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在excel中进行数据计算第二课时1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在Excel中进行数据计算

——第二课时使用函数计算

一、案例背景信息

1.模块(或章节):八年级(下)第五节在Execl中进行数据计算第二课时

2.年级:八年级

3.所用教材版本:宁夏教育厅教研室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知道只有对同一类型的数据教育进行求和

2、知道SUM、AVERAGE、MAX 、MIN 这四个函数的作用

技能目标:1、学会用SUM、AVERAGE、MAX 、MIN四个函数进行计算

2、学会用Delete键删除公式

情感目标:让学生亲身体验EXCEL强大的运算功能,通过系统学习,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敢于动手、自主探究能力,和不断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二)内容分析:课程标准规定,第五节主要是利用Excel提供的各种公式和函数,完成对工作表中数据的统计分析,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数据越来越多,对处理数据的速度和精度要求也越来越高。计算机成为最有效的数据处理工具。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如何在工作表利用公式进行数据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学会如何在Excel中进行数据计算,使学生对数据处理有个感

性认识。这部分内容在整册课本中是重点也是难点。在本课时中,主要介绍了求和函数SUM、求平均值函数AVERAGE,在巩固练习中又提到了最大值函数MAX、最小值函数MIN,这部分内容相对初中学生的知识水平来说比较复杂。我认为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四个函数的基本使用方法上,而难点则应该放在用函数进行计算时在编辑栏或“函数参数”对话框中进行单元格区域的修改。例好学生在计算三科总分和七科总分时,总是不注意单元格区域的范围,往往事倍功半。

(三)学生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同时又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前面课程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在工作表中利用公式算总分、平均分的基本操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学会如何在Excel中使用函数进行数据计算,使学生对数据处理有个感性认识。

(四)教学策略设计

1.教学方法设计:

(1)、自学法

对于内容比较简单,并且教材有明确答案的知识点,采用自学法,既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实例演示法与讲授法相结合

为了使学生更快、更容易地学好本节课的内容,我特别设计了几个有针对性的、能够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实例。通过一边讲解教学内容,一边完成相应的课堂实例的操作演示,这样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直观的印象,让学生更快、更容易地掌握新知识。

(3)、提问法与启发引导相结合

在完成实例的过程中,我会通过“提出疑问”逐步引导学生,让学生一起参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从而逐渐提高学生自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一种积极面对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2.关于教学流程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思路:

3.学生上机操作安排和教师应用媒体的情况

(1)学生上机操作的任务:1、七科总分2、各科平均分的计算3、统计总进球数、平均进球数;5、统计最多进球数和最少进球数;

教师应注意:1、对反应慢操作能力弱的同学对四个函数的基本使用方法的指导;2、对部分学生在单元格区域的修改方面给予巡视指导。

(2)教师计划使用:远致多媒体教学软件、使用POWERPOINT课件、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光盘素材

三、教与学的实际过程描述

1.教与学的过程描述

2.关键环节提炼

(1)创设情景:期中考试结束了,初一(5)班的班主任想利用Excel尽快将各个学生的总分计算出来,哪位同学们能帮助这位老师用简单的方法快速完成这项工作?通过远致多媒体教学软件展示实例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使他们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

(2)展示课件:通过Powerpoint课件呈现本课时教学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同时直观呈现函数的一般表达式,让学生知道函数参数就是单元格或单元格区域。

(3)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完成“做一做”,及时阅读“金钥匙”、“小博士”,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教师通过学生演示及时总结,然后完善练习,关注每一位学生,让他们掌握基础知识,学会基本技能。

(4)提问、演示:通过实例展示,及时提问达到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对话。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开设的,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之间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想、经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不断丰富着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共同提高,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以下是对本节课的总结与反思:

反思一:关于课前准备的反思

(一)在备课时,我首先对本节课的知识难易度进行了分析,也对学生前面两节学过的知识进行了总结,从而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并在教学设计上做了精心

的准备。

(二)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本节课是在学习掌握了公式计算的基础上学习函数运算,重难点是要掌握如何使用函数向导找到所需函数,选择正确的计算区域得出结果,这里教师以SUM函数为例讲解,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引,后面的A VERAGE函数、MAX函数、MIN函数使用任务驱动法,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来完成,这就要求课件制作简单明了,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理解函数的一般表达形式。同时引起学生注意,学生才能在操作时事半功倍,提高学习效率。

(三)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实例及时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演示展示自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反思二:关于教学实践中的反思

(一)信息技术课是学生感兴趣的课,也是学生认为放松的课,那么如何使同学们在放松中学习知识,又在学习过程中放松精神,就是教师应该考虑的关键问题了。我个人认为教师首先要有一种饱满的激情,用你的激情去激发学生,感染学生,同时课堂上的举例练习应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

(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任务的提出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本节课先要求学生求出初一(5)班学生的三科总分,这时有的学生用上节课的公式,有的学生用“求和按钮”,这时教师让学生演示如何使用“求和按钮”让学生学会使用“求和按钮”。然后教师及时总结求和的三种方法,展示课件,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任务,教师演示使用SUM函数求三科总分,强调在编辑栏修改数值区域,即语文、英语、数学在计算范围内,而其它学科则不在范围内。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计算区域应如何选择。

(三)学生在学会了SUM函数后,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A VERAGE、MAX、MIN,教师及时的给予指导,通过这一环节的动手实践,避免了教师演示,学生被动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反思三:关于教学行为的反思

(一)教师是整节课的穿针引线者,而本节课我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有一定欠缺,没能够即时将学生遇到的问题解答:如在使用MAX、MIN函数进行数据计算时,数据范围的选择只是将问题提出了,虽然学生解决了,但是教师应在总结时将这一知识点讲解一下,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二)教师决定着一堂课的学习氛围,本节课由于是公开课,个人与学生都略带紧张情绪,教师没有体现足够的激情,学生便没能活跃起来,致使课堂稍显沉闷,没有活力,教师应适时地调节课堂氛围,实现良好的师生互动,使学生轻松自主学习。

五、教学资源和参考资料

1.参考资料:宁夏教育厅教研室《信息技术教师参考书》

2.本课用到的网络资源及其网址:

/s?tn=sitehao123&ie=gb2312&bs=%D4%DA%A1%B6Excel%D6%D0%BD %F8%D0%D0%CA%FD%BE%DD%BC%C6%CB%E3%A1%B7%BD%CC%D1%A7%B7%B4%CB%BC&sr=&z=&cl=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