酸在体内的合成。服用赖氨肌醇维B12口服溶液, 可直接补充赖氨酸,也加速非必需氨基酸的合成 厌食症患者进食少体内维生素B12相对缺乏,口服赖氨肌醇维生B12 可达到补充维生素B12的目的
西医治疗用药 补充微量元素锌治疗 儿童锌缺乏影响味蕾细胞更新和唾液磷酸酶的活性,使舌黏膜增 生角化不全,以致味觉敏感度下降,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食欲不振、厌食等症状 报道通过补锌治疗,补锌组饮食量明显高于对照组,随着食欲的 恢复,饮食量的增加,营养状况改善,身高、血红蛋白治疗前后平均 的绝对值增加,也高于对照组的平均绝对值
小儿厌食症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中西医治疗方法
小儿厌食症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中西医治疗方法厌食是指小儿除外其他急慢性疾病的较长时期食欲不振或减退、甚至拒食的一种病证。
一般各年龄皆可发病,尤多见于1~6岁的儿童,学龄儿童患病者明显减少,以城市中发病率为高。
本病起病缓慢,病程较长,长期厌食患儿可发生营养不良,体力衰弱,抗病力下降,甚至影响生长发育和智力低下。
以往认为厌食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发生在其他疾病过程中的一个症状。
近年来,随着对于本病认识的逐步提高和诊断技术的更新,特别是城市儿童发病率似有逐年增长的趋势,目前已成为儿科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
结合本病临床表现,一般将其归类于中医“恶食”、“伤食”、“纳呆”、“病久胃虚”等范畴,属儿科难治之病证。
【病因病理】一、西医1.病因①不良的饮食习惯和不规则的生活方式。
即喂养方法不合理,片面追求高蛋白、高脂肪或高级营养滋补品,饭前吃糖果等零食,致使小儿食欲不振、偏食,或进食不定时,饥一餐饱一餐,生活无规则等原因造成消化系统功能紊乱。
②精神因素的影响。
即对小儿室内外活动加以过分限制或学前教育早行,采取诱逼方式喂食,强烈的惊吓,过度的兴奋,变换生活环境等,都可引起小儿情绪改变,使食物中枢的兴奋性发生改变而易形成本病。
2.病理小儿患厌食病时,体内酶系统发生改变,小肠在D-木糖吸收试验中吸收功能降低,血清及尿中淀粉酶含量低,提示厌食儿胰腺分泌消化酶的水平不足;食物中枢的兴奋性降低或抑制;微量元素锌缺乏,唾液中锌含量减少,则味觉素作用减退,并引起舌粘膜增生和角化不全,阻塞了味蕾小孔,使味觉敏感度下降。
此外,近年来有人报道厌食儿除血清锌元素外,其血清铁、铜、磷等元素也较正常儿为低。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现象的存在是厌食的原因还是厌食的结果,尚待今后进一步的研究。
二、中医有关本病成因的论述,历代医籍中专门记载不多,多散见于脾胃及脾胃病等章节之中。
如《灵枢·脉度篇》指出:“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
”说明脾气调和,是知饥纳谷,食而知味的必要条件;宋代《小儿药证直诀·虚赢》指出:“脾胃不和,不能食乳”,《幼幼新书·乳食不下》指出:“脾,脏也;胃,腑也。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厌食症128例临床观察
守治疗一样 , 并未改变腰椎管的大小 , 但临床症状体征却 明显 改善 , 明机械压迫 因素 不是引起退 变性腰椎管狭 窄症临床 说
症状 、 体征的主要因素 , 推测腰椎失稳 、 腰椎周围肌肉痉挛 、 椎 管 内血循环 障碍 等 因素是引起 退变性 腰椎 管狭 窄症临 床症 状、 体征可能的主要 因素 。因此 , 方法 的选择应 以f 治疗 临床症
报告如下。 1 临 床 资料
例, 对照组 1 6例。无 效( 欲差 , 食 食量小 于正常 3 5 , / ) 治疗组 2例 , 对照组 2 O例 。治疗组 总有效率 6 6例 , 9 . %。对 照 占 71 组总有效率 4 o例 , 67 。 占6 .%
3 讨 论
4 J 功能性厌食症发病率较 高 , ,L 以往 治疗常采用助 消化 本文厌食症患儿 1 8 , 5 , 7 , 2 例 男 2例 女 6例 及 胃动力 药为 主, 临床 效果不理想 。锌是人 体必需的微量元 素之一 , 有保护味觉和食欲 的功 能。有资 料报道儿童缺锌 发 生率为 2 .% 。有缺锌 引起 的d J 厌 食症 是 由于锌参与 唾 19 ,L 液蛋 白一 味觉素 的组成 。味 觉素影 响 口腔粘 膜上 皮细胞结 构、 功能代谢。缺锌后常常引起 口腔粘膜增生及角化不全 , 易
1 1 一般资料 .
年龄( 岁者 2 ,—3岁者 6 1 o例 1 4例 ,3岁者 4 > 4例 , 厌食 时间
1 月至 1年 。患 儿 智 力 均 正常 。 个
12 方法 .
18例 随机分为治疗 组 6 2 8例 , 照组 6 对 o例。醒
脾养儿 冲剂 < 1岁者 1 次 , 袋/ 2次/ ;一 3岁者 2袋/ , d 1_ 次 2
最新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厌食症的治疗方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厌食症的治疗方法为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厌食症的治疗方法。
采用中医辩证论治、病因、病机,西医病因研究、基础研究等方法,将小儿厌食症分为食滞内阻、脾失健运、胃阳不足、脾胃气虚、肝气郁结、虫积伤脾6型。
治疗上中医采用针灸治疗、穴位贴敷及注射、推拿疗法、中草药专方专治,西医采用合理喂养与心理引导、西药对症治疗等方法。
小儿厌食症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举,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以预防、心理指导与治疗相结合的有效措施。
厌食症/中医药疗法;医学,中国传统;病因;病机;儿童厌食是较长期的食欲减退或消失、食量减少为主要症状而言。
长期厌食会导致患者的体质量减少或影响正常生长发育,是儿童常见的症状。
各种急性感染时常伴有短期厌食;长期厌食者多伴有面色萎黄,体质量不增或下降,肢体消瘦,常有器质或精神方面的障碍。
一、中医对厌食症的认识1 病因探索1.1 饮食不节,喂养不当《景岳全书》谓:“小儿之疾,非外感风寒,则内伤饮食”[1]。
《育婴家传育婴秘诀》载:“小儿之病,伤食最多”[2]。
由于小儿乳食不知自节,饥饱无度,或家长缺乏科学喂养常识,片面强调补充高营养、高热量的滋补类食品,使饮食结构不合理,损伤了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或因家长过于溺爱孩子,调理不当,过食肥甘、生冷或难消化的零食、水果,均可伤及脾胃。
胃主受纳,为水谷之海,脾主运化,为生化之源。
若脾胃受伤,受纳运化失司,升降失调,乳食停滞,乃生此病。
即《素问·痹论》所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幼幼集成·伤食证治》也说:“小儿之病,伤食最多,故乳食停滞,中焦不化而成疾者”。
说明乳食壅积,损伤脾胃,导致脾胃不和,终致厌食。
总之,饮食因素是导致小儿厌食症的主要病因。
1.2 多病久病,损伤脾胃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五脏六腑皆属不足,但以肺、脾、肾三脏更为突出。
肺主一身之气,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
万密斋在《育婴家传育婴秘诀·五脏证治总论》中,将此总结为“脾常不足,肾常虚”。
小儿厌食症的中西医病因
小儿厌食症的中西医病因小儿厌食症作为儿科常见的疾病类型,城市儿童的整体发病率比农村高,1-6岁是厌食症的高发期,该疾病主要表现便是儿童对食物兴趣低,临床称为食欲不振及拒绝进食,该疾病治疗后整体预后良好,一旦病情延展,容易影响儿童智力发育及身体发育,甚至引发呼吸道疾病,或则无法进入睡眠状态,儿童发生厌食症对家长的生活也会产生影响,该疾病的发生率不断增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
在中医领域厌食症属于“不食”、“不嗜食”等范围,因此,中医及西医治疗厌食症均有不同看法,因此,还需明确小儿厌食症中西医病因,从而掌握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
一、西医对小儿厌食症的认识通过对厌食症儿童的长期观察,发现厌食症属于一种独立疾病,主要是食欲减退及消失,进食量少,在餐桌上人们会看到儿童,吃两口饭菜便下桌,长期出现这种情况,便思考儿童已经发生厌食症。
小儿厌食症目前并无明确的发病机制,厌食症病因合并多种因素,比如,家长在喂养小儿过程中添加辅食时机不当,或者小儿断母奶年龄过大,或小儿饮食习惯差,或受疾病、精神及药物因素影响,或微量元素缺乏,均会导致小儿偏食厌食。
研究认为上述喂养不当、全身及局部疾病等都是主要因素。
精神及药物因素也可导致儿童发生厌食,但引发的厌食率较低。
微量元素与厌食症紧密相关,尤其儿童缺锌、铁是引发厌食症的重要因素,故在儿童厌食症治疗过程中,我们往往为儿童补充钙铁锌等元素,使得儿童厌食有效改善。
另根据胃动力学标准,我们认识到胃肠活动异常亦是厌食症发生的主要原因。
临床在检查厌食症过程中,实验室指标一般没有异常表现,只有小部分儿童存在器质性病变,才有相应的检验指标改变。
二、中医对小儿厌食症的认识小儿厌食症在中医中早有记载,我们可以对古代典籍进行回顾,宋朝时期将厌食症纳入儿科独立疾病范畴,被人们称之为“乳食不下”,后世也有人将其称之为恶食、不能食等病名。
对小儿厌食症病因进行分析,中医学者认为儿童脾胃功能失调是主要诱因,在《灵枢·脉度》中便有所记载,脾胃健运情况下人们才能正常饮食。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观察目的观察小儿厌食症治疗中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儿童厌食患儿1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参照组,各90例。
其中参照组的患儿口服吗丁啉悬液及胃蛋白酶进行治疗;研究组在参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再采用参苓白术颗粒进行治疗,对比研究组和参照组的疗效。
结果研究组患儿的厌食症状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参照组,且患儿的恢复正常时间短于参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的体重增加情况优于参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是95.56%,明显高于参照组的72.22%,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结论在小儿的厌食症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式能有效提升治疗总有效率,还能改善患儿的自生活质量,因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中西医结合;小儿厌食症;疗效观察小儿厌食症是目前儿童成长过程中很常见的病理症状。
儿童出现厌食症之后的主要表现是长时间食欲不振,严重时就会发生拒食的情况,这样的情况主要发生在6岁以下儿童中,假如儿童的厌食症不能得到很好的改善,就会导致儿童身体出现营养失衡的现象,继而引发各种健康问题,出现健康问题后轻则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使儿童的免疫力下降,重则会使儿童的器官发生衰竭及脱水的问题,最终威胁儿童的生命健康。
目前,临床上对儿童厌食症的治疗主要是使用西药进行治疗,但不可否认的是西药对儿童的身体造成的伤害还是比较大的,进而影响儿童后期的成长和发育,如果使用中药治疗就能很好的抵制西药带来的副作用,且还能很好的改善儿童的消化系统运转情况,可见,中药治疗属于标本兼治的治疗方式[1-2],鉴于此,文章使用以近两年本院收治的厌食症的患儿为研究对象,探讨并观察对小儿厌食症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儿童厌食患儿18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临床上的《中西医病症疗效诊断标准》[3],且所有的患儿中排除体温>38℃的儿童、拒绝治疗的儿童以及患有复杂疾病的儿童。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观察
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任 何一个疾病都是全身状况的局 部体现。治疗小儿厌食症时, 需要考虑患儿的全身状况,进
行整体调理。
辨证施治
中医根据患儿的具体症状进行 辨证施治,制定个体化的治疗 方案,以达到调整机体功能、
改善症状的目的。
标本兼治
中医认为小儿厌食症的症状是 标,其根本原因是脾胃功能失 调。因此,治疗时需要针对病 因进行标本兼治,调理脾胃功
02
西医治疗小儿厌食症
定义和症状
厌食症定义
厌食症是一种以长期食欲减退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可伴有乏力、头晕、便 秘等全身症状。
症状表现
小儿厌食症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挑食、偏食,甚至拒绝进食,可伴有恶心、呕 吐、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
病因和病理机制
病因
小儿厌食症的病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饮食不当、不良生活习惯、消化系统疾病、精神因素等多个方 面。
能。
结合治疗的实践方法
中药治疗
根据患儿的中医证型,选择适当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中 药方剂可以调理脾胃功能、改善消化吸收。
针灸治疗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经络气血,达到改善脾胃功能 的目的。针灸治疗还可以促进胃肠道蠕动,增加食欲。
推拿治疗
通过手法按摩,刺激患儿的穴位和经络,调整气血流通, 改善脾胃功能。推拿治疗还可以缓解患儿的紧张情绪,增 加食欲。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厌食症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调节胃肠道功能、改善 消化吸收、增强免疫力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研究不足之处
本研究样本量较小,可能存在一定的 偏倚和误差,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
进行验证。
本研究未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厌食 症的具体机制进行深入探讨,需要进
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研究
综述与进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研究赵瑛萍 (合阳县医院,陕西合阳 715300)摘要:当代社会环境下,小儿厌食症已经成为儿科消化领域的常见疾病,在1~6岁的儿童中非常多见,一般表现为长期食欲不振甚至厌恶进食。
近年来进食障碍的儿童数量明显增加,而小儿厌食症患儿不仅在营养状况和生长发育水平上低于一半儿童,在心理社交功能方面同样存在缺陷,如何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小儿厌食症;中医;西医;结合治疗中医学认为小儿厌食症由多种病因导致,以“情志失调、饮食不节”为主要特点,分为脾失健运、脾胃气虚、脾胃阴虚三种证型。
在各类研究和长期临床实践当中证实了中药和西药微生态制剂配合应用的具体效果,不良反应轻微,治疗效果相对令人满意。
本研究旨在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厌食症的方法。
现报道如下:1小儿厌食症的相关研究1.1 中医方面中医学对小儿厌食症的记载可追溯至《内经》,尽管并无明确的“厌食”病名,但是有很多与之记载比较类似的疾病,如“不积不纳”“不思食”等,这些与厌食症的典型特征比较接近,可以作为主要的参考依据。
实际上历朝历代的医家都对小儿厌食症有着相应的描述,且随着时代的改变,其病名也存在着不同类型的改变[1]。
中医学对小儿厌食症的病因有很多解释,其中喂养不当最为常见,此外还包括情志失调、先天不足等。
小儿先天脾胃虚弱,容易受到外邪侵袭,饮食失调会进一步加剧脾胃损伤。
小儿对五谷营养的摄取有着高标准要求,所以在饮食调护不当(包括食物摄入过量或食物摄入不足)时会导致脾胃失于运化,产生相关的脾胃疾病症状。
现代中医学领域认为小儿厌食症由内外因共同作用所导致,胃气弱为内因,过食则为外因,共同引起脾胃运化失常,水谷物质无法正常转化为营养物质,从而身体机能无法得到能量供应导致食欲不振等。
实际上厌食和当代社会环境存在着明确联系,例如社会家庭当中独生子女往往受到父母、长辈的过度关爱,在食物方面不进行营养控制,此时脾胃运化负担加剧,高负荷的脾胃功能必然导致恶性循环。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疗效观察目的探讨小儿厌食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的实际治疗疗效与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厌食症小儿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20例。
实验组患者在西医治疗方法的基础之上采用传统中医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西药治疗,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疗效比较。
结果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与疾病持续时间均无明显差距,最终对比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经过相应的治疗病情均有所改善,其中实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对小儿厌食症采用常规西医药物治疗并不能实现根治,虽然从表上看有明显成效,但西医药物对患者的肠胃系统损伤较大,甚至破坏患者的自我消化系统,而中医治疗方法在西医治疗方法的基础之上采用中药药物对患者的机体进行调节,有助于患者后期康复,因此,该种治疗方法的治疗疗效更佳,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标签:小儿厌食症;中西医结合;葡萄糖酸锌小儿厌食症是儿童成长期经常出现的病理性症状,一般表现为儿童长时间食欲不振,甚至出现拒食的现象,主要出现在6岁以下群体中,如果该症状长时间得不到改善,就会引发营养失衡而出现各种健康问题,轻则发育受限,免疫力下降,重则器官衰竭、脱水,具有一定的威胁性,常规治疗方法一般采用西医药物治疗,但西医药物对儿童的身体造成的损伤较大,不利于儿童后期成长,而中药治疗方法不仅可以抵消西医药物带来的副作用,还可以调节患者的消化系统运转,是一种标本兼治的有效治疗手段,基于此,本文利用统计分析方法以近一年来在本院接受治疗患有厌食症的小儿病患40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并分析针对小儿厌食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的实际治疗疗效与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厌食症小儿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20例。
小儿厌食症的中西医疗法
小儿厌食症的中西医疗法什么是小儿厌食症?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长期拒绝摄食、摄食量不足或不接受某些食物,导致生长发育受到影响的疾病。
小儿厌食症的表现包括体重减轻(5%以上)、身高矮小、营养缺乏引起的贫血、免疫力下降等。
引起小儿厌食症的原因小儿厌食症的病因比较复杂,常见的原因包括:生理性原因•生理性厌食:在生长发育中某些时期,小儿对于食物有一定的排斥心理,会出现暂时性的厌食行为。
•牙齿问题:如长牙期、牙龈不适等,会影响小儿的进食。
•恶心、呕吐:由于胃肠不适或其他原因,引起小儿呕吐,从而导致小儿对食物的排斥。
•消化不良:小儿消化不良会引起腹胀、腹痛等症状,从而导致对食物的排斥。
病理性原因•心理因素:如家庭生活不和谐、过度保护、紧张、压力等因素会导致小儿心理不健康,从而引起食欲减退甚至拒绝进食。
•感染疾病:如病毒性肝炎、消化道肠炎等感染性疾病会引起小儿食欲不振。
•慢性疾病:如肝病、肾病、心脏、肺疾病等都有可能影响小儿的进食。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也会影响小儿进食,如抗生素、抗癫痫药物等。
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的方法中医在治疗小儿厌食症方面大力倡导温和、缓解的治疗思路。
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食疗法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第一步是要调节饮食结构,增加小儿食欲。
具体的方法可以是:•合理安排膳食:每天三餐定时、定量进食。
每次饮食应该以小口慢咀、细嚼慢咽为主,不可过量,分量适当,以充饥为宜。
加强对小儿的营养膳食,益气、开胃、生津、健脾、润燥的食品为好。
•维持胃肠道的健康:给小儿搭配适当的膳食,防止因膳食不当引起的胃肠道消化不良等问题,如宿便、腹泻、胃酸过多等。
•保持良好饮食习惯:教育小儿讲究餐桌礼仪,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如:进食时保持安静、吃的慢、咀嚼细致,禁止边走边吃,避免饭后喝水过多等。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对于小儿厌食症也有一定的疗效。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背部推拿:肚皮朝下,手掌按倒在背部两侧,再由上至下,由下至上用力擦拭按摩3-5分钟。
中西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厌食的辨证论治及其他疗法
1.辨证论治(1)脾失健运证候食欲不振,厌恶进食,食而乏味,或伴胸脘痞闷,嗳气泛恶,大便不调,偶尔多食后脘腹饱胀,形体尚可,精神正常,舌淡红,苔薄白或薄腻,脉尚有力。
证候分析本证为厌食初期表现,除厌恶进食症状外,其他症状不显著,精神、形体如常为其特征。
若失于调治,病情迁延,损伤脾胃,则易转化为脾胃气虚证。
治法调和脾胃,运脾开胃。
方药不换金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2)脾胃气虚证候不思进食,食而不化,大便偏稀夹不消化食物,面色少华,形体偏瘦,肢倦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缓无力。
证候分析本证多见于脾胃素虚,或脾运失健迁延失治者。
以不思乳食,面色少华,肢倦乏力,形体偏瘦为辨证依据。
若迁延不愈,气血耗损,形体羸瘦,则应按疳证辨治。
治法健脾益气,佐以助运。
方药异功散(《小儿药证直诀》)加味。
苔腻便稀者,去白术、加苍术、薏苡仁燥湿健脾;大便溏薄加炮姜、肉豆蔻温运脾阳;饮食不化加焦山楂、炒麦芽、炒谷芽消食助运;汗多易感加黄芪、防风益气固表;情志抑郁加柴胡、佛手解郁疏肝。
(3)脾胃阴虚证候不思进食,食少饮多,皮肤失润,大便偏干,小便短黄,甚或烦躁少寐,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
证候分析本证见于温热病后期或素体阴虚,或嗜食辛辣伤阴者。
以食少饮多、大便偏干、舌红少苔为特征。
治法滋脾养胃,佐以助运方药养胃增液汤(经验方)加减。
2.其他疗法(1)针灸疗法①体针:脾失健运证取脾俞、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用平补平泻法;脾胃气虚证取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用补法;脾胃阴虚证取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中脘、内关,用补法,均用中等刺激不留针,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②耳穴:取脾、胃、肾、神门、皮质下。
用胶布粘王不留行籽贴按于穴位上,隔日1次,双耳轮换,10次为1疗程。
每日按压3-5次,每次3-5分钟,以稍感疼痛为度。
用于各证型。
(2)推拿疗法:脾运失健证补脾土、运内八卦,清胃经,掐揉掌横纹,摩腹,捏脊;脾胃阴虚证揉板门,补胃经,运八卦,分手阴阳,揉二马,揉中脘。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厌食症156例
山药 、 豆 补 益 健运 ; 扁 口渴 引饮 者加 芦 根 、 花 粉 ; 便 秘 结 天 大
好 转 : 欲 好 转 , 量 略 有 增 加 。无 效 : 欲 未 见 改 善 。 食 食 食 4 2 治疗 结果 .
5 讨 论
效标准》 相关标准执行 。5 ] 16例患儿中男性 8 例 , 1 女性 7 5
经治疗 3 疗程 , 愈 8 个 治 6例 , 5 .% 占 51;
零 4 口
均消瘦、 汗、 眠不佳, 则贫血貌。 多 睡 重 3 治 疗 方 法
健, 以致消化、 吸收、 传导功能失常, 纳食不振、 不思饮食; 或 因经济 生活水平提 高, 父母宠 爱、 多吃零食 、 食 , 偏 影, 强迫进食等 , 致小儿产生 精神压力 , 情绪改变 , 影响食欲 ; 也有少数小儿患有结核病
好转 7 O例 , 4 ,% 无效为 0例, 占 49 ; 总有效率为 10 。 o % 中医认为 , 小儿“ 脾常不足 ” 多见于学龄前儿童 。其病 , 因有喂养不 当、 饮食不节 、 食肥甘 ; 过 或因胃阴不足, 食物难
以 腐 熟 , 液 无 以 化 生 , 而 厌 食 ; 因 中气 虚 弱 , 胃失 津 从 或 脾
例; 年龄 1 3岁 2 ~ 3例, ~ 4 7岁 8 ,- 2岁 4 ; 6例 8 1 7例 独生子
女 l4例 。患儿 中有 小儿 结核 病 、 1 中耳 炎、 染性 肝 炎等器 质 传 性病 变 同 时伴 有锌 、 、 铜 铁缺 乏 者 2 例 (67) 未 发 现 器 质 6 1.% , 性 病 变 且 锌 、 、 正 常 者 10例 (3 3 ) 辨 证 分 型 : 胃 铜 铁 3 8.% ; 脾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厌食症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厌食症汇报人:日期:目录CONTENTS •引言•中医学对厌食症的认识•现代医学对厌食症的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优势与案例分享•结论与展望01引言厌食症是一种以长期食欲减退或食欲丧失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小儿厌食症的主要表现包括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便秘、腹泻、腹胀等症状,同时可能伴有精神萎靡、睡眠不安、体重下降等。
厌食症的表现厌食症的定义营养与生长发育受影响免疫力下降心理问题长期厌食导致营养摄入不足,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
厌食症患儿营养失调,易导致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疾病。
长期厌食可能影响小儿的情绪和心理健康,如焦虑、抑郁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厌食症旨在发挥中医整体调理和西医局部治疗的优点,提高治疗效果和患儿生活质量。
意义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改善患儿症状、促进食欲、调整脾胃功能,同时避免西药的不良反应和耐药性,提高患儿依从性和治愈率。
优势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意义与优势02中医学对厌食症的认识01020304饮食不节脾胃虚弱感染疾病心理压力厌食症的病因病机小儿饮食不规律或过度喂养,导致脾胃受损,出现厌食。
小儿先天不足或后天调养不当,导致脾胃虚弱,难以消化食物。
家长过度溺爱或严厉管教,给小儿带来心理压力,导致厌食。
长期感染疾病如感冒、腹泻等,影响消化功能,导致厌食。
调整饮食结构,定时定量喂养,避免过度喂养。
饮食调理药物治疗针灸疗法根据病情选用健脾开胃、消食导滞的中药进行治疗。
通过针灸刺激穴位,调节气血阴阳平衡,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030201厌食症的辨证施治如四君子汤、健脾丸、消食导滞汤等,可根据病情选择。
中药方剂如足三里、中脘、关元等穴位,可配合电针、艾灸等治疗方式。
针灸穴位中药治疗与针灸疗法03现代医学对厌食症的治疗如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代谢病等,进行病因治疗。
针对器质性疾病如家庭环境、心理压力等,进行心理治疗和干预。
针对精神心理因素如使用某些药物导致的副作用,进行减药或停药处理。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厌食症78例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厌食症78例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50例小儿厌食症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72例葡萄糖酸锌口服液、多潘立酮混悬液等西药治疗,观察组78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汤剂治疗,3疗程后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3.59%显著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现明显药物不良反应。
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小儿厌食症可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小儿厌食症小儿厌食症是常见儿科疾病,如治疗不及时,可导致小儿营养、发育不良、体弱多病。
为提高小儿厌食症临床疗效,笔者以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78例,结果令人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将我科2011年5月至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150例小儿厌食症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所有患儿均参考7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1]中关于小儿厌食症的诊断标准确诊。
对照组72例:男39例,女33例;年龄在1~6岁之间,平均(4.1±0.7)岁;病程2~19个月,平均(8.2±1.1)个月;观察组78例:男42例,女36例;年龄在1~6岁之间,平均(4.2±0.8)岁;病程3~21个月,平均(8.5±1.3)个月。
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纳入及排除标准①7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1]中关于小儿厌食症的诊断标准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关于厌食的辩证分型;②基本生命体征稳定;③年龄不超过6周岁。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纳入标准;②胃肠道畸形。
1.3治疗方法两组患儿均给予高营养易消化饮食。
对照组给予:①葡萄糖酸锌口服液(哈药集团制药六厂,卫食健字(2002)第0538号)口服,10ml/次,1次/d;②多潘立酮混悬液(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10084)口服,5ml次/d,3次/d。
小儿厌食症的中西医疗法
小儿厌食症的中西医疗法小儿厌食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疾病,主要表现为儿童对食物的厌恶和拒绝进食。
厌食症不仅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还会导致他们身体虚弱、免疫力下降等一系列健康问题。
对于小儿厌食症的治疗,中西医都有一定的疗法。
下面将介绍中西医分别对小儿厌食症的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主要采用中药治疗,通过调理脾胃功能来改善食欲和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
常用的中药有健脾益气的药物,如党参、黄芪、白术等。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脾胃功能好坏直接关系到消化吸收的功能,而脾胃虚弱会导致食欲不振。
因此,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的基本原则是健脾益气,促进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
此外,中医还强调饮食调理,建议儿童多吃一些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小米粥、南瓜、红枣等。
西医治疗小儿厌食症主要采用营养支持和心理治疗的方法。
首先,西医会给儿童补充营养,通过补充高能量、高蛋白的食物或者营养剂来增加儿童的营养摄入。
此外,西医还会监测儿童的体重、身高等指标,及时调整饮食计划,确保其营养摄入达到正常标准。
同时,心理治疗也是西医治疗小儿厌食症的重要手段。
西医认为厌食症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常常伴随着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因此,通过心理咨询、行为疗法等方法,帮助儿童建立健康的饮食观念,稳定情绪,改善心理状态,以促进正常的饮食行为。
总的来说,中西医对小儿厌食症的治疗方法有一定的差异,中医注重调理脾胃功能,通过中药和饮食调理来改善食欲;而西医主要采用营养支持和心理治疗的方法,通过补充营养和调整心理状态来改善食物摄入。
在实际治疗中,中西医可以互相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小儿厌食症的治疗,应当综合考虑个体的情况,因为每个儿童的患病原因和病情特点可能有所不同。
因此,家长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应咨询医生的意见,并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此外,家长还应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给予儿童合理的营养摄入,避免过度补充高热量食物,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对于小儿厌食症的康复非常重要。
小儿厌食症的中西医疗法
小儿厌食症的中西医疗法作者:陈萍来源:《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年第09期关键词小儿厌食症中西医治疗根据调查,1~7岁患小儿厌食症的儿童中,仅有17%的儿童是因为疾病造成的,而83%的患儿都是因为食物结构不合理、饮食习惯不良所致。
本病长期得不到缓解可并发疾病小儿消化不良、营养不良、贫血甚至引起发育障碍。
临床资料选择我院2004年1月~2008年5月接受治疗资料完整的小儿厌食83例,检测血常规分析、微量元素值检查进行对照分析治疗观察。
治疗组71例,男39例,女32例,年龄1~6岁(平均5.1岁),体重、身高在《九城市儿童身高、体重生长发育对照表》中的中下等以下。
其中神经性厌食13例,其他1例,钙、铁、锌缺乏等12例,胃肠道疾病25例,营养不良性贫血6例,消化道变态反应及服用易引起恶心呕吐的药物15例。
一般治疗调整饮食方式:定时进餐,适当控制零食。
三餐一点形成规律,即早餐、中餐、午后点心和晚餐,使消化系统消化液规律分泌。
节制冷饮和甜食中医认为,冷饮损伤脾胃,西医认为会降低消化道功能,影响消化液的分泌。
飲食合理搭配、均衡饮食。
小儿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要靠从食物中摄取注意各营养素间的比例。
讲究烹调方法。
经过烹调,食物的结构变了,变得易于消化吸收。
要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
如断奶后,孩子消化能力还比较弱,所以就要求饭菜做得细、软、烂;随着年龄的增长,咀嚼能力增强了,饭菜加工逐渐趋向于粗、整。
心理、环境调整:培养小儿良好饮食习惯,防止挑食和偏食。
挑食和偏食影响小儿从多种食物中摄取机体所需要的营养,对身体十分不利。
要经常变换饭菜花样,使孩子有新鲜感,提高他们的食欲。
保证充足睡眠,适量活动,定时排便。
合理的生活制度能诱发、调动、保护和促进食欲。
改善进餐环境。
排除各种干扰,让孩子专心吃饭。
不能强迫孩子进食。
为孩子创造一个安详、和睦的家庭气氛。
尽量让孩子与大人共餐,这样可以提高小儿进餐的积极性。
饮食治疗法:粳米加山药粉、鲜鸭肫、淮山药、扁豆、谷芽、焦锅巴煮粥。
小儿厌食症的中西医疗法有什么
小儿厌食症的中西医疗法有什么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有小儿出现厌食症状,该疾病最明显的症状就是不愿意进食,进而直接影响了小儿的生长发育,危害性极强,因此,针对于小儿厌食症一定要及时诊治,避免耽误病情。
在治疗小儿厌食症的方法中,中、西医均有所不同,中医主要采取推拿和中成药服用的方法,而西医主要采取补锌、口服促消化药物和激素疗法等。
在我国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效果十分显著。
一、什么是小儿厌食症?医学上,小儿厌食症又被称作消化功能紊乱,数据显示该疾病在小儿时期很常见,且严重危害着孩子的身体健康。
临床上,小儿厌食症典型的症状为食欲减退、厌恶进食,食量减少,并可伴有腹胀腹泻、便秘、腹痛等。
研究指出,小儿厌食症的典型症状不但能够体现在消化道功能性疾病上,还经常反映在身体其他系统的病变上,特别是多种因素感染性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精神障碍等。
基于此种现象,小儿厌食症患者在就医时,经常被询问相关病史并时刻观察病情变化,做到对于原发性的疾病能够进行准确的诊断和科学的治疗。
1.小儿厌食症的病因研究表明,小儿厌食症患病的主要原因是不良的饮食习惯。
日常生活中,由于饮食不健康,导致体内出现高蛋白、高糖的现象,使其食欲快速下降。
另外,由于小儿的生活特点,经常在两餐之间不定量地吃糖果、点心、花生等零食,导致吃饭时间不规律,影响体内生物钟,同样会影响食欲。
除此之外,因夏季天气闷热,湿度过高及食入过多的冷饮等都能影响小儿体内消化液的分泌,最终影响食欲,形成小儿厌食症。
专家指出,小儿长期处于厌食状态可导致营养不良和抵抗力水平的下降。
三、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的方法(一)中成药治疗方法经过大量临床经验表明,一般来说,引发小儿厌食症的原因主要是脾胃功能失调,中医建议给患病小儿服用一些调理脾胃的中成药,例如小儿消积口服液、小儿香橘丸、儿康宁糖浆、四磨汤口服液、太子金颗粒、醒脾养儿颗粒、肥儿糖浆等,这些都是效果比较好的中成药剂。
值得注意的是,利用中成药的治疗方法诊治小儿厌食症在临床上是需要辩证论治的,千万不要自行在家盲目给患儿服用药物,通常情况下,建议家长带小儿到正规医院进行诊治后再进行药物服用,有助于小儿厌食症的康复。
中西医治疗小儿厌食症探讨
中西医治疗小儿厌食症探讨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治疗小儿厌食的治疗方法与临床效果。
方法:对小儿厌食症,采用中西治疗法分别进行治疗。
结果:经过治疗,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结论:在小儿厌食症的治疗中,中西医药疗法均有特色,中西医结合更能取得满意疗效。
【关键词】小儿厌食;治疗;西医;中医;中西医;效果【中图分类号】R7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8-0210-02厌食是指小儿较长时期见食不贪,食欲不振,甚则拒食的一种常见病证。
本病以1~6岁为多见。
若因外感,或某些慢性疾病出现食欲不振者,则不属本病范围。
该病迁延日久,可导致小儿贫血、营养不良、佝偻病及免疫力低下等症,对儿童的生长发育、智力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积极预防和治疗小儿厌食症尤为重要。
笔者现从中西医两个方面概述如下。
1.西医治疗(1)对检查血锌低下的厌食患儿,可用硫酸锌2~3mg/kg?d,疗程1~3个月。
锌能使味蕾细胞迅速再生,改善味蕾的敏锐度,又能提高消化功能,对缺锌的患儿有效率高达90%以上。
(2)口服胃酶合剂或干酵母片等助食剂对增进食欲有一定作用。
(3)胃动力药如吗丁啉等,对提高食管下段括约肌张力,促进胃蠕动,加快胃排空,能减轻腹胀、制止恶心、呕吐,对胃肠动力障碍引起的厌食有较好的作用。
(4)一般不用激素疗法,但对严重顽固性厌食症也可考虑应用,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和用药,临床的参考方案如下①泼尼松(强的松)。
每天0.5mg/kg,3次/d口服。
(5)国外治疗用药方案:采用抗抑郁药,阿米替林来改善患儿的情绪,提高对进食的兴趣。
参考剂量:12.5~25mg/kg,口服,每晚1次,在睡前0.5~1h 服。
一般在6~12天后见效。
此外,抗组织胺和抗5-羟色胺药,赛庚啶,也可作为食欲兴奋剂,有一定效果。
剂量:每天0.25mg/kg,分2~3次口服。
2.中医治疗中医称厌食为纳呆,主因脾胃功能失调。
由于脾胃素虚,或喂养不当、饮食不节、伤及脾胃所致。
厌食中西医医诊疗课件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原则
以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等为 主,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建立为疗法中的纠正错误认知 、建立正确的饮食行为;家庭治疗 中的调整家庭关系、改善家庭环境 等。
心理治疗注意事项
心理治疗需在专业心理医生指导下 进行,同时需注意治疗过程中的隐 私保护和患者配合度。
寒热错杂
寒热邪气交织,影响脾胃运化 功能,导致食欲不振。
厌食的治疗原则
健脾和胃
调理脾胃功能,恢复运化能力 ,促进食欲。
养阴益胃
滋养胃阴,增强胃的濡养功能 ,提高消化能力。
行气化湿
疏通气机,祛除湿邪,恢复脾 胃升降功能。
寒热平调
调整寒热平衡,恢复脾胃正常 生理功能。
03
西医学对厌食的认识
厌食的生理机制
无器质性病变或其他 影响食欲的因素存在 。
存在持续的食欲减退 或缺乏。
04
厌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原则
以健脾和胃、消食化积、 调理肝脾等为主,根据患 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 疗。
中药方剂
如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 汤、健脾丸等,可根据病 情进行加减。
中药治疗注意事项
中药治疗需长期坚持,同 时需注意中药的副作用和 配伍禁忌。
运化失调。
情志失调
长期精神压力、情绪波 动,影响脾胃气机,导
致食欲不振。
久病体虚
慢性疾病、久病不愈, 耗伤正气,脾胃虚弱,
引发厌食。
厌食的病机
01
02
03
04
脾失健运
脾胃受损,运化功能失调,水 谷精微无法正常输布,导致食
欲不振。
胃阴不足
胃阴不足,胃失濡养,影响食 物消化,引发厌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医学对小儿厌食症的认识
现代医学认为小儿厌食症是指长期食欲不振, 见食不贪,入量较病前减少1/3~1/2以上,发 病时间多为2月以上,并且排除其它系统疾病 的食欲障碍性疾病,其发病与不良生活习惯、 微量元素缺乏、药物因素及其他因素有关。 主要有两种病理生理因素:一种是局部或全身 性疾病影响消化功能,使胃肠平滑肌张力降低, 消化液分泌减少,酶的活性降低;另一种是受 到人体内外环境的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对消化 功能的调节失去平衡 。
祖国医学对小儿厌食症的认识
厌食是指小儿较长时期见食不贪,食欲不振, 甚至拒食的一种病症。 纵观历代儿科医籍, 《诸病源候论· 哺露候 》、 《小儿药证直诀· 虚羸》 、《赤水玄珠· 不能食 》 及《类证治裁· 脾胃论治》等均有对本病的记载。 自1980年以来,国内开始有研究厌食症的报道, 对厌食症的病因病机、症状、中药治疗的机理 均有深入研究。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亦为人体 气机枢纽。临床“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说。
六、总结
针对患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及临床表现,提出脾胃不和是厌 食症的主要病机,运脾和胃,醒脾消食为重要治法。
重点:对脾胃消化疾病早期,应以“运脾”、“醒脾”“”为主。 后期可以健脾为主。
谢谢!
现代药理研究
白术:含有挥发油,主要成分是苍术酮、白术内醋A, B及糖类, 对植物神经系统有双向调节作用,可通过调整植物神经系统功 能,治疗脾虚病人类似消化道功能紊乱的有关诸症,从而达到 补脾的目的。 苍术:含有丰富的挥发油,主要成分是苍术醇和茅术醇的混合结 晶物,尚含有少量苍术酮、维生素A样物质、维生素B及菊糖, 可调节胃肠功能,促进胃肠蠕动,刺激消化液分泌,从而改善 消化功能。 莪术中Zn、M n、M g、Fe、P、Ca 含量较高。 陈皮中还富含多种人体生命必须营养元素如: K、Ca、Na、Mg、 Li 、Fe、Zn、Mn 等,加工制品比鲜品的Zn、Fe 等含量更高 。 白芷:含有K、Na、Ca、Mg、Fe、Mn、Zn、Cu等微量元素。 麦芽:含有淀粉酶、转化糖酶、蛋白分解酶、维生素B、麦芽糖、 葡萄糖、磷脂及微量大麦芽碱。所含消化酶及维生素B有助消 化作用。
前
言
小儿厌食症是一种慢性食欲障碍 性疾病,是指小儿较长时期的见食 不贪,食欲不振,厌恶进食的病症。 近年来本病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 的趋势,应予以重视。
厌
食
现代医学对小儿厌食症的认识及治疗方法还缺乏 成熟的资料,并认为本病常见和主要原因与微量 元素缺乏以及免疫功能低下等有关。对于本病的 治疗多以合理喂养和心理引导为主。药物治疗主 要从补锌着手或给予以消化酶和促进胃肠动力药 对症处理,但临床实践表明疗效欠佳。 在临床中多数患儿拒绝用针药,不能配合治疗, 往往病情迁延不愈。
陈皮,性温,味苦、辛;归肺、脾经。理 臣 药 气健脾、燥湿化痰 。该药明代李时珍云
:“同补药则补, 同泻药则泻, 同升药则升
, 同降药则降。”
九香虫,其味咸, 性温, 归脾、肾、肝经,
主要有理气止痛、补肾助阳,温运脾阳的 作用。 二者共同作用,一补一温,助于君药补脾 益胃之功。
佐 药
麦芽,性味甘平,归脾、胃、肝经,有消食 健胃、消胀之功效 。《本草纲目》曰:“消 化一切米面诸果食积”; 《医学衷中参西录》 曰:“为补助脾胃药之辅助品,若与参、术 并用,能运化其补益之功,不至作胀满……” 石菖蒲:开窍醒脾,化湿消食,为醒脾第一要 药。对情绪、精神、顽固性厌食有较好疗效。
现代医学—小儿厌食症病因分析
(1)父母缺乏科学的喂养知识,因不合理喂养导致小儿厌食,大多表现在三个 方面:未及时添加辅食、强迫进食、贪吃零食。 (2)全身性疾病的影响,许多急、慢性感染性疾病都有厌食表现,其中以消化 道疾病尤为明显,如急慢性感染、肝炎、胃肠炎、长期便秘等影响消化道功 能,使平滑肌张力下降,消化液分泌减少,酶活性降低,引起厌食。 (3)中枢神经系统受体内、外环境中各种刺激的影响,使消化功能调节失去平 衡,导致厌食。 (4)药物因素:许多药物尤其是抗生素容易引起恶心、呕吐,如长期滥用红霉 素、氯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导致腹泻、厌食,维生素A或维 生素D中毒也可引起厌食。抗癌药物更易引起厌食。 (5)微量元素如锌、铁、铜、钙缺乏或某些内分泌激素不足可引起厌食 ,铅与 厌食的病因关系亦非常密切。 (6)气候影响。夏天气温高、湿度大,可影响胃肠神经调节功能,减少消化液 分泌、降低酶活性、胃酸减少等而引起厌食。
机理探讨——组成药物分析
麦 芽 、 石 菖 蒲 陈 皮 、 九 香 虫
使
佐
臣
药
药
药
白 术 、 苍 术 、 莪 术
君 药
白术味苦性甘温,归脾、胃经,有补气健
君 药
脾燥湿之功。
苍术辛温微苦,芳香悦肺,开郁宽中,醒
脾助运,正和脾之习性,旨在运脾升清,
化湿通阳,集运脾与化湿于一身。 莪术,性温,味辛、苦,归肝脾经,具有行 气破血,消积止痛之功效。 三者共奏健脾益胃之功,共为君药。
祖国医学—小儿厌食症病因病机
喂养不当
多病久病,损伤脾胃 先天不足 情绪变化,精神因素
致病因素
病机关键
脾胃不和、失其健运
治疗方法
中药口服+外敷 药物佩戴
中医治疗小 儿厌食症
推拿、捏脊疗法 针灸疗法
综合疗法
祖国医学—小儿厌食症的治疗
祖国医学在治疗小儿厌食症方面经验 丰富,分为内治法和外治法,根据小儿 生理上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 发育迅速;病理上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脏气清灵、易趋康复的特点。临床中在 治疗小儿厌食症时应时刻注意顾护脾胃, 厌食的治疗,以调脾和胃、恢复转运之 机为原则,均取得良好疗效。
厌食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儿科学》中的小儿厌食症诊断依据。 为消化功能紊乱引起的食欲降低,食量减少大 于或等于正常的1/2,持续2个月以上,伴有腹 胀或腹痛,恶心,呕吐,口臭,大便稀或秘结, 味酸臭。(应排除器质性疾病、精神因素及药 物性因素的影响)
现代医学对小儿厌食症的认识
主要有两种病理生理因素:一种是局部或全身 性疾病影响消化功能,使胃肠平滑肌张力降低, 消化液分泌减少,酶的活性降低;另一种是受到 人体内外环境的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对消化功能 的调节失去平衡 。
佛手:行肝气、助脾胃运化,以调和五行木土关系。
使 药
加减运用:山楂、神曲、鸡内金、刺猬皮等消积药物 。 总之,诸药合用, 健脾助运, 消食和中。全方补而不滞, 消不伤正, 消补兼施, 符合小儿“脏腑柔弱”且“脾常 不足”的特点。使脾气充盛,胃气得和,脾气得升, 胃气得降,纳化正常以达到治疗厌食症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