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达:你不知道的伊拉克战争与和平的故事

合集下载

林达:在巴格达专访萨德·伊斯康德.

林达:在巴格达专访萨德·伊斯康德.

林达:在巴格达专访萨德·伊斯康德:伊拉克●林达<TDclass=text15 valign="top" id="contenttd" style="padding:15px;">萨德.伊斯康德(Saad Eskander)博士,库尔德族,出生巴格达,1999年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获"国际历史"博士,遂任伦敦"伊拉克文化论坛"研究员,直至2003年萨达姆政权被推翻,萨德博士回到伊拉克任国家图书暨档案馆馆长,直到今天。

2006年11月10日开始,萨德博士不断以日记形式记录发生在巴格达他和同事们身边的事情,并把日记放上大英图书馆网站,日记广为流传,成为这一时期巴格达最真实珍贵的民间记录。

它刊发在当下,远比任何新闻报道更具现场感和说服力,作者非记者,而是正在上演的现实悲剧的剧中人。

2008年下半年我准备去伊拉克采访,在大英图书馆网站读这份日记。

临行前的阅读令我深感震惊。

我的伊拉克印象基本来自新闻报道,所了解的"战事"是不断发生的自杀炸弹。

我相信自己不会运气好到就遇上一颗。

读萨德日记才知道,巴格达比新闻报道中的更糟百倍,最危险的不是自杀炸弹,而是恐怖组织、宗教帮派组织和犯罪组织在每个街区对平民的绑架、谋杀甚至滥射。

我读过几本记者的书,唯有这本日记让我感受迫在眉睫的危险和恐惧。

2007年7月底,萨德博士中止了他的日记,在结语说,"真正的理由是我有很深的罪恶感。

我觉得写这些日记,像在利用发生在我员工身上的悲剧及牺牲,尤其是那些丧失生命的,让我扛着沉重的道德重负,仿佛我在勒索读者,我真的认为我无权如此。

"日记随后被翻译成各国文字出版。

中文版名为《烽火守书人》在台湾出版,赴伊前我在再三精简的行装中塞进一本,并且把萨德博士列为我的采访对象之一。

日记的纸媒出版都慢了一拍,大致在萨德日记停写一年之后,台湾版是08年7月开始发行。

读历史深处的忧虑有感_3950字

读历史深处的忧虑有感_3950字

读历史深处的忧虑有感_3950字文章导读:林达的《历史深处的忧虑》整本书都是一封封回信组成的,作者林达是一对旅美夫妇合用的笔名,他们并非专业的学者,而是像讲述故事那般向他们的朋友和世人呈现精彩的美国故事。

一直怀着一种忐忑的心情,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忧虑呢?况且还藏身与历史深处。

跟着小编一起去看一下《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篇一:读林达的《历史深处的忧虑》,一直怀着一种忐忑的心情,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忧虑呢?况且还藏身与历史深处。

美国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是一个自由的国家,生活在那的人们拥有着无尚的自由自己的观点,不管是对还是错;可以斥责当权政府,尖刻而大胆;可以拥有自己的枪支,不管你是为了防卫或是行恶。

可是,也有一部分人认为美国是个堕落的国家,犯罪率居高不下,种族歧视严重,在充当全世界人权维护者的同时又严重破坏人权,而当“水门”“虐俘门”“特工门”事件层出不穷。

这一切都成了美国是个地狱论断的有力依据。

突然想到一个笑话:如果你爱一个人,请送他(她)去纽约吧!那儿是天堂。

如果你恨一个人,也请送他(她)去纽约吧!那是地狱。

纽约应该是美国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了,华丽而富有,但同时也充满罪恶与丑陋。

这也是美国的真实写照。

林达写过了,美国不是一个善于遮羞的国家,它投出一片阳光,就落下一片阴影。

它的全部阴影都毫无遮掩地暴露在所有的人面前,哪怕你是陌生人。

美国的自由、浮华、民主都是属于美国的阳光,可是阳光背后,定会产生类似于罪恶、丑陋的阴影来。

我们无法消除这些阴影,因为人始终都要追寻美好的“阳光”。

美国人为了自由、法律、政治制度等付出的代价正是作者的忧虑,而这种忧虑却来自两百多年前的一部伟大法案《权利法案》。

是它确立了美国法律和生活秩序的基本,两百年来,所有美国人都小心翼翼的遵循着这部基本大法,因为这部法律在保护着所有美国人的权利,无论当局怎么钻空子,也无法撼动它。

说到这,就不得不谈谈中国的法律了,中国也许是几千年君权至上的律法习惯了,在人民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明主之后,法律所保护的仍是当权者的利益。

落叶读后感

落叶读后感

每当大地被金色包围,凉爽的微风吹过森林,激起一层层金色波浪,风中还飘着一阵阵果实的清香,便是漂亮的秋了。

然而,在这幅漂亮的秋意图中,还有那必不可少的落叶。

它们在秋风的吹拂下,如一只只金胡蝶从树梢上徐徐落下,在空中飞舞盘旋着,展现自己优美的舞姿,随后悄然飘落在地上。

这景象似乎还带着几分凄凉,几分萧瑟。

它们从树梢上落下,这已意味着它们的生命即将结束,它们即将走向生命的尽头。

它们从茂密到衰老,从成长到逝去,经历了许许多多,岁月带走了它们的青春,使它们变得苍老。

但是,它们还不忘为下一代着想。

它们飘落到地上,融入了春泥,化作养料,滋养着新叶子的生长。

我相信,当春天到来的时候,在树枝上一定会长出无数嫩绿的新叶,这些便是它们的生命的延续,爱的升华。

作者一定非常敬佩落叶的精神,才写下了《落叶》。

而且文中最让我敬佩的是那一片片藐小的落叶中所蕴含的伟大无私的精神。

是它们让我明白:人的生命也如树叶普通短暂,应该好好去珍惜和奉献。

学习落叶无私奉献的精神,多多关心他人,用自己的力量照亮充满希翼的人生,让短暂的生命别具意义!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当着落叶纷飞》,看完会有不少感触与疑问。

作者描绘了十四岁留守儿童沙莎的“草样年华”与重回人生正轨的心路历程。

《当着落叶纷飞》的主人公——一位十四岁的留守儿童沙莎。

头发短的像刺猬因为父母的许多不得已让沙莎和爷爷相依为命。

让她不禁感慨“说什么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群体,生存状态堪忧,成绩下降,心理失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水准滑坡嚯,全沾上了!什么特殊群体,不就是一群坏小孩吗?坏小孩怎么了?如果“坏小孩”(的名声)可以换回老爸老妈在身边,我要大声说:我—愿—意!”沙莎是多么缺乏父母的陪伴,她为了可以换父母在身边居然愿意挨老师骂,受同学欺负沙莎有个朋友—阿三,阿三送给沙莎刀子,她喜欢上了刀子,刀子虽然给沙莎带走了不愉快,但是却带来了厄运。

因为一次意外,沙莎捅伤了一个少年,被关进了少管所。

沙莎在少管所中虽然失去了刀子,但却爱上了看书,并且迷上了作家何大草的《刀子与刀子》。

战争寡妇假肢逃兵——伊拉克二三事

战争寡妇假肢逃兵——伊拉克二三事

战争寡妇假肢逃兵——伊拉克二三事伊拉克二三事年代背景的变动使得伊拉克成为一个充满矛盾与不确定性的国家。

激烈的战争,以及其中众多的战争牺牲者和战争寡妇,使得伊拉克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然而,在这个困难的时期,一个令人敬佩的人物崭露头角 - 一位拥有假肢的逃兵,他们用自己坚强的意志去面对人生的苦难和挫折。

战争无情地摧毁了众多家庭,成千上万的妇女失去了自己的配偶。

作为战争的受害者,这些寡妇不仅面临着长期的悲痛和失落,还需要承担起家庭的责任。

然而,即使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许多寡妇仍然努力为自己和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活。

其中一个令人称奇的故事是关于一位战争寡妇的,她的丈夫在战争中失踪多年。

单凭一己之力,她克服了贫穷和困难,开始以手工制作假肢为生。

通过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她不仅为自己的家庭带来了稳定的收入,也为其他受伤的战士提供了希望。

这位战争寡妇的名字叫莎拉(化名),她决定将自己掌握的技能和经验应用到义工活动中。

她创建了一个组织,旨在为伊拉克的受伤士兵提供免费的假肢和康复服务。

莎拉和她的团队不仅为战士们带来了身体上的康复,更重要的是给予了他们希望和力量去面对人生的新起点。

尽管莎拉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她从未放弃对这个组织的信念。

她尽力确保每位受伤的战士都能够得到适合自己需求的假肢,并提供相应的康复疗程。

莎拉的努力得到了广大受益者的赞誉和感激,她带给他们新的生活和新的希望,鼓励他们勇敢地继续前行。

莎拉的组织还积极参与社区的发展,并与其他慈善机构合作,共同为受战争影响的人们提供支持和援助。

她通过组织讲座、康复活动等途径,提高了人们对身心健康的关注与认识,努力营造一个更加包容和关爱的社会环境。

然而,虽然莎拉和她的团队为伊拉克人民带来了希望和康复,但伊拉克的困境并未得到根本的解决。

战争的阴影依然笼罩在这片受伤害最严重的土地上。

为了构建一个和平稳定的国家,伊拉克人民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支持。

同时,国际社会也应该继续关注伊拉克,为其提供支持和援助,共同为实现持久和平而努力。

战争与和平故事梗概

战争与和平故事梗概

战争与和平故事梗概在庞大而复杂的人类历史长河中,战争与和平一直作为两个截然相反的概念存在着。

战争带来的是暴力、恐惧和破坏,而和平则代表着稳定、繁荣和进步。

然而,正是战争的存在,才使得和平显得如此宝贵和珍稀。

下面,将以几个具体的战争与和平故事为例,来梳理一下战争与和平之间的微妙关系。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的法国。

1940年,德国强大的军事力量发动了闪电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侵占了法国。

法国最终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整个国家陷入了黑暗与痛苦中。

然而,在这黑暗的年代里,仍然有一丝光明一直未熄灭。

一位年轻的法国军官,和他的妻子一起决定加入地下抵抗组织,为法国人民与自由而战。

他们牺牲了许多,但坚守着信仰,最终为法国争取到了自由,重新找回了和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便在最黑暗的时刻,只要有人肩负起责任,战争的恶果是可以扭转的,和平的曙光是值得期待的。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1971年的孟加拉国。

当时,孟加拉人民渴望独立,但却成为巴基斯坦军队镇压的对象。

成千上万的孟加拉人民被杀害和强迫迁徙,整个国家陷入了战争的深渊中。

然而,孟加拉国并没有屈服。

在当地的教师、学生和普通百姓的组织下,他们成立了一支由自愿参与的民兵组成的游击队。

孟加拉人民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与巴基斯坦军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最终赢得了独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便是在弱势与绝望的时刻,民众的团结和坚定是能够击败战争带来的苦痛和恐惧的,和平属于那些敢于争取的人。

第三个故事发生在南非的种族隔离时期。

这段时期,非洲人民受到了严重的歧视和压迫。

尼尔森·曼德拉作为非洲民族主义组织的领导者,他坚信非暴力抗争和和解是解决南非社会问题的正确道路。

他通过演讲、示威和静坐等非暴力手段,呼吁人们团结起来反对种族隔离政权。

他被逮捕并被判处终身监禁,但他的英勇行为最终获得了全世界的关注和支持。

最终,在国际社会的压力和国内人民的呼声下,种族隔离政权被推翻,南非实现了民主与和解。

专家谈9

专家谈9

专家谈9·11:击垮了《联合国宪章》的基础2013年04月17日东方早报盛韵核心提示:它的无预警、大战役式毁灭能力,击垮了《联合国宪章》宗旨的第一条:“采取有效集体办法,防止且消灭对和平之威胁。

”本文摘自:《东方早报》2013年4月14日第B10版,作者:盛韵,原题:《林达谈2001:“9·11”改变世界格局》2001年9月11日,纽约世贸双塔在恐怖袭击中轰然倒塌,一场大规模的反恐战争随即拉开帷幕。

旅美作家林达认为,“9·11”使得国际社会并不重视的古典游击战术,突然借科技手段升级为恐怖战争,二战后长期赖以维护国际安全的机制由此彻底失效,同时也摧毁了维护安全的理论体系。

您觉得“9·11”对世界格局产生了何种影响?林达:讨论“9·11”,必须先清楚这是什么事件。

在大多数人印象中,就是美国大楼被恐怖分子劫持的飞机给撞塌了,报复了美国单边主义。

实际上,“9·11”对整个世界都是一个划时代事件。

十九个恐怖组织成员,几乎瞬间,造成超过珍珠港袭击的全部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而日军当时出动了六艘航空母舰、三百多架战斗机的兵力;美国损失是被击沉和重创八艘战舰、三艘巡洋舰和三艘驱逐舰,被摧毁一百八十八架飞机,两千四百零二人阵亡。

“9·11”十九个非军事人员轻易打赢了一场现代战争大战役。

不仅如此,当时无从判断是否立即有后续攻击,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规模均不可测,结果造成空前的全球战时反应:美国各大城市高楼紧急疏散;联邦政府全部关闭,转入地下掩体。

纽约的联合国总部、法国斯特拉斯堡的欧洲议会总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北约总部,同时紧急疏散。

北约随即宣布历史上第一次启动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第五款,也就是共同防卫机制。

它为二战后的冷战设置,经历多次危机甚至区域战争,直到冷战对手华沙条约组织瓦解,整整四十年都未曾启动,却在两大阵营基本合营、冷战结束后的二十一世纪,为仅十九人参与的一场袭击而启动。

《战争与和平》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渴望

《战争与和平》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渴望

《战争与和平》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渴望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战争与和平如同两个交替出现的主题,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命运。

战争,那是无尽的黑暗与痛苦的深渊,而和平,则是人们心中永恒的向往与追求。

战争的残酷,是用无数生命和鲜血书写的篇章。

当战争的号角吹响,硝烟弥漫,大地在炮火中颤抖,人们的生活瞬间被撕裂得支离破碎。

战场上,子弹横飞,炮弹轰鸣,每一刻都可能是生命的终结。

年轻的士兵们,怀揣着对国家和正义的信念,奔赴前线,却往往在瞬间就失去了生命的光彩。

他们或许是家中的顶梁柱,或许是刚刚步入青春的少年,然而在战争的机器面前,生命变得如此脆弱,如此不堪一击。

战争带来的不仅仅是生命的消逝,更是无尽的伤痛和苦难。

家园被摧毁,城市变成废墟,曾经温馨的家庭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

失去亲人的痛苦,让人们的心灵承受着无法言说的创伤。

孩子们失去了欢笑,眼中充满了恐惧和迷茫。

老人失去了子女的陪伴,在孤独和绝望中度过余生。

战争让人们失去了太多,太多……在战争中,人性也往往被扭曲。

为了生存,为了胜利,人们可能会做出违背道德和良心的事情。

杀戮、掠夺、欺骗,这些恶行在战争的阴霾下滋生蔓延。

战争让人们变得冷漠、残忍,失去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他人的关爱。

它摧毁了人们心中的美好与善良,让世界陷入了黑暗的深渊。

然而,即使在战争的黑暗中,人们对和平的渴望也从未熄灭。

和平,那是温暖的阳光,是轻柔的微风,是安宁的生活。

在和平的年代,人们可以安心地工作、学习,可以与家人朋友相聚,可以追逐自己的梦想。

孩子们可以在操场上尽情奔跑嬉戏,笑声回荡在空气中。

老人们可以在公园里悠闲地散步,享受着天伦之乐。

和平让社会得以发展,让文化得以传承。

在和平的环境中,人们可以交流思想,分享知识,共同进步。

科学技术得以飞速发展,艺术文化得以繁荣昌盛。

和平为人类创造了无数的机遇和可能,让人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创造美好的未来。

为了实现和平,无数的人们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国际组织应运而生,致力于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争端,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战争与和平》故事梗概——《娜塔莎》相关资料

《战争与和平》故事梗概——《娜塔莎》相关资料

《战争与和平》故事梗概小说《战争与和平》以库拉金、罗斯托夫、鲍尔康斯基和别朱霍夫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为情节线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十九世纪初到二十年代俄国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

作品中心主题则是俄国贵族的命运和前途。

贯穿全书的主要人物可分为两类,一类以库拉金为代表,他们自私贪婪、虚伪堕落,在国难当头的时刻仍争权夺利、寻欢作乐。

在小说中,库拉金是官痞,儿子阿纳托尔是恶少,女儿爱伦则是荡妇。

另一类是彼埃尔·别朱霍夫、安德烈·鲍尔康斯基和娜塔莎·罗斯托娃,他们接近人民,厌恶上流社会的空虚无聊,经过长期的精神探索,成为社会的精华。

安德烈和彼埃尔是探索型的青年贵族知识分子,两人在性格和生活道路上形成鲜明对比。

安德烈性格内向,意志坚强,有很强的社会活动水平,他后来投身军界,在严酷的生活面前理解到上层统治阶级的腐败和人民的力量,最后在卫国战争中献身;彼埃尔性格直爽,感情冲动,缺少实际活动水平,他更侧重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在与人民的接触中精神得到升华,最后成为进步革命团体的主要成员;女主人公娜塔莎个性鲜明,生气勃勃,她与人民和大自然接近,具有强烈和丰富的情感。

作者对这几个正面人物投以诗情洋溢的艺术描写,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805年7月,拿破仑率兵征服了欧洲,法俄之间正酝酿着激烈的战争。

不过在彼得堡上层的人们依旧过着恬静悠闲的生活,达官贵人们都汇聚在皇后的女官兼宠臣安娜·巴甫洛夫娜举办家宴招待会上。

赴宴的有宫廷官高位重的伐西里王爵和他漂亮却行为不端的女儿爱伦,还有个头高大健壮的年轻人彼埃尔,他戴着眼镜,剪短发,穿浅色的流行短裤和褐色燕尾服。

彼尔是莫斯科著名贵族别竺豪夫的私生子,从小出国留学,今年20岁,学成回国到首都谋职。

他一进宴会厅,对人们议论拿破仑征战欧洲颇感兴趣。

在这里,他高兴地结识了英俊而刚毅的青年安德烈--先朝保罗皇帝的退职老总司令包尔康斯基的长子,两人很快成了好朋友。

战争与和平故事内容梗概

战争与和平故事内容梗概

战争与和平故事内容梗概
《战争与和平》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写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小说展现了19世纪初塑造欧洲格局和社会变革的历史脉络,讲述了一段跨越20年的爱情、战争和和平的故事。

故事开始于1805年,当时的俄国正在进行一场与法国帝国的战争。

主角安德烈·博尔金是一位富有的青年军官,但他内心深受哲学的束缚,对当时的战争毫无兴趣。

他的朋友皮埃尔·别克霍夫则是一个纨绔子弟,生活在放荡的享乐中,但随着战争爆发,他开始了自己的成长之路。

此时,菲尔·海尔曼是法国军队中的一位军官,他在战场上为法国胜利立下了战功。

然而,他的内心却充满了悲哀和孤独,因为他深爱着被他们称之为“神圣的领袖”的拿破仑,但拿破仑在追求权力和荣誉的过程中,忽视了他们之间的友谊。

在爱情方面,安德烈与美丽的娜塔莎·罗斯托娃相识相爱。

即使他们面临着战争的威胁,他们也坚定地相互扶持,一起经历着战争的艰辛和磨难。

皮埃尔则爱上了当时已婚的海伦娜,两人的感情经历了一番波折之后终于走到了一起。

尽管在战争中极其惨烈和残酷,但是正是通过这段时间的磨砺,让人们开始思考和平的真正含义以及如何实现长期的和平。

小说以和平的理想为结局,展现了每个人都应该追求和平与自由的精神。

战争与和平的内容梗概

战争与和平的内容梗概

战争与和平的内容梗概嘿,朋友们,今儿咱们来聊聊那本沉甸甸的巨著——《战争与和平》,这可不是一般的书,它就像一壶老酒,越品越有味儿,让人心里头那个波澜壮阔啊!故事啊,得从拿破仑那小子说起,他那时候可是欧洲的大红人,带着大军一路狂飙,说是要征服全世界。

这不,俄国也躺枪了,一场大战眼看就要拉开序幕。

咱们的主角,安德烈公爵,那可是个贵族子弟,平日里骑马打猎,生活悠哉游哉。

可战争一来,啥都得放下,穿上军装,拿起枪杆子,保家卫国去了。

安德烈这一走,家里头可就不太平了。

他老婆丽莎,那叫一个温柔贤惠,可心里头那个担心啊,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

她天天祈祷,希望安德烈能平安归来。

可战争这玩意儿,哪是说停就停的?安德烈在战场上那是九死一生,见过了生离死别,也看透了人性的光辉与阴暗。

他受了重伤,差点儿就没回来,但这一趟,他仿佛脱胎换骨,对生命、对爱情、对和平有了更深的理解。

另一边,还有个皮埃尔,这家伙一开始是个花花公子,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

可命运弄人,他继承了庞大的家产,却也因此卷入了政治的漩涡。

他亲眼目睹了社会的黑暗面,心里头那个不是滋味儿。

后来,他遇到了安德烈,两人成了知己,一起探讨人生、哲学,皮埃尔也慢慢成长为一个有担当、有智慧的人。

再来说说娜塔莎,这小姑娘可是个活宝,性格开朗,活泼可爱。

她跟安德烈、皮埃尔之间,那感情纠葛啊,简直比电视剧还狗血。

她爱着安德烈,可安德烈心里头装着国家大事,对她若即若离。

后来,她又跟阿纳托利那小子扯上了关系,差点儿就私奔了。

好在最后关头,她醒悟过来,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和幸福。

战争终于结束了,和平的阳光再次洒满了大地。

安德烈和娜塔莎在经历了种种磨难之后,终于走到了一起。

他们珍惜彼此,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皮埃尔也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他用自己的财富和智慧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这本书啊,就像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展现了战争与和平的交替、人性的光辉与阴暗、爱情的甜蜜与苦涩。

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和平始终是人们心中最美好的愿望;无论遭遇多少困难挫折,只要心中有爱、有信念、有勇气,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迎接美好的未来。

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故事

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故事

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故事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战争与和平交织着人们的命运。

这是一个关于人类不断探寻和谐共处之道的故事。

在《战争与和平》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中,托尔斯泰以战争为背景,描绘了人们在战争中生活的艰辛和悲惨,同时也表达了对和平的追求。

这部小说向我们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和破坏力,同时呼唤人们反思和平的重要性。

有许多战争与和平的故事,其中一个闪耀人心的例子是1914年的圣诞节停战。

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蔓延全球,敌对的士兵们在战场上奋力拼搏。

然而,在这个雪花纷飞的圣诞夜里,一场奇迹发生了。

士兵们暂时搁下了武器,彼此交流问候,互赠礼物,甚至在战场上共同唱起了圣诞颂歌。

这个故事展示了战争无法彻底消灭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温情。

那个短暂的停战让士兵们意识到他们都是有家庭、有亲人的普通人,而并非敌对国家的敌人。

虽然这个停战仅持续了几个小时,但它向世人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即和平与人性的力量不可忽视。

另一个引人深思的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的日本。

1945年8月6日,一颗原子弹在广岛爆炸,造成无数生命的丧失和城市的毁灭。

然而,几天后,一位名叫山下清的日本少女在废墟中找到了一本摄影集。

摄影集中展示了战争的残忍和无辜生命的流逝。

从那一刻起,山下清决心要为和平而奋斗,她成为了广岛和平纪念馆的创始人,致力于以和平教育让年轻一代明白和平的重要性。

这个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人如何从战争的恐怖中走向和平,并以自己的力量去努力传递和平的信息。

山下清的努力象征着人类对于战争的追悔和对和平的执着追求。

战争与和平的故事充满着反思与警醒。

它们让我们明白战争只会带来痛苦和伤痕,而和平则是人类共同的期盼和追求。

无论是那个短暂的圣诞节停战,还是山下清的奉献,都在告诉我们,和平不仅仅是消除战争,更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因此,让我们从这些故事中汲取力量,努力促进世界和平,用和谐的方式解决争端,并将这些珍贵的故事传递给下一代。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追求一个不再有战争的世界,一个充满和平与爱的明天。

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今天的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但在2003年是残酷的,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水生火热的生活,吃不饱,穿不暖。

人们在战争的硝烟中挣扎。

但是人们并没有放弃,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勇气与盟军抗衡。

但是,用鲜血,勇气是不够的。

它们没法与最新的武器,最强的战车,最多的人数抗衡。

这一仗,他们打败了。

虽然他们以前干过一件令人发指的事:强占科威特,但是那是总统的不是,美国人为什么要对平民老百姓释放生化武器呢?美国借着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而攻打伊拉克,但是最后真的找出了生化武器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这场战争是史上花钱最多的战争,也被叫做浪费钱的战争。

但是,往里面砸钱是为了什么呢?报复?就为了报复伊拉克占领科威特而杀了那么多平民老百姓吗?看看那些喷着罪恶之火的武器,看看那些满是鲜血的大地,看看那些为了战争而牺牲的人们,这就是战争,一个死伤68万人的战争。

虽然不是一个死伤人数最多的战争,但从这一事例,看出侵略者的内心深处的黑暗。

美国有位律师说:“萨哈夫的谎话突破了一般谎话的界限,升华至令人惊奇的地步。

身为视说谎为家常便饭的律师,我也只能站在一旁惊叹。

”而美国富有戏剧效果的人物非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莫属。

战争初期美军在南部进展不顺利时,拉姆斯菲尔德的调门顿时低了许多,难怪有媒体说,他可能离下台不远了。

可是在美军占领巴格达后,拉姆斯菲尔德又神气起来。

近些日子,他甚至对媒体报道占领后的巴格达出现抢劫乱象都看不惯,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又是拍桌子,又是敲麦克风,大加指责媒体胡乱报道。

不管人们怎么看这出戏,美国在这场战争中还是实现了如意算盘,应该说“速战速决”和“零伤亡”的目标还是基本达到了。

但是,美国打赢这一仗并不意味着解决了一切问题。

萨达姆会否成为又一个拉登?伊拉克如何重建?阿拉伯世界会否与美国结怨?这些都是布什面临的难题。

2011年12月18日,美军全方位撤出伊拉克,保留了一片好似废墟的城市。

这场战争告诉我们:战争是残酷的,战争的可怕更能烘托出和平的可贵。

六年级作文:战争与和平

六年级作文:战争与和平

六年级作文:战争与和平
2003年 3月20日上午,北京时间十点三十分左右,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响起了爆炸声,顿时,浓烟滚滚,烟雾笼罩着古老的首都巴格达。

战争爆发了,美军开始轰打伊拉克了。

在接连的几天里,全世界各地的人们都用愤怒的眼神指责美英,纷纷指责他们不该轰打伊拉克。

在美国、在英国、在法国……都举行了规模重大的反战游行活动。

美军不该轰打伊拉克,因为,伊拉克需要和平,世界更需要和平。

在这场战争中,会有多少无辜的伊拉克老百姓伤亡、流离失所?我在报纸上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幅令我记忆犹心的图画——一个8岁左右的小男孩,因被美军的炸弹炸到了头部,所以头上扎着白色布带,住在巴格达市中心的一家医院里,他哭着喊:“爸爸,妈妈!”看着这幅图画,我的心不禁一颤,多么可怜的小男孩呀,我们坐在教室里学习,有那么好的学习环境,可是,伊拉克的儿童不但读不了书,而且还面临着生命的危险,他们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被无情的炸弹炸死!
在美军还没有轰打伊拉克之前,伊拉克的一切又一切都是美好的。

首都巴格达,是《一千零一夜》的故乡,全世界
风靡的故事,全在这个“百宝箱”里;巴伦比,是梦的花园;著名的乌尔,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乌尔乌克,在公元3500年就开始文字发明了……而现在的伊拉克,都快成一个“废墟场”了!一颗颗无情的炸弹,把一切美好的事物都给毁灭了,就连孩子们那美好的梦也给毁了……
虽然战争已经开始了,但是一切的一切还是来得及挽回,赶快停止战争吧,伊拉克需要和平,世界更是需要和平!。

战争-伊拉克-和平

战争-伊拉克-和平
6、2003年3月20日,美英借口伊拉克仍在研制或已经拥有大 规模杀伤性武器,对伊实施军事打击,伊拉克战争爆发。4月 9日,美军占领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萨达姆政权垮台。同年12 月13日,一直下落不明的萨达姆在其家乡提克里特被美军生擒。
伊拉克的“雄心壮志”
埃及虽然拥有古老的文明,拥有尼 罗河水,但没有丰富的石油;沙特阿拉 伯虽然拥有伊斯兰教的两大胜地,拥有 世界储量最大的石油,但没有大河;只 有伊拉克,它既拥有古老的文明,又得 到大自然的恩赐——地上河流滚滚,地 下石油滔滔。
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
1、萨达姆·侯赛因 1937年4月28日生于一个农民家庭 2、1979年7月,萨达姆顺利登上总统宝座,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 3、参与并主持了1980年爆发的历时8年的两伊战争和1990 年入侵科威特的战争。 4、1995年,伊拉克全民公决揭晓,萨达姆连任总统。 5、2002年,萨达姆在全民公决中赢得了100%的支持率, 再次获得7年的总统任期。
那么,伊拉克为什么不能成为阿拉伯 世界乃至中东的第一强国?萨达姆为什 么不能成为阿拉伯世界的领袖?
通过夺占科威特,勾销所欠 科威特的巨额债务,并用这个 “金库”来解决由于连绵 8 年 的两伊战争给国民经济带来的 严重危机;
为其争夺阿拉伯世界领导地 位,称霸中东地区扫平道路。
美国的态度会如何
如果伊拉克吞并科威特后进而占领沙特阿拉伯, 就可控制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石油资源,这犹如卡住 了西方主要工业国的咽喉。萨达姆利用手中的石油 武器,可以摆布西方工业国家的经济发展,并可以 进而对它们指手划脚。
被摧残的心灵 !
伊拉克战争爆发以来,伊境内的多座博
物馆遭袭击,大批珍贵文物被破坏,保护伊 拉克境内文物的呼声日益高涨。
阅读下列材料,谈谈你的感想:

战争与和平的故事

战争与和平的故事

战争与和平的故事战争与和平,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永恒的主题。

在战争的背后,总有战火纷飞、人离乡散的悲惨场景;而和平的降临,却能够给人们带来希望与温暖。

下面,我将讲述一个战争与和平的故事,希望能够为读者带来思考和启示。

在一个充满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个小镇遭受到了无情的入侵。

战争的硝烟使得整个小镇笼罩在阴霾之中,民众生活艰难,家破人亡的景象随处可见。

这个小镇的居民们为了保命而四散逃离,不少人背井离乡,离开了自己曾经熟悉的土地。

然而,在这片被战火蹂躏的土地上,出现了一个令人瞩目的女子,她名叫安娜。

安娜不仅是这个小镇的居民,更是镇上唯一一位年轻的医生。

她手忙脚乱地照顾着伤病散落的灾民,义务为他们提供医疗服务。

战火几乎摧毁了整个小镇的医疗资源,但是安娜却顶着巨大的压力,尽力而为地帮助这些无助的人们。

安娜不仅是一位医生,她还是一个具有决心和勇气的人。

尽管她也遭受到了巨大的困难和危险,但她依然坚定地留在这个小镇,为民众提供帮助。

她和其他的救援人员一起合作,积极组织起医疗站,为伤病者提供急救和治疗。

她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感动了许多人,也给了镇上的人们一线希望。

经过几个月的战争,最终和平的曙光终于来临。

洞穴中的炮声渐渐平息,小镇的民众们纷纷返回家园,重建他们曾经熟悉的生活。

虽然他们的家园已经成为战场的痕迹,但这并没有打击他们对和平的向往。

大家共同努力,一步步恢复这个小镇的繁荣。

安娜也继续发挥着她的医生职责,帮助人们治愈身体和心灵上的创伤。

这个战争与和平的故事,让人们深刻思考人性的复杂性。

在战争的面前,人们可能会陷入恐惧与自私,但也有勇敢的人们能够逆流而上,坚守善良和公正。

他们用自己的力量,传递着希望和温暖,将和平的种子种在每个人的内心。

回顾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和勇气。

战争与和平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永远无法回避的主题。

唯有跳出战争的怪圈,积极追求和平,我们才能够为自己和子孙后代营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战争风云下的苦难——一组

战争风云下的苦难——一组

战争虽然结束了,但生 伊拉克战争引
活在难民营里的孩子们, 发了油井大火。
根本没有上学的机会。 石油燃烧产生
他们每天早出晚归,以 的废气造成了
捡拾腐烂的水果和发霉 严重的环境污
的面包为生。
染。
战争造成的物质损失,可以用过重建 来补回;但战争给人带来的心灵创伤,将 长久难愈。
1996年1月,路透社萨拉热窝消息:波 黑战争结束了,但它造成的创伤仍困扰着 萨拉热窝人。每天,穿过城里的座座废墟 来诊所看病的人络绎不绝。他们当中,有 一些神经紧张、目光呆滞的人在静静地候 诊,还有一些人像不安的灵魂一样四处游 荡,其他一些人却愣愣地注视着墙上的裂 缝。现在枪炮声已经平息,然而萨拉热窝 人还在受着战争创伤的煎熬。
7, 2021
谢谢观赏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佐佐木贞子就是这不幸人群中的一个。她家在爆炸中心附近, 原子弹爆炸时,她刚刚两岁。她不仅奇迹般地活了下来,甚至没 有受伤的症状。可是12岁时,辐射引起的白血病还是夺走了她的 生命。她本来相信只要折1000只纸鹤就不会死亡,但还没有折完, 便离开了这个世界。
原子弹是核武器之一,是 利用核反应的光热辐射、冲 击波和感生放射性造成杀伤 和破坏作用,造成大面积放 射性污染,阻止对方军事行 动以达到战略目的的大杀伤 力武器。主要包括裂变武器 (第一代核武器,通常称为
战争风云下的苦难
-
我们同在一片蓝天下,有着共同的利益、
共同的追求。尽管这个世界还不太平,但和 平已成为人类共同的呼唤。科技的发展拉近 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同国家、不同地区 的人们走到了一起。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我们手拉手共进。
2003年3月,美国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 一个伊拉克小男孩,在短短的几天中,失去 了妈妈,失去了家园,自己也被炸伤。他那 撕心裂肺般的哭喊曾牵动了世界人民的心, 成了这场战争带给人民的真实写照。

【精彩图文】血和泪相融,爱和恨交织——伊战真相

【精彩图文】血和泪相融,爱和恨交织——伊战真相

血与泪相融,爱与恨交织——伊战真相
暴行、冲突、人性、人道……透过胶片了解战争,暴力在伊拉克肆虐,人性在伊拉克闪烁
七年前发动的伊拉克战争现在依然没有结束。

美国和英国宣称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些武器会对他们以及他们的同盟国构成安全威胁。

这种借口显然早已站不住脚了,因为他们丝毫没有查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痕迹,如果没有别的理由,他们无法继续占领这个石油国家。

于是他们又指责萨达姆·侯赛因藏匿并暗地里支持基地组织,从来没有证据可以证明这一点,但作为英美联军继续占领伊拉克的理由它已经够了。

伊拉克人民一穷二白、手无寸铁,但他们还是有骨气的民族,对于外族占领唯一能够做的只有时不时通过炸弹袭击来进行反抗。

我当然不赞同这种做法,但我觉得现在最好的选择就是从伊拉克撤军,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也已经答应撤军。

战争不会有好结果,上年度奥斯卡最佳影片《拆弹部队》已经通过艺术告诉我们身处伊拉克战场真正的生活,但可惜的是这部影片只记录了战场上的一个人群:美国侵略者。

从来没人问他们,为什么去参战?希望我们尽快做出一些改变,将这些男人送回家,好好享受和平的生活吧。

接下来让我们跟着照片,身临其境的感受一下战争的残酷,受害者的无助,当然其中也包括温情的场景。

请各位记住这位伊拉克青年的眼神。

胆怯、无助、仇恨、坦然。

愿伊拉克人民早日获得和平!愿所有逝者安息,生者好运!愿世界永无战争!和平万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不知道的伊拉克战争与和平的故事我从九月下旬进入伊拉克,在那里将近一个月,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经验,只觉得自己和伊拉克有了生死之交。

库尔德斯坦伊拉克自二零零三年来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阿拉伯伊拉克却不仅面对萨达姆残部和外国恐怖组织的挑战,更严重的是什叶、逊尼两派对立而爆发的内战。

如今,阿拉伯伊拉克也已经过了那个转折点,而觉醒的根本原因,是内战双方民众渴望过正常生活的本能。

我本来打算从土耳其由公路进入伊拉克,可是伊土边境正炸着,只好改了飞机。

按平常做法,在售机票网站输入自己出发地和目的地城市,却根本没有结果。

我只好去找一些论坛,见一欧洲女子千里寻夫,要去伊拉克探望在联军中的丈夫,不得其门而入在那里求助,局内人纷纷出招,我就按图索骥找到了飞往库尔德斯坦首府阿尔比尔(Arbil)的奥地利航空公司。

另一选择是从安曼飞巴格达,但有人说这家航空公司一度拒绝西方护照,我就不敢考虑。

另外可以从中国走,可实在太绕了。

旅馆资料也一样扑朔迷离。

离家前那个晚上,我独自在查阅资料,天亮了,发现自己什么也没准备好,什么都不清楚,对巴格达的阅读令我震惊。

也许是一夜未眠体质下降,我在临行前觉得自己突然只剩下本能恐惧。

在维也纳机场的登记口,我幸运地遇到从英国探亲返回的库尔德斯坦教育部办公室主任拉希达(Rasheda Zaher-Draey),她出生英国,随夫到库尔德工作。

后来在教育部办公室,我发现她的能干是不显山不露水的那种。

伊拉克在萨达姆倒台后,从国外回来一批这样的官员。

她为我找到了在伊拉克的第一个旅馆。

伊拉克将近一半是沙漠(西部),居住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狭长地带。

库尔德斯坦在北部,面积占这个地带的三分之一,人口占五分之一。

进入库尔德我深感困扰,不知道所谓信息时代是什么意思,新闻报道究竟喂给了大家什么「真相」。

我自诩生活在信息最通畅地区,没有人告诉过我,二零零三年美军入侵之后,该地区进入伊拉克建国近百年来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黄金时代」,这是库尔德朋友阿布杜拉的说法。

此后我还听到不同的人对这五年如此形容。

在这里走一圈,发现这个说法并不夸张。

阿尔比尔五年前还是个破旧小城,现在正以一个现代城市的规划在建设。

城市道路宽敞,私家车非常普遍,道路标识清楚规范,兼有库尔德语和英语。

大型建筑遍地开花,可大多当地人不屑于当劳工。

项目投资者多为各国阿拉伯商人,劳工不少是东南亚引入的外劳。

阿尔比尔近郊有个基督徒聚集的小城安卡瓦(Ain Kawa),非常西化。

阿尔比尔是新首府,原首府苏利马尼亚更是被称为「小欧洲」。

进入伊拉克之前,我关注过妇女着装,看资料感觉是从头到脚蒙一个黑。

在城市街头,这样蒙黑的很少,妇女装束各异,有根本不带头巾的,也有女牛仔模样,即使严格守伊斯兰妇道的装束,讲究上衣长,却以收腰弥补,色彩花色搭配,感觉现代而有品味,加上阿拉伯女子本身的美?,真是漂亮。

服装百货?窗和中国没什么大区别,西式婚纱专卖店和婚纱照相馆更令我意外。

库尔德各城市的老街都熙熙攘攘,有些叫卖手机电话卡的小摊兼换外币,一摞摞各国货币就当街摆在小桌上。

外界关注的土耳其边境轰炸和可能扩大之冲突,对这个地区丝毫没有构成威胁。

它真正在防范的是来自区域外部的恐怖分子。

乍到阿尔比尔,感觉怪诞,论城市建设欣欣向荣,却随处可见荷枪实弹的士兵——全是库尔德人。

第一天,我在旅馆登记后下楼,下到一半就犹豫,只见穿着迷彩服的士兵背抢在门外,走出去更发现到处是武装岗哨。

后来才知道,正是这些库尔德兵保障了这里五年来的和平发展。

库尔德斯坦只象征性地驻扎了约二百名美军,且驻在根本看不见的军营里。

一些军人迷彩服上印有「US ARMY」(美军)标志,我一问都是库尔德兵,他们只是以着美军军服为荣,就连服装店的模特都有全套美式装备的。

在伊拉克的最大体验,就是知道了什么是恐怖战争。

阿尔比尔要防的不是正规军而是恐怖分子。

但完全杜绝恐怖袭击是不可能的任务,这里也有过多次爆炸,只能说把袭击降到最低点。

所有入境公路都层层设卡(check point),对车辆人员严加盘查。

巴格达在库尔德之南,而恐怖分子现在的最后据点穆苏(Mosul),距阿尔比尔仅一个多小时车程。

我的库尔德朋友哈米德(Hameed Fawzi),妻子是穆苏人,她母亲兄弟还在穆苏,她兄弟来探亲,按库尔德政府要求,必须有人送他到中途检查站,由库尔德亲属带担保书亲自到检查站接,验明正身,最后再以同样方式送出去。

我在库尔德地区采访,持有当地政府通行证,一路仍然被再三盘问检查。

哈米德的妻子回去探亲,他从不敢送她进去,都是送到中途检查站,由兄弟接她进去。

阿拉伯伊拉克人移民库尔德也必须有亲属担保。

我一直想去穆苏采访,但没有一辆车敢送我过去。

我朋友在阿尔比尔给他在穆苏的朋友打电话商量半天,商量中途接送交接、找采访对象,可是最后还是卡在检查站怎么过。

对方说众多穆苏检查站中,个别可能有恐怖组织内线,而我的美国护照、通行证上的记者身份,都是绑架的首选目标。

商量半天,最后,他还是放下电话对我说:「你算了吧。

」两天后,就有四名伊拉克记者在穆苏被杀。

我在巴格达时,消息传来,穆苏有十名基督徒被杀,造成穆苏近千基督徒家庭外逃。

基督教在现代伊拉克始终被接受,在萨达姆时代基督教也受到保护,无宗教冲突问题。

恐怖组织选择性谋杀,只是要制造耸动新闻。

我后来想,穆苏人口一百八十万,但要造成巨大恐慌,只要一个三人小组即可做到。

内在紧张和偶发的炸弹袭击,一点没有影响库尔德民众想过好日子的愿望,建设脚步一点不迟疑,只是处处都见穿迷彩服挂着枪的兵。

由于伊拉克长期和外界隔绝,突然开放还处处显得和国际不接轨,一切都是现金交易,豪宅名车都不例外。

库尔德如此防范,就是因为其他地区紧张。

大多媒体不仅没有指出两个地区的天壤之别,也似乎无力传达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读新闻能读到的就是伊拉克以前爆炸现在也爆炸。

实际情况是,二零零三年来,伊拉克进行了两场战争。

一场是美军和萨达姆政权的常规战争。

这场战争从二零零三年三月二十日开始,二十一天基本结束。

第二场战争是联军和新伊拉克共同面对的恐怖战争。

第一场常规战争如此顺利,照伊拉克国家图书馆馆长萨德博士说法,不是美军打垮了萨达姆政权,它是自己垮掉的。

只要看一下伊拉克人口分布图和萨达姆统治史,就知道这个说法有道理。

库尔德斯坦的几乎全部几千村庄都曾被萨达姆下令推平,家变成一片零散石块。

我去了其中一个村庄,原来六十多户,这几年有八户陆续回来,有一家回来才一年。

这几年大旱还没有电,从零开始非常艰难。

萨达姆类似的迫害镇压也发生在南部的什叶派地区。

库尔德和什叶派一北一南两大地区占了伊拉克人口分布的绝大多数。

因此萨达姆执政时期始终是紧张的。

即使在巴格达和周围逊尼派地区,萨达姆的严酷专制也使得民众敢怒不敢言,伊拉克只有极少官方报纸、与外部世界隔绝,一点抱怨都可能招致杀身之祸,足球队踢输了,队员都会被残酷体罚甚至有性命之虞。

伊拉克富产石油,应该和阿联酋、沙特阿拉伯同样富裕,可萨达姆连续打仗,尤其是两伊战争打了整整八年。

我和一个伊拉克人谈今天政府的腐败问题,他说:「我们应该是个富国,官员贪污都不要紧,以后只要不拿钱去打仗就好。

」萨达姆给公务员包括教师工资月薪三美元。

他实行严格兵役制,大学生毕业后一年兵役,没考上的服役三年,一打仗就没有时间限制。

两伊战争时期,一些士兵趁机投向伊朗,以获得离开伊拉克的机会。

所以第一场战争,即美军打下萨达姆政权非常顺利,虽有残部,但大部分地区迅即平定。

有一次我和几名伊拉克记者一起去萨达姆家乡,上黑鹰直升机前都在穿防弹背心,一名摄影记者感慨地说,二零零三年联军打进来,他就是萨达姆的兵。

他告诉我们,在萨达姆时代防弹背心是特权象征,全伊拉克只有萨达姆一人可穿,前线士兵反而无权穿防弹背心。

在美军进来之前,他们已经半年没有领到军饷。

士气可想而知。

必须说明的是,战事顺利和战争合法性是两回事。

大多数伊拉克人盼望萨达姆政权倒台和由外国军队入侵推翻这个政权,当然也是两回事。

九一一恐怖袭击显示了恐怖战争的无预警大规模杀伤的特征,也挑战质疑了联合国维护各国安全的能力。

受袭的美国认为,既然联合国指望不上了,自己有权基于反恐和安全的判断,「先发制人」发动攻击,这是伊拉克第一场战争的起因,也引起至今未休的极大争议。

萨达姆曾在哈拉布迦(Halabja)使用化学武器,当场死亡至少五千人,留下大量眼伤受害者。

我在那里采访的一个小学教师,他妻子和六个孩子当场死亡,弟弟妹妹都是瞎了一个眼睛,另一个眼睛严重受损。

阿尔比尔地区行政官明确对我说,他本人赞同美国的判断:「萨达姆是危险分子,他对自己人民都用化学武器。

」他理解「美国入侵是基于自己的反恐目标和利益」。

在外界的一般印象里,伊拉克战争是连续的,但是我采访的伊拉克人,包括巴格达人都很清楚,第一场战争结束后,对于平民有过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

这段时期的长短各地不同,至少是一年。

虽然第二场恐怖战争立即开始,有间隙的爆炸等,主要是萨达姆残部和蜂拥而至的各色国外恐怖组织在做,阿拉伯伊拉克受到袭击的频率远高于库尔德斯坦,但民众对尽早恢复正常仍然存在希望。

真正的恶化源于宗教派仗的爆发。

它的开端是两派重要清真寺遭到爆炸,两派穆斯林各自认为是对方所为,在血腥刺激下,什叶、逊尼两派突然对立爆发内战。

有几个伊拉克朋友对我说,事后回想,最初双方清真寺爆炸,很可能就是恐怖组织的挑唆行为,就像零四年库尔德两党总部大爆炸一样。

由于萨达姆之后形成权力真空,宗教狂热背后就有两派政治争权夺利的背景,形成大规模武装派仗、绑架、对平民的死亡威胁等等。

派仗的手段也是恐怖袭击,造成死伤民众无数。

巴格达最糟糕时期是零六年中至零七年中。

这是三股力量的较量。

一是国外专业恐怖分子和萨达姆残部;二是武装冲突的当地宗教派别。

由于前者也是宗教极端分子,也就都能利用当地宗派得到隐身和支援,这段日子是他们的恐怖战争最成功的时期。

第三股力量是刑事犯罪,萨达姆在倒台前释放了全部刑事犯,此刻趁乱而起。

另一个背景是新伊拉克的军队警察都还没有准备好。

三股力量的纠合,把巴格达变成了人间地狱。

所谓「伊拉克战争平民死亡」绝大多数在这一时期被恐怖分子恶意谋杀。

伊拉克的第二场战争的最初发动者,即恐怖组织的目的非常明确,一是要制造伊拉克永无宁日的国际印象;二是不让这里的人过上好日子,以证明美军入侵伊拉克的第一场战争是错的。

恐怖战争的手段就是尽可能多地多杀平民。

这个目的基本达到。

从国际压力来说,杀害的伊拉克平民越多,美国国内和国际反应都不是谴责恐怖袭击,而是谴责美国政府、增加要求撤军的压力。

很少有人想到,如此反应是在间接鼓励恐怖组织,导致相反后果:既然以杀人制造舆论压力有效,伊拉克平民就被杀得更多,撤军更困难。

恐怖组织的第二个目的也基本达到,巴格达民怨四起。

支持推翻萨达姆是因为想过好日子,现在陷入恐怖战争,自然会想,那还不如过去,至少能活下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