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材料第三章作业参考答案
工程材料第三章作业参考答案
工程材料第三章作业参考答案1、解释下列名词:奥氏体化,过冷奥氏体,残余奥氏体;奥氏体的起始晶粒度、实际晶粒度、本质晶粒度。
答:奥氏体化:在临界点以上加热,目的是获得均匀的奥氏体组织,称为奥氏体化奥氏体化也是形核和长大的过程,分为四步:第一步奥氏体晶核形成、第二步奥氏体晶核长大、第三步残余Fe3C溶解、第四步奥氏体成分均匀化。
过冷奥氏体:处于临界点A1以下的奥氏体称过冷奥氏体。
过冷奥氏体是非稳定组织,迟早要发生转变。
随过冷度不同,过冷奥氏体将发生珠光体转变、贝氏体转变和马氏体转变三种类型转变。
残余奥氏体:即使冷却到Mf 点,也不可能获得100%的马氏体,总有部分奥氏体未能转变而残留下来,称残余奥氏体,用A’ 或γ’ 表示。
奥氏体的起始晶粒度:奥氏体化刚结束时的晶粒度称起始晶粒度,此时晶粒细小均匀。
实际晶粒度:在给定温度下奥氏体的晶粒度称实际晶粒度。
本质晶粒度:加热时奥氏体晶粒的长大倾向称本质晶粒度。
2、过冷奥氏体转变时所形成的珠光体类、贝氏体类、马氏体类组织有哪几种? 它们在形成条件、组织形态和性能方面有何特点?答:过冷奥氏体在A1~ 550℃间将转变为珠光体类组织,为铁素体与渗碳体片层相间的机械混合物。
根据片层厚薄不同,又细分为珠光体、索氏体和屈氏体。
⑴珠光体:形成温度为A1-650℃,片层较厚,500倍光镜下可辨,用符号P表示。
⑵索氏体:形成温度为650-600℃,片层较薄,800-1000倍光镜下可辨,用符号S 表示。
⑶屈氏体:形成温度为600-550℃,片层极薄,电镜下可辨,用符号T 表示。
珠光体、索氏体、屈氏体三种组织无本质区别,只是形态上的粗细之分,因此其界限也是相对的。
片间距越小,钢的强度、硬度越高,而塑性和韧性略有改善。
过冷奥氏体在550℃- 230℃(Ms)间将转变为贝氏体类型组织,贝氏体用符号B表示。
根据其组织形态不同,贝氏体又分为上贝氏体(B 上)和下贝氏体(B下)。
⑴上贝氏体形成温度为550-350℃。
材料工程基础周勇敏第三章习题答案
Q At
= Q =
85
=49.3W/(m2C)
A(tw -t f ) 3.14.014 0.8 (69-20)
【3-35】
【3-1】一根直径 d =50 mm , l =8 m 的钢管,被置于横断面为 0.2×0.2 m 的砖槽道内。若
钢 管 温 度 和 辐 射 率 分 别 为 t1 250 ℃ 、 1 0.79 , 砖 槽 壁 面 温 度 和 辐 射 率 分 别 为 t2 27 ℃、 2 0.93,试计算该钢管的辐射热损失。
=
1
1 0.002
1
60
800 320 50
=2822.7W /m2
q3-q0 100%= 2822.7-2810.3 100%=0.37%
q0
2810.3
【3【-431-1】】在换热器中,一种流体从 250℃被冷却到 150℃,另一种流体从 80℃被加热到
120℃。如果换热器被设计成顺流式、逆流式。试分别求出其对数平均温度差。
q
av
tw1
tw2
=0.103
300-100 0.1
=206(W
/m2
)
【3-【183】-1】 对置于气流中的一表面进行 对流换热试验,测得局部换热系数满足如下准则方程
Nux=0.04Rex0.9 Pr1/3。其中 x 为特性长度,是计算点离开平板前缘的距离。试计算当气流温 度 t∞=27℃、流速 u∞=50 m /s 时离开平板前缘 x=1.2 m 处的对流换热系数。设平壁温度 tw=73℃。
《机械工程材料》习题集参考答案(第三章-第六章)
第三章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三、填空题 1、 滑移、孪生;滑移 2、 原子密度最大 3、 {110}、6、<111>、2、12; {111}、4、<110>、3、12;面心立方、滑移方向对塑性变形的作用比滑移面更大些 4、 λφστcos cos s k =、小、软5、 晶界、相邻晶粒、高6、 增大、增加、下降、中间退火7、 变形织构8、 回复、再结晶、晶粒长大9、 回复、250~300 10、去应力退火11、中间、消除加工硬化12、再结晶温度、在再结晶温度以下、在再结晶温度以上 13、偏析、杂质、夹杂物、热加工纤维组织(流线) 14、大四、选择题1、C2、B3、A4、B5、B6、C7、B8、C9、B 10、A11、C 12、A 13、B 14、A C五、判断题1、√2、×3、×4、×5、√6、×7、×8、×9、× 10、√11、√ 12、× 13、× 14、√ 15、√ 16、×第四章 合金的相结构与二元合金相图三、填空题1、 固溶体、金属化合物2、 溶剂、溶质、溶剂3、 溶质、溶剂、间隙固溶体、置换固溶体4、 提高、增强、降低5、 正常价化合物、电子化合物、间隙化合物6、 平衡、状态、平衡7、 合金、相界(液相和固相)8、 差、树枝、差、多、少9、 晶体结构10、三、水平11、复相组织、数量、形态、大小12、共晶、包晶、共析13、固溶强化、晶界强化、形变强化14、Ⅲ、Ⅱ、Ⅰ、Ⅲ、Ⅱ、Ⅰ四、选择题1、B2、C3、A4、A B5、A6、C7、A8、B9、A五、判断题1、×2、√3、×4、√5、×6、√7、×8、×9、√10、×11、×12、×13、×第五章铁碳合金三、填空题1、δ-Fe、γ-Fe、α-Fe、体心立方、面心立方、体心立方2、F、Fe3C、23、五、L、δ、A、F、Fe3C4、三,HJB、ECF、PSK、包晶转变、共晶转变、共析转变5、<0.0218%、F+ Fe3CⅢ6、4.3%、40.4%、47.8%、11.8%7、0.471%8、A、热塑、塑性9、共晶、莱氏体、铸造10、88.78%、11.22%11、1.3%12、PSK、GS、ES13、碳、α-Fe、体心14、Fe3CⅡ、珠光体(P)15、铁素体、珠光体16、Mn、Si、S、P、O、H、N;P,S;P,S17、杂质P、S含量18、<0.25%、0.25~0.6%、>0.6%四、选择题1、A2、C3、B4、C5、A6、C7、C8、B9、B 10、B 11、A 12、C 13、C 14、C五、判断题1、√2、√3、√4、×5、×6、√7、√8、×9、×10、×11、√12、×13、×14、√第六章钢的热处理三、填空题1、加热、保温、冷却、内部组织结构2、扩散、扩散3、Ac1、Ac3、Accm;Ar1、Ar3、Arcm4、加热条件、原始组织、碳含量、合金元素5、快、高、长6、10、1、10、1~4、5~107、铁素体、渗碳体、片层厚度的不同8、稍低、好1、奥氏体成分、奥氏体化条件10、扩散型、半扩散型、非扩散型11、板条状、较低、高密度位错;针状、较高、孪晶12、铁素体条间、铁素体针内、好13、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的温度、时间和转变量三者之间的关系、TTT;冷却速度与过冷奥氏体转变产物及其转变量之间的关系图14、晶格、成分、过饱和固溶体15、低、多16、晶格畸变程度的大小、含碳量增加17、水、油18、获得全部马氏体组织的最小冷却速度、好19、钢的含碳量;钢的化学成分、奥氏体化条件20、低温、尺寸稳定化(时效)、消除应力及稳定尺寸21、等温22、Ac3、Accm、在空气中23、M+F、偏低24、正火、球化退火、再结晶退火;去应力定型处理(又称回火);去应力退火25、Ac1、M+Fe3C粒+少量Aˊ;M+大量Aˊ;粒状Fe3C、Aˊ;奥氏体化温度过高引起奥氏体晶粒长大26、钢的淬透性值、距水冷端10~15mm处硬度为HRC3627、调质/正火、回火索氏体/(索氏体+铁素体);高频感应淬火+低温回火、回火马氏体28、Fe3C+P、B、B+M+ Aˊ、M+ Aˊ29、M、B+M、F+B+M、F+P30、T8、T1231、淬火+高温回火、回火索氏体32、0.4~0.5%的中碳钢33、分解、吸附、扩散34、双介质淬火法35、过共析、共析、亚共析36、0.6~0.7、0.1~0.1537、氰化、软氮化四、选择题1、C2、B3、A4、A5、B6、C7、A8、B9、C 10、B 11、B 12、A 13、C 14、B 15、C 16、A 17、B 18、C 19、B 20、A 21、A 22、C 23、B 24、A 25、A 26、D 27、B 28、D 29、A 30、C 31、C 32、A 33、A 34、A 35、C 36、A 37、C五、判断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
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第三章答案(供参考)
3.8 铁具有BCC晶体结构,原子半径为0.124 nm,原子量为55.85g/mol。
计算其密度并与实验值进行比较。
答:BCC结构,其原子半径与晶胞边长之间的关系为:a = 4R/3= 4⨯0.124/1.732 nm = 0.286 nmV = a3 = (0.286 nm)3 = 0.02334 nm3 = 2.334⨯10-23 cm3BCC结构的晶胞含有2个原子,∴其质量为:m = 2⨯55.85g/(6.023⨯1023) = 1.855⨯10-22 g密度为ρ= 1.855⨯10-22 g/(2.334⨯10-23 m3) =7.95g/cm33.9 计算铱原子的半径,已知Ir具有FCC晶体结构,密度为22.4g/cm3,原子量为192.2 g/mol。
答:先求出晶胞边长a,再根据FCC晶体结构中a与原子半径R的关系求R。
FCC晶体结构中一个晶胞中的原子数为4,ρ= 4⨯192.2g/(6.023⨯1023⨯a3cm3) = 22.4g/cm3,求得a = 0.3848 nm 由a = 22R求得R = 2a/4 = 1.414⨯0.3848 nm/4 = 0.136 nm 3.10 计算钒原子的半径,已知V 具有BCC晶体结构,密度为5.96g/cm3,原子量为50.9 g/mol。
答:先求出晶胞边长a,再根据BCC晶体结构中a与原子半径R的关系求R。
BCC晶体结构中一个晶胞中的原子数为2,ρ= 2⨯50.9g/(6.023⨯1023⨯a3cm3) = 5.96 g/cm3,求得a = 0.305 nm 由a = 4R/3求得R = 3a/4 = 1.732⨯0.305 nm/4 = 0.132 nm3.11 一些假想的金属具有图3.40给出的简单的立方晶体结构。
如果其原子量为70.4 g/mol,原子半径为0.126 nm,计算其密度。
答:根据所给出的晶体结构得知,a = 2R =2⨯0.126 nm = 0.252 nm 一个晶胞含有1个原子,∴密度为:ρ= 1⨯70.4g/(6.023⨯1023⨯0.2523⨯10-21cm3)= 7.304 g/cm33.12 Zr 具有HCP晶体结构,密度为6.51 g/cm3。
材料工程基础第三、四章习题答案
1、何为冷变形、热变形和温变形?冷变形:温度低于回复温度,变形过程只有加工硬化无回复和再结晶。
热变形:温度在再结晶温度以上,变形产生的加工硬化被再结晶抵消,变形后具有再结晶等轴晶粒组织,而无加工硬化痕迹。
温变形:金属材料在高于回复温度但低于再结晶开始温度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的塑性变形过程。
2、简述金属的可锻性及其影响因素。
可锻性:指金属材料在压力加工时,能改变形状而不产生裂纹的性能。
它包括在热态或冷态下能够进行锤锻,轧制,拉伸,挤压等加工。
可锻性的好坏主要与金属材料的化学成分有关。
(1)内在因素(a)化学成分:不同化学成分的金属其可锻性不同;(b)合金组织:金属内部组织结构不同,其可锻性差别很大。
(2)外在因素(a)变形温度:系指金属从开始锻造到锻造终止的温度范围。
温度过高:过热、过烧、脱碳和严重氧化等缺陷。
温度过低:变形抗力↑-难锻,开裂(b)变形速度:变形速度即单位时间内的变形程度(c)应力状态:金属在经受不同方法进行变形时,所产生的应力大小和性质(压应力或拉应力)不同。
3、自由锻和模锻的定义及其特点是什么?自由锻造是利用冲击力或压力使金属在上下砧面间各个方向自由变形,不受任何限制而获得所需形状及尺寸和一定机械性能的锻件的一种加工方法,简称自由锻。
1、自由锻锻件的精度不高,形状简单,其形状和尺寸一般通过操作者使用通用工具来保证,主要用于单件、小批量生产。
2、对于大型机特大型锻件的制造,自由锻仍是唯一有效的方法。
3、自由锻对锻工的技术水平要求高,劳动条件差,生产效率低。
模锻是指在专用模锻设备上利用模具使毛坯成型而获得锻件的锻造方法。
模锻具有如下特点:(1)生产效率高。
劳动强度低。
(2)锻件成形靠模膛控制,可锻出形状复杂、尺寸准确,更接近于成品的锻件,且锻造流线比较完整,有利于提高零件的力学性能和使用寿命。
(3)锻件表面光洁,尺寸精度高,加工余量小,节约材料和切削加工工时。
(4)操作简便,质量易于控制,生产过程易实现机械化、自动化。
工程材料第三章答案
工程材料习题与辅导(第四版)朱张校姚可夫3.2 习题参考答案1. 解释名词热硬性、石墨化、孕育(变质)处理、球化处理、石墨化退火、固溶处理、时效答: 热硬性: 热硬性是指钢在高温下保持高硬度的能力(亦称红硬性)。
热硬性与钢的回火稳定性和特殊碳化物的弥散析出有关。
石墨化: 铸铁中碳原子析出并形成石墨的过程称为石墨化。
孕育(变质)处理: 在液体金属中加入孕育剂或变质剂,以细化晶粒和改善组织的处理工艺。
球化处理: 在铁水中加入球化剂,以获得球状石墨的处理工艺称为球化处理。
石墨化退火: 使白口铸铁中的渗碳体分解成为团絮状石墨的退火过程。
固溶处理: 把合金加热到单相固溶体区,进行保温使第二相充分溶解,然后快冷(通常用水冷却),得到单一的过饱和固溶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固溶处理可以使奥氏体不锈钢获得单相奥氏体组织,提高奥氏体不锈钢的耐蚀性。
固溶处理也在有色金属合金中得到应用。
有色金属合金(如铝合金)先进行固溶处理获得过饱和固溶体,然后再进行时效处理,析出细小、均匀、弥散分布的第二相,提高合金的强度和硬度。
时效: 固溶处理后得到的过饱和固溶体在室温下或低温加热时析出细小、均匀、弥散分布的第二相,合金硬度和强度明显升高的现象称为时效或时效硬化。
2. 填空题(1) 20是(优质碳素结构)钢,可制造(冲压件、焊接件、渗碳零件,如齿轮、销) .(2) T12是(优质碳素工具)钢,可制造(锉刀、刮刀等刃具及量规、样套等量具) .(3) 按钢中合金元素含量,可将合金钢分为(低合金钢) 、(中合金钢)和(高合金钢)几类。
(4) Q345(16Mn)是(低合金结构)钢,可制造(桥梁、船舶、车辆、锅炉等工程结构) .(5) 20CrMnTi是(合金渗碳)钢,Cr、Mn的主要作用是(提高淬透性、提高经热处理后心部的强度和韧性) , Ti的主要作用是(阻止渗碳时奥氏体晶粒长大、增加渗碳层硬度、提高耐磨性) ,热处理工艺是(渗碳后直接淬火、再低温回火) .(6) 40Cr是(合金调质)钢,可制造(重要调质件如轴类件、连杆螺栓、进汽阀和重要齿轮等) .(7) 60Si2Mn是(合金弹簧)钢,可制造(汽车板簧) .(8) GCr15是(滚珠轴承)钢,1Cr17是(铁素体型不锈)钢,可制造(硝酸工厂设备以及食品工厂设备) .(9) 9SiCr是(低合金刃具)钢,可制造(板牙、丝锥、钻头、铰刀、齿轮铰刀、冷冲模、冷轧辊等) .(10) CrWMn是(冷作模具)钢,可制造(冷冲模、塑料模) .(11) Cr12MoV是(冷模具)钢,可制造(冷冲模、压印模、冷镦模等) .(12) 5CrMnMo是(热模具)钢,可制造(中型锻模) .(13) W18Cr4V是(高速)钢,碳质量分数是(0.70%以上) , W的主要作用是(保证高的热硬性) , Cr的主要作用是(提高淬透性) , V的主要作用是(形成颗粒细小、分布均匀的碳化物,提高钢的硬度和耐磨性,同时能阻止奥氏体晶粒长大,细化晶粒) 。
工程材料课后习题答案
⼯程材料课后习题答案参考答案第1章机械⼯程对材料性能的要求思考题与习题P201.3、机械零件在⼯作条件下可能承受哪些负荷?这些负荷对零件产⽣什么作⽤?p4⼯程构件与机械零件(以下简称零件或构件)在⼯作条件下可能受到⼒学负荷、热负荷或环境介质的作⽤。
有时只受到⼀种负荷作⽤,更多的时候将受到两种或三种负荷的同时作⽤。
在⼒学负荷作⽤条件下,零件将产⽣变形,甚⾄出现断裂;在热负荷作⽤下,将产⽣尺⼨和体积的改变,并产⽣热应⼒,同时随温度的升⾼,零件的承载能⼒下降;环境介质的作⽤主要表现为环境对零件表⾯造成的化学腐蚀,电化学腐蚀及摩擦磨损等作⽤。
1.4 整机性能、机械零件的性能和制造该零件所⽤材料的⼒学性能间是什么关系?p7机器的整机性能除与机器构造、加⼯与制造等因素有关外,主要取决于零部件的结构与性能,尤其是关键件的性能。
在合理⽽优质的设计与制造的基础上,机器的性能主要由其零部件的强度及其它相关性能来决定。
机械零件的强度是由结构因素、加⼯⼯艺因素、材料因素和使⽤因素等确定的。
在结构因素和加⼯⼯艺因素正确合理的条件下,⼤多数零件的体积、重量、性能和寿命主要由材料因素,即主要由材料的强度及其它⼒学性能所决定。
在设计机械产品时,主要是根据零件失效的⽅式正确选择的材料的强度等⼒学性能判据指标来进⾏定量计算,以确定产品的结构和零件的尺⼨。
1.5常⽤机械⼯程材料按化学组成分为⼏个⼤类?各⾃的主要特征是什么?p17机械⼯程中使⽤的材料常按化学组成分为四⼤类:⾦属材料、⾼分⼦材料、陶瓷材料和复合材料。
提⽰:强度、塑性、化学稳定性、⾼温性能、电学、热学⽅⾯考虑回答。
1.7、常⽤哪⼏种硬度试验?如何选⽤P18?硬度试验的优点何在P11?硬度试验有以下优点:●试验设备简单,操作迅速⽅便;●试验时⼀般不破坏成品零件,因⽽⽆需加⼯专门的试样,试验对象可以是各类⼯程材料和各种尺⼨的零件;●硬度作为⼀种综合的性能参量,与其它⼒学性能如强度、塑性、耐磨性之间的关系密切,由此可按硬度估算强度⽽免做复杂的拉伸实验(强韧性要求⾼时则例外);●材料的硬度还与⼯艺性能之间有联系,如塑性加⼯性能、切削加⼯性能和焊接性能等,因⽽可作为评定材料⼯艺性能的参考;●硬度能较敏感地反映材料的成分与组织结构的变化,故可⽤来检验原材料和控制冷、热加⼯质量。
工程材料课后习题及答案..
工程材料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一章金属的晶体结构与结晶1.解释下列名词点缺陷,线缺陷,面缺陷,亚晶粒,亚晶界,刃型位错,单晶体,多晶体,过冷度,自发形核,非自发形核,变质处理,变质剂。
答:点缺陷:原子排列不规则的区域在空间三个方向尺寸都很小,主要指空位间隙原子、置换原子等。
线缺陷:原子排列的不规则区域在空间一个方向上的尺寸很大,而在其余两个方向上的尺寸很小。
如位错。
面缺陷:原子排列不规则的区域在空间两个方向上的尺寸很大,而另一方向上的尺寸很小。
如晶界和亚晶界。
亚晶粒:在多晶体的每一个晶粒内,晶格位向也并非完全一致,而是存在着许多尺寸很小、位向差很小的小晶块,它们相互镶嵌而成晶粒,称亚晶粒。
亚晶界:两相邻亚晶粒间的边界称为亚晶界。
刃型位错:位错可认为是晶格中一部分晶体相对于另一部分晶体的局部滑移而造成。
滑移部分与未滑移部分的交界线即为位错线。
如果相对滑移的结果上半部分多出一半原子面,多余半原子面的边缘好像插入晶体中的一把刀的刃口,故称“刃型位错”。
单晶体:如果一块晶体,其内部的晶格位向完全一致,则称这块晶体为单晶体。
多晶体:由多种晶粒组成的晶体结构称为“多晶体”。
过冷度:实际结晶温度与理论结晶温度之差称为过冷度。
自发形核:在一定条件下,从液态金属中直接产生,原子呈规则排列的结晶核心。
非自发形核:是液态金属依附在一些未溶颗粒表面所形成的晶核。
变质处理:在液态金属结晶前,特意加入某些难熔固态颗粒,造成大量可以成为非自发晶核的固态质点,使结晶时的晶核数目大大增加,从而提高了形核率,细化晶粒,这种处理方法即为变质处理。
变质剂:在浇注前所加入的难熔杂质称为变质剂。
2.常见的金属晶体结构有哪几种?α-Fe 、γ- Fe 、Al 、Cu 、Ni 、Pb 、Cr 、V 、Mg、Zn 各属何种晶体结构?答:常见金属晶体结构:体心立方晶格、面心立方晶格、密排六方晶格;α-Fe、Cr、V属于体心立方晶格;γ-Fe 、Al、Cu、Ni、Pb属于面心立方晶格;Mg、Zn属于密排六方晶格;3.配位数和致密度可以用来说明哪些问题?答:用来说明晶体中原子排列的紧密程度。
工程材料习题集参考答案(第三章)
习题集部分参考答案2纯金属的结晶思考题1.何谓结晶?结晶与凝固有何区别?答:结晶是指在凝固过程中金属内形成许多小晶体及其长大的过程,从广义上讲,就是液态物质内部的原子,在短距离小范围内,呈现出近似于固态结构的规则排列,即短程有序的原子集团,它是不稳定的,瞬间出现又瞬间消失,结晶实质上是原子由近程有序转变为长程有序的过程。
而凝固是指金属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它属物理变化,若凝固后的物质不是晶体,而是非晶体,那只能称为凝固,而不能称为结晶。
2.何谓晶体,它与非晶体有什么区别?答:晶体是指具有一定几何形状的微粒(分子、原子或离子)在三维空间作有规律的周期性重复排列所形成的物质。
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在于内部原子的排列方式,晶体内部的原子(或分子)在三维空间按一定规律作周期性排列,而非晶体内部的原子(或分子)则是杂乱分布的,至多有些局部的短程规律排列。
因为排列方式的不同,性能上也有所差异。
晶体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晶体具有各向异性,而非晶体则是各向同性。
3.影响形核率和长大率的因素是什么?答:影响形核率和长大率最主要的因素是△G和D,当然它们是受过冷度△T控制的。
在均质形核中,过冷度△T不太大的时候,结晶的驱动力△G也不大,形核率不高,但是原子的扩散系数D比较大,已经形成的晶核长大速率却是较大的,这时候由液态金属转变为固态金属中的晶粒尺寸较大。
反之,晶粒较细小。
在非均质形核中,形核率和长大速率除了与过冷度有关之外,还受到所谓的未溶杂质以振动或搅拌等因素的影响。
4.金属的结晶有什么规律?答:结晶是由两个基本的过程——形核和长大相互更迭进行,直至液态金属消耗完毕的过程。
形核规律:形核方式有均匀形核和非均匀形核两种。
均匀形核(均质形核)是指在母相中自发形成新相结晶核心的过程。
均匀形核必需具备的条件为:必须过冷,过冷度越大形核驱动力越大;必须具备与一定过冷度相适应的能量起伏和结构起伏。
实际结晶时,大多以非均匀形核方式进行。
工程材料 作业及答案
第1章 材料的基本性质1、烧结普通砖的尺寸为240mm×115m m×53m m,已知其孔隙率为37%,干燥质量为 2487g,浸水饱和后质量为 2984g 。
求该砖的密度、干表观密度、 吸水率、开口孔隙率及闭口孔隙率。
解:砖自然状态下的体积:3300.2400.1150.053 1.462810m V -=⨯⨯=⨯ 干表观密度:3030 2.4871700kg/m 1.462810m V ρ-===⨯ 由孔隙率0001700100%1100%1100%37%V V P V ρρρ-⎛⎫⎛⎫=⨯=-⨯=-⨯= ⎪ ⎪⎝⎭⎝⎭得砖的密度:ρ=2698 kg/m3吸水率:29842487100%100%20%2487m m W m =⨯=⨯=干吸吸干-- 开口孔隙率:3029842487()/100%/1.462810100%34%1000m m P V ρ-⎡⎤-⎡⎤=⨯=⨯⨯=⎢⎥⎢⎥⎣⎦⎣⎦干吸开水- 闭口孔隙率:37%34%%P P P==开闭--=32、已知碎石的表观密度为2.65g /c m3,堆积密度为1.50g/cm 3,求 2.5m3 松散状态的碎石,需要多少松散体积的砂子填充碎石的空隙 ? 若已知砂子的堆积密度为1。
55g /cm 3,求砂子的重量为多少?解:0000002.5 1.5100%1100%1100%43%2.5 2.65V V V P V ρρ⎛⎫''-⎛⎫'=⨯=-⨯=-⨯= ⎪ ⎪'⎝⎭⎝⎭-= V 0=1.425m 3所以,填充碎石空隙所需砂子的体积为:300 2.5 1.425 1.075m V V '-=-=或30 2.543% 1.075m V P '⨯=⨯= 沙子的重量:1。
075×1.55×103=1666.25kg3.某地红砂岩,已按规定将其磨细,过筛.烘干后称取50g,用李氏瓶测得其体积为18。
最新工程材料课后作业及答案
工程材料课后作业及答案作业:第一章1 解释概念晶体结构:构成晶体的基元在三维空间的具体的规律排列方式。
固溶体:溶质原子完全溶于固态溶剂中,并能保持溶剂元素的晶格类型的合金相。
点缺陷:在空间三维方向上的尺寸很小,约为几个原子间距,又称零维缺陷。
线缺陷:各种类型的位错,是指晶体中的原子发生了有规律的错排现象。
面缺陷:晶界、亚晶界、相界、孪晶界、表面和层错都属于面缺陷。
离子键:由于正离子和负离子间的库仑引力而形成的。
共价键:共用价电子对产生的结合键叫共价键。
金属键:贡献出价电子的原子成为正离子,与公有化的自由电子间产生静电作用而结合起来。
这种结合力就叫做金属键。
空间点阵:阵点在空间呈周期性规则排列并具有完全相同的周围环境,这种由它们在三维空间规则排列的阵列称为空间点阵,简称点阵。
晶界:晶体结构相同但位向不同的晶粒之间的界面,称为晶粒间界,简称晶界。
位错:晶体中的原子发生的有规律的错排现象。
2 实际晶体中存在哪几类缺陷。
P32(9)点缺陷包括空位,置换原子和间隙原子;线缺陷主要由位错组成,包括刃位错和螺位错;面缺陷包括外表面、相界、晶界、孪晶界和堆垛层错。
3常见的金属晶格类型有哪几种?α-Fe、γ-Fe、Al、Cu、Ni、Cr、V、Mg、Zn各属何种晶体结构?体心立方:α-Fe、Cr、V面心立方:γ-Fe、Al、Cu、Ni密排六方:Mg、Zn第二章1 理解下列术语和基本概念:组织组成物:显微组织中独立的组成部分。
相:合金中具有同一聚集状态、相同的晶体结构,成分和性能均一,并由相界隔开的组成部分。
碳钢:0.0218%< w(C)≤2.11%的铁碳合金。
铸铁:含碳量大于2.11%的铁碳合金。
铁素体:碳固溶于α-Fe(或δ-Fe)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
奥氏体:γ相常称奥氏体, 用符号 A或γ表示, 是碳在γ-Fe 中的间隙固溶体, 呈面心立方晶格。
渗碳体:Fe与C的一种具有复杂结构的间隙化合物, 通常称为渗碳体。
工程材料习题(1-3)章答案
不适用于退火和正火及整体淬火工件。
1、布氏硬度 适用于退火和正火态的黑色金属和有色金 属工件 不适用于淬火态的碳素钢和合金钢及铜合 金工件。 2、洛氏硬度 适用于淬火态的碳素钢和合金钢工件, 不适用于表面处理和化学热处理的工件。 3、维氏硬度 适用于表面处理和化学热处理的工件, 不适用于退火和正火及整体淬火工件。
5、晶粒 p11
晶粒---每个小晶体具有不规则的颗粒状外形。
2-2、何谓空间点阵、晶格、晶体结构和晶胞? 常用金属的晶体结构是什么?划出其晶胞, 并分别计算起原子半径、配位数和致密度?
1、空间点阵 p9
空间点阵---为了便于分析各种晶体中的原子 排列及几何形状,通常把晶体中的原子假想为 几何结点,并用直线从其中心连接起来,使之 构成一个空间格子。
如铁在结晶之后继续冷却时,会发生结构的 变化,从一种晶格转变为另一种晶格 δ-Fe 1394℃ γ-Fe 921℃ α-Fe 。
2-5、在实际晶体中存在着哪几类缺陷? 答:在实际晶体中存在着: 点缺陷(空位、溶质原子) 2、线缺陷(位错:刃型位错和螺型位错) 3、面缺陷(晶界、亚晶界等)
2-10、为什么金属结晶时一定要有过冷度? 冷却速度与过冷度的关系是什么? p15
2-13、晶粒大小对金属性能有何影响?细化 晶粒方法有哪些? p17
答:
在一般情况下,晶粒愈小,则金属的强度.塑 性和韧性愈好.
细化晶粒是提高金属性能的重要途径之一, 晶粒愈细,强度和硬度愈高,同时塑性韧性 愈好。
细化晶粒方法有:
增大过冷度; 2.变质处理; 3.附加振 动或搅动等方法;
第三章.习题参考答案
2、晶格 p9 晶格---这种表示晶体中原子排列形式的空间 格子。 3、晶胞 p9~10 晶胞---构成晶格的最基本的几何单元。 4、常用金属的晶体结构有:
工程材料与热处理第3章作业题参考答案
⼯程材料与热处理第3章作业题参考答案1.置换固溶体中,被置换的溶剂原⼦哪⾥去了答:溶质把溶剂原⼦置换后,溶剂原⼦重新加⼊晶体排列中,处于晶格的格点位置。
2.间隙固溶体和间隙化合物在晶体结构与性能上的区别何在举例说明之。
答:间隙固溶体是溶质原⼦进⼊溶剂晶格的间隙中⽽形成的固溶体,间隙固溶体的晶体结构与溶剂组元的结构相同,形成间隙固溶体可以提⾼⾦属的强度和硬度,起到固溶强化的作⽤。
如:铁素体F是碳在α-Fe中的间隙固溶体,晶体结构与α-Fe相同,为体⼼⽴⽅,碳的溶⼊使铁素体F强度⾼于纯铁。
间隙化合物的晶体结构与组元的结构不同,间隙化合物是由H、B、C、N等原⼦半径较⼩的⾮⾦属元素(以X表⽰)与过渡族⾦属元素(以M表⽰)结合,且半径⽐r X/r M>时形成的晶体结构很复杂的化合物,如Fe3C间隙化合物硬⽽脆,塑性差。
3.现有A、B两元素组成如图所⽰的⼆元匀晶相图,试分析以下⼏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1)形成⼆元匀晶相图的A与B两个相元的晶格类型可以不同,但是原⼦⼤⼩⼀定相等。
(2)K合⾦结晶过程中,由于固相成分随固相线变化,故已结晶出来的固溶体中含B 量总是⾼于原液相中含B量.(3)固溶体合⾦按匀晶相图进⾏结晶时,由于不同温度下结晶出来的固溶体成分和剩余液相成分不相同,故在平衡态下固溶体的成分是不均匀的。
答:(1)错:Cu-Ni合⾦形成匀晶相图,但两者的原⼦⼤⼩相差不⼤。
(2)对:在同⼀温度下做温度线,分别与固相和液相线相交,过交点,做垂直线与成分线AB相交,可以看出与固相线交点处B含量⾼于另⼀点。
(3)错:虽然结晶出来成分不同,由于原⼦的扩散,平衡状态下固溶体的成分是均匀的。
4.共析部分的Mg-Cu相图如图所⽰:(1)填⼊各区域的组织组成物和相组成物。
在各区域中是否会有纯Mg相存在为什么答: Mg-Mg2Cu系的相组成物如下图:(α为Cu在Mg中的固溶体)Mg-Mg2Cu系的组织组成物如下图:(α为Cu在Mg中的固溶体,)在各区域中不会有纯Mg相存在,此时Mg以固溶体形式存在。
材基第三章习题集及标准答案
第三章 作业与习题的解答一、作业:2、纯铁的空位形成能为105 kJ/mol 。
将纯铁加热到850℃后激冷至室温(20℃),假设高温下的空位能全部保留,试求过饱和空位浓度与室温平衡空位浓度的比值。
(e 31.8=6.8X1013)6、如图2-56,某晶体的滑移面上有一柏氏矢量为b 的位错环,并受到一均匀切应力τ。
(1)分析该位错环各段位错的结构类型。
(2)求各段位错线所受的力的大小及方向。
(3)在τ的作用下,该位错环将如何运动?(4)在τ的作用下,若使此位错环在晶体中稳定不动,其最小半径应为多大?解:(2)位错线受力方向如图,位于位错线所在平面,且于位错垂直。
(3)右手法则(P95):(注意:大拇指向下,P90图3.8中位错环ABCD 的箭头应是向内,即是位错环压缩)向外扩展(环扩大)。
如果上下分切应力方向转动180度,则位错环压缩。
A B CDττ(4) P103-104: 2sin 2d ϑτdT s b =θRd s =d ; 2/sin 2θϑd d= ∴ τττkGb b kGb b T R ===2 注:k 取0.5时,为P104中式3.19得出的结果。
7、在面心立方晶体中,把两个平行且同号的单位螺型位错从相距100nm 推进到3nm 时需要用多少功(已知晶体点阵常数a=0.3nm,G=7﹡1010Pa )? (3100210032ln 22ππGb dr w r Gb ==⎰; 1.8X10-9J )8、在简单立方晶体的(100)面上有一个b=a[001]的螺位错。
如果它(a)被(001)面上b=a[010]的刃位错交割。
(b)被(001)面上b=a[100]的螺位错交割,试问在这两种情形下每个位错上会形成割阶还是弯折?((a ):见P98图3.21, NN ′在(100)面内,为扭折,刃型位错;(b)图3.22,NN ′垂直(100)面,为割阶,刃型位错)9、一个]101[2-=a b 的螺位错在(111)面上运动。
工程材料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工程材料第一章金属的晶体结构与结晶1.解释下列名词点缺陷:原子排列不规则的区域在空间三个方向尺寸都很小,主要指空位间隙原子、置换原子等。
线缺陷:原子排列的不规则区域在空间一个方向上的尺寸很大,而在其余两个方向上的尺寸很小。
如位错。
面缺陷:原子排列不规则的区域在空间两个方向上的尺寸很大,而另一方向上的尺寸很小。
如晶界和亚晶界。
亚晶粒:在多晶体的每一个晶粒内,晶格位向也并非完全一致,而是存在着许多尺寸很小、位向差很小的小晶块,它们相互镶嵌而成晶粒,称亚晶粒。
亚晶界:两相邻亚晶粒间的边界称为亚晶界。
刃型位错:位错可认为是晶格中一部分晶体相对于另一部分晶体的局部滑移而造成。
滑移部分与未滑移部分的交界线即为位错线。
如果相对滑移的结果上半部分多出一半原子面,多余半原子面的边缘好像插入晶体中的一把刀的刃口,故称“刃型位错”。
单晶体:如果一块晶体,其内部的晶格位向完全一致,则称这块晶体为单晶体。
多晶体:由多种晶粒组成的晶体结构称为“多晶体”。
过冷度:实际结晶温度与理论结晶温度之差称为过冷度。
自发形核:在一定条件下,从液态金属中直接产生,原子呈规则排列的结晶核心。
非自发形核:是液态金属依附在一些未溶颗粒表面所形成的晶核。
变质处理:在液态金属结晶前,特意加入某些难熔固态颗粒,造成大量可以成为非自发晶核的固态质点,使结晶时的晶核数目大大增加,从而提高了形核率,细化晶粒,这种处理方法即为变质处理。
变质剂:在浇注前所加入的难熔杂质称为变质剂。
2.常见的金属晶体结构有哪几种?α-Fe 、γ- Fe 、Al 、Cu 、Ni 、 Pb 、 Cr 、 V 、Mg、Zn 各属何种晶体结构?答:常见金属晶体结构:体心立方晶格、面心立方晶格、密排六方晶格;α-Fe、Cr、V属于体心立方晶格;γ-Fe 、Al、Cu、Ni、Pb属于面心立方晶格;Mg、Zn属于密排六方晶格;3.配位数和致密度可以用来说明哪些问题?答:用来说明晶体中原子排列的紧密程度。
《工程材料》3参考答案
西华大学课程考试参考答案( A 卷)课程代码: 8100191 试卷总分: 100 分一、解释名词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评分标准:答对每小题得2分,答错或未答得0分。
参考答案:晶体结构:指晶体内部原子规则排列的方式。
加工硬化:在塑性变形中随着变形度的增加,金属强度和硬度提高而塑性下降的现象。
奥氏体:碳溶解在面心立方的γ-Fe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
淬透性:钢淬火时获得马氏体的能力,是钢本身的属性。
石墨化:铸铁组织中石墨的结晶过程。
二、判断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评分标准:答对一小题得1分,答错或未答得0分。
参考答案:1、×2、×3、×4、√5、×6、×7、×8、√9、× 10、×三、选择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评分标准:答对一小题得1分,答错或未答得0分。
参考答案:1、b2、a3、a4、d5、d6、c7、a8、c9、d 10、c四、填空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评分标准:答对一空得1分,答错或未答得0分。
参考答案:1、形核长大2、加热保温冷却形状和尺寸性能3、片团絮球五、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评分标准:正确画出相图,标出全部组织组成物得15分,第二问答对得5分。
参考答案:铁碳合金的塑性取决于较软相F的含量,硬度取决于较硬相Fe3C相的含量,强度取决于P组织的含量。
随着含碳量的增加,铁碳合金中F相的含量逐渐减少,故塑性逐渐下降;Fe3C相的含量逐渐增多,故硬度直线上升;P组织的含量先增后减,共析钢中P组织的含量达到最大值,故强度先升后降,共析钢强度达到最大值。
白口铸铁中Fe3C 作为基体而存在,使材料的强度和塑性急剧下降。
相图及组织组成物见下图(也可画省略包晶转变的简化的铁碳相图):六、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评分标准:每一问答对得1分。
参考答案:1、过冷A2、M+A´3、过冷A4、M+A´5、B下+过冷A6、B+ M+A´ 7、下B 8、T+过冷A 9、T+过冷A 10、T+M+ A´下11、P+过冷A 12、P七、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评分标准:每小题4分。
工程力学--材料力学第4版第三章习题答案
题3-2图试绘下列各轴的扭矩图,并求出 。
已知ma=2o oN ・ m,mb=4OoN.m,mc=6ooN,m.<10<b)弟二早习题3-1试求图视各轴在指定横截面17、2・2和3・3上的扭矩,并在各截面上表示出钮 矩的方向。
3・2试绘岀下列各轴的钮矩图,并求c=©==®zz ©=3m 2m3znm4 税(a)3-4 一传动轴如图所示,已知 ma=i3oN..cm, mb=3OoN.cm , mc=iooN.cm,md=7oN.cm;^$段轴的直径分别为:Dab=5cm, Dbc=7・5cm, Dcd=5cm (1)画出扭矩图;<2)求1-4、2-2、3-3截面的最大切应力。
3・5图示的空心圆轴,外径D=8cm,内径d二6・巧5,承受扭矩m=ioooN.m・(1)求弘、%(2)绘出横截而上的切应力分布图;(3)求单位长度扭转角,已知G=8ooooMpa・3-6已知变截而钢轴上的外力偶矩^^SooN.m, =i2ooN.m,试求最大切应力和最大相对扭矩。
已知G=8o*l沪Pa.题3-6图3-7 一钢轴的转矩n=24o/min.传递功率丹=44」kN.m.已知L可=4ol\4pa,2」」3,G=8o*l,MPa,试按强度和刚度条件计算轴的直径解:轴的直径由强度条件确泄,3-8图示实心轴通过牙嵌离合器把功率传给空心轴。
传递的功率=7-5kw,轴的转速n=ioor/min,试选择实心轴直径和空心轴外径叫2。
己知%/空2 =0.5,[rlL J=4oMpa・3-9图示AB轴的转速 n=i2or/min,AK B 轮上输入功率丹=4okw,此功率的一半通过锥齿轮传给垂直轴V,另一半功率由水平轴H传走。
已知锥齿轮的节圆直径 a=6oomm:各轴宜径为^=ioomm, ^2=8omm, ^3=6omm, t^=2oMPa.试对各轴进行强度校核。
3-1。
船用推进器的轴,一段是实心的,直径为28omm,列一段是空心的,其内径为外径的一半。
(完整版)工程材料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工程材料第一章金属的晶体结构与结晶1.解释以下名词点缺陷:原子排列不规那么的区域在空间三个方向尺寸都很小,主要指空位间隙原子、置换原子等.线缺陷:原子排列的不规那么区域在空间一个方向上的尺寸很大,而在其余两个方向上的尺寸很小.如位错.面缺陷:原子排列不规那么的区域在空间两个方向上的尺寸很大,而另一方向上的尺寸很小.如晶界和亚晶界.亚晶粒:在多晶体的每一个晶粒内,晶格位向也并非完全一致,而是存在着许多尺寸很小、位向差很小的小晶块,它们相互镶嵌而成晶粒,称亚晶粒.亚晶界:两相邻亚晶粒间的边界称为亚晶界.刃型位错:位错可认为是晶格中一局部晶体相对于另一局部晶体的局部滑移而造成.滑移局部与未滑移局部的交界线即为位错线.如果相对滑移的结果上半局部多出一半原子面,多余半原子面的边缘好似插入晶体中的一把刀的刃口,故称“刃型位错〞.单晶体:如果一块晶体,其内部的晶格位向完全一致,那么称这块晶体为单晶体.多晶体:由多种晶粒组成的晶体结构称为“多晶体〞.过冷度:实际结晶温度与理论结晶温度之差称为过冷度.自发形核:在一定条件下,从液态金属中直接产生,原子呈规那么排列的结晶核心.非自发形核:是液态金属依附在一些未溶颗粒外表所形成的晶核.变质处理:在液态金属结晶前,特意参加某些难熔固态颗粒,造成大量可以成为非自发晶核的固态质点,使结晶时的晶核数目大大增加,从而提升了形核率,细化晶粒,这种处理方法即为变质处理.变质剂:在浇注前所参加的难熔杂质称为变质剂.2.常见的金属晶体结构有哪几种a -Fe、丫- Fe、Al、Cu、Ni、Pb、Cr、V、Mg、Zn各属何种晶体结构答:常见金属晶体结构:体心立方晶格、面心立方晶格、密排六方晶格;a— Fe、Cr、V属于体心立方晶格;丫一Fe、Al、Cu、Ni、Pb属于面心立方晶格;Mg、Zn属于密排六方晶格;3.配位数和致密度可以用来说明哪些问题答:用来说明晶体中原子排列的紧密程度.晶体中配位数和致密度越大,那么晶体中原子排列越紧密.4.晶面指数和晶向指数有什么不同答:晶向是指晶格中各种原子列的位向,用晶向指数来表示,形式为uvw ;晶面是指晶格中不同方位上的原子面,用晶面指数来表示,形式为hkl.5.实际晶体中的点缺陷,线缺陷和面缺陷对金属性能有何影响答:如果金属中无晶体缺陷时,通过理论计算具有极高的强度,随着晶体中缺陷的增加,金属的强度迅速下降,当缺陷增加到一定值后,金属的强度又随晶体缺陷的增加而增加.因此,无论点缺陷,线缺陷和面缺陷都会造成晶格崎变,从而使晶体强度增加.同时晶体缺陷的存在还会增加金属的电阻,降低金属的抗腐蚀性能.6.为何单晶体具有各向异性,而多晶体在一般情况下不显示出各向异性答:由于单晶体内各个方向上原子排列密度不同,造成原子间结合力不同,因而表现出各向异性;而多晶体是由很多个单晶体所组成,它在各个方向上的力相互抵消平衡,因而表现各向同性.7.过冷度与冷却速度有何关系它对金属结晶过程有何影响对铸件晶粒大小有何影响答:①冷却速度越大,那么过冷度也越大.②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大,那么晶体内形核率和长大速度都加快, 加速结晶过程的进行,但当冷速到达一定值以后那么结晶过程将减慢,由于这时原子的扩散水平减弱.③过冷度增大,A F大,结晶驱动力大,形核率和长大速度都大,且N的增加比G增加得快,提高了N与G的比值,晶粒变细,但过冷度过大,对晶粒细化不利,结晶发生困难.8.金属结晶的根本规律是什么晶核的形成率和成长率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答:①金属结晶的根本规律是形核和核长大.②受到过冷度的影响,随着过冷度的增大,晶核的形成率和成长率都增大,但形成率的增长比成长率的增长快;同时外来难熔杂质以及振动和搅拌的方法也第2页共50页会增大形核率.9.在铸造生产中,采用哪些举措限制晶粒大小在生产中如何应用变质处理答:①采用的方法:变质处理,钢模铸造以及在砂模中加冷铁以加快冷却速度的方法来限制晶粒大小.②变质处理:在液态金属结晶前, 特意参加某些难熔固态颗粒,造成大量可以成为非自发晶核的固态质点,使结晶时的晶核数目大大增加,从而提升了形核率,细化晶粒.③机械振动、搅拌.第二章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1.解释以下名词:加工硬化、回复、再结晶、热加工、冷加工.答:加工硬化:随着塑性变形的增加,金属的强度、硬度迅速增加;塑性、韧性迅速下降的现象.回复:为了消除金属的加工硬化现象,将变形金属加热到某一温度,以使其组织和性能发生变化.在加热温度较低时,原子的活动水平不大,这时金属的晶粒大小和形状没有明显的变化,只是在晶内发生点缺陷的消失以及位错的迁移等变化,因此,这时金属的强度、硬度和塑性等机械性能变化不大,而只是使内应力及电阻率等性能显著降低.此阶段为回复阶段.再结晶:被加热到较高的温度时,原子也具有较大的活动水平,使晶粒的外形开始变化.从破碎拉长的晶粒变成新的等轴晶粒.和变形前的晶粒形状相似,晶格类型相同,把这一阶段称为“再结晶〞.热加工:将金属加热到再结晶温度以上一定温度进行压力加工.冷加工:在再结晶温度以下进行的压力加工.2.产生加工硬化的原因是什么加工硬化在金属加工中有什么利弊答:①随着变形的增加,晶粒逐渐被拉长,直至破碎,这样使各晶粒都破碎成细碎的亚晶粒,变形愈大, 晶粒破碎的程度愈大, 这样使位错密度显著增加;同时细碎的亚晶粒也随着晶粒的拉长而被拉长.因此,随着变形量的增加,由于晶粒破碎和位错密度的增加,金属的塑性变形抗力将迅速增大,即强度和硬度显著提升,而塑性和韧性下降产生所谓“加工硬化〞现象.②金属的加工硬化现象会给金属的进一步加工带来困难,如钢板在冷轧过程中会越轧越硬,以致最后轧不动.另一方面人们可以利用加工硬化现象,来提升金属强度和硬度,如冷拔高强度钢丝就是利用冷加工变形产生的加工硬化来提升钢丝的强度的.加工硬化也是某些压力加工工艺能够实现的重要因素.如冷拉钢丝拉过模孔的局部,由于发生了加工硬化,不再继续变形而使变形转移到尚未拉过模孔的部分,这样钢丝才可以继续通过模孔而成形.3.划分冷加工和热加工的主要条件是什么答:主要是再结晶温度.在再结晶温度以下进行的压力加工为冷加工,产生加工硬化现象;反之为热加工,产生的加工硬化现象被再结晶所消除.4.与冷加工比拟,热加工给金属件带来的益处有哪些答:(1)通过热加工,可使铸态金属中的气孔焊合,从而使其致密度得以提升.(2)通过热加工,可使铸态金属中的枝晶和柱状晶破碎,从而使晶粒细化,机械性能提升.(3)通过热加工,可使铸态金属中的枝晶偏析和非金属夹杂分布发生改变,使它们沿着变形的方向细碎拉长,形成热压力加工“纤维组织〞(流线),使纵向的强度、塑性和韧性显著大于横向.如果合理利用热加工流线,尽量使流线与零件工作时承受的最大拉应力方向一致,而与外加切应力或冲击力相垂直,可提升零件使用寿命.5.为什么细晶粒钢强度高,塑性,韧性也好答:晶界是阻碍位错运动的,而各晶粒位向不同,互相约束,也阻碍晶粒的变形.因此,金属的晶粒愈细,其晶界总面积愈大,每个晶粒周围不同取向的晶粒数便愈多,对塑性变形的抗力也愈大.因此,金属的晶粒愈细强度愈高.同时晶粒愈细,金属单位体积中的晶粒数便越多,变形时同样的变形量便可分散在更多的晶粒中发生,产生较均匀的变形, 而不致造成局部的应力集中,引起裂纹的过早产生和开展.因此,塑性,韧性也越好.6.金属经冷塑性变形后,组织和性能发生什么变化答:①晶粒沿变形方向拉长,性能趋于各向异性,如纵向的强度和塑性远大于横向等;②晶粒破碎,位错密度增加,产生加工硬化,即随着变形量的增加,强度和硬度显著提升,而塑性和韧性下降;③ 织构现象的产生,即随着变形的发生, 不仅金属中的晶粒会被破碎拉长,而且各晶粒的晶格位向也会沿着变形的方向同时发生转动,转动结果金属中每个晶粒的晶格位向趋于大体一致,产生织构现象;④冷压力加工过程中由于材料各局部的变形不均匀或晶粒内各局部和各晶粒间的变形不均匀,金属内部会形成剩余的内应力,这在一般情况下都是不利的,会引起零件尺寸不稳定.7.分析加工硬化对金属材料的强化作用答:随着塑性变形的进行,位错密度不断增加,因此位错在运动时的相互交割、位错缠结加剧,使位错运动的阻力增大,引起变形抗力的增加.这样,金属的塑性变形就变得困难,要继续变形就必须增大外力,因此提升了金属的强度.8.金属鸨、铁、铅、锡的熔点分别为3380C、1538C、327C、232 C ,试计算这些金属的最低再结晶温度,并分析鸨和铁在1100c下的加工、铅和锡在室温(20C)下的加工各为何种加工答:T 再=0.4T 熔;鸨T 再=[0.4* (3380+273)卜273=1188.2 C ;铁T 再=[0.4* (1538+273) ]-273=451.4 C ;铅T 再=[0.4* (327+273) ]-273=-33 C ;锡T 再=[0.4* (232+273)卜273=-71 C .由于鸨T 再为1188.2 C> 1100C,因此属于热加工;铁T再为451.4CV 1100C,因此属于冷加工;铅T再为-33CV20C,属于冷加工;锡T再为-71V20C,属于冷加工.9.在制造齿轮时,有时采用喷丸法(即将金属丸喷射到零件外表上)使齿面得以强化.试分析强化原因.答:高速金属丸喷射到零件外表上,使工件外表层产生塑性变形,形成一定厚度的加工硬化层,使齿面的强度、硬度升高.第三章合金的结构与二元状态图1.解释以下名词:合金,组元,相,相图;固溶体,金属间化合物,机械混合物;枝晶偏析,比重偏析;固溶强化, 弥散强化.答:合金:通过熔炼,烧结或其它方法,将一种金属元素同一种或几种其它元素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新物质,称为合金.组元:组成合金的最根本的、独立的物质称为组元.相:在金属或合金中,凡成分相同、结构相同并与其它局部有界面分开的均匀组成局部,均称之为相.相图:用来表示合金系中各个合金的结晶过程的简明图解称为相图.固溶体:合金的组元之间以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后形成的固相的晶格结构与组成合金的某一组元的相同,这种相称为固溶体.金属间化合物:合金的组元间发生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具有金属性质的新相,称为金属间化合物.它的晶体结构不同于任一组元,用分子式来表示其组成.机械混合物:合金的组织由不同的相以不同的比例机械的混合在一起,称机械混合物.枝晶偏析:实际生产中,合金冷却速度快,原子扩散不充分,使得先结晶出来的固溶体合金含高熔点组元较多,后结晶含低熔点组元较多,这种在晶粒内化学成分不均匀的现象称为枝晶偏析.比重偏析:比重偏析是由组成相与溶液之间的密度差异所引起的.如果先共晶相与溶液之间的密度差异较大,那么在缓慢冷却条件下凝固时,先共晶相便会在液体中上浮或下沉,从而导致结晶后铸件上下局部的化学成分不一致,产生比重偏析.固溶强化:通过溶入某种溶质元素形成固溶体而使金属的强度、硬度升高的现象称为固溶强化.弥散强化:合金中以固溶体为主再有适量的金属间化合物弥散分布,会提升合金的强度、硬度及耐磨性,这种强化方式为弥散强化.2.指出以下名词的主要区别:1〕置换固溶体与间隙固溶体;答:置换固溶体:溶质原子代替溶剂晶格结点上的一局部原子而组成的固溶体称置换固溶体.间隙固溶体:溶质原子填充在溶剂晶格的间隙中形成的固溶体,即间隙固溶体.2〕相组成物与组织组成物;相组成物:合金的根本组成相.组织组成物:合金显微组织中的独立组成局部.3.以下元素在a -Fe中形成哪几种固溶体Si、C、N、Cr、Mn答:Si、Cr、Mn形成置换固溶体;C、N形成间隙固溶体.4.试述固溶强化、加工强化和弥散强化的强化原理,并说明三者的区别.答:固溶强化:溶质原子溶入后,要引起溶剂金属的晶格产生畸变,进而位错运动时受到阻力增大.弥散强化:金属化合物本身有很高的硬度,因此合金中以固溶体为基体再有适量的金属间化合物均匀细小弥散分布时,会提升合金的强度、硬度及耐磨性.这种用金属间化合物来强化合金的方式为弥散强化.加工强化:通过产生塑性变形来增大位错密度,从而增大位错运动阻力, 引起塑性变形抗力的增加, 提升合金的强度和硬度.区别:固溶强化和弥散强化都是利用合金的组成相来强化合金,固溶强化是通过产生晶格畸变,使位错运动阻力增大来强化合金;弥散强化是利用金属化合物本身的高强度和硬度来强化合金;而加工强化是通过力的作用产生塑性变形,增大位错密度以增大位错运动阻力来强化合金;三者相比,通过固溶强化得到的强度、硬度最低,但塑性、韧性最好,加工强化得到的强度、硬度最高,但塑韧性最差,弥散强化介于两者之间.5.固溶体和金属间化合物在结构和性能上有什么主要差异答:在结构上:固溶体的晶体结构与溶剂的结构相同,而金属间化合物的晶体结构不同于组成它的任一组元,它是以分子式来表示其组成.在性能上:形成固溶体和金属间化合物都能强化合金,但固溶体的强度、硬度比金属间化合物低, 塑性、韧性比金属间化合物好,也就是固溶体有更好的综合机械性能.6.何谓共晶反响、包晶反响和共析反响式比拟这三种反响的异同点.答:共晶反响:指一定成分的液体合金,在一定温度下,同时结晶出成分和晶格均不相同的两种晶体的反响.包晶反响:指一定成分的固相与一定成分的液相作用,形成另外一种固相的反响过程.共析反响:由特定成分的单相固态合金,在恒定的温度下,分解成两个新的,具有一定晶体结构的固相的反响.共同点:反响都是在恒温下发生,反响物和产物都是具有特定成分的相,都处于三相平衡状态.不同点:共晶反响是一种液相在恒温下生成两种固相的反响;共析反响是一种固相在恒温下生成两种固相的反响;而包晶反响是一种液相与一种固相在恒温下生成另一种固相的反响.7.二元合金相图表达了合金的哪些关系答:二元合金相图表达了合金的状态与温度和成分之间的关系.8.在二元合金相图中应用杠杆定律可以计算什么答:应用杠杆定律可以计算合金相互平衡两相的成分和相对含量.9.A(熔点600C)与B(500C)在液态无限互溶;在固态300c时A溶于B的最大溶解度为30% ,室温时为10%,但B不溶于A;在300c时,含40% B的液态合金发生共晶反响.现要求:1)作出A-B合金相图;2)分析20% A,45%A,80%A等合金的结晶过程,并确定室温下的组织组成物和相组成物的相对量.(2)20%A合金如图①:合金在1点以上全部为液相,当冷至1点时,开始从液相中析出“固溶体,至2点结束,2〜3点之间合金全部由a固溶体所组成,但当合金冷到3点以下,由于固溶体a的浓度超过了它的溶解度限度,于是从固溶体a中析出二次相A,因此最终显微组织:a +An相组成物:a +AA= (90-80/90) *100%=11%a =1-A%=89%45%A合金如图②:合金在1点以上全部为液相,冷至1点时开始从液相中析出a固溶体,此时液相线成分沿线BE变化,固相线成分沿BD线变化,当冷至2点时,液相线成分到达E点,发生共晶反响,形成(A+a)共晶体,合金自2点冷至室温过程中,自中析出二次相An,因而合金②室温组织:A n + a +(A+ a )相组成物:A+ a组织:An= (70-55) /70*100%=21% a =1- An =79%A+ a = (70-55) /(70-40) *100%=50%相:A= (90-55) /90*100%=50% a =1-A%=50%80%A合金如图③:合金在1点以上全部为液相, 冷至1点时开始从液相中析出A,此时液相线成分沿AE线变化, 冷至2点时,液相线成分到达点,发生共晶反响,形成(A+ a)共晶体,因而合金③的室温组织:A+ (A+ a ) 相组成物:A+ a组织:A= (40-20) /40*100%=50% A+ a =1-A%=50%相:A= (90-20) /90*100%=78% a =1-A%=22%10.某合金相图如下图.1)试标注①一④空白区域中存在相的名称;2)指出此相图包括哪几种转变类型;3)说明合金I的平衡结晶过程及室温下的显微组织.答:(1)①:L+丫②:丫+ B ③:B+( a + B )④:0 + an(2)匀晶转变;共析转变(3)合金①在1点以上全部为液相,冷至1点时开始从液相中析出丫固溶体至2点结束,2〜3点之间合金全部由T固溶体所组成,3点以下,开始从T固溶体中析出a固溶体,冷至4点时合金全部由a固溶体所组成,4〜5之间全部由a固溶体所组成,冷到5 点以下,由于a 固溶体的浓度超过了它的溶解度限度,从a中析出第二相B固溶体,最终得到室稳下的显微组织:a + B n11.有形状、尺寸相同的两个Cu-Ni合金铸件,一个含90% Ni ,另一个含50% Ni,铸后自然冷却,问哪个铸件的偏析较严重答:含50% Ni的Cu-Ni合金铸件偏析较严重.在实际冷却过程中,由于冷速较快,使得先结晶局部含高熔点组元多,后结晶局部含低熔点组元多,由于含50% Ni的Cu-Ni合金铸件固相线与液相线范围比含90% Ni铸件宽,因此它所造成的化学成分不均匀现象要比含90% Ni 的Cu-Ni合金铸件严重.第四章铁碳合金1.何谓金属的同素异构转变试画出纯铁的结晶冷却曲线和晶体结构变化图答:由于条件〔温度或压力〕变化引起金属晶体结构的转变,称同素异构转变.S4 3210987 654321时间2.为什么丫-Fe和a-Fe的比容不同一块质量一定的铁发生〔丫-Fe - a-Fe 〕转变时, 其体积如何变化答:由于丫-Fe和a-Fe原子排列的紧密程度不同,丫-Fe的致密度为74%,a-Fe的致密度为68%,因此一块质量一定的铁发生〔丫-Fe - a -Fe 〕转变时体积将发生膨胀.3.何谓铁素体〔F〕,奥氏体〔A〕,渗碳体〔FesC〕,珠光体〔P〕,莱氏体〔Ld〕 ?它们的结构、组织形态、性能等各有何特点答:铁素体〔F〕:铁素体是碳在Fe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为体心立方晶格.由于碳在Fe中的溶解度、很小,它的性能与纯铁相近.塑性、韧性好,强度、第11页共50页硬度低.它在钢中一般呈块状或片状.奥氏体〔A〕:奥氏体是碳在片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面心立方晶格.因其品格间隙尺寸较大,故碳在Fe中的溶解度较大.有很好的塑性.渗碳体〔FesC〕:铁和碳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复杂品格的间隙化合物.渗碳体具有很高的硬度,但塑性很差,延伸率接近于零.在钢中以片状存在或网络状存在于晶界.在莱氏体中为连续的基体,有时呈鱼骨状.珠光体〔P〕:由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铁素体和渗碳体呈层片状.珠光体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但塑性较差.莱氏体〔Ld〕:由奥氏体和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在莱氏体中,渗碳体是连续分布的相,奥氏体呈颗粒状分布在渗碳体基体上.由于渗碳体很脆,所以莱氏体是塑性很差的组织.4.Fe-FesC合金相图有何作用在生产实践中有何指导意义又有何局限性答:①碳钢和铸铁都是铁碳合金,是使用最广泛的金属材料.铁碳合金相图是研究铁碳合金的重要工具,了解与掌握铁碳合金相图,对于钢铁材料的研究和使用,各种热加工工艺的制订以及工艺废品原因的分析等方面都有重要指导意义.②为选材提供成分依据:F Fe3c相图描述了铁碳合金的组织随含碳量的变化规律, 合金的性能决定于合金的组织,这样根据零件的性能要求来选择不同成分的铁碳合金;为制定热加工工艺提供依据:对铸造,根据相图可以找出不同成分的钢或铸铁的熔点,确定铸造温度;根据相图上液相线和固相线间距离估计铸造性能的好坏. 对于锻造:根据相图可以确定锻造温度.对焊接: 根据相图来分析碳钢焊缝组织,并用适当热处理方法来减轻或消除组织不均匀性;对热处理:F Fe3c相图更为重要,如退火、正火、淬火的加热温度都要参考铁碳相图加以选择.③由于铁碳相图是以无限缓慢加热和冷却的速度得到的,而在实际加热和冷却通常都有不同程度的滞后现象.5.画出Fe-Fe s C 相图,指出图中S、C、E、P、N、G 及GS、SE、PQ、PSK 各点、线的意义,并标出各相区的相组成物和组织组成物V1段.口1 0. Q. b 1. 2.0 2,143.0i. 0 4. 355 自.6. 69+ C的FeSC 1539140012001UQQHDU600C:共晶点1148c 4.30%C,在这一点上发生共晶转变,反响式:Lc A E Fe a C ,当冷到1148c时具有C点成分的液体中同时结晶出具有E点成分的奥氏体和渗碳体的两相混合物——莱氏体Le A E Fe3CE:碳在Fe中的最大溶解度点1148c2.11%CG:Fe Fe同素异构转变点〔A3〕912C 0%CH:碳在Fe中的最大溶解度为1495c 0.09%CJ:包品转变点1495c 0.17%C在这一点上发生包品转变,反响式:L BH A J当冷却到1495c时具有B点成分的液相与具有H点成分的固相6反响生成具有J 点成分的周相AN:FeFe同素异构转变点〔A4〕1394c 0%CP:碳在Fe中的最大溶解度点0.0218%C 727cS:共析点727c 0.77%C在这一点上发生共析转变,反响式:A s F p Fe3C ,当冷却到727c时从具有S点成分的奥氏体中同时析出具有P点成分的铁素体和渗碳体的两相混合物一一珠光体P 〔F p Fe3C〕ES线:碳在奥氏体中的溶解度曲线,又称Acm温度线,随温度的降低,碳在奥化体中的溶解度减少,多余的碳以Fe3c形式析出,所以具有0.77%〜2.11%C的钢冷却到Acm线与PSK线之间时的组织A Fe3C n ,从A中析出的Fe3c称为二次渗碳体.GS线:不同含碳量的奥氏体冷却时析出铁素体的开始线称A3线,GP线那么是铁素体析出的终了线,所以GSP区的显微组织是F AoPQ线:碳在铁素体中的溶解度曲线,随温度的降低,碳在铁素体中的溶解度减少, 多余的碳以Fe3c形式析出,从F中析出的Fe3c称为三次渗碳体Fe s Cw ,由于铁素体含碳很少,析出的FesCw很少,一般忽略,认为从727c冷却到室温的显微组织不变.PSK线:共析转变线,在这条线上发生共析转变A S F P Fe s C ,产物〔P〕珠光体,含碳量在0.02〜6.69%的铁碳合金冷却到727c时都有共析转变发生.6.简述Fe-Fe^C相图中三个根本反响:包晶反响,共晶反响及共析反响,写出反响式,标出含碳量及温度.答:共析反响:冷却到727c时具有S点成分的奥氏体中同时析出具有P点成分的铁素体和渗碳体的两相混合物.Y 0.8 727?F0.02+Fe3c6.69包品反响:冷却到1495c时具有B点成分的液相与具有H点成分的固相6反响生成具有J 点成分的固相Ao L0.5+ 6 0.11495? Y 0.16共晶反响:1148c时具有C点成分的液体中同时结晶出具有E点成分的奥氏体和渗碳体的两相混合物.L4.3 1147?2 2.14+ F63C6.697.何谓碳素钢何谓白口铁两者的成分组织和性能有何差异答:碳素钢:含有0.02%~2.14%C的铁碳合金.白口铁:含大于2.14%C的铁碳合金.碳素钢中亚共析钢的组织由铁素体和珠光体所组成,其中珠光体中的渗碳体以细片状分布在铁素体基体上,随着含碳量的增加,珠光体的含量增加,那么钢的强度、硬度增力口,塑性、韧性降低.当含碳量到达0.8%时就是珠光体的性能.过共析钢组织由珠光体和二次渗碳体所组成,含碳量接近 1.0%时,强度到达最大值,含碳量继续增加,强度下降.由于二次渗碳体在晶界形成连续的网络,导致钢的脆性增加.白口铁中由于其组织中存在大量的渗碳体,具有很高的硬度和脆性,难以切削加工.8.亚共析钢、共析钢和过共析钢的组织有何特点和异同点.答:亚共析钢的组织由铁素体和珠光体所组成.其中铁素体呈块状.珠光体中铁素体与渗碳体呈片状分布.共析钢的组织由珠光体所组成.过共析钢的组织由珠光体和二次渗碳体所组成,其中二次。
工程材料习题1-9章答案
工程材料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习题参考答案1-1、名词解释1、σb抗拉强度---金属材料在拉断前的最大应力,它表示材料对最大均匀塑性变形的抗力。
2、σs屈服强度----表示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开始产生塑性变形的最低应力,表示材料抵抗微量塑性变形的能力。
3、σ0.2屈服强度----试样产生0.2%残余应变时的应力值为该材料的条件屈服。
4、δ伸长率----塑性的大小用伸长率δ表示。
5、HBS布氏硬度---以300Kg的压力F将直径D的淬火钢球压入金属材料的表层,经过规定的保持载荷时间后,卸除载荷,即得到一直径为d 的压痕。
6、HRC洛氏硬度---是以120o 的金刚石圆锥体压头加上一定的压力压入被测材料,根据压痕的深度来度量材料的软硬,压痕愈深,硬度愈低。
7、σ﹣1(对称弯曲疲劳强度)---表示当应力循环对称时,光滑试样对称弯曲疲劳强度。
8、K1C (断裂韧性)---应力强度因子的临界值。
1-2、试分别讨论布氏硬度、洛氏硬度、维氏硬度适用及不适用于什么场合?1、布氏硬度 适用于退火和正火态的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工件,不适用于太薄、太硬(﹥450HB)的材料。
2、洛氏硬度 适用于检测较薄工件或表面较薄的硬化层的硬度,适用于淬火态的碳素钢和合金钢工件不适用于表面处理和化学热处理的工件。
3、维氏硬度 适用于零件表面薄硬化层、镀层及薄片材料的硬度,不适用于退火和正火及整体淬火工件。
第二章.习题参考答案2-1、名词解释1、 晶体---指原子(原子团或离子)按一定的几何形状作有规律的重复排列的物体。
2、 2、非晶体---组成物质的原子是无规律、无次序地堆聚在一起的物体。
3、单晶体---结晶方位完全一致的晶体。
4、多晶体---由多晶粒组成的晶体结构。
5、晶粒---每个小晶体具有不规则的颗粒状外形。
2-2、何谓空间点阵、晶格、晶体结构和晶胞?常用金属的晶体结构是什么?划出其晶胞,并分别计算起原子半径、配位数和致密度?1、空间点阵---为了便于分析各种晶体中的原子排列及几何形状,通常把晶体中的原子假想为几何结点,并用直线从其中心连接起来,使之构成一个空间格子。
《工程材料与成型技术基础》课后习题答案第三章(庞国兴主编)
《工程材料与成型技术基础》课后习题答案第三章(庞国兴主编)庞国星主编工程材料作业第三章答案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钢在奥氏体化后,冷却时形成的组织主要取决于钢的加热温度。
错误,钢在奥氏体化后,冷却时形成的组织主要取决于钢的冷却速度。
低碳钢与高碳钢工件为了便于切削加工,可预先进行球化退火。
错误,低碳钢工件为了便于切削加工,预先进行热处理应进行正火或完全退火。
而高碳钢工件则应进行球化退火,其目的都是为了将硬度调整到HB200左右并细化晶粒、均匀组织、消除网状渗碳体。
钢的实际晶粒度主要取决于钢在加热后的冷却速度。
错误,钢的实际晶粒度主要取决于钢的加热温度。
过冷奥氏体冷却速度快,钢冷却后的硬度越高错误,钢的硬度主要取决于含碳量。
钢中合金元素越多,钢淬火后的硬度越高错误,钢的硬度主要取决于含碳量。
同一钢种在相同加热条件下,水淬比油淬的淬透性好,小件比大件的淬透性好。
正确。
同一钢种,其C曲线是一定的,因此,冷速快或工件小容易淬成马氏体。
钢经过淬火后是处于硬脆状态。
基本正确,低碳马氏体韧性要好些,而高碳马氏体硬而脆。
冷却速度越快,马氏体的转变点Ms和Mf越低。
正确。
淬火钢回火后的性能主要取决于回火后的冷却速度。
错误,淬火钢回火后的性能主要取决于回火温度。
钢中的含碳量就等于马氏体的含碳量错误,钢中的含碳量是否等于马氏体的含碳量,要看加热温度。
完全奥氏体化时,钢的含碳量等于奥氏体含碳量,淬火后即为马氏体含碳量。
如果是部分奥氏体化,钢的含碳量一部分溶入奥氏体,一部分是未溶碳化物,从而可以减轻马氏体因含碳量过高的脆性,也能细化晶粒,此时马氏体含碳量要低于钢的含糖碳量。
2、将含碳量为%的两个试件,分别加热到760℃和900℃,保温时间相同,达到平衡状态后以大于临界冷速的速度快速冷却至室温。
问:哪个温度的试件淬火后晶粒粗大。
900℃粗大,处于完全奥氏体化区,对于过共析钢易造成晶粒粗大。
哪个温度的试件淬火后未溶碳化物较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解释下列名词:奥氏体化,过冷奥氏体,残余奥氏体;奥氏体的起始晶粒度、实际晶粒度、本质晶粒度。
答:奥氏体化:在临界点以上加热,目的是获得均匀的奥氏体组织,称为奥氏体化奥氏体化也是形核和长大的过程,分为四步:第一步奥氏体晶核形成、第二步奥氏体晶核长大、第三步残余Fe3C溶解、第四步奥氏体成分均匀化。
过冷奥氏体:处于临界点A1以下的奥氏体称过冷奥氏体。
过冷奥氏体是非稳定组织,迟早要发生转变。
随过冷度不同,过冷奥氏体将发生珠光体转变、贝氏体转变和马氏体转变三种类型转变。
残余奥氏体:即使冷却到Mf 点,也不可能获得100%的马氏体,总有部分奥氏体未能转变而残留下来,称残余奥氏体,用A’ 或g’ 表示。
奥氏体的起始晶粒度:奥氏体化刚结束时的晶粒度称起始晶粒度,此时晶粒细小均匀。
实际晶粒度:在给定温度下奥氏体的晶粒度称实际晶粒度。
本质晶粒度:加热时奥氏体晶粒的长大倾向称本质晶粒度。
2、过冷奥氏体转变时所形成的珠光体类、贝氏体类、马氏体类组织有哪几种 ? 它们在形成条件、组织形态和性能方面有何特点 ?
答:过冷奥氏体在 A1~ 550℃间将转变为珠光体类组织,为铁素体与渗碳体片层相间的机械混合物。
根据片层厚薄不同,又细分为珠光体、索氏体和屈氏体。
⑴珠光体:形成温度为A1-650℃,片层较厚,500倍光镜下可辨,用符号P表示。
⑵索氏体:形成温度为650-600℃,片层较薄,800-1000倍光镜下可辨,用符号S 表示。
⑶屈氏体:形成温度为600-550℃,片层极薄,电镜下可辨,用符号T 表示。
珠光体、索氏体、屈氏体三种组织无本质区别,只是形态上的粗细之分,因此其界限也是相对的。
片间距越小,钢的强度、硬度越高,而塑性和韧性略有改善。
过冷奥氏体在550℃- 230℃ (Ms)间将转变为贝氏体类型组织,贝氏体用符号B表示。
根据其组织形态不同,贝氏体又分为上贝氏体(B上)和下贝氏体(B下)。
⑴上贝氏体形成温度为550-350℃。
在光镜下呈羽毛状.在电镜下为不连续棒状的渗碳体分布于自奥氏体晶界向晶内平行生长的铁素体条之间。
⑵下贝氏体形成温度为350℃-Ms。
在光镜下呈竹叶状。
在电镜下为细片状碳化物分布于铁素体针内,并与铁素体针长轴方向呈55-60º角。
上贝氏体强度与塑性都较低,无实用价值。
下贝氏体除了强度、硬度较高外,塑性、韧性也较好,即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是生产上常用的强化组织之一。
当奥氏体过冷到Ms以下将转变为马氏体类型组织。
马氏体的形态分板条和针状两类。
⑴板条马氏体:立体形态为细长的扁棒状在光镜下板条马氏体为一束束的细条组织。
每束内条与条之间尺寸大致相同并呈平行排列,一个奥氏体晶粒内可形成几个取向不同的马氏体束。
在电镜下,板条内的亚结构主要是高密度的位错,r=1012/cm2,又称位错马氏体。
⑵针状马氏体立体形态为双凸透镜形的片状。
显微组织为针状。
在电镜下,亚结构主要是孪晶,又称孪晶马氏体。
高硬度是马氏体性能的主要特点。
马氏体的硬度主要取决于其含碳量。
含碳量增加,其硬度增加。
3、作图并说明共析碳钢 C 曲线上各个区、各条线以及临界冷却速度 V k 的物理意义。
答:
转变开始点的连线称转变开始线。
转变终了点的连线称转变终了线。
A1-Ms 间及转变开始线以左的区域为过冷奥氏体区。
转变终了线以右及Mf 以下为转变产物区。
两转变线之间及Ms-Mf 之间为转变区。
图中的Vk 为CCT 曲线的临界冷却速度,即获得全部马氏体组织时的最小冷却速度。
4、将φ 5mm 的 T8 钢(共析钢 )加热至 780 ℃并保温足够时间, 问采用什么样的冷却工艺可得到如下的组织: 珠光体、索氏体、下贝氏体、屈氏体 + 马氏体、马氏体 + 少量残余奥氏体;并在 C 曲线上画出工艺曲线示意图。
答:
时间
温度
A 1
M S
M f
A
过冷
P
B
M
A →M
A →B
A →P
转变开始线
转变终了线
奥氏体
5、甲、乙两厂生产同样零件,材料均选用 45 钢,硬度要求 HB220 ~ 250 。
甲厂采用正火,乙厂采用调质,都达到硬度要求。
试分析甲、乙两厂产品的组织和性能的差别。
答:正火是将亚共析钢加热到Ac3+30~ 50℃,共析钢加热到Ac1+30~50℃,过共析钢加热到Accm+30~ 50℃保温后空冷的工艺。
45 钢正火后的组织为F+S。
对于低、中碳钢(≤
0.6C%),正火的目的是:⑴调整硬度,便于切削加工。
(适合切削加工的硬度通常为
170~250HB)⑵消除内应力,防止加工中变形。
⑶细化晶粒,为最终热处理作组织准备。
故经甲厂正火处理过的45钢零件,晶粒得到细化、内应力被消除,得到的是层片状的索氏体。
调质处理指得是淬火加高温回火,调质处理得到的组织是回火索氏体。
经乙厂调质处理过的45钢零件,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在保持较高强度的同时,具有良好的塑性和韧性。
6、试说明表面淬火、渗碳、氮化等热处理工艺及应用的异同。
答:一、表面淬火是指在不改变钢的化学成分及心部组织情况下,利用快速加热将表层奥氏体化后进行淬火以强化零件表面的热处理方法。
1、表面淬火的目的:①使表面具有高的硬度、耐磨性和疲劳极限;②心部在保持一
定的强度、硬度的条件下,具有足够的塑性和韧性。
即表硬里韧。
适用于承受弯曲、扭转、摩擦和冲击的零件。
表面淬火用材料:通常是 0.4-0.5%C的中碳钢。
含碳量过高,心部韧性下降;含碳量过低,则表面硬度、耐磨性难以提高。
2、预备热处理
⑴工艺:
通常为调质或正火。
前者性能高,用于要求高的重要件,后者用于要求不高的普通件。
⑵目的:
①为表面淬火作组织准备;
②获得最终心部组织。
3、表面淬火后的回火
通常采用低温回火,温度不高于200℃。
回火目的为降低内应力,保留淬火高硬度、耐磨性。
4、处理后的组织
表层组织为M回;心部组织为S回(调质)或F+S(正火)。
二、钢的渗碳:向钢的表面渗入碳原子的过程。
1、渗碳目的
提高工件表面硬度、耐磨性及疲劳强度,同时保持心部良好的韧性。
2、渗碳用钢
含0.1-0.25%C的低碳钢。
(碳量高则心部韧性降低)
3、渗碳方法
⑴气体渗碳法
⑵固体渗碳法
4、渗碳温度:为900-950℃。
5、渗碳结果:
渗碳层厚度:(由表面到过渡层一半处的厚度)一般为0.5-2mm。
渗碳层表面含碳量:以0.85-1. 05为最好。
渗碳缓冷后组织:表层为P+网状Fe3CⅡ; 心部为F+P; 中间为过渡区。
6、渗碳后的热处理:
淬火+低温回火, 回火温度为160-180℃。
三、钢的氮化:向钢的表面渗入氮原子的过程。
1、氮化用钢
通常为含Cr、Mo、Al、Ti、V的中碳钢。
例如:38CrMoAl。
2、氮化温度为500-570℃
氮化层厚度不超过0.6-0.7mm。
3、常用氮化方法
气体氮化法或离子氮化法
4、氮化的特点及应用
⑴氮化件表面硬度高(HV1000-2000),耐磨性高。
⑵疲劳强度高。
由于表面存在压应力。
⑶工件变形小。
原因是氮化温度低,氮化后不需进行热处理。
⑷耐蚀性好。
因为表层形成的氮化物化学稳定性高。
氮化的缺点:工艺复杂,成本高,氮化层薄。
用于耐磨性、精度要求高的零件及耐热、耐磨及耐蚀件。
如仪表的小轴、轻载齿轮及重要的曲轴等。
(具体异同大家自己总结)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