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师范学院:心理学基础电子教案
大学一年级心理学基础知识教案
![大学一年级心理学基础知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c4a0cb8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bc.png)
大学一年级心理学基础知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掌握心理学的基本分支和相关领域;3. 了解心理学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过程;4. 掌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5. 了解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及其意义。
二、教学内容1. 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1 心理学的定义1.2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3 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2. 心理学的基本分支和相关领域2.1 实验心理学2.2 认知心理学2.3 发展心理学2.4 社会心理学2.5 临床心理学2.6 教育心理学3. 心理学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过程 3.1 心理学的起源3.2 心理学的早期发展3.3 心理学的现代发展4.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 4.1 观察法4.2 问卷调查法4.3 实验法4.4 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5.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及其意义5.1 应用心理学的定义5.2 临床心理学的应用5.3 工业心理学的应用5.4 教育心理学的应用5.5 法律心理学的应用三、教学过程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建议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
以下为具体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提问或引用一个与心理学相关的引言,引起学生兴趣,激发他们对心理学的探索欲望。
2. 知识讲授2.1 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详细介绍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引导学生对心理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2 心理学的基本分支和相关领域逐个介绍心理学的基本分支和相关领域,包括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
每个分支和领域的介绍可以结合经典实验或案例进行说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2.3 心理学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过程简要介绍心理学的起源,重点讲解心理学的早期发展和现代发展,使学生了解心理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趋势和重要学者的贡献。
2.4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详细讲解心理学常用的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以及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的区别和应用场景。
2024版心理学基础完整版电子课件
![2024版心理学基础完整版电子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256c470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73.png)
心理学基础完整版电子课件•心理学概述•认知过程•情感与动机•个性与心理特征目•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录心理学概述01心理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涉及认知、情感、动机、行为等多个方面。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两个方面。
个体心理主要研究个体的认知、情感、动机和行为等方面;社会心理则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
通过直接观察被研究者的行为表现,记录并分析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在控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操纵或改变,以观察其心理现象的变化和规律的方法。
通过问卷、访谈、测验等方式收集被研究者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
030201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古代心理学思想古代哲学和医学著作中包含了许多心理学思想,如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希波克拉底的《论人的本性》等。
近代心理学的诞生19世纪末期,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创立了实验心理学,标志着近代心理学的诞生。
现代心理学的发展20世纪以来,心理学经历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等多个发展阶段,形成了众多分支领域和流派。
同时,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也不断更新和完善,如脑成像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等的应用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和视角。
认知过程02感觉与知觉感觉的定义与分类阐述感觉的概念,包括感受器、感觉阈限等,并介绍感觉的分类,如视觉、听觉、触觉等。
知觉的组织原则详细解释知觉的组织原则,包括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封闭性等,以及这些原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错觉与幻觉探讨错觉与幻觉的概念、产生原因及实例,并分析它们与正常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阐述记忆的类型,如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以及记忆的编码、存储和提取过程。
记忆的类型与过程分析遗忘的原因,如干扰、衰退等,并介绍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等遗忘规律。
遗忘的原因与规律介绍学习的相关理论,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等,并探讨有效的学习方法与策略。
基础心理学电子教案
![基础心理学电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75c20bfbceb19e8b8f6bac6.png)
基础心理学电子教案第一章心理学概述本章要点:1.心理学及其研究对象;2.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与任务;3.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4.心理学的实质;5.心理学流派;6.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研究方法作业:心理学流派简介(任选一个流派)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认识过程也称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情绪、情感过程就是一个人对自己所认识的事物、所做的行为以及对他人和自己的评价产生的态度体验。
为了改造客观世界,一个人有意识的提出目标,制订计划,选择方式方法,克服困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的心理活动过程,就是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决定着人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态度。
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多种心理特征的一种独特组合,它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精神面貌的稳定的类型差异。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心理状态是从心理过程到个性心理特点形成的过程中一种相对持续的状态,她处于过度阶段。
如:注意、灵感、心境、犹豫不决等等。
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特征之间的关系①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特征是在心理过程进行中形成和表现的。
②心理过程的形成受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影响和制约。
③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特征也是密切联系的。
心理状态具有稳定性,但更具有可变性;个性心理特征则更显示出稳定性。
(演变:漫不经心→粗心大意;影响:内向、自尊→自责)第二节心理的实质一、心理的发生从种系发生的角度看,凡具有一定神经系统的动物都有相应的心理活动,也就是说,动物发展到阶段,在机体上出现了神经系统,就开始产生了简单的心理现象。
1、物质的反映属性:一个物体受到外来的影响,就以某种状态的改变来回答这种影响。
特点: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岩石风化、摩察生热、地壳运动、金属氧化等)2、生命物质的感应性:生物体对于跟它的基本机能有直接关系的外界一向的反映。
大学一年级心理学基础教学教案
![大学一年级心理学基础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3ab59aa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b5.png)
大学一年级心理学基础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相关分支领域;2. 掌握心理学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的基本原则;3. 理解心理学在个体和社会层面的应用;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章心理学导论1.1 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2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3 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第二章神经科学与生物心理学2.1 神经元和神经系统2.2 神经传递和神经调节2.3 生物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第三章感知与知觉3.1 感觉器官和感觉加工3.2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3.3 知觉的错觉和调节第四章学习与记忆4.1 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条件作用4.2 记忆的编码、存储和检索4.3 遗忘和记忆增强的机制第五章情绪与动机5.1 情绪理论和情绪加工5.2 动机和需要层次理论5.3 情绪调节和动机激励的应用第六章思维与智力6.1 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和模型6.2 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策略6.3 智力和智力测试的评估方法第七章发展心理学7.1 儿童和青少年发展的理论和模型7.2 亲子关系和社交发展7.3 老年人的认知和心理健康问题第八章人格与社会心理学8.1 人格理论和评估方法8.2 社会认知和社会情绪8.3 团体和群体心理学的理论和应用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讲解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向学生传递相关概念和理论;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心理学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心理学理论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3.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交流,培养批判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4. 实验演示:展示心理学实验和数据分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研究方法和科学精神。
教学评估:1. 期中考试:对学生对心理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估;2. 课堂作业: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心理学实例分析和论文写作,培养科学研究能力;3. 小组讨论报告:要求学生结合实例进行小组讨论,并向全班报告分析结果。
参考教材:1. Morris, C. G., & Maisto, A. A. (2018).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15th ed.). Cengage Learning.2. Gleitman, H., Gross, J., & Reisberg, D. (2018). Psychology (9th ed.). W.W. Norton & Company.教学辅助资源:1. 多媒体投影仪和计算机设备,用于展示教学内容和实验演示;2. 网络资源,用于查找心理学相关实例和研究资料。
《心理学教案》word版
![《心理学教案》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a7983fa0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5a.png)
《心理学教案》word版一、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核心概念、理论和应用。
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人类行为和思维的基本原理,并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心理学的基本定义和研究方法。
2. 掌握心理学的主要分支和理论体系。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4. 应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内容1. 心理学概述:心理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分支领域。
2. 认知心理学:感知、记忆、思维和语言等心理过程。
3. 发展心理学:个体从婴儿到晚年的心理发展特点。
4. 情绪心理学:情绪的定义、种类和影响因素。
5. 社会心理学: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心理学知识。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角色扮演法:模拟实际场景,让学生亲身感受心理学原理。
五、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和分析能力。
4. 期末考试:全面考察学生的心理学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计划第1周:心理学概述心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心理学分支领域介绍第2周:认知心理学感知与认知过程记忆与思维方式第3周:发展心理学婴儿期至儿童期的心理发展青少年期至成年期的心理发展第4周:情绪心理学情绪的定义与种类情绪的影响因素与调节方法第5周:社会心理学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与个体行为七、教学资源1. 教科书:《心理学导论》2. 辅助阅读材料:心理学相关论文和案例研究3. 网络资源:心理学相关网站和视频资料4. 软件工具:用于数据分析和统计的软件八、教学活动1. 讲座与讨论:邀请心理学专家进行讲座,组织学生进行讨论2. 角色扮演:模拟实际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心理学原理3. 小组项目:分组进行心理学相关项目研究4. 实地考察:参观心理研究所或相关机构九、学习活动1. 课堂笔记:记录关键概念和理论2. 阅读与总结:阅读辅助材料,总结主要观点3. 小组讨论:参与小组讨论,提出个人见解十、评价方式1. 课堂参与: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2. 作业与测验: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3. 小组项目: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和分析能力4. 研究报告:评估学生的研究能力与写作水平十一、教学策略1. 多样化教学:采用讲授、讨论、实验、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临床心理学》教学大纲教师教育学院湖州师范学院
![《临床心理学》教学大纲教师教育学院湖州师范学院](https://img.taocdn.com/s3/m/2e925233e87101f69f319509.png)
湖州师范学院06级本科应用心理学(师范教育)专业理论课教学大纲《临床心理学》学时:54 学分:3课程属性:专业主干课开课单位: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后续课程:心理咨询与治疗、健康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一、课程的性质临床心理学是关于人们心理健康的维持和援助的心理学分支学科,它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帮助存在心理困扰的人纠正自己的精神和行为障碍,通过临床评估和临床干预指导和培养健全的人,以便有效地适应环境和更有创造力。
二、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临床心理基础理论的有关知识,能够对人格作出较好的理解与诊断,掌握心理诊断与测量的技术以及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本技术手段,并且能够对临床心理学中的特殊专业有较好的认识,为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基础。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有临床心理学的基础理论,括类型学理论、发展与认知的理论、精神分析学理论、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等;心理诊断与测量的技术;人格的理解与诊断;心理援助的基本理论;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技术。
四、学时分配章课程内容学时第一章临床心理学导论 4第二章临床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4第三章临床心理学的基础理论 4第四章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 4第五章人格的理解与诊断 4第六章心理诊断与测量的技术 4第七章心理援助的基本理论 4第八章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技术(1)9第九章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技术(2)9第十章发展障碍儿童的心理临床 4第十一章现代人的心理健康 4五、教学方式本课程的教学可采用下列方式:(1)在传统讲授法的基础上,积极结合课堂互动进行教学,并将讲授、讨论、课外阅读与总结汇报有机结合。
(2)结合影视个案片断进行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团体讨论与评价中达到对知识得更深理解。
(3)安排学生进行临床实践:时间内容主要涉及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心理诊断、心理咨询与治疗等。
六、课程考核方式该课程期末考核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
《心理学基础》教案
![《心理学基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bb16d9f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5f.png)
《心理学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让学生掌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
3. 让学生了解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
二、教学内容1. 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心理、心理现象、心理学。
2.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认知、情绪、行为、个体差异、发展。
3.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案例分析法。
4. 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教育、医疗、心理咨询、人力资源管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及应用。
2. 难点:心理学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心理学基础》。
2. 课件:PowerPoint。
3. 教学资源:案例、视频、图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分别讲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应用。
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心得。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分析。
5.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心理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思考深度和运用心理学知识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推荐阅读:为学生推荐心理学相关的书籍、文章,拓展知识面。
2. 观看视频:组织学生观看心理学相关的视频,增强直观感受。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心理实验室或心理咨询机构,了解心理学实践。
八、教学反思在每次授课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分析教学效果、学生的反馈,以及自身的教学方法,以便于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九、课程资源1. 教材:《心理学基础》。
2. 网络资源:心理学相关网站、论坛、在线课程。
心理学入门大学公开课教案
![心理学入门大学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55161cc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d9.png)
教案标题:心理学入门公开课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让学生掌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3. 激发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1. 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3.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教学难点:1.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的理解。
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
2. 投影仪或白板。
3. 教学PPT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开场白:介绍自己和对心理学的热情。
2. 提问:学生对心理学的了解和期待。
3. 学生分享:自己对该课程的期望和疑问。
二、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5分钟)1. 介绍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及其他动物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
2. 解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认知、情感、动机、人际关系、发展等方面。
3. 举例说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记忆、学习、情绪调节、压力管理等。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20分钟)1. 介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观察、调查、案例研究等。
2. 解释每种研究方法的特点和应用:如实验法的可控性和可重复性,观察法的自然性和长期性等。
3. 示范使用一种研究方法的案例:如实验法研究记忆的实验设计。
四、心理学的应用领域(15分钟)1. 介绍心理学的应用领域:临床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等。
2. 解释每个应用领域的基本概念和例子:如临床心理学中的心理治疗,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策略等。
3. 强调心理学在解决实际问题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作用。
五、互动环节(10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选择一个心理学的应用领域,讨论该领域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2. 分享和讨论:每组学生分享自己的讨论结果,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讨论和提问。
六、总结和展望(5分钟)1. 总结课程内容:强调心理学的定义、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2. 展望未来学习:提醒学生心理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鼓励他们持续学习和探索。
3. 提问和回答: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疑问。
大学心理学基础教案
![大学心理学基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1fd6c71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e6.png)
课程名称:大学心理学基础授课对象:大学本科生课时安排:共10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体系。
2. 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
3. 理解心理学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
4. 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认知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心理学导论1. 教学目标:了解心理学的定义、历史发展、研究方法及学科分支。
2. 教学内容:- 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心理学的学科分支-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历史发展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4.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心理学的理解。
第二课时:心理发展1. 教学目标:理解心理发展的概念、阶段和影响因素。
2. 教学内容:- 心理发展的定义和理论- 心理发展的阶段-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3.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4. 教学活动:学生观看心理发展相关视频,分析案例。
第三课时:认知心理学1. 教学目标:了解认知心理学的概念、研究方法和重要理论。
2. 教学内容:- 认知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方法- 认知心理学的重要理论- 认知心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3.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4.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认知实验,分享实验结果。
第四课时:情绪心理学1. 教学目标:理解情绪心理学的概念、研究方法和情绪调节技巧。
2. 教学内容:- 情绪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方法- 情绪的类型和功能- 情绪调节技巧3. 教学方法:讲授法、角色扮演4.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情绪调节技巧练习。
第五课时:社会心理学1. 教学目标:了解社会心理学的概念、研究方法和人际交往技巧。
2. 教学内容:-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方法- 人际关系的类型和影响因素- 人际交往技巧3.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4.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技巧角色扮演。
第六课时:心理健康1. 教学目标: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标准及维护方法。
2. 教学内容:- 心理健康的定义和标准- 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和应对- 心理健康的维护方法3.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4. 教学活动:学生分析心理健康案例,提出解决建议。
《心理学基础》教案
![《心理学基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4456b25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e1.png)
《心理学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掌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3. 理解心理现象的生理基础和心理因素。
4. 了解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
二、教学内容1. 心理学概述: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意义。
2. 心理学的历史发展:心理学的起源、重要人物和流派。
3. 心理学的分支: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
4.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
5. 心理现象的生理基础:神经系统、激素和行为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心理学的历史发展和重要人物。
3.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
4. 心理现象的生理基础和心理因素。
四、教学准备1. 教案、教材和相关资料。
2. 投影仪、PPT软件和教学视频。
3. 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教学内容的讲解:通过PPT和教学视频,详细讲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分支和研究方法。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应用和价值。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心理现象的生理基础和心理因素,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5. 总结和复习: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沟通能力。
3.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提交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4. 期中期末考试:通过期中和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实践性教学: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心理学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心理学基础》教案
![《心理学基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d119932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2f.png)
《心理学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掌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原理。
3. 理解心理现象的分类和心理过程。
4. 培养学生的心理学兴趣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心理学概述: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意义。
2.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
3. 心理现象的分类:心理生理现象、心理活动现象、心理特征现象。
4. 心理过程:知觉、记忆、思维、情绪和意志过程。
5.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临床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心理案例,加深学生对心理现象的理解。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和实际意义。
4. 实践操作法:进行简单的心理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心理学基础》教材或相关资料。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PPT和心理学实验视频。
3. 心理学实验器材:如心理测验工具、幻灯片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报告质量。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心理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学计划:1. 第一节课:心理学概述和研究的意义。
2. 第二节课: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3. 第三节课:心理现象的分类。
4. 第四节课:心理过程(知觉、记忆、思维)。
5. 第五节课:心理过程(情绪、意志过程)。
6. 第六节课: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7. 第七节课:案例分析与小组讨论。
8. 第八节课:心理学实验演示与实践。
9. 第九节课:综合复习与问题解答。
10. 第十节课:期末考试。
六、教学资源1. 参考书籍:推荐学生阅读《心理学基础》教材或其他心理学入门书籍。
2. 在线资源:提供心理学相关网站、学术期刊和在线课程,供学生自主学习。
基础心理学教案
![基础心理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f7fdfee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67.png)
基础心理学教案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对于人类的思维、情感和行为进行研究和解释。
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方式,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动机。
在教授基础心理学时,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教学计划。
第一部分:导论在开始教授基础心理学之前,我们需要先介绍心理学的定义和范围。
我们可以讨论心理学的历史背景,以及它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同时,我们可以引入一些基本概念,如思维、情感和行为,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第二部分: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过程的分支学科。
在这一部分,我们可以涵盖注意力、记忆、学习和问题解决等主题。
我们可以介绍不同的认知过程,如注意力的选择性和分配,以及记忆的编码和检索。
同时,我们可以讨论学习和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技巧。
第三部分: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关注人类在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
在这一部分,我们可以探讨婴儿、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
我们可以讨论身体和认知发展,以及社会和情感发展。
同时,我们可以介绍一些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第四部分: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互动。
在这一部分,我们可以讨论人类对他人的态度和偏见,以及群体行为和集体决策。
我们可以介绍一些社会心理学的实验和研究,如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权威实验和菲利普·津巴多的监狱实验。
第五部分:人格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研究人类个体之间的差异和特质。
在这一部分,我们可以介绍不同的人格理论,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
我们可以讨论人格类型和评估工具,以及人格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第六部分: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它研究和诊断人类心理健康问题。
在这一部分,我们可以介绍一些常见的心理障碍,如焦虑症、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
我们可以讨论心理障碍的症状和治疗方法,以及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第七部分:应用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将心理学的原理和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和情境中。
心理学基础教案设计模板
![心理学基础教案设计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da3efa60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8e.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 掌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等。
- 了解心理学的主要分支,如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沟通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激发其探索心理现象的欲望。
- 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认识到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 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
2. 难点:- 理解复杂的心理学理论和概念。
- 将心理学理论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三、教学方式- 讲授法:系统讲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心理现象。
-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维碰撞。
- 角色扮演法:模拟心理实验或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心理学原理。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教材。
2. 案例材料。
3. 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的道具或场景布置。
五、教学对象本教案适用于大学一年级心理学基础课程,学生需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基本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课时2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 通过一个简单的心理实验或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 提出问题:“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研究什么?”2. 讲授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解释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 介绍心理学的主要分支和研究方法。
3. 案例分析:- 选择一个与生活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心理现象。
4. 小组讨论:- 分组讨论案例,分享分析结果,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第二课时1. 复习第一课时的内容:- 通过提问或小测验,检查学生对第一课时内容的掌握情况。
2. 深入讲解心理学理论:- 介绍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主要理论。
3. 角色扮演:- 设置一个心理实验或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心理学原理。
心理学基础知识教学方案
![心理学基础知识教学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428450bc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61.png)
心理学基础知识教学方案1. 引言1.1 概述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它对于了解人类内心世界以及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至关重要。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心理学的需求越来越大。
因此,在教育领域,对于心理学基础知识的教学方案也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一个完整而系统的心理学基础知识教学方案,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传授心理学知识,培养学生对于自身内心世界和他人行为的认知能力,并提供相关资源支持。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依次介绍以下几个部分来构建一个完整的心理学基础知识教学方案:- 引言:概述文章内容、目的和结构。
- 心理学基础知识教学方案:介绍具体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所需资源。
- 子章节3名称:探讨教学内容中的某个子主题。
- 子章节4名称:进一步深入讨论另外一个子主题。
- 结论:总结文章中重要观点,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1.3 目的本文旨在提供一个全面而实用的心理学基础知识教学方案,以帮助教师们更好地组织和开展心理学课程。
通过该教学方案,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和应用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研究方法。
同时,也能够增进对人类行为和内心世界的认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知识和技能将有助于他们在个人生活、职业发展及社会互动中取得成功。
整个教学方案将涵盖从基础概念到应用实践的内容,并提供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支持,以满足不同学习风格和需求的学生。
通过引入心理学基础知识教育,我们可以为年轻一代提供更加全面和健康的成长环境,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
2. 心理学基础知识教学方案2.1 教学内容:心理学基础知识教学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应用心理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下是本教学方案中包含的主要教学内容:- 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介绍心理学的定义,并阐明心理学所关注的研究领域,如认知、情绪、发展、社会等。
- 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介绍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包括不同派别和重要人物对心理学研究做出的贡献。
大一心理学基础知识点教案
![大一心理学基础知识点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642cd50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cb.png)
大一心理学基础知识点教案第一部分:心理学简介- 引言:心理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定义和研究对象: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的广泛性- 发展历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学派- 研究方法:实验、观察、问卷等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第二部分:生理心理学- 神经系统:神经元、神经传递、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的基本知识- 感觉:感觉器官和感觉过程的神经机制- 感知:感知的基本原理,特别是视觉和听觉的神经机制 - 学习和记忆:学习和记忆的生理机制,包括条件反射和认知学习第三部分:发展心理学- 婴儿期:婴儿的感知、认知和社会发展阶段- 幼儿期:幼儿的身体和认知发展,以及语言习得- 学龄期和青少年期:学龄期和青少年的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 成人期和老年期:成人期和老年期的心理发展,包括职业选择和人际关系发展第四部分:认知心理学- 知觉:知觉的基本原理和错误感知- 注意力:注意力的类型、机制和注意力障碍- 思维:概念、问题解决和决策的心理过程- 语言:语言的认知和发展,以及语言障碍的研究第五部分:人格心理学- 人格理论:主要人格理论的概述,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五因素模型等- 人格评估:人格测量的方法和主要人格测试的介绍- 个体差异:个体差异的心理学研究和人格与行为的关系第六部分:社会心理学-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的心理机制和影响因素,如社会认知偏差和错误- 社会影响:社会影响的类型、原因和效应,如归属、顺从和集体行为-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心理学研究和人际交往的策略和技巧- 群体行为:群体行为的心理机制和社会意义,如群体决策和团队管理结语:心理学的重要性和应用- 心理学在个人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价值和潜力- 鼓励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心理学的重要性- 总结心理学基础知识点的重要性和学习心理学的收获。
《心理学基础》课程教案
![《心理学基础》课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2671e362af90242a895e580.png)
《心理学基础》(Psychol ogy)课程教案教案《心理学基础》教案专业课程名称:《心理学基础》(Psychology)授课对象:授课时间:授课时数:34 学时授课教师:朱晓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教育科学学院院,心理学系主任)总评成绩:平时作业(40%) + 闭卷考试(70%)注意事项:迟到或早退一次,扣总评分5分。
上课缺席一次,扣总评分15分。
主要教材::《大学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主要参考书目:1.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 [英]朱莉娅.贝里曼等:《心理学与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 [美]罗伯特.索拉索:《21世纪的心理科学与脑科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 墨顿.亨特:《心理学的故事》(上、下),海南出版社,1999年版。
5. [美]加德纳.墨菲:《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6. [美]E.G.波林:《实验心理学史》,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主要学术期刊:1. 《心理学学报》(中科院)2. 《心理学新进展》(中科院)3. 《心理科学》(华东师范大学)4. 《心理发展与教育》(北京师范大学)5. 《心理学新探》(江西师范大学)6. 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7. Educational Psychology(美国)第一章绪论一、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加德纳.墨菲)第一版前言:心理学,就探讨精神的本质及其活动的意义来说,是一门历史非常悠久的学科,一门在古希腊就已达到高水平并随着欧洲文明每一发展阶段一直延续到今天(与哲学密切相关联)的学科。
1. 构造主义心理学研究意识的结构,认为意识内容可以分解为基本要素。
2. 机能主义心理学研究意识的功能,认为意识体验的适应性目的要比结构更重要。
3. 格式塔心理学研究意识的组织,认为意识体验与知觉大于部分之和。
湖州师范学院:心理学基础电子教案
![湖州师范学院:心理学基础电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4315ee54a7302768f9939aa.png)
心理学基础〔教案08级〕唐龙云2008年8月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什么是心理学1、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意识活动规律的科学。
〔P3、4〕2、心理学的性质: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边缘科学或中间科学。
〔P3、5〕3、心理学的特点: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
“心理学有很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艾宾浩斯〕古老: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灵魂论》----最早阐述心理现象。
在很长的时间里对心理问题的探讨仅属于哲学的一局部。
年轻: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里脱胎出来,成立一门独立的学科。
〔P3、4〕有人比喻:“科学心理学的开展,哲学是父亲,生理学是母亲,而生物学是媒人。
〞二、什么是心理现象〔P4--6〕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心理现象。
心理学将心理现象划分为以下各局部:(一)、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
2、情绪过程〔二〕、个性1、心理动力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
2、心理特征包括:能力和人格。
人格又包括:气质与性格。
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一、心理学主要的研究领域〔P12〕1、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2、根底科学与应用科学的研究二、心理学的分类〔分支〕:〔P13-15〕1、普通心理学:2、生理心理学3、开展心理学4、教育心理学5、社会心理学6、工程心理学〔工业心理学〕7、管理心理学8、临床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心理学的分支还有很多:如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商业心理学、司法心理学〔含:犯罪心理学、侦察心理学、审讯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军事心理学、航天心理学、艺术心理学等等,有人统计,目前心理学的分支超过一百种。
第三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心理学研究的根本原那么〔一〕客观性原那么尊重客观事实,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来反映事物。
从心理活动产生所依存的客观条件与其表现和作用来揭示心理活动发生开展的规律性。
基础心理学电子教案.doc
![基础心理学电子教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35c8605ca45177232e60a21d.png)
基础心理学电子教案第一章心理学概述本章要点:1.心理学及其研究对象;2.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与任务;3.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4.心理学的实质;5.心理学流派;6.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研究方法作业:心理学流派简介(任选一个流派)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认识过程也称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情绪、情感过程就是一个人对自己所认识的事物、所做的行为以及对他人和自己的评价产生的态度体验。
为了改造客观世界,一个人有意识的提出目标,制订计划,选择方式方法,克服困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的心理活动过程,就是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决定着人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态度。
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多种心理特征的一种独特组合,它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精神面貌的稳定的类型差异。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心理状态是从心理过程到个性心理特点形成的过程中一种相对持续的状态,她处于过度阶段。
如:注意、灵感、心境、犹豫不决等等。
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特征之间的关系①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特征是在心理过程进行中形成和表现的。
②心理过程的形成受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影响和制约。
③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特征也是密切联系的。
心理状态具有稳定性,但更具有可变性;个性心理特征则更显示出稳定性。
(演变:漫不经心→粗心大意;影响:内向、自尊→自责)第二节心理的实质一、心理的发生从种系发生的角度看,凡具有一定神经系统的动物都有相应的心理活动,也就是说,动物发展到阶段,在机体上出现了神经系统,就开始产生了简单的心理现象。
1、物质的反映属性:一个物体受到外来的影响,就以某种状态的改变来回答这种影响。
特点: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岩石风化、摩察生热、地壳运动、金属氧化等)2、生命物质的感应性:生物体对于跟它的基本机能有直接关系的外界一向的反映。
基础心理学电子教案
![基础心理学电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45e05b776eeaeaad0f3300d.png)
基础心理学电子教案第一章心理学概述本章要点:1.心理学及其研究对象;2.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与任务;3.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4.心理学的实质;5.心理学流派;6.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研究方法作业:心理学流派简介(任选一个流派)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认识过程也称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情绪、情感过程就是一个人对自己所认识的事物、所做的行为以及对他人和自己的评价产生的态度体验。
为了改造客观世界,一个人有意识的提出目标,制订计划,选择方式方法,克服困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的心理活动过程,就是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决定着人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态度。
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多种心理特征的一种独特组合,它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精神面貌的稳定的类型差异。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心理状态是从心理过程到个性心理特点形成的过程中一种相对持续的状态,她处于过度阶段。
如:注意、灵感、心境、犹豫不决等等。
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特征之间的关系①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特征是在心理过程进行中形成和表现的。
②心理过程的形成受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影响和制约。
③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特征也是密切联系的。
心理状态具有稳定性,但更具有可变性;个性心理特征则更显示出稳定性。
(演变:漫不经心→粗心大意;影响:内向、自尊→自责)第二节心理的实质一、心理的发生从种系发生的角度看,凡具有一定神经系统的动物都有相应的心理活动,也就是说,动物发展到阶段,在机体上出现了神经系统,就开始产生了简单的心理现象。
1、物质的反映属性:一个物体受到外来的影响,就以某种状态的改变来回答这种影响。
特点: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岩石风化、摩察生热、地壳运动、金属氧化等)2、生命物质的感应性:生物体对于跟它的基本机能有直接关系的外界一向的反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基础(教案08级)唐龙云2008年8月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什么是心理学1、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意识活动规律的科学。
(P3、4)2、心理学的性质: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边缘科学或中间科学。
(P3、5)3、心理学的特点: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
“心理学有很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艾宾浩斯)古老: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灵魂论》----最早阐述心理现象。
在很长的时间里对心理问题的探讨仅属于哲学的一部分。
年轻: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里脱胎出来,成立一门独立的学科。
(P3、4)有人比喻:“科学心理学的发展,哲学是父亲,生理学是母亲,而生物学是媒人。
”二、什么是心理现象(P4--6)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心理现象。
心理学将心理现象划分为以下各部分:(一)、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
2、情绪过程(二)、个性1、心理动力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
2、心理特征包括:能力和人格。
人格又包括:气质与性格。
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一、心理学主要的研究领域(P12)1、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2、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的研究二、心理学的分类(分支):(P13-15)1、普通心理学:2、生理心理学3、发展心理学4、教育心理学5、社会心理学6、工程心理学(工业心理学)7、管理心理学8、临床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心理学的分支还有很多:如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商业心理学、司法心理学(含:犯罪心理学、侦察心理学、审讯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军事心理学、航天心理学、艺术心理学等等,有人统计,目前心理学的分支超过一百种。
第三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一)客观性原则尊重客观事实,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来反映事物。
从心理活动产生所依存的客观条件及其表现和作用来揭示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规律性。
(二)发展性原则客观事物总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之中,要把人的心理看作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过程。
(三)系统性原则人的心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形成发展受到许多因素影响,要注意多因素、多水平、多侧面对人得心理进行研究。
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P16--18)(一)观察法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心理现象与行为进行有系统、有计划地观察记录,经过分析以获得其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二)实验法实验法是指有计划、有目的地控制条件,使被试产生某种心理现象,然后进行分析的方法。
(三)测验法测验法是使用标准化测验工具度量个体间对同一事物反应的差异、或同一个体在不同时间或情境中的反应差异。
(四)调查法调查法是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意见或态度,以此来分析群体心理倾向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注意第一节注意概述一、注意的概念1、定义: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P58、2)注意本身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是伴随着心理过程的心理特性。
(P59、4)2、注意的特征:注意具有两个基本特征:指向性、集中性。
3、注意与意识的关系人的注意所指向的事物及其具体内容,一般处于意识活动的中心。
4、注注意的功能1)选择的功能2)保持的功能3)调节和监督的功能二、注意的种类(一)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1、定义: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P62、3)2、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P62-63)1)刺激物的特点(1)刺激物的强度。
如:强光、巨响、浓郁的气味。
(2)刺激物的新异性。
(3)刺激物的运动和变化。
如:闪烁的霓虹灯、灯塔。
(4)刺激物的对比关系。
如:鹤立鸡群、万绿丛中一点红。
2)人本身的状态(1)需要和兴趣。
(2)情绪情感。
(3)个人期待(4)有机体状态。
(二)有意注意(随意注意)1、定义: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必要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2、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因素:1)对活动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
明确活动目的和任务,理解活动意义。
2)对兴趣的依从性。
间接兴趣。
3)对活动组织的依众性。
合理安排活动。
4)对个性的依从性。
认真负责、坚毅等性格特点。
(三)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1、定义: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产生有意后注意的条件:浓厚的直接兴趣。
第二节注意的品质(基本特征)1、注意的范围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观察到对象的数量。
(P66、2)可用速示器测验。
2、注意的紧张度指心理活动在一个事物上的集中程度(P66、-1)。
如:“漫不经心”或“聚精会神”。
3、注意的稳定性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
(P67、3)与注意稳定性相反的状态是注意的分散,双称分心。
(P68、1)4、注意的分配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P68、-2)。
注意分配的条件:活动的熟练程度、几种活动之间有内在关系。
(P68-69)5、注意的转移指根据新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P69、3)注意的转移与注意的分散不同。
第三章感觉和知觉第一节感觉和知觉概述一、感觉的定义及种类1、定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P74、1)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较复杂的心理现象都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感觉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第一步,是我们关于世界一切知识的最初源泉。
感觉剥夺实验(P74)2、感觉的种类(P76-77)1)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
2)内部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内脏觉)。
二、知觉的定义及种类1、定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P78、-1)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产生的。
它是对感觉信息整合后的综合反映。
2、知觉的种类(P79-80)1) 根据知觉中占优势的感觉分: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等。
2)根据知觉知觉对象的不同分: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第二节感觉的规律性与知觉的特征一、感觉的规律性(感觉现象)(P85-86)1、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现象。
如视觉适应(暗适应、明适应)、味觉适应、嗅觉适应、听觉适应2、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二、知觉的基本特性(P89-94)1、知觉的选择性从背景中选择知觉对象的过程。
(P89、-1)知觉对象与背景可以互换:双关图实验。
2、知觉的整体性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把不同部分的刺激信息作为整体反映的过程。
(P90、3)人在作整体性知觉过程中遵循以下组织原则:(P87-89)相似原则、接近原则、闭合原则、连续原则。
3、知觉的理解性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语言加以概括、赋予意义的过程。
(P92、2)如:两可图:老妇与少女4、知觉的恒常性由于个体的知识经验的参与,知觉并不因知觉条件(如距离、角度、光亮等)的变化而变化,仍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特征。
包括:大小恒常性、亮度恒常性、形状恒常性、颜色恒常性等。
第四章记忆第一节记忆概述一、记忆的定义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二、记忆的分类:1、感觉记忆2、短时记忆3、长时记忆三、遗忘(一)定义:经历过的事物不能回忆和再认,或表现为错误的回忆与再认。
(二)遗忘规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
第二节记忆的品质和知识的巩固一、记忆的品质1、记忆的敏捷性。
2、记忆的持久性3、记忆的准确性4、记忆的储备性。
应用知识时能及时灵活地提取相关信二、知识的巩固(自学:P120--123)第五章表象与想象第一节表象一、表象的定义(P164)表象是指人脑对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反映。
二、表象的特征1、表象的直观形象性2、表象的概括性三、表象的种类(P166)1、根据表象产生的感觉通道分: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触觉表象、嗅觉表象、动觉表象等。
2、根据表象的概括程度分:个别表象与一般表象3、根据表象的来源分:记忆表象与想象表象第二节想象一、想象的定义(P169)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二、想象的种类(一)无意想象没有预定目的、在一定刺激作用下,自然而然产生的想象。
如自由联想、梦、白日梦等。
(二)有意想象根据预定目的,在意识的控制下自觉地进行的想象。
有意想象又分为:1、再造想象根据语言的描述、图形或符号的示意,在人脑中产生新形象的过程。
如艺术欣赏中的想象。
形成正确再造想象的条件1)正确理解词与实物标志的意义2)丰富的表象储备2、创造想象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在脑中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如艺术创作中的想象。
发展创造想象的条件1)具有创造动机。
2)扩大知识范围,增加表象储备。
3)积极的思维活动,4)艰巨劳动与灵感。
灵感——创造性活动接近突破时出现的心理状态,带有突然性。
第六章思维第一节思维概述一、思维的涵义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思维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
思维的重要特征:间接性、概括性。
二、思维的种类1、根据思维过程中的凭借物的不同分:(1)动作思维——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也称为操作思维或实践思维。
(2)形象思维——以具体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
(3)抽象(逻辑)思维——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进行的思维过程。
2、根据思维活动探索目标的方向的不同划分:(1)聚合思维。
主要特点是求同。
(2)发散思维。
特点: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3、按是否具有或遵循明确的逻辑形式或逻辑规则,以及对过程有否清晰的意识分为:(1)直觉思维。
(2)分析思维。
4、据思维的创新程度(1)常规性思维:(2)创造性思维:第三节创造性思维一、创造性思维的定义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并产生首创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思维成果的活动。
二、创造性思维的特点:1、新颖性——创造性思维最本质的特征。
2、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相结合的产物3、创造性想象的积极参与4、灵感状态:某种新形象、新概念和新思想突然产生的心理状况。
三、创造性思维的过程1、准备阶段2、酝酿阶段3、豁朗阶段4、验证阶段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1、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2、创设创造性思维形成的氛围托兰斯向教师提出的五条建议:1)尊重学生提出的任何幼稚或荒唐的问题2)欣赏学生表现出的具有想象力与创造性的想法3)多夸奖学生提出的意见4)避免对学生所做事情给予否定5)对学生的意见有所批评时应解释原因。
3、加强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的训练4、陶冶创造型人格。
第七章情绪和情感第一节情绪概述一、什么是情绪(一)定义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个人需要的关系。
情绪的构成包括三种层面:(1)在认知层面上的主观体验;(2)在生理层面上的生理唤醒;(3)在表达层面上的外部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