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专业文献综述范本

合集下载

经济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经济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经济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绪论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学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深入了解经济学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本文将就相关研究方向进行文献综述。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梳理和分析相关文献,总结当前经济学研究的发展轨迹,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一、宏观经济学研究文献综述1. 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进展本部分主要综述了宏观经济政策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

针对不同经济体制和经济周期,各国在经济政策方面的实践和研究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新理论和实证结果。

2.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文献综述本部分回顾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历程,并对其主要研究成果进行分析。

从投资、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等方面探讨了经济增长的基本原因和动力,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新方向。

二、微观经济学研究文献综述1.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的文献综述本部分探讨了市场失灵的原因和后果,并综述了政府干预在制度设计、市场监管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进一步分析了政府干预的效果和限制,并对当前研究热点进行了展望。

2. 行为经济学的文献综述本部分回顾了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和理论基础,并综述了行为经济学在市场行为、决策行为、劳动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

同时,分析了行为经济学的局限性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三、发展经济学研究文献综述1. 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本部分总结了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主要研究方法,并综述了发展经济学在贫困陷阱、收入分配、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同时,指出了该领域仍然存在的问题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2.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文献综述本部分就城市化进程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文献综述。

从人口流动、产业结构、城市规划等方面,综合分析了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环境影响和社会福利的影响,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结论通过本次文献综述,我们对经济学领域的研究进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是当前研究的重点领域,各自对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经管类文献综述范文1

经管类文献综述范文1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对策分析的文献综述一、县域经济及其特点(一)县域经济我国县制发展历史悠久我国从春秋时期就开始设立县,秦王朝就推行郡县制,在郡下设县。

此后,基本上历朝历代都有县制的行政区划并一直延续至今,且发挥着重要的行政功能与经济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地方行政区划制度重新作了统一的调整,县隶属于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自治州或地级市。

而“县域经济”的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才出现,所谓县域经济,就是以具有独立规划和财政职能的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系统。

简单地说,县域经济就是以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二)我国县域经济的特点1.区域性。

它是在县级行政区划的地域和空间内统筹安排经济社会资源而形成的开放且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2.农村性。

农村在县域内占据着绝大部分地域,农业和农村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农民在县域内的居民中占据着绝大多数。

3.系统性。

它是一个综合性经济体系,经济活动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和分配各个环节4.以市场为导向。

县域经济具有开放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同时还要接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

4.差异性。

县域经济的差异性以及县域社会差异性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总之,县域经济发展的主题和方向是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与现代化。

2002年,党的十六大第一次使用了“县域经济”的概念并发出了“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但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以及历史原因,导致了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巨大差异。

表现在:第一,县域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第二,发达县域经济(全国百强县)与全国平均水平之间的差异;第三,县域经济与中心城区的差异;第四,各县域经济的自身差异。

经济学的文献综述

经济学的文献综述

经济学的文献综述本文旨在对经济学领域的文献进行综述,总结其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涉及到资源的配置和管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在过去几十年里,经济学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对理解经济现象和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文献综述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系统的运行和演变,包括国民经济的总体规模、增长率、通货膨胀、就业水平等因素。

近年来,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聚焦于经济增长理论、宏观政策的效果和稳定性、金融市场的波动等方面。

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和市场的运行,关注供求关系、价格决定、市场竞争等问题。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于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和效率分配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企业和个体决策提供了理论基础。

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关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减贫问题,研究如何促进经济发展、减少贫困和不平等。

该领域的研究涉及到农村发展、城市化、教育和医疗等方面,为发展中国家制定有效的发展战略提供了理论指导。

产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研究不同产业的组织结构、市场竞争和创新动力,关注如何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创造经济增长。

近年来,产业经济学的研究重点包括新兴产业的发展、科技创新和产业政策等方面。

综上所述,经济学领域的文献综述涵盖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内容。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经济学研究也在不断深化和拓展。

未来的研究将继续聚焦于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和国际经济合作等重要议题,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经济学术论文文献综述

经济学术论文文献综述

经济学术论文文献综述城市社区经济是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产物。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经济学术论文文献综述,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经济学术论文文献综述篇一浅议经济类畅销书的打造摘要:本文通过对近年来经济类畅销书的概况描述,总结了经济类畅销书的特征,并从市场调研、内容提供、细节设计、营销推广等四方面讨论了经济类畅销书的打造。

关键词:经济类畅销书;概况;特征;打造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2目前对畅销书比较认可的概念是,畅销书是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实用价值、市场价值切中时尚热点、社会热点,形成社会话题,以线性读者群体为目标市场的适销对路的图书产品。

近几年,在经济类图书中《货币战争》、《郎咸平说:我们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金融的逻辑》、《时寒冰说:欧债真相警示中国》等广受读者关注,成为名副其实的畅销书。

一、近年来经济类畅销书概况2008年,以雷曼兄弟宣布破产为标志,一场始自美国的金融危机拉开序幕。

随后,这场金融危机迅速席卷全球并演变为全球性经济危机,中国经济作为世界经济的一部分,自然被卷入其中。

这一巨大事件,必然在出版行业有所体现,探析危机原因、预测经济走向类的图书迅速走红,越来越多的关于经济危机解读以及国人应对之策的选题应运而生。

“金融”和“经济理论”类通俗读物成为畅销书中的亮点,“货币战争”系列、“郎咸平说”系列、“时寒冰说”系列等一批图书为广大读者所熟知。

二、经济类畅销书的特征任何一本图书受到追捧,必然有它的原因。

尤其是经济类畅销书,特征更是鲜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与社会热点高度契合经济类畅销书,尤其是近几年的经济类通俗读物,大都建立在将要成为热点或正在“热”的事物上。

随着国人整体素质的提升,越来越多的读者把自身的生存发展放在更大的环境中考量,并愈发关注世界经济形势、国家命运前途以及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类经济现象。

经济学专业文献综述范文

经济学专业文献综述范文

经济学专业文献综述范文标题:现代经济学中的市场失灵问题综述引言:一、市场失灵的定义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资源分配中发生的偏差,也可以被理解为市场在实现效率时所出现的失败。

有学者将市场失灵分为两类:一类是外部性失灵,即由于外部性或社会成本无法内部化而导致市场无法正常运作;另一类是信息不对称失灵,即市场参与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而导致市场无法实现有效资源配置。

市场失灵的定义不仅涵盖了资源分配中的不公平问题,也反映了市场运行机制上的缺陷。

二、市场失灵的原因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包括外部性、公共物品、不完全竞争、信息不对称等。

外部性是指产业活动对第三方造成的外界影响,例如企业污染环境给周围居民带来健康风险,这种外部成本无法被企业内部化,导致市场无法实现资源的正确配置。

公共物品是指具有不排斥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或服务,例如国防安全、道路和桥梁等,市场存在公共物品也会导致市场失灵。

不完全竞争是指市场上存在垄断、寡头和垄断竞争等情况,这些情况会导致不完全竞争市场中价格高于边际成本,从而影响效率。

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参与者之间对一些重要信息的掌握不平等,导致市场无法实现有效资源配置。

三、市场失灵的对策针对市场失灵问题,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解决。

一是外部性失灵问题,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环境法规和政策来约束企业的污染行为,减少外部成本。

二是公共物品失灵问题,政府可以提供公共物品,或通过纳税等方式筹集资源来提供公共物品。

三是不完全竞争失灵问题,政府可以通过打破垄断、监管市场等手段来促进竞争。

四是信息不对称失灵问题,政府可以提供信息公开服务,改善市场的透明度,促进信息的分享和流通。

结论:市场失灵是现代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其定义、原因以及对策等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市场失灵问题的相关文献,强调了市场失灵的定义、原因和对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市场失灵问题提供了参考。

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学年论文参考模板(文献综述)

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学年论文参考模板(文献综述)

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学年论文参考模板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学年论文论文题目学生姓名专业班级指导老师职称年月日中国收入差距与劳动力流动关系研究综述(二号,黑体,加粗,居中)(空一行)[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出现了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与劳动力流动规模不断扩大并存的现象,研究者们就此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本文综述了中国的收入差距、劳动力流动,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相关经济学研究,主要关注了以下五个方面:(1)收入差距的现象及原因;(2)劳动力流动的规模与特征;(3)收入差距与劳动力流动的关系;(4)相关对策建议;(5)研究的困难及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五号,宋体,行间距18磅,200字左右)[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劳动力流动(五号,宋体,每个关键词中间用分号连接,3-5个关键词)(下空2行)1 引言(一级标题,小二号,黑体,左顶格,单倍行距,段前段后各0.5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劳动力流动问题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现象,劳动力流动也呈现空前的规模。

与此同时,中国的收入差距也日趋严重,并且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已成为中国经济协调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障碍,令人担忧。

理论上说,劳动力流动会缩小收入差距,但事实并非如此。

这种与理论相悖的现象并不是中国独有的,许多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有过类似经历。

但是,与这些国家相比,中国又有其特殊性。

那么,中国的收入差距与劳动力流动的特殊性是什么;收入差距与劳动力流动之间的关系如何;为什么劳动力流动没有缩小收入差距;劳动力流动能否以及在什么条件下才能缩小收入差距。

围绕这些问题,学者们进行了不断的探讨。

本文就近年来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①以期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这些问题。

(小四号,宋体,段首左边缩进2个汉字字符,行间距20磅)本部分写作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首先要说明写作的目的,定义综述主题、问题和研究领域。

(2)指出有关综述主题已发表文献的总体趋势,阐述有关概念的定义。

经管类文献综述

经管类文献综述

经管类文献综述摘要:一、引言1.文献综述背景介绍2.文献综述目的与意义二、文献综述方法1.文献检索策略2.文献筛选标准3.文献分类与分析方法三、文献综述内容1.经管类研究主题概述2.各类研究方法的运用与优缺点3.重要研究成果与观点梳理4.研究趋势与展望四、文献综述总结1.研究成果总结2.研究方法与技术的创新与不足3.对未来研究的启示与建议正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管理领域的研究日益受到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为了系统梳理近年来经管类研究成果,本文选取了相关领域具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综述。

本文的目的是对现有研究进行全面分析,挖掘研究规律,为今后经济管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二、文献综述方法本文采用文献检索软件对国内外学术期刊进行检索,以获取近年来经管类研究成果。

在文献筛选过程中,本文遵循以下标准:一是发表时间在近年来的文献;二是研究主题与经济管理领域密切相关;三是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影响力。

对筛选出的文献,本文按照研究方法、主题和观点进行分类,并进行深入分析。

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比较分析法、归纳法、实证分析法等。

三、文献综述内容1.经管类研究主题概述近年来,经管类研究主题涵盖了众多领域,如企业战略、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

在这些领域中,研究者们关注的核心问题包括企业竞争力、创新能力、市场营销策略、财务风险管理等。

2.各类研究方法的运用与优缺点在经管类研究中,研究者们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如理论分析、实证研究、案例研究等。

各种研究方法各有优缺点。

理论分析法能够系统阐述理论体系,但易陷入空泛;实证研究法能够揭示现象与规律,但数据收集和分析难度较大;案例研究法能够深入剖析单个对象,但普遍性受限。

3.重要研究成果与观点梳理在文献综述中,本文梳理了近年来经管类研究的重要成果与观点。

如企业在竞争环境中如何制定合适的战略、市场营销策略如何影响企业绩效、财务风险管理如何提升企业价值等。

这些研究成果为我国经济管理实践提供了有益借鉴。

文献综述(15篇经济类中外文)

文献综述(15篇经济类中外文)

⽂献综述(15篇经济类中外⽂)国际经济形势特点与中国外向型模式转变张燕⽣、国家发展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前⾔2008年得⾦融危机对世界不同的经济体产⽣了不同的影响,因此引发了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主要国家对全球经济均衡⾏问题的思考以及采取的应对措施,但是主要经济体对承担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责任存在很⼤分歧。

对世界经济形势的研究有助于我国抓住机遇,深化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正⽂⼀、国际⾦融危机影响的严重性和复苏的曲折性超出预期从美国的“⽹络泡沫”“⾦融与楼市泡沫”的形成与破灭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加剧,以及主要经济体国家对引发经济失衡责任的推诿和对⾦融监管的缺失。

如美国在承担全球经济失衡调整代价和全球治理责任⽅⾯企图想把代价对外转嫁,如责难中国的制度和产业政策,控诉中国倾销和政府对汇率的操纵等等,这些因素都导致了经济复苏⾯临着严峻的考验。

西⽅国家多想尽快的⾛出经济的低迷期,也提出了⼀些具体的措施,如奥巴马要为美国社会在未来5年内创造出200万个新的⼯作岗位和提出了”再⼯业化“的⼝号等等,但是其⾯临着⾼失业率、主权债务⾼筑和严重的内需不⾜以及近⼏年在技术专利申请领域增长率下跌了20%左右,同时随着国内的经济刺激政策的到期,都会使得这些措施举步维艰。

总的来说全球经济现状不容乐观,西⽅主要经济⼤国没有很好的监管⾦融市场,由于其奉⾏的⾃由市场和⾃有竞争,缺少政府的宏观调控,是经济危机产⽣的重要因素。

⼆、2010 年下半年的出⼝形势和引资环境由于⾦融危机的影响导致全球市场的需求减少,加之⼈民币汇率的提⾼,势必会使得我国的对外出⼝降低,挑战与机遇并存,此时也是贸易增长⽅式转变的契机,中国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得中国从⾦融危机中较早的⾛出,国内投资环境良好,但很多投资商从原来的制造业转向房地产业和服务业等。

三、关于我国外向型模式转变的建议中国现在是世界的制造⼯⼚,对外贸易的顺差很多是由处于全球供应链低附加值的环节创造的,因此要强调中国制造,创造⾃⼰的品牌和拥有核⼼竞争⼒,多制造和出⼝⾼附加值的产品。

经济学专业文献综述

经济学专业文献综述

经济学专业文献综述第一篇:经济学专业文献综述文献综述范文之一关于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的建立一、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发达国家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相对比较完善,许多学者对于强制责任保险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内容扩展到了很多领域,Michael Hoel 和T or Iversen(2002)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对强制保险和非强制保险下人们的行为差异进行研究,得出了在某些领域实施强制责任保险的必要性。

William R Johnson(1977)对强制保险下的逆选择问题进行了研究,他认为科学合理的强制保险制度可以实现帕累托改进,提高经济效率。

Adam Whitmore(2000)建议将强制保险制度引入环境保护中,实行环境责任强制保险,以化解因为环境污染而造成的气候改变的风险。

国外学者也从多个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制度进行了研究,Michael G.Faure LL.M(Netherlands)(2004)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进行了研究。

他在研究中阐述了目前国际学术界对现行强制责任保险的两个方面的争论,一是强制责任保险政策的制定者制定相关法律和规定时是否经过了深思熟虑,二是一个完全竞争的保险市场能够根据相关的法律政策提供相应的保险产品。

在他看来,这些争论表明了现在强制责任保险发展的一个趋势:即从强制第三者责任保险向强制第一责任保险转变。

Michael(2004)教授认为当市场失灵时,对市场给予一定的干涉是必要的,可以增加整个社会的福利。

在此基础上他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的功能、运行条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另外还对强制责任保险运行中存在的道德风险、逆选择等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Paul Bou-Habi(University of Essex)(2006)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的作用作了阐述。

他认为,适当的强制责任保险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他不赞同“家长式的强制保险”,而是提倡“非家长式”的强制保险(NPCI),只有这样才能让强制责任保险的实施走出困境。

经济学专业文献综述范文 15600字

经济学专业文献综述范文 15600字

三一文库()〔经济学专业文献综述范文 15600字〕文献综述范文之一关于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的建立一、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发达国家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相对比较完善,许多学者对于强制责任保险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内容扩展到了很多领域, Mical ol 和or Ivrs(2002)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对强制保险和非强制保险下人们的行为差异进行研究,得出了在某些领域实施强制责任保险的必要性。

illiam R Joso (1977)对强制保险下的逆选择问题进行了研究,他认为科学合理的强制保险制度可以实现帕累托改进,提高经济效率。

Adam imor(2000)建议将强制保险制度引入环境保护中,实行环境责任强制保险,以化解因为环境污染而造成的气候改变的风险。

国外学者也从多个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制度进行了研究,Mical G. aur LL.M(rlads)(2004)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进行了研究。

他在研究中阐述了目前国际学术界对现行强制责任保险的两个方面的争论,一是强制责任保险政策的制定者制定相关法律和规定时是否经过了深思熟虑,二是一个完全竞争的保险市场能够根据相关的法律政策提供相应的保险产品。

在他看来,这些争论表明了现在强制责任保险发展的一个趋势:即从强制第三者责任保险向强制第一责任保险转变。

Mical(2004)教授认为当市场失灵时,对市场给予一定的干涉是必要的,可以增加整个社会的福利。

在此基础上他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的功能、运行条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另外还对强制责任保险运行中存在的道德风险、逆选择等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Paul Bou-abi(Uivrsiy o ssx)(2006)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的作用作了阐述。

他认为,适当的强制责任保险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他不赞同“家长式的强制保险”,而是提倡“非家长式”的强制保险(PCI),只有这样才能让强制责任保险的实施走出困境。

经济类文献综述范文经济类文献综述

经济类文献综述范文经济类文献综述

经济类文献综述范文经济类文献综述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摘要]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研究两个角度出发,对近年来国内外诸多学者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关关系研究的文章进行了归纳和总结,综述过程中笔者给出了适当的述评,并在文章末尾提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金融发展经济增长文献综述当前的中国出现了一种奇特的宏观经济景观:一方面是货币过量供应,流动性泛滥,一些商业银行因为存差过大而发愁;另一方面是企业借钱难、筹资难,许多很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因为资金不足而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吴敬琏,xx)。

他认为问题症结在于,由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机构组成的金融体系发展严重滞后,使富裕的资金无法流入最有效率的产业和企业,资金流通不畅的必然会阻碍经济的发展。

综观各个发达国家,几乎毫无例外的拥有发达的金融市场,而且似乎经济程度与金融市场的深度、广度也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究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怎样的一种关系呢?关于这个问题,国内外的诸多学者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综述1912年,Schumpeter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被认为在经济理论史上第一次论述了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金融机构满足新兴企业信贷要求是经济发展的核心所在,并强调银行的功能在于甄别出最有可能实现产品和生产过程创新的企业家,通过向其提供资金来促进技术进步。

继熊彼特之后,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1.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相关关系对于货币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西方古典经济学家根据萨伊定律提出了货币中性和信用媒介论,该理论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不影响产出、就业等实际的经济变量。

后来的一些经济学家如K.Wicksell,虽然认识到了货币在经济增长中具有重大的、实质性的影响,但主要强调的是消除货币对经济的不利影响。

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Friedman认为“货币至关重要”只是就短期而言,在长期中货币供给的变化只会引起物价水平的变动,而不会影响实际产出。

经济学文献综述写作

经济学文献综述写作

• 3、综述的内容要求
• 选题要新:即所综述的选题必须是近期该刊未曾刊载过的 。一片综述文章,若与已发表的综述文章“撞车”,即选 题与内容基本一致,同一种期刊是不可能刊用的。
• 说理要明:说理必须占有充分的资料,处处以事实为依据 ,决不能异想天开地臆造数据和诊断,将自己的推测作为 结论写。 • 层次要清:这就要求作者在写作时思路要清,先写什么, 后写什么,写到什么程度,前后如何呼应,都要有一个统 一的构思。
• 4、文献综述的综合要求
• 综述不应是材料的罗列,它要求作者既要对所查阅资料的主
要观点进行综合整理、陈述,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 、系统的论述和相应的评价,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 究的“堆砌”。
• 综述的内容和形式灵活多样,无严格的规定,篇幅大小不一, 大的可以是几十万字甚至上百万字的专著,参考文献可数百篇 乃至数千篇;小的可仅有千余字,参考文献数篇。一般多为 3000~4000字,引文15~20篇,一般不超过20篇,外文参考文 献不应少于1/3。
• (3)展开文献综述的写作和修改 • 纵式写法:“纵”是“历史发展纵观”。它主要围绕某一 专题,按时间先后顺序或专题本身发展层次,对其历史演变、 目前状况、趋向预测作纵向描述,从而勾划出某一专题的来龙 去脉和发展轨迹。纵式写法要把握脉络分明,即对某一专题在 各个阶段的发展动态作扼要描述,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取得 了什么成果,还存在哪些问题,今后发展趋向如何,对这些内 容要把发展层次交代清楚,文字描述要紧密衔接。撰写综述不 要孤立地按时间顺序罗列事实,把它写成了“大事记”或“编 年体”。纵式写法还要突出一个“创”字。有些专题时间跨度 大,科研成果多,在描述时就要抓住具有创造性、突破性的成 果作详细介绍,而对一般性、重复性的资料就从简从略。这样 既突出了重点,又做到了详略得当。纵式写法适合于动态性综 述。这种综述描述专题的发展动向明显,层次清楚。

经济学文献综述如何写

经济学文献综述如何写

经济学文献综述如何写
一、引言部分(大约200字)
在引言部分,需要明确研究的目的和范围,以及为什么该综述是有意义的。

可以简要介绍当前相关领域的研究状况,强调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和尚待解决的问题,明确本综述的研究目标和意义。

二、文献搜集与筛选(大约200字)
在这一部分,需要说明文献搜集的范围和途径,并简要介绍筛选文献的标准。

可以说明具体采取的数据库和关键词,以及筛选文献时考虑的包括文献质量、年代、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因素。

三、主要研究观点和结论(大约400~600字)
四、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大约200~400字)
五、结论和展望(大约200字)
在结论部分,需要总结已有研究的主要发现和观点,并强调这些研究对当前经济学领域的贡献和不足之处。

可以指出已有研究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方向,并提出自己对未来研究的展望和建议。

金融学xx文献综的述范文

金融学xx文献综的述范文

金融学20xx年文献综述范文文献综述报告班级:09经济学(2)班学号:Xc09580217 姓名:金芳一、前言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的较快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而居民消费对于我国GDP新增份额的贡献率逐年下降,日趋严重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健康发张的障碍。

我国必须改变过度依靠进出口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局面,积极扩大内需,促进消费。

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很多,目前对我国来说,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全是我国居民消费行为持续低迷的重要原因。

在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下,社会保障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已引起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广泛关注。

只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并且进行归纳与总结,得出现有的理论成果以及存在的不足,才能展开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二、社会保障支出与居民消费水平的理论分析(一)国外社会保障支出与居民消费水平的理论分析Gormley,Liu,Zhou(2010)认为,若政府没有提供一系列安全网,如失业、工伤、养老保险、社会救济以及其他社会保障,对于普通居民来说,为了未来的生活有所保障,最为理智的做法就是尽量缩减当前消费、增加未来储蓄。

Kotilikoff(1979)利用生命周期函数,在分析部分均衡和总体均衡时发现,退休效应只是对社会保障在资本存量上的替代效应部分抵消了,因此社会保障会增加居民储蓄,降低消费。

Barro(1978)的代际转移支付理论,认为生命周期家会所理论撕裂了各代人之间的联系,他的理论以储蓄为中介变量,由于社会保障制度有可能内个人代际转移支付所补偿,因此不部分抵消挤出效应,如果每个人都有着相同的偏好、禀赋、工作岗位,并且都缴纳相同的税金和社会保障费用,那么人们对退休年龄的选择就不会因为社会保障的引入而产生变化。

在这种情况,若存在遗产动机,那么社会保障对于居民消费水平的效应即为零。

(二)国内社会保障支出与居民消费水平的理论分析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居民消费的不确定性增强,很多学者倾向于预防性储蓄理论来研究社会保障制度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经济学专业文献综述范本

经济学专业文献综述范本

国家产业安全理论研究综述曹秋菊苏艳[内容提要]随着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国际间流动的加快,国家产业发展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大大增加。

本文对国内外学者对产业安全理论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评述,以期对我国在开放条件下应对国家产业安全问题有所启示。

[关键词]产业安全理论贸易理论投资理论一、国家产业安全的理论起源目前普遍的看法是,产业安全起源于国家经济安全理论。

国家经济安全作为系统、科学的研究仅仅只有几十年的历史,有关国家经济产业安全的理论也正在讨论、构建和形成之申。

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曾对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经济特征进行过描述,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处于低生活水平、高失业和收入分配不均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穷国与富国的经济、政治力量的悬殊。

力量的悬殊不仅表现在富国占有控制国际贸易格局的支配地位,还表现在富国拥有决定以什么条件向穷国转移技术、外援和私人资本的专断权力"发达国家还向发展中国家输出不切合后者实际国情的价值观、体制以及行为准则等,说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受着国外势力的控制和支配。

以巴西学者T.D.桑托斯为代表的依附理论者认为"所谓依附,我们指的是若干国家的经济受到它们所依从的另一些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扩大的制约"。

他们认为,经济上依附将会产生国内经济不稳、加强外国资本主义的控制、受跨国公司的压榨等不良后果。

著名国际经济学家查尔斯.金德尔伯格曾说过,国际金融体系有内在的"疯狂、恐慌和崩溃"倾向。

它容易不时发生债务危机、国际资本流动不稳、投机、为追求更高收益率或安全避风港而出现的资本抽逃。

他认为,国际金融是同霸主国对国际经济和政治事务施加影响紧密相关的。

霸主国既是国际金融体系的管理者,又是该体系中的主要收益者。

总之,从发展经济学家以及国际经济学家和国际政治学家的著作中,我们都能发现蕴涵着国家产业安全的问题。

①二、国家产业安全的贸易理论基础1.重商主义保护贸易论是产业安全经济思想的萌芽。

经济学文献综述

经济学文献综述

经济学文献综述摘要:通过反思2008年金融危机带来的教训,理论界普遍提倡应加强金融调控.加强观审慎管理是各国在危机后金融改革的共同选择。

本文基于宏观审慎政策的特点、意义、目标和工具及理论动因和风险传播渠道,宏观审慎决策需要一定的相机抉择,建议制定完备的责任约束机制;描述了国内外对于宏观审慎金融调控研究动态,并对我国宏观审慎政策得出的启示;一国宏观审慎制度需要得到国际合作与配合才能充分地发挥效力。

关键词:宏观审慎、金融调控、审慎监管宏观审慎政策的发展动态以及对我国的启示(一)、国内外有关宏观审慎政策的研究动态。

1、国外相关研究主要是实施有效的宏观审监管措施。

BIS的经济学家Claudio Bofio(2003)从监管目标与最终目标两个层面比较了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不同特点。

他认为,在监管目标上,宏观审慎监管主要是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保持金融稳定,而微观审慎监管则是关注单个金融机构的安全稳健经营。

在最终目标上,宏观审慎监管主要是避免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产出下降也就是实体经济下滑:而微观审慎监管则是保护金融消费者利益。

White~004)进一步提出了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框架.其中除了包括宏观审慎监管工具。

还包括对货币政策以及财政政策的综合使用。

他认为。

这样一个广泛的政策框架可以提供金融稳定所需要的重要信息。

2、国内相关研究国内关于叙述宏观审慎金融调控政策框架的相关内容的文献较多。

成家军(2009)提倡建立逆周期的银行审慎监管政策与宏观政策之间的有效协调机制,还有及时有效的宏观信息共享机制与预警机制。

周小川(2O10)认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主要内容包括:对银行的资本要求、流动性要求、杠杆率要求、拨备规则.对系统重要性机构的特别要求。

刘锋(2Ol1)从宏观审慎监管提出的背景入手.包括明确宏观审慎监管的目标、主体、客体机制以及明确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关系等。

(二)、宏观审慎政策的发展趋势进入21 世纪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更强,金融联系更是紧密,一国金融稳定性直接对他国带来扩散式的影响。

经济学文献总结

经济学文献总结

经济学文献总结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市场经济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关注市场力量如何影响资源分配和价格形成。

亚当·斯密提出了市场经济的自由放任理论,认为在自由市场中个体利益的追求能够最有效地实现整体经济利益。

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则认为政府应该干预市场,通过货币和财政政策来平衡经济的波动。

这两种理论在市场经济中争论不休,市场自由与政府干预之间的平衡也一直是经济学家们探讨的焦点。

劳动经济是研究劳动力市场及劳动力供求关系的一个重要分支。

里卡多的比较优势理论阐明了国际贸易对劳动力分工的影响,由此开启了国际贸易理论的新时代。

劳动力市场的弹性和劳动力价格对就业和收入的影响一直是经济学家们探讨的重要问题。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剧,劳动力市场的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如何应对这些变化成为了当今劳动经济研究的热点。

产业经济是研究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的一个重要分支。

斯基奇特的产业集中度理论认为,市场竞争程度与产业集中度及市场结构密切相关,不同的市场结构将会影响企业行为和市场效率。

产业政策的制定也与产业经济密切相关,如何通过产业政策来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成为了政府和企业关注的话题。

产业经济领域的研究也不断探索新的理论和方法,以适应经济发展的不断变化。

第二篇示例:一、经济学基础理论1.供给与需求理论供给与需求理论是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它研究了商品市场上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从而影响了价格的形成和供需平衡。

供给方面,生产者会根据价格来决定其提供的商品数量,供给曲线一般是正向斜线;需求方面,消费者会根据价格来决定其购买的商品数量,需求曲线一般是负向斜线。

通过供给与需求的交互作用,市场价格将最终达到一个平衡点,使得供给量等于需求量。

2.边际效用理论边际效用理论是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基础,它研究了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每一单位商品的边际效用,即最后一单位商品所带来的满足感。

根据边际效用递减原理,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消费者对每一单位商品的边际效用会递减。

经济学文献综述 12300字

经济学文献综述 12300字

三一文库()〔经济学文献综述 12300字〕我国税收信息化发展研究综述摘要税收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适应以数字化、网络化与信息化为特征的经济发展,建设以信息化为核心的税收征管体系,是各国税务部门都面临的重要课题。

国家信息技术革命带动了税务部门信息化进程,税收信息化建设伴随从无到有,到实现了国家到地方的税收信息数据大集中格局,税收信息化正从一场技术革命转化为一场全方位的管理革命。

现代税收征管工作的目标是效率与质量,重心就是税源监控,税收信息化建设作为税务管理领域的支撑点,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能够实现时间和空间的转换,提高信息传输速度、资源共享和信息利用率,有效地解决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税收信息化是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税务管理,深度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提高管理、监控、服务水平,并由此推动税务部门业务重组、流程再造、文化重塑,进而推进税务管理现代化建设的综合过程。

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改造生产方式,可以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利用信息技术强化信息采集、处理、传输、存储和信息资源的使用,可以提高管理、监控、服务的效能;凭借现代信息技术使管理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影响和促进人类发展和进步。

税收征管模式是税收制度的实施载体,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必将对税收征管产生深远的影响。

科学高效的税收征管模式是实现税制目标的关键因素。

我国税收信息化的发展,为我国税收征管模式注入新的内容,为强化税收征管,实现税收制度目标发挥了巨大作用。

利用税收信息化建设来推动税收征管流程的改造,实现税收信息化与管理科学化的良性互动,促进两者之间同步协调发展,将成为税务征管发展的新方向,值得研究和探讨。

在全球信息化的时代,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背景。

税务部门作为一个掌管着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职能部门,所有的业务流程及事物管理也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

如今,税务部门的所有工作环节包括信息公布、税务登记、纳税申报、发票的购买使用、税务稽查、文书流转、人事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都是通计算机及网络实现的。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产业安全理论研究综述曹秋菊苏艳[内容提要]随着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国际间流动的加快,国家产业发展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大大增加。

本文对国内外学者对产业安全理论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评述,以期对我国在开放条件下应对国家产业安全问题有所启示。

[关键词]产业安全理论贸易理论投资理论一、国家产业安全的理论起源目前普遍的看法是,产业安全起源于国家经济安全理论。

国家经济安全作为系统、科学的研究仅仅只有几十年的历史,有关国家经济产业安全的理论也正在讨论、构建和形成之申。

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曾对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经济特征进行过描述,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处于低生活水平、高失业和收入分配不均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穷国与富国的经济、政治力量的悬殊。

力量的悬殊不仅表现在富国占有控制国际贸易格局的支配地位,还表现在富国拥有决定以什么条件向穷国转移技术、外援和私人资本的专断权力"发达国家还向发展中国家输出不切合后者实际国情的价值观、体制以及行为准则等,说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受着国外势力的控制和支配。

以巴西学者T.D.桑托斯为代表的依附理论者认为"所谓依附,我们指的是若干国家的经济受到它们所依从的另一些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扩大的制约"。

他们认为,经济上依附将会产生国内经济不稳、加强外国资本主义的控制、受跨国公司的压榨等不良后果。

著名国际经济学家查尔斯.金德尔伯格曾说过,国际金融体系有内在的"疯狂、恐慌和崩溃"倾向。

它容易不时发生债务危机、国际资本流动不稳、投机、为追求更高收益率或安全避风港而出现的资本抽逃。

他认为,国际金融是同霸主国对国际经济和政治事务施加影响紧密相关的。

霸主国既是国际金融体系的管理者,又是该体系中的主要收益者。

总之,从发展经济学家以及国际经济学家和国际政治学家的著作中,我们都能发现蕴涵着国家产业安全的问题。

①二、国家产业安全的贸易理论基础1.重商主义保护贸易论是产业安全经济思想的萌芽。

国际贸易保护理论开始于15世纪的重商主义,它是代表商业资本利益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体系,分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

早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约翰,海尔斯和威廉,斯塔福,主要观点是:金银是财富的唯一代表,国家的一切经济活动和一切经济政策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取金银,为了国际经济贸易的顺差,国家必须干预经济。

景玉琴(2005)研究认为,到重商主义后期,鼓励出口与限制进口成了普遍做法。

这种做法具有明显的保护国内产业的性质。

为就业创造机会以及扶植工业,既增加财富又加强了国势,很多国家已将其作为制定政策的出发点。

2.亚当•斯密关于国家产业安全的理论是产业安全经济思想的补充。

斯密主张必须"小心翼翼地恢复自由贸易"。

因为他意识到如果国内制造业不具备国际竞争力时,受到大量外国进口工业品的冲击,可能导致一国产业不安全,这可能直接表现为人们的大量失业和生活资料的丧失,甚至发生严重的社会混乱。

斯密还对产业不均衡、过分依赖某一产业、某一市场可能导致的经济、政治负面影响表示担心。

实际上,产业和贸易的不均衡,在一切国家都普遍存在,但是过分地不均衡,则可能导致国家产业不安全的严重后果。

尤其是某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如果过分地依赖少数国外市场,就会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产业安全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3.保护幼稚产业论标志着产业安全经济思想的成熟。

以美国首任财政部长亚•汉密尔顿(1757-1804年)和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弗里德曼•李斯特(1789-1846年)为代表的幼稚产业保护论的提出,使产业安全理论趋向成熟。

1791年美国的经济学家汉密尔顿代表工业资本家的利益,向国会提出了《关于制造业报告》,阐述了保护制造业的必要性,建议征收保护关税,因为本国的幼稚工业经不起外来竞争。

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弗里德曼•李斯特的学说集中反映了后起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民族经济的要求,他的学说更多地关注了国家经济安全以及政府对产业发展的支持和保护。

他通过对英国、美国、德国等西方国家近代经济发展历史的考察得出结论:一个国家不能在工业尚未充分发达前,就采取自由贸易的方针,如果盲目执行自由贸易的政策,就会使国家的工业衰弱、消亡,最终导致这一国家国际政治、经济地位的衰落。

李斯特在论证他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时,提出了独特的生产力理论。

李斯特以美国为成功的例子来说明,只有对本国工业进行保护、扶持,待本国的产业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时再开放市场,才能真正提高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确保国家的经济和产业安全,才能使一个国家最终富强起来。

4.发展经济学家的贸易贫困化增长理论是产业安全经济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贫困化增长"是二战后50年代中期国际经济学界在研究经济增长对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影响时提出来的一项重要命题。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发展中国家基于自身的资源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而参与国际分工能获得更多的利益,但普维雷什(Prebish)、辛格(Singer)和巴格瓦蒂(Bhagwati)等人的贫困化增长理论对此提出质疑。

他们认为,处于分工低阶梯的发展中国家所生产的初级产品,缺乏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大量增加出口必然造成价格大幅下跌,这样产量提高的收益将由于价格贸易条件恶化而完全丧失,从而造成本国的实际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都比增长前绝对下降,出现福利恶化的"贫困化增长"。

贫困化增长理论指出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在传统的贸易分工格局中,处于分工低阶梯的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从贸易中所获得的实际利益较少,而这种不利的贸易利益分配格局是与其低层次的出口产品结构和不利的价格贸易条件直接相关的。

②5.当代国际贸易理论是对产业安全思想的深化。

(I)比较优势陷阱(后发劣势)和竞争优势理论,--般认为,比较优势理论的缺陷是仅考虑了各方静态利益而忽视了动态利益,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在于各国应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加入国际分工,从而形成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结构:资本和技术密集的发达国家应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

而发展中国家可以出口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这样各国都可以在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从而提高国家福利。

但在现实的国际贸易中却出现了所谓"里昂惕夫"之谜,这是比较优势理论所无法解释的,更严重的是以比较优势理论作指导、执行比较优势战略的发展中国家出现了贸易条件恶化和贫困化增长的现象,出现了比较利益陷阱。

所谓"比较优势陷阱"是指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比较优势,生产进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在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中,虽然能获得利益,但贸易结构不稳定,总是处于不利地位,从而落人"比较利益陷阱"或"比较优势陷阱"。

比较优势陷阱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初级产品比较优势陷阱。

它是指执行比较优势战略时,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机会成本的大小来确定本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运用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从而只能获得相对较低的附加价值。

并且比较优势战略的实施还会强化这种国际分工形式,使发展中国家长期陷入低附加值环节。

第二种类型是制成品比较优势陷阱。

由于初级产品出口的形势恶化,发展中国家开始以制成品来替代初级产品的出口,利用技术进步来促进产业升级。

但由于自身基础薄弱,主要通过大量引进、模仿先进技术或接受技术外溢和改进型技术等作为手段来改善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并有可能迸人高附加值环节。

但是这种改良型的比较优势战略由于过度的依赖技术引进,使自主创新能力长期得不到提高,无法发挥后发优势,只能依赖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

国际贸易发展的现实表明:比较优势战略不能改变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面貌,也无法改变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中不公平现象。

比较优势战略由于过分地强调静态的贸易利益,而忽略了贸易的动态利益,即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的演迸、技术的进步以及制度的创新的推动作用,长期执行单纯的比较优势战略会造成一国的产业结构不能得到升级,而且具有固化原有产业分工的作用,使发展中国家处在国际分工的不利地位。

由于侧重于发挥资源和劳动力的优势,还会引起对强化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关系不大的先进技术特别是劳动替代技术或资源替代技术的不重视甚至排斥,这会使发展中国家享受不到现代高新技术进步带来的利益"所以发展中国家必须调整出己的贸易发展战略,突破比较优势战略的束缚,实行竞争优势战略。

美国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MichealPorter)教授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二个层次阐述了"竞争力问题",向传统贸易理论提出了挑战"他指出,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未必具有竞争优势。

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他站在国家的立场上,从全球范围和长远角度考虑如何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迈克尔•波特教授认为国家竞争力最终取决于产业竞争力,并创建于竞争优势的"波特六因素"模型。

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战略是指以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产业结构升级为特征,全面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分享国际贸易利益的一种强调贸易动态利益的贸易发展战略,它所关心的是一国如何将潜在的比较优势转变成现实的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战略是发展中国家改变在国际贸易中不利地位,充分发挥对外贸易作用的一个必然选择。

(2)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20世纪80年代,布兰德J.A.Brancler)、斯潘塞1B.J..Spencer)、克鲁格曼1P•R•Krugman)等人提出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该理论,突破了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自由贸易学说,强调了政府适度干预贸易对于本国企业和产业发展的作用。

因此,战略性贸易政策是一种有利于促进战略性产业发展、实施政府有效干预的产业政策。

该理论有两大内容:利润转移理论和外部经济理论。

利润转移理论足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主体内容,包括战略性出口政策、进口政策和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的政策。

该理论认为一国政府可以通过对出口或进口的贸易干预,影响本国企业及国外竞争者的行为,改变国际竞争的格局,从国外寡头厂商抽取租金或向本国企业转移利润,达到增加本国净福利,并促进本国企业和产业发展的目的。

外部经济理论包括收益性外部经济和技术性外部经济。

前者是指厂商从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厂商的集聚中获得市场规模效应(包括获得便利而低价的原材料、中间产品、技术工人、专业化服务等于后者是指通过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中其他厂商的技术外溢获得技术和知识,两者都能使厂商提高生产率和降低成本,外部经济理论认为,某些产业由于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厂商不能独享投资带来的收益,且投资的风险很大,打击了私人投资的积极性,这在新兴高科技产业最为明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