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出大寨的人
【微党课】农业学大寨之前世今生
4
大寨故事1 为5亩地敲锣打鼓
大寨人所谓的造地,就是后来说的农田基本建设。 第一仗选定白驼沟。白驼沟500 多米长,十几米宽,怪石嶙峋,荆棘密布。陈永贵与支部一班人仔细察看了地形,研究 作战方案:总共要垒24道堤坝,采用“大兵团”作战方法。大寨人所谓的“大兵团”什 么概念?全村男劳力加在一起只有58人。 没有炸药,没有机械,只有几近原始的镢头、 铁锨、钢钎、大锤。把怪石移开,把荆条除根,修平荒地。砸下的石头和铲下的土填在 沟里,再垒上一层层石坝,形成一片片阶梯形的土“台子”,这就是著名的大寨梯田。 58条汉子,齐心合力,起早贪黑,原计划两个月的工程,只用了48天。全村投工1500多 个,修筑了24道堤坝。完工后量了量,得地5亩! 虽然只得了5亩好地,却十分鼓舞人心, 这毕竟是大寨人向穷山恶水要来的第一片土地。 完工当夜,落尽树叶的大柳树下,全村 人敲锣打鼓,欢庆胜利,赞扬党支部领导有方。陈永贵说:“还是毛主席说的好,组织 起来力量大。”从此,白驼沟改名合作沟。 一年后的冬天,大寨这个58人的“大军团” 挺进后底沟,这一次筑起了25道石坎,获得了25亩好地;第二年早春,雪还没有融化, 他们又在小背峪沟造了8亩好地。到1955年冬天,零零散散的几条沟变成了能打粮食的 梯田了,转过年来,大寨迎来造地后的第一个丰收年,粮食亩产达到了349斤。大寨走 在了全县的前列,成为昔阳县走合作化道路的先进典型,陈永贵因此受到了昔阳县的表 彰。
农业学大寨的前世今生
1
学大寨的历史根源
昔日大寨乡
今日大寨乡
周总理视察大寨乡
陈永贵塑像
1964年毛主席的一句“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 ,使地处太行山麓的山西省昔阳县大寨乡,成为自力更 生进行农田基本建设的样板被中国政府向全中国农村推 广,从而也让大寨在中国乃至世界闻名十几年。
“农业学大寨”的由来
劳力治窝,0 8 %的劳力治坡 , 先把 20 0
亩 倒 伏 的庄稼 扶起 来 , 六天 时 间培 土、 上堆 ,o 倒伏 最严重 的地 又浇 6亩
队党 支部书记 陈永 贵” 刊登 在 16 , 93 年 8 3日的《 月 人民 日报》 上。 报道 中记述 了陈永贵是 如何 坚 持斗 争、 占领社会 主义 阵地 的 : 阵地 之一是 大柳树下 , 这是解放前地 主 吊 打 穷人 的地 方 , 解放 后 , 斗争地 主也 在这里; 陈永 贵 经 常利用 这 棵 大柳 树, 启发 穷人忆苦思甜 , 开展 阶级教 育, 不要忘记 阶级斗争。阵地之二在 虎头 山下 , 改土造地 , 科学种 田, 以蓄 水保 墒 , 增加产 量。 阵地 之三是“ 堡 垒 内外” 积极开展党 内斗争, , 抵制资 产阶级思想腐蚀。 陈永 贵对“ 无产 阶级专政条件下 继续革命 ” 觉悟较 高 , 当时毛泽东 但 提 出要培养 无产 阶级革命事 业接 班 人 , 彪 提 出“ 学 活用 毛 主 席 著 林 活 作 ” 选择仍 需要考量 。 中共 华北 局 , 第一书记李雪峰到晋东南、 晋南一路
在就 是喜事 ! 他要求 社 员充分发挥 ”
集体经济的优越 性, 依靠集体的力量 战胜灾害。
这时, 中国的农村又面临着 一次 新 的大抉择。16 年 8 92 月上旬 , 在北 戴河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 , 毛泽东 针对邓子恢代表的“ 单干风” 彭德怀 、
代表 的“ 翻案风” 和刘少奇代表的“ 黑
“ 治坡还是 先治 窝” 先 ?过 去的 说法是 , 就是讨 吃要饭也得 有个 窝。 但面对冲坏 一半 的沟地 , 马上整修就
能少 受损失。最后确定 , 大寨 2 %的 0
暗风” 提 出了阶级 、 , 形势 、 矛盾 三个 问题。他说 :说集体没有优越 性, “ 这 不是压我? ” 同年 9 月召开的八 届十 中全会 , 通过 了《 关于进一步巩 固人民公社集 体经 济、 展农业 生产 的决定》 发 。受 毛泽东 委托 , 陈伯达在 发言 时指 出: “ 两个月 来 , 又在党 内进行 了激烈 的 阶级 斗争。 主张“ ” 包产到 户” 的人 , 被 当做“ 资产 阶级代表” 严加 批判 。 阶 “ 级斗争 , 一抓就灵” 。从此 , 党从上 全 到下刹“ 单干风 ” 。毛泽 东正在选择 典型 , 以回击反对人 民公社集体经济
党史【1950——2000】
1964年2月19日,《人民日报》发表《大寨之路》 的报道,同时发表《用革命精神建设山区的好榜样》的 社论,介绍当时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大队在贫瘠的山梁上 ,艰苦奋斗,发展生产的事迹。此后,全国农村掀起了 农业学大寨运动。开展学大寨运动,对促进农田基本建 设、发展农业生产起过积极作用。
1964年10月16日,我国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我 国国防和科学技术方面的这 一辉煌成就,有力地打破了 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 ,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同日,发表《中华人民共和 国政府声明》。《声明》指 出: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全面 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中 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防御, 为了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 中国政府郑重宣布,中国在 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 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Hale Waihona Puke 1955年3月21日-31日,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 在北京举行。毛泽东在会上讲话,提出要在大约几十年 内在经济上赶上或者超过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的设想。会议一致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 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的决议》、《关于高岗、饶漱 石反党联盟的决议》、《关于成立党的中央和地方监察 委员会的决议》,选出了以董必武为书记的中央监察委 员会。
1956年3月15日,全国扫除文盲协会成立。29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扫除文盲的决定》。指出 :扫除文盲是我国文化上的一场大革命,也是国家进行 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政治任务。
1957年2月27日,毛泽 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 (扩大)会议上作《关于正 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的重要讲话。讲话全面地 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 指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社会主义社会也充满着矛盾 ,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 主义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 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些 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 本身的调节,不断得到解决
传奇人物:大寨铁姑娘郭凤莲
大寨人身上得 到了充分 的体现 。 大寨是 当时中国农业高 高
飘扬的一面红旗 。
能 代
地 球
这面旗子飘扬 了近二 十年后就失 色了 , 因为集体经 济 已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所代替 。
从 中国农业现代发展史的角 度来 看 , 大寨 以种 植粮 食
性变
维普资讯
登临大寨森林 公园 , 就进入 了绿色 的国度 。 郁郁葱 葱 ,
如流如泻 , 山连 山 , 岭连岭 , 绵延数公里 。 大寨展览馆 、 陈永 贵墓 园 、 总理纪念 亭 、 帅吟诗 处 、 周 叶 郭老 诗魂碑 , 以及亭
大寨 的道路修得 很好 , 里村外都铺 上柏 油路 , 村 山路
则 是石头阶梯 , 以脚 不沾 泥地浏览整个 虎头 山。 可
维普资讯
,
王 少 华
郭 篷
大寨 , 是地处太行 山腹 地 的一个 小 山村 。 大寨 的地形
为主的经济结构 , 整齐划一的社会 内涵 , 与天斗 , 与地斗 的 精 神风貌 , 都是新 中国成立 以来 几十年铸就 的模式 , 而大 寨则 是这种农业模式 的精装缩影 , 当时社会 主义农业建 是 设的思想实践。 郭风莲是传奇 式人物 ,9 6 14 年生于昔阳县离大寨不远 的武家坪村 ,三岁 失去 了母亲 ,寄居在大寨村 的姥姥家。 16 年完小毕业后 在大寨务农 。9 3 92 16 年参加 了大寨的大寨公社党委副书记 、 革委会副
主任 , 中共昔 阳县委委员 、 中共昔 阳县委副书记 , 山西省革 委会副主任 ,9 7 当选为 中共十一大代表 ,中央候补委 17 年 员 ,9 8 17 年当选 为五届全 国人大代表 , 人大常委会委员。
番中国农 民的智慧和力量 。 愚公移 山, 改造 中国, 恰恰在
农业学大寨的由来
农业学大寨的由来
陈大斌
1964年3月28日至29日时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在停靠在京广铁路邯郸站的列车上,向毛泽东详细汇报了大寨及陈永贵的情况,引起了毛泽东的重视。
1963年8月初,大寨遭受特大洪灾,陈永贵把全村动员起来,齐心协力,战天斗地,靠双手创造了奇迹。
被洪水冲倒在泥浆里的秋禾,一棵棵被扶起来,培土施肥,千方百计地救活了。
结果,除了少量完全被冲垮了的梯田绝收外,粮食亩产获得了700多斤的高产记录。
接着,他们研究了洪水为害的规律,修订第二个十年造地规划,并用集体的公共积累重建起了焕然改观的新大寨,仅仅半年多时间,半数社员就欢欣鼓舞地搬进了新居。
毛泽东听后感慨道:“陈永贵识字不多,做的事情可不少呀!”
毛泽东离开邯郸后继续南行,每到一地就要给当地干部讲大寨,讲陈永贵。
之后,中央很快就决定将大寨作为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在全国开展学习大寨的群众运动。
1964年5月10日、11日毛泽东在中央召开的一次工作会议上,讨论国家计委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的设想时说,农业主要“靠大寨精神”。
要在种好16亿亩耕地的基础上,建设四亿亩稳产高产农田,要自力更生,要像大寨那样,不要国
家的钱,也不向国家要东西。
1964年到1965年间,毛泽东还曾在不同场合多次讲过大寨,都讲到“农业靠大寨”或“靠大寨精神”。
1966年8月12日,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发表的公报说,完全同意毛泽东近四年来提出的一系列英明决策,主要是关于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人民解放军,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的号召等。
从此以后,“农业学大寨”这五个字便作为“最高指示”被广泛引用。
使人激励的关于袁隆平的励志故事
使人激励的关于袁隆平的励志故事袁隆平,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毕业于西南农学院,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袁隆平的励志故事,欢迎大家阅读!袁隆平的励志故事1:试验逃过劫难1960年7月,袁隆平曾经在学校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稻",鹤立鸡群,穗大粒大。
但是,第二年,"大水稻"的种子播下去,结果,高的高,矮的矮,产量都很低。
但是,这株天然杂交稻启发了他:用人工杂交的办法,可以培植高产的杂交稻。
勾腰驼背埋在稻田里的袁隆平,在1964年和1965年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稻株。
在60个瓦钵里面倒腾了两年,培育成功"雄性不育系"后,1966年2月,在中国科学院的院刊《科学通报》上,他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这是中科院《科学通报》在""停刊前的最后一期。
恰好给国家科委九局的一个领导看到了,就发函下来,要求湖南省科委和安江农校支持袁隆平的试验。
""开始不久,"白专典型"袁隆平未能幸免,他的几十个"资产阶级的坛坛罐罐"被"彻底砸烂",捡回来的几兜秧苗就悄悄藏在学校后面的臭水沟里。
就在要被抓进"牛棚"的时候,工作组却从学校档案里面找到了那封公函。
袁隆平因此化险为夷,反倒成了保护对象。
更令他惊讶的是,省科委还将"水稻雄性不育"列入科研课题,拨给他科研经费600元,两名"社队来社队去"的学生也被同意留校当他的助手。
但秧苗却再次被毁。
1968年5月的一天,试验田被人踩得稀烂,秧苗被拔光。
从田埂边的污泥里,他又捡回了5根半埋着的秧苗。
让助手尹华奇感到惊讶的是,袁隆平继续干活,丝毫没有追究是谁干的,"他是那种摔摔打打都不记痛的"。
郭凤莲从铁姑娘到大寨CEO
郭凤莲:从铁姑娘到大寨CEO作者: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2012年第01期郭凤莲大寨党总支书记、大寨集团董事长。
她是传奇式人物,六十余年的岁月里,她几番逐浪沉浮,几度随花开谢。
她曾经荣耀地站在虎头山上放声高歌,也曾经失意地呆在家中闭门苦思。
如今她正沉着练达地驰骋于商海。
在她的带领下,大寨形成了以农业、加工业、旅游业为支柱的三大产业,全村实现了幼有教,老有靠,病有报,人均收入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80多元增加到2011年的12000元,大寨集团的收入已经超过4个亿。
郭凤莲,山西省昔阳县大寨镇大寨村人,1947年9月生,196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昔阳县大寨村党总支书记、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董事长。
如果没有1991年的一纸调令,现在的郭凤莲只属于久远的一段记忆———那段记忆有着夺目的红色。
如果没有1964年兴起的全国农业学大寨运动,郭凤莲会是个平凡的农家女子,在那个名叫大寨的山西小村庄耕作生活,然后和其他中国人一样聆听每一次时代的潮声。
——如果,只是如果。
曾经的铁姑娘,现在的“大寨CEO”,郭凤莲的人生没有如果。
铁姑娘的青春1963年8月的一场特大洪水,使大寨村一贫如洗,但又很快载誉全国,因为村支书陈永贵说了句很著名的话:“我们只要有人在,什么事情都能办,有我们一把锄头两只手,一条扁担两条腿,一定能够战胜穷山恶水,一定能够战胜自然灾害!”这样的豪言壮语,最终换来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红字标语,并在此后的十几年中,成为刻在大寨墙上同时也是中国外表的印记。
陈永贵的队伍中,有16岁的郭凤莲。
郭凤莲每天同22名年纪相仿的姑娘们一起,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拼命干活。
陈永贵称她们“铁姑娘队”。
在那段青春的日子里,郭凤莲和她的伙伴们是这样度过的:天不亮下地,天黑才回来,晚上还得加班,修路、修房子、修堤坝。
一天只吃两顿,吃的都是掺着盐和野菜的酸饭,挨饿受冻的姑娘们没有一个叫苦喊累。
郭凤莲是她们的队长。
“农业学大寨”几则史实辨析
“农业学大寨”几则史实辨析作者:陈大斌来源:《百年潮》2014年第10期1964年,毛泽东发动“农业学大寨”运动,至今已经半个世纪了。
由于这场运动持续时间长,开展得普遍深入,影响遍及中国农村各个角落,所以虽然早在1980年中央就发文对这场运动的错误性质作出结论,但在一些深层次问题上各种议论仍不绝于耳。
不用说对这场运动兴起的背景,对农业、农村及整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对运动中主要人物的评论等这些深层次问题有许多不同认识,就是对运动中的一些基本史实,也还存在着不同说法,有的还在以讹传讹。
本文仅就其中几个重要的史实,做点辨析。
这个问题早在40年前就已经出现。
当时,笔者曾参与寻觅答案,可惜无果而终。
“农业学大寨”运动是毛泽东1964年发动的。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报刊媒体上每当有“农业学大寨”这几个字出现时,都要排黑体字加上引号,称“最高指示”,即毛主席语录。
这种做法一直沿用了十几年。
所以,毛泽东1964年发出“农业学大寨”号召的说法,早成定论。
但是,这条被沿用多年、人人尽知的“毛主席语录”,却在从中央到地方所有的档案资料里都查找不到它的直接出处。
1974年,我被新华社派到大寨昔阳县“蹲点”调研一年。
这年3月,新华社总社国内部农村组给我们下达任务,立即着手准备搞“农业学大寨”运动十周年的报道。
在研究报道时,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毛泽东关于“农业学大寨”的号召,是1964年何月何日在什么场合发出来的?总社农村组说,在北京一时查找不到具体日期和出处,要我们在大寨、昔阳县和山西省细细查询。
在昔阳县,我找了几乎所有应该找的人,细细翻阅了县档案馆里有关档案,查看了一切能查到的资料,却一无所获。
在昔阳县现有的材料中,最早出现用黑体字印刷的“农业学大寨”这一语录,是在1967年2月昔阳造反派夺权后,县革命委员会出版的油印小报《大寨烈火》上。
陈永贵在一次讲话中,说毛主席1964年发出“农业学大寨”号召,但这一号召发出的具体日期没有交代。
陈永贵是如何成为副总理的?
[键入文字]陈永贵是如何成为副总理的?陈永贵我国前国务院副总理,他出生赤贫,他是如何成为国家的副总理的呢?上个世纪60 年代,陈永贵带领大寨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大寨精神。
1964 年12 月,陈永贵到北京参加三届人大一次会议。
26 日上午,会议刚结束,他随着大家一起走出会场,忽然听到周恩来在背后喊他:永贵同志,请等一下!他停住了步子。
周恩来说:今天晚上不用到大灶吃饭了,跟我来吧!周恩来告诉他,今天是毛主席的生日,主席特意要把你请来。
到了休息室,毛泽东紧紧地握住陈永贵的手说:永贵好啊!席间,毛泽东见陈永贵很少动筷子,就热情地说:永贵,吃菜,吃菜嘛!随手为他夹了一筷子,招呼道:这个菜好,吃这个永贵同志别客气!第二天,首都各大报纸都以显著版面登载了毛泽东和陈永贵亲切握手的照片。
1967 年五一劳动节,毛泽东登上了天安门。
陈永贵被请到毛泽东身边。
毛泽东拉着他的手问候道:永贵好!永贵好!在那个年代,这句问候成了领袖的最高指示。
各大报纸在醒目的地方登了永贵好!永贵好,一些报纸把它套红印在了报眉上。
随着人们的呼声越来越高,陈永贵的官职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高,从大寨党支部书记,到同时兼任昔阳县委书记、晋中地委书记、山西省委副书记等职。
1975 年1 月,陈永贵赴京参加第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周恩来在会上作了《政府工作报告》后回到医院,通知他马上去一趟。
周恩来一见陈永贵,开口就说:这次找你来,就是安排人大的事。
你要有所准备,当国务院副总理,把大寨精神推向全国,怎么样?陈永贵听后一愣,忙说:总理,我文化水平不行,实在是当不了这个副总理!周恩来态度严肃地说:看你永贵,你是不是党员?是党员就得接受党的安排。
就在这次会议上,陈永贵当选为国务院副总理,分管全国农业。
当时共有12 位副总理,1。
郭凤莲乡村振兴中如何继续发扬大寨精神
郭凤莲乡村振兴中如何继续发扬大寨精神作者:陈丽娜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2019年第6期作为20 世纪60 年代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大寨是一代人的回忆。
如今,在“铁姑娘”郭凤莲的带领下,大寨成功实现了从政治品牌到经济品牌的转型。
在乡村振兴这一新时期,如何发扬大寨精神?大寨现在产业发展情况怎样?记者为此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山西昔阳县大寨村党总支书记郭凤莲。
记者:“农业学大寨”让大寨精神为世人所知。
斗换星移,精神永恒。
在乡村振兴这一新时期,您认为应该如何发扬大寨精神?郭凤莲: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寨是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的代表。
当时还有很多人吃不饱。
大寨人战天斗地,主要是多卖粮食给国家,种好粮食支援国家建设。
改革开放,是一个很大的变革。
对于大寨人来说,不仅是思想上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行动上的变革。
从大寨来讲,从传统种植业走向了多种经营。
这归功于改革开放又一次解放了大寨人,又一次放开了农民的手脚。
作为一个大寨人,我认为大寨人每一个时代都没有懈怠,都不是封闭的。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们就开始改革,全方位的改革。
大寨人任何时候都是听党话跟党走的,跟党中央紧紧保持一致。
在改革开放的40 年里,大寨人趟出了一条路子。
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也是坎坎坷坷。
但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们大寨人都有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现在从生态、生活、旅游、产业方面,大寨人走出了自己的路子,从一个贫穷的大寨到一个富裕的大寨,从一个荒山秃岭的大寨变成一个美丽的大寨。
回顾这40 年,的确很不容易,我感觉也很值得。
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重视农业,出台了大量支持“三农”的政策。
十九大又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把他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现在,我们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要撸起袖子自己干,幸福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是奋斗出来的。
我是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发扬那种精神走过来的。
所以当我听到习近平总书记这些话我心里有一种特别的幸福感、亲切感。
湖北的大寨创始人--周启本
湖北的大寨创始人--周启本2010-11-01 10:32:14周启本,全国劳动模范,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因打宕改土治水闻名全国。
周启本原名黄运本,1913年4月18日出生于湖北长阳黄土岗(现大堰乡清水堰村)。
他4岁丧父,被周家收养,改名周启本。
年青时以当长工、打短工为主,后来靠种田为生。
1949年11月,周启本的家乡赵家堰解放。
1950年,周启本参加了减租减息运动。
1951年7月,赵家堰作为全县17个土改重点乡之一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
十月下了一场大雨,山洪暴发,冲毁了许多农田。
周启本对付永茂等农户说:‚我过去打过宕,付永茂,你请几个,我们帮你打,那是千百年的好事。
‛这样,付永茂请了他的几个兄弟、老表,连周启本共6人,他们自制炸药,开山炸石,干了起来,干了40多天,砌成了一条高1丈、长22丈的石坎,一片岩坡地变成了2亩6分平田。
1952年1月日,周启本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入了党,周启本更积极了,根据组织安排,周启本在四区赵家堰组织了长阳最早的互助组——周启本改田互助组。
由于周启本会打宕,又热心帮人,十多天时间就达到了11个户,各户都获得了大丰收,同年11月,周启本被评为县特等劳动模范。
许多农户纷纷要求加入周启本互助组。
长阳县根据中央指示,正在试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便把周启本互助组转社作为全县四个试点之一开展。
1953年4月6日,长阳第一个最大的初级社‚山峰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立,社长周启本,共18户,101人,劳动力44人,耕地面积159亩。
年底,成立了‚山峰农业生产合作社党支部‛,周启本任支部书记。
1954年,周启本被选为赵家堰乡副乡长,又被选为长阳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4年6月28日,周启本被选为县人民委员会(县人民政府)委员,并被选为湖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县5名)。
1955年5月29日,中共长阳县委将赵家堰乡改坡田为梯田的情况向中共宜昌市委、湖北省委呈报了专题报告。
《报告》中说:赵家堰乡自1951年起至今年4月,利用冬闲时间投入人工55776个,牛工285个,砌成均高4市尺的田坎2301丈,改坡田为梯田270.5市亩,扩大耕地32.2市亩,挖排水沟46条,疏通天坑28个,新改梯田比坡田增产1-2成。
大寨品牌大远征--中国昔日第一村重放异彩
大寨品牌大远征--中国昔日第一村重放异彩编者按:大寨――这个毛泽东时代家喻户晓的名字,在新世纪第一年,以她开发的一个新产品――大寨核桃露为拳头,结合支持北京申奥,掀起了“大寨核桃露绿色申奥万里行――北京―莫斯科支持申奥大远征”活动热潮。
有人说:“大寨”这两个字无形资产值2000亿人民币,而代表9亿农民支持北京申奥,一路上捆绑凤凰卫视、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山西卫视、北京卫视等多家国内一流电视台及海外俄罗斯电视台、和平电视台、哈萨克斯坦电视台、亚洲电视台等多家海外电视台,可谓是中国企业营销史、中国企业公关史上的一个大手笔!此外,申奥活动还整合了体育界、影视界近百位明星参与其中,像演艺界的吕良伟、臧天朔、满江、姜昆、瞿颖、成龙、李亚鹏、红豆……,体育界的奥运形象大使桑兰、刘璇及世界冠军田亮、莫慧兰……,电视界的吴小莉、陈鲁豫、许戈辉……等等,可谓是中国体育史、也是世界体育申奥史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可能就是沉寂了20年之久的大寨再次走向社会、走向市场的真实案例。
大寨核桃露这个产品也一夜之间传遍了大江南北。
1、历史轨迹★昔日中国第一村享誉中外的大寨,位于山西省昔阳县、太行山西部,物华天宝,风景秀丽。
解放前,这里穷山恶水,七沟八梁一面坡,自然环境恶劣,群众生活十分艰苦。
解放后,当地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以陈永贵、郭凤莲等为带头人的大寨人决心改变落后的面貌,敢于战天斗地,艰苦奋斗,治山治水,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建设了层层梯田,并通过艰巨劳动引水浇地,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
万丈高楼平地起,大寨人脚下有多重基础,来提高大寨农业的“抗震”能力,那就是50年代、60年代乃至70年代,他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依靠集体的智慧与力量,治山治水,彻底改变了七沟八梁一面坡的农业生产条件,创造出了“三保田”、“海绵田”、“人造平原”等更适合农作物成长的新的环境,从根本上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使大寨稳稳地站在一个高台阶上,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典型的先进农村。
袁隆平先生主要事迹
袁隆平先生主要事迹袁隆平先生主要事迹篇1从这年10月,袁隆平他们开始到气候炎热的云南和海南去南繁。
遍寻资料,他发现海南的野生稻资源最多,所以,1970年秋天,几个人的科研小组又到了海南岛崖县的南红农场。
这时候刚好《人民日报》发表《农业学大寨》评论,后来袁隆平得意地说,"在外面搞科研,成了“逍遥派”,两头都不管。
"南红农场技术员冯克珊上了袁隆平的课,就意识到农场附近的"假禾",很可能就是他们要找的野生稻。
它们一大丛匍匐着,穗粒又小又少,一碰就掉,看起来就像野草。
他约了袁老师的助手李必湖一起去辨认,然后挖回了一兜雄花异常、花药细瘦没开裂的稻穗。
这株被取名"野败"的野生稻后来成了所有杂交稻的母本。
1971年初,国家科委和农业部又组织了一个全国性协作组。
3月下旬,全国18个科研单位的一百多名农业科技人员都来到了南红农场。
此时"野败"的杂交第一代正在抽穗,还没有人知道其科研价值,但袁隆乎却毫无保留,把"野败"材料分送给大家做实验。
"他这个人做什么都很坦荡,最恨那种保守、自私的做法,"湖南农学院教师罗孝和也是1970年才进入这个科研小组的,他发现,袁隆平从来不搞"山头","只要表现出对课题感兴趣,他就欢迎,给外单位的讲课也一点都不保留"。
人多力量大,很快,在用上千个品种与"野败"进行上万次回交转育后,结果,湖南组和江西组、福建组都培育出了几个优良的不育系和保持系。
1974年,袁隆平育成中国第一个强优势组合"南优2号"。
经试验种植,两季水稻产量都比常规水稻增产30%以上。
随后,他又设计了父本与母本分垄间种的栽培模式,还创造出用竹竿"赶花粉"的土办法,将种子产量从亩产5。
5公斤提高到40公斤以上。
怀仁堂事变[陈永贵的六个“最”]
怀仁堂事变[陈永贵的六个“最”]怀仁堂事变[陈永贵的六个“最”]陈永贵出身贫农,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2年,陈永贵出任山西昔阳县大寨村的支部书记,在环境非常恶劣的大寨村,他带领农民艰苦,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
1975年,60岁的陈永贵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
最穷的副总理陈永贵当上副总理后,周总理建议他把户口迁到北京来拿工资。
可是他不转户口,说要带个头,立个榜样,仍在大寨拿工分。
大寨大队给这位国务院副总理记满分画满勤,每天的劳动工值1.5元。
除了大寨的这笔工分收入外,山西省根据陈永贵兼有省里的职务,每个月给他补助100元,国务院每月给他生活补助36元。
136元加上一个壮劳力的工分,就是陈永贵可以挣来的全部月收入。
偏偏他的客人多,经常留客人吃饭,这点钱实在不够用,只得抠紧点,省着用。
有一天,纪登奎和陈锡联到陈永贵家吃山西拉面,炊事员买了一只鸡,陈永贵见了问:“买鸡干啥?我不吃这个鸡,人家来是吃面么,咱就这伙食。
”陈永贵常常端着一大碗小米粥或面疙瘩,放上几根老咸菜,端个小板凳在小院中一坐,呼噜呼噜一通就算吃饱了。
最显酒量的一次1975年1 2月26日,那天晚上邓小平主持政治局开完会,江青提议大家吃顿饭为毛主席过生日。
服务员端上茅台酒,“四人帮”一方的人就起哄要灌陈永贵。
陈永贵说:“你们也别灌,这么办吧,毛主席他老人家多少寿,我就喝多少杯酒。
”那天是毛泽东82岁生日,服务员便端上满满一托盘亮晶晶的高脚杯来,陈永贵一口一杯,在众目睽睽下一口气全干了。
回家的车上陈永贵对司机说:“哎,我喝多啦,他妈的想灌醉我,想整我,没门!”最怕政治理论有一段时间,每天下午陈永贵要到王洪文住处去学习马列著作,学什么《哥达纲领批判》,念什么费尔巴哈。
每次学习回来陈永贵就如大病一场,双手抱着头,一副精疲力竭的样子,他不想学,可是不学不行。
有次实在烦了,“王办”又打电话让他去学习,他对接电话的警卫员叫:“你就说我不在了!”最伤脑筋批文件陈永贵40岁时才扫盲,没有多少文化。
陈永贵
陈永贵
陈永贵(1914-1986)山西省昔阳县人。
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少年时就参加农业劳动。
解放战争时期加入农会,参加本地土地改革运动。
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建国初期,他积极响应党的组织起来的号召,带头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
先后任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政府生产委员、村党支部书记、农业生产合作社主任、大寨公社党委副书记、中共昔阳县委候补委员。
他积极领导全村群众,响应中共中央和中央政府“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号召,大干苦干,修造梯田,兴修水利,为改变大寨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促进当地山区农业生产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64年,毛泽东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大寨成为当时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红旗,对我国农业发展曾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1967年后,担任山西省革命委员会第一副主任、中共昔阳县委书记、晋中地委书记、中共山西省委副书记等职。
1975年后,担任国务院副总理,主管全国农业工作。
1976年10月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拥护隔离审查“四人帮”的决定。
1980年9月辞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
1983年起任北京市东郊农场顾问。
曾当选为第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十、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1986年3月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
参考资料:
蒋建华,冯婉蓁,季弘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料手册》:1949-199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映泉著:《陈永贵传》,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
[转载]文革历史人物___陈永贵
[转载]⽂⾰历史⼈物___陈永贵原⽂地址:⽂⾰历史⼈物___陈永贵作者:惠龙从普通农民到中华⼈民共和国副总理陈永贵⼈物⽣平 1920年,5岁时的陈永贵,其⽗陈志如卖掉妻⼦、⼥⼉和幼⼦。
1921年,6岁,随⽗迁⾄⼤寨。
1922年,7岁,为地主放⽜。
1941年,26岁,与⼭庄头村贫农⼥⼉李虎妮结婚。
1942年,27岁,被推选为⼤寨村伪维持会代表。
不久加⼊⽇伪组织“兴亚会”。
1943年,28岁,长⼦陈明珠出⽣。
夏,宪兵队以通匪罪将其逮捕并关⼊留置场。
1944年,29岁,出狱,辞去伪代表职务。
到昔阳城内的⼀家烧饼铺当伙计。
1945年,30岁,⽇本投降,因出任伪代表在村⾥挨⽃。
1945年—1946年,⼟改,分得⼟地、房屋和浮财。
参加民兵⽀援前线。
1946年,31岁,参加贾进才组织的互助组,旋即退出另⽴“⽼少组”。
1948年,33岁,经贾进才等介绍加⼊中国共产党。
1952年,37岁,被评为省级劳动模范,出席⼭西省农业丰产劳模代表会。
冬,由贾进才推荐,接贾进才任⼤寨村党⽀部书记。
1953年,38岁,办初级社,任社长,冬,制订治⼭治⽔⼗年规划,⾸战⽩驼沟。
1955年12⽉,40岁,办⾼级社,任社长。
三战狼窝掌开始。
1958年8⽉,43岁,倡议创建昔阳县第⼀个⼈民公社,任公社常委副书记兼⼤寨党⽀部书记。
1959年10⽉,44岁,参加建国⼗周年⼤庆活动,登上天安门观礼台。
1960年2⽉,45岁,中共⼭西省委发出号如;向模范党⽀部书记陈永贵学习。
从此陈永贵的名字经常见诸报端。
1961年,46岁,被选为中国昔阳县委候补委员。
1963年,48岁,⼤寨遭特⼤洪,提出“三不要三不少”的⼝号⾃⼒更⽣抗灾夺丰收。
1964年,49岁。
1⽉,在⼈民⼤会堂作报告。
2⽉《⼈民⽇报》刊登长篇通讯《⼤寨之路》。
12⽉,作为⼈⼤代表出席三届⼀次全国民代表⼤会,周恩来为在政府⼯作报告中赞扬⼤寨。
12⽉26号⽇,应⽑泽东之邀⼀起吃饭合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出大寨的人——记新中国成立初最年轻的溧阳籍省委书记陶鲁笳晚年陶鲁笳与郭凤莲在一起。
编者按陶鲁笳从学生时代就离开故乡溧阳参加革命。
自1937年秋天上太行山参加抗战,到1965年9月调离山西,陶鲁笳在山西战斗、工作了28年,与山西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一直视山西为第二故乡。
原中共溧阳市委宣传部部长、我市著名作家路发今先生多次前往北京,采访同乡前辈、93岁高龄的陶老。
陶老深情地回忆起当年太行山上打击日寇和新中国成立后在山西工作的那段岁月,尤其是多次见到毛主席、向毛主席汇报大寨和介绍陈永贵时,不禁心潮澎湃,热泪盈眶。
其中,当年陶鲁笳发现大寨并在全省推广这个农业先进典型,如何向毛主席汇报大寨和陈永贵,毛主席在1964年间几次肯定大寨的基本经验,后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全国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有关情况,为我们解密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今天,特别以整版篇幅向读者隆重推出《推出大寨的人》一文。
这里,谨向本文作者致谢,更向本文主人公陶鲁笳同志致敬。
太行山上打日寇多次见到毛主席向毛主席汇报大寨和陈永贵1937年10月初,日寇飞机连续三次对石家庄狂轰滥炸。
陶鲁笳是在日军第三次大轰炸之后,做完撤退前的善后工作,随平汉线省委领导同志一起撤离石家庄的。
由于铁路已被炸断,他们步行上太行山,到10月中旬才到达阳泉。
经过半个多月的休整,又辗转来到山西和顺县石拐镇。
这个镇上住着八路军129师和晋中特委,书记是陶希晋,副书记是王孝慈。
陶鲁笳在石拐不仅见到了身着八路军军装的大哥陶希晋、大嫂朱琏,还见到了妹妹陶竞华和妹夫赵德尊(新中国成立后任黑龙江省委书记)。
陶鲁笳到太行后先在晋察冀区党委组织部任干事,1939年夏天任组织科长,1940年年初到太行区晋东县任中心县委书记兼游击大队政委。
由于工作出色,1941年5月,晋察冀区党委调陶鲁笳到太行二地委任组织部长。
1943年上半年,时任晋鲁豫党委二地委副书记兼二分区副政委的陶鲁笳同志,带领分区部队28团和区武工队一起,在昔西、平西、寿阳敌人的封锁网内,开展了3个多月的敌占区工作。
在昔西敌占区,他们捉住了一个死心塌地为日寇卖命的汉奸,当地群众叫他“十五官”(此人原是我抗日干部,后叛变投敌)。
陶鲁笳在昔西县委的配合下,专门召开了群众大会,揭露其反动罪行,并当场将其枪决。
会后大量散发传单,张贴布告,开展政治攻势。
这一行动在敌占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震慑了那些卖国求荣、为日寇效劳的汉奸特务,推动了当地抗日工作的开展,抗日团体组织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1945年1月中旬,陶鲁笳接到了正太铁路寿阳车站地下工作者送出的一份情报,说1月17日夜间,日寇有一列太原过来的军用特许车,车上有一名身份显赫的日本太君到北平去参加华北军事会议,命令各车站要认真检查信号、道岔和线路,保证列车安全通行。
陶鲁笳看了这份情报,立即召集军分区党委成员连夜研究,决定派军分区侦察队去拦截列车,抓获敌酋。
为了保证速战速胜,又从主力部队挑选了一个加强排配合行动。
率领这支部队的是侦察队长、太行区赫赫有名的杀敌英雄赵亨德。
那天午夜时分,列车驰入伏击地带,只听“轰”的一声巨响,火车头冲出轨道,翻进路边壕沟里,一节节车厢东倒西歪,一个个鬼子鬼哭狼嚎。
埋伏在雪地里的八路军战士们一跃而起,打死了垂死挣扎的日军,活捉了中将、混成旅团长铃木川山郎。
我军将他押往延安后才知道他是日本天皇的亲外甥。
1945年3月,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太行区党委调陶鲁笳前往太行五地委任地委书记兼分区政委。
经过8年太行抗日烽火的锻炼与考验,陶鲁笳已由初上太行的青年学生,成长为我党的一位优秀的领导干部。
多次见到毛主席1948年冬天,陶鲁笳担任了太行区党委书记。
1949年4月,和平解放已经两个多月的北平,春寒料峭,人民群众仍沉浸在欢庆胜利的巨大喜悦之中,到处洋溢着热气腾腾、欣欣向荣的青春活力。
此时此地,刚刚当上太行区委书记的陶鲁笳同志,正在北京参加中共中央华北局会议,听取传达和学习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文件。
会议期间,华北局第一书记薄一波向陶鲁笳、冷楚、周壁3人透露了毛主席同意接见他仨的消息,并告诉了接见的日期。
想见毛主席是陶、冷、周3人的共同心愿,得知毛主席同意接见的消息,3个人都欣喜若狂。
4月15日,即华北局会议结束后的次日,陶、冷、周3人带着薄一波写的介绍信,驱车前往毛主席当时的住地——北平香山的“双清别墅”。
工作人员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让他们在客厅里稍等。
不一会儿,毛主席和朱总司令面带笑容地走进了客厅。
陶、冷、周3人急忙站起来迎上前去同毛主席、朱总司令握手。
毛主席一见面就笑呵呵地问了3个人的基本情况,接着毛主席又询问了太行区农民生产、生活情况。
朱总司令询问了手工业恢复发展的情况。
同毛主席见面握手是第一次,在握手的瞬间,毛主席那高大魁伟的身躯、雄姿英发的面容和睿智潇洒的神态,即深深地印在陶鲁笳的脑海里了。
从1953年1月到1965年8月,陶鲁笳在担任山西省委第一书记期间,有幸直接接触毛主席不下40次,参加毛主席主持的小型会议就有20多次,同桌进餐也有八九次。
陶鲁笳最难忘的是1957年夏季参加青岛会议那次。
会议结束时山东省委宴请与会同志。
陶鲁笳因事迟到了,其余餐桌均已座无虚席。
此时陶鲁笳一眼看到周总理在招呼他,他即坐到周总理的身边。
不一会儿,毛主席来了,正好坐在陶鲁笳的右边。
毛主席发现陶鲁笳有些紧张,就一边说笑,一边为陶夹菜。
陶老回忆说,坐在两位伟人之间吃的这顿饭,那种既兴奋又拘谨的心态,仿佛就是昨天的事情;回想起新中国成立后在山西工作的这10多年的历程和机遇,真是我一生中最幸运、最难忘的美好时光。
向毛主席汇报大寨和陈永贵山西太行山的千沟万壑里坐落着许许多多的村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中国上个世纪60年代中叶起的10多年间誉满华夏、名传世界的大寨村。
为什么叫大寨呢?相传是因为宋代将士为了抵御外侵,在这里安营扎寨,后来慢慢地就有了大寨这个村庄。
新中国成立以前,大寨是太行山区的一个穷山村。
1953年陈永贵担任大寨村党支部书记后,积极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扩大生产投资,改进经营管理,改良土壤,改变种植习惯,实行科学种田,还带领全村干群制定了10年造地规划。
到1962年提前实现了规划,粮食亩产由1952年的237斤逐步跃到1962年的774斤。
时任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在工作调研中发现了大寨这个农业先进典型后,山西省委于1960年2月向全省发出了“学习模范支部书记陈永贵”的号召。
陶鲁笳牢记毛主席关于要学会运用党报指导工作的教诲,指示《山西日报》撰写、发表了《陈永贵——党支部书记的好榜样》的社论。
之后,省委又于1963年3月请陈永贵在全省劳模会上介绍大寨的经验,引起与会者的强烈反响。
同年11月9日,省委向全省农村、城市的各级党组织发出向大寨学习的通知。
这年8月,大寨遭受了特大洪灾,70%的房窑倒塌,庄稼都倒伏了,30%的梯田土层被冲光。
他们经过艰苦卓绝的抗灾斗争,提出并实现了“三不要”(即不要国家的救济粮、救灾款和救灾物资)、“三不少”(即原计划的国家征购粮、集体储备粮和社员口粮都不减少)的口号。
中共山西省委及时总结了大寨的新经验,号召全省各级党组织学习大寨人藐视困难、敢于革命的英雄气概,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坚强意志,以国为怀、顾全大局的高尚风格。
在陶鲁笳书记的推崇下,大寨在山西的名气越来越大,到大寨参观的人也越来越多。
最早让毛主席了解到大寨和陈永贵的人,就是时任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
1964年3月28日到29日,毛主席召集中共河北、山西省委的林铁、刘子厚、陶鲁笳等省委主要负责同志,到他停在邯郸的专列上汇报工作。
陶鲁笳汇报说,近年来我在昔阳县大寨大队蹲点,了解到这个大队的生产和思想政治工作都很出色,支部书记陈永贵是个生产能手,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能手,而且对管理工作抓得很严,公和私分得很清。
我们山西省委在1960年就曾发出通知,要求全省农村党支部书记向陈永贵学习。
陈永贵提出过一个很好的口号,叫做“参加生产,领导生产”。
这时毛主席插话说,很好嘛,就像打仗一样,纸上谈兵不行,你不参加打仗,怎么能指挥战斗呢?当陶鲁笳汇报到大寨的评工记分方式是自报公议时,毛主席说,这个办法好,评工记分就是不搞繁琐程序,又有差别,又不悬殊,才能调动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劳动积极性。
陶鲁笳接着汇报说,陈永贵这个人,群众说他很有才干,他领导群众搞集体生产,年年都有新套套。
他经常说,你没有新套套,天还是那个天,地还是那个地,它不会给你增产一斤粮食。
但他的新套套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在和群众一起劳动的实践中琢磨出来的,是经常请教山西农学院的科技人员,经过科学试验得出来的,所以很见成效。
正如他说,集体生产有了新套套,才能变思想、变技术、变土地,才能稳产高产。
从建立初级农业合作社以来,大寨年年改变生产条件,年年增产,年年增加上交国家的征购粮。
1963年8月初,大寨遭受了一场特大洪灾,当时陈永贵正在县里参加人代会,他听到遭灾消息后立即赶回村里。
社员们一见他就焦急地说,永贵,你看这么大的灾害,咱们怎么往下活呀?有些人还悲观得哭了起来。
陈永贵先问大家,人冲走了没有?牲口冲走了没有?大家都说没有。
陈永贵听后挺直腰杆大声说道,没有冲走一个人,没有冲走一头牲口,就是大喜事,应该开庆祝会,还哭什么?毛主席说过,人是第一宝贵的,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
我们每个人都有两只手,靠两只手就能改天换地……就这样,他把全村人都动员起来,不分男女老少,齐心协力,夜以继日,战天斗地,果真创造出了惊人的奇迹。
被洪水冲倒在泥浆里的玉米,一棵棵地被扶了起来,经过培土施肥,千方百计地救活了。
结果这年秋天,除少量完全被冲垮了的梯田绝收外,粮食亩产获得了700多斤的好收成。
接着他们研究了洪水为害的规律,修订了第二个10年造地规划,建设抗御旱涝能力更强的稳产高产的新梯田、沟坝田、河滩田。
被洪水冲垮了的旧大寨,也按照统一规划,用集体的公共积累,重建家园。
他们以白天治坡、晚上治窝的惊人毅力,建起了焕然一新的新大寨,仅仅半年多时间,就有半数社员欢欣鼓舞地搬进了新居,这真是一个人间奇迹。
他们选择一处又长又高的坡面,用石灰水写了“愚公移山,改天换地”赫然醒目的8个大字,这8个大字活现了大寨人的雄心壮志。
1963年11月份,我们山西省委向全省农村、城市各级党组织发出了向大寨学习的通知后,到大寨参观的人越来越多,他们都惊叹大寨人个个都是改天换地的英雄。
1964年2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用革命精神建设山区的好榜样》的社论,高度赞扬了昔阳县大寨大队的革命精神。
听到这里,毛主席饶有兴趣地问陶鲁笳,陈永贵是哪几个字?他识字不识字?陶鲁笳当即在纸条上写了“陈永贵”三个字,并说,他43岁扫盲,今年50岁,现在能读报,还懂得什么叫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