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17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87号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17年修订)正文:----------------------------------------------------------------------------------------------------------------------------------------------------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08年4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24号公布根据2017年10月7日《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与管理,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申报、批准、规划、保护,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应当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保持和延续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第四条国家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安排保护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
第五条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申报与批准第七条具备下列条件的城市、镇、村庄,可以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一)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三)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四)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者军事要地,或者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者其传统产业、历史上建设的重大工程对本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或者能够集中反映本地区建筑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
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分级保护及评审管理办法的通知

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分级保护及评审管理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武汉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3.12.30•【字号】武政办[2013]179号•【施行日期】2013.12.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分级保护及评审管理办法的通知(武政办〔2013〕179号)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分级保护及评审管理办法》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3年12月30日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分级保护及评审管理办法为加强对我市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明确优秀历史建筑分级保护要求,规范优秀历史建筑评审工作程序,根据《武汉市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精神,特制订本办法。
一、确定条件根据《条例》第十三条规定,在我市建成50年以上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建(构)筑物,可以确定为优秀历史建筑:(一)反映本市历史文化和民俗传统,具有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二)在近现代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或者纪念意义;(三)在产业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坊、商铺、厂房和仓库等;(四)建筑样式、结构、材料、施工工艺和工程技术具有建筑艺术特色和科学价值;(五)著名建筑师的代表作品;(六)历史名人故居;(七)其他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建(构)筑物。
建成不满50年,具有特别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或者具有非常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的建(构)筑物,可以作为优秀历史建筑并按照《条例》的有关规定加以保护。
二、保护等级根据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以及完好程度,优秀历史建筑分为一级和二级。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优秀历史建筑确定为一级,其他的优秀历史建筑确定为二级。
(一)与重大历史事件或者著名人物有关,或者在我市产业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和史料价值的建(构)筑物;(二)建(构)筑物立面风格、细部装饰、施工工艺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且室内外基本保存完好;(三)建(构)筑物材料、功能布局能充分反映我市当时的历史文化、社会生产生活等相关信息;(四)在市内属稀缺性、具有独特风格的建(构)筑物。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制定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下面是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与管理,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申报、批准、规划、保护,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应当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保持和延续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第四条国家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安排保护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
第五条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申报与批准第七条具备下列条件的城市、镇、村庄,可以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一)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三)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四)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者军事要地,或者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者其传统产业、历史上建设的重大工程对本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或者能够集中反映本地区建筑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
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在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还应当有2个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
第八条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应当提交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下列材料:(一)历史沿革、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的说明;(二)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现状;(三)保护范围;(四)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的清单;(五)保护工作情况、保护目标和保护要求。
武汉市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定

武汉市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定(试行)时间:2014年03月05日来源:本站原创作者:武汉魅力村镇点击:522次1、1 依据为了保护历史文化资源,规范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得编制与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与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与国文物保护法》、《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 503572005)》、《武汉市旧城风貌区与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2003年)、《武汉市历史文化名城与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2013),结合武汉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规划管理得实际需要,制定本技术规定。
编制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划,应依据《武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武汉主城历史文化与风貌街区体系规划》、《武汉市都市发展区紫线专项规划》、《武汉市主城区紫线专项规划》、《武汉市主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导则》等上位规划及本技术规定进行编制。
1、2 作用本技术规定就是结合武汉市历史保护得特点,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 503572005)》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内容得深化。
编制完成得保护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将作为武汉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建设与管理得依据。
1、3 适用范围本技术规定适用于武汉市主城区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包括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及传统特色街区)保护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得编制。
其她历史文化资源集中得区域可参照本技术规定执行。
1、4 规划编制组织、审批、修改程序市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房屋、文物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并征求所在地区人民政府与相关管理部门得意见,依法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
市规划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组织编制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保护规划经依法批准后不得擅自修改。
确需修改得,由保护规划得组织编制机关征求有关部门、专家与社会公众得意见后,向原审批机关提出专题报告,经原审批机关同意后,方可编制修改方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20号——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20号——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日期】2014.10.15•【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20号•【施行日期】2014.12.29•【效力等级】部门规章•【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风景名胜、世界遗产与历史名城保护,城乡规划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20号《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已经第16次部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14年12月29日起施行。
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陈政高2014年10月15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第一条为了规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和审批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和审批,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实施保护管理,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范围内从事建设活动,改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居住环境,应当符合保护规划。
第四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保持和延续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第五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应当单独编制,下列内容应当纳入城市、镇总体规划:(一)保护原则和保护内容;(二)保护措施、开发强度和建设控制要求;(三)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保护要求;(四)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五)需要纳入的其他内容。
第六条历史文化街区所在地的城市、县已被确定为历史文化名城的,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应当依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单独编制。
历史文化街区所在地的城市、县未被确定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应当单独编制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并纳入城市、镇总体规划。
武汉市历史建筑资源调查与活化利用研究

0 引言做好历史建筑资源调查与活化利用工作,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城市风貌特色、推动城乡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武汉市历史悠久,1911年10月10日夜武昌起义爆发,武汉成为辛亥革命的策源地。
武汉曾是民国时期的第四大城市,而中国洋务运动的根据地也在此。
优秀历史建筑资源是武汉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
武汉正在迈出复兴大武汉的建设步伐,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是复兴建设中的重要一环。
因此,对武汉市历史建筑资源进行调查研究,摸清武汉市现存历史建筑资源情况,可以为武汉市历史建筑资源活化利用工作提供原始数据。
1 武汉市历史建筑资源概念界定1.1 历史建筑定义历史建筑是指市、县级人民政府确定并公布的具有历史价值和一定保护价值的独特建筑物和构筑物,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未作为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或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单体性的建筑物和构筑物[1]。
“历史建筑”是我国对传统建(构)筑物的一种法定概念,与文物建筑相区别。
1.2 历史建筑资源概念历史建筑资源是指那些未被政府保护起来的(未被挂牌)且具有潜在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社会文化价值等特殊价值的建筑物或构筑物。
历史建筑资摘要 保护好优秀的历史建筑资源对于保存城市历史文脉、反映社会发展历史、营造城市的独特意象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以武汉市为调查对象,探究历史建筑资源的调查方法。
通过对武汉市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及东湖风景区内建造年份在50年以上的建筑进行实地走访调查,较为全面地掌握了武汉市现存的有潜在价值的历史建筑资源的整体数量、分布情况、保存现状、历史文化价值、建造年代、建筑结构类型等信息,在此基础上建立优秀历史建筑资源价值评价体系,并提出历史建筑资源的活化利用策略。
关键词 历史建筑资源;活化利用;价值评价体系;历史建筑中图分类号 TU-87文献标识码 ADOI 10.19892/ki.csjz.2024.02.49Abstract Protecting the excellent historical building resources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preserving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city, reflecting the history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creating the unique image of the city. This paper takes Wuhan City as the object to explore the survey methods of historical building resources. Through field visit survey on the buildings with more than 50 years of construction history in Jiang’an district, Jianghan district, Qiaokou district, Hanyang district, Wuchang district, Qingshan district and Donghu scenic area in Wuhan, the information, including the overall number, distribution, preservation stat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 building years, and building structure type, etc., of the historical building resources with potential value in Wuhan is comprehensively grasped. On this basis, an excellent historical building resources value evaluation system is established, and the activation and utilization strategies of historical building resources are put forward.Key words historical building resources; activation and utilization; value evaluation system; historical buildings作者简介:张郝妮(1999—),女,研究方向:历史建筑保护与活化利用通信作者:段翔(1969—),男,教授,研究方向:城市更新与旧城改造作者单位:武汉轻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武汉市历史建筑资源调查与活化利用研究Study on the Investigation, Acti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Historical Building Resources in Wuhan City张郝妮 段 翔 毛智添Zhang Haoni, Duan Xiang, Mao Zhitian源同样承载了一代人、一个时代的历史记忆。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意见-武政规〔2017〕48号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意见正文:----------------------------------------------------------------------------------------------------------------------------------------------------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意见武政规〔2017〕48号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17号)和《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鄂政发〔2016〕29号)要求,为进一步加强全市文物工作,推动文物事业发展,促进文化强市建设,经研究,现提出如下意见:一、深刻认识加强文物工作的重要意义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是城市的“金色名片”。
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市民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展示文明城市形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武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遗存丰富,文物事业蓬勃发展。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文物保护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全市文物事业的健康发展。
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提升文物整体保护能力十分迫切。
对此,各区(含开发区、风景区、化工区,下同)、各部门和单位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切实提高对文物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要以强烈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加强对文物工作的组织领导,促进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推动文物事业科学发展,为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开启全面复兴大武汉的新征程作出应有贡献。
武汉市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定

市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定(试行)时间:2014年03月05日来源:本站原创作者:魅力村镇点击:522次1.1 依据为了保护历史文化资源,规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国文物保护法》、《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GB 50357-2005)》、《市旧城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2003年)、《市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2013),结合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规划管理的实际需要,制定本技术规定。
编制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划,应依据《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主城历史文化与风貌街区体系规划》、《市都市发展区紫线专项规划》、《市主城区紫线专项规划》、《市主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导则》等上位规划及本技术规定进行编制。
1.2 作用本技术规定是结合市历史保护的特点,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GB 50357-2005)》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容的深化。
编制完成的保护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将作为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1.3 适用围本技术规定适用于市主城区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包括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及传统特色街区)保护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其他历史文化资源集中的区域可参照本技术规定执行。
1.4 规划编制组织、审批、修改程序市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房屋、文物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并征求所在地区人民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的意见,依法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
市规划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组织编制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保护规划经依法批准后不得擅自修改。
确需修改的,由保护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和社会公众的意见后,向原审批机关提出专题报告,经原审批机关同意后,方可编制修改方案。
修改后的保护规划,按照原审批程序报批。
武汉市城市综合管理条例(2022年)

武汉市城市综合管理条例(2022年)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武汉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2.06.23•【字号】武汉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15届第3号•【施行日期】2022.06.23•【效力等级】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市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管理正文武汉市城市综合管理条例(2022修正)(2012年11月28日武汉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2013年1月15日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批准根据2019年6月21日武汉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2019年7月26日湖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批准的《武汉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集中修改、废止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修正根据2020年11月18日武汉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通过2021年1月22日湖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批准的《武汉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集中修改和废止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二次修正根据2022年4月27日武汉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2022年5月26日湖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批准的《武汉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三次修正)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城市综合管理,提高城市综合管理和服务水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优化城市人居环境,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市区和市人民政府确定实行城市化管理的其他地区。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城市综合管理,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依法对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公共客运交通、道路交通安全、市容环境、环境保护、园林绿化、湖泊保护等实施的规划、服务和管理活动。
第四条城市综合管理应当遵循以人为本、服务为先、依法管理、科学高效、公众参与的原则。
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

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草案条文注释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立法目的)为了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和管理,继承和弘扬我市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城市开发建设与历史文化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国城乡规划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省城乡规划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说明:本条规定立法目的。
市1994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市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但是,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城市开发取得瞩目成绩的同时,历史文化方面的保护压力日益增大。
现行法律法规体系中针对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条例存在一定空白。
为适应我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新形势的迫切需要,保证我市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依据现有法律法规、吸收其他城市的实施经验,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围)本市行政区域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和管理工作,适用本条例。
说明:本条规定了办法的适用围。
根据市历史文化方面保护的现状,本办法确定适用的保护对象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均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附则中的定义相衔接。
第三条.(保护原则及要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和管理,应当遵循政府主导、科学规划、分类管理、严格保护、抢救优先、合理利用的原则,正确处理好历史文化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说明:参考相关城市的经验,确定以政府为主导,以规划为龙头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规划统筹,完善保护体系,有益于强化城市发展的整体性和科学性;按照分类管理、严格保护的原则制定责权明细、实施性强的条例,确保历史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为城市发展保驾护航,保障规划的有序实施;抢救优先确定应急机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等不可逆的城市记忆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这符合市历史文化保护的实际情况。
“老汉口新江岸”历史风貌保护研究与设计实践丰远程甘爽爽刘慧

“老汉口新江岸”历史风貌保护研究与设计实践丰远程甘爽爽刘慧发布时间:2022-03-06T12:13:01.997Z 来源:《课程教材教法》2021年9月作者:丰远程甘爽爽刘慧[导读] 武汉三镇之一汉口,是华中地区的政治、金融、商贸、对外交往中心和重要的交通枢纽。
武汉东湖学院丰远程甘爽爽刘慧(指导教师) 430071摘要:武汉三镇之一汉口,是华中地区的政治、金融、商贸、对外交往中心和重要的交通枢纽。
江岸区是汉口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风貌、历史文化、娱乐休闲资源丰富。
在市政府陆续出台历史建筑保护的新政策,对一批近现代优秀历史建筑进行修缮与开发利用,减少闲置,改变建筑的不合理使用现状。
武汉市人大常委会制定了《武汉市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专家和学者们纷纷开展一系列对历史风貌街区的保护与传承的项目调研,本文是在2019年湖北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背景下展开的调研,结合艺术设计学科优势,以历史风貌街区为素材,展开设计实践。
关键词:汉口;历史风貌街区;文创设计汉口历史风貌街区2020年汉口历史风貌旧城更新一直是市民关注的焦点,也是武汉市疫后重振的工作重点。
《汉口历史风貌区实施性规划》发布,以保护与传承并重,改造与提升并举,巴公房子等一批百年老建筑,将打造成标杆性文化场所,重现昔日景象。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提出要用国际眼光来打造沿江商务区汉口的商务板块,展示国际风情、国际交流、中国文化的融合,把这里建成武汉当代中外文化的交流中心。
要发展江岸区内的商务文化、码头文化和旧租界的历史文化,展示武汉的城市形象和城市文化,发展滨江商务区就是江岸的“新”。
“老汉口,新江岸”将现有的特色和将来的取向定位准确,在文化积淀的历史街区发展商务、发展现代服务业,使这个区域变得更有活力。
老汉口的建设和发展既是武汉城市历史沿革的继承发展,又是城市功能优化调整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塑造城市特色标志的核心载体,以历史风貌保护为基础,以功能更新为杠杆,充分利用优势资源,使之成为汉口历史文化的展示舞台、城市经济发展的功能杠杆、都市风尚消费的聚集场所、旅客漫游休闲的体验之城。
武汉市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

武汉市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发文字号】武汉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十三届第七号【发布部门】武汉市人大(含常委会)【公布日期】2012.12.09【实施日期】2013.02.0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武汉市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2012年9月25日武汉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2012年12月3日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批准2012年12月9日武汉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十三届第七号公布)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的确定第三章历史文化风貌街区的保护第四章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六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继承和弘扬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促进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协调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适用本条例。
优秀历史建筑被确定为文物的,其保护还应当符合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三条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应当遵循统一规划、整体保护、合理利用、利用促进保护的原则。
第四条市、区人民政府(包括开发区、风景区、化工区管委会,下同)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领导,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保护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加强保护宣传,完善保护制度,落实保护责任。
第五条市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委员会负责对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进行协调和指导。
市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家委员会)负责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的认定、保护、调整、撤销等有关事宜的论证和评审,为市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咨询意见。
专家委员会由规划、土地、建筑、文物、历史、文化、法律、经济等方面的专家和热心此项工作的社会人士组成。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管理办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办法(征求意见稿)2010年11月2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历史文化街区的设立和撤销第三章保护规划的编制、审批、公布、修改与备案第四章保护规划实施第五章监督管理第六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二章保护规划的审批、公布、修改与备案第三章保护措施管理第四章监督管理第五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编制要求第三章调查和评估第四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第五章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第六章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第七章成果要求第八章附则附件一保护规划制图统一标准和要求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制定目的)为了加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管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义)本办法所称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
第三条(适用范围)历史文化街区的设立、规划制定与实施、监督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管理主体层级)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负责历史文化街区的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历史文化街区的管理工作。
第五条(保护原则)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应当遵循保护遗产,继承文化,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突出历史风貌的整体保护,保护历史遗存的真实性,维护风貌的完整性,维持功能的延续性,采取政府主导、居民参与的方式改善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正确处理更新改造和保护的关系。
第六条(保护资金)历史文化街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安排保护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
第七条(支持奖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关于《武汉市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草案)》的说明

关于《武汉市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草案)》的说明文章属性•【公布机关】武汉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13.07.22•【分类】其他正文关于《武汉市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草案)》的说明——2012年7月24日在武汉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局长周玉珍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我受市人民政府的委托,现就提请本次常委会议审议的《武汉市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草案)》作如下说明:一、关于制定《武汉市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的必要性市委、市人民政府历来重视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工作,2003年4月市人民政府出台了《武汉市旧城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市人民政府第138号令),对旧城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对弘扬城市历史文化和促进城市建设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该《办法》实施以来,我市确定了10片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包括江汉路及中山大道片、青岛路片、“八七”会址片、一元路片、昙华林片等5片历史文化街区和首义片、农讲所片、洪山片、青山“红房子”片、珞珈山等5片历史地段;大手笔建设了首义南轴线,兴修了首义广场,实施了蛇山显山透绿工程;昙华林、农讲所等一批历史风貌街区推陈出新,武昌千年古城以崭新的面貌呈现给广大市民;围绕汉口原租界风貌区建设,适时启动了青岛路片、吉庆街地区改造,汉口旧城整体活力明显提升,受到人民群众普遍欢迎。
确认并公布了6批181处优秀历史建筑,通过开展挂牌保护、落实按季巡查制度、按年度做好蚁害防治和安全管理、开展周边违章搭建情况调查摸底、严格审批修缮方案、开展资源普查并建立资源信息库、组建充实全市优秀历史建筑专家委员会、构建全市优秀历史建筑档案信息化平台等方式,进一步加强了对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
《武汉市旧城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虽然对旧城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其只是一部地方政府规章,管理和执行的力度有限,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已不能适应我市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说明书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说明书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目录江夏区乌龙泉街勤劳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第一部分概述一、项目背景2012年9月4日,唐良智市长在“市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委员会第二次领导小组会议”上要求各区加强对镇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重视,并作出“加快推进武汉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申报和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的重要指示。
为更好落实市领导以及武汉市总体规划对历史镇村保护的要求,保护和弘扬江夏区历史文化,实施江夏区新型城镇化和建设新农村的发展战略,特按照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关于2013年武汉市历史镇村保护规划工作方案的要求,开展本次规划。
二、规划指导思想、目标与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原则,合理确定勤劳村的职能定位,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历史镇村保护的总体要求、推进武汉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指示、推动江夏区新型城镇化和建设新农村的发展战略。
(二)规划目标深化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科学规划,指引空间规划布局、配套设施布局、建设时序和实施等;科学指导保护管理工作,以实现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保证历史文化遗产长久保存和合理利用;发展文化旅游景区,建设市级历史文化名村,促进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的改善和提高,切实改善村民生活条件。
(三)规划基本原则本次规划坚持以下四个原则:1、规划衔接原则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等上位规划,结合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科学确定村庄规模,优化和合理布局空间要素。
2、科学性原则协调各功能要素之间的布局,实现功能效益最大化。
近远结合、注重实施,正确处理近远期建设的关系,突出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3、特色发展原则保护历史真实性、环境整体性和文化多样性,以最大限度地真实保护和忠实传递历史文化遗产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突出历史文化特色的保护和利用,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建设极具历史文化特色的宜居宜游村庄。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管理办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办法(征求意见稿)2010年11月2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历史文化街区的设立和撤销第三章保护规划的编制、审批、公布、修改与备案第四章保护规划实施第五章监督管理第六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制定目的)为了加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管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义)本办法所称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
第三条(适用范围)历史文化街区的设立、规划制定与实施、监督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管理主体层级)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负责历史文化街区的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历史文化街区的管理工作。
第五条(保护原则)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应当遵循保护遗产,继承文化,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突出历史风貌的整体保护,保护历史遗存的真实性,维护风貌的完整性,维持功能的延续性,采取政府主导、居民参与的方式改善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正确处理更新改造和保护的关系。
第六条(保护资金)历史文化街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安排保护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
第七条(支持奖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八条(资质管理)承担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单位,应当符合相应的规划资质管理规定。
第二章历史文化街区的设立和撤销第九条(设立标准)历史文化街区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一)有比较完整的历史格局和风貌;(二)有比较丰富的历史建筑和历史环境要素;(三)占地面积不小于2.5hm2;(四)核心保护范围内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具有传统风貌建筑的占地面积不小于总占地的60%。
武汉市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定汇总

武汉市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定(试行)时间:2014年03月05日来源:本站原创作者:武汉魅力村镇点击:522次1.1 依据为了保护历史文化资源,规范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 50357-2005)》、《武汉市旧城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2003年)、《武汉市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2013),结合武汉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规划管理的实际需要,制定本技术规定。
编制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划,应依据《武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武汉主城历史文化与风貌街区体系规划》、《武汉市都市发展区紫线专项规划》、《武汉市主城区紫线专项规划》、《武汉市主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导则》等上位规划及本技术规定进行编制。
1.2 作用本技术规定是结合武汉市历史保护的特点,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 50357-2005)》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内容的深化。
编制完成的保护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将作为武汉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1.3 适用范围本技术规定适用于武汉市主城区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包括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及传统特色街区)保护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其他历史文化资源集中的区域可参照本技术规定执行。
1.4 规划编制组织、审批、修改程序市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房屋、文物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并征求所在地区人民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的意见,依法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
市规划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组织编制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保护规划经依法批准后不得擅自修改。
确需修改的,由保护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和社会公众的意见后,向原审批机关提出专题报告,经原审批机关同意后,方可编制修改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传统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的规划管理工作。
文物主管部门负责按照文物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对确定为文物的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进行监督管理。
发展改革、公安、财政、城管、城乡建设、工商行政管理、旅游、档案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传统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的相关工作。
第八条市、区应当设立传统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专项资金,来源包括:(一)财政预算安排的资金;(二)社会各界的捐赠;(三)其他依法筹集的资金。
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应当接受财政、审计部门和社会的监督。
第九条鼓励境内外组织和个人以投资、捐赠、志愿服务等形式参与传统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
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措施,鼓励发展与传统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相适应的文化、旅游等产业。
第十条优秀历史建筑的所有权人、使用人应当按照本条例的规定承担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责任。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传统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的义务,对危害传统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的行为有权进行劝阻并向规划、房屋、文物等有关主管部门举报和投诉。
规划、房屋、文物等主管部门应当建立举报和投诉的受理、移送、处理、反馈机制,并及时公布处理结果。
第十一条市、区人民政府对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一)维护、修缮或者保护性利用优秀历史建筑成绩显著的;(二)为了保护的需要,自愿迁出传统历史文化风貌区,或者主动腾退优秀历史建筑的;(三)对损坏传统历史文化风貌区或者优秀历史建筑的行为进行劝阻、制止、举报或者投诉有功的;(四)在传统历史文化风貌区或者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工作中,认真履行职责,有突出贡献的;(五)其他需要表彰和奖励的情形。
具体表彰和奖励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制定并公布。
第二章传统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的确定第十二条历史遗迹较为丰富、文物古迹较多、优秀历史建筑密集且建筑样式、空间格局和街区景观较完整、真实地反映武汉某一历史时期地域文化特点的地区,可以确定为传统历史文化风貌区。
传统历史文化风貌区的确定由市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市房屋、文物主管部门研究提出建议名单,经专家委员会评审后按照法定程序报请批准。
第十三条建成五十年以上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建(构)筑物,可以确定为优秀历史建筑:(一)反映本市历史文化和民俗传统,具有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二)在近现代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或者纪念意义;(三)在产业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坊、商铺、厂房和仓库等;(四)建筑样式、结构、材料、施工工艺和工程技术具有建筑艺术特色和科学价值;(五)著名建筑师的代表作品;(六)历史名人故居;(七)其他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建(构)筑物。
建成不满五十年,具有特别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或者具有非常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的建(构)筑物,可以作为优秀历史建筑按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加以保护。
第十四条优秀历史建筑的建议名单由市房屋主管部门会同市规划、文物主管部门提出,经专家委员会评审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五条经批准确定的传统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由市人民政府公布,并设立保护标志。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设置、移动、涂改或者损毁传统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标志。
第十六条依法确定的传统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不得擅自调整或者撤销。
确因不可抗力或者情况发生变化需要调整或者撤销的,应当分别由市规划主管部门和市房屋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提请专家委员会评审;专家委员会同意调整或者撤销的,应当予以公示,再按照法定程序报请批准。
第十七条市传统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委员会应当定期组织规划、房屋主管部门开展传统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资源的调查工作。
建筑的所有权人、使用人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均可以向规划、房屋主管部门推荐传统历史文化风貌区或者优秀历史建筑。
第三章传统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第十八条传统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应当保持和延续其历史风貌、传统格局、街巷肌理、空间尺度,保护与之相联系的建(构)筑物等物质形态和环境要素,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并逐步降低人口密度,保持和恢复原有的历史文化风貌。
第十九条市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房屋、文物主管部门组织编制传统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并征求所在地区人民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的意见,依法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条传统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传统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历史文化风貌特色及其保护准则;(二)传统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三)传统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开发强度、建筑高度、空间格局、环境景观的保护和控制要求;(四)传统历史文化风貌区内与历史文化风貌不协调的建(构)筑物的整改要求;(五)实施方案;(六)规划管理的其他要求和措施。
第二十一条市规划主管部门应当根据传统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组织编制传统历史文化风貌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第二十二条在传统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范围内进行建设活动,应当符合传统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下列规定:(一)延续和保持街区空间格局和建筑原有的立面、色彩;(二)新建、扩建建(构)筑物不得破坏街区原有历史文化风貌和空间格局,对现有建(构)筑物进行改建时,应当保持或者恢复其历史文化风貌;(三)对现有道路进行改建时,应当保持或者恢复其原有的道路格局和景观特征;(四)不得新建工业企业,现有妨碍传统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的工业企业应当限期迁出。
第二十三条在传统历史文化风貌区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建设活动,应当符合传统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下列规定:(一)新、扩、改建建(构)筑物时,应当在高度、体量、色彩、建筑风格等方面与历史文化风貌相协调;(二)新、扩、改建道路时,不得破坏街区传统格局和历史文化风貌;(三)限期迁出并禁止新建对环境有污染的企业。
第二十四条市规划主管部门对传统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范围内的建设项目实施规划许可时,应当征求市房屋、文物和建设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二十五条因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和城市建设发展,需要对传统历史文化风貌区实施保护改造的,由所在地区人民政府在征求市规划、房屋、文物主管部门意见和有关方面意见后,报请专家委员会评审;评审同意的,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六条经市人民政府确定保护改造的传统历史文化风貌区,对保护改造范围内国有土地上的房屋实施征收的,应当依法予以补偿。
第二十七条传统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改造遵循政府主导、企业开发、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
对承担保护改造工作的企业由政府给予鼓励政策。
第二十八条在传统历史文化风貌区内设置户外广告、招牌等设施,应当符合传统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相关设置规划和技术规范的要求,不得破坏建筑空间环境和景观,并依法办理审批手续。
现有的户外广告、招牌等设施不符合上述要求的,城管部门应当依法予以拆除。
第二十九条传统历史文化风貌区内的消防设施、通道应当按照有关的技术规范予以完善、疏通。
因保护历史文化风貌需要无法达到规定的消防标准的,由市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会同市规划主管部门制订相应的消防安全保障方案。
第四章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第三十条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应当符合保护优先、修旧如旧、安全适用的要求,整体保护优秀历史建筑及其建筑元素、历史信息和附属的建(构)筑物、古树名木、园林景观、设施、设备等。
第三十一条根据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以及完好程度,对优秀历史建筑实行分级保护。
具体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三十二条具有保护价值但尚未确定为优秀历史建筑的建(构)筑物,面临被拆除、损毁、破坏等情形的,市房屋主管部门发现或者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会同市规划、文物主管部门到现场进行查勘,经初步确认符合本条例规定的优秀历史建筑确定条件的,可采取先予保护的措施,再按照本条例规定的程序报批将其列为优秀历史建筑。
第三十三条市房屋主管部门应当根据优秀历史建筑的具体情况,逐幢编制保护图则,明确保护范围及其保护、修缮和使用的具体要求,经专家委员会评审后向社会公布。
市房屋主管部门可以委托相关工作机构,实施全市优秀历史建筑的资源现状调查、档案建立、修缮方案技术论证、建筑实测、保护图则编制等工作。
第三十四条区房屋主管部门应当按照保护图则的要求,将优秀历史建筑的具体保护要求书面告知该建筑的所有权人、使用人,并与其签订保护责任书,明确其应当承担的保护义务。
区房屋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本行政区域内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使用情况进行巡查,对损害优秀历史建筑的行为及时制止和处理;发现涉及其他部门执法管辖范围的违法行为时,及时通报有关部门予以查处。
第三十五条优秀历史建筑的所有权人、使用人应当按照保护图则的要求合理使用建筑,保证建筑的使用安全,保持建筑整洁美观和原有风貌。
优秀历史建筑的使用现状不符合保护图则的要求,对建筑的保护产生较大影响的,房屋主管部门应当责令所有权人、使用人限期改正。
第三十六条优秀历史建筑的所有权人应当按照保护图则的要求维护、修缮建筑并承担相应的费用,使用人对维护、修缮工作应当予以配合。
所有权人与使用人对维护、修缮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房屋主管部门应当对优秀历史建筑的维护、修缮予以督促和指导。
所有权人确不具备维护、修缮能力的,市、区人民政府可以通过协商采取置换、收购或者其他方式予以保护。
第三十七条对优秀历史建筑进行维修或者装饰装修,应当符合保护图则的要求,并由具有相应专业资质的单位进行设计、施工。
设计、施工方案应当报市房屋主管部门审查,经专家委员会评审后方可实施。
第三十八条优秀历史建筑的所有权人、使用人应当按照保护图则规定的用途使用优秀历史建筑;确需变更的,应当经市房屋主管部门会同规划、文物主管部门批准。
审批时应当组织专家委员会进行评审。
第三十九条在优秀历史建筑上设置牌匾、景观灯光等外部设施的,应当符合保护图则要求,并与该建筑外部造型及周围环境相协调。
城管部门应当对上述行为依法进行监督管理。
第四十条优秀历史建筑所有权人、使用人应当按照消防安全制度的要求落实消防安全措施。
第四十一条市规划主管部门对在优秀历史建筑保护范围内新、扩、改建建(构)筑物实施规划许可时,应当征求市房屋、文物、建设主管部门的意见。
新、扩、改建建(构)筑物应当在使用性质、高度、体量、立面、材料、色彩等方面与优秀历史建筑相协调,不得影响优秀历史建筑的正常使用。
第四十二条在优秀历史建筑保护范围内进行爆破、钻探、挖掘等活动,进行道路、交通建设和燃气、供水、供电、通信等管线施工,有关主管部门在依法审批前应当征求市规划、房屋、文物主管部门的意见。
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应当在房屋主管部门的指导下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对优秀历史建筑造成损害;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或者修复责任。
第四十三条禁止下列危害和影响优秀历史建筑安全和景观的行为:(一)擅自拆改围墙,改变建筑外墙材料和色彩,在建筑外墙上增设、拆改门窗,改变建筑造型和风格;(二)损坏承重结构、危害建筑安全;(三)违法搭建建(构)筑物;(四)在建筑内生产、储存、经营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和腐蚀性等危险物品;(五)违反城市容貌管理规定,堆放、晾晒、吊挂有碍建筑风貌的物品;(六)其他危害和影响优秀历史建筑安全和景观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