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材修改《文化生活》部分细化
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以《文化生活》为例
教海探航 Teachingseafaring252教育前沿 Cutting Edge Education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以《文化生活》为例文/何卓珺摘要: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培育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但在实际的高中政治课堂中却难以落到实处。
故旨在以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为例,探究在高中课堂中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寻求解决之策,如通过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挑选适宜的教学素材等,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达成加强政治认同感、弘扬科学精神、法治意识与提高公共参与能力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核心素养;文化生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高中思想政治课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极具独特性,涵盖政治、历史、道德、法律等多方面的内容,若教师因循守旧,不改变自身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模式,就很容易使课堂变得枯燥无趣,无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因此,在课堂中要注重“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1 引领学生关注时事,培养学生政治认同感政治课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其时效性,作为政治教师,应该具备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敏锐的洞察力,时刻关注最新的政治热点,积累大量可用于教学的素材。
在课堂上应多引导学生关心时事,提升学生的公民意识与国家观念,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学会关注国家的大小事,强化主人翁意识,并养成关注政治热点的习惯,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对国家政治形成认同感,感受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
以《文化生活》中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二框《文化与经济、政治》为例,文化并非独立而存在,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更是能够感受到三者的相互影响。
在提倡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中,仍有一些奉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国家,试图通过文化渗透来削弱和取代别国文化。
人教版高中政治教材的编排问题与修订方向——以《文化生活》为例
人教版高中政治教材的编排问题与修订方向——以《文化生活》为例发布时间:2021-03-08T11:02:21.90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6月(下)第18期作者:李军[导读] 相对新课标,现在正在使用的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李军神农架林区高级中学湖北省神农架林区 442400相对新课标,现在正在使用的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14年4月第5版,2016年12月第7次印刷。
经过多次修订,内容观点很好的契合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理论精神,结构也更趋合理,材料引用紧扣时代脉搏,深受广大师生的好评,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包括笔者自身在内的一线教师也还是发现了很多教学中不好用的地方,有的地方甚至被称作瑕疵,学生也反映感觉和以前用的教材有些不一样,感觉更懵了。
为了更好教和更好学,以达到教的更好和学得更好的目的,我从四个方面探讨一下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教材第一单元值得商榷的地方,以求达到更好的完善教材以更好教和更好学,以达到教的更好和学得更好的目的。
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教材第一单元主要围绕文化及其影响,或者作用来进行理论编排的。
从纵向的角度,开宗明义,教材一开篇就直接由现象入手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文化,并在明确文化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文化与社会的角度阐述文化在社会生活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和作用。
但是“文化”作为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教材的核心观点,是后面相应观点和理论展开的基石,说清楚,讲透彻是很有必要的,尽管有的专家和老师认为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首先是一门思想政治课,而不是一门文化理论课程,有其思想性。
比如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陈晓妹、谢树平老师在所著《《文化生活》教材第二单元解读》一文中,这样的观点就很明显,但这并不是说因此我们就可以不注重理论的逻辑完整和核心概念交代清晰讲解透彻。
笔者认为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教材第一单元中“文化”这一核心概念就存在交代不清晰讲解不透彻的问题,概念扎堆,有“淡化定义”过甚的嫌疑。
文化生活》课程与教材分析
四《文化生活》教材的设计理念
教材的目标理念:紧密联系社会主义文化建
设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 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和新方法,体现 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时代特征,显示马克 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增强马克思主 义理论的吸引力。
教材的方法理念: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
性,着眼思想政治教育和方向引导的实效性。 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特 点,采用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形成正 确的世界观、选择正确的人生观、认同正确 的价值观。
必修模块,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 《生活与哲学》共同构成高中思想政治课的 必修内容。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一起,共同 构成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
课程结构的新界定
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
构成。 课程模块相对独立、平行开设,为课程设置 和教学安排提供更大的自由度和设计空间。 每个模块,都有相应的学科背景,但不是固 有的知识体系,而是课程意义上的整合。
三是文化生产、管理、运营的体制和策略,通过完
善的、高效的体制和策略,把文化创新、经济参与 和高科技的支持,组合和协同成为一种整然有序、 运转灵便、功能强劲的系统工程。 四是充足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储备,并 且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这种人才应该具有开拓精 神和国际视野,深晓国际行情和规则,并能加以富 有责任心和创造力的运用。
必修课的基本框架
思想政治1 经济生活 (物质文明) 核心概念:市场经济
思想政治2 政治生活 (政治文明) 核心概念:民主政治
思想政治4 生活与哲学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核心概念:求真务实
思想政治3 文化生活 (精神文明) 核心概念:先进文化
课程标准的设定
2014年6月人教版高中政治4本必修教科书具体详细修改情况
P35
第二段
修改
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国家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
14
修改
艰苦奋斗作为一种精神财富
艰苦奋斗精神
15
P23
探究活动目标
删除
展示并分享合作成果
16
增加
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17
P24
第二段
修改
这一个个因追求不义之财而倒在断头台上的死囚,以污浊的行为将自己钉在耻辱柱上。
这一个个因追求不义之财而倒在断头台上的死囚永远被钉在耻辱柱上。
18
P25
第一段
删除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
18
P100
第二段第一行
修改
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也会不同
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能作出不同的价值评价
19
P109
第六行
删除
删除“社会好”
最后面
增加
我们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思想政治①:经济生活》(人教社2014年版)教科书修订一览表
《思想政治③:文化生活》(人教社2修订
高中政治新课标教材变化详解与十八大
高中政治新课标教材变化详解与十八大一、《经济生活》部分1、“从商品中分离……就是货币。
”修改为“这些从商品世界中……,就成为货币。
”【解读】修改之后更加科学,不能仅仅把“从商品中分离出来规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等同于货币,货币包括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等形式。
2、修改了对“贮藏手段”的解释:删除了“货币退出流通领域”的字样。
“货币被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执行的是贮藏手段职能。
”【解读】对于纸币有没有贮藏手段职能是有争议的。
传统观点认为只有金银货币才具有贮藏手段职能。
根据修改后的教材理解,纸币也具有贮藏手段职能。
这更加符合教材主编的思想。
3、框标题修改为“信用卡、支票和外汇”“人们通常使用两种结算方式:一是用现金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二是双方通过银行转账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
信用卡、支票等,是经济往来结算总经常使用的工具。
”4、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下两个方面。
“调节生产规模”这一自然段,修改为“调节产量。
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这时……;某种商品的价格上涨,生产者获利增加……”“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自然段修改为“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为了生产产品,生产必须投入一定数量的人、财、物。
但一些生产要素之间可以相互替代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哪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生产者就会增加这种要素的使用量;哪些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升,生产者就会减少这种要素的使用量。
”增加“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重要体现。
”5、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现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6、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现改为“(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解读】基于十八大报告。
7、“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改为“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2013年高中政治教材修改《文化生活》部分细化
2013年高中政治教材修改《文化生活》部分细化1、 P22:“综合探究”标题“聚集文化竞争力”改为“聚集文化实力与竞争力”。
2、 P22:前两段修改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从一定意义上说,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中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十分看重文化的巨大作用,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千方百计增强本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3、 P85:导言部分最后一句修改为:“通过学习,我们将懂得: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就要坚持先进文化,提高辨别、抵制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实现自身全面发展,应该具有更高的思想道德境界。
”4、 P95:第九课标题“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标题“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改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删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框题内容,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5、 P95:第九课新教材正文部分全新内容如下第九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为此,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框题)中华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目题、2013版更新内容)中华文化曾有过辉煌的历史。
然而,当近代西方国家冲破封建制度的罗网,取得日新月异的进步时,中国仍然处于日趋没落的封建专制统治之下,经济、政治、文化都落后了。
高三政治 教材主要修订部分比较表 《文化生活》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3
重要修改,重点掌握。
P89:最后一自然段全部删除:发展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必须……,促进社会的进步。
P95:第九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P95:第九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关键字句修改,积极关注。
P22: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十分看重文化的巨大作用,千方百计壮大本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P95:中国先进文化的求索
P95:肩负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使命
本目内容个别文字修改和内容顺序调整较多,建议按修订后的教材复习。
P95:插入倒数第二自然段: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增加内容,重点掌握。
P97: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P97: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关键字句修改,积极关注。
P65: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P70: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重要修改,重点掌握。
P65: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
P65: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高三政治 教材主要修订部分比较表 《文化生活》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3
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三单元变动补充
原书 72~74 页,从“中华民族精神的根本内涵〞起,至“永远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前止。
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开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开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涌现出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科技实力正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转变,在假设干重要领域开始成为全球创新引领者。
配图: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发射升空◇2021 年 3 月 21 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2021 年中国已成为 ?专利合作条约? 框架下国际专利申请的第二大来源国。
报告分析称,中国是唯一申请量年增长率到达两位数的国家,自2003 年以来每年增长率都高于10%。
●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和现实生活,选择一个方面,谈谈中国人民的创造创造对国家开展和人类进步的影响。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
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辛勤劳作、创造创造。
我国产生了闻名于世的伟大思想巨匠,创造了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伟大科技成果,创作了伟大文艺作品,传承了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建设了气势恢宏的伟大工程。
今天,中国人民的创造精神正在前所未有地迸发出来,推动我国日新月异向前开展,大踏步走在世界前列。
相关链接马克思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创造。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翻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那么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开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
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革故鼎新、自强不息,开发和建设了祖国辽阔秀丽的大好河山,开拓了波涛万顷的辽阔海疆,开垦了物产丰富的广袤粮田,治理了桀骜不驯的千百条大江大河,战胜了数不清的自然灾害,建设了星罗棋布的城镇乡村,开展了门类齐全的产业,形成了多姿多彩的生活。
2013年高中政治教材修改情况
10、、P96、97: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措施内容修改为: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我们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
3、P85:引言部分最后一句改为“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水平。”
第一框题题目变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微观上和宏观上两段删除。
4、P86:框题名称“经济建设的新要求”修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面的要求内容全部换掉,改为:
4、“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中的后一句改为“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5、企业经营的直接目的是利润。后面增加一句“利润表现为企业的经营收入与生产经营成本之间的差额。”
6、解决就业的措施改为“为了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党和政府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制定了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高中政治教材修订情况《文化生活》
高中政治教材修订情况关于《文化生活》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修订说明宋景堂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报告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这就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
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报告围绕这一目标,从四个方面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部署: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二是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三是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四是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为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精神,我们对《文化生活》教材作了相应的修改。
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将原教材第四单元“发展先进文化”改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时将原第九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改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为落实上述第一点和第二点精神,将第九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了比较大的修改。
主要突出三点:一是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二是凸显在文化建设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地位的重要性;三是建设和谐文化。
修改后的第九课具体内容如下(只列教材宋体字部分)。
第九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第一框: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第一目:肩负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使命中华文化曾有辉煌的历史。
但是,当近代西方国家冲破封建制度的罗网,取得日新月异的进步时,中国仍然处于日趋没落的封建专制统治之下,经济、政治、文化都落后了。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教材分析
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不同阶层的 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观察来源与日常生活 体察文化需求 界定、理解、认识文化
三、对文化的认识
• 参加村委会或居委会选举,考虑“我这一票 投给谁”。 • 参观自然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的各种展览。 • 到市场上购物,挑选满意的商品。 • 到银行办理存款业务。 • 就交通管理或环境问题向有关部门提意见。 • 参加校学雷锋主题活动月的活动。 • 旁听一次听证会。 你能对上述活动按经济、政治、文化分 类吗?
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形式 文化多样性的含义 文化多样性的地位 文化多样性的实质 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五、文化多样性
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赏析不同民族文化的精粹,展现不 同民族文化的差异,确认文化多样性的 价值,树立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观念。 民族节日、文学艺术、体育运动、建筑饮食等 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可适当补充素材 学生介绍、 你是否接受?是否喜欢? 讲述与教师 外国人是否接受?是否喜欢? 把控相结合 民族节日、文化遗产
增强特色文化自信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文化生活》教材分析
一《文化生活》编写意图
进行马克思主 义基本文化观点教 育,是体现思想政 治课程性的根本要 求。
德育性质
编写意图
当前,文化与 经济、政治相互交 融,在综合国力竞 争中的地位越来越 突出。弘扬优秀传 统文化,增强文化 自觉、文化自信。
始终代表中国先 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是“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的重要内容;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 化发展道路,建设社 会主义文化强国,是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中国梦的必要条件。 十九大提出坚定道路、 理论、制度、文化自 信。 文化现象已成为 学生关注的焦点,他 们的文化生活日益丰 富、文化需求日益强 烈,生活中的冲突也 越来越多地表现在文 化层面。(道德)
《文化生活》教材修订说明
《文化生活》教材修订说明2013年,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和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中思想政治课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教学指导建议》,教育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指导委员会对《思想政治3 必修文化生活》教材进行了修订。
本次教材修订既不同于日常性的小修小补,也不是教材的推倒重来,而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大修订,保持教材的总体结构和内容结构基本不变。
下面我们从修订背景依据、十八大精神基本要点、修订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说明和解释,以使大家更全面深刻理解和把握修订后的教材。
一、修订的背景和主要依据1.修订的主要背景当前,我国进入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
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
从文化角度看,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频繁,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情愿望。
基于此,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为此,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教材在使用过程中,教学一线、社会等各方面对教材的观点、内容、语词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需要我们在认真审视教材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中相关观点、图示、字词、表述方式等方面进行修改。
浅议高二政治新教材《文化生活》图文编写中的缺陷
浅议高二政治新教材《文化生活》图文编写中的缺陷作者:相伟来源:《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7年第03期现行使用的高二政治新课改教材《文化生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在内容编排上简明精炼,贴近生活;形式上图文并茂,生动活泼。
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自主学习资源以及广阔的合作探究空间。
但在教材的具体使用中,我们发现,其中的一些内容在编排设置上有着明显的缺陷和有待商榷处。
(一)图文内容不符,编排缺乏科学性教材用图的目的是通过图像的直观展示来加深学生对某一问题的认识,故而其选图务必要求科学严谨。
在教材第5页,有一幅标注为“上网”的图片,图片内容本身并不能体现网络世界的“神奇”,并且从图中可以看到,几个男孩在电脑前观看并非某个网站或网页信息,而只是一个动画文件,这显然与该图的文字解释不符。
从实际效果上看,这种脱离实际的“形似”远不能达到编写者选图的初衷,自然也无法实现学生的“神至”。
在教材图片的使用上,还有一处科学性错误。
教材第36页有一组图片用来阐释“文字照排”技术的发展,但其中的第二幅图出现的却是古登堡发明的印刷机图片,这似乎就脱离了这组图片释义的方向。
在这里,编写者显然混淆了“照排技术”和“印刷技术”作为两个不同概念的本质区别。
照排技术的发展先后经历了雕版、胶泥活字、铅活字以至后来的电子激光照排,而印刷技术只是建立在照排技术基础上的文字图像的复制,从这一点来说,古登堡印刷机图片不应出现在阐释照排技术发展的这组图片中。
(二)图片选用欠妥,表现内容值得商榷教材选图除了要包含直观生动的释义功能,还应该有积极向上的教育意义。
而教材第58页的两幅图在使用上欠妥,合理性值得商榷。
该页的这组图片用来阐释我国的教育类型,其中有幅表现“成人教育”的图,图片中展示的是成人考试时的考场情况,通过观察可以发现,考场中有名考生身体侧倾,目光直视前方,神情极不自然,似乎有作弊之嫌疑,而这在教学中不免会引起学生的争议。
前言新编高中思想政治课《文化生活...
前言新编高中思想政治课《文化生活》教材在实验区试用了两年,整体上获得了师生的普遍认同和好评。
这门课程的开设是课程改革的亮点,也是难点。
反馈意见表明,教材仍存在诸多问题。
比如,文化味是否不足、文件化语言是否太多?一些基本概念的界定是否不够清晰、不够准确?结构体系是否有些杂乱、不够系统?如何着眼于课程特有的意义和价值,准确把握内容目标的设置?如何着眼于教材特有的编写规范,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如何着眼于教材全新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这里,有些问题的解决尚待教材的进一步完善,有些问题的澄清仍需进一步说明。
鉴于此,我们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重写本书的前言,以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前所未有: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在以往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体系中,没有“文化”专题。
新课程设置《文化生活》模块,主要有两个缘由。
缘由之一。
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是体现思想政治课程性质的根本要求。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和条件。
因此,设置专门模块讲授文化建设,是课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与时俱进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必要举措。
缘由之二。
当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文化现象已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他们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需求日益强烈,生活中的冲突也越来越多地表现在文化层面。
思想政治教育要提高针对性、有效贯彻“三贴近”原则,以学科课程为载体、较为系统地讲授有关文化生活的内容,势在必行。
可见,《文化生活》课程模块的设置,体现了课程的德育性质和人文价值,凸显了文化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重要领域的时代意义,增强了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
这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建设的历程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标志性意义。
二、“四不像”:如何认同作为思想政治课的《文化生活》课程在教材编写与试用期间,有一种质疑,称这门课程为“四不像”。
2014年高中政治教材修改《文化生活》部分细化
2014年高中政治教材修改《文化生活》部分细化2014年高中政治教材修改《文化生活》部分细化评论发布者:刘洋发布时间:2014-09-25 17:05:491、 P22:“综合探究”标题“聚集文化竞争力”改为“聚集文化实力与竞争力”。
2、 P22:前两段修改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从一定意义上说,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中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现在,越来越的国家十分看重文化的巨大作用,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千方百计增强本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3、 P85:导言部分最后一句修改为:“通过学习,我们将懂得: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就要坚持先进文化,提高辨别、抵制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实现自身全面发展,应该具有更高的思想道德境界。
”4、 P95:第九课标题“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标题“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改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删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框题内容,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5、 P95:第九课新教材正文部分全新内容如下第九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为此,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框题)中华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目题、2013版更新内容)中华文化曾有过辉煌的历史。
关于调整高中《文化生活》教材二三单元架构的建议..doc
关于调整高中《文化生活》教材二三单元架构的建议2002年中共十六大召开之后,我国的文化建设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
与此相对应,上一轮普通高中政治教材改革方案在2004年初出台之后,增添了一门全新的《文化生活》(以下简称《文化》)。
今年秋,我们将迎来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
为了更好地反映国内外最新形势,新一轮政治教材修订和改版工作即将展开。
《文化》作为上次教改全新编排的教材,与其它三本必修教材相比,最富时代感也最需要在架构和体系上予以改进和完善。
木文将根据实际教学经验和理论对现有《文化》教材架构改革谈点看法,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同行和教育前辈的探讨。
一、现有教材的不足(-)部分内容体系混乱造成文化的色彩不够明显现有教材一共分为四单元。
前两单元介绍文化发展的一般理论,后两单元介绍屮国传统文化和当前文化建设,符合从一般到具体的思维规律。
总体来讲,单元之间的衔接较好,分工明确。
但是,在具体的编排上,存在着部分内容体系混乱、条理不清的缺点,大致有这么几处。
第一,第四谍先讲传统文化的继承、第六课再讲我们的传统文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之前就学习传统文化的继承,明显是先示次序颠倒,易造成思维混乱。
第二,第七谍“我们的民族精神”和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存在着密切关联,却硬生生地被分割到了两个单元。
实际上,我们的民族精神的传承木身就是文化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最生动代表,民族精神的一脉相承、薪火相传既是传统文化的继承,又是时代的创新,二者难以分开。
第三,通篇教材学习下来,有这样一个感觉:《文化》教材的文化色彩不明显,按照意识形态色彩来划分的文化体系使得:文化味”不浓,不符合文化知识本身的一些特点。
比如,在党和国家当前的一个战略中,“创新”是一个高频率的词语。
《哲学》讲创新的重要性和作用,《文化》再讲创新的源泉和作用,二者明显是部分重复。
笔者认为:文化创新当然重要, 既然《哲学》已设单独一课,《文化》当中就没有必要再单独开设一课的必要。
政治:3.文化生活教学要求修改说明
思想政治3 (文化生活)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帮助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认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懂得文化传承、文化交融和文化创新的意义,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正确对待各种文化现象,辨识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一、文化与生活
二、文化传承与创新
三、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四、发展先进文化。
高中新旧思想政治教材内容对比研究——以文化生活第四单元为例
LIBERAL ARTS FANS1752018年第35期教育教学6高中新旧思想政治教材内容对比研究——以文化生活第四单元为例陈 菲(四川省广安友谊中学,四川 广安 638000)【摘 要】自从2001年开始,我国便开始了一系列的基础课程改革运动,紧接其后的是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与此同时,基础课程所用到的教材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经过多次反复的修订和更改,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也同样由旧版本改为了新版本。
本文所要探讨的内容,正是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在多次版本更新中的改变。
本文将以教材的第四单元为例,对两版新旧教材的第八、九两课的内容进行探讨和比较。
【关键词】高中;新旧思想政治教材,内容;对比【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8)35-0175-01一、对比新旧教材内容的必要性(一)改正和解决教材中存在的问题虽然高中的思想政治教材已经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但其中仍存在很多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如,教材内容概念化和学科化的问题。
教材内许多问题的分析思路都是从理论到理论,内容抽象而复杂,其中间接经验较多,这样的理论解释难以被学生很好地吸收消化。
而且书本中的部分内容过于陈旧和繁难。
此外,课本内容只重视讲解,而忽略了学生参与问题讨论活动的情感体验。
缺少了体验这一重要过程,学生的好奇心难以被激发,思考也难以在学生缺少情感体验的大脑中成形。
因此,高中政治思想需要将立足点放在学生身上,切实地增强课本内容与学生的互动性,增强学生思考和体验的主动性[1]。
(二)时代进步的要求此外,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之后逐渐融入了世界大熔炉中,赶上了经济全球化的浪潮。
而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许多文化上的外来入侵也逐渐显现出来。
各种思潮在全球化浪潮中逐渐兴起,人们的价值取向[2],思想观念和道德标准也逐渐趋向了多元化。
而对于政治敏感的高中思想政治教材而言,紧跟时代潮流才具有时代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高中政治教材修改《文化生活》部分细化————————————————————————————————作者:————————————————————————————————日期:22014年高中政治教材修改《文化生活》部分细化评论发布者:刘洋发布时间:2014-09-25 17:05:491、 P22:“综合探究”标题“聚集文化竞争力”改为“聚集文化实力与竞争力”。
2、 P22:前两段修改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从一定意义上说,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中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现在,越来越的国家十分看重文化的巨大作用,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千方百计增强本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3、 P85:导言部分最后一句修改为:“通过学习,我们将懂得: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就要坚持先进文化,提高辨别、抵制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实现自身全面发展,应该具有更高的思想道德境界。
”4、 P95:第九课标题“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标题“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改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删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框题内容,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5、 P95:第九课新教材正文部分全新内容如下第九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为此,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框题)中华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目题、2013版更新内容)中华文化曾有过辉煌的历史。
然而,当近代西方国家冲破封建制度的罗网,取得日新月异的进步时,中国仍然处于日趋没落的封建专制统治之下,经济、政治、文化都落后了。
为了应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再铸中华文化的辉煌,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经历了艰难的求索。
历史证实了一个结论:奉行“全盘西化”论或“文化复古主义”,都不能解决中华文化向何处去的问题,无法使中华文化走上复兴之路。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民族复兴必然伴随着文化复兴。
在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在当代中国,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把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吸收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结合起来,使悠久的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实现文化强国的梦想。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目题、2013版增加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
这个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
专家点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这个路径,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决定的,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路径和目标的关系。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综合文化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目题、2013版增加内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前进,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力。
为此,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这种文化自觉和自信,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一定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加自觉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更加自信地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框题、2013版更新内容、重点把握)培育“四有”公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才会全面兴盛。
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各项事业都难以搞好。
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迈进,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
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目题)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族科学素养,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要努力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目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亿万人民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通过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人民群众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形式。
例如,以“讲文明树立新风”为主题的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活动,各级党政机关开展的创先争优、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以及社会各界组织的“希望工程”、“送温暖”、“手拉手”、“幸福工程”、“春蕾计划”、“扶残助残”公益活动等。
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培育知荣辱、讲正气、做贡献、促和谐的文明风尚身体力行,做新时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是当代中国青年成长、成才的必然选择。
6、 P104:第十课第一框新教材正文部分全新内容如下第十课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心环节。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我们要更加努力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框题、2013版更新内容,重要把握)我心目中的思想道德模范(目题)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人们心目中的思想道德模范,总是带有不同时代的印记;人们对思想道德的评判,总会因为不同的生活体验而有所差异。
然而,我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涌现的思想道德模范,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感染力。
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思想道德模范常态化。
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各方面,使其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追求,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专家点评:当代中国文化的“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的“体”则包括国民教育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事业和产业体系、文化市场体系以及各种形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魂”与“体”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统一于文化建设的实践中。
离开了“魂”,“体”就没有了精神价值的支撑,就会空洞无物,失去吸引力、影响力,甚至偏离正确方向;离开了“体”,“魂”就无所依附,难以传播,文化的精神价值就不可能实现。
文化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凝结其中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力量;不同文化的竞争,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各自代表的核心价值体系的竞争。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标识。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在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文化并存是客观事实。
但是,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不会对文化发展方向采取放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