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常用文言字词归纳总结

合集下载

小学六年级语文知识归纳文言文古诗词常用表达总结

小学六年级语文知识归纳文言文古诗词常用表达总结

小学六年级语文知识归纳文言文古诗词常用表达总结文言文和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小学语文学科中的重点内容。

在小学六年级的语文学习中,学生们需要掌握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和古诗词常用表达。

本文将对小学六年级语文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以便学生们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这些内容。

一、文言文常用词汇1. 承欢膝下:指与家人团聚,快乐相处。

2. 浴血奋战:形容战斗激烈,浴血奋战。

3. 唯利是图:形容人只追求私利,不顾公共利益。

4. 明镜高悬:形容言行高尚,道德清白。

5. 狼狈为奸:指两个坏人勾结在一起,一起做坏事。

6. 欲壑难填:比喻贪欲极大,永远无法满足。

7. 执政为民:指执政者以民众的利益为重,为民众谋福利。

二、文言文常用句型1. 君子之交淡如水:形容君子之间的友谊淡泊平和。

2. 人心向善,世界才会美好:指人的心灵善良,社会才会进步。

3.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指接触好人会变好,接触坏人会变坏。

4. 志同道合:形容有共同目标和理想的人聚在一起。

5.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形容事情没有进步就会倒退。

6. 行百里者半九十:比喻事情接近成功时难度加大。

7.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指正道能得到众人帮助,邪道则会得到少数人支持。

三、古诗词常用表达1. 春风绿意盎然,百花争艳绽放。

2. 秋风瑟瑟,一片片黄叶飘落。

3. 冬日寒风凛冽,寸草不生。

4.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5. 星光闪烁,银河铺满夜空。

6. 月色如水,皎洁如玉。

7. 江水流长,山青水秀。

四、古诗词警句1.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3.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4.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5. 多情自古空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

6.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7.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综上所述,文言文和古诗词是小学六年级语文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文言文常用词汇、句型和古诗词常用表达的总结,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提高语文能力。

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文言文、经典诗词的词语注释及整篇翻译

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文言文、经典诗词的词语注释及整篇翻译

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文言文、经典诗词的词语注释及整篇翻译1、滥竽充数——《韩非子》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

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闵王立。

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1:竽:一种乐器的名称,很象现在的笙。

2、处士: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

3、廪:粮食仓库。

译文: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

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

官仓供养的乐手有好几百人。

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王继位。

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

道理:这个寓言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是用2也。

立。

5破它。

“拿你的存在的。

3宋国笑。

注释14、凿壁借光——《西京杂记》匡衡,勤学而无烛。

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注释:1、匡衡:西汉经学家。

2、不逮:指烛光照不到。

3、穿壁:在墙上打洞。

4、邑人:谓同县的人。

5、大姓:大户人家。

6、文不识:姓名。

7、与:给。

8、佣作:被雇佣劳作。

9、偿:报酬。

10、怪:感到奇怪。

11、遍:尽12、资:借。

13、遂:终于。

14大学:大学问家。

译文: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邻家有灯烛,但光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让光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却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想借你家所有的书,把它们读遍。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

从此,匡衡努力学习,成了一个学问家。

道理:学习条件是可以创造的,困难的客观条件难不倒有志者。

5、囫囵吞枣客有曰:"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

"一呆弟子思久之,曰:"我食梨则嚼而不咽,不能伤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古诗文言文+注释+译文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古诗文言文+注释+译文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古诗文言文+注释+译文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注释:1、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2、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3、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

4、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

5、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得到燃烛。

6、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候,受到特别的恩宠。

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译文: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注释:1、《迢迢牵牛星》选自《古十九首》《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萧统《文选》卷二九(中华书局1977年版)。

此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

《古诗十九首》,作者不详,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

2、迢迢(tiáo):遥远。

3、牵牛星:隔银河和织女星相对,俗称“牛郎星”,是天鹰星座的主星,在银河南。

4、皎皎:明亮。

河汉:即银河。

5、河汉女:银河边上的那个女子,指织女星。

织女星,是天琴星座的主星,在银河北。

织女星与牵牛星隔河相对。

6、擢(zhuó):伸出,拔出,抽出。

这句是说,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

7、札(zhá)札弄机杼:正摆弄着织机(织着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

8、弄:摆弄 9、杼(zhù):织机的梭子10、终日不成章:是用《诗经·大东》语意,说织女终日也织不成布。

《诗经》原意是织女徒有虚名,不会织布;这里则是说织女因害相思,而无心织布。

11、零:落。

12、几许:多少。

这两句是说,织女和牵牛二星彼此只隔着一条银河,相距才有多远!13、盈盈:清澈、晶莹的样子。

小学文言文必备重点词汇(实词、虚词常考精编)①

小学文言文必备重点词汇(实词、虚词常考精编)①

小学文言文必备重点词汇(常考)①(共五份)1.安: 本义: 安稳、平安、安定、平静。

①怎么。

例句: 安求其能千里也?翻译: 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②安逸。

例句:然后知, 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这样, 就知道忧愁足以使人生存, 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2.卑: 本义: 低劣、卑微。

例: 卑鄙①(智力)低下。

例句: 非天质之卑。

翻译: 不是因为天资低下。

②身份卑微。

例句: 先帝不以臣卑鄙。

翻译: 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

3.备: 本义: 准备①详尽。

例句: 前人之述备矣。

翻译: 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

②具备。

例句: 一时齐发, 众妙毕备。

翻译: 同时响起, 各种绝妙的效果都具备了。

4、被: 本义: 被子。

①通假字, 同“披”, 穿。

例句:皆被绮绣。

翻译:都穿着华丽的绸缎。

5.鄙: 本义: 粗俗、浅薄①边境。

例句: 蜀之鄙有二僧。

翻译: 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

②鄙陋、目光短浅。

例句:肉食者鄙。

翻译:大官们眼光短浅, 不能深谋远虑。

③出身鄙野。

例句:先帝不以臣卑鄙。

翻译: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 出身鄙野。

6.毕: 本义: 完成、终结。

例: 毕业①全部。

例句: 群响毕绝。

翻译: 各种声响全部消失了。

7、薄: 本义: 厚度小。

①贫瘠。

例: 薄田: 贫瘠的土地。

②轻视。

例句: 不宜妄自菲薄(bo二声)。

翻译: 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

8、策: 本义: 计策、计谋①马鞭。

例句: 执策而临之。

翻译: 拿着鞭子面对它。

②鞭打、驱使。

例句: 策之不以其道。

翻译: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

③记录。

例句: 策勋十二传。

翻译: 给木兰记了很大的功勋。

④计谋。

例句:束手无策。

翻译:形容就像捆住了手, 没有一点办法。

9、长:本义:尺寸长, 与短相对。

头领、领导, 如:班长。

①永远。

例句: 死者长已矣。

翻译: 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②zhǎng, 排行最大。

例句:木兰无长兄。

翻译:木兰没有兄长10、称: 本义: 称量。

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文言文、经典诗词的词语注释及整篇翻译

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文言文、经典诗词的词语注释及整篇翻译
3、守株待兔——《韩非子》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注释1: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和树茎。2、走:跑,逃跑。3、折:折断。4、耒(lěi):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象木叉。5、冀:希望。6、而身为宋国笑——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译文:从前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棵树桩。一天,一只跑地飞快的兔子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而死。从此,那个农民荒废了他的耕作,天天等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当然,兔子是没等到,他自己却成了宋国的笑柄。道理:这个成语故事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告诉我们: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有所收获,否则终将一无所获,留下终身遗憾。
5、冠:戴帽子6、烹:煮。
译文:过了几天,项羽率兵西进,屠戮咸阳城,杀了秦降王子婴,烧了秦朝的宫室,大火三个月都不熄灭;劫掠了秦朝的财宝、妇女,往东走了。有人劝项王说:“关中这块地方,有山河为屏障,四方都有要塞,土地肥沃,可以建都成就霸业。”但项王看到秦朝宫室都被火烧得残破不堪,又思念家乡想回去,就说:“富贵不回故乡,就象穿了锦绣衣裳而在黑夜中行走,别人谁知道呢?”那个劝项王的人说:“人说楚国人象是猕猴戴了人的帽子,果真是这样。”项王听见这话,把那个人扔进锅里煮死了。
7、名落孙山——《过庭录》
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名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注释:1、滑(gǔ)稽:能言善辩,应对如流。2、赴举:参加科举考试。
3、偕:同,一起。4、失意:没考取。5、缀:附着。榜末:录取名单的最后。
赏析:
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必背课文内容汇总[课文、古诗(诗文译文)、文言文(文章译文)、日积月累]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必背课文内容汇总[课文、古诗(诗文译文)、文言文(文章译文)、日积月累]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必背课文内容汇总[课文、古诗(诗文译文)、文言文(文章译文)、日积月累]第3课古诗三首(第11页)寒食[唐]韩翃(hóng)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译文: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注释:①寒食:寒食节,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过去在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②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③御柳:皇城里的柳树。

④汉宫:这里用汉代皇宫来借指唐代皇宫。

⑤传蜡烛:指宫中传赐亲火。

⑥五侯:这里泛指权贵豪门。

迢(tiáo)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jiǎo)皎/河汉女。

纤(xiān)纤/擢(zhuó)素手,札(zha)札/弄机杼(zhù)。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mò)脉/不得语。

译文:看那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

(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摆弄着织机(织着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

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哭泣的眼泪如同下雨般零落。

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他俩相离也没有多远虽然只隔一条清澈的河流,但他们只能含情凝视,却无法用语言交谈。

注释:①选自《古诗十九首》。

作者不详,写作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

②河汉女:指织女星。

河汉,银河。

③擢:伸出。

④擢:伸出。

⑤札札:织机发出的响声。

⑥机杼:织机。

杼,梭子。

⑦章: 花纹。

⑧零:落下。

⑨盈盈:清澈的样子。

⑩脉脉:相视无言的样子。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注释:①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所有的文言文和古诗词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所有的文言文和古诗词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所有的文言文和古诗词《学奕》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唐.】皮日休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七步诗【三国.魏】曹植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己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浣溪沙【宋】.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中所有古词曲及译文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中所有古词曲及译文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中所有古词曲及译文1. 枸杞(gǒu qǐ):指枸杞子,一种著名中药材,常用于滋补肝肾、明目等。

课文《竹马》:“谁怕荒山路迢迢,踏破枸杞岁寒心。

”2. 长桥(cháng qiáo):桥的一种,形状长而窄,多用于横跨河流或溪流等。

课文《小苗》:“牵牛星悬高,似银河长桥。

”3. 管弦(guǎn xián):古代音乐演奏的形式之一,泛指乐队、乐曲等。

课文《草原》:“和风吹拂草原,管弦悠扬悦耳。

”4. 旌旗(jīng qí):古代军队或官府的标志,多用于表彰功绩、振奋士气等。

课文《烽火台》:“挂了旌旗十里长,点了烽火万里明。

”5. 丹顶鹤(dān dǐng hè):中国特有的大型鸟类之一,体态优美,被誉为孔雀之冠。

课文《大漠孤烟直》:“长空雁叫霜晨月,霜重鸿飞南飞绝,征蓬出汉塞,剑外忽传收蓟北。

”6. 车马(chē mǎ):古代出行方式,多指马车出行。

课文《上学不迟到》:“披红挂彩进校门,门前车马半挡住。

”7. 雨帘(yǔ lián):古代屏风的一种,用于遮挡雨水。

课文《下雨了》:“我看见外面的小路,因为雨水太大,雨帘一样下来了。

”8. 远眺(yuǎn tiào):远距离看,远望。

课文《方向》:“远眺天地远,人间园林线。

”9. 芦苇(lú wěi):多年生草本植物,生于池塘、沼泽等潮湿地区。

课文《小燕子》:“芦苇深处藏身,小燕子显出身形。

”10. 猪崽(zhū zǎi):小猪。

课文《过堂》:“两只大脚猪崽在那里嘻嘻哈哈地玩耍。

”11. 驿站(yì zhàn):古代官方邮站,为官府或民间提供驿马等服务。

课文《小七连》:“一段长路,历尽艰辛,中途奔驰,路过驿站。

”12. 兵乓球(bīng pān g qiú):乒乓球。

课文《小球员》:“谁说女孩打乒乓球不行,我就喜欢在球场上活蹦乱跳。

六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笔记

六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笔记

六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笔记- 字词解释。

- 弈:下棋。

- 通国:全国。

- 善弈者:擅长下棋的人。

- 使:让。

- 诲:教导。

-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之”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 鸿鹄:天鹅。

- 援:引,拉。

- 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 俱学:一起学习。

- 弗若:不如。

- 为:因为。

- 句子翻译。

-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 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

-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 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

-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 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但是不如他啊。

-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 主题思想。

- 通过讲述弈秋教两个人下棋,一个人专心致志,另一个人三心二意,最终学习效果截然不同的故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 字词解释。

- 辩斗:辩论,争论。

- 以:认为。

- 去:离。

- 日中:正午。

- 及:到。

- 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

- 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

汤,热水。

- 决:判断。

- 孰:谁。

- 句子翻译。

-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 孔子到东方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便问是什么原因。

-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而到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到中午的时候离人近些。

-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等到正午就小得像一个盘子,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等到中午的时候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 孔子不能决也。

六年级语文文言文实词整理

六年级语文文言文实词整理

文学常识
1、《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是一部儒家经典之作。

核心思想为“仁”。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说的创始人,世称“至圣”。

3、《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和思想的书,由孟子和其弟子共同编撰而成,也是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

4、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个儒家学派的重人物,世称“亚圣”。

他的学说和孔子的学说合成为“孔孟之道”。

5、《吕氏春秋》是战国时期的吕不韦组织门客编撰的,又名《吕览》。

该书集中集体的智慧,杂取诸子各家长处,因此被称为“杂家”。

6、《晏子春秋》是记载了晏子思想言行的一部书。

晏子,名婴,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

7、《说苑》是西汉刘向撰写的,该书阐明了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

刘向,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和文学家,被称为“目录学之祖”。

8、中国四大名著:
《西游记》吴承恩(明)
《水浒传》施耐庵(明)
《三国演义》罗贯中(明)
《红楼梦》曹雪芹(清)
9、唐诗精华:
李白,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岑参,唐代边塞诗代表人物,与“高适”齐名。

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二则生字组词

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二则生字组词

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二则生字组词
1. 弈:下棋。

组词:对弈(比喻双方进行争斗或比赛)。

2. 诲:教诲。

组词:教诲、诲人不倦(教导别人不知疲倦)。

3. 趣:通“趋”,往、赴、趋向。

组词:相趣(互相趋赶)。

4. 盘:盛放物品的扁平底器具。

组词:盘盂(盛物的器皿)。

5. 斐:有文采的样子。

组词:斐然(有文采的样子)、斐尔(优美、雅致的样子)。

6. 诏:皇帝下达的命令、指示或诏书。

组词:诏书、遗诏。

7. 鉴:镜子。

组词:鉴戒(借事物给自己提供经验教训)、鉴别(辨别事物的真伪)。

8. 窥: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

组词:窥探(暗中察看)、窥测(暗中观察测定)。

9. 孰:谁,哪个。

组词:孰轻孰重(比较两事物的轻重得失)。

10. 疾:疾病。

组词:疾恶如仇(憎恨坏人坏事就像憎恨仇敌一样)、疾风知劲草(在猛烈的大风中,只有坚韧的草才不会被吹倒)。

11. 益:好处。

组词:益处、益匪浅(收获不小,有很大的收获,谓受到很大的益处)。

12. 诣:造访、拜访。

组词:造诣(学问、技艺等所达到的水平)。

13. 乃:于是,就。

组词:乃始、乃今(于是就)、方乃(才)、乃若(至于)。

14. 谢:道歉。

组词:谢罪、谢恩。

15. 稍:逐渐,渐渐。

组词:稍后、稍许。

六下文言文二则笔记

六下文言文二则笔记

六下文言文二则笔记一、原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二、字词解释。

1. 弈:下棋。

2. 通国:全国。

3. 善弈者:擅长下棋的人。

4. 诲:教导。

5.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惟……之为……”是一种宾语前置的句式,正常语序为“惟听弈秋”。

6. 鸿鹄:天鹅、大雁一类的鸟。

7. 援:引,拉。

8. 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9. 之。

- “通国之善弈者也”中的“之”,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 “一人虽听之”中的“之”,代词,指弈秋的教导。

- “思援弓缴而射之”中的“之”,代词,指鸿鹄。

- “虽与之俱学”中的“之”,代词,指专心致志学习的那个人。

10. 弗若:不如。

11. 为:因为。

12. 其。

- “其一人专心致志”中的“其”,其中。

- “为是其智弗若与”中的“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三、句子翻译。

1.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2.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 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

3.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 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搭箭去射它。

4.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 虽然他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

5.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四、主题思想。

这篇文言文通过弈秋教两个人下棋,一个人专心致志,另一个人三心二意,最终学习效果截然不同的故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一、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六年级语文下册笔记

六年级语文下册笔记

六年级语文下册笔记- 字词解释。

- 弈:下棋。

- 通国:全国。

- 善弈者:擅长下棋的人。

- 使:让。

- 诲:教导。

-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惟……为……”是一种固定句式,相当于“只……”。

- 鸿鹄:天鹅。

- 援:引,拉。

- 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 俱学:一起学习。

- 弗若之矣:不如他(前一个人)了。

“弗若”是“不如”的意思。

- 为:因为。

- 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 主题思想。

- 这篇文言文通过讲述弈秋教两个人下棋,一个人专心致志,另一个人三心二意,最终学习效果截然不同的故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 字词解释。

- 辩斗:辩论,争论。

- 以:认为。

- 去:离。

- 日中:正午。

- 及:到。

- 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

沧沧,寒冷的意思。

- 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

汤,热水。

- 决:判断。

- 孰:谁。

- 汝:你。

- 主题思想。

- 本文通过两小儿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以及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同时也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

1. 重点字词。

- 确乎:的确。

- 空虚:里面没有什么实在的东西;不充实。

- 涔涔:形容汗、泪、水等不断地流下。

- 潸潸:形容流泪不止。

- 挪移:挪动;移动。

- 凝然:坚定的样子。

- 遮挽:遮挡,挽留。

- 伶伶俐俐:聪明;灵活。

这里指时间流逝得轻快敏捷。

2. 写作特色。

- 运用了排比(如“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设问(如“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感慨。

3. 主题思想。

- 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同时也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光阴。

1. 内容概括。

六年级语文下常用文言字词归纳总结

六年级语文下常用文言字词归纳总结

六年级语文下常用文言字词归纳总结第一部分:通假字(课内)1.畔:通“叛”,背叛。

出自“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天时不如地利》2.曷:通“何”,什么。

出自“缚者曷为者也”。

3.熙:同“嬉”,戏弄。

“圣人非所与熙”。

《橘逾淮为枳》4.附:通“跗”,脚背。

出自“螳螂委身曲附”。

《螳螂捕蝉》5.傍:通“旁”,旁边。

出自“而不知黄雀在其傍”。

《螳螂捕蝉》6.说:通“悦”,喜悦、高兴。

出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八则>》7.知:通“智”,聪明。

出自“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课外)1.坐:通“座”,座位。

2. 反:通“返”,返回。

3. 强:通“僵”,僵硬。

第二部分:常用字词1.时习:时,按时;习,实习、温习。

“学而时习之”《论语<八则>》。

2.愠:怨恨,生气。

“人不知而不语愠”《论语<八则>》。

3.好:①hào 喜好,爱好,“知之者不如好知者”《论语<八则>》。

②hǎo 友好从:①跟随。

“择其善者而从之”②顺从,听从。

“妻从之”《邓攸弃儿保侄》4.尝①曾经,“吾尝终日不食”,《论语<八则>》。

②品尝。

5.凋:凋谢。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八则>》。

6.寝:睡。

7.城①城墙,“三里之城”《天时不如地利》。

②城市8.环:围。

《天时不如地利》9.夫:发语词《天时不如地利》10.故:①因此、所以,“故君子又不战”《天时不如地利》;②原因、缘故11.固:①本来,“齐人固善盗乎”《橘逾淮为枳》;②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天时不如地利》12.方①正在、正要、将要。

“见人方引婴投江”。

《吕氏春秋二则》13.引:牵,拉。

“见人方引婴投江”。

《吕氏春秋二则》14.遽:jù①就、遂。

“其子岂遽善游哉”。

《吕氏春秋二则》②急忙、快。

“遽契其舟”。

《吕氏春秋二则》15.任:处理。

“以此任物”。

《吕氏春秋二则》16.涉:渡。

六年级下册语文必备之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古今异义+常见文言虚词+文翻译)

六年级下册语文必备之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古今异义+常见文言虚词+文翻译)

六年级下册语文必备之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古今异义+常见文言虚词+文翻译)通假字0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通“悦”,愉快、高兴。

02、女知之乎?(《论语十则》)“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0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知”通“智”,智慧。

0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0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郑人买履》)“坐”通“座”,座位。

06、出门看火伴。

(《木兰诗》)“火”通“伙”,伙伴。

07、才美不外见。

(《马说》)“见”通“现”,出现。

08、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0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偏”通“遍”,遍及、普遍。

10、一切乌有。

(《山市》)“乌”通“无”,没有。

古今异义1、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

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3、穷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4、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5、布衣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出师表》)6、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7、开张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句:诚宜开张圣听。

(《出师表》)8、涕古义:泪。

今义:鼻涕。

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 9、兵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例句:兵甲已足。

(《出师表》)10、池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

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孟子>二章》)11、走古义:“跑”的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常用文言字词总结
第一部分:
通假字(课内)
1.畔:通“叛”,背叛。

出自“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天时不如地利》
2.曷:通“何”,什么。

出自“缚者曷为者也”。

3.熙:同“嬉”,戏弄。

“圣人非所与熙”。

《橘逾淮为枳》
4.附:通“跗”,脚背。

出自“螳螂委身曲附”。

《螳螂捕蝉》
5.傍:通“旁”,旁边。

出自“而不知黄雀在其傍”。

《螳螂捕蝉》
6.说:通“悦”,喜悦、高兴。

出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八则>》
7.知:通“智”,聪明。

出自“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课外)
1.坐:通“座”,座位。

2. 反:通“返”,返回。

3. 强:通“僵”,僵硬。

第二部分:常用字词
1.时习:时,按时;习,实习、温习。

“学而时习之”《论语<八则>》。

2.愠:怨恨,生气。

“人不知而不语愠”《论语<八则>》。

3.好:①hào 喜好,爱好,“知之者不如好知者”《论语<八则>》。

②hǎo 友好
从:①跟随。

“择其善者而从之”②顺从,听从。

“妻从之”《邓攸弃儿保侄》
4.尝①曾经,“吾尝终日不食”,《论语<八则>》。

②品尝。

5.凋:凋谢。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八则>》。

6.寝:睡。

7.城①城墙,“三里之城”《天时不如地利》。

②城市
8.环:围。

《天时不如地利》
9.夫:发语词《天时不如地利》
10.故:①因此、所以,“故君子又不战”《天时不如地利》;②原因、缘故
11.固:①本来,“齐人固善盗乎”《橘逾淮为枳》;②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天时不如地利》
12.方①正在、正要、将要。

“见人方引婴投江”。

《吕氏春秋二则》
13.引:牵,拉。

“见人方引婴投江”。

《吕氏春秋二则》
14.遽:jù
①就、遂。

“其子岂遽善游哉”。

《吕氏春秋二则》
②急忙、快。

“遽契其舟”。

《吕氏春秋二则》
15.任:处理。

“以此任物”。

《吕氏春秋二则》
16.涉:渡。

“楚人有涉江者”《吕氏春秋二则》
17.坐:犯……罪。

“坐盗”《橘逾淮为枳》
18.诣:拜访、谒见。

“吏二缚一人诣王”《橘逾淮为枳》。

19.病:①辱,“寡人反取病焉”②病:很严重的疾病
20.欲:想要务:必须,一定。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

《螳螂捕蝉》
21.顾:回头看“不顾其后患”《螳螂捕蝉》
课外积累
1.亡:①逃亡②丢失③灭亡④死,去世
2.卒:①终②死,去世
3.啖:吃
4.或:①有人②有时
5.善:擅长,善于
6.少:①小时候②通“稍”稍微③与“多”相对
7.雨:名词“雨水”;动词“下雨”。

8.衣:名词“衣服”;动词“穿”。

9:徐:慢慢地,缓慢
10.遂:于是
11.诘:责问,追问
12.走:跑
13.生:生长,长到
14.及:①到②趁着
15.负:背
16.益:①好处;②更加
17.得:①得到;②能够
18.苟:①如果;②随便,马虎
19.食:①吃②给……吃
20.适:①到②正值,恰好③娶,嫁
第三部分:古今异义字
1.池: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2.兵:古义“武器”;今义“士兵”。

3.去:古义“离开”;今义“到……”
4.亲戚:古义“族内族外的亲人”;今义“族内亲人”。

词义缩小。

5.其实:古义“它的果实”,今义“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连词。

6.妻子:古义“妻子和孩子,今义“老婆”。

第四部分:常用虚词
1.之:
①动词,到“寡助之至”;②代词,代指某事某物某人“环而攻之而不胜”;
③结构助词,“的”“三里之城”
2.而:
①连词,表示顺接,可不翻译。

“学而时习之”、“过王而行”
②连词,表示逆接,“但是、却”。

“人不知而不愠”、“舟已行矣,而剑不行”“环而攻之而不胜”,第一个“而”不翻译,第二个“而”翻译“但是、却”
3.是:代词,代指某人某事某物,常翻译成“这”。

第五部分:诗歌中重点文言词
1.乃:就,“当春乃发生”;
2.潜:悄悄地,“随风潜入夜”;
3.野径:田野间小路,“野径云俱黑”;
4.足:满足,“最爱湖东行不足”
5.郭:外墙,“水村山郭酒旗风”;
6.乡关:家乡,“日暮乡关何处是”;
7.瞑:日落,夜晚。

“山居秋暝“;8.留:居,“王孙自可留“;
9.将:和,“暂伴月将影”;10.徒:徒然,白白地,“影徒随我身”。

第六部分:文言常识
1. 君子:古代对贵族男子的通称。

又泛指有道德的人,可以翻译成“您”。

2. 卿:古代尊称,古时使用较广。

可翻译成“您”。

3. 君、子:对对方的尊称。

可翻译成“您”。

4.鄙人:古人称呼自己的谦词。

在文言文可翻译成“我”。

6臣:古代作官的在皇族面前的自称。

在文言文可翻译成“我”。

6孤、朕、寡人:古代皇帝自称,在文言文可翻译成“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